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延續文化
談到文化的延續性,我們很為自己的本土文化驕傲。似乎,在一切古代文明裡,中國文化最具生命力。可知的是,古埃及文明璀璨過,可是亡了;古印度文明也是偉大的,可是它的文明也中斷了。古巴比倫也如此。
再問,為什麼中國文化獨一具有延續性呢?那個結論卻偏移事實。即以為中國文化是傳天之道,是最先進的文化。人類不滅,中國文化就永恆。
把文化優越感升級為神話,這自然不是真實的中國文化。若從文明的存在所具有的基本條件,來做一些客觀的剖析,或許距離這個答案切近一點。
古代文明,不過是有很多的聚集人口,以及形成社會組織,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個樸素的,真實的認知,無疑是由很多智慧的人發現,並在這個宗族或組織體里流傳著。這個傳播的方式,最初是依靠口口相傳,這不具有穩定性。要知道,人類早期,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狂風、暴雨、洪水、乾旱、地震、火災、飢餓、疾病等等,都可以造成大幅度減員。況且還有頻仍的戰爭。戰爭也是直接造成部落被兼並,從而其文化亡逸的原因。
文化傳承所需要的基礎條件是,有一種文字可以把這個地域共同生活的人的認知經驗記錄下來。這是文化的奠基工程。那時的文字,幾乎都採用了象形方式。由結繩記事而來,文字便以線條勾勒圖畫,以象形表現實物。可是,這種方法可以產生的都是基礎文字,無法滿足大量文字創造的需要。為此,中國古文字有一項重要發明,即形聲造字。也就是說,中國文字里,兼有表意與表音兩種功能。放在人類文字初創時期看,這是具有特別性與先進性的。要知道,先進性的應用比較便利,所以也就穩定下來。
在中國這個人口眾多,種族多樣,源頭文化不一的地方,要讓操持不同口音的人,都接受一種文字,非要具備表意的特點。而單純的表意,無法支持便利的應用,多虧這個文字大部分為形聲,可以引導你認讀,這就容易流傳。
這么看,中國文化之所以具備延續性,與這個文化所選擇的文字載體有最重要的關系。
此外,中國區域,大部分時間都形成具有統一文化的政權。雖然分分合合是常態,可是民心所向,主張應該建立統一的文化與政權。而且因為地理條件的相對封閉性,在歐洲與中亞地區,基督教與伊斯蘭兩大宗教對立的過程中,儒家文化則一脈流傳。
這個穩定的環境,也有利於中國文化不被其他文化所吞並。需要說明的是,中原政權也有失落的時候,可是外來統治者為游牧民族,居無定所,其文明的發育,與這個穩定政權的文化環境有很大差異,要維系這個穩定政權,自然需要在文化上進行革新,一定程度上,要向最多人口認可的文明妥協。
這是中國文明具有延續性的政治原因,與自然環境也有關系。而且要看到,當人類與自然順應的時候,即農耕文明中,中國文化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到今天也是不可逾越的。
中國文化傳承中,有一個重要的渠道,即官方的修史。中國的史傳文化非常發達。可以說,自從有文字記錄之後,我國的歷史就沒有中斷過。在歷史上,流傳的典籍與史學名家眾多。
這些秉持信史精神的人,為中國社會貢獻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也促使這個社會的管理更加合理和科學。這個資源庫太豐富了,每在政府重大抉擇時,往往習慣從歷史上找可以借鑒的例子。這就克服了決策的盲目性。
而且,一直到今天,我們傳習古代文化,這些流傳下來的歷史書籍,還是最為主要的學習內容。
在史傳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於教育的重視與發達,是保持文化傳承的先決條件。
最初的教育是西周奴隸制被顛覆,一批熟悉國家管理與宮廷禮儀的各個方面的專家,這批人原本是被豢養的貴族,如今流落在外。他們,是最早的知識分子,也是知識的種子,需要養活自己,所以順應社會需要,成為了書塾里的老師。
一個文化圈子裡,有了專門的文化人,他們以文化傳承為己任,強調為自己尋找衣缽傳人。這種文化的擴展,是幾倍,幾十倍,幾百倍的。一個老師一輩子可能要教出幾百學生,其文化影響,要輻射很大的區域。一般這樣的文化人,在本地都是被人尊敬的。
這個社會組織里,教育得到重視,孩子讀書被認為是家庭里最為重要的事。這個良好的教育傳統,讓今天的中國還是受益無窮的。
中國人特別了不起的是,無論多麼窮,也要支持孩子讀書。把讀書看作第一重要的事,這就深入挖掘了這個民族的智力資源。這個條件就讓中國參與全世界的智力競爭時,不會落後。
