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人有錢又有文化的人怎麼稱呼
摘要 會稱呼,富家公子
㈡ 古代稱呼有學問的人
夫子:原為孔子門徒對孔子的尊稱,後來夫子成為人們對教師的尊稱。《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山長:是歷代對山中書院的主講教師的稱謂,其出處源於《荊相近事》。五代十國時期,蔣維東隱居衡山講學,受業者眾多,蔣維東被尊稱為「山長」。此後,「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元代時,各路、州、府都曾建有書院,設山長。
明清沿襲元制,乾隆時期曾一度改稱院長,清末仍叫山長。廢除科舉之後,書院改稱學校,山長的稱呼廢止。
師傅:古時老師的通稱。「師傅」一詞原本是太師、太傅、少師、少傅等官職的合稱,因為這些職位負責教習太子,所以師傅也成為老師的代稱。《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師傅這一稱謂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藝戲劇等行業的老師。
師父:古代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所以也將老師尊稱為師父。《呂氏春秋·勸學》:「事師之猶事父也。」
(2)古人將文化人稱作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兄弟稱呼:
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稱呼是一種文化現象,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貌。稱呼也是一面鏡子。稱呼的變化是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化的折射。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澱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
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稱呼既反映出了人們對於成功的觀念,又透射著一種「自卑下之道」的「謙恭精神」,這種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們的語言、稱呼中體現出來。
㈢ 古代人的稱謂
有以下十種稱謂:
一、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2)用於介紹或作傳。(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二、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
三、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四、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
五、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
六、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
七、稱郡望:如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八、稱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
九、稱爵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
十、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
(3)古人將文化人稱作什麼擴展閱讀:
稱呼的含義
1、表揚:經緯天地曰文、布義行剛曰景、威強睿德曰武、柔質慈民曰惠、聖聞周達曰昭、行義悅民曰元、照臨四方曰明、闢土服遠曰桓、聰明睿智曰獻、溫柔好樂曰康、布德執義曰穆。
2、批評: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殺戮無辜曰厲。
3、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慈仁短折曰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人稱謂
㈣ 古代文人墨客的稱呼是什麼
古代文人墨客的稱呼是對書畫家、詩人、作家等風雅文化人的稱謂。早在漢代楊雄就在《長楊賦》中「言未卒,墨客降席,再拜稽首。」這是一個比較雅緻而尊敬的稱呼。
古代文人墨客的應用:
漢,揚雄 《長楊賦》:「言未卒,墨客降席,再拜稽首。」;《長楊賦序》謂:「聊因筆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為主人,子墨為客卿以風。」賦中稱客為「墨客」,後遂為文人之別稱。
唐,杜甫 《宴胡侍御書堂》詩:「翰林名有素,墨客興無違。」
魯迅,《墳·從胡須說到牙齒》:「文人墨客大概是感性太銳敏了之故罷,向來就很嬌氣。」
宋,陳亮 《贈武川陳童子序》:「自古聖人,及若後世之賢智君子,騷人墨客,凡所以告語童子者,辭雖各出其所長,而大概不過此矣。」
㈤ 中國古代文化人字,號,名,溢號
謚號
我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 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並相沿成為制度,這種制度稱為謚法,所給予的稱號名為謚號。《逸周書.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私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謚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謚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
謚號的選定要根據謚法,謚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 好祭鬼怪曰靈,「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等。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至遲到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謚號的做法已比較多。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乎謚,沒有惡謚。謚號之有善惡,西周共和以後。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就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厘王、趙孝成王、趙惠文王(惠文)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謚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謚法。他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漢代又恢復了謚法,而且這一時期謚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謚法。漢代以後,謚號大多為兩個宇:漢文帝劉恆謚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是謚法大發展的時期。謚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美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武則天時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兩字謚號的舊例。宋代皇帝謚號比唐時更加謚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謚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謚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謚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籌級人員的謚號字數固定下來。如明代皇帝謚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其次,賜謚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西漢到清末,歷代宗室、百官得謚者共10473人,而明代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謚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
