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認為你所熟悉城市的城市文化有哪些
涵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個領域。
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質、社會秩序、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步行經濟。它代表著城市的精神和靈魂,是城市長期和諧發展的基礎。城市文化是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完美結合,是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互補,是城市發展歷史細節的積累。
㈡ 上海城市精神是什麼
上海城市精神是指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最早是上海市2003年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在全市性大討論的基礎上正式確定的,為「海納百川」、「追求卓越」八個字。後來增加了新增了「開明睿智」和「大氣謙和」的表述。上海的價值取向:公正,包容,誠信,責任。
發展歷程
上海城市精神最早是上海市2003年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在全市性大討論的基礎上正式確定的,為「海納百川」、「追求卓越」八個字。2011年11月,中共上海市委九屆十六次全會提出要結合上海歷史文化積淀和現階段發展實際,積極倡導「公正」、「包容」、「責任」、「誠信」的價值取向。
㈢ 精神文明建設主要包括哪些
精神文明建設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思想道德建設;思想道德建設包括:
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2、普及道德教育,樹立和發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
3、在人民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4、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
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包括:
1、發展教育事業。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
2、發展科學事業。科學技術是第一 生產力。
3、發展衛生事業和體育事業。衛生和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文明進步程度。
4、發展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
拓展資料:
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
思想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靈魂,決定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思想道德建設解決的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問題。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圍繞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促進全面改革和實行對外開放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精神文明建設。這一指導方針符合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是使精神文明建設和整個社會發展協調共進的方針。
培養「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質。精神文明建設歸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質,是引導人們對自己的主觀世界自覺地進行改造,從而提高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以培養社會主義新人作為自己的目標和歸宿。
「新人」的標準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這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培養共產主義新人的思想在中國當前階段的具體化。「四有」是一個完整概念,包括了人的素質的兩個方面: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
㈣ 「成都城市精神」是什麼
