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文化文字和文化的關系是什麼
文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文化,文字是記錄、傳遞文化信息的工具,中華文化的大量信息是通過漢字記錄下來的。
1、沒有漢字,就沒有中華文化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和智慧的結晶,「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漢字作為漢語的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作為記錄漢語信息的載體和傳媒,在漢民族和以漢民族為中心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經濟生活中,一直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漢字是維系祖國統一的文化基因
作為記錄中華文化的載體與媒介,漢字一直是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支柱。漢字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圖形符號。從漢朝到現在,不管歷朝各地如何讀音,漢字的構形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在宋代印刷術發達以後,漢字的字形基本固定下來,成為中華文化的基因,是維護國家統一之最恆久、最深刻、最強大的力量。
(1)記錄的還是什麼文化到底擴展閱讀:
漢字既古老又現代:
中國漢字巨大的優勢就是高度凝練和緊湊,這從翻譯聯合國憲章中可見一斑,中文本比其他語言的文本短很多,中文可以做到字數少且「信雅達」。今天,小小的手機什麼都能做,而同樣的事情用歐洲語言寫起來就冗長繁復。
我們今天能在世界范圍內引領移動互聯網浪潮,和中國文字的這個特點有關,過去曾有人質疑漢字難以適應現代化,現在漢語不僅適應了現代化,而且還展示出其獨特的優勢,看來是歐洲語言應該與時俱進了。
人民網-文字不等同於文化 由繁趨簡是趨勢
人民網-漢字:文化自信的偉大基石
② 甲骨文記錄了什麼時期的文化生活
甲骨文記錄了商朝時期的文化生活,在商朝的後期比較的盛行,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也用於占卜。
甲骨文盛行於商朝後期,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字體之一,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
書法特點
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
③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文明
關於文明我們先看看網路的解釋:
」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精神財富、發明創造。智慧生物為更好地認識世界而團結協作,就構成了文明的物質基礎。也就是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餘由智慧生物創造出的各種現象只是文明的附屬品。
文明包含三要素:哲學——人類思想的薈萃;宗教——人類心靈的寄託;藝術——人類對萬物之美的詮釋。「
這個基本釋義的價值在於指出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餘由智慧生物創造出的各種現象只是文明的附屬品。至於文明的三要素,不論出處在哪裡,都一點也禁不起推敲。
文化或文明的定義,無法從歷史的詞語演變中追尋,無法從現世的紛紛萬象中找到,它是抽象的概念,只能由抽象的概念來定義。
不同時代或許會有不同的定義,而當今時代,對於文明或文化的定義,存在著相對的最終定義。
文明來源於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文明。
所以,文明只依賴於一個重要因素:人類智慧的第一次成熟並在社會上彰顯出來。
文明只依賴於一個重要因素:人類智慧的第一次成熟並在社會上彰顯出來。
說彰顯出來來,是因為所有個人智慧都是在人類群體智慧的基礎上形成的結晶,是個人成就,更是人類社會群體智慧的努力表達。沒有人類社會群體智慧的根基和滋潤,不會存在個人智慧的突破。
什麼是人類智慧的第一次成熟?就是有一個或一批徹底的覺悟的人,這些人通過行動或文字徹底的彰顯了智慧的這一高度並巨大的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歷程。
這在較早的文明中,現代人易於看到的東方中國有老子、莊子、孔子、墨子等為代表的諸子百家智慧,印度有佛陀及其它僧團為代表的佛學智慧,西方有普羅塔戈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傳承的哲學智慧,這是顯而易見可考可證的;另外在其它的古老文明中,可能也有這樣的一群人,限於本人知識面,肯定也有,但已經不能列舉了。
