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評價江城對中國文化的看法

如何評價江城對中國文化的看法

發布時間:2022-08-05 16:13:45

① 為什麼小說都有江城市

瞎編的唄,可能聽起來高大上就寫了但我最近得知好像武漢的別稱就叫江城,就像長沙叫星城,北京叫京城帝都京都差不多。

在中國的所有省份中,有一個省的名稱和市的名稱相同,但是這個城市卻成不了省會城市,這個城市的別名就叫做江城,那麼江城是哪個城市,其實在歷史上,有很多城市被稱作江城,但是目前得到了歷史認可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吉林市,吉林市屬於吉林省的一個市縣,但是非常奇怪的是,雖然兩個的名稱相同,但是吉林市並不是吉林省的省會,吉林省的省會叫做長春市,雖然說目前有一些人提議將吉林市進行更名,但是這是非常荒謬的,本文皮卡中國小編就會給大家介紹一下江城的一些風土人情。

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省重名的城市。境內居住漢、滿、蒙、回、朝鮮等35個民族。吉林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美麗城市,原名「吉林烏拉」,古代滿人居住地。滿語的意思是「沿江的城池」。環繞的群山和回轉的松花江水,使吉林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

因康熙皇帝東巡所作《松花江放船歌》有「連牆接艦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有「江城」之稱。 吉林是中國北方著名山水城市。城東「左青龍」,城西「右白虎」,城南「前朱雀」,城北「後玄武」,松花江似玉帶,松花湖若明珠,正如清朝皇帝所詠「城臨鏡水滄煙上,地接屏山綠樹頭」。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吉林市具備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吉林的冬季天下獨秀,神奇造化的冰雪景觀更令人心馳神往,吉林霧淞與雲南石林、長江三峽和桂林山水並稱中國四大自然奇觀。吉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還被評為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14至19世紀,吉林是東北地區重要政治、經濟、軍事中心。

在清末、民國及解放初期,吉林是吉林省省會城市。吉林市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現有滿族人口26萬多人,約佔全市人口的6%,至今在吉林市仍有許多建築帶有滿清特色,生活習俗也帶有濃郁的傳統民族色彩。



② 如何評價《江城》

一、

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它的內容一點概念也沒有,在我的想像里,它大概是本游記,也可能是一個關於中國問題的文化層面的評論集。我完全沒想到,它其實只是作者在涪陵的兩年教書生涯的生活記錄而已。

這多少讓我有點失望。並不是這種形式有什麼問題,只是它實在是太「容易」了。

這當然不是說它寫的不好。這本書的好處已經被說的太多,諸如它溫和寬容的筆調,細膩生動的描繪,遠近適中的視角,還有貫穿始終的自我調侃,——從閱讀的角度說來無可指摘。我只花了三天的上下班時間就看完了全書,相當輕松愉快。

可是說真的,這件事有什麼困難的呢?任何一個像何偉一樣受過良好教育,有敏銳的觀察力、同情心、幽默感、生活的熱情和適應陌生環境的勇氣的人——這些當然都不是人人皆有的優點,可是其實也沒那麼罕見——在一個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環境里生活兩年,記錄下自己遇到的每一樁有趣的事,看起來就會差不多是這本書的樣子。很多人對何偉能注意到大多數中國人視若無睹的那個內陸中國的新鮮感而贊嘆不已,可是這其實是每一個在異國他鄉生活過的人都熟悉不過的道理:你當然能注意到本地人注意不到的東西。只要一個人不大驚小怪,不上綱上線,不流於瑣碎的獵奇也不動輒把問題上升到「你看看人家」的層面,而是像何偉一樣把他的觀察和感觸謙遜誠實地記錄下來,他就能寫出一本這樣的書。

當然,我得實事求是地承認,話雖如此,這樣的書還是彌足珍貴。這世界上並沒有很多畢業於普林斯頓和牛津的美國人會去涪陵教書,大概連上海人去涪陵教書的都不怎麼會有。我們都知道中國內陸這些廣袤的土地上有太多這樣的小城鎮在過去的二十年間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遷,有太多沉默的詩歌到處流淌,但它們隔絕於主流敘事之外,只在極端事件發生時才能躍上公眾的視野,它們面目模糊,看起來乏善可陳,但是只要走得足夠近,看得足夠仔細,足夠有謙卑的同情心,就會發現它們其實都和何偉筆下的涪陵一樣韻味十足。那些並不出眾,有時候簡直灰頭土臉的山水,村莊,田園,江流,茶館,酒肆,本來就是我們在心底里所眷戀的那個中國。但是只有涪陵有幸被何偉寫了下來。

也許是因為有耐心的眼睛和耳朵都太少了。

二、

我在美國常常被問到(從去年開始似乎被問的更頻繁了):你以後會加入美國籍么?

