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意義
傳統文化能夠保證社會和民族綿延不絕、自強不息、持續發展;傳統文化能夠保證民族頂天立地、信心堅定、獨立自主。所以,傳統文化能夠建立起自信、自強、自立的人生和民族。
所以說,中國文化存則中國興,中國文化絕則中國亡。
中國文化要在保證根本穩定的基礎上,不斷吸收新的養分,添枝加葉,不斷發展和完善,與時俱進,歷久彌新,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不能把幾千年積累的經驗和智慧全部推翻,那就等於把大樹連根撥起,或摧殘百花,然後再去重新建立-是極其愚蠢和沖動的行為(文革教訓)。文化的建立是千秋大業,需要多少代人的實踐探索和積累(文化如一棵大樹,多少年才長得枝繁葉茂,古木參天)。但是,真理是永恆的,是絕對的,最終重新得到的結論也必然與古人不謀而和,因為人的真心本性不變,古人已和盤托出-世間好語佛說盡
⑵ 為什麼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要求。 黨的十八大根據我國文化面臨的新形勢,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號召全黨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並把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把中國實際同馬克思基本理論結合起來,而中國實際就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立足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多元化的需要。
梁啟超認為,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和巴比倫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東方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北京論壇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但從不隱晦自身對東方文明的重視與推崇,因為在過去的兩個世界中,西方文明及其思維模式在世界秩序的制定和文明的構建中發揮了主導性的作用,包括東方文明在內的其他文明不斷處於被懷疑和否定的地位。全球化被西方化(乃至美國化)代替,多樣性被一元化所置換,文明在相互審視間充滿了「傲慢與偏見」。今天,我們對於對於東方文明的推崇與倡導,在某種意義上是對世界文明格局的平衡與重構,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重新發現和肯定東方文明的價值和內涵。[2] 特別是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的趨勢下,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世界文明的平衡。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人類發展史中,正是由於多元化的文化的存在,促進了人類文化的融合、發展和繁榮。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東方文明的一部分,與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一起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當今世界的競爭,不僅僅是經濟的競爭,還包括文化、政治、軍事、科技、教育等的競爭。我們發現,國家在面對競爭時不僅強調國家的硬實力,越來越注重國家的軟實力。而國家的軟實力主要體現在一個國家的文化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以及中國在外國辦孔子學院的數量的增加,可以看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國人的吸引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儼然成為中國在世界競爭中的一張名片。
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提高公眾民族文化自信。 全球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文化的全球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當今中國在面對外來文化的傳播時,容易出現文化盲從。文化的盲從主要表現在於,一方面,年輕人一味的崇洋媚外,對洋節日興趣濃厚,傳統節日卻拋之腦後;再如一些產品試圖提高自己的檔次,不用漢字標識和說明全部用外文。另一些非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主流文化。外來文化帶來了文化的多元發展,但是如果這些傳統文化占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產生超過主流文化的趨勢就成了盲從。[3]文化盲從的背後實際上是公眾對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對自身文化的不了解。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使公眾了解中國的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好感,在面對外來文化時,也能夠看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樹立起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五、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提高公眾文化素質。 一個民族自身的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培養具有民族氣質、民族血脈的公民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自己公民的思維習慣、人格特徵和行為方式。[4]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厚德載物」「自強不息」至今還在生活中影響著中國人 ,而儒家文化中的「以和為貴」也影響著中國人與人和諧相處的交往模式,另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里的「愛國主義」對當代中國人來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更為重要。當今社會是法治社會,可是總有些地方不能用法律約束,比如說有人在公共場合亂扔垃圾,工作人員給他發了一張罰單,但他第二次還是會這么做,難道要把他關進監獄么?這是關於一個人的素質問題,只能靠他自覺遵守秩序。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使他意識到自身對社會的責任感,自覺地遵守秩序。所以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提高公眾文化素質。
⑶ 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意義!!
