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林徽因如何繼承中國文化

林徽因如何繼承中國文化

發布時間:2022-08-05 05:59:44

Ⅰ 林微因是誰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漢族,祖籍福建閩侯(今福建福州),出生於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華大學教授,為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作家,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傑出女性」。

民國九年(1920年)隨父林長民赴歐洲游歷。民國十二年(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民國十三年(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獲美術學士學位。後就讀於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

民國十七年(1928年)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與梁思成圈閱批註中國營造學社藏本《大唐西域記》(數百處唐代建築及地名),發現唐代建築——五台山佛光寺。

解放後,林徽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和景泰藍工藝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貢獻,著有《林徽因詩集》《林徽因文集》。

人物貢獻:

1、新中國國徽設計

1949年9月下旬,林徽因和建築系的10名教師一起參加了國徽的圖案設計工作,她將自己的心血和學識全部傾注於這項設計。他們的設計方案於1950年6月被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大會選定為國徽。

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1951年,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承擔了設計碑座飾紋和花圈浮雕的任務。後來人們將她設計的花圈圖案草稿(一小塊碑石)放在八寶山她自己的墓碑前紀念她。

2、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

1949年,政協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向全國徵求紀念碑設計方案。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致主張,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應以碑的形式為主,以碑文為中心主題。1952年5月,參加設計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以下簡稱碑建會)委員。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中,林徽因不僅承擔美術設計方面的任務,而且在許多情況下成為整個設計小組的實際領導者,對於紀念碑的整體造型、結構都提出了原則性的意見。

林徽因承擔了設計小組的組織工作並親自為碑座和碑身設計了全套飾紋,特別是紀念碑小須彌碑座上的一系列花環浮雕。從總平面規劃到裝飾圖案紋樣,林徽因一張一張認真推敲,反復研究。在設計風格上,林徽因主張以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唐代風格為藍本。

Ⅱ 林徽因的生平簡介

林徽因的生平簡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林微因作為接受過外國優秀文化的新新女性,在國內文化格局變化之時,經常參加由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的新月文學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經演繹《齊德拉》這部泰戈爾的歌劇的主角齊德拉公主,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征服了觀眾,在當時的文藝界給眾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林微因曾和丈夫梁思成一起走過了中國的大部分城市,對中國的一些古建築物進行了考察和測繪,更是讓世界對古建築物的得到了更多的認識。

林微因在文學這一領域上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她發表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在文學界得到了廣大的學者和讀者的喜愛和認同。被當時30年代的人們稱為「一代才女」。

她的愛情之路是歷經坎坷的,她的一生中有三個愛她的男人,一個是伴她一生的梁思成,一個是等她一生的金岳霖,一個是為她終生不娶的徐志摩。他們之間的愛情糾葛讓後人都對這位女子議論紛紛。

(2)林徽因如何繼承中國文化擴展閱讀:

1、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漢族,福建閩縣(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2、林徽因是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林徽因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參考資料:網路-林徽因

Ⅲ 林徽因的歷史貢獻有哪些

1、20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徵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

2、林徽因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

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中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

(3)林徽因如何繼承中國文化擴展閱讀:

林徽因的結局: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林徽因病逝於同仁醫院,享年51歲。林徽因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岳霖等13人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會在北京市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去世後,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著「建築師林徽因墓」。

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為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一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為一篇獨特的無字墓誌銘,奉獻給它的創作者林徽因。

