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商朝有哪些文化歷史

商朝有哪些文化歷史

發布時間:2022-08-06 12:40:11

Ⅰ 商朝文化概述

商朝在最後的二百七十多年間,定都於殷,即今河南安陽,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們稱這二百七十多年為商朝的後期,我們所以確知商朝已有文字記錄乃因為公元一八九九年以來殷都遺址——即所謂殷墟——的發展和發掘。

殷墟出土的遺物,除了大批的銅器、陶器、骨器、石器外,最引史家注意的是無數刻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至少有十萬片以上)。這些甲骨差不多全是占卜所用的,乃王室卜人所保存的檔案。原來商人要預測未來的吉凶,或探問鬼神的意旨,便拿一塊龜腹甲(間有用背甲的)或牛肩胛骨(間有用肋骨的),在一面加以鑽鑿,卻不令穿透,然後在鑽鑿處灼火,另一面便現出裂紋,這叫做「兆」。卜人看兆而斷定鬼神或一種神妙的勢力對於所問的反應。所問的事情,有時連日後的「應驗」,就刻在兆的旁邊,這可稱為卜辭。卜辭的內容以關於祖先的祭祀的為最多,如卜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種類、用牲的數目等;在關於氣象的,如卜雨、晴、風、雪等;有關於歲收的豐歉的;有關於征伐、漁獵和出行涉川之利否的;有關於疾病、胎孕和夢征的;有所謂卜旬和卜夕的,即於一旬之末卜下一旬有無災害,和於日間卜是夕有無災害的。還有別的事項這里不能盡舉。卜辭以外,甲骨文書中也有少數短短的記事,例如記頒發矛若干,某人取貝若干,某日某人入覲之類;又有田獵獲獸的記錄,刻在獸頭骨上的。甲骨文書全是商朝後期的遺物。根據甲骨文書、甲骨文字的分析、其他商代的遺物遺跡和後人關於商朝的記載,我們可作一商代的文化的速寫如下。

商人是以農業為主要的生產方法。農作物有黍、稷、稻、麥、蠶桑。卜辭中「卜黍年」、「貞(卜問)我受黍年」、「貞其登黍」的記錄很多,而此等處的黍字從未見有用別的植物名來替代的,可知黍為商人主要的農作物。帛、巾、幕等字和若干從糸的字的存在,證明絲織工藝的發達。有酒,以黍釀造。耕種全用人力。農具有耒耜。原始的耒耜,蓋全以木為之。耒是一根拗曲的木棒,下端歧而為二,歧頭上安一橫木,以便腳踏。這是起土用的。耜和耒的分別是下端斜銳而不分歧,利於刺地而不利於起土,大約過於堅實的土,耒不能起便先用耜去刺松。耒當是利用樹椏做成。商人是否已用銅做耒耜的下部,不得而確知。

漁獵和畜牧也是商人的盛大的生產副業。魚的種類不見於卜辭。獵品,除野豬、鹿、狼、兕、兔、雉外,還有象。商王田獵的記錄中,獲鹿有一次三百八十四頭的,獲豬有一次一百十三頭的,獲狼有一次四十一頭的。可見殷都附近的開辟程度。供食的家畜,除牛、羊、雞、豕外,還有狗。牧畜業之盛從王室祭祀用牲之多可見,每有一次用牛羊三四百頭的。馴役的動物除牛(旱牛和水牛)、馬、犬外,還有象。至遲在商朝末年,商人並且曾利用象去作戰。

商人已有鑄造青銅(銅錫合金)器的工藝,鑄造工場的遺物曾在殷墟找得,有可容銅液十二三公斤和陶制煉鍋,有銅制的型範,有銅礦石,有煉渣。商人的兵器及工具大部分已用銅制,但也有一部分仍用石或骨角制。殷墟遺物中有銅制的戈頭、矛頭、瞿、箭鏃、錛、小刀、針;石制的矛頭、槍頭、箭鏃、刀、斧、粟鑿;牛角或鹿角制的矛頭、箭鏃和骨錐。骨角制的兵器也許是僅作明器用的。

