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文化的習俗有那些
文化習俗大概可以分這么幾個方面。
一,宗教信仰,思想觀念。
比如我國一些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歷史上呈現出諸子百家很多思想觀念的主張,比如理學,玄學等等。包括圖騰崇拜。
二,藝術類。
戲劇,曲藝,民歌,舞蹈,美術,工藝製作
三,節日類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節日文化都是豐富多彩的,充滿濃厚的文化底蘊。比如春節,重陽節,中秋節等等
四,飲食類
飯菜,麵食,肉食,各大菜系,調味品……各種地方小吃……
飲品,酒文化,茶文化
五,婚喪嫁娶
在我國,不同民族都有很多不同的婚喪嫁娶的儀式,程序,模式
六,醫學
有中醫,藏醫,蒙醫等等不同民族特色的醫學
七,地理事物
山文化,水文化,漁獵文化,畜牧文化,都跟地理環境地理事物緊密聯系在一起。比如五嶽文化,江河文化
八,還可以有一些,一下想不起來了。
② 海南的習俗
1、換花節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海口市瓊山區府城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府城元宵換花節。
2、冼夫人文化節
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冼夫人文化節(原稱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
3、三月三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歷「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4、南山長壽文化節
「南山長壽文化節」是三亞市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慶活動,每兩年在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期間舉辦,活動為期一周。
活動以「生態健康、國泰民安、長壽延生」為主題,生動地展示海南省長壽島形象,推動老年旅遊事業的發展,一貫地倡導「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養」的社會主張,繼續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尊老、孝母」的優良傳統,為提高老人生活品質,增進老人身心健康而努力。
5、海南島歡樂節
海南島歡樂節由海南省政府和國家旅遊局主辦的全省性旅遊節慶,每年11月舉行。作為新策劃的旅遊節慶活動,該節的特點是「旅遊搭台,唱旅遊戲」。歡樂節在全省旅遊市縣舉行,各地不同特色的活動,讓遊客可以有多樣的選擇。歡樂節強調歡樂性和參與性。
6、萬寧文燈節
在萬寧市,放文燈是盛行已久的民間娛樂習俗,在興隆景區,凡逢節日、慶典或大型活動,都有放孔明燈的習俗,來乞求保佑。在首屆中國青年歡樂節暨第五屆海南島歡樂節這個特別的節日里,萬寧興隆旅遊區變成了天上燈市,在興隆康樂文化廣場上,人們齊聚一起共放文燈,放飛心願。
萬寧文燈節是歡樂節的重頭戲之一。本屆文燈節活動突出「青春歡樂喜洋洋,萬寧文燈呈吉祥」的主題,把濃郁的海南文燈文化、黎苗族文化、萬州美食文化、溫泉文化與在興隆地區21個國家歸國華僑的異域文化、風情相互交融。
③ 海南什麼樣的民風民俗
海南島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海島省份,被稱為世界上「少有的幾塊未被污染的凈土」。島上四季常,森林覆蓋率超過50%。海南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陽光、海水、沙灘、綠色、空氣五大旅遊要素俱全,具有得天獨厚的熱帶海島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 民族風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於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據歷史記載,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遠古時代,黎族同胞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民族風情質朴、敦厚,長久以來就以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絢麗的織錦工藝著稱於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區地勢較平的山麓或臨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錯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嚴嚴實實的椰子樹與檳椰樹間,樹的空隙間用竹籬笆圍成小塊菜地,各色蔬菜嬌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過房前,讓人有「走進山間別墅」的感覺。