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對比不同的文化相似性與差異性(思考一下:可以採用什麼理論對比從哪些方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7
❷ 文化傳播理論都有哪些
文化相對主義是就如何考察、比較、看待和評價異質文化而提出的一個觀念,可以概括為「文化是相對的」這樣一個命題。「相對」指有條件的、暫時的、有限的,亦即沒有穩定的規定性,與「絕對」相反。文化相對主義所談的文化的相對性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指某一文化的整體或它的方方面面都不是絕對必然如此的,其它文化更不必絕對如此。這種相對性在有異質文化相比照的情況下才比較明顯。另一種指文化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因為不存在一個適合於所有文化的、客觀的、統一的評價標准。文化相對主義認為:(1)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它獨特的發展過程,由它所處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以及人們的行為所決定;人們在這種文化中生活,同時也以自己的交流和創新行為豐富著這種文化。(2)一種文化的內容只能放在這種文化的整體中來理解和評價,只能在它本身的價值體系內用它本身的價值標准來衡量。文化相對主義的討論主要是在人類學領域內展開的,但其理論已經滲透到很多人文社會學科,成為一個文化相關研究,尤其是跨文化傳播研究中的熱門話題
❸ 跨文化交際三大理論
跨文化交際理論
(一)認同協商理論社會學家Goffman於1959年提出社會交往要以「達成一種協商的共識」為基礎,這一「認同要通過協商來實現」的理念就是認同協商理論的首次提出。隨後這一理論觀點被其他學者發展延伸出了更多的內涵。
(二)面子協商理論面子協商理論是由Ting-Toomey在Goffman及Brown & Levinson的基礎上提出的。該理論主要有以下三個主要觀點:(1)不同文化的人們在所有交際情景中都盡力共同維護和協商面子;(2)文化變數、個體層面上的變數、情景變數會影響不同文化成員對面子的認識及其在交際中的使用;(3)面子協商、沖突處理和文化密不可分。
(三)文化維度理論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是用來分析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文化差異可用五個文化維度來進行描述和比較: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權利距離、迴避不確定性、剛性或柔性傾向以及短期或長遠取向。來源:求學·教育研究
❹ 中西方文化比較的方法論有哪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學者梁燕城訪談:太初有道、道(Logos)是信息的意思。神的話成為萬有的根據,也成為萬有的規律。當代的量子力學就非常奇妙地發現,萬有事實上是根據很多信息的秩序組成。這主要是由戴維•玻姆(DavidBohm),著名的量子力學大師提出說:萬有有一個看不見的秩序,叫「ImplicateOrder」,裡面都是非常復雜的信息系統,造成我們看見的秩序,叫作「ExplicateOrder」。中文「道」這個字也有信息、語言的意思。老子那個時候非常奇妙地體會到,宇宙背後是有真理的信息存在。《莊子》裡面提到:「夫道,有情有信」。從前後文里還可以看到,莊子心中的神是有位格的。這個傳統一直到1911年,就是上帝是沒有形像的。天壇里沒有偶像,祈年殿里一個偶像都沒有,裡面只有一個牌子,叫「皇天上帝」。中國祖先本來就相信無形的上帝,老子、莊子事實上是繼承這個傳統而來。這正是《聖經》里的內容,上帝是個靈、而且恨惡世人崇拜偶像。
在牛津的博德萊安圖書館里有一份手稿,作者名叫馬斯——烏迪。他在這份手稿中宣稱所謂胡夫的金字塔是埃及王蘇里特叫人建造的,而這個蘇里特是在大洪水前統治埃及的。根據其它文獻記載,這位目光深遠的蘇里特王命令他的僧侶們,寫下他們的全部常識,藏在金字塔里,給洪水後的人們留下必要的知識。
《聖經》創世記前11章,關於人類早期共同史的記述,在中國古經中幾乎都可以找到印證:
《周易》也神秘地說:七日來復,天行也;
《聖經》說:上帝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淮南子》上說:天下有四水,凡此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葯,以潤萬物;
《聖經》說:伊甸園里有四條河,流出珍珠瑪瑙。
《山海經》上說:當初有不死樹和聖樹,聖樹又叫睿木,「食之令人聖智也」;
《聖經》說:伊甸園中有生命樹和智慧樹。
《尚書》和《國語》上說:人犯了罪,上帝命令重黎堵絕天路,上下不相來往;
《聖經》說:人類始祖貪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被上帝趕出伊甸園,並有基路伯和火焰之劍,阻斷了人神通路。
《老子》說:天地之母,萬物之根,眾妙之源,從無中生有,乃天地之始;
《莊子》說: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聖經》說: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生命在他里頭,這生命是人的光。
一位偉大的學者在美國神學院讀書時,發現《老子》與《聖經》有奇妙相通之處。老子的道,是自有永有者,造化養育者,超越者,啟示者,生命者,公義者,拯救者,這七點很像上帝的屬性。無神論者把道歸於自然神,其實老子的道不乏人格特徵,有信實、有恩德、有慈愛、有賞罰、能赦罪、能教化。更神奇的是,惜字如金的老子竟然著重筆墨描述一位道的化身聖人:自有永有者,造化養育者,超越者,啟示者,生命者,公義者,拯救者。說他承襲上天大道的光明和永恆,來普救世人。知其榮、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成為世人認識大道的中介。聖人秉持大道本像,普天下的人都前往歸向他,領受平安。他外表粗卑、內懷寶貝,能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最後,老子竟然暗示這位聖人要受辱受難,卻作主作王,直到永遠,是誰?