我總是很老實地說:我不知道。

我並沒有什麼意識形態上的顧慮去反對這件事,對我來說,這完全是個實用主義的問題,主要是旅行簽證(或者也許還有稅收)方面的影響。但是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也往往會不期然想起以前在楊振寧回憶錄里看到過的一段話:

「從 1945 至 1964 年,我在美國已經生活了 19 年,包括了我成年的大部分時光。然而,決定申請入美國籍並不容易。我猜想,從大多數國家來的許多移民也都有同類問題。但是對一個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成長的人,作這樣的決定尤其不容易。一方面,傳統的中國文化根本就沒有長期離開中國移居他國的觀念。遷居別國曾一度被認為是徹底的背叛。另一方面,中國有過輝煌燦爛的文化。她近一百多年來所蒙受的屈辱和剝削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中都留下了極深的烙印。任何一個中國人都難以忘卻這一百多年的歷史。我父親在 1973 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當數學教授。他曾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游歷甚廣。但我知道,直到臨終前,對於我的放棄故國,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我。」

我想我能理解這感情,無論是否同意它。

剛來美國的時候我也經歷過何偉在涪陵所經歷過的那種艱難的適應期,一切都顯得像是意味深長的文化沖擊,無論在當地人看來它們是不是平凡得不值一提。如果我有足夠好的文字,我也能寫出一本《江城》這樣的書。

但是事實上,我從未像何偉努力深入涪陵的日常生活一樣努力進入一個美國城市。這當然也許有個性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也許是我並不具有何偉的耐心。持有哪國護照只是個技術細節,真正的問題在於,直到今天,美國對我來說都始終只是個學習和工作的地方而已。

三、

如果何偉是一名將要終身定居於涪陵的居民,他還能寫得出《江城》么?

我想他不會。《江城》的魅力源於他知道他隨時可以抽身而出。無論他對這座城市有多眷戀,無論它是不是成為了他精神上的第二故鄉,他都不是一個涪陵人。——他不需要在涪陵應付婚喪嫁娶,不需要給孩子找托兒所,不需要計劃什麼時候買房子買哪裡的房子,不需要在父母身體不好的時候托關系在醫院找床位。像書中寫道的那樣,他可以在面對涪陵生活中的困窘時自然而然地想起「我在牛津念書的時候」。這不是傲慢,只是疏離所帶來的安全感而已。

這種不負責任的愛是使得他筆下的江城如此迷人的前提條件。他固然忠實地敘述了江城的美麗,但即使當他面對它的庸俗、瑣屑、卑劣的一面時,他也無需失望和焦慮,無需面對那種在自己的身體上看到與生俱來無可剜除的丑惡疤痕的痛苦,只需要做一個充滿好奇的記錄者即可。而任何庸俗、瑣屑、卑劣在某個合適的角度看來,都可以是美的。

我有時會覺得,我對大洋彼岸的祖國的愛越來越開始像是何偉對江城的愛。我會常常想起故鄉的破落街道,滿街無所事事的閑散青年,塵土飛揚的城鄉接合部,煙霧繚繞燈光昏暗桌面油膩的網吧和飯館,並且在想起它們時帶著一種甜蜜的血脈相連的溫暖,但那是因為我知道我和它們其實再無牽連。我仍然會在看新聞時憤怒或悲傷,但是我至少可以選擇扭過頭去不再看它。事實上,有好幾次我真的就是這么做的。

可是如果中國只是我的江城的話,我是哪裡人呢?

③ 通過江城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有什麼差異

長城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美國這歷史沒有什麼可比性。

④ 武漢風土人文有何特點

武漢的人文歷史有3500年了,外地人來武漢不習慣武漢人說話,感覺如同吵架。其實這和武漢人熱情豪邁有關,說話的時候聲音大,帶有漢味但是本意都是好的。武漢不排外,大部分的武漢人都是很熱情的。

一、武漢名小吃有:熱乾麵、三鮮豆皮、四季美湯包、面窩、糊湯粉等等。
1、熱乾麵
熱乾麵是武漢最出名的小吃之一,有多種做法,其採用鹼水面,並以食油、芝麻醬、色拉油、香油、細香蔥、大蒜子、蘿卜丁、酸豆角、鹵水汁、生抽、醋等為輔助材料。熱乾麵色澤黃而油潤,味道鮮美,由於熱量高,也可以當作主食,營養早餐,補充人體所需的能量。
2、三鮮豆皮
三鮮豆皮是武漢人「過早」的另一種主要食品,也是武漢民間的一種傳統小吃。以前人們逢年過節時用綠豆、大米混合磨漿攤皮,包上糯米、肉丁,油煎後作為節日佳餚,後來成為尋常早點。豆皮製作過程中要求「皮薄、漿清、火功正」,這樣煎出的豆皮外脆內軟、油而不膩。
3、四季美湯包
武漢的「四季美」小籠湯包是在蘇式湯包的傳統做法基礎上不斷改進形成的。這種湯包具有皮薄、湯多、餡嫩的武漢風味特色,不僅為武漢人所喜愛,而且在全國也頗有名氣。
4、面窩
面窩是武漢獨有的地方性小吃,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呈凹狀而被稱為「面窩」。其實用「面」來修飾「窩」並不貼切,因為成分中麵粉只佔少數,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漿,還要加一定比例的黃豆漿,加蔥花、細鹽。炸時用鐵勺子,直徑約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炸成後像個圓圈圈,吃在嘴裡,酥、脆、軟三種感覺混合。
5、糊湯粉
糊湯粉,著名武漢傳統小吃,以圓米粉為主要食材,魚糊湯,小蝦米,蔥花為輔料,與油條相配的小吃品種。被譽為「武漢一絕」的鮮魚糊湯粉泡油條,是經典的漢味名吃。

