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聊城市茌平縣有什麼紅色文化

聊城市茌平縣有什麼紅色文化

發布時間:2022-08-05 16:43:42

㈠ 聊城八大縣市是哪幾個

聊城下轄2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5個縣,分別是東昌府區、臨清市、茌平區、東阿縣、冠縣、高唐縣、陽谷縣、莘縣。
聊城市,隸屬於山東省,位於山東省西部,東南部隔黃河與濟南市、泰安市為鄰,南部隔金堤河與河南省為鄰,西部靠漳衛河與河北省邯鄲市、邢台市隔水相望,北部和東北部與德州市接壤。地處東經115°16′—116°32′和北緯35°47′—37°02′之間,全境東西直距114千米,南北直距138千米,總面積8628平方千米。轄8個縣(市、區)和國家級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聊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江北水城旅遊度假區3個縣級功能區;全市有135個鄉(鎮、街道)。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聊城市常住人口為595.2128萬人。2020年,聊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16.84億元,比2019年增長2.8%。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000多年前,聊城即有大汶口文化古城,先後創造了史前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等,境內名勝古跡2700多處,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5處,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是2019年山東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城市。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聊城市處於溫帶季風氣候區,具有顯著的季節變化和季風氣候特徵,屬半乾旱大陸性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回暖迅速,光照充足,輻射強;夏季濕熱多雨,雨熱同步;秋季天高氣爽,氣溫下降快,輻射減弱;冬季寒冷乾燥,雨雪稀少,常有寒流侵襲。四季的基本氣候特點可概括為「春旱多風,夏熱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干寒」。

㈡ 茌平縣政府門為什麼向東開

「南京到北京,茌平衙門朝正東」 這非是傳言。康熙年間,江南舉子吳陳琰進京趕考路過茌平而得病,住南關悅來店,見衙風不正,便下決心考中狀元非來茌平整整衙風不可,但吳因病誤了考期,盤費花光,只好在京賣字為生,等待下次京考。有一天,翰林院把吳叫去寫字,正好康熙到翰林院,讓翰林們作聯答對。康熙皇帝用對聯總結清朝過去展望清朝的未來,康熙提出上聯,讓翰林們答下聯,眾翰林個個目瞪口呆,獨吳陳琰寫出下聯,康熙看後十分贊賞,滿意地笑著說「按你的文才,也算是個翰林,是我的門生。」後來,康熙又提著一個籃子問翰林,你們說「東西南北都是方向,為什麼籃子能盛東西,而不能盛南北呢?」眾翰林又被問住,吳陳琰答道「東西是金木,南北是水火,所以籃子能盛東西,不能盛南北」。康熙非常滿意,後吳陳琰向康熙皇帝奏章,要求到茌平當縣令,康熙說:「茌平是通南京的御路,每天都有官員過往,當個七品官光接送過往的官員可夠累的。」吳陳琰堅決要去,康熙說:「你是我的門生,不能迎接他們,我賜你半朝鑾駕,把衙門朝東開,直向御路,讓過路官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都要參拜你。」於是茌平衙門朝正東至今。

㈢ 聊城八個縣市是什麼

截止2018年11月,聊城市下轄8個縣市分別是東昌府區、臨清市、陽谷縣、莘縣、茌平縣、東阿縣、冠縣、高唐縣。

1、區

東昌府區

東昌府區居魯西,臨黃河,地處聊城市中心城區,是市委、市政府駐地,總面積829平方千米。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江北一都會」。

2、縣級市

臨清市

臨清市總面積950平方千米。是武訓興學所在地、山東快書誕生地、四大奇書之一《金瓶梅》故事背景地、梨花大鼓(犁鏵大鼓)發起地,是京劇之鄉、軸承之鄉、書畫之鄉、武術之鄉和醬菜之鄉。

3、縣

①、陽谷縣

陽谷縣地處魯西平原,總面積1065平方千米。陽谷有「東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鄉」之稱。

②、莘縣

莘縣地處山東省西部,總面積1416平方千米。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中國蔬菜第一縣。

③、茌平縣

茌平縣位於山東省西部,總面積1003.37平方公里。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為中國圓鈴大棗之鄉,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雙擁模範縣。

④、東阿縣

東阿縣總面積729平方千米,居黃河之濱,屬千年古縣,是中國阿膠之鄉。

⑤、冠縣

冠縣位於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總面積1152平方千米。名揚天下的查拳、柳林花鼓、郎庄麵塑均起源於此,均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冠縣是中國鴨梨之鄉、中國毛白楊之鄉、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

⑥、高唐縣

高唐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總面積960平方千米。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文明縣城。

(3)聊城市茌平縣有什麼紅色文化擴展閱讀

下轄各縣市詳情:

1、東昌府區,轄街道10個、鎮11個、鄉2個。為古樓街道、柳園街道、新區街道、湖西街道、東城街道、閆寺街道、北城街道、道口鋪街道、李海務街道、蔣官屯街道、侯營鎮、沙鎮鎮、堂邑鎮、梁水鎮鎮、鄭家鎮、斗虎屯鎮、張爐集鎮、於集鎮、許營鎮、朱老莊鎮、顧官屯鎮、 韓集鄉、廣平鄉。

2、臨清市,轄街道4個、鎮12個。分別為青年路街道、新華路街道、先鋒路街道、大辛庄街道、煙店鎮、劉垓子鎮、潘庄鎮、魏灣鎮、康莊鎮、松林鎮、老趙庄鎮、八岔路鎮、唐園鎮、尚店鎮、戴灣鎮、金郝庄鎮。

3、陽谷縣,轄街道3個、鎮14個、鄉1個。分別為僑潤街道、獅子樓街道、博濟橋街道、閻樓鎮、阿城鎮、七級鎮、安樂鎮、定水鎮、石佛鎮、壽張鎮、張秋鎮、李台鎮、十五里園鎮、金斗營鎮、郭屯鎮、西湖鎮、高廟王鎮、大布鄉。

4、莘縣,轄街道4個、鎮20個。分別為莘州街道、莘亭街道、東魯街道、燕塔街道、張魯回族鎮、朝城鎮、十八里鋪鎮、大張家鎮、古雲鎮、古城鎮、觀城鎮、董杜庄鎮、燕店鎮、櫻桃園鎮、河店鎮、妹冢鎮、王奉鎮、魏庄鎮、大王寨鎮、俎店鎮、張寨鎮、徐庄鎮、王莊集鎮、柿子園鎮。