商人鑄銅技術之最高的造就,乃在王宮和宗廟里所陳列的供飲食和盛載用的種種器皿,如尊、卣(盛酒用)、爵(酌酒用)、觚(飲器)、罍、(食器)、方彝、巨鼎(盛食物用)等等,都是具有很縟麗的花紋的。可惜寫此段時,殷墟的銅器,作者尚無緣寓目。茲根據他人參觀(民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會所陳列者)的報告,略記二器,以見一斑。一為提梁卣:器分三層,上層為一蓋,以練系於梁間,下層為卣的本體,中層擱上是一蓋,取下來卻是一觚,提梁的兩端,各有一生動的兔形的獸頭,全器周圍是細致的花紋。一為盂形的器:當中有一柱,柱頂成蓮花形,其旁四龍拱繞,兩龍銳角,兩龍鈍角,四龍相連,可以環柱為軸而旋轉,孟身和柱周圍也是細致的花紋。

此外殷墟銅器之可注意的有盤、壺、鏟、勺、漏勺、筷子等,還有戰士戴的盔。

殷墟的陶器包括種類繁多的飲器、食器、盛器和烹飪器,其質地有灰色、紅色的粗陶,黑色、白色的細陶和一種經高度燒加釉的陶;其紋飾多數是刻劃的。細陶的紋飾極復雜,其母題有動物形,幾何圖案和圖案化的動物形。

商人牙、骨、玉、石雕刻工藝在殷墟的遺跡也很豐富,舉其特別可注意的:有鑲嵌綠松石的象牙鴟尊;有一種雕紋的(也有繪紋的)骨制玩器,彷彿後世「如意」一類的東西,長形略曲,其花紋為龍、鳳或蟬形,偶或嵌著綠松石;有各種式的佩玉,或作圓圈,或作半圓,或作長筒,或雙龍相對成一圓形,或兩魚相對成一半圓,或狀人物、人面、獸頭、虎、兔、象、鴞、燕、鴿、魚、蛙、蟬、長尾鳥、蝙蝠等;又有巨大的大理石的立體雕刻品,狀人物、虎、龜、鴞、蟾、雙獸等,以供陳設之用的。

從狀人物的雕刻品和其他遺物,我們知道商人是席地而坐的;知道當時一部分人的服裝是交領、右衽、短衣、短裙、束帶、其鞋翹尖;知道當時女人臉上塗朱;頭飾極復雜,左右兩鬢或額間的頭巾上綴驪綠松石砌成的圓形物;准確性中間束一骨圈;發上戴雕紋嵌綠松石的象牙梳;又簪骨制或玉制的笄,小的一兩枝,多的幾十枝;笄頭雕各式各樣的(現已發現四五十種)獸頭和花紋;她的頭飾比頭還高。

關於商人的居室,我們也有一些推想的根據。有殷墟曾發現版築的遺跡,那是房屋的基址。有一處基址作長方形,四圍有許多大石卵,其相互間的距離,大略相等。這些石卵大約就是柱礎,原來上面是安柱的。有一基址長三十公尺,寬九公尺,石柱礎之外,並有銅柱礎十個。殷墟絕無磚瓦,房頂想必是用茅草編成的。古人所謂「茅茨土階」,大約就是商朝宮殿的寫照。又發現一座純黃土築成的大台基,面向正南,與羅盤所指的完全相合。台基前十九公尺,也有大石卵,排成弓背形。台基的四周,遺下好些整副的野豬骨,可見這建築必是和祭祀有關的。又掘出若干長方的坎穴,有階級可上下,中有破陶片牛骨狗骨之類。坎穴內周圍用硬土築成,鐵一般堅固。有些坎穴之下又套一個坎穴。這些坎穴是否與上說的版築柱礎同時,不能確定。但我們知道,遠距商朝亡後三四百年,還有貴族的地下宮室見於記載《左傳》,則商朝後期之有這種穴居是很可能的。殷墟又掘出一些商王的陵墓。從墓室的情形可以推知王宮內部的情形。墓室一律作亞字形,原是木構,木料已腐化無存,卻剩下木構上所裝的各種立體石雕,作獸頭、雙面、牛頭,鳥、獸等形的。又從墓中的遺跡推之,可知原來牆壁的內面是嵌鑲著許多紋飾和塗著紅色的。

