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數字的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數字的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06 08:25:55

⑴ 數的產生及發展過程

數的產生及發展過程:

數──自然科學之父,起源於原始人類用來數數計數的記號形成自然數「數」的符號,是人類最偉大發明。

若干年以前,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往往幾十人在一起,過著群居的生活。他們白天共同勞動,搜捕野獸、飛禽或採集果薯食物;晚上住在洞穴里,共同享用勞動所得。

在長期的共同勞動和生活中,他們之間逐漸到了有些什麼非說不可的地步,於是產生了語言。他們能用簡單的語言夾雜手勢,來表達感情和交流思想。

隨著勞動內容的發展,他們的語言也不斷發展,終於超過了一切其他動物的語言。其中的主要標志之一,就是語言包含了算術的色彩。

人類先是產生了「數」的朦朧概念。他們狩獵而歸,獵物或有或無,於是有了「有」與「無」兩個概念。連續幾天「無」獸可捕,就沒有肉吃了,「有」、「無」的概念便逐漸加深。

大約在1萬年以前,冰河退卻了。一些從事游牧的石器時代的狩獵者在中東的山區內,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農耕生活。

他們碰到了怎樣的記錄日期、季節,怎樣計算收藏穀物數、種子數等問題。特別是在尼羅河谷、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發展起更復雜的農業社會時,他們還碰到交納租稅的問題。

這就要求數有名稱。而且計數必須更准確些,只有「一」、「二」、「三」、「多」,已遠遠不夠用了。

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及兩河周圍,叫做美索不達米亞,那兒產生過一種文化,與埃及文化一樣,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埃及人雖然相距很遠。

但卻以同樣的方式建立了最早的書寫自然數的系統──在樹木或者石頭上刻痕劃印來記錄流逝的日子。盡管數的形狀不同,但又有共同之處,他們都是用單劃表示「一」。

後來(特別是以村寨定居後),他們逐漸以符號代替刻痕,即用1個符號表示1件東西,2個符號表示2件東西,依此類推,這種記數方法延續了很久。

大約在5000年以前,埃及的祭司已在一種用蘆葦製成的草紙上書寫數的符號,而美索不達米亞的祭司則是寫在松軟的泥板上。

他們除了仍用單劃表示「-」以外,還用其它符號表示「+」或者更大的自然數;他們重復地使用這些單劃和符號,以表示所需要的數字。

公元前1500年,南美洲秘魯印加族(印第安人的一部分)習慣於「結繩記數」──每收進一捆莊稼,就在繩子上打個結,用結的多少來記錄收成。

「結」與痕有一樣的作用,也是用來表示自然數的。根據我國古書《易經》的記載,上古時期的中國人也是「結繩而治」,就是用在繩上打結的辦法來記事表數。

後來又改為「書契」,即用刀在竹片或木頭上刻痕記數.用一劃代表「一」。直到今天,我們中國人還常用「正」字來記數.每一劃代表「一」。

(1)數字的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擴展閱讀:

數學發展史:

數學的發展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是數學形成時期,第二時期是常量數學時期等。其研究成果有李氏恆定式、華氏定理、蘇氏錐面。

第一時期:數學形成時期,這是人類建立最基本的數學概念的時期。人類從數數開始逐漸建立了自然數的概念,簡單的計演算法,並認識了最基本最簡單的幾何形式,算術與幾何還沒有分開。

第二時期:初等數學,即常量數學時期。這個時期的基本的、最簡單的成果構成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

這個時期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也許更早一些,直到17世紀,大約持續了兩千年。這個時期逐漸形成了初等數學的主要分支:算數、幾何、代數。

第三時期:變數數學時期。變數數學產生於17世紀,大體上經歷了兩個決定性的重大步驟:第一步是解析幾何的產生;第二步是微積分(Calculus),即高等數學中研究函數的微分。

積分以及有關概念和應用的數學分支。它是數學的一個基礎學科。內容主要包括極限、微分學、積分學、方程及其應用。微分學包括求導數的運算,是一套關於變化率的理論。

它使得函數、速度、加速度和曲線的斜率等均可用一套通用的符號進行討論。積分學,包括求積分的運算,為定義和計算面積、體積等提供一套通用的方法。

第四時期:現代數學。現代數學時期,大致從19世紀初開始。數學發展的現代階段的開端,以其所有的基礎--------代數、幾何、分析中的深刻變化為特徵。

阿拉伯數字起源於印度,但卻是經由阿拉伯人傳向四方的,這就是後來人們誤解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原因。正因阿拉伯人的傳播,成為該種數字最終被國際通用的關鍵節點。

所以人們稱其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由0,1,2,3,4,5,6,7,8,9共10個計數符號組成。由於它們書寫方便,一直被沿用至今。 (三)數的衍生 發展到阿拉伯數字為止。

