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傳承孝文化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傳承孝文化

發布時間:2022-04-04 03:57:00

❶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人具有社會性,歷史和時代巨大的變遷帶給了人們很大的心理震盪。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發揚者的青少年,更是對中國古老、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屑一顧,反而對舶來文化趨之若鶩。他們熟稔於一部部「國外大片」,卻對於中國的歷史故事知之甚少,他們在各種洋節面前積極活躍,在中國傳統節日卻冷漠敷衍。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輕自賤,不免讓人擔憂。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同時能夠學習古人光明磊落、豁達坦盪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優秀品質呢。這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而艱巨的課題。
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1.經典名著,重視推介工作
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中國經典名著經過了歷史的考驗與驗證,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傳承性。是中學生必須了解與學習的範本,在學習經典名著的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民族精神」的真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經典名著中,我們可以看到個體在困厄中掙扎的頑強;我們可以看到民族危亡之時所爆發出的團結與奮斗。這些都是語文課上必須重視、加以推介的重要內容。然而在推介的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是很多的。
學生在學習人教版必修3中的《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很多學生存在著「看不進去、讀不懂」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現在社會上盛行的「快餐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太大。「快餐文化」主要以微型小說、卡通、漫畫的形式呈現,具有篇幅短小、情節集中、主題單一明確的特點。
作為一部73萬字的巨作,在閱讀的時候,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更需要很好的耐心。而且,《紅樓夢》中人物眾多,關系復雜,這些都是學生閱讀《紅樓夢》的障礙。所以,勸導學生「開卷有益」,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讀一讀原著,寫一寫讀書筆記,並利用課上時間,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將一段時間的所讀、所想、所感表達出來,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在閱讀中有所收獲。
除此之外,《論語》《孟子》讓學生深入了解了孔孟的思想精華;《史記》讓學生通過歷史故事感受俠肝義膽、忠貞愛國的內涵,等等。我們可以借中國經典名著來培養學生崇高的民族精神。
2.古典詩詞,培養審美情趣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古典詩詞莫屬,很多外國人出於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遠渡重洋,來到中國。而中國青少年中,卻有一部分人只會背誦《詠鵝》等一些通俗詩詞,對於詩詞的鑒賞更是毫不了解。
而詩歌作為中國的優秀文化能夠流傳下來不僅僅是由於詩詞語言的華美,更因為詩人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詩詞中所展現的愛國之情及偉大抱負,更因為詩詞中對於美的關注。
高中語文中所涉及的詩詞無不體現著「美」。《孔雀東南飛》歌頌了對愛情忠貞之美;《蜀道難》表現了瑰麗想像之美;《登高》則抒發了詩人暮年悲壯之美;《錦瑟》體現的則是一種朦朧之美,等等。如此之美的詩詞,如果不能給予學生審美的享受,那絕對是對古典詩詞的一種褻瀆。
賞鑒古典詩詞,首先要知人論世。詩詞作品,均是作者人格的寫照,讓學生設身處地地以作者的思維去思考,去解讀,方能真正走進作者的世界。
鑒賞古典詩詞,第二步是熟讀成誦。古語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教師要改一改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要告訴學生詩中寫了什麼,而要讓學生自己去品讀詩中的美,並能將這種美呈現出來。
鑒賞古典詩詞,當然也不是學生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教師要做的是引導與點撥的工作。「以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要讓學生了解,「一草一木皆有情」的道理。而這「情」均是與詩人的性格、經歷、人生理想、愛國情操有著密切的聯系的。只有理解了詩詞中「物」的內涵,才能與作者進行精神的對話,才能真正享受詩詞之美。
更重要的是將詩詞中所表現的愛國精神、高尚的人格、忠貞的操守帶入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3.古典散文,學會關注人生
在紛雜的人生當中,除了鮮花與掌聲,我們還要經歷坎坷、失敗與痛苦。而當代的中學生中,有一些人抗壓能力極差,動不動就覺得生活拋棄了他。如何讓學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呢?
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就要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向古人學習,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生活的道路。
例如在學習《蘇武傳》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關注蘇武在出使匈奴的19年中是如何飲血吞氈、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讓學生將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蘇武進行比較,讓學生懂得,關注人生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三、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語文學科不僅是中學學習中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工具學科。學好語文,尤其是學好傳統文化,不僅能在考試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感悟人生,同時能夠在別人的人生經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樣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儲備,淵博的知識,廣泛的社會閱歷。在講解一篇具體的傳統作品