5、茌平縣,轄街道3個、鎮10個、鄉1個。分別為振興街道、信發街道、溫陳街道、樂平鋪鎮、馮官屯鎮、博平鎮、菜屯鎮、杜郎口鎮、韓屯鎮、胡屯鎮、賈寨鎮、洪官屯鎮、肖家莊鎮、楊官屯鄉。

6、東阿縣,轄街道2個、鎮7個、鄉1個。分別為銅城街道、新城街道、牛角店鎮、高集鎮、劉集鎮、大橋鎮、姜樓鎮、姚寨鎮、魚山鎮、陳集鎮(已批復,未掛牌)。

7、冠縣,轄街道3個、鎮11個、鄉4個。分別為清泉街道、崇文街道、煙庄街道、東古城鎮、桑阿鎮鎮、賈鎮鎮、清水鎮、北館陶鎮、柳林鎮、店子鎮、定遠寨鎮、辛集鎮、梁堂鎮、范寨鎮、斜店鄉、蘭沃鄉、甘官屯鄉、萬善鄉。

8、高唐縣,轄街道3個、鎮9個。分別為魚邱湖街道、人和街道、匯鑫街道、梁村鎮、尹集鎮、清平鎮、琉璃寺鎮、固河鎮、三十里鋪鎮、趙寨子鎮、姜店鎮、楊屯鎮。

㈣ 聊城的特色傳統文化

聊城歷史文化悠久,節日活動富有傳統特色,而且極具文化內涵,柳林花鼓、聊城雜技、運河秧歌、竹馬舞、高唐落子舞、三合庄高蹺、田莊花船、舞火獅子等節日里的各種娛樂活動,喜慶、熱烈,熱鬧非常,其中,尤以「火獅子」最為精彩,獅子多為手工扎制,配合以鏗鏘有力的節奏,舞起來千姿百態,令人擊掌贊嘆。此外聊城還擁有冠縣朗庄麵塑、馬官屯泥人、陽谷泥哨、雕刻葫蘆、東昌木版年畫等豐富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工藝,可謂是一座館藏豐富的民俗圖書館。
聊城民俗文化概覽
莘縣溫庄火獅子
火獅子是莘縣溫庄獨有的一種民間藝術絕技,據當地人推算已傳九代,近200年歷史。「火獅子」有別於傳統的南獅、北獅,用數千根火捻點燃後的亮點組成的獅子輪廓,極其藝術感染力,是山東省乃至全國獨有的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民間舞蹈形式。「火獅子」2007年被山東省政府收錄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又稱秧歌,是山東省冠縣境內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柳林花鼓創始於明朝時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它以武打動作與民歌演唱相結合,載歌載舞,生動地反映了北宋末年梁山英雄化裝混進大名府,搭救盧俊義的情景:持傘者:吳用;頭鼓:劉唐、李俊;二鼓:柴進、花榮;頭鑼:孫二娘、扈三娘;二鑼:顧大嫂、樂大娘子;和尚:魯智深、武松;京媽媽:金小姐(即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救出的那人,因其能歌善舞,特從外地請來,以協助眾好漢進城);老韃子:宋江;憨小:燕青。
聊城雜技
聊城雜技歷史悠久,藝人輩出,逐漸形成了富有齊魯特色的雜技行業文化體系。聊城雜技主要包括馬戲、魔術、表演三大種別,重視腰腿頂功,突出新、難、奇、美、險,藝術風格朴實、英武、粗獷,素有齊魯英豪之稱,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運河秧歌
運河秧歌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蹈,至今約三百多年的歷史,是當地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在聊城市東昌府區境內古老的運河兩岸的十幾個水閘碼頭,幾十個村莊流行。目前梁水鎮、沙鎮、道口鋪、閆寺、李海務(今鳳凰辦事處)等一帶均有秧歌隊。運河秧歌陣容龐大,少時二三十人,多時六七十人。其中傘棒舞的動作豪邁粗獷,矯健、英武、多與武術套路相糅合,難度高、力度大。秧歌演出通常先以棒舞開場,然後舞傘人領諸人登場。隨後傘旋棒打,舞隊中花大姐、花公子、三花臉、憨老婆、憨小、紳士、老翁、火流星、高蹺、跑驢等角色,在傘的指揮下依次表演。穿梭在隊伍中的憨小、憨老婆等丑角,不時地說出農村最讓人發笑的話,詼諧逗趣。
東昌府道口鋪竹馬舞
竹馬舞是道口鋪辦事處的特色文化,也是聊城有名的民間舞蹈形式。「竹馬舞」是春節期間民間的一種花會形式,多在元宵節前後表演。表演竹馬者一般要求4男4女,分生、旦、凈、末、丑等角色,正生騎紅馬,青衣(俏閨女)騎黃馬,小生騎綠馬,花旦(花大姐)騎白馬,小丑騎黑馬。竹馬的表演在跑動時,各角色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配合默契,以走場為主,有「雙進門」、「開四門」、「水溜溜」、「繞八字」、「蛇蛻皮」、「十字靠」、「剪子股」、「跑圓場」、「三龍出水」、「南瓜蔓」等十餘種。演員手中的道具,或馬鞭,或刀槍劍戟,或棍棒,根據人物身份選定。表演者通過表情、姿態和唱腔,表現劇情和人物性格。表演時,伴奏樂器多為鑼、鼓、鑔等打擊樂器。目前,這種活動已與秧歌、戲曲小唱如弦子戲、三句半、呂劇、豫劇等有機結合,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內容更鮮活的寓教於樂的民間娛樂健身運動。每逢節慶,五顏六色的群馬,生龍活虎,跳躍賓士,大大活躍了節日氣氛,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冠縣三合庄高蹺
冠縣辛集鄉三合庄村高蹺,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已傳承11代。它的表演氣勢歡騰,熱烈奔放,輕盈優雅,靈活飄逸,粗獷剽悍,朴實穩健,具有魯西民間舞蹈的典型特點。高蹺隊剛組建時時只有3付拐子,表演動作也非常簡單,後來經一代又一代傳人不斷豐富發展,隊伍逐漸壯大,表演日漸成熟。高蹺隊多在民間集市、廟會上打場子表演,頭付拐上錠有鋼釘,能很快打開場地。表演中演員扮成各種戲曲人物,踩著高蹺進行表演。技藝高超的演員能表演劈叉、翻跟斗、從八仙桌上向下翻等高難度動作,喜劇人物則插科打諢、詼諧逗樂。高蹺表演沒有固定的曲目,往往根據演員的特長,表演一些簡單的小戲,如《小放牛》、《劉海砍樵》、《十八相送》、《豬八戒背媳婦》等。
高唐落子舞
高唐「落子」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最早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發源地在高唐縣城南15公里處的倪堂村。落子舞的道具簡單,僅用1根1米左右的竹竿,兩端加紅毛線穗、銅鈴數個、竹竿塗上綠顏色,桿體夾銅幣,打跳起來,隨著舞步的節奏,同時發出多種清脆的聲音,陳列在室內,還是一種非常漂亮的工藝品。落子舞的服裝講究,男演員頭戴英雄巾,黑褲褂加黃坎肩,打裹腿,黑鞋加綵綢;女演員上身緊身紅褂,下身緊身褲、紅鞋,具有古今結合的觀賞價值。「落子」人數不限,10到40人均可,但打、跳的動作、舞步、節奏要絕對一致。全隊人員要求男女各半。在歷史上,領舞者是類似戲曲舞台上的男丑角和女彩旦。女彩旦大多數為男扮女妝。男女領舞者是隊伍的支柱和核心。他們不僅與整個隊伍配合一致,而且相互挑逗,妙趣橫生,令人捧腹不止。