謚號中還有一種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謚號外,稱呼高官司大臣、學者名流的謚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謚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系,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范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顯。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縟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古人為什麼起字和號?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雲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志著本人要出仕,進入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復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復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艷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里,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陞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念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系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後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系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1.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系,所以又叫「並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須,字子遲。須、遲都是「待」義。
張衡,字平子。衡、平義同。
陸游,字務觀。游、觀義同。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2.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寫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陳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製品,互為輔助。
3.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污,皙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4.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徐幹,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字鴻漸。《周易》日:「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高明,字則誠。《禮記》日:「誠則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誠是明的前提條件,明是誠的後果。
於謙,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謙是前提條件,益是謙的後果。
5.意義相延的:即表率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了達的含義。
丘錫,字永錫。永錫是「永錫難老」 的省約,出自《詩經·魯頌》,延伸了錫的含義。
雷簡夫,字太簡。也是延伸強調了簡義。
(三)古時怎樣稱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這里暫時不說,下邊再詳細介紹。
在古代名和字連起來稱呼,也是為了表示尊敬。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當名和字連稱時要先字後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為「公孫」。
叔梁紇(he),孔子的父親,「紇」是名;「叔梁」是字;姓為「孔」。
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視」是名;「孟明」是字;姓為「百里」。
西乞術,蹇叔的兒子,「術」是名;「西乞」是字;姓為「蹇」。
白乙丙,蹇叔的兒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第二種情況是漢朝以後名字連稱時,先「名」後「字」。如: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場德進,東平劉楨公幹…··」這是曹丕《典論·論文》中的一段話,提到「建安七子」名字連稱,都是先名後字。
(四)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穀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人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徵: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如: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尤其多。像馮子振號「怪怪道人」;喬吉號「惺惺道人」;任仁發號『明山道人」;吳鎮號「梅花道人」;趙孟頫號「雪松道人」。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國家苦難,民族危機。反對侵略,愛國圖強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這個調子給自己起號。像譚嗣同號「北飛」;黃少配號「黃帝嫡裔」;陳天華號「思黃」;秋謹號「競雄」等。
乙,強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鄭思肖,宋亡後隱居蘇州,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詞人辛棄疾,重視農業,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晚年退居農村,「更從老農以學稼」,自號「稼軒」;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因為抗金名將張浚曾以「正心誠意」勉勵過他,光宗皇帝又親書「誠齋」二字賜之。這樣「誠齋」不但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正心誠意」,而且還包含著他對國家的「真心誠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八大山人」。「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寄託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號「朱衣道人」。明亡後,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幾次請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都被他拒絕,堅決不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紅色的,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徵,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是明的意思,寄寓著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號「石屏山人」,也寓含著一種精神。從他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感遇》詩雲:「人將作金塢,吾以石為屏。」「石」與「金」同樣堅硬;「石」雖比不上「金」身價昂貴,但卻素樸、古拙、氣象峰峰,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詠自號「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見,「乖崖子」這個號寄寓著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詞的運用