檳椰是黎胞走親訪友的貴重禮物,以數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跡,見那牙痕如見人。」 這是流傳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謠。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每逢節假日,特別是三月初三,在檳榔樹下,芒果林中,小河溪邊,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動聽的歌曲,抒發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願,尋求自己的意中人。隨後,小夥子拿起弓箭、魚叉到河 溪里抓魚,姑娘們在溪邊烤筒飯和煮魚,直到太陽落山才散去。如果小夥子相中心愛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簫、樹葉吹著婉轉動聽的曲調,來到姑娘的隆閨(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開門歌。如果姑娘不唱閉門歌,便會開門走出來,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點燃篝火對歌跳舞,互表愛慕之情。這時,姑娘聽了小夥子的求愛後,便羞答答地拉起小夥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輕,而且很有禮貌,小夥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絕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則表示姑娘對他十分傾心,願意接受小夥子的愛。咬手定情後,他們便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子、耳環、 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為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
④ 文昌的家鄉習俗 (過年的)
新年第一頓吃白糖配飯
說到文昌過年的習俗,娘家在文昌市翁田鎮九良鄉羅馬村的楊女士滔滔不絕:「我出嫁20多年了,但記得可清楚呢!大年初一不能殺雞。一家老老小小圍坐在桌前,吃新年第一頓飯——白糖配飯。」
「白米飯配著白砂糖,嘴裡嚼著甜味,寓意來年甜甜蜜蜜」,楊女士說起來甜滋滋的。吃飯之前,還有「拜公」的習俗。家裡人把專門准備的咸魚、「椰點心」等擺上八仙桌,一家人祭祖之後,才開始一天的新年活動。
羅豆鎮南山村的符奶奶已經70多歲了,她說,大年初一不能大聲說話,怕叨擾了神靈;也不能掃地,那會把新年的運氣掃走。他20多歲的孫子符先生對風俗感受很深:老一輩人很注重習俗,大年初一不能使用剪刀、針等利器,我們現在也都嚴格遵守。
約定俗成全村共同燃放爆竹
楊女士所在的村子大年初一要燃放三次爆竹。第一次,全村指定一個專門的人在特地的時間點燃爆竹,然後,全村各家各戶依次燃放,在全村形成大循環。「每當這個時候,全村的爆竹聲連成一片,響個不停。」楊女士對此記憶深刻。第二次,是「拜公」結束後,家家戶戶按照各自的時間,點燃爆竹。最後一次,則是吃完新年團圓飯,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等待爆竹再次點燃。「一般家境越富裕,爆竹聲響得越久。」楊女士說道,「每年我們都會注意著哪家的爆竹響得最久,哪家近年進賬最多。」
傳統的農村,傳宗接代的概念很深。符奶奶說,每年家裡都要「送燈」到祠堂,有男孩的人家才有資格舉行的儀式。因為「燈」和「丁」諧音,「送燈」也意味著希望人丁興旺,香火旺盛。
體育賽事豐富春節假日
作為華僑之鄉的文昌,春節期間華僑或政府會出資舉辦各種體育比賽。排球,是文昌人最愛的體育項目。「每當舉辦排球比賽,各家攜家帶口出現在球場,為運動員加油助威,也是增加家庭過年氛圍的好方法。」符先生說。雖然他對傳統的一些儀式並不熱衷,但是,體育比賽是他每年過年必關注的事情。
正月說話的禁忌;比如初一不殺生、不掃除洗涮、除了鼓搗吃的其他一切家務停頓、擇吉向吉時串門拜年;初二祭牙疆,完了媳婦們搶著到水井汲水,第一個到水井打水的要在井頭放下少許的錢,保佑本家一年平安順利,回娘家;初三掃赤口,免一年口舌是非;元宵偷青、過橋;端午吃粽子洗龍水放風箏;進入七月前要理發;七月初七乞巧;七月半白天不許小孩子出村子,特別不能到山坡上水塘邊玩耍,晚飯後家裡燒香燃炮,門外插香引路,把鬼們引領到它們該去的地方;中秋舂米做粑粑慶團圓,老人接天露洗眼……好多好多!