田莊花船
田莊花船位於冠縣冠城鎮田莊村一帶。田莊花船有著200多年的歷史。田莊花船表演分「文武場」,文場演唱,武場舞蹈。文場共5人,踩街時敲鑼鼓,表演時演唱本地流行的亂彈。亂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被稱為「北曲遺韻」,唱腔風格高亢嘹亮、悲壯蒼涼,別有韻味。演唱的劇目主要有:《鐵冠圖》、《高平關》、《趙公明下山》、《高金寶下南唐》等。武場舞蹈表演包括4部分:它有花船、花車、二人搬、老薑背老婆四種舞蹈組成,表演各富特色。花船表演優美流暢,模仿逼真;花車表演配合默契,風趣幽默;二人搬表演熱烈火爆,技術獨特;老薑背老婆表演真假難辨,富有極強的生活氣息。
魚山梵唄
「梵唄」起源於佛陀時代,「梵」為古印度之意,「唄」為贊嘆、贊頌,是佛教舉行宗教儀式時,在佛菩薩前歌誦、供養、止斷、贊嘆的頌歌,是凈化人生的清凈之音,後世泛指為傳統佛教音樂。因「唄」與佛教同樣從梵土(古印度)傳入中華,故稱「梵唄」。公元230年曹植登臨魚山,聞岩洞內傳有梵音歌唱,便擬寫音調並依《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撰唱詞填入曲調,後被稱為「魚山梵唄」。
臨清五鬼鬧判舞
「五鬼鬧判」是流傳於臨清城區的一種面具舞蹈,是以古代傳說的神話故事為內容的大型民間舞蹈,「五鬼鬧判」中的「判」即陰司判官,亦即傳說中的鎮鬼之神鍾馗;「五鬼」即是手執琴、棋、書、畫以及撐傘的蝙蝠鬼,每當演出之時,隨著一陣緊鑼密鼓,手執琴棋書畫的小鬼首先翻騰跳躍出場,動作灑脫,加之多種形式隊形變換,整個場面情趣盎然,隨後身材高大、豹頭環眼、腰佩利劍的判官在傘鬼的伴舞下出場,只見他手執木板,舒展闊袖與眾小鬼打鬥嬉戲,或環眼圓睜、明察秋毫;或托琴聆曲、凝目觀畫;或舉盤品棋、捋髯審書,小鬼判官配合默契,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加之借鬼喻理、伸張正義、鞭撻邪惡的深刻思想內涵,因而不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它都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郎庄麵塑
郎庄麵塑產生於冠縣北館陶鎮郎庄村。麵塑花樣豐富,題材廣泛,「哪叱鬧海」、「趙匡胤借頭」、「舞獅」以及老虎、金魚、青蛙、瓜果、花籃等,應有盡有。其製作過程,用精麥麵粉發面,發好後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種花樣,然後蒸熟,上膠繪色、曬干即成。它的造形簡練誇張。麵塑為半浮雕式,經過蒸熟「發胖」,顯現出一種渾厚的造型美。著色也很大膽,常塗以大塊面的紅、黃、綠等原色,間以多變的線條,再用少量的鈷藍和白粉點綴成花骨朵和小梅花,最後用墨綠勾畫出任務眉眼和發色,造成色相度的對比,使麵塑色彩更加活潑跳動、絢麗多彩。著名民間工藝美術專家鮑家虎曾幾次到冠縣考查,贊其為「民間工藝品中的一枝奇葩」。
東昌府木版年畫
東昌木版年畫的生產已有近300年歷史。東昌府木版年畫、門神畫二者融為—體,既具有年畫的藝術風格,又起到門神作用。構圖簡潔,人物突出,刻畫誇張,整體感強;人物造型眼形窄長,鼻樑鼻翼瘦窄,形象豐滿質朴;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其勾繪線條樸拙而生動,清秀而簡煉。取材范圍廣泛,包括描寫勞動生產的耕織圖、小魚家樂、戲曲故事、民間傳說以及福祿吉慶之類的吉利畫等。
雕刻葫蘆
雕刻葫蘆也稱蚰子葫蘆。獨特的傳統工藝品,興盛於清末民初。當時,聊城蓄養蚰子的風氣甚盛,蚰子葫蘆的銷量很大。種植、製作、銷售葫蘆的村莊大都集中在聊城城關、閆寺鎮、梁水鎮3地。雕刻的葫蘆圖案精美,刀法流暢,雖價格昂貴,卻供不應求。1978年以來,藝人們在繼承傳統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把葫蘆切割組合成各種造型,改平刻為透刻,使圖案立體化,創造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新產品,使之成為饋贈佳品。
陽谷泥哨
陽谷泥哨屬吹奏樂器。原名「咕咕蟲」。用粘土(膠泥)燒制而成,是陽谷縣流傳的一種土製娛樂用品。從其外型、發音和原料製作來看,為古代樂器「塤」演變而來。泥哨有泥制、陶制兩種。從3寸許至1尺大小不等。其上有10孔,音域在10度以上,可運用單吐、雙吐、花舌等技巧吹奏,發音清脆嘹亮,委婉悅耳。特別適於模仿各種鳥類的叫聲,用以演奏地方戲曲和民歌有獨特的鄉土韻味。原中國音樂協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颯為其定名為"陽谷哨"。1953年10月3日,《北京日報》對陽谷哨進行了報道。1978年,陽谷哨曾在"全國民間工藝品、少數民族用品展覽會"上展出,受到有關單位的重視。
茌平剪紙
茌平剪紙具有線條豪放、形式樸素、鄉土氣息濃厚的特點。各種各樣的花鳥人物,形象傳神,栩栩如生。民間藝人用其樸素的手法將紙剪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其技藝代代相傳。在內容上反映喜慶、吉祥、如意、忠孝之題材較多。在藝術風格上,茌平縣東、西部剪紙同中有異。東部地區注意物象的外部輪廓,不打草稿就動剪成形;西部地區在簡括的物象上注意必要的花紋裝飾,使作品顯得俏麗高雅。逢年過節,多剪「白蓮紅魚」,象徵五穀豐登,年年有餘;新婚嫁娶,則用「鴛鴦戲水」,祝願夫妻相敬如賓,白頭偕老。茌平剪紙已被中國美術館、省美術館收藏80多幅,另有不少作品被國外收藏家收藏。1994年,茌平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黃河夯號
黃河夯號是黃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歷代黃河河工在治黃實踐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項黃河文化,它不僅是治黃實踐的濃縮,而且也是推動抗洪搶險施工的力量。黃河夯號的特點是緊張、高亢,雄渾有力。號子不同,內容有別,或緩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揚。根據施工場面的情況,選用不同的號子,可給施工搶護人員以速度和力量,達到同心協力抗洪搶險的目的。
高唐絲調
高唐絲調又名高唐四平調,是流行於高唐城鄉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