我舉這一時空現象,是因為有很多直接流傳下來的東西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這種智慧的突破都具有群體性和傳承性,具有群體性是只有社會上最高的思想認識水平群體性的達到足夠的高度,才會有破繭化蝶的第一隻蝶出世,而只要有了這第一隻蝴蝶,就極大的可能將這種突破性的智慧傳遞下去。即是傳不下去,也會成為這一社會群體的精神指引和後世代其它人突破的種子。
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在東西方文明中還有一個早期的爆發,在更早的遠古,還有三皇五帝時代的文明,還有古埃及文明、瑪雅文明、亞特蘭蒂斯文明、巴比倫文明等,但因為年代久遠,所留置存的記錄不多,但毫無疑問,這是在近似時空上人類產生以來真正的第一次智慧爆發。而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文明印記,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在這以前,談不上文明。
只有這種突破和成熟才能使人類真正與其它生物區別開來,也只有這種突破,才能使人類能夠稱為人類。只有在這種突破之後,人類社會才能留下足夠巨大的文明碎片傳承至今天。
所以,文明的版圖,最遠也不會離這種突破太遠。
基於此,對於文明我們可以定義如下:
【什麼是文明】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區別於動物界、植物界等其它非智慧生命體的精神產物,依附於客觀世界的雕刻、文字、圖畫、音像等客觀實在上展現出來。因為文明是指向人類的文明,所以是人類所區別於其它物界的產物;因為客觀物品只是精神的表達載體,所以是精神的產物。
因此,文明包括文明本身和文明的載體兩個大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精神文明是指所有智慧的產物本身的內涵,包括所有物質文明所反映出來的文明信息。
物質文明是指所有承載精神文明的本體,包括所有文明的碎片,無論是一片貝殼還是一塊石頭。
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但同時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的升華。精神文明源於物質文明而高於物質文明,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載體。
一個社會的發展程度,不是看物質文明的水平,而是看物質文明所代表的精神文明的水平。
第二章 文明的核心是什麼?文明的靈魂是什麼?
無論在哪個文明的經典中,我們翻來翻去,其實都只有一個字:愛。
真正的愛,無論是愛自已、愛親人、愛身邊的人、愛同族的人、愛一國的人、愛同族的人,愛全部人類,都是真愛。如果所有人類都是我們自己靈魂的一部分,你能用愛來和每一縷靈魂共鳴嗎?不是這樣嗎?
一切智慧,從愛中彰顯;一切文明,因愛而存在。
第三章 什麼是文化?
如果有年輕學生問我如何重新推進中國文脈,我的回答是:首先領略兩種偉大——古代的偉大和國際的偉大,然後重建自己的人格,創造未來。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Gustar Jung,1875—1961)說:「一切文化都沉澱為人格。文化是一種時間的「積累」,但也有責任通過「引導」而移風易俗。在這個動態過程中,漸漸積淀成一種「集體人格」。
中華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以上引自余秋雨《何謂文化》
余先在這本書里給出了一個鮮明的文化定義: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這是文化的使命!並提出了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亦即文化要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充滿愛和善良的集體人格!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終極使命!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位令人尊敬龍應台女士眼中的文化:
文化就是我們生活中所有行為的基因
文化就是我們生活中所有行為的基因
文化就是我們生活中所有行為的基因
在同一時空下,我們說起文化,一定還會想對文化的許多符號,比如書籍、字畫、音樂;比如各種民風民俗、比如各種地域性的口味、觀念、物品偏好等。
文化是人類產生過程中和人類產生以後在日常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所有行為態征和內在精神,並通過各種載體表達出來。
【文化的內涵】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精神意識創造型態和產品,包括一切人類精神意識形式下的創造物,無論是教育、科學、文學、藝術、體育等方面的知識體系或書本,或者流傳於各個村莊、城鎮、國家、民族、世界的習俗、群體偏好等等。
這就是各種形式的書本、觀念、習俗等相關的文化中文化的意思。
狹義的文化指一個人的道德、知識的綜合素質水平。
有文化就是說一個人具有偉岸的德行、高尚的情操、和超脫的境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個人有沒有文化的中「文化」的意思。
第四章 文化與文明的區別在哪裡?