以上來自http://bbs.city.tianya.cn/new/TianyaCity/content.asp?idWriter=0&Key=0&idItem=189&idArticle=555593
看到這個問題好久沒有人來回答,很好奇,於是在網上找了一些,希望能夠對你有用!
⑤ 文昌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過年的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各有差異,但不管是什麼樣的習俗,都圍繞著一個字——吉,不論是煮雞、蒸魚,還是包餃子、吃年糕、放鞭炮,都是為了來年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文昌人:無雞不成年 文昌人過年,至今還保存著延續了上千年的風俗習慣。文昌人無雞不成年,一過中秋,家家戶戶就開始圈養文昌雞,因為從初一到十五,家家的餐桌上肯定都少不了白斬雞這道菜。 除夕那天,許多人家院子里都會擺上一張八仙桌,正中擺一隻今年家裡養的最肥的「閹雞」,兩旁則滿滿地擺著豬肉、「咸魚對」、「紅蛋」和飯團等東西,然後由家裡的長者行祭祖儀式,待儀式完畢,燒完紙錢放完鞭炮後,一家老小便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從除夕晚上開始,家家點燈,屋屋有燈,晝夜不滅,一直至初四天亮才罷,此舉俗稱「發燈」(海南話「燈」與「丁」同音),取「添丁發財」之意。 看「公仔戲」、聽瓊劇也是文昌人過年少不了的娛樂節目,從年初二開始,村村都會湊錢請戲班,在村裡的「公廟」前熱熱鬧鬧地演上幾出。
⑥ 文昌習俗有哪些,要長的
新年第一頓吃白糖配飯
說到文昌過年的習俗,娘家在文昌市翁田鎮九良鄉羅馬村的楊女士滔滔不絕:「我出嫁20多年了,但記得可清楚呢!大年初一不能殺雞。一家老老小小圍坐在桌前,吃新年第一頓飯——白糖配飯。」
「白米飯配著白砂糖,嘴裡嚼著甜味,寓意來年甜甜蜜蜜」,楊女士說起來甜滋滋的。吃飯之前,還有「拜公」的習俗。家裡人把專門准備的咸魚、「椰點心」等擺上八仙桌,一家人祭祖之後,才開始一天的新年活動。
羅豆鎮南山村的符奶奶已經70多歲了,她說,大年初一不能大聲說話,怕叨擾了神靈;也不能掃地,那會把新年的運氣掃走。他20多歲的孫子符先生對風俗感受很深:老一輩人很注重習俗,大年初一不能使用剪刀、針等利器,我們現在也都嚴格遵守。
約定俗成全村共同燃放爆竹
楊女士所在的村子大年初一要燃放三次爆竹。第一次,全村指定一個專門的人在特地的時間點燃爆竹,然後,全村各家各戶依次燃放,在全村形成大循環。「每當這個時候,全村的爆竹聲連成一片,響個不停。」楊女士對此記憶深刻。第二次,是「拜公」結束後,家家戶戶按照各自的時間,點燃爆竹。最後一次,則是吃完新年團圓飯,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等待爆竹再次點燃。「一般家境越富裕,爆竹聲響得越久。」楊女士說道,「每年我們都會注意著哪家的爆竹響得最久,哪家近年進賬最多。」
傳統的農村,傳宗接代的概念很深。符奶奶說,每年家裡都要「送燈」到祠堂,有男孩的人家才有資格舉行的儀式。因為「燈」和「丁」諧音,「送燈」也意味著希望人丁興旺,香火旺盛。
體育賽事豐富春節假日
作為華僑之鄉的文昌,春節期間華僑或政府會出資舉辦各種體育比賽。排球,是文昌人最愛的體育項目。「每當舉辦排球比賽,各家攜家帶口出現在球場,為運動員加油助威,也是增加家庭過年氛圍的好方法。」符先生說。雖然他對傳統的一些儀式並不熱衷,但是,體育比賽是他每年過年必關注的事情。
正月說話的禁忌;比如初一不殺生、不掃除洗涮、除了鼓搗吃的其他一切家務停頓、擇吉向吉時串門拜年;初二祭牙疆,完了媳婦們搶著到水井汲水,第一個到水井打水的要在井頭放下少許的錢,保佑本家一年平安順利,回娘家;初三掃赤口,免一年口舌是非;元宵偷青、過橋;端午吃粽子洗龍水放風箏;進入七月前要理發;七月初七乞巧;七月半白天不許小孩子出村子,特別不能到山坡上水塘邊玩耍,晚飯後家裡燒香燃炮,門外插香引路,把鬼們引領到它們該去的地方;中秋舂米做粑粑慶團圓,老人接天露洗眼……好多好多!
⑦ 海南的民風民俗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節習俗——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古人把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春節習俗——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盛放飛帖之用。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因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裡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這個節日就叫元宵節。