面窩

二、武漢,江城,中國,甚至全世界,沒有哪座城市像武漢那麼多水。長江浩浩盪盪穿城而過,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更是武漢的母親河,漢江從北婉約而來,安靜地匯入長江,將武漢劃分為漢口,武昌,漢陽三鎮。數不清的湖,像東湖,南湖,沙湖,湯訊湖,西北湖,月湖,墨水湖,水果湖,塔子湖,東西湖等等,水構成了江城一大特色,中國,甚至全世界獨一無二。

三、武漢的教育之發達。武昌簡直就是一個大學城,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武漢工程大學、武漢科技學院等等。

⑤ 好心人幫我寫一篇《江城》讀後感。

第一次看彼得寫的書。從書中能看出他對涪陵的感情。部分描述涉及到敏感事件,這也許就是其他評論所說的被閹割了吧。作者是從一個美國人的角度來嘗試理解和評價涪陵生活的人們,同時也有助於我們反思自己。這本書看了第一段就捨不得再放下,很吸引人。
1996年8月底一個溫熱而清朗的夜晚,作者從重慶出發,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涪陵沒有鐵路,歷來是四川省的貧困地區,公路非常糟糕。去哪裡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裡也不會去。在隨後的兩年,這座城市就是作者的家。在這里,作者有時是一個旁觀者,有時又置身於當地的生活之中,這種親疏結合的觀察構成了作者在四川停留兩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江城》在美國出版的時候,一條通往重慶的高速公路通車了,一條鐵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沒有人坐船去涪陵了。這座城市正在飛速發展著,在過去的二十年,那樣一種轉型變化的感覺——接二連三、冷酷無情、勢不可擋——正是中國的本質特徵。很難相信,這個國家曾經完全是另外一種模樣,是19世紀西方人眼中「永遠停滯的民族」。
2003年,三峽大壩一期完工後,不斷上漲的江水將陸續淹沒那些江畔之城,這多少令作者有些傷感。而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正是不斷變革的對應面:貧窮、爛路、慢船。這並不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的某個小地方。從地理和歷史上看,涪陵都位於江河中游,所以人們有時很難看清她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在1996年至1998年間,作者學會了熱愛涪陵。能再次回到長江上的感覺真好,哪怕它的舊時激流只存於作者的記憶之中。

《江城》又譯作《消失的江城》,作者何偉是美國雜志《紐約客》的駐華記者,寫此書時他還是美國「和平隊」支教四川涪陵的一員,這是作者中國紀實文學三部曲的第一部,描寫的是90年代末期涪陵的變遷以及他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親身體驗和看法。
此書未能在中國發表,我讀的版本是一位博主自己的翻譯,感覺翻譯的很不錯,以至於當我讀何偉的第三本書《尋路中國》的中文版時,感覺還是《江城》翻譯得好。

此書好玩的地方在於他以一個西方人的身份一頭扎進涪陵當地人的生活當中。作為一個外國人,他政治上被人監視,並一度語言不通,但他還是漸漸融入進來,從不懂中文到能說中文,從被人起鬨、觀望到自稱是洋鬼子,何偉適應的很快。字里行間,他愛上這個城市,他不僅僅是一個觀察著,也是一個親歷者,他把自己當成了涪陵的一員。直到快要離開之際,他拿著攝像機,想要拍下一些關於涪陵的記憶。最終卻導致了沖突,有人指責說他想要展示當地生活的陰暗面。作者無奈的寫到:「它所展示的,只是直白的,關於涪陵生活的無用的真相:在兩年後,我們依然是外國人,即在我們的行為方式中,也在人們看我們的方式中。」

所謂「當局者迷」,全文作者保持了一個相對客觀公正的寫作,雖然有其自身思維的局限性,但對包括我自己在內的絕大多數國人來說,仍然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目前我們缺乏的正是民主、法制的啟蒙,社會發展和資本市場缺乏道德約束,政府的發展越來越公司化...想到了《公司的力量》里的台詞:「如果現在的文明是以犧牲人權、破壞環境和道德淪喪為代價而獲得的,那我們寧願盡快結束這段歷史而迎接新的文明的誕生。」

書中關於國人敬酒,講政治,痴迷標語等等在他看來很搞笑(其實也是真的很搞笑)的描述,給我印象尤為深刻。目前在看《尋路中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獲准在國內發表的緣故,此書的感覺不及《江城》。