高唐四平調曲調優美,長於抒情,其曲調是四個樂句的重復,演唱形式靈活,可多人一起演唱,也可一個自彈自唱。其主要伴奏樂器是三弦、二胡、竹板、節子,也可加入小樂隊伴奏。絲調悅耳動聽,長於抒情,演唱形式靈活,既可一人自彈自唱,也可多人一起表演唱。
蛤蟆嗡
蛤蟆嗡是流行於冠縣桑阿鎮、賈鎮、梁堂一帶的民間小戲。它是由河北魏縣、大名等地流行的落腔(落子)傳入山東後,在演出過程中逐步吸收河北梆子、四根弦的特長,並和當地語言相結合而形成的劇種。它的主奏弓弦樂器「二胡頭」 (或稱「鬍子」)是用椿樹根挖制而成,蒙以桐木薄板,上配30多厘米長的琴擔和兩根絲弦及馬尾弓。椿樹根木質松軟,發音渾厚悅耳,嗡聲嗡氣,加之在唱腔小過門中(so、do)兩音反復出現,聽起來酷似雨後蛙鳴,所以當地群眾稱為「蛤蟆嗡」。
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流傳在高唐縣琉璃寺鎮、卅里鋪鄉、尹集鎮、固河鎮、梁村鎮的各個村莊。木板大鼓來源於高唐民間藝人表演並創作,其內容較為豐富。過去老藝人以說唱相間的形式,以成本大套的演義書說唱於書場、茶館之中,如《呼家將》、《楊家將》、《施公案》等,有時在說唱過程中,聽眾則脫離「書」的內容為「說」而喝彩,正像人們所傳「說的比唱的好聽」。解放後,說唱段子不僅是傳統的固定詞句,更多是配合政治運動思想教育,歌頌新人新書而創作的段子。例如高唐縣琉璃寺鎮的趙華元自己改編了許多小段《白猿盜桃》、《狸貓教虎》等,在當地說唱,活躍了農村群眾文化生活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
冠縣查拳
查拳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優秀拳種之一。查拳起源於山東冠縣張尹庄(又名一里庄),由回族人查尚義(查密爾)、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創編並在回民中傳播。查拳盛行於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後遍及海內外,尤以在回族中流傳更為廣泛。歷經數百年的實踐和演變,查拳形成了現今的冠縣的"張式"查拳,冠縣的"楊式"查拳,任城的"李式" 查拳三大流派。三派的套路內容不同,練法也各有其妙,但其拳理相同,其要求也大體一致。查拳的風格特點是:姿勢舒展挺拔,發力迅猛,動靜有致,剛柔兼備,節奏鮮明,步活靈活多變,結構嚴謹,功架整齊。無論往返進退,上下起伏,力求協調配合,整個套路表現出一種瀟灑剽悍矯捷的形態,是長拳類型中較為系統的拳種。
』『』『』『』『』來自愛承旅遊網
方言
1.一外地人問路:古樓怎麼走啊~~ 偶用標准地普通話聊城分話告訴他:不遠~~ 前面一把棍兒~~~ 外地人說~哎呀~聊城人杠好啦哩~
2.偶的一位同事平時不喜歡說普通話,但是因規定沒辦法,只好說. 一日,接電話,對方說找某某,偶同事用標準的聊普(聊城的普通話)說:他將才還在這里呢 ~
3.嘻嘻,偶朋友給偶打電話,第一句話就問,你奏么哩,我暈。。。
4.偶有一朋友來找偶玩,有些陰天想下雨,偶問她,外面天氣怎麼樣啊,她給偶說:下雨了。我問,下的大嗎?她回答偶:qiu(求) qier(氣兒)~ (就是下的不大)
5.前幾日給表妹及其男友做燈泡,去新世紀蹦迪,最後,其男友說:音樂忒響了,振滴我心克朗子疼.(心口疼)
6.某日,俺跟俺朋友講故事,講地 leng 玄糊,俺講完以後,她對俺說:你白dai這里八瞎了~(就是胡說八道)
7.俺一熟人,用標准普通話給俺說:結婚(gang)不好啦哩,有了小孩還得拉巴小孩子!
8.上午領導開會訓話,「嫩這些人,別管俺咋梭,嫩豆四(就是)不聽啊。這回抓瞎滴嘍吧,人家省里來檢擦的一看,嫩弄滴魔兒也不四個魔兒,俺逮旁邊給嫩拚命滴死眼塞(使眼色),想幫嫩圓圓差兒(圓場),可嫩類?嫩豆四不往俺身桑死勁啊!死眼租子木眼皮啊嫩!」
9.東昌某君,一日去南方出差,宴會上操著普通話的腔調問服務員:小姐,你們這兒有什麼喝頭啊?服務員忙去廚房問,一會服務員回來抱歉地說:對不起,我們這兒沒有喝頭.這時只見此君用聊城話大聲說到:"就是湯"
10.一日我在服裝店裡看衣服,這時進來一個穿著時髦的少婦,操著一口普通話看衣服,試完一件衣服後,服務員問她:您覺得這件怎麼樣?只見這少婦用普通話說到:"樣式是不錯,就是穿在身上有點{固巴地上}"
11.說在一個酒店宴會包間裡面,新上來兩個服務員,普通話還不是很標准,上來一盤油炸花生米,服務員介紹到:先生,這是油炸長果粒兒,(花生在聊城很多地方的方言叫做「長果」),請慢用,另一服務員感覺她說錯,把她叫出包間訓到:你會說就說,不會說別遠意(yuan yi)。
咱們聊城人的老土話
牲畜叫做「頭顧」
水桶叫「梢」
罵叫「熊」,昨天晚上叫「夜來哄行」
沒怎麼叫「母待」
饅頭=膜膜
玉米叫「棒子」,去了粒叫「棒穗子」.玉米也叫"棒槌子
紅薯=地瓜、山葯
上學叫「念書」
真叫做「杠」!
真累啊==杠累了!
真好啊==杠好了!
表示特別叫做「忒」
忒好了!
忒累了!
高興叫:得
說人長的矮叫矬子
談話叫「拉拉(la二聲)」
老太太叫「老媽媽兒」
蟬的幼蟲叫 「神仙」 「節料鬼」
上午叫「頭晌午」
中午叫「晌午」
下午叫「天夕」
晚上叫「洪行
收音機叫「戲匣子」
手電筒叫「電棒子」
煩了,膩了,叫「徐」比如:這粘(nian)粥嚒時候也喝不徐。
夠了,足了,叫「局」比如娶媳婦坐席,主家來讓酒,「吃好,喝局啊。」
小豬叫「撈撈」
玉米皮兒叫「棒子窩」
玉米須叫「棒子纓」
玉米面叫「糊塗」
下雨加雪叫「法不拉」或者「轉么拉」
小貓叫「劃劃」
做飯叫"揍"飯
田螺叫「別樂牛」
小時候用紙疊的叫「趴」
陀螺叫「丟丟」
打趴,抽丟丟
媳婦叫「家裡」
洗衣服叫「愁衣裳」
鼻涕叫「鼻子」
以揍開頭的
干嗎叫揍嗎
做飯叫揍飯
蹲下叫谷底下
青蛙叫河瑪
膝蓋叫「哥樂百」,額頭叫「也樂蓋」
屁股還叫"腚呱子"
蜻蜓 叫 螞楞
麻雀 叫 家巧 或者叫 巧巧
水瓢 叫 水舀子
啄木鳥 叫 嵌噠目[餓吳];俄吳2個字一氣讀,讀快
西紅柿==洋柿子
前兒里==前天
咩個兒==明天
「一把棍兒」就是一段的意思
廁所叫茅子
被騙叫「被嘞」
香皂叫胰子
板凳叫杌子
回家叫家走
西邊叫家西
東邊叫家東
北邊叫家北
南邊叫家南
距離遠了再加個大--大家東
洗是愁
尿布是芥子
洗尿布--愁芥子
騙叫呼楞
騙人---呼楞人
枕頭叫 豆枕
屋外邊叫 當街
陽光叫 老業
小石子叫 磕拉
拍身上的土叫 撲拉撲拉
掃把叫 條數
急喘氣叫呼歇
動物類:蛇叫「床床」
啄木鳥叫「千大模子」
鯽魚叫「鯽瓜子」
牲口叫」頭古「
用品類:摩托車叫「電驢子」
自行車叫「騎車子」
手電筒叫「電棒子」
毽子叫」卷兒「
食品類:油條叫」果子」
糕點叫「大果子」
花生叫「長果兒」
動作類:我收拾你叫」我佛你「
修理叫」搗古「
貢獻者:聊城網路團隊

