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及其產生的原因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分別產生於中國和歐洲,屬於不同民族的文化,因此兩者之間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也就是此文化區別於彼文化的特殊性。中西方文化傳統的差異表現在許多方面,但是主要集中地反映在如下三個方面:
1、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西方在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認識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天道」,講究天人合一的精神,強調人的行為要符合自然的發展趨勢,這也導致了對個體人格伸張的一種天然的束縛。這種定型化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得人們習慣於樂知天命、安分守己的處世之道,人與自然容易達到一種和諧狀態,千百年來一貫如此,進而形成了中國人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格。而西方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精神,就是基於「天人相分」認識上的,強調人與自然分裂、對立,強調人與自然的斗爭,認為人必須依靠知識全面征服自然,這種自然取向促成了西方民族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挑戰意識,從而塑造了人們講求效率、勇於競爭、不怕冒險等外向的行為方式。
2、人與人的關系。在強調倫理道德的中國文化體系中,比較注重人際關系,為淡化和緩解人際矛盾沖突,便有了「中庸」、「仁」、「禮」等倫理說教,強調服從與秩序,主張協調和寬容。與傳統中國相反,西方文化對人的個性非常崇尚,追求個體的優先地位,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和明顯的個性精神,受這種文化特點的影響,西方人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喜歡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追求自我獨立、自我發展。
3、生活方式。中國人認為,人生的真諦在於享受淳樸悠閑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歡樂和社會各種關系的和睦,陶醉於這樣一種人生理想之中,這使得中國人對世俗生活呈現出溫和、內傾的特點。西方人同樣追求享樂,但他們的功利意識非常濃厚,人們努力追逐物質財富,改造和征服自然,從而刺激了西方人工作、獲取和創造的積極性。
(二)中西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
從根本上講,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徵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環境決定的。
1、自然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及民族存在和發展永恆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前提。某個民族在一定區域內居住、勞動和生活,同時也就創造了相應的文化,與這個民族以及相應文化相聯系的有關自然地理條件就是人們所說的生態環境。一般說來,文化的差異最初都是來自於對自然世界認識的差異,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發展的最初方向。三面高原一面海的相對閉塞的地域特點,使得古代中國文化基本上與外隔絕,但這同時也為農業文明的發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以小農經濟為特徵的經濟形態。同時,大河大陸性環境及其所造成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得中國人贊成盡物之性、順物之情,把人們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而農業社會的穩定,家人親友的長期聚居,使得中國人自古將惜別看得非常重,這讓中華民族在思想情感上表現為喜一不喜多、喜同不喜異、喜靜不喜動、喜穩不喜變。而西方文化的活水源頭是古希臘文化,古希臘文明發源於地中海,其所處的海洋環境培養了西方民族原始的冒險外傾的民族性格。在他們看來,人類的力量與海洋比較起來顯得很渺小和脆弱,但是人類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勇敢、剛毅、偉大斗爭精神征服了大海,因而人類的氣魄比海洋更偉大,這一切也都塑造了西方民族開放、勇敢的性格。因此,從整個古代社會和文化現象看,西方都是以個人為起點,向外開拓,不斷地自我追求、自我拓展,同時也自我革新。而中國因封閉式、自我滿足式的農業社會,表現出強烈的對鄉土的眷念,對安謐生活的嚮往。