❷ 如何傳承「孝」文化

早點結婚,多陪父母,學點養生,設法讓他們身體保持健康,

❸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後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 ——陶行知

❹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的靈魂,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精髓,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藝術,如:戲劇、國畫;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最具有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根深蒂固。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弘揚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呢?這是我們語文教師所肩負的重任,更是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加強課內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北京故宮、山東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經被列為世界遺產,傳統文化,明間工藝、藝術、風俗等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傳統。這就對教師學科知識、教學能力、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難忘的潑水節》一文,本文記述的是一個充滿溫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教師應採用圖文對照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觀察,進行探究式閱讀,感受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和快樂,在這一文中就涉及了民族、節日、風俗等許多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教師查找、搜集資料,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民族節日和民間習俗。再如:《天馬》一文,天馬又稱「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一件藝術珍品,是我國古代造型藝術,冶鑄技術的結晶,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傑作。作為中華旅遊的圖形標志,它不僅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代表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正在騰空飛速前進,走向世界。在學習本課時,教師不僅要了解青銅奔馬的歷史背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象徵意義,還要學習濃郁的中國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識的海洋里,教師還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雖然在新課程標准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在必要的時候,教師還要拓展、啟迪、陶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二、 從閱讀中了解傳統文化
通過課內,課外閱讀,了解我國優秀文化,積累詞句,體會故事情節,文章內涵。使學生心靈有所觸動,如:三年級課本中一組教材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專題,由《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趙州橋》《一副名揚中外的畫》四篇課文組成。課文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孔子拜師》和《盤古開天地》是敘事性文章,《趙州橋》和《一副名揚中外的畫》是說明性文章。課文中既有描寫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話故事,既有對古代建築的介紹,也有對古代繪畫藝術的描述。使學生在閱讀本組課文的時候,能夠從多個側面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加深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和增強民族自豪感。中國文化內容豐富,僅有課內閱讀是不夠的,教師必須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養。教師可指導學生讀古典文詩歌、古典名著、中外故事等,魯迅先生說過「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魯迅先生的話告訴我們,讀書要像蜜蜂采蜜一樣,只有閱讀更多著作,閱讀面廣一些才能得到更多收獲,了解更多文化知識,還能提高自己得寫作水平,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養成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得良好習慣,還要引導學生從書本中了解各類文化。在閱讀中,了解文化藝術固然重要,但學會思考文章寓意,文化的精髓更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小學里,你要教會所有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這也就是重在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求知願望,在讀中體會,體會中思考,思考中探索,探索中進取。發掘文化內涵,承傳文化精神。
三、 從古詩詞入手,加強傳統文化熏陶
古詩詞是古代文化的遺傳,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更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學習古詩文,不僅可以培養閱讀能力,而且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我們只有了解了當時「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才能體會到唐王朝軍隊收復了根據地後,詩人欣喜若狂,激動的淚水沾滿衣裳的高興心情。再如,宋代詩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詩,是詩人在政治上的主張受到挫折後所寫的,詩中借梅花在嚴寒中怒放,清香高潔的品格,來烘托自己不畏強權,孤芳自賞的情懷。古詩語言精緻凝練,只有反復朗讀、吟誦,才能真切體味出詩情、詩意、詩味和詩美。如: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吟誦起來音韻鏗鏘,旋律婉轉,悅耳動聽,使人心曠神怡。古詩詞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樣的。李白、蘇軾、辛棄疾的詩詞往往以雄偉、粗獷、奇特等感性形象給人精神力量。王維、李清照的詩詞擅長抒發柔美、優雅等感性形象,讓人精神愉悅。學習古詩詞還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時代背景相結合,融入文化內涵,這樣才能真正認識和領會作品的藝術魅力所在。古詩詞以其精練的語句,豐富的想像,真摯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傳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贊歌。
四、 開展有意義的傳統文化活動
圍繞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如:搜集和積累各種豐富的文化材料,製作工藝品,書畫比賽,詩歌朗誦,演課本劇等等,這都是和學生的學習緊密相連,適合在不同地域開展,在課堂上學生可搜集、摘抄、閱讀有關祖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在課余時間,教師可指導學生舉行各種文化比賽,通過各種途徑,採用多種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傳統和身邊的文化傳統。目的時打通課內學習和課外活躍,引導學生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
總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是整個世界文化的重要標志和遺產,需要我們去弘揚和傳承,但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並非一日之功,我們必須要把它和語文教學相結合,與生活相融合,這樣才能永久地弘揚和傳承。