商人的交通用具,有牛、馬、牛馬或象駕的車。除普通的車外,又有兵車,其形式大略是輿作半圓形,由後升降,一轅駕四馬,兩服兩驂,與後來周朝的兵車無多差異;這是從殷墟發現的銅質車飾推知的。據卜辭的記載,商人出征有時遠行至三四十日。

上面講的是商人的「物質文明」。其次要講他們的社會組織,可惜後者的資料遠不如前者的詳晰。

商人是普遍地聚族而居的,而且每族自成為一社會的單位。每族有一名號,即所謂「氏」。所以後來商朝亡後,新朝把商遺民分派給新封的諸侯都是整族整族地分派的:例如以條氏、徐氏、蕭氏、索、長勺氏、尾勺氏等六族分給魯國;以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終葵氏等七族分給衛國。卜辭記商人用兵,每有派某一族或某些族的人去作戰的;例如「令斿族寇周」,「令多(眾)子族從犬侯寇周」,「命五族伐羌」等。姓和氏的分別,商朝當已有之。姓是舊有的族號,氏是比較後起的族號。因為族人的繁衍,一族可以分成許多族,而散居異地。同源異流的眾族保留其舊有共同的族號,謂之姓;同時各有其特殊的族號,謂之氏。姓字甲骨文及周金文皆作生,不從女。以生為姓者,溯生之所從來也。(古人名與姓氏不並舉,因為在比較原始的社會里,互相接觸的人,以同姓氏為常,自無以姓氏冠其名上之必要。此種習慣直至春秋時代猶然。以姓氏冠名乃是有了五方雜處的大都市以後的事。)

商民族以一個王室和它的都邑為核心。這都邑商人自稱「天邑商」。在商朝六百年間,這「天邑商」曾經六次遷徙,最初是在亳,即今河南商丘北四十里;中間五遷皆不出今山東的南半和河南的東半;最後的二百七十餘年是在殷,即安陽的殷墟。商王統屬著許多部族的君長,即他的「諸侯」。原則上他們對商王的主要義務,是當他需要時,派兵去助他或替他征戰,此外也許還有定期的貢獻。這些諸侯的來源,大抵是本來獨立部族的君長,為商王所征服的,或震於商朝的威勢而自願歸服的;似乎還有一部分是商王把田邑分給自己的臣下或親族而建立的。商王對各諸侯的控制能力並不一致,諸侯對商朝也叛服不常,他們彼此間也不永遠是和平的友侶。卜辭里生有商王命這個諸侯去伐那個諸侯的記載。諸侯領土與王畿之間,民族和文化的關系疏密不一。有些諸侯所領的部族與王畿的人民是屬同一民族,或原來雖不屬同一民族,而已經與商人同化的,這些可以概稱為商人;但也有些諸侯所領的部族在語言習慣上皆與商人相異,而始終對商人保存著「非我族類」之感的,例如當商朝末年居於涇渭流域的周人。

商朝王位的繼承,自第二傳以下,以兄終弟及為原則。王子無嫡庶之分,皆有繼位的資格。至無弟可傳,然後傳子。但傳末弟之子抑傳其先兄之子,似無定製;多數是傳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每因堂兄弟爭位釀成王室的大亂。最後的四傳皆是以子繼父,似乎已鑒於舊制的不善而有意把它改革了。諸侯的繼承法是否也以兄終弟及為原則,無從知道,但至少有例外,如「周侯」的繼承,始終是以子繼父的。

在商朝的勢力范圍以內和以外散布著許多文化遠較商人落後的游牧民族,不時寇略商朝或其諸侯的領域。商朝後期的最大外敵是西北的鬼方(其根據地蓋在山西北部及陝西的北部和西部)。歷史上記載商王武丁曾對他用兵至三年之久。此外卜辭所記商人的外敵還有好些,但其中除羌人外都與後來的歷史失了連絡。卜辭所記商人對外戰爭,用兵至多不過四千、五千、俘虜至多不過十五、十六,但這些似乎不能作代表的例,因為卜辭曾記一次殺敵二千六百五十六人。

戰爭所獲的俘虜,當有一部分是用作祭祀的犧牲,卜辭中屢有人祭的記錄。但那不是常見的事。大多數俘虜當是用作奴隸。卜辭中有奴、奚、臣、仆等字皆是奴隸之稱。奴隸除用執賤役外,當亦用於戰爭,卜辭中有「呼多臣」伐某方的記錄,似是其證。又有所謂「耤臣」和「小耤臣」,似是奴隸之用於耕作的。