㈤ 中國茌平簡介

茌平縣地處魯西平原,總面積1117平方公里,轄6鎮8鄉2個街道辦事處,810個行政村,56萬人口,現屬山東省聊城市,系山東省改革開放試點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茌平秦時置縣,因縣境在「茌山之平陸」而得名,是戰國時期高士魯仲連、唐初名相馬周、宋代醫學家成無己、清代畫家董立元等歷史名人的誕生地。境內有著名的尚庄大汶口文化遺址、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孔子回轅處、魯仲連祠等名勝古跡,展示了古老璀璨的文明史。
茌平縣資源充裕,物產豐富。縣域屬暖溫帶大陸季風區半乾旱氣候帶,氣候適宜,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全縣沃野平疇,總耕地108萬畝。淡水資源充足,水利條件便利。全縣有價值的生物資源多達700多種,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蔬菜、林果、畜禽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出口基地,名優特產聞名遐邇,特別是圓鈴大棗為歷代貢品,以其獨特的醫療保健效果暢銷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已開發出棗汁、棗泥、棗醬、棗飲品等20多種系列產品。另外,魯西黃牛、南蓮池十孔藕 、黃花菜、香椿菜,以及剪紙、草編 、柳編 、條編等工藝品也久負盛名。 同心協力建設鋁城棗鄉,與時俱進實現跨越發展。茌平的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以高於17%的速度增長,特別是工業更是以年均35%的速度超常規發展,我們將以打造東方鋁城、開發魯西棗鄉為重點,力爭5年內跨入全省經濟強縣行列。

㈥ 什麼是龍山文化時代請各位詳細介紹一下

泛指中國黃河中一類文化遺存

簡介:漢族的先民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發現: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山東省章丘市)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斷層上,發掘出了與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帶黑色光澤的陶片。這引起了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專家的高度重視。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於是把這種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遺存: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日照堯王城遺址,壽光邊線王城址,、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鹿邑欒台遺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庄城址等。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分布:大部分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山東半島;而陝西、山西、河南、 河北、遼東半島、江蘇、湖北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分布日照、章丘)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器。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系。

歷史:1928年4月,當時還在清華大學上學的吳金鼎到離龍山鎮城子崖遺址不遠的漢代平陵城遺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經龍山鎮城子崖,不經意地回頭一望,路溝邊斷崖的橫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陽光下一條延續數米的古文化地層帶清晰可見。此後,吳金鼎先後5次到城子崖實地考察,發現了大量色澤烏黑、表面光滑的陶片,這也就是日後龍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吳金鼎很快就將自己的發現報告給了他的老師李濟先生。被人稱為「中國考古學奠基人」的李濟先生是中國第一位人類學及考古學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遺址的第一次大規模發掘。就這樣,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發現了龍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學家最初稱其為黑陶文化。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國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極高的彩陶和紅陶,而以河泥為原料的黑陶可以說是4000多年前東夷民族所獨有的創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藝術品蛋殼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不要說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燒制出這樣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難。 1949年以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並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為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現在,我國考古專家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作為區別。一般的分法是: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 鎮命名的那種遺存,其分布以山東地區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豫東地區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3個類型;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省涇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類型:1930~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發掘。其下層突出地存在輪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殼黑陶,所以最初稱為「黑陶文化」,被認為是起源於東方而與仰韶文化不同系統的遺存。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岡遺址,第一次發現了小屯(商代)、龍山、仰韶3種文化遺存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明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關系。在30年代,歸屬於龍山文化的遺址不僅有黃河中、下游的,還包括了杭州灣地區,當時根據地區差別,劃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 3個區。又有人提出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並認為後岡的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驅。
1949年以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並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為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現在,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以資區別。一般的分法是:

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定名的口文化,下續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2000年。

廟底溝二期文化:龍山文化文物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900~前2800年。

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600~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 3個類型。

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涇、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300~前2000年。

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500~前1900年。目前這些文化暫多冠省名加以區別,今後通過深入對比研究,有條件的當以代表性的遺址地名單獨定名。至於30年代所稱的杭州灣區龍山文化,已經另行命名為良渚文化。

陶器特徵: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部分器物如罐類還採用器身、器底分別製成後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藝。灰陶的燒成溫度約為840℃。 早期龍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還保留、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雙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這一時期陶器的紋飾以籃紋為主,有些陶器又在籃紋上面飾以數道甚至通身飾以若幹道附加堆紋,主要原因用來加固器身。
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紅陶已佔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數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均達1000℃。仍以手制為主,但輪制技術革新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部分陶器已採用模製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及新出現的鬲等。紋飾以繩紋、籃紋為最普遍,還見少量方格紋。
山東龍山文化是繼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北部和遼東半島等處,時代距今4 千多年。
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在製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因而器型相當規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勻,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山東龍山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紅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細泥、泥質、夾砂三種。細泥烏黑發亮,學者們稱為「蛋殼黑陶」。
蛋殼黑陶是山東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制陶業的水平。以素麵或磨光的最多,紋飾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還有鬲。山東龍山文化鬼臉式鼎腿、圓環狀鼎足最有特色,為其他文化所罕見。
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黑陶在燒制時採用了封窯煙董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看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文化遺址

黑堌堆遺址

黑堌堆遺址位於永城市龍崗鄉王樓村西北角,被確認為是龍山、商、西周文化遺址。黑堌堆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從發掘情況看,「遺址堆積較厚,文化內涵單純,出土遺物豐富」。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骨蚌器和角器。 中國龍山文化也是發源於此。另外還有王油坊和造律台等遺址也矗立在這一地帶。黑堌堆的傳說:每年黑堌堆長高半尺,大概二十米見方的黑堌堆上曾經長有一棵大樹,高高的樹上曾經經常有晾曬的衣服.被褥和鞋子,路人都很驚奇,傳為寶地!傳說的可信度是很低的!但是黑堌堆遺址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現在已經是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黑堌堆遺址有力地證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勞動、生息在龍崗這片廣闊、平坦的土地上。

堯王城遺址

堯王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日照市,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都城,地下考古表明都城面積比兩城遺址還要大,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該遺址被發現於1934年,1977年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面積約為52萬平方米,中美聯合考古隊調查後認為,該遺址面積比兩城鎮遺址面積還要大,應該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該遺址文化層厚度一般為2—3米,最厚處可達6米。地層堆積以龍山文化層為主,兼有大汶口、岳石、商、周、漢等時代。作為在考古界有著重要影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堯王城遺址是一處由大汶口文化過渡到龍山文化時期的龍山文化遺址,是一個較早發展起來的聚落,屬山東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

藤花落遺址

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首例內外雙重城牆結構的史前城址,是江蘇省發現的第一座龍山文化時期城址,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50餘座龍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適宜作聚落形態考古的大遺址,對研究文明的起源有重大價值。

遺址位於連雲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雲鄉,面積15萬平方米。對龍山文化的內外兩重城牆進行解剖後發現,外城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由城牆、城緣、城門等組成,城周1520米,面積約141375平方米。內城平面近圓角方形,位於外城內的南部,由城垣、城外道路、城門、哨所組成,城周806米,面積40560平方米。在內城內發現35座各式房址,其中一座「回」字形大房址有110平方米,可能是一個與宗教、祭祀、集會有關的場所。

藤花落遺址中還發現夯土台基、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石器、陶器、玉器、炭化稻米、木樁以及各類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丁堌堆遺址

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面積約4500平方米。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洛陽考古所的支洪遠曾率領文物考察隊在此進行勘探、考察。經勘探,文化層分三層:第一層,深1米,含有灰色陶片;第二層,深2米,含有黑色和灰色繩紋陶片;第三層,深3米,含有方格紋、籃紋灰色陶片,且有炭灰遺跡。文化層厚約3.7米,遺址保存完整。1981年其被中央考古研究所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升格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考古專家在遺址中發掘到的大量陶片、器物可以看出,其中灰陶較多,而且胎質細密,燒制火候高;紅陶相對較少,胎質疏鬆,燒制火候低。灰陶採取輪製法,器表光滑,並裝飾有繩紋、弦紋等;紅陶是手工製作,器表較粗糙,素麵。但無論是灰陶還是紅陶,器物都是平底,未發現圈足、袋足器。因其主要特徵具有龍山文化性質,所以可認為是早期龍山文化,按分類屬廟底溝二期文化。

廟底溝二期文化曾一度被認為是仰韶文化,自從1959年廟底溝遺址被發掘後才搞清楚。1959年,在廟底溝遺址的發掘中,發現它是疊壓在仰韶層的上面,並且在文化性質上具有從仰韶到龍山的過渡性質,因此把它定為龍山早期,以「廟底溝二期文化」代表這個類型的遺存。

從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來看,都以手制為主,不見輪制的痕跡,紋飾以繩紋為主,籃紋次之,方格紋極少見;器物頗多大型者,包含了豐富的文化遺跡和遺物,具有從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特徵,是龍山文化中較早的一種遺存,因此屬於廟底溝二期文化。

淄博遺址

子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城陽區城陽鎮城子村東北一百米處的高台地上。因為這里原為古城(不其城)的東北角,地勢較高,所以當地群眾又稱「東城頂」。

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西面與北面均為斷崖,高約2.5米。有一米左右厚的灰褐色文化層,斷斷續續地暴露在表面,內含文化遺物比較豐富。

採集到的文化遺物有:單孔扁平斧、長方形扁平石鏟、半月形雙孔石刀、長方形帶孔礪石、石缽、石鑿、石鐮、石矛。石器均為通體磨光,刃部鋒利,製作精緻。陶器以灰陶、黑陶為主。

根據考古學家考察確認,這是一處龍山文化類型的文化遺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為研究青島地區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河南遺址

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西部邊緣地帶,新發現一處比殷墟還早600多年的大型龍山文化時期城址。