❺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孝道的教育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孝心,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幾千年來,它始終是衡量一個人品質高低的重要標准之一。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愛媽媽才能愛祖國。」針對學生個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傾向通過真情體驗、感悟親情激發學生愛的情感把親情回報付諸於實踐。讓學生回報親情把對父母的愛付諸實際行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積累激發學生從小有愛心樹立心中有父母、有親人的情感。人教版教材中,蘊涵著孝道這一傳統美德的文章為數不少,我們應該怎樣深入、高效地加以開發利用呢?
一、用心審視社會現狀,深入體會編者的用心 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傳統孝道盛行千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東漢前後的黃香、董永和孟宗是事親守孝的代表人物。他們以孝行而感天動地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受人們的推崇,同時也成為人們事親守孝所標榜的典範。但當今社會,我們中的很多人卻忘記了行孝,尤其是青年一族,置父母的辛苦不顧,大手大腳,互相攀比,手機、電腦、mp3一個不能少,穿最漂亮的衣服,吃最可口的飯菜,玩最時尚的數碼產品,且振振有辭地將這樣的享受看作理所當然的「權利」;即使有人談到「孝」,但大多數人對「孝」的內涵的理解也嚴重畸形化,認為孝敬長輩,就是從金錢和物質上施與接濟;因此,藉助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我們的青少年一代樹立正確的孝道觀念,成為了當前德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來看,教材中有關孝文化的選文,圖文平易生動,人物形象可親可敬,充滿了民主、感恩、博愛、有為的思想,可讀性、觀賞性、教育功能都很強。不僅很生動形象地闡釋了「孝」的內涵,更給我們的少年兒童提供了可借鑒效仿的行為依據。例如,《棉鞋裡的陽光》、《胖乎乎的小手》、《將心比心》、《可貴的沉默》、《媽媽的賬單》、《懷念母親》等文章,感人至深。
這樣一種傳統文化意蘊頗為豐厚的道德教材,真不知凝聚了新課本兢兢業業的編者們的多少勞動。面對著燦爛輝煌、熠熠生輝的中華文化,他們是怎樣獨具慧心地想到將源遠蘊豐的孝文化編入教材,作為滋養孩子生命的文化營養!不知讀了多少篇選文才淘出其中的精品,作為禮物奉獻給孩子們,供他們享讀。
二、充分利用教材,體會無私的父母之愛 。《媽媽的賬單》這篇課文講的是小男孩彼得為媽媽做事,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每天向媽媽索取做事的報酬,當他在餐桌旁看到媽媽給他的一份賬單總額為零時,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與無價,並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在教學完本課後,我沒有立即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受,而是布置了一個作業:回家後為爸爸媽媽做一件事,或者讓爸爸媽媽講一個關於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第二天上課時,孩子們紛紛向我匯報:「老師,我昨天第一次為爸爸洗了腳,爸爸還誇我是個有孝心的孩子。」「老師,昨天媽媽給我講了我小時候半夜發燒送我上醫院的事,我聽了好感動。」「老師,昨天我幫媽媽拖了地,媽媽說我真懂事。」……聽了孩子們的匯報,我告訴他們:「孩子們,你們在父母的關愛中幸福地成長,知道了父母對你們的愛,你們昨天的表現真棒,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到了父母的愛,同時也知道了回報父母的愛。像小彼得一樣,知道了愛是無價的,也是無私的,希望你們用對父母的這份愛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世界就會匯成一片愛的海洋……」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沒有脫離生活實際的「說教」,也沒有空洞的思想教育,而是讓學生身體力行,親自實踐,自己從中悟出文本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通過交流,讓學生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教學中滲透尊己和愛人的教育
《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由此可見,孝道固然范圍很廣,但行的時候卻是從自己的身上愛起的。凡是一個人的身體,乃至很細小的一根頭發和一點皮膚,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應當保全。身體發膚,既然授之於父母,更何談身體以外的金錢、名譽、地位了。作為子女的就應當體念父母愛兒女的心,謹慎地保重自己的身體,愛護自己的名譽,不要使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有一點損傷,名譽有一點敗壞。例如在指導學生讀好《遊子吟》(三年級下冊)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一句,體會母親不辭勞苦,對兒子的一片關愛之情時,我借題拓展,引導學生討論:那出門在外的孟郊應當怎樣感念母親的恩情呢不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一個學生說:「孟郊出門在外,母親最擔心他的身體了,因此,他應該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要生病。」「節日的時候,孟郊應當發個簡訊或打個電話,向母親報平安!」一個男生補充道。這些都是從只有十歲大的孩子口中發出的稚嫩的聲音,雖然他們還不完全理解孝的含義,但卻懂得了要愛護身體不讓親人擔心的道理,這不正切合了《孝經》中「謹身節用」、以孝父母的至妙之道嗎?