商人的商業已發展到使用貨幣的階段,他們的貨幣以一種鹹水貝為之,小塊的玉器似乎也用為貨幣。從殷墟的遺物可以推知殷都一帶商業之盛,銅器、玉器和綠松石飾品的原料都非近地所有;占卜用的消費量甚大的龜也是異地所產;鹹水貝也是如此。特別是玉和貝必定是從遠方輾轉販運而來的。

關於商人的社會狀況,我們所知僅此。其次要估量他們表現於生產方法以外的智力。

甲骨文書包涵單字約五千,可識的約一半。這些文字雖然形體上與今字大異,但已識的字都可依照一定規則譯成今字。其意義及用法大體上與今字不殊,習慣的保守性真是可驚的。除形體外,甲骨文字與今字的差異有兩點可注意:(一)帶有圖象性的字無論物體的寫生或動作性態的喻示,每隨意描寫,但求肖似,沒有定構。例如龜字,或畫正面,或畫側面,或畫尾,或不畫尾,或畫兩足,或畫一足。又如漁字,或畫一魚,一網,一手;或只畫一魚,一手;或畫四魚在水中;或畫一魚傍水。(二)在意義的分別上,有好些地方比今字為詳細。例如駕馭之馭,或從馬,或從象,因所馭不同而異字。又如牧字,或從牛,或從羊,因所牧不同而異字,又如一獸的雌雄,各有異名;牝牡二字原指牛的兩性,此外馬、羊、豕、犬、鹿等,各於本字的邊旁或底下加七或土,以別雌雄。

現存商人的文書只有契刻的甲骨文書。但商人所有的文書不只此種。甲骨文書是先寫而後刻的。這從甲骨上一些寫而漏

刻的朱墨跡可以推知。殷墟又發現一塊白陶上寫著字。從這些字跡可以推知毛筆的存在。又甲骨文中有冊字,象竹簡匯

集之形。既有筆又有簡冊,可知當有寫在簡冊上的文書。現存薈聚上古文件的《尚書》中,傳說為商朝遺文的有五篇。

其中比較可信為真出商人手筆的是《盤庚》三篇,那是記商王盤庚遷都(自奄,即今山東曲阜,遷殷。)前後對臣民三

次訓話的。

古代記載原有「商人尚鬼」的話,證以卜辭而知其確切。在商人看來,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樣地實在,而且這

兩個世界關系極密切。鬼神充斥於他們的四周,預知他們自身及其環境的一切變動,操縱著他們的一切利害吉凶禍福,

需要他們不斷的饋饗和賄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猶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問,照例要聽命於龜殼和牛骨。

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們的祖先。王室對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眾多,次數之頻繁,供獻之豐盛都非我們所能想像。

用牲的數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當場生宰以供陳列外,有以火焚燒

,或沉於水中,或埋入土中的。祭祀的時日,用牲的種類、數目、方法,有時連牝牡、毛色,都要憑卜人預先向所祀的

祖先請示。商人心目中死鬼與現世的關系,從盤庚遷都前對臣民的第二次訓詞(即《盤庚》中篇所記)很可以看出。茲

將其中一段的大意,譯白如下:「我念著先王為你們的先人勞碌,就關心你們,要保育你們。我若有失政,先王就要重

責我說:為什麼虐待我的子民?你們若不知去求安樂的生活,不與我同心,先王便要責罰你們:為什麼不和我的幼孫和

好?……你們若立心不良,先王便要革了你們的先祖先父在天的職位。你們的先祖先父受了你們的牽累就要棄絕他們,

不救你們的死亡了。我有了這樣亂政的臣民,只得拿貝和玉去祈禱。你們的先祖先父便會告訴先王:懲罰我的子孫罷!