Ⅳ 林徽因資料

女兒:梁再冰
梁再冰,1929年8月生於沈陽。 祖父是近代大名鼎鼎的梁啟超, 其父是我國的建築大師梁思成, 其母則是才華絕代的林徽因, 丈夫是於杭,職業記者。 梁再冰是林徽因在1929年生的第一個孩子,她早年曾就讀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後擔任新華社記者,曾與丈夫於杭一起先後在英國、澳大利亞和香港作為新華社駐外記者工作多年,1991年退休。適逢林徽因百年誕辰,記者采訪了梁再冰,她披露了生活中的林徽因一些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 1904年6月10日出生的林徽因, 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一位傑出的女性,她既是建築學家,又是文學家。她早年與丈夫梁思成一起投身於中國古建築研究,並一起創建了清華大學建築系。解放後,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和景泰藍工藝革新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兒子:梁從誡
梁從誡(1932-2010),男,祖籍廣東新會,出生於北京市。祖父梁啟超,父親梁思成,母親林徽因。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和常委,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中國文化書院·綠色文化分院)創辦人、會長。1999年,獲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和香港地球之友頒發的「地球獎」,以及國家林業局頒發的「大熊貓獎」。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時,在北京病逝,享年79歲
學習經歷
1950年-1954年,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生。 1954年-1958年,北京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從業經歷
1958年-1962年,雲南大學歷史系教師。 1962年-1969年,北京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人員。 1969年-1978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下放江西某「五七幹校」勞動。 1978年-1988年,為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編輯,參與創辦《網路知識》月刊,曾任《知識分子》雜志主編。 1988年辭去公職,應聘到民辦中國文化書院任導師。 1989年開始,任全國政協委員和常委,以及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 1993年開始關注民間環境保護活動。領導創建了中國第一家完全民辦環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 1995年曾獲日本和韓國媒體授予的「亞洲環境獎」。 1999年,獲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和香港地球之友頒發的「地球獎」,以及國家林業局頒發的「大熊貓獎」。 2000年6月,被國家環保總局授予「環境使者」稱號;同年,被北京市奧申委聘請為環境顧問。 2000年8月,獲菲律賓雷蒙•麥格賽賽「公眾服務獎」。 2000年12月,被國家環保總局授予 「環境保護傑出貢獻者」稱號。 2002年,任「北京奧組委環境顧問」。 2003年,獲第二屆「母親河獎」表彰他在保護母親河、保護生態環境做出卓越貢獻。 2003年12月,獲中央電視台十大「年度法治人物」。 2004年9月,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 2005年,獲「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獎。 2006年11月2日,被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授予傑出成就獎。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時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9歲。
作品:
《不重合的圈》(文化隨筆) 編輯: 《為無告的大自然》 《薪火四代》上、下卷 《林徽因文集》兩卷本,分別為建築卷、文學卷 《中國名人名言》(The Great Thoughts of China)
翻譯:
《狄德羅網路全書節選本》(英翻中) 《圖像中國建築史》(英翻中)

徐志摩在倫敦大學讀書時,認識了16歲的林徽因,在當時稱為"中國第一才女",所以徐志摩去追求她,但他是結過婚的。追求時當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說:"我是少女,你是有婦之夫,你得先離婚。"徐志摩聽後覺得很有希望,於是與1922年赴柏林找張幼儀離婚。因為浪漫的他認為林徽因是愛、美、自由的化身,雖然張幼儀很好,但是沒有浪漫氣質。他說:"我要當中國第一個離婚男人"。通過很多朋友做張幼儀的工作,最後張幼儀同意了,之後兩人關系更好,一禮拜一封信。離婚後他立刻回到了英國,卻發現林徽因已經到美國學建築學。可能林徽因的父親認為徐志摩當女婿不適合。此刻,老婆沒了,戀人沒了。兩腳踏空,心悲涼,用詩抒懷,《春》中寫到他看到別人在草叢中戀愛,自己很眼紅,感覺自己很孤獨。所以開始步入詩壇。

Ⅳ 林徽因的簡介 林微因早年經歷

1、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漢族,祖籍福建閩侯(今福建福州),出生於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華大學教授,為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作家,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傑出女性」。

民國九年(1920年)隨父林長民赴歐洲游歷。民國十二年(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民國十三年(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獲美術學士學位。後就讀於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 民國十七年(1928年)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與梁思成圈閱批註中國營造學社藏本《大唐西域記》(數百處唐代建築及地名),發現唐代建築——五台山佛光寺。 解放後,林徽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和景泰藍工藝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貢獻,著有《林徽因詩集》《林徽因文集》。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與世長辭,享年51歲。

2、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族叔林覺民是民主的先驅。父親林長民是在政治上較為活躍的人物。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於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林長民的大女兒。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

民國三年(1914年),林徽因與祖父來京,與父親同住在前王公廠。

Ⅵ 民國女神林徽因是個怎樣的人她的一生有哪些事跡

喜歡民國時期文學的人,必定知道民國三大才女:林徽因、張愛玲、張充和。而這其中人們對其形象爭議比較大的就是林徽因。其實主要的爭議就是林徽因和徐志摩的那段感情,明明知道徐志摩已經結婚了還要再接受他的感情,這種插足別人情感的愛情,說實話我也是看不上插足別人家庭的人,畢竟這是我的道德底線。拋開她的感情不說,我對林徽因在文學上的造詣還是非常崇敬的,通過她筆下的文字,讓我認識到不一樣的林徽因。

而對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就更像是春天一般,堅定且溫暖。不論自己的丈夫梁思誠如何選擇,林徽因都默默地站在他的身邊,選擇和他共同面對;而對自己的孩子更是柔情如風,將母愛全部傾注給自己的孩子,這種情,這份愛,林徽因就是人間的四月天!

