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跪拜的禮節是怎麼來的
我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
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連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過,所坐的東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
如周代每次舉行大朝覲時,王者所坐的席位,設有綉著黑白斧形的屏風,屏風前面南向鋪設著莞草編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擺設玉兒,給王者憑依。
因此,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如今的跪。
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1)跪拜文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跪拜禮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稽首(qǐ shǒu),指古代跪拜禮,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見君父時所用。跪下並拱手至地,頭也至地。
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頭觸碰在地上且停留一會兒。稽有(jī)和(qǐ)兩個發音。有學習禮儀的學者認為稽首的發音應該是jī shǒu。
注意,中國傳統禮儀的稽首動作和佛教的叩頭動作是不一樣的,手的動作是不一樣的,當然它所代表的意義也是不一樣的。佛教的叩頭動作手心是向上的,意為承接佛法。
㈡ 什麼是跪拜之禮
跪拜之禮是古代的一種交際禮儀。舊時使用年代最長、最頻繁的一種禮節。
到了漢代以後,才漸漸有高座,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禮仍然存在,卻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志,主要廣泛運用於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世代相傳。後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 ,今在拜神、拜祖時仍有殘留。
㈢ 現在都啥社會了,為什麼還有一些地方行施跪拜禮
跪拜,俗稱磕頭,細分來又有「稽首」、「頓首」等名目,其作用主要是晚輩向長輩,身份低向身份高的人表示禮敬。作為約定俗成的傳統社交符號,跪拜的意義在實際生活中發揮的效用十分復雜,甚至包括尊崇、感恩、臣服、求肯、自賤等多種含義。這一禮節究竟起於何時,今已頗難說清,但它在我國古代社會是司空見慣而又十分重要的一大禮節,則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自上個世紀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以來,經「新文化運動」、「破四舊」等社會浪潮的沖擊,跪拜禮與許多其他傳統禮節一樣不斷被掃盪、「祛魅」,在神州大地一股腦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要說完全絕跡,也不盡然。因為跪拜行為除了在一些宗教領域(如佛教內部),以及喪葬祭祖等特殊場合有所孑遺外,在一些地區仍是活生生的現實存在。如在筆者老家山東省西南部的不少農村,至今過春節仍有晚輩串門向長輩磕頭的習俗。就我本人來說,有幾年對此事特別抵觸,自以為是讀了書的文明人,不應再隨波逐流地蹈此陳規陋習(當時腦子里甚至浮現作家巴金「不向任何人下跪」的告誓)。但人在老家過年,委實身不由己。尤其是母親每次都要鄭重其事地向我再三叮囑此事(她甚至會專門提醒要給某人磕頭)。我為此掙扎、猶豫、苦惱過,但想想自己一年到頭在家之日少,何苦為此小事使母親不快,最終也就被動服從了。不必說,我對此跪拜之禮是深不以為然的。只是這般年復一年過去,習慣成自然,內心也早已不復糾結此事,有些入鄉隨俗的心態罷了。平心而論,這類鄉間禮節,多少也有點增益感情、加強團結的功效。譬如鄰里間有兩家不和睦的,趁著過節給對方的長輩磕個頭,彼此寒暄幾句,關系也就舒緩多了。這一習俗在當今中國畢竟極少見了,我在南方讀書時,將其講給舍友聽,彼輩竟瞠目結舌,似乎不相信天底下尚有如此蒙昧的群落。