當下的文化與當下的文明是一致的,而當下文化如果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存下來,就真正從文化變成為文明的一部分。
文化來源過往的傳統,卻只屬於當下;文明透通古今,古代流傳下來的是文化的遺跡,今天人們創造的是文明的未來。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在創造文明的未來!
④ 中國文化的內容多半記錄在哪裡
記錄在《論語》上。
論語記錄了中國文化的多半內容。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在政治、教育、倫理、文化等多個方面都提到了仁,主要表現在他對個人修養、政治理想、人際交往、哲學思辨的論述上。孔子提倡人須當有君子的人格,從倫理方面繼而生出孝悌、忠恕、誠信等品質,《弟子規》即是從論語中的一句話,衍生出來的一篇蒙文。在政治方面,孔子不得志,他反對苛征暴斂,孟子繼承並發揚了他這塊思想,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⑤ 舌尖上的中國才是最朴實的中國,讓人感動...它記錄的不只是中國輝煌的一是文化,更是億萬中國人的勤勞與智.
同感!最近在看,一邊流著眼淚一邊流著口水。。。
⑥ 北京古老民居四合院,記錄的文化信息是()
不知道是單選還是雙選
但從字義上來看,D是無疑的。因為四合院確實是多代同居的家庭關系,這種關系內向穩定,秩序井然,防衛嚴密,是獨特的中國式合院住宅。
如果不光是文化信息的話,以上四項都是對的。
A.北京冬冷夏熱,庭院四周閉合而露天,可以營造出內部良好的小氣候,減少不良外在氣候的影響。
B.北京屬三朝古都,經濟政治高度發達,經濟水平的發達,帶動了四合院的發展。有各種跨、進式四合院,更有王府帶花園的四合院,種類繁多。
C.北京地處平原地帶,三面環山,降雨時雨量很大,而北京平時乾燥,四合院的院落式結構可以有效收集雨水,同時可以抵禦秋季的風沙。
⑦ 中國到底是有2000年的文化還是5000年的文化
從古人歷史的教導是五千年,但是從歷史的角度的確是超過5000年,因為比三王五帝更早時候的記載,他是記錄從人類開始居住在黃河的開始到現代史。中華歷史是四大古國中最後一個開始的,但是它是四大古國里曾經是最強的的帝國,也是唯一一個還在的,也是現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國家。
⑧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
文化是一種時間的「積累」,但也有責任通過「引導」而移風易俗。在這個動態過程中,漸漸積淀成一種「集體人格」。中華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
當文化一一沉澱為集體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靈魂。必須注意的是,民族的靈魂未必都是正面的。
由於文化是一種精神價值、生活方式和集體人格,因此在任何一個經濟社會里它都具有歸結性的意義。
文化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
文化是一種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⑨ 史前文化指的是什麼文化呀具體指哪些文化呢
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 [編輯] 中國史前文化列表 二里頭文化 河姆渡文化 黃河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 下川文化 夏家店文化 龍山文化 大汶口文家嶺文化 新化 屈樂遺址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紅山文化 老官台文化 良渚文化 薛家崗遺址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辛店文化 齊家文化 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半坡文化 廟底溝文化 大溪文化 馬家濱文化 城子崖文化 馬家窯文化 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猿人 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 大荔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河套人 山頂洞人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編輯] 舊石器時代 傳說的蛇族雙帝時代,蛇族雙帝指伏羲和女媧,公元前約78到77世紀他們建立伏羲羅奉政權,成為黃河下游地區的氏族首領。 [編輯] 新石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了國家的萌芽,但正統歷史上因為缺乏考古證據,仍將中國國家出現的時間定為公元前2071(或公元前2070年)。該時間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神農,軒轅黃帝時期。
⑩ 文化是一個相對廣泛的概念,關於文化你有什麼自己的見解嗎
文化,就詞的釋義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思想和理論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也是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應,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累,是人類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願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也是人們認識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寄託的框架,它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論,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次序的認定與遵守。是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准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