查考世上所有的經典、教門的主子都對不上號,唯獨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非常酷似。這2500年前的古人是怎麼知道《聖經》中「道成肉身的耶穌」的呢? 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神聖的、跨越時空的謎團。
老子說:道是萬物之主、是善人的寶貝、罪人的中保。美好的言辭固然可以博取尊榮、美好的行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干凈呢? 所以,就是立為天子,身為太師、太傅、太保,財寶無數、榮華加身,還不如坐進這大道里呢。古時候為什麼重視道呢? 不就是因為在道裡面,尋求就能得著,有罪可得赦免嗎? 所以道是天下最寶貴的啊!
老子的筆墨中展示給人間的不正是《聖經》中上帝的天國、耶穌的救贖嗎?
《尚書》、《詩經》都記載著:中國人來自上帝。早在老子古經中便記載舊約《聖經》預言中的「耶穌」。而且兩千多年來,舉凡太平盛世,竟無一不是遵循了老子之學說。順天道治國的皇帝,囊括了僅有的幾百年輝煌時代。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等等。孔子傾注畢生心力宣揚敬天愛人的忠恕之道,當代多個皇帝均尊純了老子「天道」的統治方式,那麼老子的神學知識是那裡來的呢?就目前世界不管任何一種教門的國家,他們的統治方式都在努力提高到上帝的道上來,這又是為什麼?
清皇康熙說:中國人的「上帝」就是真神,天不是物質的天。康熙親臨宣武教堂,題寫了「敬天」和「萬有真原」兩副扁額,又作詩稱頌耶穌:「功求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在《生命之寶》一文中,康熙明確表示:「天門久為初人閉,福路全是聖子通。我願接受神聖子,兒子明分得永生。」
古人老子、孔子、孟子對「道」的認識,已如此入神境界,實令人難以置信。其代表著中國的古人,代表著中國的文化。他的「道」影響著整個中國盡至世界的每個人的行為和思想。
可悲的是現今一輩自己不進去,卻連急俗得到真知走進真理的下輩也擋在門口。而至今只能在未接觸過這批「貴人」的最低層中找到蛛絲馬跡:
《廣東新聞網》2011年10月21日10:12王華報道:10月13日晚,兩歲女童小悅悅在佛山市某市場內被兩輛車相繼輾過,肇事車輛逃逸。18名路人陸續經過均對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孩子視而不見。讓人想不到的是,最後伸出援手的竟然是一位俗世里被視為生活在最底層的人,撿垃圾的阿婆。期間,阿婆想向附近店主要塊紙皮為孩子遮擋有些涼意的秋雨,亦被拒絕。
歷史以來,司機駕車交通肇事撞傷了人,傷者都是理直氣壯責令司機賠償,司機都是禮虧連連道歉。可是現今被車撞傷者爬起來就逃,問曰何故?答:我怕又是高校大三的大學生葯家鑫!