河南一高中要求學生集體跪拜孔子 每天讀「聖賢書」(資料圖)
舉這個切身的例子,意在說明:像這類跪拜行為,是一種民俗性的社會歷史遺存,你說它是陳規陋習也罷,流於形式也罷,這都不無道理,但要說反映「奴性人格」、「跪拜心態」什麼的,恐怕也扯不上。總體看,這一習俗在我們當地也日漸衰微,再過上一兩代,說不定真要絕跡了。
有道是「風水輪流轉」,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出現,一些沉寂多年的傳統禮儀漸有復甦之勢。值得玩味的是,這種復甦並非出現在「落後」農村,反倒是一些「文明」相對較高的大、中城市,而且有一批敬仰傳統的文化人在自覺提倡,乃至於蔚為風尚。在諸多禮儀中,或許因為跪拜禮最有象徵性,又集中展現古今文明的價值沖突吧,故最易引起媒體關注和社會熱議。如某學校組織師生祭孔啦,某社區孩子集體跪拜父母啦,某行業學員集體跪拜師父啦,某地群眾公然跪拜官員啦,此類事件一經報道,每每令世人側目。於是,現代人該不該行跪拜禮忽地成了一個尖銳的社會話題。
就反對意見看,一派觀點是斬釘截鐵的,認為現代人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堅決不能下跪,甚至認為組織跪拜者是侵犯人權。理由是:跪拜禮是專制文化下的產物,只能展現封建禮教培養出的奴性人格。作為現代公民,應追求人格上的平等與尊嚴,正所謂「啟蒙」尚未完成,豈能再讓這種體現尊卑等級制度的腐朽禮教死灰復燃?有的觀點則相對溫和,認為個人性的自願跪拜本無所謂,但跪拜畢竟是落後的東西,有組織的公開集體跪拜就非常不妥,是逆歷史潮流而動,必須加以反對。有篇題為《跪拜孔子應該批評嗎?——站起來不容易,又何必跪下》的文章,被采訪者孫立群先生所持的就是這種觀點。
支持派的觀點恰恰相反,認為內容必須賦以必要的形式,否則不足以顯示其內容。既然跪拜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代表著表示一種謙卑、感恩和禮敬,恢復這一禮節,不僅不是奴性人格的表現,恰恰是一種德性的覺醒。今人應該為跪拜去「污名化」、「脫敏化」,面對天地鬼神、古聖先賢,父母師長,他們生養你、教化你,你在某些場合跪一下又有何不可,怎麼就有損你的人格尊嚴啦?對持此類觀點的人士而言,「有些人雖然跪下了,但跪得感天動地;有些人雖然站著,但總是奴顏婢膝」,在一些特定場合,不跪還不足以充分表達自己的崇敬感恩心態呢!他們認為在「禮崩樂壞」的當下,應該適當地復興這種古禮,即使顯得「誇張」、「另類」,或擔負「嘩眾取寵」、「奴性未改」等惡名,也在所不惜。
當然,相當多的人持中間立場。認為當今是多元化社會,不跪是個人自由,跪下也無可厚非,都不必大驚小怪,心安理得就好。更有人認為形式無所謂,內容才重要,甚至搬出孔子「無可無不可」的話。但這類高妙而曠達的議論,並不能解決社會上一般人的困惑。
就個人觀點說,竊以為在社會層面大規模地提倡跪拜,尤其是強制性跪拜,不僅完全沒有必要,而且會適得其反,易激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反感。有道是「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跪拜畢竟是今人不肯輕易做的事情。百年來的「反傳統」,固然值得反思和糾偏,但文化重建並非「翻烙餅」,非要將以前打倒的盡數復原。吾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應向禪師參禪一樣,知道何為「死句」,何為「活句」。既然跪拜在絕大多數民眾心中已較少正面價值,與其讓其在日常生活中重現禮儀之大端,不如把更多精力用在其他方面。即便孝敬父母,尊敬恩師的禮節,形式上也可以靈活掌握,比如在一些莊重場合拱拱手,甚至鞠個躬,也就夠了,不必非跪下不可。因為後者既不方便,又不衛生,別人看著矯情,自己說不定也心理別扭。有些人定要在跪拜禮一節上繼承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在有點食古不化、近乎迂執。有人甚至鼓吹跪拜是古人的偉大發明,說什麼磕頭不但使人懂得謙卑、感恩,而且可以調和五臟六腑,是一種極好的身心鍛煉方法。這也未免有些滑稽。無論如何,社會上的各類反對意見,已警示提醒真心弘揚傳統文化的人,大可不必在某種具體環節上以一種強勢姿態與大眾較勁。君不見一些明星大腕,坦然接受所謂弟子跪拜的表演,已足夠讓人惡心反胃。至於那些對官員下跪的行徑,更是要鳴鼓而攻之。
