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性客觀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起始與流變的一點民間觀察。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其鼎盛時期。然而好景不長,秦始皇天下-統,中國即走上了專制極權道路,學術自由在秦「焚書坑儒」之後,逐漸式微。到了漢武帝時代,聽董仲舒之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孔孟的儒家學說,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其核心理論,就是「三綱五常」,其中「君為臣綱」是-條主線。到了宋明有程頤程顥朱熹為代表的新儒學,即程朱理學,提倡所謂「存天理,滅人慾」,其「存天理」的天理,就是皇權天授,帝制永固;而「滅人慾」則是要滅掉人生來平等,民主自由人權是與生俱來的需求。這就比董仲舒走的更遠了。逐步走向了說得好聽一點的是「文以載道」 的實用主義,實質就是文化專制。用現在的話語來說,就是文學乃至一切意識形態,都要為政治服務,也就是要為統治者服務!這種以帝王利益為核心利益的文化, 實質就是帝王文化。我這個意見是否片面,可以討論爭辯,但有-事實必須正視,就是在歷代王朝更迭過程中,新一代興起時幾乎都在批判儒家學說,推翻三綱五常,不承認什麼皇權天授,否則他就不能喚起民眾。而一旦後起者奪得了政權,又幾乎無例外的要重新祭起儒家三綱五常的大旗,目的也很明確,要庶民們承認自己也是皇權天授。中國已經在這樣循環反復中倒騰幾千年了,到今天也未改變。要說都是拜中國的傳統文化所賜,可能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那說它起了重要作用,應該是說得通的。
如此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豈非全無是處,那中華民族是如何延續數千年的,豈不是早該滅亡了嗎?這不是民族虛無主義嗎?應該說這樣的反詰很有道理,它提醒我們觀察問題切忌簡單化,不能直線思維,尤其是關繫到我們祖先數千年的種族延綿,其生存環境、政治生態、思維狀況,乃至道德操守、價值判斷,諸多重大問題時,必須慎重對待!怎樣才能做到持之公允,不偏不倚,既尊重傳統文化中的正面價值,敬畏它在維系我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經歷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又能批判其保守性閉塞性,尤其是它與數千年帝制的因襲,不可分割的關系,給予實事求是的分析與批判,使其從腐朽反動的帝制文化中剝離出來,早日與世界先進文明接軌,快步實現國家現代化。任重又道遠,不可掉以輕心,不能信口雌黃。
筆者試圖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另-起源,即源遠流長,根深葉茂的封建宗法制度,及延續數千年的農耕文明,略說一二。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確切一點說就是儒學與帝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廟堂之高上層之間的糾葛,那儒學還有與江湖之遠的基層之間有更深密的關聯,或曰儒家學說與中國農耕文明、宗法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許這才是儒學所以能延綿數千年,至今還有較強生命力,依然受到嚴重關注的根本原因。
❷ 如何用辯證否定觀對待西方文化和傳統文化
我們運用辯證的否定觀對待傳統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防止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批判其錯誤的東西,繼承其積極的東西,並加以改造;對待外來文化,應該有鑒別的,有選擇的學習,對待外來文化也要防止閉關自守和全盤西化。要努力走出一條既能體現現代世界文明水準又能有自己民族特點的現代化道路。 人類歷史的發展從橫向空間上看,隨著「中國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離開世界這個有機整體而獲得其應有的生存和發展;而且從縱向時間上看,它都是繼承和變革的統一,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脫離自己的歷史來進行建設。所以,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也必須吸取當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合理成果,但關鍵在於如何吸取。從堅持馬克思主義正確學風方法論的視角上看,這一吸取必須堅持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第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不能因以往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失誤而走到另一個極端,否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
第二,必須從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發,「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來研究和吸取當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合理成果。這就是說,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了我們不可能照搬當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合理成果,而必須使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與當代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三,必須堅持科學的揚棄原則。具體說來:(1)對當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必須作一分為二的分析,這是科學吸取的起碼要求。(2)在一分為二的前提下,即使對之合理成果, 也不能照搬,而必須既克服又保留,從中「拯救」出對當代中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有積極意義的內容,進而加以「洋為中用」和「古為今用」的發展。(3)在「洋為中用」和「古為今用」的過程中, 堅決反對思想表層的簡單羅列、類比,反對「洋瓶裝洋酒」和「舊瓶裝舊酒」,特別是要反對「新瓶裝舊酒」或「中瓶裝洋酒」,人為地使儒學或當代西方思想文化以馬克思主義面目出現,對此必須保持應有的警惕。(4)揚棄的理論參照系只能來自當代中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而不能來自頭腦。