成都既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同時又充滿了時代氣息。成都之所以別具魅力,主要在於她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氣質———「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這12個字全面、准確而又凝練地勾勒出了成都的城市精神,使人徜徉其中,能深切地體味和感受到一種深厚的歷史積淀、獨特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城市特色。這種獨特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內涵,便熔鑄成一種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城市精神,構成了這座城市的靈魂,是成都人守望的精神坐標和外地人了解成都的鎖鑰。由成都社科院劉從政、王蘋主編的《成都城市精神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一書,深刻地揭示了成都城市精神的豐富內涵。
概括地說,該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視野開闊,立意深遠。作者遵循「植根歷史、體現現實、引領未來」的寫作原則,以突出成都地域特色為切入點,以城市精神為主線,將歷史、現實和未來串聯起來,追溯歷史、立足當代、展望未來,解析了成都城市精神的歷史文化淵源、形成和演變過程,闡釋了成都城市精神的具體特徵和豐富內涵,論述了這種城市精神對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從而對成都城市精神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是內容豐滿,論證精當。作為第一部以「成都城市精神」為題的研究專著,綜合運用哲學、文化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行政學、管理學、行為學、城市發展學等學科的知識,以翔實的資料,具有說服力和啟發性的文字,詳細梳理、解讀了成都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和改革開放以來所賦予的新的時代內涵,深入闡釋了將成都城市精神定義為「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的原因和由來,以及培育、弘揚成都城市精神的基本原則和現實意義。有助於人們進一步了解成都獨特的地域文化及其發展軌跡,進而深化對成都城市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三是關注現實,針對性強。作者沒有單純地就城市精神論城市精神,而是關注現實,著重通過這種研究,為成都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書中介紹了國內外一些城市在精神層面治理城市上值得借鑒的經驗,並對成都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例如,該書提出在發展成都特色文化上進行新嘗試,在提高城市水平和市民素質上採取新舉措,在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融入經濟工作上展開新探索,通過推行「三新」來進一步培育和弘揚成都城市精神,凝聚人氣,使成都的魅力和吸引力得以繼續延續和發展。書中提出的不斷保持、完善和豐富成都城市精神的其他一些思路和舉措,也多具有啟發意義和可操作性,順應了成都在與國內同等城市競爭中贏得主動、爭取機會,進而在新一輪競爭中取得突破性發展、成為有國際影響的城市的需要。
說到底,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是歷史與現實的融合,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是衡量該市發展水平高低的一把標尺,是該市文化底蘊的具體反映和廣大市民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培育、發展和光大城市精神,有利於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以「八榮八恥」為要義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有利於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環境,從而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該書的出版,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方興未艾的城市精神研究,同時也為廣大成都市民學習和實踐成都城市精神提供了寶貴資料,有助於推進成都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城市的發展、進步。
㈤ 南京的城市精神是什麼
2003年初,南京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繼新時期南京市民精神討論、定位之後,在全市組織開展了「塑造南京城市精神」大討論活動。在近一年的時間里,市民、專家等社會各界人士熱情參與,各抒己見,南京城市精神的主要內涵已逐漸形成共識。現將其中意見較集中的幾個建議方案公布出來,請市民從中進行選擇,同時也歡迎參與討論,提出修改意見——
方案一:厚德載物 同進文明
「厚德載物」,語出古老的《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同進文明」,系孫中山先生1912年為《神州女報》的題詞。
「厚德載物同進文明」著眼於南京「文化立市」的根本特色。文化是本,以「厚德」為本就是以文化為本,唯有「厚德」才能「載物」。一個人不厚德,則失家人於內,失親朋於外;一個國家不厚德,則失民心於內,失友邦於外;—個城市自然也是這樣。而如果說「厚德」是「體」,那「載物」即發展經濟等等則是「用」。因此,只有厚德方可「載物」。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作為一座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必須與時俱進,創造更為光輝燦爛的文化,這就是「同進文明」。它意味著南京要與世界文明同進,與中華民族創造燦爛現代文明的改革開放步伐同進,與南京源遠流長的文明傳統同進,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進,實現「同舟共濟」、「戮力同心」、「與國同春」、「共進大同」(孫中山)的美好理想。
