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體現壽縣文化的詩句有哪些

體現壽縣文化的詩句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6 03:09:29

⑴ 壽縣古城的歷史文化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是楚文化的故鄉,其內的八公山是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全縣文物古跡160餘處,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在級以上文物達6000餘件。歷史名人輩出,文化底蘊豐厚。198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布壽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壽縣地處皖中,控扼淮淝。古為南北要沖,是兵家反復爭奪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奏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這次戰爭,再次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給後人留下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歷史掌故。五代十國時期,後周與南唐又激戰壽春,當時身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隨周世宗柴榮親征,圍團壽州,立下了赫赫戰功。至今兩淮民間還流傳著「趙匡胤困南塘」的故事,獲得部優獎的壽縣傳統名細糕點「大救駕」就源千這個故事。

⑵ 壽縣的文化

花鼓燈
花鼓燈是壽縣民間歌舞的一種形式。因主要伴奏樂器為花鼓,故名花鼓燈。清光緒年間壽縣地區已有玩燈鬧元宵的風俗。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花鼓燈藝術靠扭扭唱唱,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1946年在壽縣瓦埠湖以西地區,開始出現一些花鼓燈班社演出有故事情節的花鼓燈節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民間歌舞,在全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男女老少皆能唱會扭,表達人民歡慶解放的喜悅心情。此後原有的花鼓燈藝人大都參加了業余劇團,花鼓燈這一民間歌舞形式又被搬上了舞台,參加上級舉辦的會、調演,並獲演出獎和創作獎,如花鼓燈《治淮小車》、《送郎上堤》、《拾棉花》等節目,均獲地區和省的獎勵。花鼓燈,以舞為主,載歌載舞,以傘把子、鼓架子、小丑和蘭花(也稱臘花)為主,傘把子手持岔傘(形似傘的道具),以岔傘的交換來指揮舞台上的表演;男角稱鼓架子,女角稱蘭花,他們是整個花鼓燈表演中的主要角色。解放前,蘭花均由男子扮演,戴上假辮子和綵綢做的珠花,前額紮上頭勒子,上穿彩褂,下穿裙子,粉墨登場。小丑雖不是主要角色,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演過程中他相間的穿插一些笑話、快板和順口溜之類的語言來逗趣,以活躍演出氣氛。
壽州鑼鼓
壽州鑼鼓是一支為周邊縣市甚至省內外所青睞的並有一定名氣的業余文藝隊伍。壽州鑼鼓隊的演奏樂譜,是綜合了江淮地區傳統的「十八番」、「鳳凰三點頭」、「兔子扒窩」、「長流水」、「大、小絞絲」等鑼鼓譜的精華並加以改編而成。演奏效果既具有我國南方鑼鼓特別是江浙一帶「十翻鑼鼓」的舒緩、柔和的特點,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區「威風鑼鼓」的高亢、激昂的特點。在安徽省歷屆花鼓燈會上,壽州鑼鼓的表演博得了專家、同行們的稱贊,並獲得獎勵。 楚幽王墓
楚幽王墓,墓址在壽縣城東南25公里處的朱家集(今屬長豐縣)附近,發掘前稱李三孤堆,封土高出地面2米以上,徑約100餘米,周約400米。
民國27年,國民黨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令其駐壽縣所部徹底挖掘,這次有組織的大規模行動,挖出了棺槨。據郭峙一《親歷記》記述與現場目擊者口述:大致挖約10米多深時,始到墓底。槨室有九,中央主室每邊各有兩廂,木棺置於中央主室,棺長約3米,寬、高約為1米,呈朱紅色,光澤鮮艷如新。棺蓋與四壁均飾以龍形浮雕,未封釘,揭開棺蓋,內壁潔白如雪,骨骸已化成灰,僅存頭發一束,棺室內有銅鐸(可能是小型編鍾)30餘個,每個重1.5—2公斤。彩色花面石70多塊,塊長約25厘米、寬約10厘米、厚約5厘米,當是編磬。棺的兩旁各置大銅燈一個,每個重50—60公斤。棺前有銅鼎3件,每件重100—150公斤;正中置銅劍1把,長約1米,劍柄上有浮雕的龍,拭去泥土,光彩仍然耀目,絕非常劍可比;又有直徑約34厘米的綠色翡翠球1枚。主室周圍的8個廂室中都有器物,而以東邊的兩廂室中較多。這些是研究楚國君王葬制的寶貴資料。
這次挖掘,其出土文物甚多,據估計至少有4000餘件,其中青銅器有1000餘件,重要大件有200餘件。在安徽省博物館收藏的器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楚大鼎、四獸平底鼎等。
蔡昭侯墓
蔡器與楚器雖然國別不同,但在文化面貌上卻基本一致,主要是由於春秋時期,在江淮漢地區的諸侯,經過長期征戰,頻繁的交往,文化交流也與日俱增,從而互相滲透,逐漸融合,最後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楚文化。
1955年5月,壽縣治淮民工在城西門內北側取土加固城牆時,發現甬鍾兩件。經發掘發現墓葬,位置向西至城牆腳約40餘米,向南至西大街約280米,墓型為接近正方形的豎井土坑,無墓道,墓坑正中略偏南有長2.4米、寬0.8米的漆棺痕跡,滿鋪硃砂一層,厚約2厘米。硃砂下面有玉佩1副,並有玉璧與扁形玉環等,其間排列著圓形、六角形、三角形、長方形的金葉;偏東處有銅劍1把,劍鋒向南;墓主人的骨骼未能保存下來。從玉飾、金葉的排列次序與銅劍的位置看,宛似人形卧地,可知是頭北足南。
隨葬物品如鼎、鍾、鬲、豆、方壺、鑒、盤、尊與編鍾等都置於墓坑北部;墓坑的東南隅除車馬器、兵器外,尚有一些小銅器、骨器;西部以兵馬器為多,也有一些小銅器、骨器;墓葬南壁底部長方形小坑內有繩紋陶器碎片,可能是給陪葬者的。
出土隨葬物經整理後共584件,其中青銅器486件,玉器51件,金飾12件,骨器28件,殘存漆片與陶片6件,礪石1件。青銅器中較大的鼎多達44件,最大的通高69厘米、口徑62厘米、腹圍197厘米。部分青銅器鐫有銘文,其內容反映了弱小的蔡國周旋於吳、楚兩大國之間的困難處境。蔡侯盤與尊的銘文各有92字,為蔡侯嫁其姊與吳王時鑄;吳王光鑒有銘文52字,是吳王之女嫁蔡時所贈。在蔡侯鍾上銘文82字中,有「輔佐楚王」等詞句。由此可知,蔡國一方面與吳國結成姻親以為外援,另一方面又要討好於楚國,而最後仍為楚所滅。