教育最初是具有多樣性的。即在春秋教育繁衍時,據說有百家都有子弟從學。
可是慢慢這個教育的道統就被統一了。這原因是官方意志在教育中得到了體現。我們知道這個官方意志是儒家思想和主流文化。
怎麼做到官家對於文化的控制呢?因為隋唐時設計了一個制度,就是科舉取仕的制度。也就是,給教育找到了一個出口。
大家讀書,規定好讀什麼,有一個統一考試,然後由此可以選拔優秀分子,參與國家管理。這是一個篩選官僚的社會機制。
由此為教育繁榮奠定了基礎。
尤其重要的是,中國古代社會客觀形成了一個特殊階層——知識分子階層。
這個讀書人群體很特殊。他們與底層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即使在精英教育的形式下,也不排斥窮人的家庭讓孩子讀書。事實上,也有一批從底層讀書而改變命運的例子。而且,這些知識分子有文化使命感,不斷以自己的闡釋弘揚古代文化的傳統。若可以參與國家管理,更可以讓這個道統與現實社會的價值實現結合起來。
中國知識分子與現代意義上有較高知識水平的人不同。他們的本質性區別在於,其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在現代教育中,被多元化需求所分化了。我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是精神境界上的拔擢,注重品德修養上的提純,所以他們以聖人為自覺崇拜,力求成為君子人,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別人。這也為我國古代社會構建道德倫理社會奠定了文化基礎。
現代大學,雖然總是提及大學精神,即不丟棄理想追求,可是與知識化功利化目的比較,道德感與精神完善,變得虛化了。
不在中國文化語境里,你永遠無法理解諸如屈原、司馬遷、陶淵明、嵇康、李白、杜甫等一批社會邊緣人,本來是社會選擇上的失敗者,他們為什麼反而被後來知識分子膜拜。
因為教育傳承,有了特別階層,秉持不變的是古代文化精神。所以,文化與其繁衍的藝術,就不斷繁榮起來。
這樣中國古代社會管理里,融合了自覺的合理的科學的成分。
現在可以總結一下,形成中國文化傳承的延續性大致有五個原因:文字基礎,環境的穩定性,史傳文化的發達,教育的普及和重視,以及科舉制度造就了知識分子階層。
文化的傳承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內核,也是其鮮明的特徵。這是它的優勢所在,也不可避免有問題。
例如,中國人的文化優勢感的形成,或許成為制約他接受新鮮知識或文化的籍口。
任何文化其發展的過程中,都是雜糅與廣泛的融合的結果。不能因為這個思想或文化在當時多麼先進,就以為可以是得道了,發展到極致了。而中國文化傳承,借力於教育途徑,加上官方意志干預,把儒家文化樹立為正統,這造成了文化的一元化。
教育以傳承為目的,所以缺乏批判意識。在以張揚為目的的解讀中,融入了很多現實認識,其實已經背離了文化的原意。而且在這個流傳過程中,神聖化了文化傳人與文化認識。於是,崇古的意識被培植起來。我們在其他文化的學習時,總是強調兩面認識,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在近乎所有的本國文化解讀中,總是迴避其局限性。這種有意漠視文化不足的傳統,讓中國文化處於自我中心地位。在現代背景下,一些所謂文化學者,把中國典籍中的只言片語做誇大的衍化,賦予了現代認識,由此推斷如今人類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就存在。今不如昔。最為可笑的是,從古代言辭里,找出例子,說明那是科學的。以此對抗今天的科學判斷。要知道,古代囿於認知,缺乏科學方法,可是存在科學意識,以及科學判斷。畢竟,科學體系的構建,是人類近代幾百年的事。這是基本事實,不能睜著眼說瞎話。
我國古代文化是具有先進性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不被宗教所控制,具有獨立的思想判斷。所以,早期唯物思想,一些樸素的科學意識,以及務實的態度是存在的。這在人類早期社會,中世紀西方蒙昧時期,具有比較優勢。可是,這不意味著,我們今天的思想認識一定是落後於古代的,只有古代才代表人類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在中國文化優越感的裝飾下,很多社會現象與思想扭曲相關。為什麼在現代社會,我們的大眾那麼容易被裝神弄鬼的人所欺騙?為什麼以所謂古方、御醫等,作為標識,很多假作中醫葯或者氣功之類,還可以讓許多人受騙?