❻ 如何對孩子進行孝的文化的傳承教育

孝道的傳承必須 言傳身教。你怎麼對待你的父母,你的孩子會看在眼裡的!這是最好的孝道的文化傳承!聽我的沒錯的。說一萬句,不如平常帶孩子就去看爺爺奶奶,父母有病了帶去看,不讓自己的父母操心也是一種孝道的方法。。。

❼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

黃金洞民族中小學方針咱中國早就有「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古訓;孔子也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都說明了從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也可以說,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往往決定他今後的發展,近代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英國哲學家培根在《隨筆錄》中也談到:「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其實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時候都是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的,咱就拿古詩詞教學來說吧。古詩詞教學並不是涉足到古詩詞單元了才有的教學活動,我一直把它當成一個長期的教學過程,藉以開展古詩詞系列活動,從而進行思想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教學伊始採取先入為主的方式,倡導學生廣泛涉獵大量的古詩詞,提倡他們多讀多記,去親身實踐「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的讀書真理。這樣不但增長了知識,又讓他們通過這一途徑親密地接觸了民族文化並了解其淵源,深刻體味到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初中教材的古詩系列按「新大綱」和「新課標」的要求,每一個階段對學生的要求都大同小異,無外乎誦讀、理解、背誦、體味、賞析。為了讓古詩的學習和背誦落到實處,從執教最初,我就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了「古詩誦讀」活動,採取「不求甚解」與「直面經典」的方式,開展了許多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一周誦讀一首詩。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鍾的時間,把「課前一支歌」和「課前一首詩」相結合,各組推選「古詩擂主」引導同學們誦讀古詩,每周除了選編入教材的古詩外再額外選讀一首,或指名讀,或聽讀,或一起誦讀,到了周五,再由「古詩擂主」來檢查同學們的誦讀情況,不能達到誦讀要求的,還要利用課余時間補上來。每人一周誦讀一首,一學期下來至少可以背誦20---40首古詩,一年就可以誦讀40---100首不等,古詩誦讀的任務自然是水到渠成,皆大歡喜。一月上一次古詩活動課。每個月上一節以古詩為主題的語文活動課,如:故事擂台賽、漫讀古詩園、唐詩拾趣等,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切入點。每當上古詩活動課時,邀請其他語文老師來指點。在搞「故事擂台賽」時,把「誰記得古詩多、誰的見識更廣」作為誘因,讓古詩誦讀活動自始至終轟轟烈烈地進行;在上「漫遊古詩園」活動時,設計了五個部分:古詩數字園、古詩動物園、古詩植物園、古詩顏色園、古詩四季園,讓同學們對含有數字、顏色的詩句,描寫動、植物的詩句,贊美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詩進行系統歸類,有效地復習誦讀了古詩。一學期開展一次賽詩會。賽詩會以小組為單位,按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分別安排不同的內容,如:「古詩,你能背多少」、「古詩巧對接」、「讀古詩學成語」、「中秋節賞詩會」、「春聯比賽」等。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於樂,既誘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又使古詩教學得到了有益的擴展和延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一學期舉行一次古詩誦讀等級考核評定,由語文老師進行檢測。20首一級,40首二級,60首三級,80首四級,100首五級,100首以上為特級。必修內容就是全班學生必須參加「古詩考級」項目,級別根據學生背誦古詩的篇數來確定。古詩誦讀活動扎實有效地開展兩年來,同學們誦讀古詩的能力大大增強。古詩詞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青少年又正是人一生中記憶的黃金時段,我們何不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到極致,引領學生漫步於古詩詞,馳騁於古詩詞,從中領略到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了解我們的國家,激發他們建設祖國的鬥志。我們只有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不斷的滲透民族傳統文化,才讓我們這博大精深的文化代代相傳,也才不會再有「曹操寫的《滿江紅》、兵馬俑在北京」的尷尬。更有,「語文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同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由此可見,作為人文學科的語文,對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構築學生的精神世界,鑄造學生的靈魂,指導學生的思想行為習慣的養成,實在是功不可沒。

❽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孝道教育研究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倫道德的基石。百善孝為先,孝心,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幾千年來,它始終是衡量一個人品質高低的重要標准之一。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愛媽媽才能愛祖國。"針對學生個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傾向通過真情體驗、感悟親情激發學生愛的情感把親情回報付諸於實踐。讓學生回報親情把對父母的愛付諸實際

❾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與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 彭永成

