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作為中國人,如何弘揚中華文化
作為中國人,我們是倍感驕傲的,我們中國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我們要學會在日常生活中,盡其所能積極的弘揚我們的中華文化,讓其走向世界,世界人們都可以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首先,我們自己要學習好認識到我們的中華文化,我們中國的五千年燦爛文化。見到世界上其他的人們,向他們介紹我們的文化,像茶文化,陶瓷文化,戲曲文化等等。他們會有些問題問你,盡量多多為他們解答,有時間有機會可以讓他們親身實切的感受一下,他們會有更為深刻的認識。相信他們也會喜愛我大中華的各種文明燦爛的文化,給他們留下美好的記憶。早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文化就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引來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到來並學習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我們要多多參與舉辦活動,活動的主題圍繞中華文化而展開。多多舉辦活動,帶動人們的積極性,活動中可以設計些游戲對答中華文化的游戲。人們在活動中游戲,在游戲中感受到更全面的了解了學習了中華文化,讓我們的中華文化更好的弘揚出去!讓我們的國人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進來多多認識了解我們的中華文化,更加的喜愛中華文化。慢慢的,相信我們可以很好的弘揚中華文化,讓我們的國人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友人更多的認識了解中華文化,熱愛中華文化!
❷ 請以當代青年學生如何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寫一篇不少於200字的歷史
我國的傳統文化非常豐富,有對聯、生肖、剪紙、國畫等,其中我對國畫最感興趣。
平時沒事時,我就拿起筆來畫國畫,畫時,總是先畫上一間房子,房子旁邊加上一個葡萄架,再畫上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要是你不認真畫,一不留神,會把葡萄畫成櫻桃的。
國畫就是這樣,看著簡單,畫著難,要注意干濕,濃淡的變化……國畫要是畫的好的人,一定覺得很容易,要是剛學的話就有點難。畫熟了,也就不會畫錯了。
國畫是我國的傳統藝術,歷史悠久,也是中國最引以為豪的文化瑰寶之一,它包括了中國遠近聞名的美麗景像和圖案,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❸ 當今社會,應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呢
在中國歷史上,若不能秉持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華人文秩序,中華民族可能早不復存在,中華文化也就一定早就中斷了!到現在我們依然是秉持著農耕文化的特徵,兼有游牧文化的特點,這是我們的國情,也是我們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堅守自己的農耕文化基礎,其實就是堅守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未來。
鑒於此,基本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華文化的發展,如果不堅持和秉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夯實自身文化基礎,是沒有出路的!如果不主動有機地吸收海洋文明的優秀精華,不主動適應外部發展環境的巨大變化,也是沒有前途的!
他提出的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本身,就是有著十分鮮明和十分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文化自覺性。中國這個古老國度上的每一個民族,都是以各自的文化表現形態,或多或少地鐫刻在整個中國歷史長河的歷朝歷代,並曾經和正在不斷上演著永不落幕的文化曲目。
在這個文化曲目中,大大小小的民族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時而是主角,時而是配角,時而反串,時而退出,有的甚至是永遠地離去……這個文化曲目的主題,就是長期形成、彼此認同,共同秉持並持續發展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自立,就是中華文化的自立;中華民族的崛起,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崛起!正是中華文化,牽引、拉近、推動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壯大。
❹ 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集中體現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強不息、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求同存異、文以載道、儉約自守等人文精神。自古以來,這些文化精髓就展現著中國人民獨特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可謂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回顧華夏大地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們之所以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衰、飽經風霜而不敗,其根本原因正是貫穿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持久涵養。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擔當,沒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沒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中華民族就不可能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不斷繁衍。
❺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該如何更好的發揚光大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5000年的文化歷史,因此文化底蘊是非常深厚的,因此,現在我國非常推崇的與中華文化的發揚和傳承,而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我認為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主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就是去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其次就是發揚一些民俗習慣,還有就是去學習關於傳統文化當中的一些詩詞文化以及文化內涵,豐富我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可以說一個國家想要進步,對於歷史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的發揚是非常重要的,這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也是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因此也可以看出我國在這一方面也做出了許多的措施,比如在世界各地開設孔子學院,還有一些中國的華裔在外國的街頭穿上中國的漢服,弘揚中國的歷史文化,這些都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也是為了讓世界各國認識我國的傳統文化!