第四,必須堅持科學的歷史主義原則。因為任何理論都是都有它的時代性以及對特定社會存在的反映,任何一個思想家都是自己時代以及自己所生活的范圍內的特定社會存在的產兒。所以,在對當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時,既不能超越空間而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去解釋當代西方思想家及其思想,又不能以當代的思維方式去解釋古代的儒學家及其思想;相反,需要的是客觀地歷史地研究,即從他們所處的社會存在以及時代條件和關系出發,去進行具體歷史地分析,不把中國人和後人才有的思想硬掛到其名下。
第五,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價值觀和唯物史觀的辯證統一。因為無產階級的價值觀是建立在如實地反映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最一般規律客觀真理的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因而它在研究當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時,能夠從當代中國的現實出發,忠實地面對事實和反映事實,徹底揭露矛盾,根據確鑿的事實找出合乎邏輯的根據和標尺,進而予以科學的評價和揚棄。如果我們在研究當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時,不能堅持無產階級價值觀和唯物史觀的辯證統一的方法論原則,就不可能走向真理,甚至連科學地提出問題這個起碼的要求都可能無法達到。
我們在今天不吸取當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合理成果,就不可能真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反之,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也不可能真正科學地吸取當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合理成果,這是同一過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不可偏廢。但要科學地對待當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學風。
❸ 辯證否定觀如何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
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不但不能離開中國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條件,而且也離不開世界文明發展的環境和營養。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偉大事業,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都必須採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推進我國民族的、科學的和大眾的文化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形式是多樣的,但核心系統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為主,通過融匯吸收各家思想和外來思想文化,而形成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思想體系。
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超越。這就是說,要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視野寬闊了,就不會囿於傳統而固步自封,也不會因世界變化無窮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靜辯證地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傳統和歷史局限,做出符合歷史潮流的文化選擇。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有一基本出發點,中國傳統文化是與中國典型的封建制相適應的,其中寶貴的精神財富與守舊的傳統觀念形成了尖銳的對照,這就決定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必須進行辯證分析,這是基本出發點。中國傳統文化要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生機,應該站在世界的高度對待傳統,對中國傳統文化,既不能徹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復興,只能是對優秀傳統實現弘揚超越。所謂弘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繼承性,弘揚就是不割斷歷史,而是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文化傳統,它充分體現出民族的歷史繼承關系。二是選擇性,弘揚不是全面復興,一定要有所選擇,不能讓封建腐朽的東西在社會上流行,也不能讓優秀的文化傳統丟掉。三是時代性,弘揚不是原封不動地復古,而是將傳統中的優秀成果為新的時代所用,解決好古為今用的問題。所謂超越,是指在弘揚的基礎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創新性,不能局限於傳統的東西,一定要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產,既包含著優秀的成果,又包括傳統的負面效應,這種負面效應,不僅作用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也在現代社會中產生影響,只有對傳統的負面效應進行系統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實現時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進步性取決於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來,把傳統、現在與未來連接起來,在超越傳統的基礎上,面向世界與未來。對於關繫到人類未來的世界性課題,從文化價值觀的視角進行解釋和闡發,是前瞻性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可以煥發這種前瞻性的意識。總之,弘揚超越作為一種整體性思維,是講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對中國傳統文化在辯證分析的基礎上弘揚,在弘揚的基礎上超越。