國傳統文化具有著博大精深、兼容並包的特點,具有著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目前,國外掀起了一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浪潮。我們國內也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然而我國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短板。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靈,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發展對國家和發展和命運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曾在一評論文章中讀到這樣極富哲理又震撼人心的話語「現在到了一個談文化的時代,要以文化的執著,文化的擔當,文化的自覺,文化的尊重,傳承民族文化的精華。」
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金錢物質充溢著人們精神領域的今天,可以說這樣的呼喊無疑是向平靜的文壇投一巨石,在真正文化人的心中驚起的那份欣喜和感動是無法言表的。
近年來,人們都追求物質享受,唱歌、跳舞乃至寫作都要與經濟利益密切相關,本該在經濟發展物質文明進步的歷史時期文化應有更高的發展,文化應該更加繁榮的時期,我們古老的歷史民族文化卻被冷凍被遺棄被毀滅,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悲哀一段歷史一種文明的不幸。
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遭到了極大破壞,優秀文化的傳承出現了嚴重缺失。大量舊城改造、城區改造,甚至很多國家級別的古建築也被頻頻拆掉,取之以具有歐美風格的高樓大廈,現代化建築。
每個城市都是高樓林立、千篇一律,而國人卻以此為榮,君不見我國的瓊樓宮闕擁有著中國最為經典的傳統文化精神。城市已經步入歐美的後塵,可是節日呢?西方的情人節、萬聖節人人狂歡,而中國的重陽節、端午節卻無人問津,現在的孩子們已經離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越來越遠了。對中國優秀文化的情感漸行漸遠,日益淡泊,乃至消失殆盡。
(3)文化繼承的重要性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簡寫為「CCNGC」,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影響: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華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這一地區除了中國外,還包括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琉球等地。
中華文化也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以及科舉制度、四大發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華文化在古代曾經對周邊國家造成深重影響。一般把中國和收到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同城為漢文化圈或者中華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是指中國以及受中國皇帝冊封的周邊國家或民族。這些中國周邊的國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為交流的媒體,從中國歷代王朝引進國家制度、政治思想並發展出相似的文化和價值觀。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國家或民族與中國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
漢字文化圈的覆蓋地域與現代地域區分所指的的東亞地區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國、越南、朝鮮半島、琉球和新加坡等地,此外還包括世界各地保留著中華文化傳統的華人世界。通常日本學者也會把自己包括在「漢字文化圈」內,但也有部分日本人覺得自己是西方文化世界中的一員。
日本文化是指在日本群島形成的獨特文化。日本文化在歷史上曾深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
朝鮮戰爭後朝鮮半島的南北對峙導致了南北朝鮮現代文化的差異,但雙方傳統文化卻一脈相承。朝鮮半島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朝鮮半島傳統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不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朝鮮半島的傳統文化略有不同和獨特之處。
越南由於在歷史上曾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其文化特徵和中國文化非常接近,亦是漢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琉球曾是中國的附屬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被日本佔領並長期進行殖民統治,但琉球文化亦屬於中華文化圈。
⑷ 繼承傳統文化意義
1、中國和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夠反映民族特徵的傳統觀念和思想意識,是具有民族特徵的世界觀和觀。它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前赴後繼,英勇頑強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導人們實踐活動的基本精神。
2、傳統文化講究崇尚倫理、注重人文理性、強調和諧觀念、倡導憂患意識等等,學習和研究這些中國傳統文化,進而繼承、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在指導下,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加強對國民全面素質教育的培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3、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建設,就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建設、精神世界的建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所宣揚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慎言敏行、嚴於律己、改過遷善等道德規范,幾千年來就鑄就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靈魂,形成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正、刻苦耐勞和精忠愛國的優良素質。
4、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價值體系的建立,是與傳統文化的長期孕育分不開的。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發展,歷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的道德文化遺產,它包含了優秀的民族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方面。
5、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為了在新的形勢下,繼承、弘揚、提高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我國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集中起來,並與革命傳統相結合,賦予新時代內容,容納新的時代精神,達到承前啟後,與時俱進,古為今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准則。
(4)文化繼承的重要性是什麼擴展閱讀:
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物質文化,即通過器物、物質等反應出民族創造性的文化和心理,這是最具體、最形象的表現方式,把物質用作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使我們現在還能看到豐富的實物遺產,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2、精神文化,即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以及表現民族意識形態的文學、藝術創作等。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民族,精神文化上總是相似的,中華文明的精神文化賦予了民族傳統文化豐富的內涵。
3、制度文化,即社會秩序,在制度上,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政治、經濟、社會、律法、家庭、親屬等制度。
4、行為文化,即一個民族特有的表達思想的方式,是群體的,也是個人的,表現的是本民族的規范和標准,如語言、文字、婚喪嫁娶、節慶民俗、戲劇形式、宗教等,促進了民族經驗的傳遞和文明的發展,具有傑出的創造性價值。
⑸ 傳承我國民族文化有什麼重要意義
傳承我國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並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傳承我國民族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可以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從而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有利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利於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家的軟實力;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參與勾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僑務資源可持續發展。
(5)文化繼承的重要性是什麼擴展閱讀:
民族文化中蘊涵的優秀精神品質可以在經過動態解讀之後,與現代思想相結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過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不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哲學、政治、道德觀念,還是它所創造的音樂、繪畫、書法、舞蹈等藝術作品。
或者是它在建築藝術、園林藝術、風俗習慣中所凝結的審美意識等等,都可以匯聚成人們自身的素養逐漸積淀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我們的民族獲得持續不斷的精神力量,而不至於因為精神力量的疲軟或坍塌失去生存與發展的動力。
民族文化中作為其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富於藝術特徵的部分,如古典繪畫、古典音樂、古代書法、古典建築等等,不僅包涵了我們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念、審美表現意識,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許多有益的啟迪。
這些啟迪在現代化程度比較發達的今天,不僅沒有失去意義,反而彰顯出它的不朽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在以民族文化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必然存在的重新解讀,積極思辨,這本身也是開啟我們心智的過程。愛國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素質的教育固然可以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
但是,恐怕最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也最容易發揮作用的,是這些以審美的藝術教育為特徵的文化教育,它可以把學生帶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藝術宮殿,在那裡閱讀我們民族的藝術史、審美史、心靈史,在那裡發現真,發現善,發現美,逐漸形成優秀的精神品質。
⑹ 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好處是什麼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思想風貌及行為特徵。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
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和壯大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意義。2013年6月,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
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助力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文化軟實力的較量上,文化軟實力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話語權、規則制定權的關鍵因素。
在這樣的形勢下,要在世界上有所作為,首先要堅定並增強文化自信。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和突出優勢。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文化沃土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系統的思想體系。從馬克思主義思想來源看,它生長於西方文化土壤中,如何將這樣一種「外來文化」融入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是非常重要的時代課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從相遇結合到融通發展的過程,中國傳統文化為其提供了精神底蘊,汲取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合貫通、相互契合、共同發展。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價值導向
我們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內化於中國人精神世界、外化於中國人行為方式的傳統價值觀念和道德標准,在急速轉型的經濟關系中發生嬗變,在價值領域呈現多元化趨勢,在道德領域呈現混亂迷茫態勢,如何構建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
有利於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價值導向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倫理型文化,文化觀念與價值觀念、社會規范緊密相連,汲取其中優秀文化基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價值導向。
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彰顯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彰顯中國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是文化強國戰略的前提。
五千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是文化血脈的延續,是建立中國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不斷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掘合理資源,繼承傳統、創新傳統,將傳統文化與近代文化、當代文化融通。
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提供思想源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雙向的互動融通,一方面,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與升華;
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源」和「流」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獨特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資源。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為什麼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⑺ 傳承經典傳統文化的意義何在