2、人文社會環境。人文社會環境主要指由制度、政策、法規等構成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總和。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發展中,戰亂不止,動盪不息,但超穩定的農業生產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宗法倫理觀念始終維系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和生存。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以血緣紐帶為基礎的宗法制度使得老百姓產生了喜靜厭動以及重鄉土、重血緣的社會心理,而以孝為核心的倫理觀念又限制了中國人的外出探求行為,孔子就曾指出「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而西方民族由於山地面積大而平原面積有限,他們只能通過海上貿易換回自己所需的糧食等日用必需品,這就促進了西方人進取冒險民族性格的形成。而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制度使得民主觀念、法治意識成為了社會全體成員所達成的共識,他們認為人人能力相等、地位平等、行為自由,人與人之間更多地體現了一種獨立的性格。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國民的精神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形成了開放、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可見,同一民族由於有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和共同的歷史淵源,承接著大體一致的文化積淀,因而又具有表現於共同文化基礎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質,這就是一個民族的性格與文化表現。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旅遊產品需求的影響
(一)旅遊心理的影響
因文化不同而導致的中西方在旅遊需求心理上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中國人對於單一性的需求傾向較為明顯,而西方民族強烈的探索意識使得他們不惜冒險、征服自我、展現自我,從而滿足個人的成就感,體現個人的競爭能力。中國傳統文化,決定了中國人缺乏冒險的精神,對旅遊活動中復雜性、多樣性的追求極為有限,對具有冒險性質的旅遊活動甚至予以拒絕。西方旅遊者,多具有主動、熱情、不畏艱難的特點,他們往往喜歡一些極具刺激性的旅遊項目,以此來張揚人的個性。而這種區別源於各自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及其所衍生的國民性差異,西方社會的動態性使得他們的旅遊需求心理傾向於急速和激烈,而中國社會的靜態性則使旅遊需求心理趨於舒緩和內斂。
)旅遊審美觀念
中國人崇尚靜,認為靜是萬物的主要形態,所以觀靜成為了中國的審美活動和范圍,它與人的心理體驗相結合,通過旅遊審美來達到怡樂性情、愉悅身心的目的,體現出人性自由的審美情調。而西方人外傾的性格使得他們考察美、感受美都著眼於動態,西方的旅遊審美往往通過溢於言表的激動、興奮來表達,因而在西方旅遊中一些尋求刺激、恐怖的旅遊活動,對於東方人而言毫無美感可談,而西方人卻因為其恐怖、血腥而全身心投入,津津有味,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形式美和現實美的享受。
(三)旅遊需求動機方面
從總體上說,西方人的旅遊動機要比中國人強,在這一點上,不能排除中西方經濟水平差距的原因,但應該看到這種差異有著更為深遠的文化原因。中國人強調順應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崇倫理等級關系、和諧的人際關系與社會的平衡穩定,這都對中國人的出遊動機產生了阻礙作用。而西方文化強調支配自然,改造和征服自然,以個人主義為中心,追求享樂,塑造了西方民族明顯的外張性格,這使得西方人較中國人更願意出遊,更願意探求和認知外面的世界。
(四)旅遊目的地的選擇
西方旅遊者因為極富冒險精神,受個人自由主義的影響,他們在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往往趨向於人跡罕至的旅遊地,喜歡率先來到這些地區享受新鮮的經驗和發現的喜悅,喜歡接觸並渴望了解他們不熟悉的文化和人群。一般而言,凡是極具特色或個性突出的目的地,往往會成為西方旅遊者選擇的對象。而中國人喜歡一些較為平和或靜謐的景觀,一般選擇的多是熟悉,甚至人人皆知而且規劃建設得相當成熟的目的地,而對於一些旅遊開發不是很成熟,或地處邊遠地區的景區卻不感興趣。同時,中國人具有較強的群體觀念,易受他人支配,從眾心理嚴重,在選擇目的地時,很容易聽從他人的意見,受他人或社會流行的影響,從而使得一些知名度較高的旅遊地在旺季期間達到飽和甚至超載,而一些景色奇美的旅遊地卻很少有人問津。
三、對旅遊產品開發的影響
(一)了解中西方遊客的個體差異,提供個性化服務
旅遊產品的設計、開發及營銷應有針對性,當今國際旅遊者的出遊動機多種多樣,由此引發旅遊心理需求上的「個性、多樣、參與和自助」,他們對生活中的多樣性要求極為強烈,喜歡冒險,希望藉助旅遊來實現自我價值,嘗試新的與眾不同的東西,更希望能按照自己的個性決定購買適合自己的旅遊產品。因此,對於旅遊業來說,要針對中西方旅遊者的特點開發經營和宣傳旅遊產品。首先,要不斷開發新產品以吸引那些尋求新異刺激、喜歡冒險的旅遊者;其次要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和渠道,使他們能夠快捷、方便地了解滿足其個性需要的旅遊商品,獲取旅遊資訊;同時企業可以通過網上問卷調查等形式發現各類旅遊消費者追求的消費價值,發現新的旅遊市場空間,開發新的旅遊消費熱點。