支持復興傳統禮儀者,多是一些研究和親近儒學的學者。但在對行跪拜禮這一點上,儒學界內部也有不同聲音,甚至不乏極力反對者。如推廣「生活儒學」的黃玉順先生,就撰有《孔子的悲哀——關於集體跪拜孔子的感言》一文。此文乃針對河南某中學組織學生集體跪拜孔子這一事件,以及《人民日報》所刊發的張賀先生的批判文章《「跪拜心態」豈能弘揚傳統文化》而發。黃先生對張先生的文章表示贊同之餘,又覺得張文論說不充分,遂親自撰文,從「跪拜孔子有違孔子思想」、「跪拜孔子有悖儒學原理」、「跪拜孔子現象體現『跪拜文化』」三個方面,對集體跪拜孔子事件予以批判。
黃先生反對學校集體跪拜孔子的理由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主張「敬鬼神而遠之」,這種把孔子當偶像崇拜的行為,有違孔子本人的思想。其二,產生於宗法社會的跪拜禮是「前現代性」的東西,「違背現代生活方式」,「違反現代文明價值」。因此,集體跪拜孔子表面上看似尊重孔子,實質上違背了主張因革損益、與時俱進的儒學原理。其三,集體跪拜是一種「奴性」行為,組織集體跪拜,違反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違反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文章最後,黃先生還沉痛地寫下了「孔子地下有知,其不悲哀」結語。
如前文所述,筆者本來本並不支持全面復興跪拜禮節。但讀了黃先生的「批判」,卻非但不敢苟同,反倒激起了對集體跪拜孔子一事的同情。理由也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黃先生缺乏對「跪拜」禮節的客觀評價。以黃先生的學養,看問題應該考慮正反觀點,以增強論說的力量。跪拜作為一種傳統大禮,是中華禮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已存在了幾千年,豈能無一點正面價值,以至得不到黃先生的半點同情?即使黃先生反對「集體跪拜孔子」本身(尤其是校方有「裹挾」行為),總該對此禮儀寫幾句正面話吧,何必將其妖魔化,將其等同於女性「纏腳」的陋習,貼上「奴性」、「封建」等標簽呢,使其萬劫不得復生呢?個人覺得黃先生並未從百年來所謂「禮教」的「污名化」中走出來,對於「跪拜」過於敏感了,才有了上述看法。黃先生可以大聲質疑「傳統的就是正當的嗎?」我們也可以大膽質疑黃先生:跪拜就一定「違背現代生活方式」嗎?學校組織集體跪拜孔子,就一定「違反現代文明價值」嗎?按照黃先生的思路,東亞的一些國民,比如日本人、韓國人豈不都因該羞愧自慚而死,因為韓國學生畢業要行跪拜禮,而日本人仍將跪拜普遍應用於現實生活中,——日本人也無疑是世界上「奴性」最強、最不講究自由平等、乃至文明素質最差的群體了。
其二、集體跪拜孔子未必違背儒學原理。誠如黃先生所指出的,「因革損益」是儒學的重要精神之一。這也是筆者從總體上反對復興跪拜禮的理由。但因革損益,是既有「因」、「益」,又有「革」、「損」,不能只強調一面。如黃先生批評對象是跪拜官員之類,我輩自然毫無異辭。但師生在特定場合「跪拜孔子」,畢竟與歸拜官員等行為大為不同(後者大可「革」去了)。尤其是國民尚缺乏一種民族特色的禮儀系統的當下,師生該如何表達對孔子這位偉大人物的敬仰呢?在這樣一點上,我們能不能發揮下孔子「雖違眾,吾從下」的精神呢?就拿某學校教師節組織學生祭孔來說,試想如果該校校長,能在講清楚跪拜孔子的歷史文化意義的前提下,通過帶領師生集體跪拜本民族的至聖先師,營造一種庄嚴肅穆的氛圍,讓學生親炙一次直抵身心的人文教化體驗,豈不勝過許多所謂的「愛國主義教育」嗎?須知當今國人的精神世界,正面臨扁平化、世俗化、虛無化的危機,這本來也是百年來西方文化沖擊的結果。但西方在社會層面還有基督教,使遵守現代禮儀的西方人還多少保持著內心的神聖性,很多人仍自動禱告、禮拜、懺悔,他們是否認為在主前的「懺悔」就是人格低下的表現呢?我們民族本來缺乏嚴格的宗教信仰,端賴「天地君親師」的人文教化精神,才讓一個偌大民族知道敬畏、擔當與自性,從而開辟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向上一機。故而跪拜孔子,豈能簡單地以「奴性人格」、「跪拜文化」視之?坦白說,我們對西方的「人權」、「自由」等所謂現代價值應保持一定的謹慎。這些東西在政治領域可以大談特談,但在文化領域要尤其慎重。很多現代人缺乏這一自覺,滿口是人格平等,卻疏於反躬自問,自己跟孔子有什麼人格平等的呢?夫子的人格,是在救世覺民的路上畢生修來的,你差著十萬八千里呢!