元宵節,中國人有賞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俗話說「正月十五鬧花燈」,因此,元宵節也叫燈節。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到現在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元宵節這天,到處張燈結綵,熱鬧非常。夜晚一到,人們就成群結隊地去觀賞花燈。五光十色的宮燈、壁燈、人物燈、花卉燈、走馬燈、動物燈、玩具燈……匯成一片燈海。有的花燈上還寫有謎語,引得觀燈人爭先恐後地去猜。
元宵節吃元宵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這種食品了。元宵是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圓球,裡麵包著用糖和各種果仁做成的餡,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因為這種食品是在元宵節這天吃,後來人們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國人希望諸事圓滿,在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團圓、和睦、幸福、圓圓滿滿。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在農歷三月(公歷4月5日左右),此時正是春光明媚,空氣潔凈的季節,因此,這個節日叫做「清明節」。
清明節人們有掃墓祭祖和踏青插柳的習俗。
中國人有敬老的傳統美德,對去世的先人更是緬懷和崇敬。因此,每到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去祭掃祖先的墳墓。人們為墳墓除去雜草,添加新土,在墳前點上香,擺上食物和紙錢,表示對祖先的思念和敬意。這叫上墳,也叫掃墓。
清明時節,山野小草發芽,河邊柳樹長葉,到處一片新綠,正是戶外遊玩的好時候。古人有到郊外散步的習俗,這叫「踏青」;還要折根柳枝戴在頭上,叫「插柳」。據說插柳可以驅除鬼怪和災難,所以,人們紛紛插戴柳枝,祈求平安幸福。
現在,殯葬方式有了很大改變。實行火葬,廢止土葬後,田野里的墳墓越來越少了。但是,清明節祭祖踏青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每到這一天,人們還是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懷念自己的祖先,也會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觀賞藍天、綠樹、小草和鮮花。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端午節,也叫「五月節」。過端午節時,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據說,舉行這些活動,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中,秦國最強,總想吞並其他六國,稱霸天下。屈原是楚國的大夫,很有才能。他主張改革楚國政治,聯合各國,共同抵抗秦國。但是,屈原的主張遭到了壞人的反對。楚王聽信了這些壞人的話,不但不採納屈原的主張,還把他趕出了楚國的國都。屈原離開國都後,仍然關心祖國的命運。後來,他聽到楚國被秦國打敗的消息,非常悲痛,感到自己已經沒有力量拯救祖國,就跳進汨羅江自殺了。這一天正是公元前278年農歷的五月初五。
人們聽到屈原跳江的消息後,都劃著船趕來打撈他的屍體,但始終沒有找到。為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百姓們就把食物仍進江中喂魚。以後,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要這樣做。久而久之,人們又改為用蘆葦的葉子把糯米包成粽子仍進江里。於是。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按照中國的歷法,農歷七八九三個月是秋季。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八月十五又是八月中間的一天,所以這個節日叫「中秋節」。中秋節這天,中國人有賞月和吃月餅的習俗。
秋季,天氣晴朗、涼爽,天上很少出現浮雲,夜空中的月亮也顯得特別明亮。八月十五的晚上,是月圓之夜,成了人們賞月的最好時光。人們把圓月看作團圓美滿的象徵,所以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按照傳統習慣,中國人在賞月時,還要擺出瓜果和月餅等食物,一邊賞月一邊吃。因為月餅是圓的,象徵著團圓,有的地方也叫它「團圓餅」。中國月餅的品種很多,各地的製法也不相同。月餅餡有甜的、鹹的、葷的、素的,月餅上面還各種花紋和字樣,真是又好看、又好吃。