(二)旅遊產品的設計、開發及營銷應有較強的針對性
了解中西方遊客的個體差異,提供個性化服務。旅遊業面對的是流動性很大的旅遊消費者,他們來自世界各地,而各個國家和民族由於自然和社會的環境影響,長期以來在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些風格對人們個性心理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使得他們的性格具有濃厚的國家和民族色彩。因此,旅遊企業必須了解旅遊者之間的個體差異,從國家和民族特點上進行調查研究,了解他們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上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的接待方式和服務措施,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文化的差異是吸引境外遊客最具吸引力的資源,也是中西方旅遊者在旅遊消費行為上不同表現的根本原因。因此,保持這種差異性,突出自身文化的特色,對於我國發展旅遊業,特別是國際旅遊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旅遊企業應針對中西方遊客的不同需求,適時調整發展戰略,開發適銷對路的旅遊產品,制定新的經營方式和策略,以確保旅遊業健康快速地發展。
(三)要確保民族文化特色,增強旅遊吸引力
要確保民族文化特色,增強旅遊吸引力。當代的西方旅遊者對於單獨做遠距離國際旅遊的要求相當強烈,他們要求另闢蹊徑,按自己獨特的意願自我設計路線和安排活動,因此散客自助旅遊成了潮流,他們能避開旅遊點的喧鬧和各種服務,深入到當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了解其風土人情,這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旅遊地文化,而同時他們也對旅遊地文化產生了諸多影響,使得其漸漸喪失了傳統文化的價值與特色。因此,旅遊地在發展旅遊業時一定要保持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創造優良的人文環境,對其進行科學的、高品位的開發,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以其差異性來吸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旅遊者。
② 外國有宗法制度和宗法觀念嗎如有,請以歐洲國家為例加以說明。
有的,但是不強烈,沒有中國的嫡子嫡孫等等觀念。
古代西方國家和中國宗法制度類似的有很多,試舉一例:波旁王朝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法國、西班牙、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盧森堡等國和義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1589年在法國的統治開始。 17世紀中期,再度分出長幼兩支:長支相繼臨朝的君主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統治史稱七月王朝或奧爾良王朝。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傾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最終結束。波旁王朝在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統治分別於1860、1931年告終。
③ 中國文明五千年不斷,為什麼西方文明卻不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覺得西方人那麼熱情外向,而中國人卻十分謙遜內斂。中國人對自己的父母和國家,總會有一種尊敬愛戴的嚴肅情懷,而西方人與家庭的紐帶似乎沒有我們深厚,對“國家”的愛也與對“自家”的愛不同。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些差別呢?
歐洲庄園
也正是由於西方社會的鬆散性和特殊性,西方人才更早地從對家庭的依賴中脫離出來。西方社會中的最高主權從開始便屬於上帝。西方人更傾向於在社會未對其施以控制之前,主動將身邊的朋友或親人團結起來。這也是西方人自由組織“社團”的一大起因。
④ 比較分析中西封建制度的異同
(1)封建制度是中古時代主要的經濟與政治制度。隨著羅馬帝國的統治結束,這個體系便在帝國的統治結束,這個體系便在中央權力崩潰和社會動亂中逐步發展起來。效忠強人的的等級制度,代替皇帝、元老、行省、城市和城鎮等的羅馬體系。
(2)同時封建制度也是社會組織形式的一種。在中國,封建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屬於政治制度范疇。在西方,封建制度指的是歐洲中世紀與貴族騎士相對應的法律地位及軍事責任制度,主要圍繞著三個中心:領主、封臣及土地。