於是先王便大大地降下不祥來了!」祖先而外,商人的神祗,以現在所知,有主土壤的社神,有山川之神,有風雨之神

,有蠶神,還有主宰百神的「帝」,即上帝。風神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是鳳鳥。卜辭中風與鳳同字。

商人不知有沒有占星術,但他們已會觀察天象而定歷法。他們的歷法大致與舊時的陰歷相同;一年為十二月,月有大小

,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有閏月,置於年終,稱為十三月。

商人的樂器有磬、塤(有石制、陶制、骨制三種)、鼓、饒(形如鈴鐸而無舌,持以敲擊,大小三枚為一套)、{龠禾}

(笙之小者)。又卜辭中有從絲從木的樂字,可見琴瑟之類當時亦已存在。

Ⅱ 關於商朝的歷史知識

1、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

2、商的先世商族是興起於黃河中下游的一個部落,傳說它的始祖契與禹同時。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 ,在亳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盤庚死後,王位由其弟小辛繼立。小辛死後,傳帝小乙。小乙死後,繼立的是自己的兒子武丁。在武丁統治的五十幾年間,是商王朝最為強盛的時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3、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前期為兄終弟及,後期為典型的父死子繼。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成湯時期的國家權力已經初步確立,奴隸制的社會秩序亦已穩固。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

4、商朝勢力范圍以內和以外分散有許多遠較商族落後的方國。其中最為強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Ⅲ 商朝文化方面取得了什麼成就

商朝在最後的二百七十多年間,定都於殷,即今河南 安陽,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們稱這二百七十多年為商朝的後期,我們所以確知商朝已有文字記錄,乃因為公元一八九九年以來殷都遺址——即所謂殷墟的發展和發掘。商朝的文化是一個燦爛的文明,商朝擁有世界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有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日食的紀錄;商代文字已基本定型,是當時世界上的進步文字,由此開始了中國文字可考的信史。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

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
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
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系鑄造,故字體為圓形。

青銅

中國青銅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風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藝術品等,形成了以青
銅禮器和兵器為主的青銅文明,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殷墟青銅禮器的大量出現,證明中國青銅文化已發展到了最高的
階段。

司母戊大方鼎

以青銅禮器鼎、簋、觚、爵、斝,兵器戈、矛、鉞、刀、鏃,工具錛、鑿、斧、鋸、鏟,樂器鐃、鈴、鉦等為代表的殷墟青銅器,形制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
層層疊疊的線條把動物形象加以抽象變化,採用極精細的幾何紋和深淺凸凹的浮雕,構成形形色色的圖案,布局嚴謹,庄嚴凝重。其誇張而神秘的風格,蘊含著深厚
粗獷的原始張力和藝術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殷墟在青銅冶鑄方面輝煌的成就使其成為世界古代青銅文明的中心之一。

商人鑄銅技術之最高的造就,乃在王宮和宗廟里所陳列的供飲食和盛載用的種種器皿,如尊、卣(盛酒用)、爵(酌酒用)、觚(飲器)、罍、(食器)、方彝、
巨鼎(盛食物用)等等,都是具有很縟麗的花紋的。可惜寫此段時,殷墟的銅器,作者尚無緣寓目。茲根據他人參觀(民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會所陳
列者)的報告,略記二器,以見一斑。一為提梁卣:器分三層,上層為一蓋,以練系於梁間,下層為卣的本體,中層擱上是一蓋,取下來卻是一觚,提梁的兩端,各
有一生動的兔形的獸頭,全器周圍是細致的花紋。一為盂形的器:當中有一柱,柱頂成蓮花形,其旁四龍拱繞,兩龍銳角,兩龍鈍角,四龍相連,可以環柱為軸而旋
轉,孟身和柱周圍也是細致的花紋。

天文

商代日歷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數學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音樂

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
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
的,主要有「巫」、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的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人的樂器有磬、塤(有石制、陶制、骨制三種)、鼓、饒(形如鈴鐸而無舌,持以敲擊,大小三枚為一套)、{龠禾}(笙之小者)。又卜辭中有從絲從木的樂字,可見琴瑟之類當時亦已存在。

安陽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大石磬,浮雕成瞪目張牙的虎形,紋飾與器物渾成一體,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一件大型樂器,也是一件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雕塑品。