我們發現這些數全都是自然數。但隨著生產、生活的需要,人們發現,僅僅能表示自然數是遠遠不行的。如果分配獵獲物時,5個人分4件東西,每個人人該得多少呢?於是分數就產生了。

中國對分數的研究比歐洲早1400多年,自然數、分數和零,通稱為算術數。自然數也稱為正整數。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又發現很多數量具有相反的意義。

比如增加和減少、前進和後退、上升和下降、向東和向西。為了表示這樣的量,又產生了負數。正整數、負整數和零,統稱為整數。如果再加上正分數和負分數,就統稱為有理數。

後來,又有學者發現了一些無法用有理數表示的數。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希帕索斯的學生畫了一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設對角線為x,根據勾股定理x^2=1^2+1^2=2,可見對角線是存在的。

可它是多事呢?又該怎樣表示它呢? 希帕索斯等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後認定這是一個從未見過的新數。寢室,這就是後來人們發現的「無理數」,這些數無法用准確的數字表示出來。

它們是無限不循環小數,所以用根號「 」來表示。無理數和有理數統稱為實數。除了實數以外, 後來人們又發現了虛數和復數。

⑵ 研究數字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給你提供一些素材,推薦你一個網站,那裡有不少相關論文,都是公開發表的專業論文,你上去看看,參考一下,應該能解決你的問題 中國知網<a href=ki rel=nofollowki</a 你上去輸入關鍵詞「英語教學」,搜索一下就有了 1. 英語詞彙教學研究 呂道利 文獻來自: 外語研究 2004年 第02期 CAJ下載 PDF下載 被引用次數: 14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2. 英語教學與英美文化 杜瑞清 文獻來自: 外語教學 1987年 第03期 CAJ下載 PDF下載 被引用次數: 13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3. 英語詞彙教學初探 王宗炎 文獻來自: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1年 第05期 CAJ下載 PDF下載 被引用次數: 14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4. 語境與英語教學 劉升民 文獻來自: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8年 第04期 CAJ下載 PDF下載 被引用次數: 16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5. Internet與英語教學 范琳,房榮 文獻來自: 外語電化教學 2002年 第04期 CAJ下載 PDF下載 被引用次數: 18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6. 英語教學語言論 張正舉,李淑芬 文獻來自: 外語界 1996年 第02期 CAJ下載 PDF下載 被引用次數: 8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7. 翻譯與英語教學 孟臻,虞正亭 文獻來自: 上海科技翻譯 2003年 第01期 CAJ下載 PDF下載 被引用次數: 7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8. 中國英語與英語教學 孟臻,虞正亭 文獻來自: 山東外語教學 2003年 第01期 CAJ下載 PDF下載 被引用次數: 6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9. 試論英語交往教學 李成群 文獻來自: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 2003年 第10期 CAJ下載 PDF下載 被引用次數: 3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10. 翻譯與英語教學 吳蘋,俞枝豐 文獻來自: 上海科技翻譯 1996年 第01期 CAJ下載 PDF下載 被引用次數: 4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查英語教學 的定義 搜英語教學 的學術趨勢 翻譯 英語教學 搜索相關數字 英語教學實驗費 英語能力人數我國英語人數

⑶ 數字的起源是什麼

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創造的,而是發源於古印度,後來被阿拉伯人掌握、改進,並傳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將這些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以後,以訛傳訛,世界各地都認同了這個說法。

阿拉伯數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產和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

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進行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於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採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在各地區的寫法並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羅門式:這一組數字在當時是比較常用的。它的特點是從「1」到「9」每個數都有專字。現代數字就是由這一組數字演化而來。在這一組數字中,還沒有出現「0」(零)的符號。

「0」這個數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時期才出現的。公元四世紀完成的數學著作《太陽手冊》中,已使用「0」的符號,當時只是實心小圓點「·」。後來,小圓點演化成為小圓圈「0」。這樣,一套從「1」到「0」的數字就趨於完善了。這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3)數字的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擴展閱讀

數學含義

在相應的記數系統中,數字位置決定了它所表示的值。例如「3」這個數字:

在十進制數37 中,它表示的值為30(十進制);

在八進制數23 中,它表示的值為3(十進制);

在八進制數 37 中,它表示的值為3×8=24(十進制)。

⑷ 文化的構成包括哪些層面

文化的構成主要為3個:

符號,定義和價值觀,這些是用於解釋現實和確定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標准:包括語言和符號.

(2) 規范准則:對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應該怎樣思想,感覺和行動作出的解釋,包括習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質文化——實際的和藝術的人造物體,它反映了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包括:機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詳見:

文化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和范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於社會、地理、歷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藝術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 高級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指習俗、儀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層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價值觀的美醜定義,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系相關的個人角色。 高級文化和大眾文化均植根於深層文化,而深層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眾文化中,以一種藝術形式或文學主題反映在高級文化中。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自20世紀初以來,不少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各種不同的定義至少有二百多種。人們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差異之大,足以說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難度。

<原文> 什麼是文化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義: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此意義是否合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

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二,文化的構成及社會化.