此次考古共發現龍山文化時期城牆140餘米,房基、陶窯各一處,鵝卵石鋪成的地面圖案兩處,出土有石斧、蚌鐮、骨簪等器物及大量的陶鼎、陶罐、陶鬲、陶碗等器物的碎片。特別是在房基中發現的兩處用鵝卵石鋪成的地面圖案,為目前龍山文化考古中僅見,其中一處面積約10平方米,從外形看很像是一隻虎,專家們認為它應與當時人們的圖騰崇拜或祭祀有關。

景陽岡遺址

位於景陽岡村以西。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吳汝祚首先在此發現了景陽岡遺址。1979年,聊城地區文物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選點試掘。

在遺址北部清理出龍山文化灰坑1 個、春秋墓1座。灰坑剖面有清晰的文化層,堆積厚約1.5米。上層為耕土,呈灰褐色,陶片、獸骨遍布;耕土層下為漢代、商周文化層;最下層為龍山文化堆積。出土了大量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多為生活器皿。灰坑底部發現一完整牛骨架,似為祭品,對古代家畜飼養的起源、馴用、牲畜祭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還採集有小骨針、蚌刀、石刀、石斧等。春秋墓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東西長3.5米,南北寬2米,殘深3.2米。墓底中部有一長方形腰坑,坑內殉狗一隻,頭向東。墓內出土遺物有陶、銅、骨器等共1770餘件。1994年,聊城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文物勘探隊在配合陽谷縣景陽岡公園開發建設工程中又發現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城址平面近似橢圓形,東北——西南走向,西端較窄,中部弧形凸出,南北長約1150米,北端寬約230米,南端寬約330米,中部最寬處約400米,總面積約為35萬平方米。同年底至1996年冬,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聊城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又聯合對其進行了鑽探、試掘工作,發掘面積為1200平方米。經挖掘發現,地面已無城垣遺跡,地下城垣保存完好。古城遺址東北角現有南北向水渠穿過,從水渠西壁可見耕土下即有岳石文化城垣殘基,其外側被東周城垣殘基打破。岳石文化殘垣下壓龍山文化城垣,其頂部到水渠底高1米余,渠底見水,無法鑽探,估計渠底以下還會有數類以上的城垣。水渠壁上暴露的龍山城垣內側夯層向里傾斜,夯層較厚,不規整,城垣外壁陡直,打破內側城垣的灰坑,屬於龍山文化中晚期。城址中心處並存大小兩個利用原自然岡丘經部分加工而成的台址。大、小台址分上、下兩層,下層主要用純凈黃褐面沙土夯築,上層為灰花土築成。夯具分圓棍夯與石器夯,夯窩明顯,夯面清楚。出土遺物具有顯著的地方特徵。陶器中以灰陶為主,黑陶較少,紅褐陶佔有一定比例。除陶器外,出土文物還有瓮、鼎、鬲、盆等。特別是在1996年春季發掘的一條灰溝中,發現一刻文陶片,屬一小型泥質磨光黑陶罐的肩部,殘存部分呈三角形,從刻劃形式看,是在陶器成型之後,燒制之前刻上的,系龍山時代人們所為。從字的形體看,與甲骨文似有淵源關系。景陽岡龍山文化古城址,是迄今黃河流域發現的最大一座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址。城內大、小台基布局清楚,遺物豐富,為研究這一地區龍山文化的面貌與中原龍山文化的關系乃至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等問題,提供了新線索。

該城址1977年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一提名獎,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場鋪遺址

在茌平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發現的城牆平均寬度為28米,最寬處達到30米,保存下來的高度接近2米,用黃沙、黏土混合分塊夯築。根據鑽探結果,城牆大體接近圓形,東西略長,面積在5萬平方米左右。同時在城牆上發現了舉行奠基儀式的奠基坑和祭祀坑,並出現了人祭現象。

教場鋪遺址位於山東省茌平縣樂平鋪鎮教場鋪村西北,屬龍山文化中晚期,距今在4600年-4000年之間。從2000年開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聊城市文物局聯合進行了4次發掘。其中2001年挖掘出土的3座陶窯是山東目前發現的龍山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組。

除新近發現的4300年前的古城牆外,在發掘區內還發現了4300年前龍山時期房址20座、灰坑500多個、窯址7座、奠基坑10座、墓葬11座,並出土各類陶、石、骨、蚌質地的出土遺物近千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隊長梁長合研究員認為,近幾年的發掘,對於研究夏商文明的孕育和形成過程,提供了比較翔實的第一手資料,並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探索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

青島膠南遺址

膠南史以「東國名地」著稱,文化燦爛。截止1987年,境內已發現龍山文化遺址19處:寶山鄉向陽、大張八、隱珠鄉郭家河岩、王家河岩、膠南鎮小堯、張家樓鄉河頭、紀家店子、上疃、琅琊鎮東皂戶、營前、營後、藏南鄉高戈庄、崖上、塔山鄉西寺、駝溝、張家大庄、井戈庄、海青鄉甲旺墩、市美鄉西茶溝;黑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在膠南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這些遺址地面暴露大量陶片、蚌片、人骨,曾出土石斧、石鏟、石刀、石鏃、陶◆、陶罐、陶杯、玉環、泥質鏤孔高足杯和蛋殼陶杯殘部等。海青龍山陶器以黑陶聞名,但它同樣擁有紅陶和白陶。龍山黑陶有多種器形,製作方法多樣,但它最主要的特色是器壁薄、器形精美、表面黑色磨光。許多黑陶是輪制或手制而成,最後用拍子和砧進行精加工。這種陶器通體漆黑,閃閃發亮,有獨特的審美情趣,易成春海青龍山文化黑陶從現代人的角度重新審視這種遠古時代的生活、祭祀用品,發現了它不同尋常的美,一種帶有原始氣息的古拙的美,正是這種樸素的美,恰恰符合今天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時尚,從而成為人們欣賞和收藏的精美的黑色藝術品。

延伸閱讀

2007年5月,刊登在美國權威學術雜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裡面有組數據是非常驚人的。

通過對山西陶寺文化(距今4500年)古人骨DNA的研究,目前已經可以肯定的是,龍山文化的居民,其Y染色體SNP單倍型是O3—M122,並且只含有O3和子類型O3e,沒有其他類型,和現代漢族的主體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說,現在漢族的主體部分其父系遠祖完全是來自古代中原人,也就是龍山人。