傳承經典傳統文化的意義在於:
傳承中華民族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既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勤勞勇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是為了讓子孫後代永遠牢牢記住: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數百年來的戰亂中,堅定信念、浴血奮戰、前赴後繼、寧死不屈,就是因為我們有積淀深厚的文化及其延伸出來的可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大義。
中華文明是由五千年的民間文化中的精華所組成的。它不僅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的弘揚,更需要子孫後代的傳承。請黨組織相信我,我有決心學好這些我們文化中的精髓,讓自己的頭腦被知識武裝。
(7)文化繼承的重要性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
1、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
2、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3、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二、傳統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⑻ 我們為什麼必須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因為中華傳統文化在規范傳統社會的政治秩序、維系家庭的孝親觀念和培育個體的價值取向等方面發揮過積極作用。
其一,傳統文化有助於社會穩定的鞏固。傳統文化是在農業生產基礎上形成的農業文明,它建構起以孝為本的倫理綱常、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以及物我不分的認知方式。
其二,傳統文化有助於以家庭為中心的倫理觀念的形成。傳統社會建立於血親關系的基礎上,相對於公共社會而言,它是一個以生產勞動為中心的固定血緣和親屬關系的集合體,是一個熟人社會。因此,傳統社會注重人際脈絡和家族歸屬,建構起「以孝為本」的家庭關系模式。
其三,傳統文化有助於培育以「德」為中心的個體價值取向。在以家庭為基礎的社會認知中,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養。《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其中「學」與「習」指的就是對於德性的修養和踐行。
從整體來講,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的重大價值和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傳統文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思想基礎和精神保障。現代化並非西化,也無固定模式,但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無法脫離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否則現代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次,傳統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價值紐帶。兼容並蓄、融會貫通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它可以凝聚社會各領域的力量,激發各民族成員的歸屬意識、認同意識和進取意識,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最後,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為當今社會發展提供有益幫助。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標識,是華夏兒女保持族群認同和精神團結的文化符號。
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中,我們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陣地,又要參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應有貢獻。
(8)文化繼承的重要性是什麼擴展閱讀
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出爐
教育部表示,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活動,是不斷創新新時代高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形式與方法,充分發揮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優勢與作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
是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引領學生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的重要途徑;
是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探索學科融合協調發展,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全面提升高校美育體育質量的創新之舉。
教育部要求各傳承基地要扎實推進建設工作,進一步對標基地建設原則、任務和要求,緊密圍繞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輻射帶動、展示交流六個方面建設任務,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以傳承項目為內容的選修課程,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實行學分制管理,切實落實2個學分;
建設2—3個校級傳承項目學生社團和1個實踐工作坊;加強以傳承項目為重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輻射帶動當地3所左右的中小學校和1個社區,開展基於傳承項目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教育活動,加強成果交流與展示,切實將傳承基地打造成本校的特色和品牌。
教育部將對傳承基地實行動態管理,引入退出機制,定期對建設效果與質量進行跟蹤監測和綜合評價,對建設成效明顯、具有推廣價值的傳承基地,將進一步予以支持。根據建設目標,2019年教育部將啟動第二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工作。
⑼ 繼承傳統文化的意義
從世俗意義上講,要說繼承傳統文化的意義大概有幾個方面:對於國家來說繼承積極的傳統文化對於教化其人民,發展其文化藝術,豐富和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擁有完善的精神文化建設,才能平衡物質生活帶來的空虛與疲憊,人們也因此獲得一些精神上的滿足。而繼承積極的傳統文化,顯然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對於個人而言,我想答案也不是絕對的。如果說在現在這樣一個社會狀況下,要一個人為了國家的文化建設去繼承傳統文化,有些不現實了。一個進步的社會,在現在這種整體社會穩定的狀況下,需要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優勢來發展自己並合理地管理好自己。這是最重要的。(可能不僅僅是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在所有人當中,碰巧有那麼一群人發現了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天賦,那麼他就有一種責任和使命去實踐它。剩下的人群中,可能有一些人有潛力去做這樣的事業,那麼需要別人來引導、培養他做這件事情。對於這兩種人來說,繼承傳統文化就是在經營他們的個人事業。是在通過做這件事,實現自己個人價值的滿足。可以說是一種自我的實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