1.文化的構成:
DAvid總結文化的要素主要為3個:

符號,定義和價值觀,這些是用於解釋現實和確定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標准:包括語言和符號.

(2) 規范准則:對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應該怎樣思想,感覺和行動作出的解釋,包括習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質文化——實際的和藝術的人造物體,它反映了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包括:機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先討論)

(1)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能根據它的有利條件來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在產生文化以前,人類只能通過生物進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文化使人的適應過程加快了許多.

例:當一種獵物滅絕後,獵手獵另一種動物的戰術又會產生.

(2) 文化促進了人體生物進化.

例:人腦越來越發達,人手越來越靈活.

(3)文化本身成為人類環境中的一種力量,它無論是范圍上,影響上都變得和環境一樣重要,而且自己也處於動態進化過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鎮——城市——國家——全球化經濟這一發展歷史中,文化貫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術.

第二節 符號與語言
一.符號:文化的存在依賴了人們創造和運用符號的能力.

1.什麼是符號 指能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任何東西.

例:字,數字,一把斧頭和鐮刀

2.符號的功能

(1)傳遞和保存復雜的信息.

(2) 藉助符號人類可以創造文化和學習文化.

(3)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義,愛國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慾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斗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斗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於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朴:《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摘編)

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在考古學上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有時文化也指文明。

雖然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已經形成的第一次分工,產生了農業民族和畜牧民族,但早期文化都是在農業民族中產生的,因為畜牧民族要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不容易產生大規模的聚居,對文字沒有迫切的需要;而農業民族容易形成大部落,興修水利需要大量協同工作的人群,所以最早的大國家和奴隸制都產生於農業民族。有了大國家和奴隸制才能產生大批聚集的有閑階級,他們發明了文字,促使形成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人類第二次分工。從而產生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指所有人類的活動,都可以叫作文化)。

目錄
1 文化的概念
2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3 文化的特點
4 文化的分類
5 參看

[編輯] 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此後,文化的定義層出不窮,克萊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個文化的定義。

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討論人類社會的專屬語;「文」是基礎和工具,包括語言和/或文字;「教化」是這個詞的真正重心所在:作為名詞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范(同時這一規范在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對象化成果中得到體現),作為動詞的「教化」是共同規范產生、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和手段。

[編輯]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不同的學科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號系統,如文字。各文字體系有相應的認知心理。

[編輯] 文化的特點
通過對不同文化的比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點。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准。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在同一社會內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會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齡、職業、階級等之間也存在著亞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滿足方式是由文化決定的,每種文化決定這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從這一角度看,非人的靈長目動物也有各種文化行為的能力,但是這些文化行為只是單向的文化表現如吃白蟻的方式警戒的呼喊聲等。這和人類社會中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相比較僅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參考:濡化

文化的基礎是象徵。這些其中最重要的是語言和文字,但也包含其他表現方式如圖像(如圖騰旗幟)肢體動作(如握手 吐舌)行為解讀(送禮)等我們幾乎可以說整個文化體系是透過龐大無比的象徵體系深植在人類的思維之中而人們也透過這套象徵符號體系理解解讀呈現在眼前的中種種事物。因此如何解讀各種象徵在該文化的實質意義便成為人類學和語言學等社會學科詮釋人類心智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外,文化作為相互關系的整體而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

摘自著名文化網站鳳凰城:http://www.te96.com :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長了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推人?一個盲人和他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繫上自己鬆了的鞋帶?他怎麼自賣菜小販接過找來的零錢?他,獨處時如何與自己相處?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

[編輯] 文化的分類
史前文化
古代文化
黃河流域文化
尼羅河流域文化
兩河流域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
中古文化
古希臘、羅馬文化
古波斯文化
古印度文化
古代中國文化
中世紀文化
基督教文化
伊斯蘭文化
印度文化
儒家文化
近代文化
帝國主義文化
殖民地文化
現代文化
社會主義文化
資本主義文化
第三世界文化
後現代文化
發達國家文化
發展中國家文化
最不發達國家文化
未來文化

⑸ 數字化轉型核心是什麼

數字化轉型核心就是利用數字化技術來推動企業組織轉變業務模式,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等的變革措施。

數字化轉型旨在利用各種新型技術,如移動、Web、社交、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為企業組織構想和交付新的、差異化的價值。

採取數字化轉型的企業,一般都會去追尋新的收入來源、新的產品和服務、新的商業模式。因此數字化轉型是技術與商業模式的深度融合,數字化轉型的最終結果是商業模式的變革。

數字化轉型表明,只有企業對其業務進行系統性、徹底的(或重大和完全的)重新定義——而不僅僅是IT,而是對組織活動、流程、業務模式和員工能力的方方面面進行重新定義的時候,成功才會得以實現。

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目的:

1、降本

關於企業成本,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比如:財務成本與管理成本、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可控成本與不可控成本等。降本,即是說企業要能通過數字化轉型的相關變革,盡可能的削減企業不必要的支出並減少日常的浪費。

2、提質

企業產品的品質通常也可有多種分類,比如:基本品質與附加品質、使用品質與感性品質等。提質,即是說數字化轉型的推進要能有效的幫助企業在新產品的研發設計、製造工藝的優化改進、生產線的科學管理以及產品的品質控制、檢測運維等方面實現績效的改善,進而提升企業的整體品質管理水平。

3、增效

企業的效率提升涉及到諸多方面,如生產效率、物流效率、渠道效率、研發效率等,企業要能藉助數字化轉型,有效的促進內部產研供銷各環節的運行效率及企業整體業績水平的改善與提升。

⑹ 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 文化是人類活動之道的總和,主要包括為人之道和為事之道兩大部分,我認為,文化的核心是為人之道。 為人之道是在處理人際關系中體現出來的。人際關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個體之間的關系,二是群體之間的關系,三是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處理個體之間和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體現著個體為人之道,屬於個體文化的內容;處理群體之間和群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則體現著群體為人之道,屬於群體文化的內容。為事之道是在處理人與事的關系中體現出來的。這種關系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個體人與事(包括私事與公事)的關系,這體現著個體人的為事之道,屬於個體人的文化;二是群體人與事(亦包括私事與公事)的關系,這體現著群體人的為事之道,屬於群體人的文化。 為人之道和為事之道都有三種類型:一是利己型(如奉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則的個體人或群體人),二是利他型(如奉行「為人民服務」和「先天下」思想的個體人或群體人),三是互利型(如奉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互利共贏」原則的個體人或群體人)。中國傳統文化是這三種文化類型的綜合。 為人之道之所以是文化的核心是因為:為人之道支配著為事之道。歷史表明,奉行什麼樣的為人之道,就必然奉行什麼樣的為事之道。例如,一個在人際關繫上奉行利己之道的人,在人事關繫上也必然奉行利己之道,或採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或採取「利小小干,利大大幹,無利不幹」的行為准則;反之,一個在人際關繫上奉行利他之道的人,在人事關繫上也必然奉行利他之道,或採取「天下人管天下事」的態度,或採取「舍己為人」和「克己奉公」的行為准則。因此,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時應抓住為人之道建設這個核心,以「立人」帶「立事」,讓「立事」為「立人」服務。這也是「以人為本」原則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體現吧。

⑺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是什麼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是一種文化,數學文化對人的影響表現為人的數學素養。隨著經濟、社會、文化變革的加劇,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數學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企業家的「經濟頭腦」、科學家的「數字地球」,現代人生活工作的「現代化」,種種跡象表明,一個數學化的時代已經展現在眼前,那種遠離數學、遠離數學生活,固守過去傳統的人不僅會被時代所淘汰,而且連基本的生存也潛藏危機。要喚醒國人對數學的關注,在數學教育和培養和提高數學素養上擔當起自己應盡的責任。
一、數學素養的基本內涵
什麼是數學素養呢?數學素養——指人用數學觀點、數學思維方式和數學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傾向性,包括數學意識、數學行為、數學思維習慣、興趣、可能性、品質等等。數學是一門知識結構有序、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是人們對客觀世界進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必須遵循數學學科特性,通過不斷地分析、綜合、運算、判斷推理來完成。因此,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數學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掌握、運用和內化的過程,同時又是數學思維品質不斷培養強化的過程。顯然數學的嚴密有序性、數學知識的內在邏輯性、數學方法的多樣性是我們提高數學素養的極其重要的因素。
一個具有較高數學素養的人,數學思維特質的外顯和內在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數學使人精細」是數學素養特質的外在表現。高數學素養的人往往受過系統的數學教育,數學知識豐富,在生活和上作上常表現出對數的敏感和適應,能夠從紛繁復雜的事例中分離出數學因素,建立模型,通過數學進行觀察分析,善於用數學的觀點說明問題。其個性品質往往給人以精明、精細、富有邏輯的感覺。
其二,數學鍛煉人的思維是數學素養特質的內在特徵。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思維本身就具有客觀性、直觀性、深刻性和靈活性等特徵。
數學思維的客觀性。我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追求的是對客觀世界的真實再現。數學思維相對於其它思維,其精度更高、信度更強、效度更可靠,原因就在於數學思維是客觀現實的反映。用數學思維的觀點、方法去觀察、分析客觀世界,更能體現真實再現的特點。
數學思維的直觀性。思維本是抽象的東西,如果憑借數學模型,以數據、圖形作為載體進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強其直觀性。
數學思維的深刻性。用數學方法進行思維,不僅可以了解事物的表面,而且可以通過對問題進行根本地了解和透徹地分析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如果沒有數學方法的參與,有時我們很難對某些問題進行定性認識,甚至會使問題的解決半途而廢。而一旦通過數學方法對事物進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則不難找到事物的本質聯系或根本症結,作出合乎現實的正確決斷。
數學思維的靈活性。數學思維方式方法的多樣性以及數學運算簡捷便通性,給我們運用數學知識,通過數學的觀點、方法判斷、分析解決問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既可以宏觀、全局、整體把握事物特徵,又可以從某一方面、某一事例入手微觀、局部地認識事物,達到窺「一斑」以見「個豹」的認知效果;既可以反思、總結過去,又可以設計和展望現在和未來;既可以通過數字元號反映事物間聯系,又可以運用圖形刻畫事物的狀態。隨著數學手段的發展和數學器具的便捷,社會對數學運用關注的程度也越來越高,諸多便利因素的出現為我們在現實之中用數學解決問題注入了無限的活力。
二、數學素養形成的對策研究
小學數學對人的數學素養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數學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也為培養人的數學素養提供了可能。小學數學知識結構單一,呈現方式靈活, 許多數學思想、數學法則和數學規律往往依附於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許多數學問題都能夠從生活實際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數學問題實質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現象的翻版,直接顯示出生活意義。小學數學也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可以促進人的思維的發展,並體現出時代的整體特徵。這些因素正是形成數學素養的先決條件。新一輪國家數學課程標準的建立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要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並且強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這無疑為小學階段發展人的數學素養指明了方向。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人的數學素養,應該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培養數學意識,形成良好數感。數學意識的培養有利於數學思維的發展,良好數感則有利於形成科學的直覺。個人的數學意識和數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數學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數學素養水平。具備良好數學意識和數感的人應該具有對數和數運算的敏銳感受力和適應性,能夠有意識地用數學知識去觀察、解釋和表現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數據特徵和空間形式,並善於捕捉生活中諸多問題所包含的潛在的數學特徵。所以應將生活與數學緊密相連,讓學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在青島版教材中,最大的優點就是圖文並茂、靈活的呈現所學內容,教材中所選的都是切近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情景圖,緊密聯系生活,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出發。例如二年級下冊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利用了「野營」這一情景串,從野餐到野營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餘數的除法。再例如「萬以內數的認識」,將農村與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現了農村學生進城後的所見所聞、城市學生來到農村後的所見所聞及生活體驗、城鄉學生分別時的美好回憶。在這些生活素材中學生能用萬以內的數描述具體的事物,能進行較大數的大小比較及幾千幾百加減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其餘每個單元亦是如此。