Ⅳ 商朝的文化有哪些

商代的文化體現最主要的還是商代的青銅器和甲骨文。
在商代,我們的祖先那時已經學會了造青銅器,最著名的是鼎。最最珍貴的是在當時的青銅器上,已經能看到文字的雛形。當時的人們已經初步具備的文化藝術形態,在製造器具的時候融入他們的創造才能,無論是青銅器,骨器,還是木器,都知道用一些形狀,花紋或計數的形式來體現他們對藝術的理解,體現了商代人的文化藝術追求。
商代的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殷商甲骨文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卜辭。從這些卜辭內容來看,商人對於自然界及社會的認知還不夠完善,因此商人重巫覡。因此商代的統治王權和神權是交互的。

Ⅳ 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內容

當時商朝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在經濟文化政治上也可以說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政治制度

商王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並不常設。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仆、御),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tianˊ)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衛邊境的衛。
商代在實行貢納制度的同時,還有勞役租「助」,就是要求農人助耕公田(籍田),收獲皆為統治者所得,其比例約占農人收獲的十分之一。殷紂王加征賦稅,用以充實鹿台和巨橋。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權觀念籠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統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則,就是依據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國家。

經濟文化

商人從一開始就是一農業為主的民族,商湯曾派毫人幫助葛人種地。甲骨卜辭中多次見到「其受年」(能獲得豐收嗎?)的問語,反映商朝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在畜牧業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遺骸外,還有象骨,說明當時北方還有訓象。並且掌握了豬的閹割技術,開始了人工養淡水魚。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尤以青銅器的鑄造技術發展到高峰。成為商代文明的象徵。而且商朝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絲織物有平紋的紈,絞紗組織的紗羅,千紋縐紗的縠,已經掌握了提花技術。
商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牽著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到商代後期,都邑里出現了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呂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為業,又曾在孟津賣飯。
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ˋ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見)、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的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系鑄造,故字體為圓形。

科學發展

天文:商代日歷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數學: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制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
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Ⅵ 商朝的文化叫什麼文化

殷商文化,起源於商族發源地河南商丘,興盛於河南安陽。商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具有多個層面,如玄鳥生商、王亥經商、成湯都商。商丘是商部落的肇興地、商業的發源地、商朝的建都地等。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於商丘,是全國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殷商文化是充滿活力和生命力的古代文明,不僅相當進步而且日臻成熟。 商人重賈而周人重農,這是殷周文化之根本區別。

Ⅶ 學霸們,請問商朝主要的歷史遺存有哪些,並它們的價值所在

商王朝共歷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約四百九十六年, 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商朝晚期青銅器的發展也達到了鼎盛時期,這個時期製造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雄偉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它被視為國家或宗侯立國立族的象徵,在歷史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稱之為國之重器

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1939年於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釋作「後母戊」,後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婦妌。該鼎造型庄嚴雄偉。長方形腹,每面四邊及足上部飾獸面紋。雙耳,外側飾雙虎噬人首紋。四足中空 。高1.33米 , 口長1.10米,重達875千克 。用陶范鑄造 ,鼎體(包括空心鼎足)渾鑄 ,其合金成分為 :銅84.77% ,錫11.44% ,鉛2.76%,其他0.9% 。 司母戊鼎是前已發現的中國古代形體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在世界上也是僅見的,反映出商代青銅冶鑄業具有極高水平。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大方鼎 青銅制,高133厘米,重875公斤,製作於商朝,出土於河南安陽。

中國青銅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而其真正的發展最高峰則出現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製作,最為著名。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後來發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並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色彩。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作品的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鼎的四個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麵,周圍則布滿商代典型的獸面花紋和夔龍花紋。這些獸面紋又稱饕餮紋,是以虎、牛、羊等動物為原型,經過綜合、誇張等藝術處理手法而創造出的一種神秘的動物形象。鼎耳的側面雕刻有兩只相對的猛虎,虎口大張,共銜著一個人頭。這種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感,以顯示統治階級的無上權威。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其腹部鑄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銅鼎則是商周時期最為重要的禮器。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形制雄偉,重達 832.84公斤,高達133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國成立後,於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Ⅷ 商朝的歷史

商朝(約前17世紀—前1046年),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一個王朝。約公元前1600年商族部落首領商湯滅夏創立,商王朝經歷17代31王。歷經五百餘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滅。