(3)時間方面,中國的封建制度一般認為於春秋戰國之交開始,持續時間約2100年。而西方的封建制度形成於六世紀初,而西方的511 年前後薩利克法典的頒布,西歐封建制度持續時間1000多年。綜上所述,中國的封建制度形成的早並且持續的時間久。
(4)為什麼西方文化沒有產生宗法制度擴展閱讀:
中西不同封建制度影響下文化的不同。
西方人所謂的「普世價值」,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尖銳的,無非是他們所推崇的人權,其次就是他們的民主政治觀念。他們似乎認為像這樣的好東西應該大家共有同享。盡管說此種用心值得討論,但卻建築在一個大膽假設之上。
那就是人權與西方現行民主政治,雖然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卻可放之四海而皆準,並不因地域或文化相異多麼深遠而在適用上有所不同。
這是一個極為大膽的假設。如要真的追尋其屬實與否,必須要追溯和釐清這些觀念在西方文化胎盤中如何孕育與演變,還要追蹤其歷史上社會之演變,並將之與一個非西方文化相比較,方能得出可靠之結論。這里所謂的文化,當然還包含了歷史的縱觀。
依據以上兩點結論,我們可以做出另一項結論,那就是西方人將他們微觀的人權以及橫面的民主政治定為「普世價值」,至少在中國的民族權(即宏觀的人權)以及「立體民主」的對照下,他們的普世性出了嚴重問題。
⑤ 古代西方國家有沒有和中國宗法制度類似的制度或者是其他相關的制度、文化 請詳細回答,謝謝
中國宗法制度,父權,族權,嫡長子繼承製,世系群,宗統,君統,天人合一宗法制度是以父權、族權為特徵的一種宗族家族制度。
古代西方國家和中國宗法制度類似的有很多,試舉一例:波旁王朝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法國、西班牙、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盧森堡等國和義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1589年在法國的統治開始。 17世紀中期,再度分出長幼兩支:長支相繼臨朝的君主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統治史稱七月王朝或奧爾良王朝。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傾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最終結束。波旁王朝在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統治分別於1860、1931年告終。
⑥ 宗法制度是如何消失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慢慢消失的。
⑦ 為什麼西方文化沒有產生宗法制度
摘要 貌似戰國的中央集權相較於周利用嚴密的血緣關系進行層層分封來擴大本族影響力和夏商那種方國聯盟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土地的不世襲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員進行管理,直接聽命於其,
⑧ 西方重宗教,東方重宗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
西方的宗教和東方的宗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信奉者,而這兩者之間雖然有不少的共性,但是它們之間的差異也是十分明顯的。
而對於西方國家,他們重視宗教,適合資本主義制度以及工業革命帶動的經濟發展相關的。資產階級想要奮起抵抗,壓迫,王權就要找到比王權更高的神權存在,所以他們信奉神權最主要的目的是壓迫世俗王權。
⑨ 關於宗法制度的問題
中國肯定有宗法制度啊,
宗法制源於氏族社會父家長制公社成員間的親族血緣聯系。作為一種龐大、復雜卻又井然有序的血緣一政治社會構造體系,宗法制孕育於商代,定型於西周。宗法制規定,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長子,奉天承運,治理天下土地臣民。從政治關系而論,天子是天下共主;從宗法關系而論,天子是天下大宗。君王之位,由嫡長子繼承,世代保持大家地位。其餘王子(嫡系非長子和庶子惻封諸侯,他們對天子為小宗,但在各自封國內又為大宗,其位由嫡長子繼承,余於封卿大夫。卿大夫以下,大、小宗關系依上例。嫡長於繼承製、分封制、嚴格的宗廟祭把制度,共同構成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2.3.1西周之宗法制度
周朝的」家」,是一個政治單位,並不等同於我們現在對」家」的概念。所以我們看《孟子?梁惠王下》中說:」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從這段文字的敘述中可以明白,當時的」國」是擁有千輛馬車的戰斗單位,而」家」是具有百輛馬車的戰斗單位,可見在這時」國」和」家」是相提並論的。不過我們現在從古代的文獻來看,」家」雖然是一個政治單位,但是仍然以具有血緣關系的人為織成核心。一般而言,」家」所涵蓋的范圍,是由同一祖父的三代組合而成。至於」族」,則由同一高祖父的血親,以及他們的配偶,上下九代共同合起來的。簡言之,」家」是包含在」族」之中。所以相較之下,」家」中的人,比起」族」中的人,血緣關系更為親密。