孫中山先生是南京2004年建城史上的光榮。沒有孫中山先生,南京的輝煌歷史與燦爛文化都將失去一筆最為寶貴的財富。因此,以孫中山先生「同進文明」的殷切囑托作為南京銘志不忘的城市精神,不但可以深刻地表達南京的城市內涵,而且可以極大地提升南京的城市形象。
「厚德載物同進文明」是作為世界歷吏文化名城的南京綿延發展的生命旋律,也是作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南京的精髓所在、希望所在。
方案二:厚德載物 剛健文明
「剛健文明」,出自《周易》:「《彖》曰:『大有』,柔得尊泣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作為一座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必須與時俱進,創造更為光輝燦爛的文化,這就是:「剛健文明」。「剛健文明」是對於未來的更為光輝燦爛的南京全新文化的美好期待。
方案三:厚德載物 積健為雄
「積健為雄」,語出唐代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中的「雄渾」:「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厚德載物」需要內在的精神動力,這就是「積健為雄」。作為一座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只有「積健」才能「為雄」。這意味著:愈挫愈奮、自強不息、聞雞起舞、發憤圖強、海納百川、銳意創新,並最終成就世紀偉業。
「厚德載物積健為雄」是南京文化綿延發展的生命旋律,也是南京文化的精髓所在。
方案四:有志竟成 同進文明
「有志竟成」,系孫中山先生1920年的題詞。美好的未來需要遠大的志向,也需要矢志不移的創造。「有志竟成」就正是這一遠大的志向與矢志不移的創造的寫照。
「有志竟成」、「同進文明」都是孫中山先生的名言,也是孫中山先生「萬苦千辛四十年」光輝一生的縮影。從「救國救民,為公為私,唯有奮斗,萬眾一心,有進無退」(《北伐誓詞》)到「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興中會宣言》)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孫中山先生題詞),孫中山先生的一生令人景仰。「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孫中山先生不懈奮斗的精神是南京的一筆最為寶貴的財富。孫中山先生的精神就是南京城市精神的象徵與代表。「同進文明」則是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振興中華」、「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以及「國家為民聽共有,政治為人民所共管,利益為人民所共享」的「博愛」、「大同」理想的集中概括。
㈥ 襄陽市城市精神人文理念是什麼
襄陽市城市精神人文理念是「精進致遠、包容大氣、創新創造、法治誠信、勤勉務實。」五種人文理念是把襄陽建成文化名城的提神之需。
五種人文理念的提出,非常重要是有「五來」,就是尊重原來,立足本來,借鑒外來,面向未來,避免重來。客觀地說,除了「法治誠信」中的法治,五種人文精神基本上都能在襄陽歷史上找到大量的事例。
比如,歷史上,本管轄西安周邊地區的雍州治所曾兩度僑治襄陽,襄陽人不大度包容,肯定是搞不成的。現在的襄陽中心市區的人,三代前很多可能都不是襄陽人。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法治社會也是人類社會的高級文明狀態,提倡法治誠信人文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是十分有戰略眼光的。特別在「避免重來」的問題上,筆者特別欽佩市委的做法。只是提倡人文精神,引導市民去提煉襄陽城市精神,而不是定出一種城市精神讓市民去「買賬」。
這樣,通過引導,形成的城市精神,必然會成為全體市民共有的精神DNA,必然會成為全體市民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觀。
五種人文理念的提出,難能可貴是有「三本」:本土、本真、本色。尤其是第一個提倡的人文理念「精進致遠」,是我們襄陽歷史文化的遺傳基因,但由於現代社會的節律加快和「快餐文化」的影響。
自己把自己本源的東西淡忘了,似乎有點「數典忘祖」的意思。市委以「精進致遠」勵精圖治的精神,挖掘出「精進致遠」的人文理念,實在是難能可貴。弘揚好「精進致遠」的人文精神,才對得起襄陽人的祖先,才真正具有襄陽的本色。
五種人文理念為引導形成的襄陽城市精神,對襄陽物質層面的建設和精神層面的建設,都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戰爭可以摧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經濟,但決不可能摧毀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內核實質上是精氣神。
比如德國,曾兩度被戰爭夷為平地,但其靠著「從不懈怠」的堅韌精神和「把麻袋當作錦綉織」的精工精神,經濟總是快速崛起。從這種意義上講,城市精神對一個城市的發展太重要了。襄陽城市精神提煉培育的過程,就是襄陽進步跨越的過程。