在這些輕信背後,因為我國文化里有信古崇古的傳統。
在歷史研究者看來,有一個問題是不可迴避又不好解釋的:以中國文明的先進性,為什麼會在近代化與現代化的發展中,讓日本搶跑了一步,反而讓它提前了發展進程,而我們則要面對一百多年來的屈辱歷史?
日本在西化上歷史包袱少,所以他們可以明治維新時期公然以脫亞入歐為國策。要知道同期,中國的變革則為動搖祖制而被民意排斥。所以,中國發展在近代滯緩了,主要原因就在於被所謂傳統所綁縛了手腳,抑制了思想上的創新。
歷史上,不會有一種文明永遠先進。中國文明的演進中,有一個中心轉移現象,即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今天的所謂中土文明反而不那麼純正了,中間因為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入侵,歷次戰爭,造成了原生文明南遷,而中土則形成了民族融合後的雜色文明。
文化就是一條長河,它的河道或許有變遷,而其中的水滴,則是流經每一處都要吸納而來的。
B. 正定有哪些歷史名人和名勝古跡
正定是沿用石家莊長安區東古城的名字,東古城漢朝之前稱為東恆,後劉邦改東恆為真定,取義真正平定之義。正定古稱安樂壘,北魏時期常山郡首府由真定前往安樂壘(如今的正定),安樂壘開始崛起,到隋唐時安樂壘改名稱成為真定一直到清朝又改為正定。
石家莊橋西區西三教東三教是韓信練兵的地方,以前是三校後來變成三教。西部太行山區一直是古代製造兵器的地方,冶河由此得名。鹿泉區是韓信射鹿見泉水的地方,以前稱獲鹿後來改成鹿泉。抱犢寨是張三豐悟道場場地,並題有抱犢福地。井陘是韓信背水一戰的古戰場,井陘古秦道是古代燕趙通向秦晉的交通要隘。長安區東古城古稱東恆,戰國時是中山國的重要城邑,秦時在東恆設恆山郡,漢朝時劉邦親自率軍攻城平滅陳豨叛亂後更東垣為真定取真正平定之義。元氏,東古城(古稱東恆,真定)以及正定(古稱安樂壘)是常山郡先後所在地,趙雲是常山郡真定人,當時常山郡首府坐落在東古城。秦朝大將南下第一人,南越國創建者趙佗(東古城人)的先人墓在新華區趙佗公園。正定古稱安樂壘,北魏時為常山郡首府,隋朝時改安樂壘為真定,正定有九樓四塔八大寺,古建築保存較好。新樂伏羲台是華夏人文先始祖三皇之首八卦發明者伏羲繁衍生息的地方。趙縣古稱趙州,柏林禪寺是中國禪宗史一座重要祖庭,趙州橋距今1400多年歷史。平山縣以及周圍縣是古中山國所在地,中山國遺址坐落於平山縣境內,出土了大量稀世珍寶,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西柏坡是中共領導人指揮三大戰役辦公地,石家莊是新中國解放的第一個城市,新中國從這里走來。贊皇縣是周穆王戰勝於此,封為贊皇。由於古代各縣與如今管轄范圍或名稱均有較大改變,一個名人可能在古代屬於那個縣,在現在可能屬於這個縣,但無論怎麼說,都屬於如今石家莊市!這片熱土叫石家莊市!名字是毛ZX改的,省會是周ZL定的。石家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在華北地區乃至全國都有重要的地位!
