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廬陵文化的興盛原因
江西文化在宋明時期達到鼎盛,其中又以吉安的廬陵文化和撫州的臨川文化為代表,而廬陵文化又勝臨川文化一籌。所謂廬陵文化,主要是指讀書人多,文教設施多,建功立德者多,發表著述多,達官聞人多等等。換言之,也就是狀元進士多,宰相尚書多,學者專家多,忠臣義士多,文章詩詞多,書院學堂多,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不僅人氣旺,而且文風盛,特別是忠烈多,並且延續千年不衰,尤以宋明兩朝為最。其內涵可謂博大精深,其表現則為優美典雅,其精神卻是剛正義烈。以科舉為例,吉安地區的考取進士數居全國州府之首,狀元居全國第二,僅次於蘇州。
廬陵遠離黃河、長江,遠離中國文化的中心,處於偏僻的山陵地區,竟有如此先進豐厚的古代文化,是什麼原因呢?廬陵文化在宋明時期崛起不是偶然的,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1.北方移民大量南下,在給吉安帶來了大量人口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西晉的永嘉之亂後,北方少數民族占據中原,大量漢人南下,在給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吉安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生產技術。當時吉安是地廣人稀,在西漢時期,整個江西人口才30萬,到了東漢,江西全省人口才170萬人。晉代,廬陵郡人口已經有一萬二千二百戶.,僅次於豫章郡(今南昌)。而到了宋代,吉安人口已經躍居江西首位。在宋代紹興年間,江西全省人口總數為3221538人,吉州人口就有957256,佔全省的30%。到了元代和明代,吉安人口仍一直居全省首位。
2.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促進了吉安的經濟發展。在東晉時期,北方有五胡亂華,唐代中後北方有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南方相對比較安定,戰亂很少,所以這一時期,南方的經濟開始趕上並且超過北方,因此進入宋代後,吉安開始在經濟和文化上迅速崛起。以吉泰盆地為中心的廬陵,無論農業、手工業都興旺發達,成為國家的財富之區,北宋時吉州供應國家糧食近40萬石(一石120斤),占江西全省的30%,佔全國的7%;至南宋,吉州供應糧食給國家增至60萬石,仍占江西全省的30%,佔全國近10%。因而吉州有「金廬陵」的美譽,不僅對朝廷的貢獻重大,也為文化的興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3.嶺南通道的開掘促進了吉安與南北方的經濟文化溝通和交流。自唐代張九齡開掘嶺南通道,將中原與兩廣聯接起來,從此天塹變通途,使處於偏遠一隅的廬陵地區納入全國南北的主要交通線上,從而大大地促進了廬陵經濟和文化的繁榮。
4.學院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從唐宋時起,在有識之士顏真卿、江萬里等的倡導和推動下,廬陵大量地興建書院學館,前後近300所,達到江西全省四分之一以上,真是「序塾相望,弦誦相聞」,「人無貴賤,無不讀書」,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在一千餘年中,培育了大量人才,這是廬陵文化興盛最直接的原因。
⑵ 吉安被譽為文章節義之邦,為何這里自古以來出這么多人才
因為這個地方對於人們的思想管束是非常寬松的,導致人們有更好的思想可以被運用到現實的生活當中,也就表現為人才很多。
⑶ 先後竟然出了十七名狀元,吉安為何能成為「狀元之鄉」
吉安作為古代的的狀元之鄉,在歷史上共出了十七位狀元,可以說,這是歷史上罕見的。而吉安作為一個城市,之所以能有這樣優秀的成績,是因為吉安在古代的時候重吉安視文化學習,學習氛圍好,吉安地理位置優越,吸引了廣大的讀書人才,加上當地的官員重視教育,老師的教學水平高。
三、吉安當地官員重視文化學習,同時老師教學水平高官員重視當地的文化教育,出台了一些促進教育的措施,加上當地的老師教育水平高,更促進了文化學習的發展。
⑷ 江西吉安簡介
吉安,江西省地級市,古稱廬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稱吉安,位於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西接湖南省,南攬羅霄山脈中段,贛江中游,據富饒的吉泰平原,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是贛文化發源地之一。吉安下轄2區1市10縣。全市總面積25300平方千米,2016年人口為530.4萬人。吉安是贛文化三大支柱之一,自古乃人文淵源之地,「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寫春秋」,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廬陵文化,素有「金廬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文章節義之邦」、「狀元之鄉」、「才子之鄉」、「廬陵風光半姑蘇」、「將軍市」、「紅色搖籃」、「革命聖地」的美譽。吉安有革命搖籃井岡山、武功山、青原山、羊獅慕、白鷺洲書院、吉州窯、廬陵文化生態園、 文天祥紀念館、渼陂古村、陂下古村、快閣、槎灘陂、遂川梯田等著名景區景點。2017年,吉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33.47億元 。2017年11月,榮獲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2018年10月,吉安獲評健康中國年度標志城市。