第二,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鑒、相互補償中得到發展和提高的,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是一個文化禮儀之邦:有著近四千歷史的優美的漢字,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學,燦若星辰的文學之秀,浩如煙海的古籍圖書,眾彩紛呈的哲學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傳統,絢麗輝煌的藝術成就,豐富的農林牧漁水利經驗,卓越領先的科技理論及發明創造,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豐富精湛的醫葯衛生知識及技能,珍愛生命的養生之道及體育傳統,出奇制勝的軍事權謀,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這些文化科技哲學基礎上的強國興邦愛國愛民的治世經驗、仁愛禮義的人倫道德規范、崇德齊賢高風亮節的情操修養……我們的傳統文化內容博大,內涵豐富,底蘊深厚,是我們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承傳優秀的文化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繼承發揚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毛澤東同志曾對美國記者斯諾說:「我讀《論語》,一讀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別叮囑全黨:「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以預言,中華智慧必將而且正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極大的影響力。儒家文化的核心——倫理道德精神、社會倫常、天道自然觀、人性修養,被東方諸國所尊崇。《論語》被稱為東方人的「聖經」,被尊為日本工商界的「聖經」,日本近代工業之父澀澤榮一所著《論語加算盤》一書,提倡道德經濟合一論,成為企業家們的必讀書。王陽明(宋明理學集大成者)的心學自明治維新以來在日本、在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中都被作為精神的源泉和動力,影響著一代代東方各國政治家、企業家的思想,連《菜根譚》這種普及讀物也被日本借鑒為商業經典。不僅如此,中國傳統的醫學、軍事權謀學等等也極大地影響著世界,中醫中葯已成為世界醫葯學的重要部分,日本、韓國的中葯已佔領了世界市場的主要份額。世界許多國家的軍校都要開設孫子兵法課。至於「四大發明」,古代的許多科技發明,早已被外國人接過去發揚光大。……外國人尚且如此崇尚中國傳統文化,熱衷於「中為洋用」,我們華夏子孫,不好好地承傳這寶貴的遺產,多麼可惜!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我們反對那種一概否定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說得一團漆黑,斥之為腐朽陳舊的過激行為。但是也不主張一古腦兒因襲照搬。正確的態度是批判地繼承。畢竟,由於豐厚而沉甸甸的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奴隸制、封建制社會中積淀下來的,自然會烙印上一些統治階級的意識,會滲入一些剝削階級的觀念,所以,我們在了解、吸納承傳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吸收其民主性精華,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原則。比如說,儒家學派所提倡的忠孝節義、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等,在今天,就要實行「拿來,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挑選,佔有」的原則
❹ 中學生應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1.兼容並包。不要盲目排外,也不要盲目崇外。首先要學好祖國的傳統文化,使自身具備一定的文學功底和文藝素養,才有可能對外來的文化吸收、借鑒、和評判,才看得懂「比較文學」。
2.客觀地態度。不管對待傳統文化還是外來文化,都要客觀地看待,辯證地分析,多視角地審視。例如:從政治、經濟、民族、宗教、軍事、地理、氣候和當時的格局、流派、哲學思想等等方面綜合考慮。
3.不能盡信書、盡言書。要大膽地設問,多方查證,結合當下實際,提出自己的觀點,「成一家之言」。
4.善於借鑒。對有著國內外豐富經歷的人討教,結合他們的個人觀點,有條件的話可以親力親為,進行游歷,搜集數據,多方交流。
等等。
❺ 如何准確地進行文學批判