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在學生文化內涵的建設、文化的提升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在各類因素的作用下,高中學生缺乏文化修養的問題已經日漸緊張。增強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合,能夠讓學生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本質的方面建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增強學生個人學習動機的過程中建立完美的個人品質;在完善個人文化修養的同時自覺過濾各種不良思想的擴散。所以,為了達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完善學生的文化內涵以及增強學生文化修養的教學要求,加大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合力度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根據現在我國高中語文教學的普遍情況來看,傳統文化是怎樣應用的。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應用
傳統文化的融合有利於增強高中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讓學生能夠在高中語文學習中樹立深遠的文化內涵以及先進的文化修養;並且,語文教學是一種具有意義的傳承文化工具。使得我過國的傳統文化得以長久流傳。但是從當前我國的高中語文教育學情況來說,傳統文化的應用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還需解決。
(一)教師的「教」通常會忽視學生感情的培養
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更好融合,並不單是為了學生們能夠熟練的背誦傳統文化的內容。更是希望學生們能夠把傳統文化的含義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同時,要在對其理解的層次上學會應用。然後當前,很多的高中語文教師在對傳統文化融合的過程中,通常只是把普遍的翻譯方法與有關的簡單知識教給了學生,缺少對傳統思想和情感的引導。讓學生不能深層次的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及價值。
(二)藉助大量的古文和資料學習
就當前情況而言,我國的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主要融合於古文教學中。然而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古文的學習方式並不是單一的藉助於教科書。而是類似於「高中語文詩詞精講」、「高中文言文解析」、「高中古詩詞全解」等這些輔助性的學習資料。學生使用這些工具書對課堂所學的內容進行剖析,缺乏了自己的理解部分,讓他們的學習不能得到實質的升華,然而,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理解、鑒賞能力也不能增強,文化內涵的培養以及文化修養的增強更是不可能達到。根據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的融合的現狀來看,尋找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合的合理方式成了語文教師教研的主要課題。
二、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徑
語文教學活動是綜合性的,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要完成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可以從多方面來進行。下面從課堂教學和課外延伸兩個方面對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徑作了深入分析:
(一)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合途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傳統文化的融合目的,可以採取以下的兩種教學措施:
1.因為對教材做出的一系列的研究和實踐作運用。我們發現,語文教材有著嚴格手續對其進行多次專業的編排而形成的。教材中的每一部分都是傳統文化的經典。它是傳統文化以及文化修養的經典事例的借鑒。因此,當教師在對學生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完美結合教材特點把傳統文化的修養方面,把課堂的重點轉移到文化蘊含以及教育方面上。在於思想道德、文化傳統、民族心理等一些價值觀念以及思想方法方面深層次的理解。從而能夠把文章內容的真正含義表達出來。例如,《師說》疑問,能夠把從事求學方面的文化含義清晰的展現出來,然而,《鴻門宴》就能夠從另一方面展現出審美情感和民族精神文化方面的含義。
2.通過對課堂氛圍的營造增強人文熏陶。語文這一學科自身就是文化傳承的介質。也是文化水平價值體現的一種方式。所以傳統文化就必須融合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在整個教學的課堂里,教師就可以用營造課堂氛圍的方式來增強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感染程度。用《荷塘月色》這篇文章作為例子來講,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李白的《古風》、楊萬里的《蓮花》和晉?樂府詩中的《青陽渡》此類詩詞和「荷花」密切相連的詩詞融合在一起。再加上有關的古典音樂,就會更輕松的把學生們的思想境界引導到荷塘月色的美景里,身臨其境。能夠激發出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就自然而然的增強了學生們對古典文學的求知慾望。
(二)課外擴展傳統文化的融合方式
課外活動就是平常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融合的主要方式。它有著很多的形式,語文教師必須選擇合理有效的方案,其中最為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經典古代文學的、美文的背誦理解和鑒賞。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教師在上課前所採取的一種小活動,每一節語文課的前五分鍾,讓學生們把自己感興趣的古代詩詞和句子通過背誦和鑒賞的方法呈現給大家,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個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增強對古代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度。長久的堅持,就會讓學生在這個過程里自然的積累到很多的文化知識涵韻。
2.大量的閱讀和鑒賞古代文學經典,增強學生們對古代文學的文化修養。大量的閱讀古代文學經典能夠達到豐富學生的文化情感和促進學生對古代文學的理解意識。語文教師就可以在每學期里讓學生自己安排閱讀一到兩部的古典文學作品。當然,這些作品一定要與教學內容上有著相聯系的。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層次學習和理解。
總的來說,高中語文教學里的傳統文化融合的影響著學生文化修養的成長。然而,高中生的文化蘊含和文化修養的成長是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發現展。根據教育體制改革的變化,學生們對古代詩人們以及對文學偉人們的認識和鑒賞已經不能讓他們顯的出類拔萃。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就一定要將語文教學的整個情況考慮進去,使用多樣的教育方式方法加大傳統文化的普及。讓學生們能夠在這些古典文學底蘊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多的優秀作品。

❿ 如何傳承中國孝文化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幾千年來,它為維系家庭和諧、政治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目前,黨中央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我認為在實施這一偉大目標的進程中,孝文化仍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和諧文化,是構建中華社會人倫和諧的產物。
我們應把弘揚孝文化上升到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高度來認識,在思想上重視孝文化,在生活中踐行孝文化,在工作上推進孝文化,加強領導,採取措施,合力推進孝文化建設。要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要整合力量,推廣經驗;要制定規劃,常抓不懈;要表彰先進,重在激勵;要關注老齡、關懷老人。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傳承孝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