⑸ 江西吉安有什麼特點
吉安市,江西省轄地級市,位於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東鄰撫州市的崇仁縣、樂安市及贛州市的寧都、興國縣,南連贛州市的贛縣區、南康區、上猶縣,西接湖南省的桂東、炎陵、茶陵縣,北與宜春市的豐城、樟樹市及新余市、萍鄉市接壤;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市總面積面積2、53萬平方公里,轄2區10縣1市,總人口為491、79萬(2016年末)。1、水利資源:吉安境內河流眾多,以贛江為中軸,有28條大小支流匯入,各河上游植被茂密,山高水陡,水量充盈,水力資源充沛。2、礦產資源:吉安市地下礦藏眾多,主要有煤、鐵、鎢、鉬、鎳、鈮、鉭、鈹、砂金、耐火粘土、泥炭、錳、鉀、稀土、白泥、熒石、花崗石、大理石、粉石英等50多種。3、林業資源:吉安市森林覆蓋率達66% ,有4000 余種植物和1000多種動物,是國內杉木、濕地松、毛竹、油茶等經濟林的重要生產基地。
⑹ 如何發展吉安文化
紅色旅遊勝地,能利用起來的資料盡量利用起來,不要只光說不做假把式的那種
再者招商引資是個好事得招些真正對吉安適合吉安發展的企業,不然就像上面的那個說的,引來的都是污性工業對我們吉安有啥用處呢
⑺ 吉安的人文文化是什麼
一、吉安概況 吉安市位於江西省西南部,全市轄10縣2區1市、213個鄉鎮,面積2.53萬平方公里,人口470萬。自秦朝置郡以來,吉安以其悠久的人文歷史、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區域位置,被世人譽為「風水寶地、革命聖地、旅遊勝地、投資福地、發展高地」。 吉安是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稱吉安。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千年古城——吉安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千年古窯——吉州窯、千年古銅——新干商代青銅器、千年古書院——白鷺洲書院、千年古剎——青原山凈居寺、千年古村——渼陂和釣源、千年古墓——吉水東吳大墓等一批歷史文化遺址。這里人才輩出、名士薈萃,從唐宋至明清,吉安科舉進士近3000名,狀元20位,榜眼、探花32位,曾出現過「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歷史盛事;「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民族英雄文天祥、《永樂大典》主纂解縉、宋代大文豪楊萬里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先後誕生在這里;元末明初,當代偉人毛澤東、鄧小平的祖籍也在吉安。 吉安是星火燎原的革命聖地。吉安是舉世聞名的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所在地。1927年,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鍛造了「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的井岡山精神。在血與火的斗爭歲月里,吉安人民前仆後繼、不屈不撓,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僅記錄在冊的革命烈士就有5萬餘人,從吉安走出去的共和國將軍達147名。 吉安是「三色輝映」的旅遊勝地。吉安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紅、綠、古」交相輝映。井岡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山」,屬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井岡山、三灣、東固為代表的革命遺址遍布全市,擁有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遺址425處近千個點,其中國家級紅色文保單位2處28個點,省級17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6%,山青水秀,生態優美,現有武功山、青原山、玉笥山、白水仙等4個省級自然風景名勝區;廬陵文化久負盛名,文天祥紀念館、歐陽修紀念館、西陽宮等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名勝古跡,吸引許多國內外歷史文化人士前來觀光考察。 吉安是環境優良的投資福地。吉安有良好的區位優勢。這里位處香港、廣東經江西到中原的核心地帶,既是沿海腹地,又是內地前沿,北與長江三角洲對接,南與華南經濟圈呼應,是中原通往東南沿海的「黃金走廊」。贛江水道及京九鐵路、贛粵高速、井岡山機場,構成了水、陸、空「三路並進」的立體交通網路,區位優勢日益凸現。