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從生活中提取素材,進行數學分析,尋求數學解決。只有這樣的數學才有無限的生命力,並逐漸形成學生的數學意識。
2、加強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形成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數學探究能力是數學素養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質的特徵,數學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過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來完成的。
例如青島版二年級下冊「萬以內數的加減法」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筆算方法,所以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讓學生自主探究「筆算三位數加減三位數」計算方法,在探究數學方法的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遷移推理能力。
3、培養估算能力,形成科學的直覺。估算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估算能力有著廣泛的作用。如果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積極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這將有助於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有助於數學方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有助於學生對日常數量關系的靈活處理,形成各種解題策路,進而形成科學的數學視覺。
例如青島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信息窗4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估算資源:農村新建的學校、菜地、苗圃參觀,讓學生用數充分表達和交流,估計物品的數量,交流估計的策略,並逐步形成科學的直覺。教材不但在數量上設計了估算,在計算中也設計了估算。再如第四單元的信息窗2,利用「勤勞的小蜜蜂整裝待發」的情景設計「三位數加三位數」的估算,在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方法:把每個加數看做與它們接近的整百數,再口算它們的和,並感知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時候,可以用估算確定結果,也可以通過估算檢驗計算的結果是否合理。
因此,我們只要積極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注重對周圍、身邊的事例進行觀察、比較,鼓勵學生大膽估計、反復實踐,幫助學生總結歸納,使學生分析問題有根有據,而不是盲目地猜測,學生的估算能力一定會進一步提高,從而形成科學的直覺。
4、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益的。教師要想培養學生實際的本領,必須帶領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長知識、長才幹,學會識別、學會適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青島版二年級下冊中,教材設計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奇妙的動物世界和戶外活動。「奇妙的動物世界」是在學生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認識和長度單位後安排的一個實踐活動,活動內容是想了解一些動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時間和壽命……,在活動中讓學生先分組制定調查計劃,然後調查,記錄並整理調查的結果,最後小組進行交流。「戶外活動」是在學生學習了時、分、秒和統計知識之後安排的,活動內容是調查、統計學生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體會一定時間的長短,同時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提高分析和整理數據的能力。
5、培養數學的情感體驗
數學,其獨特的科學價值與文化價值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情感態度具有潛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體驗兩個方面。具體內容有以下四個方面。
(1)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愛國主義、愛科學的教育。
(2)學生對數學、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和動機。包括好奇心、求知慾以及對數學學習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等。
(3)自信心和意志力。
(4)學習數學的態度和習慣。包括:探索創新、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與實事求是態度及習慣。
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是關系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素質的一件大事。對這項工作的落實,我們應該從小學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我們的日常工作做起。