老輩人們看到讀書人都會誇耀說:「讀書人講句話都特別有道理,不像我們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的文盲,開口就只知道講女人、男人那一點東西」。可是現今算是文化的中國,耳朵聽到的、眼睛看見的,千篇一律。都是男人、女人的那個「愛」。或者幾個男的爭一個老婆、或者幾個女的爭一個老公。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殺人的、放火的也是自家園子,通行無阻。現今的文化已經傻到隨眼見到的都是胡編亂造,謊話連篇累牘,而真話卻無處尋覓的朝代。當然聶耳、洗星海已經死了這是事實,但活著、真正有一定藝術水準、記錄寫實的近代作品也被擠到角落裡,成了蔥蒜。
古人早已給後人作過警告,就漢字信息也明白罷著:一人二女則是「爽」字,不難發現一人兩邊頸上是4個「殺」字的頭,按麻衣相法用語:即凶多沒吉。你若認真地去看一下,也是斜著的羅馬人死刑犯用的4個十字架;就國內而論,剛好是沖軍犯人戴在頭頸的一個枷(鎖)。古人說:「萬惡淫為首」,沖軍路上小心「爽」死。
60歲的粗人都知道,古人對這個字的造詞指向是十分狹隘的,往往都只兩個人、夜裡床上才好輕聲說的話,可憐的今天打開電視就能聽到,「爽XX」、「XX爽」還作為光彩照人的時尚廣告。什麼話還講不清楚、剛學說話的嬰孩卻先會「爽XX」!你若反對恐怕就得挨罰款,因為是國家批准當產品商標的。
公安不辭辛苦天天在掃黃,而名牌的幼兒用、小兒科教片打開就聽見「談戀愛啦!」 2010年4月8日《杭州日報》B11版告訴人們:開發商的賣房廣告:「卵巢尋找精子」、「如果你不能給她一個名分,那就送她一套房子」、手提紅裙露出大腿的靚女畫旁「要提,還要往上提」等雷人廣告已經出現。60歲的人答不出的有關男女問題,現今6歲的孩童都能回答。不論看的、聽的若不加上男的女的哪些事休想出版、上架。歷史以來關於男、女哪些事,沒有一個朝代能寫得如此透徹、細膩,比現今更精粹了。
若借著有把「靠椅」就是為了「機不可失」、調節一下精神,倒是情有可原,否則,哪中國的愛國人士該放聲大哭了,它所折射的已不只是一付簡單的中國畫像。
2009年8月6日《杭州日報》B7版文章:八歲兒子給他們女班長寫情書;
2007年3月9日《錢江晚報》A12版文章:11歲女孩遇害,謎底令人震驚,兇手今年12歲。文章說:11歲的小女孩就因為不接受12歲小男孩歪歪斜斜的「我愛你」三個字送了命。
更可悲的是,黨中央再三強調「社會和諧、人民穩定」的今天,「弱肉強食」斗爭「進化論」 新、老劇本通行無阻,而歷史悠久極力推行的孔子、孟子、老子優良傳統的「天道」實體;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道德源頭、中國文化背景;勸人為善、不要犯罪、否認地上「有神論」的《聖經》有關文章出版界成了一條不可碰的紅線、上不了架。網路界只會刪除、屏蔽。
人啊! 一個失去了心靈的口頭道德世界,用子彈是無法收服的。我國祖先文明建設靠的就是: 一直傳到今天從未分離的「道德」二字,若沒有了「道」還有什麼「德」呢?
❺ hofstede六個文化維度理論是什麼
6個維度:
1、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indivialism/collectivism)表示個人與群體間的關聯程度。個人主義文化注重個體目標,相反,集體主義文化則更強調集體目標。
2、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表示人們對組織或機構內權力較少的成員對權力分配不平等這一事實的接受程度。
3、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 avoidance)表示人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態度。對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強的文化往往有明確的社會規范和原則來指導幾乎所有情況下發生的行為。
陽剛型社會的文化成員贊揚成就、雄心、物質、權力和決斷性,而陰柔型社會的文化成員則強調生活的質量、服務、關心他人和養育後代。
5、長期方向(Long-term Orientation Index。長期導向表示對待長期生活的態度。長期導向高的社會,人們傾向於節儉、積累、容忍和傳統,追求長期穩定和高水平的生活。
6、自身放縱與約束(Inlgence versus Restraint)維度指的是某一社會對人基本需求與享受生活享樂慾望的允許程度。Inlgence(自身放縱)的數值越大,說明該社會整體對自身約束力不大,社會對任自放縱的允許度越大,人們越不約束自身。
(5)文化比較的理論有哪些擴展閱讀:
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荷蘭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用來衡量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一個框架。他認為文化是在一個環境下人們共同擁有的心理程序,能將一群人與其他人區分開來。通過研究,他將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歸納為六個基本的文化價值觀維度。
❻ 文化的理論
不同的學科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從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文化,即使是意識形態,也不是絕對排他的。對葛蘭西來說,文化霸權並不是一種簡單的、赤裸裸的壓迫和被壓迫關系。「統治集團的支配權並不是通過操縱群眾來取得的,……統治階級必須與對立的社會集團、階級以及他們的價值觀進行談判,這種談判的結果是一種真正的調停。……這就使得意識形態中任何簡單的對立,都被這一過程消解了。」它成為一種從不同階級錨地取來的不同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動態的聯合。
❼ 可以運用什麼理論來寫中西方文化差異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交流空前廣泛的情況下,我們要認真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大膽地吸收其文明成果,這樣才能繁榮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先進文化。先來看一看中西方文化內容的差異。