吉安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地下礦藏50多種,探明礦石儲量12億噸;山林總面積2593萬畝,是國內杉木、濕地松、毛竹、油茶等經濟林的重要生產基地;水資源達215億立方米,可開發水能資源157萬千瓦,全省最大的水力發電廠——萬安水電廠就在吉安;全省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井岡山華能電廠也在這里。吉安有充裕的熟練勞力。全市現有普通中學308所,每年為全國各大中專院校輸送優秀人才2.3萬餘人,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中專和職校54所,每年可向社會提供10餘萬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的勞動力。吉安有完備的涉外服務體系。已形成了由海關、檢驗檢疫、市長直通電話、投資洽談中心、外商投訴中心、辦證服務中心、招投標中心構成的「七位一體」投資服務體系。一個「創業環境最優、商務成本最低、投資回報最快、服務效率最高」的新吉安,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海內外投資者紛至沓來。 吉安是加速崛起的發展高地。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來,吉安人民弘揚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發展為主題,以大開放為主戰略,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產業化進程,全市經濟社會呈現出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工業經濟增勢強勁,舉全市之力建成市高新區和11個縣區工業園,成功引進新加坡食品醫葯科技園、香港森泰集團、華禹通訊、航盛電子等一批重點企業,初步形成了電子、食品、醫葯、電力、建材、冶金等六大支柱產業,實現了由農業主導向工業主導的歷史轉型。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培育形成了無公害蔬菜、草食畜禽、特種水產、花卉苗木和特色果業等主導產業,是全國商品糧、商品豬和全省肉牛生產基地。以旅遊為龍頭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井岡山成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武功山列入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渼陂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初步形成了紅、綠、古交相輝映的大井岡旅遊圈。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351.8億元,增長13.3%;財政總收入32.2億元,地方收入20.5億元,分別增長16.8%、15%;全市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9.3億元,增長12.5%;實際利用外資2.1億美元,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72元,分別增長10.4%、9.4%。吉安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璀燦文明的古城正煥發出勃勃生機。當前,470萬吉安人民正立足新起點、謀求新跨越,著力擴大經濟總量,提升綜合實力,加快富民強市,構建和諧社會,努力推進由農業大市向經濟強市、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的新跨越,一個文明、富裕、和諧的新吉安必將在江西中部加速崛起
麻煩採納,謝謝!
⑻ 觀《美麗吉安》有感的作文
觀《美麗吉安》有感
吉安,古稱廬陵,它位於江西省中部,它是江西省的一顆璀璨明珠。以往許多名人都出於廬陵,他們都為祖國做出了不少貢獻,例如:視死如歸的文天祥,頗有勝名的蘇東坡……
為什麼說「美麗吉安」呢?那是因為它不僅文化美,風景也美。
文化美麗
江西滕王閣位於廬陵,這一文化讓吉安如虎添翼。不少人去參觀滕王閣,使廬陵經濟水平大大提高。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文天祥是廬陵「節義精神」的傑出代表,他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昭示的浩然正氣,正是廬陵文化最寶貴的精神。
風景美麗
廬陵的山水美,生態優,環境好,是廬陵人永恆的追求。俗稱「江南水鄉」是擁有最美風景的地方,廬陵當然也不例外。
廬陵鄉村的景色十分秀氣。春天百花齊放,綠草茵茵,到處一片生機,春媽媽綠草結成大衣,給大地披上;夏天,大樹為大地留下一片陰涼;秋天,果實點綴著大地;冬天,大雪紛飛,如一隻只蝴蝶在翩翩起舞。
「泉眼無聲溪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這是生活在廬陵的著名詩人楊萬里的詩,描繪的是廬陵田園景色。
在改革開放後,廬陵環境好了,工業也多了,科技也發達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隨著人民的開發,環境遭到破壞,人們的房屋不停地拆遷,但廬陵人民的生活卻愈來愈好。
廬陵是個美麗的地方,它不僅文化美,風景更美,我愛廬陵!