(6)城市精神文化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襄陽的文化
1、荊楚文化
襄陽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孕育了楚賦開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傳至今。留下了穿天節、端公舞、牽鉤戲、鎖吶巫音、苞茅縮酒等楚風遺俗,留下了西周鄧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棗陽九連墩等楚文化遺址。
2、三國文化
上承漢末,下啟魏晉,在近百年群雄爭戰、風雲際會的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謀劃《隆中對》,襄陽成為三國鼎立格局形成的源頭;以羊祜鎮守襄陽、杜預上表滅吳方略為標志,襄陽成為晉滅吳、完成統一大業的策源地。
東漢末年,北方戰亂,劉表領荊州牧(公元190~209年),「愛民養士,從容自保」,把襄陽治理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成為亂世中一片安寧的「綠洲」,數以千計的士人紛紛來到襄陽,諸葛亮、司馬徽、龐德公、龐統、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謀略精英;
經學家宋忠、文學家王粲、書法家梁鵠、音樂家杜夔等一批傑出人物匯聚襄陽。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著《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等,對中國史學發展影響深遠。
東晉高僧釋道安在襄陽長達15年之久,研究佛學,講經弘法,統一佛教姓釋,確立僧律戒規,首創中國僧制,編撰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
奠定了印傳佛教中國化的基礎,對中國文化儒釋道格局的形成乃至整個漢傳佛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使襄陽一度成為全國的佛教傳播中心。
襄陽是「中國三國文化之鄉」,三國文化遺產豐富,《三國志》86卷中有18卷寫到襄陽,《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2回故事發生在襄陽,現存有50餘處三國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司馬薦賢、三顧茅廬、馬躍檀溪、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發生在襄陽的三國故事。
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和品格。
3、漢水文化
古有「江河淮漢」之說,漢水流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襄陽踞漢水中游,東西交匯、南北貫通,「漢晉以來,代為重鎮」,是漢水流域最重要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襄陽成為歷史上的區域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成為漢水文化中具有重要影響和代表性的區域。主要體現在商業文明歷史悠久。漢水是中國古代內河最便捷、最暢達、最繁忙的「黃金水道」。襄陽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是漢水
流域最重要的水陸碼頭,商業文明延綿2000多年。漢代襄陽「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隴坻,下接江湖,導財運貨,懋遷有無」;唐代襄陽「往來行舟,夾岸停泊,千帆所聚,萬商雲集」;
明清時期的襄陽「商賈連檣,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建有20多個商業會館、30多個碼頭,商業輻射到黃河上下、長江南北。
4、詩賦文化
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詩經》、《楚辭》均發源和交匯於漢水流域,《詩經·漢廣》描寫的漢水女神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影響最深遠的江河女神形象。歷經千百年流傳,漢水女神形象成了千萬漢水女兒美麗、善良、聰慧、高貴的象徵。
寄託了漢水流域人民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美的追求、善的推崇和情的嚮往。襄陽人宋玉和王逸是《楚辭》的主要作者,宋玉推動了楚辭向楚賦的轉變,王逸編撰了《楚辭章句》。
5、書畫文化
襄陽是「中國書法名城」,歷史上代表性人物有三國時期的梁鵠、邯鄲淳,隋唐時期的丁道護、杜審言,北宋時期的米芾、米友仁、張友正等。
米芾世稱「米襄陽」,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他的畫以「米點山水」著稱於世,他的《研山銘》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習書臨摹的法帖。
6、古城文化
襄陽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戍,是一個大型軍事渡口,自建城就打上了軍事文化的烙印。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曾有172次有名的戰爭發生在襄陽。