(一)審美體驗 欣賞與體驗,即批評家首先要成為接受者,要對作品產生審美體驗。文學批評的主要對象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以情感與藝術形象來表現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因此,進行以文學作品為對象的文學批評時,必須充分注意到對象的這一特徵。也就是說,批評家應該以文學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以審美的態度觀照與體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這是一個合格的文學接受者都能夠做到的,批評家首先應該做到。當批評家象普通讀者那樣進入閱讀、欣賞的角龜,在作品的形象世界中產生由衷、真切的審美體驗之後,他才擁有了批評作品的權利。脂硯齋是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第一位批評家。他的批評富有真知灼見,卻又處處與作者感同身受,與作品中人物息息相通,在閱讀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和審美體驗。批評家應該有較高的藝術修養與審美感受能力。一個藝術感受力遲鈍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好的批評家的,因為他對作品審美價值的判斷是大可懷疑的。普列漢諾夫說:「只有那種兼備極為發達的思想能力跟同樣極為發達的美學感覺的人,才有可能做藝術作品的好的批評家。」那些雖具有一定的審美欣賞能力卻又跳過審美體驗階段、脫離作品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分析而對作品價值亂加評判的人,是談不上真正的文學批評的。 (二)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即批評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過程而以冷靜的審視目光對待作品。文學欣賞與審美體驗的主要特徵是感受性。它以個人主觀感受的結果為依據。即使含蘊著理性認識,也帶著個人體驗與情感的印記。因此欣賞與體驗允許個人偏愛的存在。文學批評雖然也必須首先感知藝術形象,對藝術形象進行審美的把握,但它的主要特徵是一種理性的分析、認知活動。批評的目的是要對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學現象作出較為客觀的認識與評價,這就需要它從偏於感性的欣賞與體驗上升到理性的分析與評判,要考慮和關注作品在讀者中喚起的普遍的接受效果與社會反應,要限制個人偏愛與情感傾向在批評中的干擾或支配作用。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說:「批評是科學。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它是以充分理解藝術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規則、深刻研究典範的作用和積極觀察當代突出的現象為基礎的。」人們通常把文學批評歸人文藝學或文學理論的范疇,其深刻的意義就在於強調文學批評是一種客觀的、理性的分析與認知活動。 如果說欣賞和體驗是對作品「人乎其內」,那麼理性分析就是「出乎其外」。批評家既要像一般讀者那樣人乎其內,還要從專業的角度出乎其外,以冷靜的理性眼光分析作品。《紅樓夢》第48回有香菱談詩的情節,她說:「我看他《塞上》一首,內一聯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章再找不出兩個宇來。」香菱基本上還停留在欣賞與體驗的層次,『未進入理性分析,具體表現在講不出「直」字的好處。對王維的這一首《使至塞上》,批評家葉維廉卻能從理性高度加以闡釋:「文字向內凝縮,意義向外延展。舉王維的另一種表現的例子:大漠孤煙直。雖然我們看見的只是一個景的描摹,但我們無法將之視為表面的景,它伸人煙以外的事物,和歷史的聯想里。首先,漠大,但是空的,除了煙以外,別無其他形態的生命,而『煙』因『直』字而具軀體之實。『孤』不只是『獨一』的意思,因為連風都停止了,亦是說,沒有任何活動,所以又是『孤寂』與『死寂』。但在『孤寂』、『死寂』中我們因為『煙』的活動而引向我們雖然看不見聽不到,但卻感得到眼前的景物之外的活動:邊地的戰伐、戍卒的怨聲、風沙的翻騰……」這段話包含著詞與詞、景與景外、文字與意義等多重關系的理性分析,體現了對作品的深刻理解。 三、價值判斷 批評家對作品的整體價值判斷是在理解與闡釋作品的基礎上作出的。理解與評價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理解已經滲透著評價,是整體評價指導下的理解;評價為對作品的理解與闡釋所證明,並且是理解引導的最後結論。 批評家對作品的價值判斷包括審美判斷與傾向性判斷,從而對作品的藝術價值與思想價值作出主觀評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價值判斷帶有個人性和主觀性;然而批評家的價值觀又是社會的某種審美趣味和意識形態的反應,因而具有集體性與客觀性。總之,批評家對作品的評價與被評價的作品,共同擔負著影響讀者進而作用與社會的文學功能。
❻ 我們應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文化多元化,滿足了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人們以寬廣的胸襟海納百川,豐富自己。對待外來文化實行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對外來文化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同時,我們必須深深地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能割斷與傳統文化的血脈聯系,不能喪失我們的文化之根,不能動搖我們的文化之基。
傳統文化其實也是持續發展變化的,我們不要拘泥於「傳統」兩字。古人尚且沒有被「傳統」束縛住手腳,奈何我等今人,要被困在「傳統」和「外來」之間呢?中華民族的文化,本來就是吸收了許許多多其他文化的營養而綜合形成的文化,這才是我們歷經數千年而一直延續下來的根本。所以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關鍵就在於「包容」。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2.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3.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有人認為:正在進入一個民族內部,並與其社會發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別族文化,即外來文化。那看看我們現在的地產流行文化:歐陸文化、歐美文化、地中海文化、夏威夷文化。就象看到企業文化、官場文化、家庭文化,網路文化,人們的家裡又有了廚房文化、廁所文化、陽台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為主,通過融匯吸收各家思想和外來文化而形成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思想體系,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一方面,我們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超越。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固步自封,辯證的分析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和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