⑥ 江城讀後感

《江城》讀後感

今年三月末,我從一本雜志上了解到了這本書,一個星期後,它通過便捷的網購終於出現在了我的書桌上。
看了前十頁,我就確定我的讀後感要換一本書寫。雖然沒能按照老師之前的要求寫傳記的讀後感,而且臨時更換了所寫的書籍,但是我還是想要寫寫自己看這本書時的一些感想。即使不能寫得全面深刻,但是如果能夠起到向老師介紹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的作用,我也感到非常滿足了。畢竟發現一本好書時的喜悅以及在閱讀時自己心中的各種細微的感想很難在閱讀後通過文字具體而微地一一恢復和表達。完整閱讀過後留下的感覺往往是宏觀和抽象的,但是讀過這本書之後,我更願意提取書中一些小片段,談談我的感想。
《江城》一書的作者名叫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他成長於美國密蘇里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1996年的夏季,他與自己的同伴從重慶出發,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開始他為期兩年的在涪陵師專的教學生活。這,就是他寫《江城》一書的背景。
《江城》的寫作焦點,就是海斯勒工作與生活的城市——涪陵。而圍繞著涪陵這個焦點展開的,就是海斯勒在此生活與工作的內容與進程。從陌生到逐步熟悉,從疑惑到逐步了解,從別扭到逐步適應……海斯勒和他的同伴亞當在涪陵度過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兩年歲月,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無比的豐富且亟待表達與交流,《江城》大概就是這樣誕生的。
初到涪陵,對海勒斯而言一切都是陌生的,甚至因為面臨的改變太多太快而使他產生了一種隱隱的害怕。涪陵歷來是四川省的貧困縣,在這個甚至連一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的地方,在這個即使是從事大學教師職業多年的老師都沒有可觀的待遇和生活條件的地方,海勒斯和他的同伴初來乍到便住進了學校最高級的公寓樓房,並且迅速配備了當時當地還相當精貴的電話、電視,學校甚至提出要為他倆修一個網球場……無疑,海勒斯和亞當受到的待遇是十分特殊而優越的,這在一開始令他們感到無所適從,讓他們心裡發慌。起初的「擔驚受怕」的生活在他們堅決拒絕學校修建網球場之後開始漸漸趨於平靜,作者開始真正去適應和感受涪陵,以及他在涪陵的工作和生活。
在真正閱讀《江城》這本書之前,我就從雜志上了解到了一些關於此書的評價。讀者們在通過作者的敘述了解他的生活以外,認識到,作者盡管身在涪陵,描寫得全是自己在涪陵的見聞感想,但是這實際是當時中國的一個縮影。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涪陵雖然落後貧窮,但是也面臨著極大的變化和發展,這樣快速而深刻的變化其實發生在當時中國的許多地方。而涪陵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一個典型,一個恰好被作者接觸和認識並發生感想的地方。許多人從這本書里讀出了見微知著的味道,所以才會有人說:「如果你只讀一本關於中國的書,那就是這本了。」
《江城》的創作背景和作者創作初衷決定了這本書不會是一部純粹屬於生活記敘的作品,當它還在作者腦海里的時候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探索深度和思考深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部作品同時也具有相當高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以至於我也常常讀著讀著不自知露出笑容——甚至在某些作者表達自己因為不理解而產生的困擾時。我想,或許許多人在閱讀這本書時都會露出微笑,與讀者本身對作品內涵的把握無關,而是一種純粹的因為某事而發出的善意而會心的笑意。
例如,海勒斯在寫到自己學習中文的過程時,談到了對學校牆壁上大字的認識:一開始是:「建設精神cultu,更新生育觀念。控制people mouth增長,促進社會進步。教育is立country基礎。」幾乎完全讀不懂這些中文的內容。後來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牆上的字在海勒斯看來變成了:「build 精神culture,new give birth觀念。Population increase,促進society進步。Ecation is a powerful country』s 基礎。」知道最後,海勒斯終於能用中文的思維看懂牆上的字,原來是:「建設精神文明,更新生育觀念。控制人口增長,促進社會進步。教育是強國之本。」當讀者讀到此時,終於跟海勒斯一起明白了這樣幾個在中國相當常見易懂的中文標語時,自己也會忍不住舒了一口氣:原來是這樣,然後還露出舒心的笑容。
作者本身的文學修養和文字功底賦予了這部作品很強的故事性和可讀性。又不同於單純的記敘手法,我認為作者的語言更近似於一種夾敘夾議的表達。這使得文章內容引人入勝,常常讓人一讀近百頁不感枯燥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海勒斯曾說:「在這里,我有時是一個旁觀者,有時又置身於當地的生活之中,這種親疏結合的觀察構成了我在四川停留兩年的部分生活。」讀畢此書,再看作者創作的視覺和思想歷程,真真覺得這是一本有血有肉的書,也許正是這種獨特的甚至帶些矛盾的角度,使得作者對涪陵對中國產生了這樣一種情感,並引發了思考與創作的念頭。正如有讀者的評論所說:「它研究的是中國的核心課題,但它不是通過解讀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來實現這個目的,也不做宏觀的大而無當的分析,它相信通過敘述普通中國人的經歷來展現中國變化的實質。」
但即使人們給予這部作品如此高度的評價,但海勒斯卻顯得十分謙虛與謹慎,他說:「這並不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的某個小地方。從地理和歷史上看,涪陵都位於江河中游,所以人們有時很難看清她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在1996年至1998年間,我學會了熱愛涪陵。能再次回到長江上的感覺真好,哪怕它的舊時激流只存於我的記憶之中。」作為讀者,即使你讀完了作品,讀過了評論,甚至升華了文章的主題與精神,得到了許多新的認識與啟示,但是如今看到作者的這段話,你還是會被感動——如果沒有對中國這片土地融入深刻的感情與尊重,大概也是寫不出這樣出色的作品的吧。
讀完本書,你會發現作者對於中國那種深藏在文章意義之下的返璞歸真的熱愛,讓你也被帶動著更深一步進一步地貼近這篇自己生長的土地,感覺她也越發可愛起來。這或許才是這部作品最引人深思、令人感動的元素。

⑦ 《江城》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江城》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江城》讀後感1

親愛的媽媽:

您好!我們分開快兩年了!我每天都想著您!媽媽,您也一定非常想我!