⑻ 多媒體技術文字數字化的核心技術是什麼

多媒體數字化技術是指以數字化為基礎,能夠對多種媒體信息進行採集、加工處理、存儲、和傳遞,並能使各種媒體信息之間建立起有機的邏輯聯系,集成為一個具有良好交互性的系統技術。
數字化是多媒體的基本特徵,數字化的圖像是以RGB或者CMYK等數字化形式存儲;聲音通過高頻率的采樣來實現數字化的記錄並存儲,如日常聽歌的MP3;視頻也是通過色彩及聲音信息量化數字信息來記錄的。
多媒體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對文字、數據、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管理,使用戶可以通過多種感官與計算機進行實時信息交互的技術,又稱為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⑼ 什麼是「數字文化」求解釋。

請參考
談談數字化社會文化的出現
數字化社會文化最近被談論的很多。如何認識數字化社會文化的出現,需要用跨學科的思維逐層解剖分析,筆者擬從三個層面上開展以下思考。一是什麼是數字化,二是什麼是數字化社會,三是什麼是數字化社會文化。不把這些基本概念界定清楚,數字化社會的文化就無法認清,一切就無從談起。
先說第一,數字化是以計算機、互聯網、以及數字化視頻信息採集、處理、存儲和傳輸技術的普及開始的。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人處理信息經歷過幾個階段:結繩記事、甲骨鍾鼎、韋編竹簡、活字印刷、數字排版等,每個階段必要總結出一些相應的編著體例規范。比如一根竹片叫「簡」,把許多根簡編連到一起就叫「策」(策,通冊);一塊木版叫「版」,寫了字後叫「牘」;故史稱「簡策」或「簡牘」。據近代大學者王國維先生考證,春秋戰國時期的簡,最長2尺4寸,其次1尺2寸,又次8寸;兩漢時期的簡,最長2尺,其次1尺5寸,又次1尺,最短的5寸。長簡寫經典,短簡寫傳記、雜書。每簡只書一行字,簡上的字數不等,多則25-30字,少則7-8字。《禮記》上說:「百名以上書於策,百名以下書於版。」 以上這些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書籍編著體例了。現在我們編輯圖書已經有了系統的編輯體例理論。
如今,我們不僅不用竹簡,第四代媒體:既文字、聲音、圖片、錄像從互聯網路上編輯、存儲、處理在一起的數字讀物也已經出現了。信息量的單位從百千萬文字的字數,變成了M(兆)、G(千兆)、T(千千兆)位元組數。專家預測:現在對數字化信息的展望已經不僅局限於KB、MB、GB、TB、PB 的級別上,已經把更高級的 EB、ZB、YB 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換句話說,中國人處理信息已經可以使用更先進的媒介了。這種媒介把上千年來的平面紙介質徹底改變了,改變成了完全與以往不同的介質以至不能叫圖書了,只好叫「讀物」。簡單說:以學校教學為例,他把知識變成了由知識點組成的知識模塊,不同的模塊組合變成了一個學科的課程,若干學科課程再加上無限聯接的相關學科組合變成了一個專業。學生可以在這種網路媒介上光碟教材上看到文字、圖象、聲音、錄像相互融合,任意鏈接,瞬間互動的各種各樣的知識信息學習平台,可以大大方便自主學習。
那麼,這是不是數字化了呢,是媒介物的數字化,但還不是數字化的表述,這樣的表述只是說明了數字化的一部分以及數字化發展的某些方向。數字化還應包括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結合以及數字視頻的普及。換句話說,數字化就是以互聯網的無限聯接傳輸為平台基礎,以PC機使用為最初的使用環境和各種數字器具的大規模的使用,數字視頻的採集傳輸得到了大規模的普及,這才是數字化。
為什麼呢,因為如今我們,至少我國的主流讀物的介質仍然是平面媒體為主,雖然其生產過程的某些環節已經實現數字化了,雖然也有了很多數字化的產品可以消費,並不等於數字化的出現。數字化的出現可能要緩慢一些。但是一旦我們發覺了數字化可能已經大大完成了數字化的過程。有幾個事情是大家認同的:如著名學者鮑宗豪教授說,數字化生存的特點是:全球化、分散權力、賦予權力、追求和諧。數字化的這個過程必然要朝著全球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必然要從虛擬經濟在網路上實現全球的社會分工、協作和競爭開始,必然要從虛擬網路社會的「新的文化範式」開始。這就是本文擬探討的核心話題。我們沒有理由不做好這一切到來之前的准備。
是否可以這樣假設,數字化是指主流讀物介質以第四媒體滲透進各個領域,具體說是大多數的機構、企業有了自己的網頁,半數以上的個人有了自己的網頁、主要信息資源都可以通過網路獲得和傳播,其中音視頻信息成為了重要信息形式。由於平面介質的紙張在音視頻應用中無能為力,因此只有音視頻信息才真正改變了人們使用紙張的習慣,徹底改變了媒介的介質形式,數字化才真正被標志出時代的分水嶺。
第二,數字化的社會是指新媒體催生了的人類新的生存方式,例如網路傳輸手段等導致了社會構成的基本因素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一個無意識的革命催生著新的社會出現。