古人起別號多用一些特定名詞。稱「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甫里先生」(陸龜蒙),「東萊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蘭谷先生」(白樸);稱「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陸繼仆),「任公」(梁啟超),「劍公』(高旭);稱「子」的,如「幽憂子」(盧照鄰),「知非子」(司空圖),「歸來子」(晁補之),「鹿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蘇洵),「千岩老人」(肖德藻),「黃華老人』(王庭筠),「西岩老人」(張之翰),「隨園老人」(袁枚),「穎濱遺老」(蘇轍),「滹南遺老」(王若虛);稱「翁」的,如「桑萱翁」(陸羽),「醉翁」(歐陽修),「涪翁」(黃庭堅),「放翁」(陸游),「笠翁」(李漁);稱「叟」的,如:「正齋叟」(關漢卿),「清痴叟」(陸采),「蝯叟」(何紹基),「蒙叟」(錢謙益);稱「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會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魚);稱「山人」的,如:「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稱「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顧曲散人」(馮夢龍),「清都散人」(趙南星);稱「漁和樵」的,如:「沂東漁父」(康海),「藕盪漁人」(嚴繩孫),「湖北桃花漁」(高濂),「雁宕山樵」(陳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張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認的。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徵的一種寫照或折光。《水淋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逢、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拚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准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濾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如春秋時秦國人們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後,又被用秦穆公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秦國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時人稱李義府「笑中刀」,又號「人貓」。是因為他做宰相時表現得外柔內奸;在宋朝人們給王珪的外號叫「三旨宰相」,是因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幹別的事。
在農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並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謚,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在現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佘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以上講的是「別號」。
(五)富爵、地望
人際交往中,除了稱名、字、號以外,還要稱「官爵」、稱「地望」。古人認為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稱「官爵」:
杜工部、杜拾遺(杜甫)王右丞(王維)
蔡中郎(蔡邕)三閭大夫(屈原)
賈太傅(賈誼)張燕公(張悅)
高常侍(高適)張祠部(張繼)
錢考功(錢起)張司業(張籍)
如稱「地望」:
杜少陵(杜甫)韓昌黎(韓愈)
柳河東(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參)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寧(王昌齡)賈長江(賈島)
韋蘇州(韋應物)劉隨州(劉長卿)
㈥ 古代文人的美稱,你知道多少
司馬遷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恢宏先河,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是中國正史之宗,為''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後世尊稱他為史聖、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相如,西漢文學家。他是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辭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
謝靈運,東晉山水詩人。其《登池上樓》一詩中有''池塘生春草,團柳變鳴禽''之佳句,因此被稱為''謝春草''。
唐朝的鄭谷七歲能詩,後做官為都官郎中,人稱 「鄭都官」,鄭谷曾在《鷓鴣》詩中寫了「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的妙句,傳誦於世,因又被稱為「鄭鷓鴣」。
唐朝詩人杜牧看到趙嘏《早秋》詩中的:「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的句子後,贊賞不已,就稱趙嘏為「趙倚樓」。
唐朝的劉象在《仙掌》詩中寫道:「萬古亭亭倚碧霄,不成奇刻不成招。何如掬取天池水,灑向人間救旱苗。 」人們稱他為「劉仙掌」。
唐朝的程賀的《君山》詩中說:「曾遊方外見麻姑,說道君山自古無。雲是昆侖山頂石,海風飄落洞庭湖。 」時人稱其「程君山」。
唐朝的許棠的《過洞庭》詩寫道:「驚波常不定,半日鬢堪斑。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鳥飛應畏墮,帆遠卻如閑。漁父時相引,行歌浩渺間。 」人們稱其「許洞庭」。
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其善寫絕句,尤以七絕著稱於世,詩風奔放雄壯,格調高昂,將七絕推向高峰,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開天聖手'';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名盛一時,因而舉為''詩家天子''。
劉長卿擅長寫五言詩,人稱他為「五言長城」。
楊炯寫文章好以古人姓名連用,如「張平子之略談」,「陸士衡之所記」,「潘安仁宜其陋矣」,人稱他為「點鬼簿」。
鄭綮善詩,好用歇後句,鄭綮排行第五,時人稱他「歇後鄭五」。
范仲淹守邊,寫《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狐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歐陽修稱他為「『窮塞主』之詞」。
范鎮少時,曾經寫《長嘯卻胡騎》,他晚年出使遼國,遼人稱他為「長嘯公」。
宋祁曾做過工部尚書,他的 《玉樓春)詞中有寫春的句子:「紅杏枝頭春意鬧」,傳誦一時,人們稱他為「『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或「紅杏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