Ⅶ 傳到現在,林徽因已經從一代才女變成了高級綠茶,其中發生了什麼

林徽因作為民國時期才情並茂的美人,然而傳到現在,林徽因已經從一代才女變成了高級綠茶,這其中的原因更多的來源於後世人對她愛情故事的揣測以及添油加醋,這裡面確實有誤會。


林徽因的一生比其他民國才女幸運的多,她出身好、長得好、嫁得好、學問好,簡直堪稱完美的民國女性,足以讓其他民國名媛們黯然失色,而民國才女作家們對林徽因的印象以及林徽因的情感故事都變成了後世對林徽因誤會。

後世的人,或許不應該過多的關注她的情感生活,更不應該誤會她是高級綠茶,而更應該看到她的建築成就,林徽因是中國著名女建築師、詩人和作家,她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者之一,真正的女神!你們認為呢?

Ⅷ 林徽因對新中國有什麼貢獻請詳細點兒。

林徽因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她的文學著作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僅51歲。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裡有三個男人,一個是梁思成,一個是詩人徐志摩,一個是學界泰斗、為她終身不娶的金岳霖
求採納

Ⅸ 林海音與五四文學

林徽因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知識女性, 她的家庭出身和教育背景使她的價值觀和感情方式傾向於西方文化。她的父親林長民和她丈夫的父親梁啟超都是新派人物, 對於西方文化有深厚造詣。她從小在教會學校讀書,不僅只是學得一口流暢英語, 而且是一整套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說她是「一代才女」,也只是說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變革和「五四」新文化運動所創造的時代氣氛, 解放了她的才華, 使她看上去那麼輝煌和幸運。林徽因身上當然有中國文化固有的傳統, 因為她畢竟生於斯, 長於斯, 用漢語寫作和思考。然而, 她的感情故事是西方的,而感情故事是一個人最深、最潛在的故事, 理解這些背景對於把握林徽因的文學創作有很重要的意義。

用專業的文學研究的眼光來看, 林徽因的文學創作, 在當時, 主要是20 世紀30 年代, 並不是文學意識形態的主流; 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 當時的文學主潮都是左翼文學, 紅色或者粉紅色的文學。她的創作自然也不是官方文學或御用文學。然而, 她的創作又不是離開文壇、自生自滅的獨自存在、自說自話。她幾乎是處在某個文學潮流、文學圈子的核心地帶, 在屬於當時以及後來有文學史家稱為「京派」的脈絡里。1928 年中國的首都由北京遷到南京後, 上海文壇上左聯與「第三種人」成為文學的風向標。而在北方, 以京津地區為據點的「京派」所要的「獨立」, 也就是相對當時的北方左聯而說的, 所以, 北方的「京派」與上海的「第三種人」相呼應。「京派」的文學創作與文學理念在那意識形態濃得化不開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顯然不合時宜。而在今天, 在淡化意識形態又用「以人為本」作為最高意識形態的我們所處的社會里,或者說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 林徽因當年的創作就獲得了很大的認同。照今天文壇的潮流來說,林徽因的創作是「個人化寫作」與「女性主義寫作」。林徽因當年創作的作品, 在今天不僅沒有過時, 而且獲得了輝煌的生命力, 甚至是個潛在的榜樣。西方的詩學理論家T. S. 艾略特甚至說根本沒有文學史這種東西, 文學是不會稱為「史」的, 因為優秀的文學作品永遠不會過時。或許可以說「以人為本」乃是林徽因創作的宗旨, 這個「以人為本」也是西方的。恩格斯在1894 年摘出《共產黨宣言》中的一段話, 簡短地作出了如下表述: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 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 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所謂「以人為本」意即這里所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 所以,「以人為本」的「人」指的是個人。而當時的左翼文學乃是以階級和階級斗爭為本, 以人民或者社會為本位。傳統的儒家學說是以「仁」為本位, 這個「仁」乃儒家學說之核,乃兩個人, 以處理人和人之間關系的倫理為本。事實上,「五四」時期曾經就「立人」與「立國」的關系問題進行過激烈論爭, 曾經給林徽因不小影響的胡適和魯迅等, 當時都站在「立人」這一邊。除「以人為本」之外, 還有一句話很有助於理解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的文學轉型, 這就是: 百姓生活無小事。誰都知道這些生活小事無非是雞毛蒜皮、七情六慾, 而這就是80 年代以來的文學所不可忽略的。總之, 30 年代左翼文學、五六十年代共和國文學所說的「人」是人民、階級、集體, 是大寫的「人」,而80 年代以來所關注的「人」, 是雞毛蒜皮、七情六慾的小寫的「人」。正是在這個背景上, 林徽因當年的文學創作得到認同, 得以彰顯。

閱讀全文

與林徽因如何繼承中國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