首先新媒體的出現加快了社會信息的傳輸效率,社會信息的對稱性得以大大提高。我們知道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前進。比如工具的使用促進了人類階級社會的出現,蒸汽機的發明產生了大工業,網路的普及令全球化成為了可能,數字化給社會帶來了什麼?首先是具體消費方式的變化,適合數字化的領域首先開發了MP3和照相機、數字化電視等消費品,但是並沒有出現全社會的變化,帶來全社會變化的是這類手段進入社會生產環節和信息傳輸過程,比如電子商務。其次,數字化的社會正在漸漸開始,比如我國大城市政府機關的數字化辦公正在強力推行,成為了地方領導競爭業績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家的管理正在以數字化的普及推廣得到不同層次的改進。政府的可以公開的信息,市民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再次,商業行為中網路交易量也已經迅速的增長,大概全球新一組迅速增長的紀錄性數字又要產生在中國,那就是數字化商務活動的交易額。最後,我國近年來教育的網路化雖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但是知識的准備、技術的積淀、以及法規的調整正在不間斷進行。重要的是,還沒找到數字化與傳統教育的銜接點。數字化的教材體例、數字化的教學標准、數字化的教育理念、數字化的教育管理體制正在被急切的呼喚,在這些根本性問題沒有出現之前數字化的社會還只能停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痛苦的徘徊。
不難發現,信息的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始終在各行各業扮演著重要角色,數字化的應用正在深入到計算機研究領域以外的其他領域,比如法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教育學等等
其次,社會信息對稱性的提高必然導致社會管理成本的降低,社會分工的效率將大大提高。各行各業的商業機會的迅速增加,必然驅使人們追逐更大的經濟效益,經濟騰飛的情景正在躍躍欲試的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這可能是前幾次工業革命所未能比擬的。因為這不是單純資本的解放,而是信息的解放。信息經濟在數字化社會中產生的比例將迅速擴大。人們不是從機械化中獲得利潤,也不是從超大型跨國公司的管理效益中獲得利益,而是從信息對稱度上獲得經濟利益,偏僻農村的普通農業產品掛在網上獲得世界各地定單的新聞不斷出現,證明了這種生產方式的巨大生命力。這是與傳統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最後,社會管理成本的降低將帶來社會權力的重新界定和全球性社會的革命。所不同的是革命在社會管理細節上開始,同時在各個不同領域的細節上展開,國家間的競爭變成了對這種社會變革的深刻適應程度和迅速的反應速度。數千年前工具革命帶來了社會物質生產第一次超過個體生存需要,人類使用工具擴大了生產能力,財產私有化有了動因,財產私有制誕生是那次革命的結晶,私有制使人類擺脫了原始部落的生存方式;工業革命帶來了新的社會分工要求,社會管理血緣責任制的封建文明退出歷史;近百年來金融革命帶來跨文化的融資行為,大規模的投資活動使國家邊界概念的淡化,超大型企業及其文化出現;數字化帶來的信息革命,信息傳遞的嶄新方式成了人們提高社會整體管理效益的形成,追逐國家或社會經濟利益的機會。社會權力在全球化變革中的重新界定,可能看不見因此爆發的戰爭,但是利益的分配在不同程度的新社會信息化、數字化程度的革命中完成了。
第三,數字化社會文化在高效率的信息傳輸中發展,新媒體縮短了社會信息傳遞的時間,催生了新的文化範式。
社會學家認為:社會信息成本的減少引導了社會群體的行為取向更加理智、更加具有針對性。
因為人類在自身五官構成的空間里藉助工具獲得信息的多少,以及信息本身的質量影響著個體的行為,比如看見了不公平就要表達不滿,看見了艷麗的色彩就要被吸引目光,聽到了不同的聲音可能就要駐足查看。回顧人類歷史:人類的交通、通訊工具令漢武帝建設的無邊無際的帝國也無法伸展到地球那一邊,那一邊的西方羅馬帝國也無法了解東方的神秘過度及其燦爛的文化。盡管現在有了互連網路,人類依靠自身五官來接觸世界的現實沒有太大改變,但是藉助的工具正為人類創造嶄新的文化開辟了全新的天地。
視覺仍然是人類主要採集信息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是,過去人類無法將音視頻信息像今天這么容易的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今天有了數字化的手段,使視頻信息成了隨手可執住木棍寫字畫畫一樣簡單容易,可以從世界任何地方,任意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信息。人們一下子變的聰明了許多。只要他會使用電腦,獲得或發布信息就變得輕而易舉。