C. 文化如何延續,該怎麼判斷,由誰來決定
我們現在很多優秀文化都是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但是仍然有很多它沒有延續下來,它們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有些文化是因為不適合當時那個時候,落後於當時的朝代,就走向沒落了。有的文化則沒有被很好的傳承延續,慢慢的被人們忘記。我覺得文化是否延續的唯一標準是它這種文化有沒有被後代的子子孫孫們記得。文化如何延續應該由當時的社會大趨勢來決定,不取決於某個人,某個家族,而是取決於整體的中華兒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付出自己的努力來讓文化不斷地相互延續。
中華傳統文化掌握在每個中華兒女的手中,它屬於我們每個人,不是某些人的附屬物品,不是某些人的私有記憶。有些人就要摒棄傳統的觀念,然後能夠付出,將文化帶給更多的人,不要局限於門派,以及家族。如果將傳統文化教到每個中華兒女的手中,那麼我相信這種文化將會越來越強大,他們那個家族和技藝也很會越來越重要,具有歷史劃時代的意義。
D. 國家歷史名城正定古城,有"九朝不斷代"之譽,可為何知道它的人屈指可數
正定古城坐落於我國河北省的省會石家莊。這座古城完全是按照漢族的風格建立起來的,由於當時歷史的原因,這座古城非常的受歡迎。因為這座古城完美的體現了當時的歷史文化特色。也體現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能夠建造出一座如此宏偉而且如此漂亮的古城。
但是就是這么一座歷史文化濃重的古城卻鮮有人知道。其實原因並不難理解,因為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被打造成了旅遊城市,而越來越多的歷史古跡充滿了商業化的氣息,因為這個古城並沒有過度開發保留著它原來有的風貌,所以在一些宣傳上它就比較欠缺,所以並沒有什麼人知道。
E. 概括正定文化特點
正定
正定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石家莊北約40公里。正定有4座風格不同的石塔,值得一游。
木塔,坐落在正定城內,又名天寧寺凌霄塔,也稱木塔。始建於唐咸通元年(860),宋、明、清均有修葺。塔身是磚木混合結構,塔分九級,高60米,是正定城內最高的古建築,塔內有階梯可攀登至頂,眺望正定全境。塔頂、塔剎和第九級於1965年邢台地震時受波及倒塌,八級以下仍保存完整,其建築結構與建築藝術特點仍清晰可見。
青塔,坐落在正定城內東南角,又名監濟寺澄靈塔,始建於唐咸通八年(867)。此塔有一番來歷:唐代義玄和尚在正定創建了佛教臨濟宗,成為中國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到宋代傳入日本。唐咸通七年(866)義玄去世,翌年佛教徒在正定城內東南選地建塔葬之,遂移臨濟寺建於此,寺早毀,青塔在金大定年間重修。現仍以此寺為臨濟宗發祥地,信徒眾多。青塔高33米,塔分九級,塔身為磚砌,呈八角形。日本佛教界朋友近年來常到該塔朝拜。
華塔,坐落在正定城內南門里,又名廣惠寺多寶塔。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5一805),金、明、清皆有修葺。塔高45米,下面三層為正八角形。第四層為圓錐體,下面八個角各有一力士承托,塔壁塑有人物、虎、豹、獅、象等,造型獨特,塑工精細。
磚塔,坐落在正定城內西南街,又名開元寺須彌塔,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唐乾寧五年(898)重修,現仍保留唐塔的特徵。磚塔呈方形,高48米,塔分九級,塔的初層四角各有石刻力士承托,力士肌肉豐滿、栩栩如生。塔的下層正門上寫"須彌峭立"四字。磚塔東面有一古鍾樓,內有一巨大銅鍾,據說鍾樓大鍾響時,方圓幾十里都可聽見。此塔和有名的西安大雁塔有相似之處。
F. 石家莊市正定古城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正定古城保護,繼承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正定古城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正定古城的規劃、保護、管理、利用等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正定古城」,是指《正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歷史城區范圍,包括古城護城河、城牆以內地區及城關地區(東關、西關、南關、北關)。第四條正定古城保護應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切實保護好其歷史文化價值,遵循保護優先、科學規劃、嚴格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保持古城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傳承性和生活永續性。第五條石家莊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正定古城保護工作的領導。