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這是一個很古老的節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在中國數字中,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二、四、六、八為陰數。因此,九月初九被稱作重陽或重九。中國古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等。
登高是重陽節的主要習俗。古人認為,九九重陽,登高可以避禍免災。後來,重陽節登高爬山,逐漸演變成了人們放鬆心情、鍛煉身體的體育和旅遊活動。
插茱萸和賞菊也是重陽節的傳統習俗。茱萸是一種植物,果實可以吃,莖、葉都是葯材。菊花在九月盛開,有「長壽花」的美稱。為了避免瘟疫,驅除惡氣,重陽節這天,人們就把茱萸和菊花插戴在身上,還要觀賞菊花,飲菊花茶和菊花酒。
重陽糕是一種用面做的食品,可以加棗、銀杏、松子、杏仁做成甜的,也可以加肉做成鹹的,講究的還要做成九層,再在上面做兩只小羊,以諧「重陽(羊)」之音。
現在過重陽節,已經見不到插茱萸等風俗了,但是很多人仍然會在這一天登高賞菊,觀賞秋天的美景。近年來,這個古老的節日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成為一年一度的「敬老節」。每當佳節來臨,人們都要舉辦各種敬老活動,祝願老年人步步登高,健康長壽。
⑧ 各地過年的民俗風情
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折射了一個地方最典型的風俗文化。春節將至,為全面反映海南各地春節期間五彩繽紛、令人回味的節日風情和風俗習慣,南國都市報記者兵分五路,讓讀者深入了解東、西、南、北、中不同區域的過年習俗,深刻體會海南省豐富的鄉土文化,品嘗那濃濃的年味——
海口鄉村——采屋·圍爐·吃齋菜
海口農村的春節風俗很熱鬧,說起過年,首先要提到「采屋」(海南話)了。采屋,簡單說就是在家裡進行大掃除。一般要用青竹枝葉捆成的大掃帚,把屋頂、屋檐及牆壁上堆積的灰塵、蜘蛛網等臟物清掃干凈,除大清掃屋宅的灰塵臟物外,還包括清洗傢具、衣被等。這種習俗在海口鄉下很講究,代代相傳。
年夜飯總是過年中的「重頭戲」,海口的鄉村當然也不例外。傳統上,海口人把除夕的年夜飯稱為「吃圍爐」。全家人圍著一個火爐,火爐上架著一個鍋,家人就圍在旁邊吃飯。雞肉是必不可少的,還有我們本地的名吃——乳羊。鍋湯滾開,用筷子夾著切好的肉和菜往湯里氽,滾熟了就可以吃,蘸上佐料,味道鮮美。
吃「菜包飯」。在一些鄉村,吃「菜包飯」也是重要的習俗之一。東山鎮紫羅村村民陳海說,他們家鄉除夕都要吃「菜包飯」,這個習俗傳承已久。所謂菜包飯,就是把肉、菜、飯混在一起,用菜葉包著用手捧著吃。據陳海介紹,菜包飯的製作還是很麻煩的,首先是要煮好乾飯;其次把包飯用的油菜洗干凈晾乾;再備些蒜、韭菜、瘦肉、雞肉、蝦米或者臘腸。這些原料備好後,先把菜、肉炒好,再用蒜頭、蝦仁等起鍋炒飯,把菜、肉倒進飯里拌勻。最後,趁熱把飯打進菜葉里,用手攏成團捧著吃。吃菜包飯,寓意團團圓圓。
吃齋菜。每逢大年初一,吃「齋」也是流傳於海口民間的傳統習俗。齋菜煲是海口民間的傳統菜,它的最大特點是不使用動物性原料。海口齋菜煲的製作方法非常講究,先將腐竹、粉絲、黃花菜、冬菇、黑木耳等乾菜分別浸發漂洗干凈,在開水中過一下,濾干,再分別用熱油炒勻,入味煨熟待用;把黑豆芽、甜菜、水芹等分別洗凈切好,煸炒入半味;黃豆腐乾切成長條狀,熱油略炸成黃色,再加味料至入半味。接著凈鍋燒熱,油熱後將全部菜料放入,下清水,調入適量生抽、味精、麻油,慢火煮透。然後將煮好的齋菜分別按其原料的顏色間隔擺放入砂鍋中,用中火煮開即可上席了。
初一吃齋,意思是來年不殺生。如今,這種習俗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了下來,在不少人看來,初一吃齋,調整了過年的飲食結構,有利於身體健康。
大年初一過後,剩下的流程就是走親訪友了。大年初二一般是出嫁的女兒和女婿回娘家探親的日子。回娘家探親,一般都要帶上兩種禮物,年糕和桔子。年糕,海口一些鄉村也稱甜粑或粑筐。它用糯米碾成的粉末和著黑砂糖攪成糖漿,倒入竹筐中擱在鍋里蒸熟。傳統上,村民習慣用一張紅紙將年糕包起來,寓意大紅大吉;桔子的「桔」和吉祥的「吉」諧音,所以送桔子也有送吉祥之意。
隨著社會的發展,海口鄉村在傳承這些年俗的同時,春節習俗也被賦予一些新內容。如很多地方春節期間除了一些傳統習俗,有些老人相約一起下棋,年輕人則在一起舉行拔河、打排球、舞獅等文娛活動。
文昌元宵送燈是一項農村傳統項目,大年初三過後,在各個城鎮,還有農村,按照各地不同的吉日良辰,開始了「送燈」。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殺雞、殺羊,做好多的傳統美食,大擺宴席,請各路親朋好友來家中做客。