其三,集體跪拜孔子未必違背憲法。大凡一種集體活動,尤其是盛大的典禮,必須有規定的程序,正如今日升國旗要行注目禮一樣,要統一紀律,這與違反憲法是兩回事。試想,學校在教師節組織師生向孔子拜祭,你非要在此場合發揚什麼「自由」、「民主」精神,結果有人或跪或站,人格自由是有了,但整個典禮亂作一團,又成何體統?不用說,一種人數眾多的集體活動,有一些「表演」、「其心不誠」的成分是在所難免的,但不必因此就否認這一活動本身的意義。而按照黃玉順先生的思路,校方組織跪拜孔子,必然有學生不贊成,結果勢必造成「裹挾」,從而有辱學生人格,這是強迫學生信教,從而又違背了憲法規定的信仰自由。這就未免言重了。事實上,學校組織這種跪拜,是對中華人文精神(或者說「道統」)的一種接續,未必就是強迫學生「信教」,更未違背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若要非拿「違背宗教信仰自由」,今天的教科書向學生灌輸唯物主義,算不算違背信仰自由?
本來,經過百年的反傳統,「跪拜禮」已經被污名化。社會上很多人一聽到有組織的「磕頭」行為,就容易上綱上線,不問青紅皂白地深表悲哀,怒罵連連。而黃先生作為當代十分活躍的儒學名家,其對集體跪拜孔子的批判有很容易被誤解為儒學界的內部聲音。一方面,可能使一些想通過拜祭孔子來重振文教精神的學校或團體望而卻步,另一方面,也容易導致某些家長以「侵犯人權」、「侮辱人格」來反對學校。——今後只要有學校組織「祭孔」等活動,就會被人批判「違憲」,害得上級主管部門也不得不對校方施加壓力。
我想不明白的是,學校組織學生集體「跪拜」孔子到底是何等程度的「違憲」?在當今中國,侵犯人權的事情豈不多了去,何須在這類事上不依不饒、喋喋不休?在現實中,我們很容易見到有人動輒宣揚人格獨立,決不在任何場合下跪,話說得貌似很有骨氣,其實人在形體上不跪易,在精神上不跪難。關起門來說,我私心裡還期盼著國家最高領導人能在孔子誕辰,率領百官舉行全國的祭孔大典呢!須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光有自由、人權、平等、法制這些舶來品是遠遠不夠的,其靈魂深處還要有信仰和敬畏的東西,否則乃是求建大廈者自廢其地基。在沒有比「跪拜」更能表達一種最高尊敬心態的當下,跪一下又有什麼值得深感悲哀的呢?竊以為在一些特殊場合,別說集體跪拜孔子,只要真誠自然,跪拜一下父母、師長,也是值得肯定的。
總之,在當前國情下,該不該行跪拜禮,不可一概而論。對此流行千年,而一時中輟的古禮,我們固不必大肆提倡,也不可任其繼續「污名化」,要分清跪拜對象等是非曲直,該肯定的就要勇於肯定,該反對的就要堅決反對。因為事實的真相往往是:在一些場合,有人堅決不跪,可能代表著一種尊嚴與傲骨;而在另一些場合,有人堅決不跪,卻可能只顯露出一種淺薄與偏執。
㈣ 古代「下跪」禮儀文化有哪些
一說到「下跪」,立即會有人跳出來說,這是封建禮儀、奴隸意識。沒錯,但還忽略了一種,「下跪」也是一種傳統文化。
下跪也叫叩首,如三跪九叩首。《周禮春官大祝》辨九拜曰: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賈公彥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此三者(指稽首,頓首,空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如今,一些擺滿祖宗們牌位的祠堂,讓子子孫孫跪下去;廟裡面安放著數座泥胎神仙,讓人們為它們下跪、供奉香火……很多都偏離了原來的「跪拜」文化。
㈤ 什麼是古代的跪拜禮
我國在漢代以前,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進食、看書時,坐在席子上,稱「席地而坐」。如請客人坐正席,也只是多墊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古代所謂「坐」姿,和我們現代人完全不一樣,要兩膝著地,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實際上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跪。接待賓客時,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往往伸直上半身,使坐變成了跪,然後再俯身向下,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古人認為,不跪就不叫拜。拜,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規定,跪拜分為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凶拜、吉拜、奇拜、褒拜、肅拜等9種,稱為「九拜」。
在「九拜」中,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禮節。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慢慢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種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僧人舉起一手向人行禮,也稱稽首。