單獨看O3,各地漢族中至少60%-70%來自龍山文化,對比2004年的《evolution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ferred from chinese Y-chromosome evidence》一文的數據,我們可以肯定,今天的中國各地的漢族,從東北到廣東,從東南的客家到西北蘭州,其主體就和5000年的古代中原人無異,今天的漢族,就是古代中原人的直系後代,在漢族中父系的O3一直占據絕對的主體地位,5000年一直沒有變化。 龍山文化,尤其是廟底溝遺址,帶有漂亮的玫瑰花圖案的黑陶,被認為是和「華—花」部落有關,而對光明的崇拜是這個部族的特徵,被認為是古代華夏族的祖先源頭。現在各個漢藏語支系中,一般「hu」「gu」「hua」「gua」「hao」等詞根都有光明的意思,比如苗語的gua,畲語的hu,漢語的hao(昊、皓),藏語的gu,無不具有光明、光華的含義,龍山文化,被認為是漢族人的祖先華夏族部落的文化,而對陶寺遺址的確認,也支持了這種說法。

而當代漢族的其他血統,來源於同屬於我國境內的其他文化源頭;比如,長江流域的其他古代文化的居民對漢族的血統也不少,大溪文化、良渚文化、吳城文化等也是對漢族的血統也構成了重要的來源,大致在佔了10%-35%比例,平均大致為20%,主要是對南部漢族的影響比較大,對北方漢族的影響相對要小很多;又比如,北方漢族的其他血統主要來源於紅山文化等北方文化的影響,而南方漢族受這些影響較少。

大多數學者根據龍山文化存在的時間段,猜測傳說中的堯、舜、禹以及夏朝可能就處於龍山文化的范圍內。特別是山東省日照堯王城遺址,該地域有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而古書上記載堯帝的部落也生活在這附近,堯帝稱為陶唐氏,而陶寺的名稱,是否幾千年來沒有變過,這讓人產生了許多聯想。

今天,隨著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龍山文化也會吸引更多的愛好者,並把相關研究推到新的高度。

㈦ 茌平馬周紀念館開放時間

茌平馬周紀念館開放的時間為工作日周一到周日的早上九點到晚上的九點。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分析。

首先茌平馬周紀念館開放的時間為工作日周一到周日的早上九點到晚上的九點,假節日也有正常開放。

其次是茌平馬周紀念館不僅有在工作日開放,同時還有在休息日開放,說明照顧到了不同群眾的需求。

再者是參觀茌平馬周紀念館有助於提升自身革命精神, 學習紅色文化的精髓。



茌平馬周紀念館全年開放的原因:

1、滿足不同群眾的需求。

2、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3、可以提升群眾的紅色文化精神。

㈧ 山東古文化遺址有哪些

1、岳石文化城址,位於大澤山東岳石村附近;2、龍山文化遺址,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而得名;3、堯王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日照市;4、平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山東省茌平縣樂平鋪鎮教場鋪村西北;5、滕國古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滕州市滕城村。

山東共有10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曲阜、青島、聊城、鄒城、臨淄、泰安、蓬萊、青州、煙台)、2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濟南市章丘區官莊鄉朱家峪村、榮成市寧津街道辦事處東楮島村)、9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齊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山東段)、39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岳石文化遺址,位於大澤山東岳石村附近,因最早發現於大澤山鎮東岳石村而得名。1959年修淄陽水庫時,在岸邊發現該遺址。考古工作者在此發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經考證為東夷族創造的一種古老文化。

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附近,整個遺址南北約2000米,東西約1500米,由若干個遺址群組成,面積達300萬平方米。出土的黑陶主要有杯、碗、豆、盤、盆、罐、瓮、鼎、等日用器皿。

㈨ 茌平哪有好玩的一個人出差

茌平縣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的教場鋪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各類文化遺址60餘處。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五千年文明起源」的重大課題,將黃河下游探源的重點放在茌平縣。

淳於先生碑

舊縣志載,淳於髡墓位於茌平鎮(現振興街道)小劉庄, 是茌平八景之一,名為"髡林夕照"。淳於髡墓始於何時,無考。康熙55年知縣陳吳琰親題《淳於先生碑》,重修其墓並植以松柏。

明代石橋

明代石橋位於茌平縣韓屯鄉王橋村西南,橫跨在東西流向的徒駭河上。此石橋為明代萬曆

茌山

年間所建(公元1573-1620年),距今已有370多年歷史,石橋與河北趙州橋建築風格極為相似。由於年久失修,該橋於2008年7月被大水沖毀。

古琉璃井

古琉璃井位於博平鄧橋村,人稱"八角琉璃井"。一般井的井壁是用磚砌成的,而琉璃井的井壁卻燒煉成一個整體,井壁如同唐三彩般光亮耀眼。

張家樓革命烈士紀念碑

張家樓抗日遺址位於聊城市茌平縣廣平鄉張家樓村。該村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檯子高遺址

檯子高遺址,又名牡丘遺址。1970年秋,對遺址進行了部分試掘,整個遺址保護完好,文化層厚7米,發現的石器有斧、簇、矛,陶器有鼎、鬶、陶、罐、盆等共100多件。陶器飾紋多見繩紋、藍紋、方格紋以及附加堆紋。1977年12月,被列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仲連祠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馮官屯鎮望魯店東村。

博平鼓樓

博平古樓始建於宋代,乾隆年間重修。樓身由四根紅色合抱大木柱擎起,上下兩層,斗拱飛檐,成為博平的標志性建築。文革時被毀,後重修。

重丘

重丘即今山東茌平縣廣平鄉駐地。春秋魯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諸侯會盟於重丘。康熙五十六年茌平知縣陳吳琰,書"重丘"碑立於該地,於碑右端說明"春秋會盟地。

太平橋遺址

為紀念太平軍與清軍作戰的英勇事跡,後人在太平軍"出降"的寨口處修了一座橋,名"太平橋"。並在橋西立"太平橋碑"一座。此橋經馮官屯鎮政府維修。

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

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位於樂平鎮教場鋪村西北50米處,相傳戰國時期孟嘗君練兵於此,故名教場鋪。1992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㈩ 茌平縣的榮譽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示範縣,中國全面小康成長型百佳縣,中國產業百強縣,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全國財源建設先進單位,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全國沼氣工作先進縣,全國雙擁模範縣,全國基層低保規范化建設先進單位,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單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示範基地,全省基層黨建先進縣,全省工業發展先進縣,發展中小企業先進縣,全省農業產業化先進縣,全省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先進縣,全省人居環境範例獎,省級生態示範區,省級園林城市,全省綠化模範縣,全省雙擁模範縣,全省依法行政先進縣,省級文明城市,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全省安全生產先進縣,全省社會文化先進縣,文化強省建設先進縣,全省計劃生育工作優質服務縣

閱讀全文

與聊城市茌平縣有什麼紅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