村民們撐著一盞盞花燈(花燈整個可見72個大小紅"喜"字和36個"壽"字。在燈的正面還印有"招財進寶","連生貴子"等吉利的詞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風景畫),由一個"燈主"領隊,排成長龍,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沿村遊行,然後到離村不遠的公廟去,鞀燈掛在廟的內外,燈一掛好,人們便蜂擁而上去搶採花燈,據說,搶到了花燈便能發財,人丁興旺。
關於"燈主"的產生,還有一番講究,由於"燈"與人丁的"丁"諧音,人們把"燈"和"丁"聯系起來,送燈有財丁興旺的意思,所以"燈主"是以村中有男孩,家景興旺的村民輪流當。主要負責籌備資金、聯系演戲、跳舞、祭公、送公燈等事項。並且參加送燈的人家必須是生有男孩的家庭,才有權去送燈。
在送燈過程中,跳盅盤舞、演木偶紅、瓊戲等活動。
文昌元宵送燈是一項農村傳統項目,大年初三過後,在各個城鎮,還有農村,按照各地不同的吉日良辰,開始了「送燈」。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殺雞、殺羊,做好多的傳統美食,大擺宴席,請各路親朋好友來家中做客。
村民們撐著一盞盞花燈(花燈整個可見72個大小紅"喜"字和36個"壽"字。在燈的正面還印有"招財進寶","連生貴子"等吉利的詞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風景畫),由一個"燈主"領隊,排成長龍,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沿村遊行,然後到離村不遠的公廟去,鞀燈掛在廟的內外,燈一掛好,人們便蜂擁而上去搶採花燈,據說,搶到了花燈便能發財,人丁興旺。
關於"燈主"的產生,還有一番講究,由於"燈"與人丁的"丁"諧音,人們把"燈"和"丁"聯系起來,送燈有財丁興旺的意思,所以"燈主"是以村中有男孩,家景興旺的村民輪流當。主要負責籌備資金、聯系演戲、跳舞、祭公、送公燈等事項。並且參加送燈的人家必須是生有男孩的家庭,才有權去送燈。
在送燈過程中,跳盅盤舞、演木偶紅、瓊戲等活動。
儋州自古稱為「儋耳」。其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習俗豐遠。
洋浦在海南省88年建省前隸屬於儋州。其風俗也承續儋州風俗。現就過年風俗簡錄如下,與諸位內陸朋友分享:
大年29之前:准備好年貨;灑掃庭院、收拾家物;張貼對聯(儋州素有「詩鄉歌海」之美譽,儋州人能歌善聯,逢年過節自聯撰書者不乏其人);
大年30下午:(要做兩件事)
1、祭拜祖先:先拜本家列祖列宗,再拜本村祠堂祖先;祭拜供品為:水果、蔬菜、魚、豬肉、全雞、家常炒菜、水、米、白酒、蔞葉沾白石灰等(這些供品取意為「有魚有肉」,寄託了年豐歲富之意);祭拜時先念祖先尊稱,接著祝福語,再倒酒入杯,燒報(黃燭紙),燃鞭炮,鞠躬禮畢;
2、吃團圓飯:30這一天,全家聚集家中,不宜出門,禁止串門走親戚。一家人敘舊談心,一起吃團圓飯。晚上7點至9點為「上燈」(「上燈」從此日持續至大年16),家中男子要執掌此事。換自家祖先供台上的水、米,擺上水果(或豎切藍甘蔗為兩半,小節擺成「井」型於台上兩旁碗上),點燭燃香(紅燭一對、大香三根、小香六根),燒報(黃燭紙)鳴鞭;夜裡10點至11點村人齊聚祠堂,進行「等神」,這個儀式十分隆重,先燃香鳴鑼敲鼓,「先生」念祭祀稿誠邀神明下凡坐鎮本村,然後燒報鳴鞭;子夜12點,每家各戶以在家准時上香鳴鞭為最有福氣,上香儀式如「上燈」流程;
大年初一:上午10點召集全村父老鄉親齊聚祠堂,進行「開令」儀式。這個儀式非常重要。因為,「開令」了才可以出村活動,否則不利。多年以來,這個風俗仍然盛行民心。「開令」需請「同志」(祠堂神仙木雕、祖公像的「代言人」,因為風俗里神凡不能對語,所以只能藉助神仙信賴並附身的一位男性代言)下達神仙指令,清除凡道,辟邪去禍;「開令」完後,就可以走訪串門了。
大年初二:同村親戚友好走訪;
大年初三直至十六:為「拜年」時間。儋州的拜年和北方不同。為迎接好客人,妥善安排好走訪時間,各地俗定拜訪的時間。如下:
大年初五:夏蘭;
大年初六:西浦、干沖一帶(儒蘭、東臨、臨高、南方等);
大年初七:新英灣一帶(五山、鹽田等)
大年初八:洋浦村;
大年十六:白馬井;
過年期間,各村落之間會自發組織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活動:如調聲、賽獅、舞龍、競舟、球賽等,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
三亞——除夕做年糕·姑爺拜年買鞭炮
三亞地處少數民族地區,其年俗在繼承了傳統習俗外,又融匯了不少特色元素。
除夕趕制紅糖年糕。說到過年,在海南許多市縣都有做年糕的風俗,三亞也不例外,但是三亞的紅糖年糕則是眾多年糕中的一絕。
三亞紅糖年糕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先把糯米粉放入盆中用水調勻,然後摻入些椰子粉末、花生等再調勻,然後將細碎的紅糖拌入水中融化,加入盆中,用力攪拌,直到混合物成為均勻的糊狀物。之後將其放入鍋中蒸幾個小時。蒸好後的年糕非常有彈性,顏色是醬紅色的,吃起來口感像軟糖一樣,味道極好。
