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發揚亮劍精神為墾區經濟發展做貢獻
在推進新一輪改革的過程中,要妥善處理好以下4個方面的關系:一是戰略定位與作用發揮的關系。要圍繞新時期把農墾建設成為「國家隊、示範區、排頭兵、穩定器」的總體戰略定位,加快發展主導產業,做強產業,做到「有為」和「有位」的有機統一;二是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關系。要在堅決執行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不動搖的基礎上,鼓勵各農場結合實際,先行試點、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突破條條框框;三是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農墾體量大,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必須樹立系統思維,做好整體謀劃,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找准改革突破口,通過點上的突破帶動面上的改革;四是改革與穩定的關系。新一輪農墾改革必將涉及、觸及利益調整,必須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平穩有序推進改革。
針對海南農墾2016年的經濟發展,張韻聲提出了具體要求。他要求,墾區上下要同心協力全力推進「八八戰略」,力爭年內八大園區全部揭牌開園,部分園區有實質性項目落地。八大產業要加快組建產業集團公司,在年底前完成草畜、南繁、旅遊地產等產業集團公司的組建。在產業發展方面,要繼續實施橡膠「走出去」發展戰略,逐步增強旅遊地產板塊核心競爭力,逐步建成熱帶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完成南繁產業園生物育種專區可研報告。加強金融服務板塊風險控制,加大招商力度。此外,要加快轉變農場發展方式,促進各農場進行多種形式的橫向聯合,打破農場、公司下屬企業、職工自營經濟甚至墾區與地方以及不同所有制之間的壁壘。
張韻聲強調,墾區上下要繼續關注、改善民生。一方面不斷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安排,著力解決當前職工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職工。另一方面要全力以赴打好墾區扶貧攻堅戰,用好用足中央扶貧政策,加快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調動困難職工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內生動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我省率先實現脫貧。特別是要重視非職工的農墾貧困居民的脫貧致富,讓底層職工和居民能夠擁有農墾改革發展的獲得感。
張韻聲指出,要繼續加強企業黨建和人才培育工作,為改革發展提供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撐。各單位要狠抓落實「兩個責任」,始終保持反腐倡廉的高壓態勢,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推上新台階。要加強幹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建設,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求真務實,為改革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和智力支撐。
「農墾精神、軍墾文化、知青文化是海南農墾的文化底蘊和力量源泉,我們一定要將其發揚光大。」張韻聲特別強調,要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農墾精神,使農墾的紅色基因輩輩延續,農墾精神代代相傳,將農墾精神作為海南農墾企業文化助推器、凝神聚力的匯集器、發展的源動力,增強農墾精神的引領力。要繼續加大宣傳力度,鞏固和擴大輿論陣地,讓墾區職工全面地了解和把握農墾的定位、發展方向、目標,為新一輪農墾改革夯實思想基礎,匯聚力量源泉。
張韻聲指出,開展「兩學一做」要適應當前形勢,面向全體黨員,利用「兩學一做」加強自身的理論武裝,像牛開成那樣踐行群眾路線,下大力氣整治庸、懶、散、奢、貪,對不幹事、不擔事等突出問題亮劍,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要凝心聚力抓項目、解難題、克難關,增強本領意識和苦幹實干意識,開創農墾新局面。
張韻聲要求,墾區各級黨員幹部要深刻認識「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藉助此次活動的平台使墾區全體黨員接受教育,聚焦突出作風問題,聯系思想工作,准確領會「兩學一做」教育活動的豐富內涵和部署要求,對照查擺出來的問題持續有效整改,堅決防止說空話、走形式。要做好以上率下,典型引路,分類指導,統籌兼顧。下一步還要在工作中不斷挖掘如李德海、巾幗班一樣的先進典型,為墾區黨員幹部樹立更多正面標桿,以典型帶動創造「農墾速度」。
㈡ 海南省農墾總局的是上級單位是哪裡
農業部!