西方學者一般認為,夏朝只是中國傳說中的朝代,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歷史上夏朝的存在,因此中國的第一個朝代應該是商朝。並且按照他們所定的文明標准,中國的文明史最多隻能從商朝的「盤庚遷殷」算起,也就是說,中國的文明史其實只有3000年,而不是中國學者所說的5000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之前,這些學者同樣認為商朝只是一個傳說中的王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表,使得商朝的存在成為無可爭議的事實,現在已經沒有學者再對此持懷疑的態度了。偃師二里頭文化的考古成果對夏朝的存在提供了支持性證據。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存在發達的文明。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四方諸侯紛紛背叛。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領湯聯合其他部落消滅了夏王朝,商朝建立。商始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夏亡後都城西遷,仍稱亳(今河南偃師)。

商湯立國後,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在賢臣伊尹和仲虺的輔佐下國力日益強盛起來。商湯死後,因其子大丁早死,由大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仲壬繼位;仲壬死後,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即位三年,因暴虐無德被伊尹放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並還政。後世權臣廢立皇帝稱「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代前期多次遷都,到盤庚在位時,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下來,從此商朝也稱殷朝。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齣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達到全盛時期。

武丁死後,商朝逐漸衰落。商代最後一個王帝辛(商紂王)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促進;但由於連年發動戰爭和大規模建造瓊宮瑤台,大大耗費社會的人力與資財,促使社會矛盾激化,周武王聯合羌、髳、盧等部落,共同伐紂,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奴隸們不願為荒淫無度的紂王賣命,紛紛倒戈,牧野之戰後,紂王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商朝的勢力范圍東至大海,西達陝西省西部,東北達到遼寧省,南至江南一帶(不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為當時世界上一個大國,但主要治理區域還是中原一帶。建都亳(今山東省曹縣以南地區),曾多次遷移,後盤庚遷都殷(今河南省安陽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稱為殷。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國家機構。中央分設管理政務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機構。地方用侯、邦伯加強各地的統治,還有大批宮廷侍衛。同時商朝王室還掌握有大批武器和軍隊,貴族還設立了殘酷的刑法和監獄。另外,還使用宗教觀念來鞏固其統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稱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把神權和王權結合起來。

商朝的農業比較發達,可以使用多種谷類釀造酒,已經可以鑄造精美的青銅器和燒制白陶。由於交換的發達,已經出現了早期的城市,是當時世界上文明發達的國家,由於商王朝商業的發達,與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往來很多,今天商人一詞,源自當時周邊國家對商朝國人的稱謂。農業是最重要的經濟部門,農田有比較整齊的規劃,農田作物種類有黎、粟、稻、麥,發明了中耕;有蠶桑經營,紡織業有所發展;商代除有六畜外,還馴養了象,畜牧業相當發達
商代開始初步掌握了冶鐵技術,制陶業、商業也很興盛。商代甲骨文的發掘證明,商代的文字發展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天文歷法比夏代進步,天象學上也有新的發現,人們發現了火星、彗星,此外還有數學和疾病的記載,音樂的成就很大,出現了專習音樂、舞蹈的樂人;雕塑是商代工奴們最突出的工藝成就。

商王朝各代君主
商 廟號 謚號 姓名 血緣關系
大乙1 履 示癸之子
大丁2,11 大乙之子
卜丙3 勝 大丁之弟
仲壬4 庸 卜丙之弟
太宗14 大甲2 至 大丁之子
沃丁4 絢 大甲之子
大庚2 辯 沃丁之弟
小甲 高 大庚之子
大戊2 伷 小甲之弟12
雍己 密 大戊之弟12
中丁9 庄 大戊之子
卜壬3 發 中丁之弟
戔甲5 整 中丁之子13
中宗14 且乙6 滕 戔甲之弟13
且辛 旦 且乙之子
羌甲5 逾 且辛之弟
且丁6 新 且辛之子
南庚 更 羌甲之子
象甲5,7 和 且丁之子
般庚7,8 旬 象甲之弟
小辛7 頌 般庚之弟
小乙7 斂 小辛之弟
高宗14 武丁 昭 小辛之子
且己6,11 武丁之子
且庚6 躍 且己之弟
且甲6 載 且庚之弟
廩辛 先 且甲之子
康丁9 囂 且辛之弟
武乙 瞿 康丁之子
文丁9,10 托 武乙之子
帝乙 羨 文丁之子
帝辛 受 帝乙之子

閱讀全文

與商朝有哪些文化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