紅糖年糕在過去只有過年才能吃得到,家家戶戶到了除夕都會在門前架起鍋蒸煮。現在生活好了,市場上也能買得到過去過年才能吃得到的紅糖年糕,但是每逢過年大夥還是會親手做一份感受年的氣氛。
姑爺拜年須買鞭炮。大年初二是外嫁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這一天丈夫必須陪同女方帶著禮品一同回娘家拜年,無論是帶補品也好、帶小吃也好,所帶的禮物中必須有一件非有不可—鞭炮。
據了解,在三亞,姑爺大年初二隨同妻子回娘家拜年必須購買一掛鞭炮。這是多年來的風俗。每年陪妻子回外家拜年都必須准備鞭炮,來到岳父母家門口後,將鞭炮交給其他親屬,鞭炮放完以後才能進門向老人和其他親屬拜年。帶鞭炮到岳父、岳母家拜年,不僅是一種禮節性的需要,同樣也是對長輩和其他親屬的祝
陵水——接香·搬年貨·拿檳榔拜年
大年三十晚上,新年鍾聲敲過,家中最重要的男丁就要恭恭敬敬地點上幾柱香。當地的老人們說,相傳,從大年三十的12點到大年初一天亮,這段時間代表著吉祥的各路神仙會陸續降臨人間,把吉祥和財氣帶給人們。這些香就是用來迎接神仙的。負責點香的男丁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接香」。從大年三十的12點到大年初五,家裡的香火一定要延續不滅。因為在陵水人的觀念里,香火的延續,也代表著這戶人家子孫興旺。
「搬年貨」。海南很多地方大年初一早上都會吃一頓齋菜,陵水也有同樣的風俗。但是與別處不同的是陵水人給齋菜賦予了新的涵義。在陵水,人們管吃齋菜叫「搬年貨」。大年初一一大早,勤勞的主婦們便開始為「搬年貨」而忙碌。金針菇、粉絲、茄子、腐竹等各種素食材料經過主婦們的巧手烹制,為清晨平添了一份溫馨的香氣。等全家人起床,團團圍坐,一人一碗米飯,一起吃著香噴噴的齋菜。大人們總會招呼孩子「多吃一點」,把各種豐富的「年貨」全「搬」進肚子裡面,這一年都會財源廣進、生活富足。
拿檳榔拜年。陵水人愛吃檳榔,檳榔在陵水人心中有著特殊的含義,像春節這樣重要的日子更是少不了檳榔。在過年之前,陵水人家家戶戶都會准備好許多檳榔。把檳榔切成四瓣,然後再把一種吃檳榔時專配的葉子(俗稱蔞葉)塗上一些特製的醬料後疊成小三角。大年初一,到了該向長輩們拜年的時候,帶上一大把檳榔才好「行動」。每見到一位長輩,晚輩就會拿出兩小瓣檳榔配上一個「小三角」放在手心,然後雙手捧著,一邊說「新年好」一邊恭恭敬敬的遞過去。長輩笑著接過檳榔,就等於接受了晚輩最誠心誠意的祝福。
五指山的黎族——封米缸·新水洗臉·灌牛酒
提起海南中部,很自然想到五指山和五指山下的黎族同胞。黎族的節俗是五指山年俗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它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和特色?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了省民族博物館原副館長黃學魁。
黃學魁,黎族人,在省民族博物館(位於五指山)工作了20年,一直從事海南民族文化等相關專題研究。黃學魁說,黎族人對春節十分看重,有一套別具特色的年俗:
封米缸。封米缸儀式是過春節的序曲。農歷十二月中旬,村裡家家戶戶的女主人即舉行封米缸儀式,其方法是選擇數目為單數的吉日晚上,夜半雞鳴三遍之後,將上好大米倒滿自家專用的米缸,然後用一片紅紙封住缸口系緊。至正月十五那天舉行揭缸儀式,並用缸內的大米煮飯,供全家食用。
製做春節糯米糍餅。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那天,家家戶戶都要製做春節糯米糍餅。即用蒸鍋將浸泡過的山蘭糯米蒸熟,放在木臼內舂爛,再捏製成糍餅。製做的春節糯米糍餅有兩種:一種是普通圓糍餅,碗口大小,主要供春節期間食用。
新水洗臉。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將自家缸內的水倒掉,然後從井裡挑來水倒滿缸里,叫「換新水」。再用這些水燒熱供全家洗臉,叫「新水洗臉」,祈求新年裡眼睛明亮,辦事順利。
給牛灌酒。這是黎族的傳統特色年俗。大年初一上午,家家戶戶要將特製的牛酒灌給自家的牛喝。一般每頭牛要喝一小桶酒。黎族人認為,耕牛也是主要的勞動力,每逢春節,耕牛也應停工休息,喝酒補身,以增精力,來年更有力勞作。故凡負犁拉過年的牛,這個時候均有機會大醉一場,牛酒中摻有數種跌打損傷祛風等功效的草葯汁。牛喝過後,要醉卧二三天方醒。以前大戶人家擁有牛隻幾十上百頭,每年春節往往要用掉幾十缸酒。
拜年。拜年是過年中最熱鬧、有趣的一部分。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這十幾天內任何一天都可以拜年。拜年的形式多種多樣,拜年的禮節亦十分講究。有同族間拜年的、有親戚、朋友間拜年的,有女婿向岳父家族拜年的。其中女婿向岳父家族拜年最為隆重,屆時女婿要領著妻子、本家族的兄弟數十人,逐一地向包括岳父家在內的所有家族進行拜年。春節拜年時要鳴放鞭炮、互敬檳榔、香煙、喝山蘭甜酒和酒席上對唱山歌等。正月十五前親朋間的互相拜訪,若造訪者鳴放鞭炮,主人則視之為拜年,即以拜年禮節款待客人