㈢ 什麼是「企業文化」它包括哪些內容
企業文化,或稱組織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企業文化是一個由核心層、中間層和外圍層構成的多層次的生態系統,根據內容大致可以分為理念層、制度層、行為層、物質層,企業文化的各個層面是和諧統一、相互滲透的。
企業文化的內容 根據企業文化的定義,其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應包括如下幾點:
1.經營哲學
經營哲學也稱企業哲學,是一個企業特有的從事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方法論原則。它是指導企業行為的基礎。一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面臨著各種矛盾和多種選擇,要求企業有一個科學的方法論來指導,有一套邏輯思維的程序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經營哲學。例如,日本松下公司「講求經濟效益,重視生存的意志,事事謀求生存和發展」,這就是它的戰略決策哲學。
2.價值觀念
所謂價值觀念,是人們基於某種功利性或道義性的追求而對人們(個人、組織)本身的存在、行為和行為結果進行評價的基本觀點。
3.企業精神
企業精神是指企業基於自身特定的性質、任務、宗旨、時代要求和發展方向,並經過精心培養而形成的企業成員群體的精神風貌。
企業精神要通過企業全體職工有意識的實踐活動體現出來。因此,它又是企業職工觀念意識和進取心理的外化。
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在整個企業文化中起著支配的地位。企業精神以價值觀念為基礎,以價值目標為動力,對企業經營哲學、管理制度、道德風尚、團體意識和企業形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企業精神是企業的靈魂。
4.企業道德
企業道德是指調整本企業與其它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企業內部職工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從倫理關系的角度,以善與惡、公與私、榮與辱、誠實與虛偽等道德范疇為標准來評價和規范企業。
企業道德與法律規范和制度規范不同,不具有那樣的強制性和約束力,但具有積極的示範效應和強烈的感染力,當被人們認可和接受後具有自我約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是約束企業和職工行為的重要手段。中國老字型大小同仁堂葯店之所以三百多年長盛不衰,在於它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融於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之中,形成了具有行業特色的職業道德,即「濟世養身、精益求精、童叟無欺、一視同仁。」
5.團體意識
團體即組織,團體意識是指組織成員的集體觀念。團體意識是企業內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業團體意識的形成使企業的每個職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為都看成是實現企業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使他們對自己作為企業的成員而感到自豪,對企業的成就產生榮譽感,從而把企業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體和歸屬。因此,他們就會為實現企業的目標而努力奮斗,自覺地克服與實現企業目標不一致的行為。
6.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是企業通過外部特徵和經營實力表現出來的,被消費者和公眾所認同的企業總體印象。由外部特徵表現出來的企業的形象稱表層形象,如招牌、門面、徽標、廣告、商標、服飾、營業環境等,這些都給人以直觀的感覺,容易形成印象。
7.企業制度
企業制度是在生產經營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對人的行為帶有強制性,並能保障一定權利的各種規定。從企業文化的層次結構看,企業制度屬中間層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現形式,是物質文化實現的保證。企業制度作為職工行為規范的模式,使個人的活動得以合理進行,內外人際關系得以協調,員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護,從而使企業有序地組織起來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
㈣ 海南農墾集團總部一般人員的待遇如何
和一般事業單位的一樣,1000~3000這樣,不過其他待遇不錯,經常組織旅遊什麼的,獎金也不錯,工作清閑,周末正常放假。總之,相對於公務員低了點,但是比一般的私人公司強多了
㈤ 海南農墾集團總公司和海南農墾集團有限公司有什麼區別
沒有區別,是一家公司。
海南農墾集團孕育於1952年1月創建的海南農墾,其前身是與海南省農墾總局實行政企合一的海南省農墾總公司,屬中央直屬三大墾區之一。
2008年根據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海南農墾開始由海南省全面管理。2010年9月海南省農墾總公司與海南省農墾總局實現政企分開,正式獨立運作,並改制更名為海南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
海南農墾集團是以天然橡膠產業為核心、多個產業齊頭並進的大型綜合企業,主營天然橡膠種植、加工、貿易以及熱帶現代農業、旅遊地產、冷鏈物流和畜牧業、金融業等重點產業項目。2011年1月7日,農墾集團旗下的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海南橡膠(代碼:601118)」的股票登陸國內A股主板市場,成為中國農業上市的第一大股。
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海南農墾集團進一步優化管理,增強活力,同時以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天然橡膠、熱帶現代農業、旅遊地產、制種、金融等產業板塊的發展,力爭把農墾集團建成橡膠生產能力位居全球前三名的跨國企業和中國熱帶現代農業的龍頭企業,成為海南經濟新的增長點。
㈥ 農墾區具體是什麼概念全國有多少農墾區它們是什麼性質什麼級別
農墾,這支農業戰線的「國家隊」,代表著我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可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以來,農墾一直在虧損的局面中「煎熬」。新年伊始,農墾戰線終於傳來了農墾人期待已久的喜報—全年實現盈利13.12億元,比上年增加 20.71億元,扭轉了連續5年虧損的困難局面。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40億元,比上年增長8.5%;人均收入達3375元,比上年增長5.6%。