」宗」的本義是祭祀祖先的廟,只有屬一同一家族的人,才可以到」宗」去祭祀祖先。不過在祭祀祖先時,必須依照血緣的親疏遠近來決定」大宗」和」小宗」。一般最簡單的分別,就是以始祖的嫡長子一脈相傳的為」大宗」,其餘的庶子便是」小宗」。以當時的制度來看,周天子的傳承是」大宗」,其他的諸侯(含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便是小宗;但是在這些諸侯世襲的領地中,繼位的嫡長子在領地中便是」大宗」,其他的庶子就是」小宗」。以此類推,擴及到每個階級之中。以這個精神來看,」家」中的成員,比較接近」大宗」,而」族」中的成員,則比較接近」小宗」。
這種制度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後代子孫不可忘了自己的來源出處,用血緣關系把人緊緊的團結在一起,這項措施對於當時正在發展的周民族而言,是一項十分有利的制度。我們現在看到先秦留下來的許多文獻,都會先談到如何持」家」,再談如何治」國」,最後才談到如何平」天下」。探究其中的發展過程,我們也可以說,在當時觀念中,先要將」小宗」的力量凝聚起來,再去發鞏固並發揮」大宗」的力量,於是才可以得到」天下」。基於這樣的認知,特別重視家族中倫理的觀念便自然出現了。
以嫡長子繼承為核心的宗法組織
嫡長子繼承製的產生,是階級統治在社會中的一種完善。
關於大、小宗的組織,《禮記大傳》有記載: 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後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也。
別子:或曰庶子,或曰包括本國公子、異姓公子(來自他國者)以及庶民起為卿大夫三種,或曰除嫡長子之外的其他兒子。後一說較合理。
繼別:謂繼承別子位置的後代,就是別子的嫡長子孫。
繼禰:禰,指宗法制度下死去並在宗廟中立了神主牌位的父親。此處當指諸弟,繼禰是指繼承別子諸弟的後代子孫。
別子為一宗的正支,雖經百世仍得祭其始祖,是為大宗。別子諸弟是一宗的旁支,傳至五代之後其與別子關系已超出同一高祖范圍,因此就不再祭別子的祖先,而另祭祀本支的祖先,是為小宗。大、小宗雖是相對的,但對於天子來說則是絕對的。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天子、諸侯、大夫(卿)、士形成一個嚴密的家族式的統治體系。
分封制
宗法直接導致了分封制(或封建制)。
嫡長子分封諸弟,在政治上是「授土授民」,在宗法上是「別子為祖」,對於鞏固嫡長子的最高統治和天下宗主地位,是大有裨益的。
後人追述以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御極六合,四方如星拱衛。因此需要選建道德賢明之人,藩護王室,成為天下中樞的屏障。
嚴格的宗廟祭祀制度
宗法之「宗」,「宀」為房頂,「示」為神主,合指供奉神主之位的廟宇,其原始義為「尊祖廟也」(《說文解字》)。 「宗者,尊也,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白虎通義》)。」
宗法制度既以血緣親疏來辨別同宗子孫的尊卑等級關系,以維護宗族的團結,故十分強調「尊祖敬宗」。商人也有繁復的祭祀儀式,但不像西周人那樣具有嚴格的宗法意義。西周時代,祭祖是大宗的特權,所謂「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禮記曲禮下》)。又所謂「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大宗的責任在於尊統收族,在於別親疏,序昭穆。
周朝以前,天子宗廟為五廟:
到了周中期,盡管文、武功業輝煌,但按周人世系的排列,已不復屬於考、王考、皇考、顯考輩,按制不專列廟。但「有德之王,則為宜宗,其廟不可毀」,故增設文武二廟,將文武以下、顯考以上諸神主供奉於內,故成七廟。即《禮記王制》所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嚴謹的道德維系與禮樂文化
宗法制度既嚴格區分親疏之別,因此血緣重孝、崇德、親民等道德倫理遂得以建立。諸如同姓不婚這一道德內容得以體現。禮樂文化確立。
2.3.2宗法制度影響下的中國傳統社會結構
一是父系單繫世系原則的廣泛實行
所謂父系單繫世系,是指在血緣集團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員的地位。雖然這在世界文明早期歷史上是普遍的,但只有中國最為堅決。
二曰家族制度長盛不衰
家族由男性同祖子孫團聚而成,因其經濟利益和文化心態一致,形成穩固的、超越歷史的社會實體,成為社會生生不息的基本細胞。
「族權」成為與政權、神權、夫權比立而四的強勁的社會維系力量。
族權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強大影響,是中國家族制度長盛不衰的主要標志。族權有嚴格、固定的組織形式,它既與地方紳權結合,同時又與政權相結合。族權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地方政權的職能。
三曰家、天下同構
此亦所謂「家天下的延續」。
「家國同構」的本質就是家、家族、國家在結構上的同一性,也就是國是家的放大,「族權」與「政權」的統一。換句話說,中國的社會倫理、國家倫理都是從家族倫理演繹而來的。或者如梁漱溟所曰,中國有家而無國。
在古代西歐,血緣政治基本被地緣政治、等級政治所取代。在中國則不同,地緣、業緣、物緣都以血緣為基礎,君權與父權互為表裡,「國」與「家」彼此溝通,「社會賴以運轉的軸心,是宗法原則指導下確立的以父子—君臣關系為人格化體現的倫理—政治系統。」
四曰根據血親道德關系形成宗法法律制度