您為了家,為了讓我過上好日子,才去日本打工的。可我現在才覺得,和媽媽每天在一起才最幸福!當我看到別的同學有媽媽接送上學;生病了,有媽媽陪在身邊;周末吃著媽媽做的飯,我很羨慕。盡管奶奶把我照顧很周到,可我還是想您,盼您早點回家。

去年日本地震,我從電視里看到消息後,抱著奶奶大哭,我擔心您,怕您有危險,怕您挨餓受凍。每天,我都擔驚受怕,直到那天接到您報平安的電話,我高興地哭了!那時,我理解了「喜極而泣」的意思。

媽媽,奶奶一直細心地照顧我,她總是想辦法讓我每天過得開開心心。奶奶年紀也大了,身體也不好,為了不讓奶奶操心,我在奶奶面前總是高高興興,晚上,一個人躺在被窩里抹眼淚。

媽媽,三年很快就會過去。這不,已經快兩年了。明年,新年一過,媽媽您就會回來。等到那時,您一定會發現,您的兒子長高了,變黑了,可愛您的心永遠不會變。

媽媽,今天先聊到這里。您在日本也要保重好自己,別擔心我,我會照顧好自己,您就放心吧!

您的兒子:王毅鑫

20xx年2月28日

《江城》讀後感2

媽媽:

您好!

感謝您對我這些年來的關心、照顧與陪伴,這么多年來我給您幫里不少倒忙,可是您一次都沒有責備我。不過我也幫助您做成功了一些事情,這就說明我長大了,不再是以前的那個笨手笨腳的我了,不再是以前的那個只給您幫倒忙的我了,我已經長大了,這是可以用事實證明的。

那是一個下午,我正在和鄰居的一個男孩子玩游戲,我們一直玩一直玩,玩到了晚上九點半。那時候他就要回家了,他對我說再過幾天他就要過生日了,希望我能去參加他的生日。他過生日時,我如約而去。買禮物和參加他的生日都是我自己去的。安安全全的去了,平平安安回來了,這就足以說明我長大了。

對了,還有一件事情也說明我長大了。在一個陽光明媚、空氣清新的下午,我正做在沙發上看電視,突然爸爸一拍腦門說:「咋沒菜了。」我說:「我下去買。」然後我拿著錢去了菜店,我把菜提回了家。爸爸說:「不對呀,不是四樣東西嗎?」爸爸讓我買四樣,結果買成了三樣,我一看發現少了一樣,我又獨自下樓,買回了需要的菜。

這些事都說明我在正在長大,所以您別總把我當小孩子看。我長大了就應該多給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難道不是嗎?

《江城》讀後感3

親愛的媽媽:

您好!

快要到「三·八」婦女節了!祝您節日快樂!媽媽您記得嗎?那一次我6歲時在三姨媽家吃飯,三姨媽家在山上,沒有廁所,因為當時時我很想上廁所,所以沒和您說,我就自己下山去了。我上好廁所之後慢悠悠地回到山上。當我出現在您面前時,已是一小時之後的事了,您怒氣沖沖地跑過來問我:「你去哪兒了呀?」我不但沒告訴您實話,還頂撞您,對您大吼大叫……您傷心地離開了。之後,我才叢爸爸嘴裡得知,您為了找我,差不多整個山上都跑遍了,腳底還磨出了水泡……一聽這話,我的心很酸,我一直在責罵自己:我怎麼這么不懂事?媽媽對不起!請您願諒我的無知!還有,您記得嗎?

上次快要期末考了,您每天給我做營養早餐,晚上還陪我復習——看書、聽寫、背書、抄寫……「媽媽,您休息一會兒吧!您已經有3天沒好好睡覺了!」我說。「沒什麼,」您笑笑說:「考試要緊!」還有,您記得嗎……?媽媽,您為我付出了多少?而我卻不懂得珍惜。媽媽!謝謝您這幾年來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謝謝!祝您「三·八」婦女節快樂!天天開心。

愛您的女兒:彭念穎

年 月 日

六年級:彭念穎

《江城》讀後感4

涪陵是我從未生活過的故鄉,我在重慶求學四年,這是我情感最豐富也最充盈的時光。涪陵離重慶很近,但是在讀到這本書之前,我從未去過涪陵。

初讀江城是在大四的寒假,離開重慶一個多月,久居家中,返渝心切,終於找到了一本關於重慶的`高分書來解渴。初讀一遍,我似乎並沒有理解其中文字的珍貴,只是覺得寫的很細致,算是九十年代西部地區的眾生相。再讀江城便是在兩個月之後,在一條破舊的三峽游輪上。在整個旅途中,我絲毫感受不到所謂「高峽出平湖」的豪邁,只覺得長江很可憐,像是一條被束縛住的、身材日趨臃腫的巨龍。黃昏時分,陽光灑在似湖而非峽的江面上,我拿出電子書又讀了《大壩》那一章,陷入到了和彼得海斯勒同樣的傷感。我傷感於已逝的過去,他傷感於無可避免的未來。在這一章的最後一段,彼得海斯勒寫道:

我細細地看了周圍人的面孔,看到的是驚嘆和決然——驚嘆於大壩的宏大,決然地忍受著寒冷,決然地要把工程的每一絲進展盡收眼底。即便在那些嬰兒眼中,我似乎也看到了這樣的神情。

那些嬰兒和我大概是同齡人,二十年後,面對已經完工的大壩,我依然會驚嘆,驚嘆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錯誤。我覺得,無論三峽大壩的象徵意義或實用意義多麼強,長江不該變成這個樣子。「高峽出平湖」並不值得誇耀,人類應當為自己的自私向其他生靈表示愧疚,即便這種自私是我們生存所必需的。

距離離開重慶還有三個月,我似乎開始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彼得海斯勒的生活。我盡可能地在重慶多走一些地方,多見一些人,多拍一些照片,多吃一頓火鍋,就像一個在沙漠中的旅人,在離開綠洲前盡可能地做好充分地補給。我終於還是去了涪陵。

我幾乎去了書上寫的所有地點,涪陵縣城、涪陵師專、烏江、長江、白鶴梁,也隔江眺望了白山坪和插旗山。每到一個地點,都會拿出《江城》讀一段相應的章節。彼得海斯勒說:

我渴望著弄明白,這座城市是怎樣運轉的,那裡的人們在想些什麼問題。

而我想知道的卻是,二十七歲的彼得海斯勒當時在想些什麼問題。一個不同文化背景的異鄉人身處一座在中國數以千計的普通縣城裡,那些書中為中國人都津津樂道的生活細節是怎麼被他發現的。可一路走下來,我的收獲並不大,除了書中已經寫明的,我很難用作者的視角和去觀察到新的細節。誠然,我是一個生長於平原之上的北方人,但終究也是一個縣城青年,這種家長里短充盈著整個城市的生活方式於我非常熟悉。重慶四年的生活,也已經讓我把他鄉當作了故鄉,坡坎、方言、棒棒、山川與河流,也早就融進了我的生活。我變得當局者迷了。

離開涪陵時的心情,倒是和彼得海斯勒一樣:

我知道我再也見不到這塊地方了。那是我在涪陵的最後一個春天。

這也是我畢業前,最後一次去到離學校很遠的地方。

回到北方後,對重慶的思念超出了我的想像。我從未想過每年都會按捺不住回去一趟,更沒有想過會帶著一個同樣讀過《江城》的姑娘再次來到了涪陵。但我從未奢望能再回到過去的日子,那個做什麼事都不遺餘力、不計代價也不想後果的年紀已經過去。重慶這座山城中埋藏著我曾經最放肆的笑,最心痛的哭,每當踏上這片土地,我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節奏和我軀體深處的某個東西產生了共振。就像兩個正在轉動的齒輪,咔噠一聲嚙合在了一起。

《江城》讀後感5

親愛的媽媽:

您好!

其實,我真的有許多真心話想對您說,但我膽子小,不善於說心中的意見,所以今天我用這種方式來表白我的心。

並不是我語出狂言,您確實不了解我。我知道您十分關心我,您遠在外地工作,卻可以抽出三天的時間來陪我。從小,我就不讓您放心,隔三差五地生病,您即使知道自己第二天要很早去工作,也寧願一宿不眠,照顧我。您為了我的身體健康,自己總是省吃儉用,給我買一些有機食材,讓我吃得舒心,吃得健康。這十一年來的養育之恩怎能使我忘懷?

您十分關心我的學習,給我報個語文班,又給我報個奧數班。我知道您想讓我更優秀,將來有能力上好大學。可是您想過嗎?您這樣做,也使我丟失了多少朋友?

有一次,一個同學要請我去參加她的生日會,囑咐我一定要去。我本滿心喜悅地想得到您的認可,您卻又給我布置了新的學習任務。那個同學第二天就和我絕交了。您知道我有多傷心嗎?朋友千個少,我希望您體諒我,給我一個有朋友的完好童年吧!

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您的女兒:錢俞彤

3月2日

⑧ 武漢被稱為"江城",其來歷為何

「江城」是武漢的美稱,出處源於唐朝大詩人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千古絕句,南宋詩人袁說友《游武昌東湖》:「如何不作錢塘景,要與江城作畫圖」。

千年之前,武漢便有江城別稱。這一稱呼也是由於武漢的發展與長江、漢水的關系特別密切,所以沿江九大城市中,唯獨武漢享有"江城"的雅名。

武漢叫江城是因為中國第一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匯。武漢地處中國中部,是長江中游特大城市、湖北省的省會,中國重要的工業、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土地面積8494平方公里,人口1200萬。

(8)如何評價江城對中國文化的看法擴展閱讀: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匯,形成武漢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

作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漢是聯勤保障部隊機關駐地、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戰略支點、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也是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中國光谷致力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中心。