行頓首禮時,和稽首好多相同,不同處是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用於下對上的敬禮。後來在書信中,開頭或末尾用「頓首」,是表示對對方的恭敬。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首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因此叫「空首」。
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跳踴。這一般是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極度悲傷。凶拜是先頓首,後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奇拜,即一拜,褒拜,就是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頭低下去,到手為止,因此又稱作「手拜」。肅,是手到地的意思。後來,在書信來往中,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寫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就是由此而來。
漢代以後,漸漸有了高座,椅子凳子出現了,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還存在,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志。臣子拜見皇帝、小官拜見大官、奴才拜見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民間的祭祀、祝壽時,仍世代相傳。後來,又有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
辛亥革命以後,封建君主制度結束了,跪拜禮這種充滿封建色彩的禮節才消失。
㈥ 古代的「跪文化」:古人怎麼「跪」才叫跪有跪相,其中又有何講究
古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我國古代有很多關於禮儀方面的要求,古人也是非常重視禮儀制度的,在這點上與西方禮儀有著很大的不同,就比如說我國古代的跪拜禮吧,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官職大小等都有著不同的要求。
那麼,你知道古代的跪拜禮有什麼講究嗎?你知道古人為什麼要求跪有跪相嗎?你知道稽首、頓首和空首禮儀的區別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好了,說到了這兒,相信大家已經對我國古代的跪拜禮方面的禮儀已經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了解了跪拜禮對於古代來說的重要意義,還有跪拜禮所包含的不同形式的不同禮儀。
現在的我們,我們繼承了祖先帶給我們的優良文明禮儀,如尊老愛幼、易容有整、禮貌待人等,這些都是我們國家進行精神文明創作的活動,塑造文明的風氣,需要我們一直流傳下去。
參考文獻:
1.《周書》
2.《周禮制度》
3.《史記》
㈦ 為什麼日本人總喜歡跪著跪著或蹲著對身體有好處嗎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當我們的文化跟別人的文化產生沖突的時候,要學會尊重其他的文化。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了社會的文化繁榮發展,而日本的跪膝文化也是獨有的。那麼為什麼日本人總喜歡跪著?跪著或蹲著對身體有好處嗎?日本人跪著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當然也是長期以來的一種生活習慣 ,跪著或蹲著,是對身體也有一定的好處。
所以在文化交往禮儀當中,我們可以借鑒好的摒棄糟粕,使我們的文化在未來的發展當中更好地適應現代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需求,並不是一味的變與不變。所以日本的跪拜禮儀也是一種象徵性的文化,是表示他們彼此之間的重視和虔誠的態度,我們可以理解,並且保持尊重的眼光去看待。
㈧ 跪拜的起源是什麼
《春秋左傳正義》有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五千年的中國史,也是一部禮儀史,禮儀涵蓋的種類很多,從日常生活、交往等方面都有嚴格的體現。尤其在君臣關系、外交關繫上,禮儀更是馬虎不得,其中尤以跪拜禮最能體現中國臣服四方的威嚴。這里就對跪拜禮儀的起源和發展略作論述。
但到了乾、嘉時期,歐洲國家使節來華訪問與中國發生沖突最多的就是朝覲禮儀問題,即三跪九叩禮。乾隆朝馬戛爾尼使團以及嘉慶朝阿美士德使團,皆因三跪九叩禮與大清發生禮儀上的沖突,及至晚清,才通過禮儀改革,廢除了西方使臣覲見皇帝的三跪九叩禮。
㈨ 下跪的含義是什麼什麼情況下才會下跪
古人"席地而坐"就是跪坐,相互叩拜是對等的,來而不往非禮也。君王與百官也平等,都採用跪坐姿勢上朝議會,並不分高下。除非祭拜天地祖宗才是單方面的三拜九叩,畢竟,自然界和死人是無法還禮的。
現代社會里,跪養育之恩,跪救命之恩,或者真心懺悔等才下跪。不要動不動就跪,這就是得軟骨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