這時,歷史上各種泛濫的傳說、各種信息的恣意傳播,在這樣的環境下可能就要變成另一種樣子。人民有了更大的自主判斷權和話語權。互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見解,一夜之間可能會產生無數的文學家、詩人和政治思想家,無疑對整個民族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會有無限的好處。人們在互連網上變得見多識廣,知識淵博,很快可以完成一定量的知識學習。人類更加理智、可以在更加短的時間里學會新事物。這種變化不同的專家學者認識角度不同。社會學家認為:其一,數字文化系統的形成將為人類提供更加絢麗多彩的文化生活。 其二,數字文化為人類創造了新的文化載體,如網上博物館、網上音像館、網上圖書館、網上藝術長廊等。其三,數字文化促進了全球文化交流。人類得以在全球范圍里獲取信息,生活發展。這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在某些國家已經部分實現了,在另一些國家還要經過很多年的學習。我國是有幸盡快進入這種社會文化的國家之一。盡管我們對這種文化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文稿打字的水平。
正象專家們解釋的那樣,在數字化社會文化中生存的特點是:全球化、分散權力、賦予權力、追求和諧。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社會管理效率才可能帶來的,無數思想家夢寐以求的。專家認為,構建數字文化發展的「人文生態」,改善數字化生存與交往,必須把握構建人文生態的「三原則」。 第一,「輔人技術」原則。數字化的本質應是輔人的技術,不能將其神秘化。畢竟人類要依靠自身五官的能力了解世界還要經過若干階段,在掌握某個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機、學會採集音視頻、學會製作網頁等。數字世界的人文生態,本質上也是適應人類在數字世界交往的需要而提出來的。 第二,「人文社會」原則。我們在肯定數字化世界對「社會人」生存與發展的價值的同時,還應珍視人類這一新的交往時空、交往天地,不斷加強「社會人」的人文教育,提升「社會人」的人文素質、培育「社會人」的人文精神,以更好地構建適應人類生存與交往的「數字人文社會」,並使之與現實的「人文社會」形成良好的互動。第三,「技術人文」原則。數字世界,是高技術、高人文融合的產物。如果僅僅強調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會降低數字化變革之於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所具有的整體意義。
首先,網路技術的發展,雖然對一些青少年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網路成癮」、「網路狂躁」等人格的扭曲,但它在整體上並沒導致「主體的喪失」,而是更進一步激發了主體的感知想像,塑造了可見、可聽、可感的虛擬現實。這個現實正迅速在影響著每一個網民,每一個熱愛網路生活的人。可以負責任的說是我們的社會成員還不能適應數字化社會的出現,不能適應在這種環境下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引導孩子,從教育體制上、教育理念上、教育手段上和教育方法上,還不能很好利用數字化的技術,發揮其長處。任何新技術出現就象核能武器出現一樣,人類需要適應它的產生,國家如何自律,人類如何自律,如何避免核擴散的威脅。數字化也一樣,需要全社會全人類產生新的文化範式,這是無法阻擋的事情,只能迎上去,主動適應它。
其次,網路語言和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一樣,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我們對網路語言的研究停留在一般語言學意義上的檢索、分類、歸納,不能從社會學意義上觀察其信息對稱導致的社會發展速度上的問題,以及其社會道德發展變化對速度的影響,比如網路色情的蔓延,網路暴力文化的風行究竟屬於什麼性質,如何解除、化解。
再次,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際傳播媒介,網路傳播與此前廣泛使用的人際傳媒如電話、電報相比,它從「感官性、全息性、面對面」等幾個層面,均大大地朝人性化方向邁進了一步;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相比,網路作為多媒體,兼容了現階段人類所可能接收的全部的意義表現形式,在同一個物質實體上為全方位信息接收、發送提供了可能。
最後,網路人文精神既是構建數字人文生態的核心,又是形成良好的數字人文生態的關鍵。當然相關的研究需要綜合跨學科的專業隊伍,只是我國似乎還沒有專門人才。

⑽ 古人為何迷信數字「7」

你說的這個7是西方的阿拉伯數字7,還是東方的七或者柒?這個要搞明白啊不能混淆的,我剛才看了底下一個大神引用了一大堆的神秘規律,神秘數字登登登登。但是然並卵,我先說說中國傳說中的一些典故,也類似於0到9的傳說,首先講大道50天衍49,為什麼說天衍49?因為有一個遁去的1,而後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然後又往後延伸,這個所謂遁去的1,也可能稱之為基數,在古代遁去的1被用來形容天地未開之時。所謂的9不是指真正的9而是一種極盡的表述,9為極,1為基。我不是很苟同樓下那些借鑒分析的答案。如果大道50補齊,有個所謂的歸墟,用數字來代表那麼0是最合適的,但是另外一種0意味著圓滿。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閱讀全文

與數字的文化的核心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