其中,元宋大戰曠日持久,長達六年,使「鐵打襄陽」之稱名噪海內外。「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兵家必爭之地,天下之腰膂」,描述了襄陽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
7、紅色文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襄陽誕生了鄂西北第一個黨組織、第一支正規紅軍武裝,中國早期革命家蕭楚女兩次到襄陽傳播革命火種,賀龍帶領紅三軍轉戰鄂西北、中原突圍鏖戰襄陽、「五路大捷」之一的襄樊戰役等,在中國革命史和軍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襄陽大地涌現了程克繩、謝遠定、黃火青、吳德峰、胡繩等一批老一輩革命家、理論家,涌現了張光年、陳荒煤、梁斌、藍光等一批文學藝術家。
抗日戰爭時期,襄陽成立了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李公僕、老舍、姚雪垠、臧克家、李可染等一批愛國文人志士來到襄陽工作,給襄陽的文化藝術帶來新的繁榮。
參考資料來源:襄陽文明網-五種人文理念真提神
㈦ 請幫忙總結城市的人文精神
歷史文化資源不僅以物態的形式存在,更以無形的意態和心態方式大量存在。這些無形的意態和心態方式就是一種城市記憶。本文所說的城市記憶,特指那些沒有具體物質形態為載體的,在歷史上、文化藝術上有一定價值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民間風俗、特色文化、歷史傳統、人文精神的總和。例如,珠海的歷史文化名人、海上絲綢之路、崖門海戰、飄色風俗、疍家婚俗、沙田民歌以及由重商意識、愛國傳統、冒險精神、開放心態、包容性格構成的獨特的城市人文精神等。城市記憶具有非具象性、稀缺性、脆弱性等特點,是城市歷史文化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不可多得的高等城市資源。
一、深刻認識發掘城市記憶的重要意義
在人口流動日益頻繁、人才流動日益自主的今天,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是一個城市能否吸引高素質人才的關鍵,人們做出對一個城市的選擇,其中必然包含了對城市文化氛圍、城市人文精神的選擇。一個人文精神缺失、毫無文化特色的平庸城市是缺乏凝聚力的,而一座不僅經濟發達、而且具有厚重文化的城市無疑能夠吸引更多高素質的人才,要增強這種吸引力、凝聚力,建設先進文化,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就必須高度重視城市記憶的開發,增強城市文化氛圍、塑造昂揚的城市人文精神。
首先,保護城市記憶,具有維護民族文化安全的重大政治意義。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而且文化方面的競爭是最核心、最高層次的競爭。文化開放是把「雙刃劍」,城市記憶對保護民族文化的獨立性,抵禦外來文化糟粕,發揚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一個身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城市,如果淡漠了城市記憶,必然會在異質文化的強勢沖擊下迷失自我,成為異質文化的俘虜。在日本《文物保護法》的文物分類中,專門列出「無形文物」一類,把戲劇、音樂、民間習俗等城市記憶列為「無形文物」,作為文物來保護,而在我國,由於缺乏民族文化安全意識,許多城市在開發過程中毀壞了許多歷史文化遺跡,這也無形中毀掉了城市記憶賴以存在的載體,人為地隔斷了城市記憶薪火傳承的命脈;其次,發掘城市記憶,具有發展旅遊經濟的現實意義。特色是旅遊之魂,文化是旅遊之基,現代旅遊業必須與本地文化結合,旅遊景點必須注入文化內涵,才能散發恆久的人文魅力。無文化品牌、無文化特色的旅遊業是難以實現持續發展的;第三,傳承城市記憶,具有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大戰略意義。文化力已經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深層動力,文化競爭力已成為全球競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文化的競爭力滲透在城市其他競爭力之中,並對增強其他競爭力發揮潛移默化的支撐作用,沒有強大的文化競爭力,就不可能搶占競爭的制高點。今年一月初發布的《珠海歷史文化資源評估報告》顯示:早熟的海洋文化、悠久的商業文化、豐富的名人文化和獨特的摩崖石刻文化是珠海的歷史文化資源。發掘這些城市記憶對珠海建設先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既是珠海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又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途徑。這些文化資源一旦轉化為文化資本,必將成為珠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第四,對珠海這樣的移民城市而言,開發城市記憶更加重要而緊迫,移民往往故鄉情結較濃,對所移居的城市缺乏文化上的維系與認同,珠海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須通過發掘城市記憶建設先進文化,增強城市的文化向心力。
㈧ 西安市的城市精神的內容是什麼
文化,是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心理文化構成的統一體,而文化精神是蘊涵於、貫穿於文化各要素、各層面、各領域中的靈魂和紅線。文化精神,是文化中「一以貫之」的「道」。 長安文化的特徵決定了長安文化的品質和內涵。長安文化構成要素很多,長安文化精神內容也極其豐富,但其文化精神中最有價值的核心,最具當代意義的內涵,最值得我們汲取和弘揚的成分,乃是盛世文化精神。總體言之,長安文化的盛世文化精神的主要內涵是:
(一)創造革新精神。無論是周秦漢唐四個朝代,還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社會治理較好的時期,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內容的創造和革新。「武王克商,光有天下」,西周在殷的廢墟上興起,封諸侯、立井田、制禮樂,實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創造了許多新的制度文化、觀念文化,把奴隸社會發展到了新的階段。戰國時,商鞅變法,秦國日強,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創建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廢分封、行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破舊立新,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漢唐時代在具體制度、科學技術、思想觀念、文學藝術等領域都有許多重大發明和創造,碩果累累。西周的「成康盛世」、「宣王中興」,西漢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元和中興」等「盛世」也進行了各種革除弊政的社會變革。中國歷史上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許多都是在以西安為首都的周秦漢唐時期創造的,特別是在這幾個朝代中的「盛世」創造的。創造革新精神是長安盛世文化精神的突出特色。
(二)崇尚道德精神。中國民族重人倫道德,號稱「禮義之邦」,而重德觀念的源頭也在古代的長安。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突破了殷人的上帝、天命宗教觀念,開始形成了重視道德的意識(儒家鼻祖孔子,雖為魯國人,但他以「吾從周」、「夢周公」為理想追求,把周人的重德傳統、禮樂文化發展為「博施濟眾」的仁愛精神,作為儒家思想的精髓)。西周「成康盛世」和西漢、大唐的幾個「盛世」,社會的道德風尚也都優於其它時期。例如史贊「貞觀之治」時,「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拾於道路」。貞觀四年「終歲斷死刑二十九人」。
(三)群體凝聚精神。周秦漢唐都是統一的時代,華夏民族興起於中原,經過長期交往融合至秦漢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以後,華夏族稱為漢族。周秦漢唐對中華民族整體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漢唐中央大一統的政治結構,使長安成為全國政治、文化、意識的趨同中心和凝聚核心。西周和漢唐的幾個「盛世」時期,由於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清明,社會比較安定,所以民眾的向心力、凝聚力都明顯強於其它時期。中華民族的重群體、重統一、重集中的價值觀念和民族情感,基本上是在以長安為首都的盛世歷史時代培育而成的。
(四)對外開放精神。秦漢唐三個朝代都有開放的氣度,都比較重視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秦國廣招天下英才,住用客卿,以成統一大業。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國際交流之路; 絲綢之路 在漢代也初具規模。唐代興盛時期長安聚集了大量的國外客商和留學生,日本僧人晁衡,埋骨盛唐;唐高僧玄奘,長途跋涉,赴印度取經;鑒真和尚,浮桴東海,去日本講學。他們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秦、漢、唐時期的開放和兼容政策,既促使了國內儒、釋、道的思想融合,漢族與兄弟民族的文化融合,也推動了中外文化的交匯融合,對中國文化的豐富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積極影響。
(五)渾厚博大精神。周秦漢唐創造的文化成果,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氣勢宏大,風格凝重,表現了一種渾厚博大的精神特質。在渾厚雄偉的黃土高原和遼闊富饒的秦川大地這種自然環境中,在周武、秦皇、漢武、唐宗時代的歷史功業中,在西周青銅器,秦代長城、兵馬俑,漢代石刻,盛唐詩文以及宮殿、陵墓建築中,都充滿著陽剛之美,渾厚之質,凝重風格,博大境界。後人說的「強秦威勢」、「大漢雄風」「盛唐氣象」,就是對這種渾厚博大精神的稱頌。
(六)樂觀進取精神。盛世時代,由於君臣勵精圖治,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政治環境比較寬松,百姓安居樂業。所以人們的人生態度比較樂觀,處世態度比較積極。社會上洋溢著一種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臣民們有較強的建功立業意識。文學史家把盛唐詩歌比喻為「青春的歌唱」,就是對盛世時代樂觀進取精神的贊賞。
不可否認,也無庸諱言,長安文化和長安盛世文化精神中也包含不少局限和糟粕,如周之天命意識、秦之暴政峻法、漢之中央集權、唐之好大喜功等等,這些都必須予以批判和剔除,但對於當代中華民族的社會發展和民族精神培育提升而言,發掘弘揚其積極因素、優秀成果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