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春節的習俗有貼對聯、放爆竹、除夕守夜、吃年夜飯、收壓歲錢等等。
對聯是中國特有的民俗象徵,採用大紅紙張書寫祝福詞語,有吉祥如意的寓意,除夕夜放爆竹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寓意嚇走年獸,一年順意,而年夜飯則象徵著一年團圓,家庭和美。
春節簡介:
春節(Spring Festival),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歲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②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春節的習俗
春節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春節的起源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舉行各種慶賀新春的活動,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
1. 祭灶吃灶糖
農歷十二月廿三,是祭灶吃灶糖的日子。在這天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放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還要燒香、點燭、放紙炮等。祭灶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歲歲平安。
吃年夜飯
③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春節習俗有:舞獅、飄色、耍龍、游神、押舟、年例、逛廟會、逛花街、燒煙花,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靈、拜祭祖先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盛大的祭祝祈年活動。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表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
④ 關於春節的民風民俗有那些
春節作為中國隆重的傳統節日自然有它獨特的民風民俗了,下面為您介紹:
1.祭拜灶神
拜灶神講究在小年也就是臘月廿三或廿四根據地方不同略有出入,在那天將貼了一年的灶神像私下,如果是23就別撕,24供的話才可以撕,因為有傳說灶神在24日晚上六點才離開你的家,所以提前撕有趕灶神的意味,就趕走了福氣,祭拜時經典的年糕,東瓜條,上香,上酒等封灶神的嘴,祭拜時注意只能有男子祭拜。
2.掃塵
也是在小年時完成,將自己家裡外仔細的清潔一遍,全家人共同動手,有全家齊心協力為新的一年某求嶄新而有福氣的開始的寓意,掃塵,掃的是舊的一年陳留下來的污穢,不潔,以防新的一年的好運不樂意登門,是人們乾乾凈凈的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3.貼春聯
小年,除夕,臘月二十八這幾個日子貼春聯都可,春聯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發展為春聯,表達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美好願望。春聯,又稱「春貼」、「桃符」,過年時所貼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重要習俗。春聯以紅為底色,驅邪避災,招福的作用,用黑色的字提上對於來年事業,家庭,愛情等等期盼,寓意美好順遂。
⑤ 中國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1、紅包
春節期間,長輩會給予晚輩一些禮金,以紅色信封包著,稱「壓歲錢」,通稱為「紅包」(粵語作「利市」)。有經濟能力的子孫,也會給予長輩紅包。紅包的金額不等:在中國大陸,人民幣一百元到一萬多元不等;在台灣,新台幣六百元至六千元,都相當普遍。
2、集市
新年來臨之際的集市或市場會販售新年有關商品,如鮮花、玩具、服裝甚至煙花,方便人們買禮物用來走親訪友或居家裝飾。在一些地方,購買年花跟西方購買聖誕樹的傳統無甚不同。
3、服裝
農歷新年期間穿的服裝主要是紅色或是其他鮮艷的顏色,因為人們認為紅色能辟邪。此外,人們從頭到腳都穿新衣服,象徵著新開始。亦有人穿著漢服等華夏文化特色服裝。
4、全家福
親族聚集在一起照全家福是重要儀式。照片會在房子的大廳或是屋外拍攝,家族裡地位最高的長者會坐在中央。
5、飲食
1、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廣東地區和蘇浙地區有所不同;
2、團圓飯,年三十晚一家人聚首的飯局;
3、包餃子:中國北方省份的過年風俗,餃子形狀像元寶,而且宋朝銀票叫交子,所以人們認為過年包餃子會帶來財氣。
節日起源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
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動。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歲節(年節)的起源與發展涵蓋了人文哲學與自然規律等方面內容。
⑥ 中國春節傳統文化有哪些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
⑦ 春節民俗文化有哪些
春節民俗文化有吃餃子,貼年畫,貼春聯,放爆竹,除夕守歲。
吃餃子是春節民俗文化之一,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貼年畫在春節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貼春聯在過大年這一天早上起來,需要貼門神和貼春聯。春聯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俗象徵,在過春節的時候貼春聯是一個非常隆重的項目。
放放爆竹這個春節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雖然現在為了環境保護,很多地方已經禁止放爆竹,但在一些偏遠地區還依然保留這個習俗。
除夕守歲在我國很多地區大年夜「守歲」,其實就是全家人無論長幼,過年當晚都不睡覺。而且一定要等到初一八點鍾之後才能睡覺,主要的寓意就是希望一家人平安、健康。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只有在除夕「守歲」才能健康長大。
⑧ 春節習俗有哪些
春節習俗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7、白族習俗。雲南白族人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綉球」活動。
8、土家族習俗。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朴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9、傣族習俗。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10、黎族習俗。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
11、僳僳族習俗。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
12、基諾族習俗。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13、高山族習俗。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春節簡介: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蘊。
春節習俗歌謠:
1、北京:「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2、山東:臘八粥,熬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應該是糜黍,見北京篇「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著弟弟扭一扭
3、陝西: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兒捏餃兒,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4、東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
5、統一: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煮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帶你滿街走。
⑨ 春節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春節的文化習俗有:
1、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