春秋戰國的兼並戰爭使宗法秩序呈瓦解之勢;秦漢以降,分封制被郡縣製取代除帝王繼統仍由皇族血緣確定外,行政官員的選拔、任用,實行薦舉、考試制(隋唐以後定型為科舉制),即以「賢賢」取代「親親」。但是,宗法制的影響仍然延及後世——
其一,政治權力和經濟產權的繼承,普遍遵循父系單繫世系原則,完全排斥女性成員的地位,以確保權力和財富不致流入異姓他族。
其二,由血緣紐帶維系著的宗法組織——家族長盛不衰,成為超越朝代更迭的不絕如縷的社會細胞。這種家族香火的延綿,又往往仰賴祠堂、家譜、族田三要素的頑強存在。
其三,族權與政權結合,族權在宣揚綱常名教、執行禮法、維護宗法專制秩序方面,與國家政權目標一致;國家政權也以家族精神統馭臣民,正所謂「家國同構」、「君父一體」。誠如近人梁啟超所說:「中國社會之組織,以家族為單位,不以個人為單位,所謂家齊而後國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雖廢,其精神猶存也。」
近人嚴復也認為,直至近世,中國人「猶然一宗法之民而已矣」。這都是透視古今的灼見。
中國社會組織的特色,與宗法制延綿不絕緊密相連的,是專制政體的長期持續。
早在國家初成的商周時代,君主專制便現端倪。如果說,春秋以前,天子的專制權力以分封制為基礎,世襲諸侯賜土而且臨民,享有較大分治權;那麼,戰國以後,郡縣制逐步確立,君主的專制權力通過直接指揮非世襲的朝廷官吏實現,從而向統一的專制主義集權制過渡。公元前206年,秦王贏政「振長策而御宇內」,正式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此制一直沿襲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與歐洲在中世紀後期方形成君主專制相比,中國的君主專制形成早、持續久,而且兩千餘年間雖有起伏跌宕,其總趨勢是愈益強化,並形成對社會生活各層面的嚴密控制,包括用戶籍、里甲制度牢籠人身;用政治控攝文化、權力干預學術,從而使「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
「宗法一專制」社會結構與農業自然經濟相輔相成,造成一種以「內聖一外王」為目標的倫理一政治型文化範式,延綿久遠,直至近代方有解體之勢,然其深層結構繼續承傳不輟
⑩ 西方法律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及特點
您好!西方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重要時期,分別為:
古希臘、羅馬時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階段,形成了希臘精神。
中世紀基督教文化時期,西方文化發展的黑暗時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
近代文化時期,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希臘精神得以復興,並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市俗化,西方文化兩大支柱共存、共榮。
現代文化時期,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動,西方文化走向了現代化,民主主義、科學主義、理性精神占居了統治地位。
一、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西方文化
希臘精神的核心是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科學精神和自由精神。
1、民主精神
古希臘民主精神的基本原則是主權在民,最高權力屬於人民。
(1)民主政治在於全體公民執掌政權;(2)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用人惟才;(4)政務公開與自由;(5)私人生活自由與寬恕的原則。所有這些原則都體現著一種民主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人文主義精神。
2、法治精神
民主與法治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民主必然是法治的,真正徹底的法治也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能通行無礙。在古希臘,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於法律。
3、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或理性精神是希臘文明中的重要內容和最顯著的特徵。
希臘理性精神突出地表現在其哲學中,如實體與存在的學說,原子論,共相說,理念論,辯證法,形式邏輯等等。
希臘的理性主義精神還表現在對理性以及知識和智慧的熱愛與追求上。理性、知識和智慧在古希臘人的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具有神性的尊嚴。追求理性,服從理性,是人的崇高使命和神聖職責,也是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希臘的理性主義精神深深地影響了2000多年來的歐洲哲學、宗教與科學,從而深深影響了2OO0多年以來西方人的社會歷史與生活。
4、自由精神