澄邁、臨高——拜公祖·睡福·吃墨魚
在澄邁一些地方,在大年二十九下午就開始宰豬,往往是幾戶人家合殺一頭。三十那天,就開始用豬肉、內臟、飯團等祭拜「公祖」,求「公祖」保佑全家身體健康,出入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如果是在年頭已許願的,要在那天還願。而這個過程就稱為「圍爐」。「圍爐」結束後才能動手殺雞鴨等。一到半夜凌晨12點,家家都在擺祖先香爐靈位的正廳里,擺上兩小堆颳去表皮的小塊甘蔗,一個柚子,三個桔子,及豬內臟等,然後點上香燭,燃放鞭炮迎接新年。這個過程叫「上香」。上香後,大人開始做新年和第一頓飯,叫上全家人吃。第一碗飯必須要吃完,另外必須要盛第二次飯,多少不論,能吃多少就盛多少。
而與澄邁相鄰的臨高,把除夕晚上全家人吃飯稱為「圍爐」(這其實就是通常所說的團圓飯、年夜飯)。「圍爐」後,大人就叫小孩子穿上新衣服襪子睡覺,這叫「睡福」。睡時間越長就越幸福。到了上香時間,全家人醒來,兒女給父母、晚輩給長輩拜年,後者則給前者紅包。上香結束後,全家人吃飯,只能吃素菜不能吃葷菜,如芹菜、青菜、大蒜、扁豆、豆腐等,做菜時只能用花生油炒,要過大年初一中午12點後才能吃雞肉。吃完飯就睡覺,一直睡到大年初一上午9點多或更長時間。反正初一不能去串門和拜年。
在拜年時間的選擇上,各個地方不一樣。比如說臨高,從大年初二就開始拜年。一般首先先去是最重要的人家,如女兒女婿回娘家、下級去上級家、晚輩去長輩家等。去的時候要買柑桔、鞭炮,寓意大吉大利。見面高喊「恭喜」,然後燃放鞭炮,寓意歲歲平安。從初二到十五,只要聽到鞭炮響,就知道是誰家又有人來拜年了。在拜年的酒桌上,經濟寬裕的人家有一道菜必不可少,那就是墨魚。臨高話叫墨魚為「hong」,發音有點像「通」。新年吃了「通」,一年到頭做什麼事都通,都順利。因此在正月,臨高的墨魚很貴,也很好賣。
而在澄邁,去親友家拜年,一般從大年初四開始,當然初四那天應是吉日,拜年時只是買禮品,不用買鞭炮來燃放。
瓊海——送窮·備年·做新娘酒
瓊海人過年不叫過年叫「做年」,是把過年當作一件大事情來做,充滿濃濃的期待。瓊海人過年有很多風俗。
「送窮」。農歷一到廿二廿三,家家戶戶就忙著打掃室里室外衛生清潔,清洗蚊帳被褥,連籮筐傢具也洗刷一遍,把內內外外都收拾得乾乾凈凈。然後把幾件破舊的東西拿到村口放火燒掉,稱為「送窮」,意思是說把那些誨氣全部送葬掉,以換來新一年的好運氣。
「備年」。把「窮」送掉,就上市趕集采辦年貨了。給全家老少都買套新衣服、鞋襪,添置傢具農具,油鹽醬醋、春聯年畫、紙錢香燭等等。北部地區,磨米做年糕,稱為「甜粑」,寄意明年能種得一塊大田,日子過得甜甜蜜蜜。南部地區製作花生爆米花糖,意為明年日子火爆甜蜜。除夕之前,貼好門聯年畫,門楣上還貼有一種叫「籬屺錢」的紙符。
「圍爐」,也叫「守歲」。除夕這天,宰好雞鴨鵝,備好各種菜餚,祭拜祖先之後,入夜,全家大小圍坐一堂,父母給兒孫送「壓歲錢」,兒女給父母送「孝敬錢」。一家人過去是飲茶敘話,父母給兒孫說些關於來年生產生活、做人處事的話,兒女給父母祝福拜年。現在是圍著看春節聯歡晚會節目。一直得到午夜時分,家長把香爐里的舊爐灰換掉,換上新的用一種草燒出來的灰,沙土,米粒等等。然後擺三茶五酒,餅干糖果,齋菜齋飯,祭拜祖先。
這祭品有很多講究。「三茶五酒」是三杯茶或五杯酒。齋菜一般是水芹、茄子、碗豆、京粉絲、魚等。「圍爐」之後,大家入睡,躺進暖暖的被窩里「孵年」。意為期望明年是個溫飽之年。
大年初一至初三,也有忌諱,初一不能殺生,初二才能殺雞殺鵝。初一初二不能把除夕之夜燃放的爆竹紙灰掃掉,那是會把錢財掃掉的。
南部福田、上埇、潭門等地,還流行一種「做新娘酒」的習慣。年內有女兒出嫁新婚,初一回娘家來拜年,得把叔伯兄弟各戶拜遍。每戶都擺上酒席,等著女兒女婿上門拜年。只怕是動一動筷子,吃一二口菜也行。家主還得給女兒女婿送紅包。女兒女婿只送上爆竹,一般是個「炮車」,一進門就放,告訴大家,兒女回門拜年來了。當然,凡拜年的人都要帶去鞭炮禮品。因此,村子裡,大年這幾天都炮聲不斷,笑聲不斷。
「炒谷口」,是在初三上午舉行。這頓午餐的飯菜全是炒熟的。北部地區的年糕這天才切成小塊煎軟來吃。「炒谷口」,取意為盼望今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們豐衣足食。
⑨ 文昌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1、吃「齋」
每逢大年初一,吃「齋」也是流傳於文昌民間的傳統習俗,齋菜煲是文昌民間的傳統菜,初一吃齋意思是來年不殺生。如今,這種習俗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了下來,在不少人看來,初一吃齋,調整了過年的飲食結構。
2、拜年時客人自帶鞭炮
在文昌,去拜年的時候客人要自帶鞭炮去、然後給主人家放。據了解,這不只是文昌的一個習俗,在儋州木棠鎮等地方,也有這種的習俗,當地人認為,客人帶著鞭炮去拜年,哪家的鞭炮放得多,哪家人氣旺,是吉祥的意義。當然,現在很多人都已經不太在意這些細節,只要客人過來做客,都會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