根據國家發改委要求,武漢正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⑨ 江城的前言

序言
對我來說,中國有兩個地方給我家的感覺。一個是三岔,北京北邊的一個村莊,我從2001年起一直在那裡有套房子住。另一個是涪陵,長江邊的小城,我曾在1996年至1998年間以「和平隊」志願者的身份生活於此。有時候,我稱涪陵是我在中國的「老家」——我想,這其中固然有玩笑的成分,但更多時候我是認真的。涪陵是我開始認識中國的地方,也是讓我成為一個作家的地方。在那裡的兩年生活經歷是一種重生:它把我變成了一個全新的人。
去涪陵之前,我曾經寫過一些文章,大多是為美國報紙寫的旅行隨筆,但從未發表過長篇的,更沒寫過書。我也從未當過新聞記者。當時,我確定自己想要成為一名作家,但並不清楚我要寫小說還是非虛構類題材。事實上,剛到涪陵時我仍然認為自己更有可能寫小說。在那裡的頭幾個月,我寫了一個短篇,故事設定在我從小長大的密蘇里州。我覺得那是我二十幾歲時寫得比較好的作品之一,但我發覺還是有點不盡如人意。文章寫完後,我就想:既然我此刻正生活在長江邊這個叫人嘖嘖稱奇的地方,為什麼還要去寫有關密蘇里的虛構故事?於是,我一下子就意識到,我未來寫作的很大一部分應該就在中國。
當時,我計劃在涪陵盡量多學一點東西,等在「和平隊」的服務期結束之後,我想到美國某家報紙或者雜志找一份駐中國記者的活。我並沒有想過要寫書。我覺得自己太年輕,對中國又知之甚少——在一個地方生活這么點時間就想勉強用文字來描述實在顯得有點自大和冒失。不過,我在涪陵生活和教書期間,做了大量翔實的筆記。這段經歷相當充實,也相當具有挑戰性。我常感覺應接不暇、不知所措,而寫日記則大有裨益。到了晚上,我常常會一坐下來就寫上好幾個小時,力圖把我身邊發生的全部事情都追溯一遍。我從學生的作業里摘抄出一個個片段,把城裡發生的種種事件記錄下來。我還記下了學習漢語的整個經歷。總共算起來,我做了好幾百頁的筆記——我無事可干,寫這么多東西倒也輕松。那個時候,在涪陵這樣的地方上不了互聯網,因此我跟美國那邊也沒有多少聯系。我當時的薪水是每個月一千多塊,所以也很少到各地旅遊。那期間,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我一處都沒有去過。我也打不起越洋電話——當時貴得不得了啊。兩年時間,我跟父母通電話可能不到十次。除了亞當·梅耶,我也很少看到外國人。那段時間,涪陵就是我全部生活的重心。
當然,那座城市一直都在變化——在那些日子裡,全中國上下都在快速發展著。我在涪陵生活了十八個月之後,終於有互聯網可以使用了。這一下子就讓我跟美國的朋友們恢復了聯系,其中就有我大學時的寫作老師約翰·麥克菲。我給他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說我想當一名駐華記者,他隨即給我回了一封長信。在信裡面,他這樣寫道:
涪陵就是故事本身。涪陵是一本書。我覺得你應該定下心來寫一本書,刻不容緩,要麼從這個暑假開始,要麼等你的兩年服務期一結束就開始,就寫你自己的故事……只需以書信形式寫上六七萬字,就會是一本有意思的書。
那是我第一次鄭重其事地考慮寫一本有關涪陵的書。我差不多同時也想到了它的題目——我覺得應該就叫做「江城」——接著便開始思考這本書可能採用的寫作結構。我規劃好各個章節後,覺得應該利用我在涪陵剩下的六個月時間盡可能多地做一些研究考察。我在春節期間有一次長假,我原本計劃好要出去旅遊的,但後來還是選擇待在涪陵,為的就是調研和做筆記。假期過後,我一邊教書,一邊繼續考慮寫書的事情。在涪陵的最後那一段時間是我一生最愜意的時光之一。我將隨時銘記於心。在城裡我感覺就像回到了家;經過開頭艱難的適應期之後,我已經學會了足夠多的漢語,可以跟人們進行交流了;我也交上了知心朋友。我十分樂意跟我的學生、漢語輔導老師,以及姓黃的一大家人一起打發時間。黃家開了一家小面館,我總是去他們的店裡吃飯。我大體上是這樣打算的:就寫這個特定的地點和特定的時刻。我漸漸相信,這個時刻對中國來說至關重要,我也堅信,像涪陵這樣的小地方其實以為著更多。那個時候,外國人一般對中國的內陸地區視而不見,而記者對來自鄉下的人們也總是熟視無睹——老以為這幫人頭腦簡單,兜里沒錢。不過,我認識的所有人——我的學生們、我的同事們、經營餐館的朋友們,以及我的一個漢語輔導老師——幾乎都有那種農村背景。這些人的生活復雜多樣,豐富多彩,我因此覺得,他們長期被外界忽視,是一個錯誤。
我在涪陵期間做了詳細的筆記,規劃了書的結構,但在離開中國之前並沒有動筆。我回到了密蘇里我父母的家,我已經多年沒在那裡生活過,如今卻坐在了我讀高中時曾經用過的那張桌子邊上。那個房間的裝飾跟我小時候也一模一樣。感覺有些怪怪的——我已年滿二十九歲,懷揣兩張大學文憑,但既沒有結婚也沒有工作。實際上,除了在「和平隊」當過老師,我一直沒有干過什麼正式的工作。我的錢也不多。在美國,一個人二十多歲跟父母住在一起,尤其還沒有工作,會被認為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我很慶幸,我一直跟家人十分親密,並且對自己的寫作計劃信心十足——盡管如此,我對於何去何從還是有些擔心。好不容易拋開這些顧慮之後,我才得以坐下來開始寫作。