⑶ 壽的文化

壽縣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故鄉,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以楚文化為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文化,尤以正陽肘閣、壽州鑼鼓等廣受歡迎。壽縣勝跡宏博,現在的古建築有發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宋嘉定時期的古城牆、元代的黌學、明朝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肅穆的孫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羅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古遺址有古郢都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其它還有春申坊、時公祠、斗雞台、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載於方誌的壽州內八景和外八景等等。目前全縣存有古跡160多處,其中唐、宋、明、清建築10多處,古墓葬多達80多座,古遺址29處。壽縣文物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館」之稱。
壽縣人文薈萃。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修的安豐塘,與都江堰、鄭國渠,漳河渠並稱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壽縣是世界管狀射擊武器、垂體激素葯物、豆腐的發源地「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所在地,因而又被世人稱為「
四個世界之最」。特別是豆腐文化的始祖--淮南王劉安及其門人編著的宏篇巨著《淮南子》,集自然科學、哲學、史學、文學價值於一體,博大精深,在亞洲和世界上都廣有影響,現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專門研究《淮南子》的學術團體。「時苗留犢」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典範,「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成語膾炙人口,國人皆知……。宋代政治家呂夷簡、呂公著和詩人呂本中,清代一代帝師孫家鼐、民國英傑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將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已名垂青冊,萬古流芳。壽縣是革命老區,誕生了安徽省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壽縣小甸集鎮特別支部,走出了曹淵、曹蘊真、薛卓漢、方運熾、孫一中等一批談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光榮獻身的革命先烈,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⑷ 關於傳統文化詩詞名句有哪些

1、《元日》宋代:王安石

原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著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2、《中秋月》宋代:晏殊

原文: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譯文:中秋月圓,月光灑在庭院,院中梧桐樹影婆娑,我一人羈旅異鄉,節日里看這月亮下的樹影,時間緩緩過去,影子不知不覺的移動著。

遙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宮中的嬋娟,現在也未嘗不感遺憾吧,陪伴她的,畢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樹。

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代:王維

原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4、《清明》唐代:杜牧

原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5、《十五夜觀燈》唐代:盧照鄰

原文:

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譯文:在色彩華麗的燈光里,夫妻舉辦芳宴玩樂慶祝,精緻的燈具下,年輕人顯得更加光鮮艷麗。燈光絢麗的色彩遙遙看來好像分開了大地,繁多的燈火遠遠的點綴著天際。連接天河的燈光煙火好像是星星墜落下來,靠著高樓的燈似乎月亮懸掛空中。還有美麗女子的美好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火光下。

⑸ 和「文化」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1、《和董傳留別》

宋 蘇軾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譯文:生活當中身上包裹著粗衣劣布,胸中有學問氣質自然光彩奪人。不喜歡陪伴著老儒一塊清談過「烹瓠葉」那樣的苦日子,決定隨從舉子們參加科舉考試。

口袋裡沒有錢不置辦那「看花」的馬,但會看取令人眼花繚亂的「擇婿車」。考試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們誇耀,詔書上如鴉的黑字新寫著俺的名字。

2、《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3、《觀書》

明代:於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譯文:書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無論清晨傍晚還是憂愁快樂總有它的陪伴。眼前瀏覽過無數的文字後,心中再無半點塵世間的世俗雜念。

堅持經常讀書,新鮮的想法源源不斷的涌來用之不竭。勤奮攻讀,像東風里花柳爭換得形色簇新。漫跨著金鞍,權貴們猶嘆芳蹤難尋,不相信我這書齋里別有春景。

4、《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代: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文:古人在學習上不遺餘力,年輕時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

5、《讀書》

唐代:皮日休

家資是何物,積帙列梁梠。

高齋曉開卷,獨共聖人語。

英賢雖異世,自古心相許。

案頭見蠹魚,猶勝凡儔侶。

譯文:家中的財產是些什麼,就是那滿滿一屋的書籍。在環境優美安靜的書齋緩緩打開書卷,徜徉書海與聖賢心靈對話。德才兼備的人們雖然沒有在同一時代,但自古以來他們卻是互相贊許欣賞的。在書桌上看見書的欣喜,勝過與闊別已久的好友相見。

閱讀全文

與體現壽縣文化的詩句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