思維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辨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從古希臘時代起,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把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作為認識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並把「分析學」或「邏輯學」視為一切科學的工具。這種思維方式,推動了西方科學的發展。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與直觀的思維方式相聯系,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體知」而不是「認知」。老子首創了「體道」說。「體道」,就是以心靈體驗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認識的對象作為人類自我意識外化的倫理情感的整體來體驗的,從中尋找對主體倫理、價值規范的印證。
價值取向方面,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西方人的價值觀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因此,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的幫助看作是令人難堪的事,以為接受別人的幫助是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私事。他們提倡每個人應表現出自己的個性,越是表現出自我個性,越能體現人生的價值。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意識很強,靠競爭來取得自己的利益,實現自己的價值。
中國古代一般把「競」、「爭」當作不好的事情,而提倡「忍」、「讓」,缺少對公平競爭的尊重和嚮往。儒家學說強調的是「長幼尊卑」的等級秩序,道家學說強調的是「無為、不爭、若水、爭雌」,儒道互補,再加上皇權的愚昧與殘酷,中國人的思想意識里比較缺少「競爭」的觀念。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無私奉獻的情操。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關懷是一種美德。但是個人競爭意識、拼搏意識不強,存在依賴性。
倫理道德方面,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中國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後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子女一旦結婚,經濟上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親屬關系比較疏遠。
中國文化在個人取得成就時,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謹慎,反對「王婆賣瓜」。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在資本主義市場競爭中是行不通的。在人際關繫上,中國傳統的文化則要求人們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維護現狀,保持和諧。對待家庭,喜歡大家團聚,老人幫助照看兒孫,以備養老送終。雖然密切了親情關系,但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青年人獨立能力的養成。
行為規范方面,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國人「重義」、「重情」。西方社會由於強調以個人權利為基準,以追求私利為目標,因此不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護個人的權利,也可以制裁侵犯人權的行為,因此,西方國家法治的發展是與人的權利價值觀有密切關系的。
中國人由於受傳統的義利思想的影響,重義輕利,重情輕法。孔子在《論語》中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把義當成最高准則。儒家強調,不能驅義逐利。由於自古以來主要靠道義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和維系社會,而不是靠法律約束,因此,人們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
12.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A.西方文化確有可取之處,只有縮小中西方文化差異,才能繁榮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先進文化。
B.儒家認為被認識的對象都與人的倫理情感有關,從中可以尋找主體倫理和價值規范的印證。
C.西方人認為主動幫助別人會讓接受幫助的人覺得有人在干涉自己,施助的人因而會很難堪。
D.儒家「長幼尊卑」的等級秩序,削弱了中國人的「競爭意識」,助長了中國人的依賴心理。
E.中國文化提倡個人取得成就時,要謙虛謹慎,事實上這樣在資本主義市場競爭中是行不通的。
13.根據文意,下列推斷合理的一項是
A.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推動了西方科學的發展,也能保證西方科學在未來的領先地位。
B.儒家主張「君貴民輕」「男尊女卑」,本質上都是對公平競爭不嚮往不尊重的表現。
C.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陰陽五行」等觀念,說明中國人的「認知」能力也是很強的。
D.儒家推崇君子而貶低小人,君子往往能仗義執言保護百姓,所以中國人的人權觀念更強。
14.為什麼中國古代一般把「競」、「爭」當作不好的事情?