❼ 試述辯證否定觀的內容,並用以說明應怎樣對待我國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
答:(1)辯證否定觀的內容:
第一,辯證的否定是通過事物內部矛盾而進行的自我否定。
第二,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
第三,辯證的否定是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2)對我國的傳統文化要採取批判地繼承的態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既要反對全盤肯定傳統文化的復古主義,又要反對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3)對外國文化要採取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的態度,大膽吸收外國文明中的一切優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東西。對外國文化,既不應全盤照搬,也不應一概排斥。
❽ 如何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
對待傳統文化,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
既要看到傳統文化中好的部分予以繼承發揚光大,又要看到傳統文化中落後腐朽的部分予以拋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中國古老智慧和民族精神的部分,如「仁義禮智信」「道德」「自然」我們應當繼承,對於傳統文化中「三綱五常」,「壓迫婦女」「迷信」等腐朽部分應該予以拋棄。
❾ 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
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近代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思想傾向:一是國粹派,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切都好,應該全盤肯定,並且不允許人們對之有任何懷疑與批判,否則就是數典忘祖,崇洋媚外;二是西化派,採取虛無主義或取消主義的態度,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把它們統統斥為「封建、迷信、落後」乃至「反動」的東西,把近代中國的貧弱、落後等問題都歸咎於傳統文化,主張完全拋棄中華傳統文化而全盤西化。
1. 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加以改造和剔除。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2. 具體地說:對那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社會和諧」、「天下統一」的社會理想;等等,都是很容易轉化為新的時代精神的。
3. 對有些內容可拋棄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又如,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思想,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
4. 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等級觀等。
❿ 運用辯證否定觀原理說明我們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用辯證否定觀點來說明應該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1.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 第一, 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 第二, 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 第三, 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系的環節,新事物孕育產生於舊事物,新舊事物是通過否定環節 聯系起來的。 第四, 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既新事物對舊事物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其消極因素又 保留其積極因素。
2.文化要防止兩個傾向:一是民族虛無主義,二是復古主義:對待外來文化也要防止兩個傾向:一是閉關自守,二是全盤西化。 民族虛無主義:認為中國現實的發展可以割裂和歷史的聯系,否定傳統文化的價值。 復古主義:片面台高傳統文化,用傳統的價值觀點來看待、衡量、評價現實的實際,否定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本質的區別。 全盤西化:一方面把現代化等與西方化,另一方面把現代化和中國固有文化對立起來,因而把現代化的過程看作是西畫文化的移植於我們民族的過程。 閉關自守:絕對的排斥外來文化,特別是對體現現代文明的西方文化畏之如虎,這實際上是不思變革,抱殘守缺。 以上的觀點都是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辯證的否定就是否定之否定,是科學的否定觀,運用辯證的否定觀,我們對待傳統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其錯誤的東西,繼承其積極的東西,並加以改造;對待外來文化,應該有鑒別的,有選擇的學習,努力走出一條既能體現現代世界文明水準又能有自己民族特點的現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