正定縣人民政府負責正定古城保護的具體工作。
石家莊市、正定縣自然資源和規劃、住建、文化旅遊、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正定古城保護工作。
正定縣人民政府應當健全古城保護專家咨詢機制,對古城保護工作中的重要事項進行咨詢論證。第六條石家莊市人民政府、正定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正定古城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正定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石家莊市人民政府可以給予資金補助。第七條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資助、投資、設立公益性基金、開展志願服務、提出意見建議等方式,參與正定古城保護工作。
正定縣人民政府對在古城保護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給予表揚或者獎勵。第八條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都有依法保護正定古城的義務,有權對破壞正定古城的各類違法行為進行勸阻、舉報。負有保護管理古城職責的部門,接到舉報後,應當及時依法查處。第九條每年8月24日為「正定古城保護日」。第二章規劃與保護第十條正定縣人民政府應當依法編制《正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經市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報省人民政府審批。
正定縣人民政府編制或者修改其他專項規劃,涉及古城保護內容的,應當與《正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相符合。第十一條依法批準的《正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應當嚴格實施,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應當依法重新報送審批。第十二條正定古城保護對象:
(一)古城牆、隆興寺、開元寺、臨濟寺、廣惠寺、天寧寺、府文廟、縣文廟、風動碑、崇因寺藏經樓、蕉林書屋、榮國府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
(二)隆興寺歷史文化街區、開元寺歷史文化街區;
(三)南城門及周邊歷史風貌保護區、燕趙南大街歷史風貌保護區、鎮州南街歷史風貌保護區、府前街歷史風貌保護區、西門及王氏雙節祠歷史風貌保護區;
(四)正定古城內恢復建設的陽和樓、府城隍廟等重點建築;
(五)歷史建築、傳統民居、古碑石刻、壁畫彩繪、古井橋梁、古樹名木;
(六)歷史地名、商業老字型大小、傳統藝術、傳統技藝、傳統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七)紅色文化遺產及紀念性設施;
(八)護城河、常山公園、蓮池公園、雲居湖公園等已形成景觀的生態環境風貌;
(九)其他具有保護價值的對象。第十三條正定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正定古城傳統格局、整體風貌和空間尺度的保護。
重點保護一環(正定城牆)、一河(護城河)、四關(東關、西關、南關、北關)、雙十字(燕趙南大街、鎮州街、中山路形成的古城軸線)的古城格局。
重點控制古城內建築的高度、體量、色彩和形式,保護古塔、古寺之間的視覺通廊,突出大悲閣、凌霄塔、澄靈塔、須彌塔、華塔、南城門、陽和樓等標志性建築在整體風貌中的統領地位,保持古塔、古寺、古城牆、歷史街巷和傳統民居形成的古城整體風貌。第十四條正定縣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保護對象分類建立正定古城保護名錄制度。縣文物、規劃、住建、園林等主管部門負責編制、調整古城保護名錄,報正定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
列入保護名錄的保護對象,應當建立保護檔案,並分類設置相應的保護標志。
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得損壞或者擅自設置、移動、遮擋、污損保護標志。
G. 正定古城牆的中國明清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正定古城牆的中國明清城牆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詳情:
繼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之後,中國明清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之路也邁出第一步。「中國明清城牆申遺」名單除南京、西安、荊州等8個城市外,宣化、正定、開封、長汀、肇慶等5地也將加入其中,使中國明清城牆申遺工作形成「8+5」捆綁模式。由古城牆歷史價值最高的南京被推舉為「牽頭」城市。雖然明清城牆聯合申遺已踏出第一步,但申遺之路還十分漫長,至少需要五年左右的時間准備。按照計劃,2015年年底前完成申報前的各項准備工作,2016年3月底前正式向國家文物局遞交申報材料,2017年1月10日前正式上報世界遺產中心評審,2017年8月底前迎接國內外權威專家的最終考察,2018年6月底前接待最終考察與世遺評審,迎接世界遺產大會的召開。
簡介:
正定古城牆位於河北省。始建於北周,初為石築。唐寶應元年(762年)因滹沱河溢水灌城,城日以圮,進行拓建。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擴建為周長二十四里,高三丈二隻,上寬二丈的土城。隆慶五年(1571年)真定知縣顧授始將土城改為磚城,後任知縣周應中申動府庫銀六萬余兩,徵用真定府轄各縣民夫,分段興工,於萬曆四年(1576年)竣工。四城門東曰迎旭,南曰長樂,西曰鎮遠,北曰永安,並均附有月城和瓮城。後世重修或改建也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在預防水患和軍事防衛上起了重要作用。由於歷史的原因和近年城鎮建設的發展,正定城除現存城門外、已多為土城。東城門已埋於國防工事之下,南門存里城門和瓮城門,西存里城門、瓮城門、北存里城門及月城門。正定城牆於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正定南鄰石家莊市15公里,北距北京城258公里,京廣、京深、石德、石太鐵路穿境而過。
131路 老火車站(解放廣場)至正定國際小商品市場,票價2元;
148路 新火車站至正定國際物流園,票價2元;
132路北國商城到園博園,票價2元;
177路 南焦客運站至園博園,票價2元;
130路 省博物館至正定蟠桃 票價2元
也可從石家莊市內打車直接到直接到正定隆興寺,大約30元。
自駕車 107國道、體育大街、建華大街、中華大街、太行大街均到達正定。
H. 河北正定都有哪些名勝古跡
榮國府、寧萊街榮國府位於石家莊市北15公里處的正定縣,是為配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拍攝,根據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的具體描述和中國清代木結構建築的通行規范,並參照《大清會典》中規定的王公府第的建築制度而建造的一座仿明末清初的建築群。
榮國府為一正兩廂鹿頂鑽山形式的多進四合院。府中分中、西、東三路,中路依次是萊府大門、外儀門、向南大廳、內儀廳、榮禧堂;西路有西角門、垂花門、大理石屏風穿堂、賈母花廳、榮慶堂、鳳姐院;東路是賈政書房。東側是仿江南園林。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700平方米,共有房間212間,游廊102間。
寧萊街和榮國府是一體工程。街長4000多米,兩側共建房屋120間,51家店鋪,均為仿明末清初建築,街道錯落有致,牌匾幌子古樸精美。商店經營各具特色,有工藝美術、冷飲食品、日用百貨、文化書刊和旅遊用品商店,還有飯店、咖啡館等旅遊服務設施。
交通:石家莊市北15公里處的正定縣
臨濟寺位於石家莊市北15公里處的正定縣,是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的發祥地,現為河北省佛教協會住址。寺內主要建築有澄靈塔、大雄寶殿、僧舍等。臨濟宗廣泛傳播於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臨濟寺作為臨濟宗的發祥地,吸引著國內外許多佛教信徒來晉謁拜祖。
交通:正定縣
隆興寺位於石家莊市正定縣城內,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 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並蓋大悲閣,遂大興土木,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築先後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可見當年這里晨鍾暮鼓,鍾磬齊鳴,香煙繚繞,「南無」聲聲的歷史盛況。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五檐三層,高33米。閣內正矗立著高大銅佛鑄像,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正定大菩薩。這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有2.28米高,有42臂分別執日、月、凈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971 年),有三千匠役投身這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