15.雲南省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陳家順走出辦公室,以農民工的身份到浙江多家企業「卧底」打工,搜集用工的第一手資料,並認真研究,然後為家鄉農民工提供有價值的用工信息,並努力依法保護他們的權益,因此被評為20XX年感動中國人物。面對榮譽,他淡然處之,並表示還要繼續奮斗。請結合本文所述中西方文化內容,談談你對陳家順做法的認識。
參考答案:愛師網整理
12.BD。解析:A錯。錯誤概括原意,原意為:了解研究西方文化,大膽地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C錯。范圍縮小。原意是西方人認為「主動幫助別人」這種做法會令所有人都覺得難堪。E錯。原文講「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只是一種看法,而選項中卻當作一個事實來表述。本題考查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
13.B。解析:根據是儒家強調長幼尊卑的等級秩序。A錯。「保證未來的領先地位」將可能性說成必然性了。C錯。這些觀念都屬「體知」。D錯。強加因果,君子行義屬道德范疇,人權觀念屬法制范疇,不形成因果關系。本題考查分析綜合的能力。
14.「競」、「爭」會破壞儒家「長幼尊卑」的等級秩序;
會與道家「無為、不爭」的主張發生沖突;
會威脅到皇權;
會淡化社會群體意識;
會影響無私奉獻精神的確立;
會影響關懷他人的美德的推廣。
解析:本題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15.陳家順卧底打工搜集用工資料,認真研究,經過理性分析後,為農民工提供了有價值的用工信息,這是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
陳家順到企業打工,為農民工提供信息並依法保護他們的權益,這是中國文化中「無私奉獻」和「給人關懷」的美德的體現。
陳家順走出辦公室,親自到工廠卧底打工是工作方法的創新,符合西方文化里創新發展的觀念。
陳家順面對榮譽時,淡然處之,說明他具有中國文化「謙虛謹慎」的品質。
陳家順努力依法保護農民工的權益,符合中國文化中重義,西方文化重法的行為規范。
解析:每點2分,任答2點,可得滿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結合原文,言之成理,即可酌情得分。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和知識遷移的能力。
繼續閱讀
❽ 跨文化方面的理論有哪些
轉載
最有影響的四個跨文化理論提出了區分文化差異的方法和維度,對幫助我們理解、解釋和預測特定群體的文化行為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六大價值取向理論(克拉克洪和斯喬貝克)
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論的美國人類學家。Kluckhohn &Strodtbeck
Kluckhohn ,哈佛大學的教授,參與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戰爭情報處組建的專家隊伍,研究不同文化的價 值、民心與士氣。
對日本民族心理的研究和價值觀的分析、對美國德克薩斯州不同文化與種族的社區共存的大規模研究
成果:《價值取向的變奏》——六大價值取向理論
1、對人性的看法。
美國認為人性可善可惡,是善惡混合體,又可能改變;美國強調制度,盡可能考慮人性惡帶來的壞行為。很難改變。「三歲看、老」
中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中國制度比較稀鬆。
2、人們對自身與外部自然環境的看法。
中國人講求風水,強調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美國人更強調通過改變自然環境去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達到自己的目標。人主導環境。
東南亞海嘯事件:美國人認為是人類預測不準備;中國及亞洲國家認為是人破壞自然帶來的災難。
3、人們對自身與他人關系的看法。
中國:集體主義
西方:個體主義
4、人的活動導向
美國「強調行動的社會,人必須不斷的做事,不斷的處於在動之中才有意義,才創造價值。不僅要動,還要快。快餐文化,
亞洲社會。靜態取向,安然耐心被視為美德,強調「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強調無為而治。
當美國人發現問題總是傾向於立即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後實施;而東方人有時會選擇靜觀,什麼也不做,讓時間與外界環境自然成熟,再抓時機去把問題解決掉。
5、人的空間觀念
中國人傾向於把空間看做公共的東西,沒有太多隱私而言;
美國人、德國人傾向於把空間看做個人的私密之處,他人不能輕易走進。
6、人的時間觀念
一是關於時間的導向,即一個民族和國家注重過去、現在和還是未來。
一是針對時間的利用。即時間是線性的,應在一個時間里做一件事;還是時間是非線性的,在同一時間里可以做很多事。
中國文化關注過去和現在,而較少注重未來;美國文化很少關注過去,基本著眼於現在和未來,這種導向在中美兩國創造的文學、電影和藝術作品中稍見端倪。
美國、德國文化,一個時間做一件事;義大利、中東人,同時做多件事。
該理論沒有探索更深層次的原因,即為什麼不同國家和民族在這六大價值取向上會如此不同。
二、文化維度理論(霍夫斯塔德)
文化維度理論是當今最具有影響力的理論,是實際調查的產物。起初並無理論框架。20世界70年代初,對分布在40個國家和地區的IBM員工的文化價值觀的調查。
成果:《文化的後果》 四個價值維度
1、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著眼於個體還是集體的利益)
2、權利距離(人們對於社會或組織中權利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3、不確定性迴避(對事物不確定性的容忍程度)
4、事業成功與生活質量(追求物質還是強調人際和諧)
20世界80年代,重復研究,不僅證實前面四大維度,還發現一個新的維度:
5、長遠導向與短期導向(著眼於現在還是放眼於未來)發表於《文化與組織》書中。
三、個體主義—集體主義理論(蔡安迪斯)
霍式理論認為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是同一維度上的兩級,即一種文化如果在個體主義上得分高,就意味著在集體主義上得分低;反之亦然。一種文化不可能既很個體又很個體。
蔡認為個體主義集體主義不是一個維度的概念,也不是兩個維度的概念,二是一個文化綜合體。並將這個概念降到個體層面,用它來描述個體的文化導向而非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