希臘的自由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在對個性的追求和尊重上。希臘人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獨特價值,不可重復,不可替代;這樣—種觀念在古希臘已表現得非常明顯。希臘人的個性意識突出地表現在行為處事具有自己的獨特判斷力上。
二、中世紀基督教文化
西方中世紀屬於封建時代,在這一時期基督教占居了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統治地位,基督教的罪感意識和救贖意識、愛的精神、禁慾主義以及封建的騎士精神構成了中世紀西方文化的精神主流。
1、罪感意識和救贖意識
基督教認為人類的先祖亞當、夏娃由於違背了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被罰下界,因而人是生而有罪的,這種罪感意識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甚至也是整個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徵。
3、愛的精神
基督教有三個基本的道德原則:仁愛、信仰、希望,愛居三德之首。在基督教看來,愛是信仰和希望的落實處。
4、騎士精神
騎士精神是一種世俗精神,是中世紀封建化過程的產物,直接體現了封建的傳統,洋溢著封建的精神。騎士是封建貴族,處在封建體制中,是大貴族的附庸,必須向之效忠;同時又是自己領地的主子,有許多農奴依附於他,需要他的寶劍的保護。他有封建義務,也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他所遵循的道德如忠誠、榮譽、勇敢都是封建道德。
三、近代西方文化
這一時期發生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帶來了人類思想大活躍,大解放,在這一時期,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人文精神、個人主義、新教精神。
1、人文精神
文藝復興與啟蒙時期的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文藝復興是以批判中世紀宗教的黑暗為起點的,針對中世紀宗教中只有上帝而沒有人的狀況,提升人的地位,弘揚人的價值成為其宗旨。
2、個人主義
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成果是人的發現,最重要的精神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不僅僅指利己主義,甚至不主要指利己主義,而主要指個人自覺的主體意識與個體性意識。西方文化中同個性自由、個人能力發展與個人主體地位聯系在一起的個人主義精神,就崛起於文藝復興時期。
3、新教精神:宗教世俗化
宗教改革是一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其興起於1517年的德國,後來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深遠。
四、現代西方文化精神
現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自由精神和自由主義
自由精神在西方歷史上淵源久遠,自由主義是近代以來西方許多國家立國的基礎,也是支配性的精神。現代西方自由主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人權:
經濟自由主義:
市場自由主義:
思想自由:
個性與意志自由:
2、民主主義和法治精神
民主與法治的精神在西方源遠流長,現代西方國家政體各異,但民主與法治的精神貫穿如一,民主與法治的潮流在當代已不可阻擋。
西方國家一直以自己是民主國家而自豪,民主和法治精神成為西方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精神。
3、科學主義、理性精神和創造精神
科學的發展歷來有兩大傳統: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4、個人主義
現代西方文化精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個人主義。
從西方文化的發展史看,起源於古希臘的理性精神、科學精神、自由精神、民主與法治精神和發端於基督教的倫理精神一直貫穿始終,因此,我們可以說希臘精神和基督教精神是西方文化的二大支柱。
走向後現代的西方文化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特點: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結合,更重視生命價值,更注重對人的終極關懷,要求科學的目中要有人;理性與非理性並存,把人的情感、無意識、基本需求和慾望放在了人的面前;精英文化與大眾(通俗)文化結合,通過新媒體,大眾的、通俗的、時尚的流行文化迅速崛起,大有與精英文化一較高下的勢頭;西方文化傳統與東方文化傳統結合,許多西方學者在反思現代化的教訓時,把目光轉向了東方,東方傳統文化中的重人倫,追求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引起了西方的興趣。但這些走向從目前來看,都尚未定型,還處於發展、探索之中,對此作出評價還為時過早。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