寫《江城》的時候,我一直沒太大的把握,涪陵人對此會有怎樣的反應。這是我編輯書稿的過程中最大的顧慮之一。書中絕大多數人物的名字我都做了改動,但我還是擔心有人會感覺受到了冒犯。我知道中國人對自己在海外的形象比較敏感。我理解他們的這種敏感——就我讀到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晚期國外媒體刊載的中國報道和故事,我大都不太喜歡。我覺得它們對這個國家的理解很膚淺,對中國人的描寫也非常干癟。在那些故事中,一切都顯得灰暗而憂傷,而涪陵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幽默、生機和活力根本就找不到。我希望自己寫的跟他們有所不同——但我拿不準,中國人是否也會這樣認為。我想,他們可能會把它當成又一本由不了解中國、戴有色眼鏡的外國人寫的書,因此視而不見。
從頭到尾,我在中國待了十年,寫了三本書,還為各種雜志寫了許多文章。但在那期間,我的作品幾乎從未在中國大陸公開發表過。對此,我無法釋懷;專寫某個地方的文章卻只能讓局外人讀到,這似乎並不正常。反正,由於當時各種各樣的原因,我的書沒能在中國大陸出版,雜志上的文章也沒能被翻譯過去。
直至最近幾年,這一切才得以改觀。互聯網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人們把各種國外的文章翻譯成中文,並貼到網上供大家閱讀,早已成了家常便飯。同時,中國的出版商也對外國作家日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的第三本書,也就是《尋路中國》在中國大陸出版。那是我的書首次在大陸地區亮相,我完全不知道大家是否會接受它。同年春天,當我回到中國的時候,我答應做幾場簽售報告,並接受一些媒體采訪。我猜想,對於一個外國人寫的書,他們不會有多大興趣。
時隔兩年之後再次回到中國,那一次旅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所參加的圖書簽售活動來者眾多,我所遇到的讀者敏銳而細心。總體而言,他們提出的問題比我在美國的類似場合要尖銳深刻得多。我發現,中國的讀者對於書本身有共鳴,這讓我頗感驚詫。他們明白我為什麼對三岔和麗水這樣 「微不足道」的小地方產生興趣,也明白我為什麼如此關注那些普通人——農民、流動人口和小創業者。
過去幾年間,我察覺到中國人對於自己的社會產生了一種新的好奇感。我認為那反映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二十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受教育的人數增加了很多很多。經歷了這一切之後,他們更渴望對自己國家的現狀和未來進行一番評價。跟我記憶中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人比起來,他們對本書的共鳴更多了。當然,互聯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們跟外國人之間的個人接觸也多了很多。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們有了一種新的信心。說起《尋路中國》的受歡迎,我覺得這才是令我感到最高興的事情。中國讀者對這本書的接受方式,跟美國、英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的讀者沒有太大的不同。他們認識到他們自己的文化中所包含的復雜性,也理解為什麼一個外國人會聚焦於幾個特定具體的地方進行探究。並且他們明白,沒有人能夠對中國做最後的斷言。外國人的視角有用,中國人的視角同樣有用。同理,傾聽男性和傾聽女性都非常關鍵。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國家,盡可能多地聽到不同的聲音,總歸是有用的。我希望我寫的幾本書能夠起到一點作用,讓人們讀懂這個令人目眩神迷的國度。
趁著那次旅行,我也回到了涪陵。跟我生活的那幾年相比,這座城市擴大了一倍,在許多方面都變得難以辨認了。我在那裡教書的時候,去重慶或者其他稍大一點的地方只能乘船,涪陵開通了好幾條高速公路和鐵路。我曾經任教的學校從兩千多名學生增加到了一萬四千多,恰好反映了全中國高等教育的爆炸式發展。江河也變了樣。我在書里寫到的白鶴梁,寒冬時節露出水面,上面的題刻可以一直追溯到唐代。因為三峽大壩,白鶴梁被埋到了江面下一百三十英尺的地方。不過,我還是看到了一些古老的題刻,因為該市修建了一座嶄新的水下博物館——耗資一億三千二百萬美元,這么大一筆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涪陵似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城裡的一些變化讓我有點懷舊,甚至還有一絲傷感,因為我記憶中的那個地方一去不返了。不過,最重要的精神還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會更生感激之情,感謝我曾有機會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那裡生活過。我相信,那是一個不尋常的時刻,涪陵是一個不尋常的地點——一座一切都處在變化邊緣的城市。
2012年1月寫於埃及開羅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江城對中國文化的看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