⑼ 以傳承廬陵文脈為題的初中作文
立足「文化廬陵、山水吉安」推進城鎮化建設
吉安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立足「文化廬陵、山水吉安」的發展定位,在加大生態建設的同時,十分重視文化的鐫刻。對舊城改造不搞簡單的大拆大建,而是注重把歷史的東西、有文化價值的遺跡保留下來,按照「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的原則,對白鷺洲書院進行修繕保護,啟動了吉州窯遺址公園建設,大力度推進吉安最老的危房區、最破的棚戶區、最多困難群眾的集聚區、市民最有記憶的老街區——倉口棚戶區改造工程,打造一條老字型大小品牌店集聚的廬陵特色古街區,努力留下城市發展的歷史足跡。在城鎮規劃建設中,注重歷史風貌和特色文化的保存與再現,城市建築注重傳承「青磚黛瓦馬頭牆、飛檐翹角坡屋頂」的廬陵風格。
基於此,在廬陵文化生態園建設了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一縣一景」景觀群,將螺子山上的文塔古跡修葺一新,並專門建設了廬陵民俗園,再現「廬陵人家」的風情韻味。啟動建設後河「金腰帶」綠廊工程,在大手筆綠化的同時融入廬陵文化元素,打造「後河十景」為代表的有著深刻文化印記的城市精品。
廬陵文化元素融入美麗鄉村建設
如何保護和延續廬陵農村的美好家園,吉安各級政府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創造性地總結出「八不」、「八多」的建設原則。
「八不」即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不等靠要、不佔用農田建房、不沿馬路搞建設、村莊不搞寬馬路、民居門前屋後不搞過度硬化。「八多」,即多依山就勢、多因地制宜、多搞廬陵風格的坡屋頂、多搞庭院綠地、多搞村莊綠化、多發展產業、多保留古跡、多發動群眾。積極開展對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改善保護狀況,「十一五」期間全市共投入古村落保護維修經費約9312萬元,組織實施了165處的文物維修工程,其中約70%為古村落、古民居維修項目。注重政府引導,將廬陵文化元素融入村鎮總體規劃、村莊建設規劃中。同時,在建立科學的保護機制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村民保護古村落、堅守自己家園的積極性。比如,將「廬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打造成為國家4A級景區,年接待遊客65萬人次,帶動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目前,全市共有這樣的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3個,特色歷史文化名村12個。
讓文化植根於廣大人民群眾中
一個城市沒有精神就沒有凝聚力,為了留住吉安城市文化的「根」與「魂」,吉安在廣泛組織社會參與和各界充分醞釀的基礎上,隆重推出了既傳承廬陵優秀文化精髓、又體現新時代新吉安發展最強音的「吉安城市精神」——「崇文、正氣、開放、圖強」。「崇文」代表吉安人精神的形象氣質,是吉安深厚人文底蘊和悠久歷史文化的體現與傳承,又與當今倡導科教興市、文化立市一脈相承;「正氣」代表吉安人精神的品格內涵,歷經廬陵正氣和井岡山精神的浸潤,體現了新一代吉安人一腔正氣、胸懷天下、憂國憂民、正義正直、不屈不撓,經受挫折依舊勇往直前;「開放」代表吉安人精神的膽魄與胸襟,體現了處於全球化今天的吉安人應有的自信豁達的態度、雍容大氣的氣魄、天下一家的胸懷;「圖強」代表吉安人精神的目標追求,寄託著對未來發展的熱切期盼,展示了吉安昂然奮進的身姿,更凝結了吉安人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雄心壯志。
吉安城市精神出爐以後,進一步激發了吉安市民建設家鄉的激情和主人翁精神。吉安市採茶歌舞劇院演員及井岡山大學附屬藝術學校師生共同打造了一台大型情景主題歌舞劇《記憶廬陵》,以舞台藝術的表現形式,運用本土音樂融合現代元素,配以情景舞蹈的表現手法,以強烈的藝術張力和濃郁的人文情懷,藝術地演繹和再現廬陵文章節義,傳承廬陵風骨正氣,喚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廬陵記憶。
⑽ 為什麼要弘揚中國紅色文化
發掘和利用紅色文化獨特的價值功能,不僅有利於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性,還對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的紅色文化產業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歷史印證價值功能。紅色文化見證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
近代中國,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磨難。為拯救國家和人民,無數革命者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斗爭並為之流血犧牲,但都無法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是中國共產黨勇敢地擔負起歷史的重任,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為中國人民的平等自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並付出了重大犧牲。
(10)為什麼要宣傳吉安文化擴展閱讀:
紅色文化有利於構建誠信奉獻、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社會主義企業文化,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基礎。
中國紅色文化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重要的文化資源、精神資源,而且是一筆豐厚的經濟資源。且不論紅色旅遊和紅色文化產業本身就是拉動經濟 發展的重要引擎,而且,紅色文化包含的革命精神和思想文化,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