農業部農墾局局長魏克佳告訴記者:「扭虧盈利13億元,說明農墾經濟在戰略性調整中終於走出了低谷,探索出了農墾經濟發展的新路子。這背後孕育著在農墾新的戰略期和新的發展機遇期蓄勢待發的一股勁頭。」
農墾產業
老樹發新芽
近年來,農墾系統突出發展奶牛飼養業,畜牧業產銷兩旺,全面快速增長。特別是鮮奶市場消費的不斷擴大,對奶牛飼養產生了巨大的拉動作用,呈現出畜牧業投入增加、奶牛飼養向規模化和專業化發展、龍頭企業帶動優勢更加明顯等特點。全系統良種及改良種奶牛57.80萬頭,比上年同期增長9.77%。乳製品生產和加工業已成為部分墾區重點發展的產業,增長勢頭強勁。上海光明、黑龍江完達山、北京三元、沈陽輝山、天津海河、廣州燕塘等一批龍頭企業已成為農墾奶業發展的排頭兵。
農墾養殖業在努力提高競爭力的同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陝西的鴕鳥產業已成為墾區的經濟亮點;湖南、湖北、廣西、河南、山西等墾區的肉豬飼養也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水產養殖有了一定的增長,特種水產養殖逐步形成了多品種、規模化的新格局。黑龍江農墾、北京、海南、遼寧、廣東、寧夏、甘肅、江蘇等墾區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呈現了顯著的增長態勢。目前,農墾系統上市企業已達20多家,這些企業已成為帶動農墾經濟和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農墾改革
「四不像」開始冰雪消融
關於農墾,有一個「四不像」的說法:是農民吧,要入工會;是企業吧,要辦社會;是政府吧,要交稅;是部隊吧,沒有軍費。
農墾企業承擔了許多本應由政府承擔的社會性、行政性職能,使企業形成了難以承受的「雙重負擔」,影響企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這是墾區長期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
近年來,各墾區積極與地方政府協調,加大社會職能剝離力度。目前,上海、江蘇、浙江、沈陽等墾區企業所辦學校已基本移交完畢。廣西墾區已有57所學校、 40所醫院完成移交或內部分離。河南、山東、青海等墾區的部分農場已將所辦的醫院、中小學校和公安派出所移交給當地政府統一管理。湖南、湖北等墾區的當地政府在大農場設立了管理區並賦予財稅權力,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負責管理區域內政治、經濟、社會事務。
「深化企業改革,不僅是剝離負擔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必須加快企業改制步伐,同時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完善分配製度,促進改制企業規范運行。」魏克佳說。
近年來,農墾企業制度現代化明顯加快。通過產權改革,各墾區不僅盤活了存量資產,而且走上了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康快速發展之路。
政策環境
舊「四個一」與新「四個一」
在風景秀麗的海南省,農墾人曾廣泛流傳著這樣一種「小康社會」的目標:「一片承包地,一群雞鴨鵝,一套房子,一點零花錢。」
海南省農墾總局局長邱國虎說,這「四個一」,早已經實現了。現在,我們又提出了新的「四個一」,就是「一份產業,一棟樓房,一筆存款,一輛小車。」
農業部農墾局副局長丁力從歷史方位的高度評說海南農墾人的小康目標:「一份產業」不僅是家庭產業,而是同農墾相連有競爭力的產業;「一棟樓房」是農墾人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一筆存款」不僅是存款,而是籌集社會資金,還是農墾人的社會保障;「一部小車」是農墾人生活和交際方式的改變。
小康目標的實現,須臾離不開農墾政策環境。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的結果,就是農墾競爭力的不斷提高。
幾年來,按照整體推進、個別突破的思路,墾區不斷加強協調,爭取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經過努力,已有65%的在職職工和74%的離退休職工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墾區每年得到養老差額補貼達20億元;32%的在職職工和28%的離退休職工參加了醫療保險;47%的墾區人口納入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墾區的社會負擔。此外,一些墾區在化解由於政策性因素和社會性因素造成的歷史債務方面,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減輕了墾區發展的歷史債務包袱。
隨著農墾國有經濟進一步退出,職工自營經濟和其它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全面發展,產業層次和經營層次都有所提高,為搞活經濟、提高效益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數字農墾
農墾系統擁有400萬職工、1200萬人、470多萬公頃耕地;
農墾系統每年社會負擔達60多億元;
2002年,全國農墾盈利13.12億元,扭轉了連續5年虧損的局面。
㈦ 海南農墾名下有多少個國營農場,分別是什麼
大致有49個左右的國營農場:國營紅明農場、 國營暢好農場、國營三道農場、國營中建農場、 國營藍洋農場、國營南濱農場、 國營山榮農場、國營邦溪農場、國營東升農場、國營長征農場、國營桂林洋農場、國營橡膠研究所、國營西聯農場、國營立才農場、國營烏石農場、國營南田農場、國營立才農場、國營陽江農場、國營白沙農場、國營東和農場。
國營新星農場、國營東路農場、國營南陽農場、國營紅光農場、國營南平農場、國營羅豆農場、國營保亭所、國營金安農場、國營保國農場、國營東太農場、國營中坤農場、國營東平農場、國營廣壩農場、國營嶺門農場、國營紅華農場、國營南俸農場、國營樂光農場、國營加釵農場、國營東路農場、國營新中農場、國營金雞嶺農場、國營東興農場、國營西培農場、國營八一總場、國營龍江農場、國營中瑞農場、國營南新農場、國營金隆加工分公司、國營東紅農場、國營金江農場。
(7)海南農墾的企業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海南農墾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具有明顯企業特徵,同時又承擔著社會和民生職責,還帶有半軍事化痕跡,亦城亦鄉、亦農亦工、亦政亦企的特殊經濟體制。
創建於1952年1月的海南農墾,是僅次於新疆建設兵團、黑龍江農墾的全國第三大墾區,曾是海南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生產總值一度佔全省的1/3。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政企社不分的體制機制藩籬日益凸顯。
在資源難以整合、運營行政化、企業效率低下、員工體系龐大等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海南農墾於2008年邁出實質性改革步伐,並於2015年底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