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播,應當將詩詞文化放在首位,首先就是讓青少年去學習詩詞文化,了解詩詞文化的內涵,讓孩子在極小的時候就去背誦和接觸了解詩詞,去傳播中國的文化,去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
第三,繼承風俗習慣我國的傳統節日都有著一些深厚的歷史典故,並且也是為了紀念一些古代時候的節氣或者是人物,可以說這些節日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而隨著現在生活節奏的迅速發展,很多人對於這些傳統節日都不是那麼的注重,並且對於一些風俗習慣也不是那麼看重,所以使得現在的中國是比較現代化的,對於一些慢節奏的東西卻慢慢的丟失了,而我們也應該去繼承一些風俗習慣,去了解一些中國的傳統節日的來歷以及典故!
❻ 如何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宗聖故里儒學大講堂掠影】
吳敬璉評價:以傳統文化來做現代表達;以白話詮釋經典 ;以經典詮釋智慧 ; 以智慧詮釋人生 ;以人生詮釋人性; 以人性安頓人心 ;讓人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為現實困境答疑解惑;為心靈安頓尋找支持 ;為人性和諧苦覓方法!弘道明德、正己化人。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滋養心靈!
華夏又逢盛世,滿心卻是迷惘,曾經向外求索,反生無奈亂象。其實呢,聖人也有困惑: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更何況我們凡夫俗子呢?
您如果感到人生,事業,婚姻,家庭,身心困惑糾結;您如果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想發財成功,再創輝煌,更上一層樓。
北大客座教授,中國福壽講堂孝文化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共濟寧市委宣傳部,中共濟寧市委講師團優秀儒學講師潘守宇先生(附圖:——中共濟寧市委宣傳部;中國共產黨濟寧市委員會講師團頒發的證書:《潘守宇同志宣講的〈優秀傳統文化·幸福和諧人生〉報告稿,被評為『2016~2017年度全市優秀理論宣講報告稿』》;濟寧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潘守宇同志被評為優秀儒學講師)等文化藝術界專家學者組成。
歸根復命,靈根再植。
更多背景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gfSp1oezqMUV7KH-fY4Keg
各大媒體對儒學大講堂的報道鏈接——
鄉村文明是中華文明史的主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農耕文明不僅是一種耕作方式,還是一種道德思想文化的傳承。在當代社會,我們需要把中華文明繼續傳承下去,10億人的鄉村這塊重要陣地是絕對不可以放棄的。否則,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別人會來填補我們的精神空白。整個中華民族就會處於失魂落魄的狀態。
儒學鄉村講堂,歸根復命!像當年的孔子;喬達摩悉達多一樣為荒漠化的鄉野進行靈根再植!重建溫情的鄉土中國!
附:【國內外各大媒體對儒學大講堂的部分報道】——
https://mp.weixin.qq.com/s/hDJbvaUyJWCzGODZfYyXqQ
https://mp.weixin.qq.com/s/2I8RN88LJURsexGZP6OJrA
https://mp.weixin.qq.com/s/kxOmXCWBhnlIXGNGB4sJ1A
https://mp.weixin.qq.com/s/PvGZh7KaucjVgLUG7mRQqA
https://mp.weixin.qq.com/s/N2YjIAZwvyCHfNl6OvkjJQ
https://mp.weixin.qq.com/s/L21YYwqH1LxmmD1ZfF8NgQ
https://mp.weixin.qq.com/s/cJXahpEiWhbSc5j8YvbBXA
https://mp.weixin.qq.com/s/RIWA1hf9wHt5PrcY6t6RUQ
❼ 當代大學生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首先要傳承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堅忍不拔、自強不息主體精神。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和追求和諧統一的價值取向。傳承和發揚「仁者愛人」的人本主義精神。
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不是與三生俱來的,而是通過高校的人文知識的科學教育、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家庭的良好傳統教育、黨和政府的堅強有力支持、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整個社會的良好風尚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勤奮工作的等多種途徑和方式的全力作用的結果。
(7)文化需弘揚如何改寫為高大上表述擴展閱讀:
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不是短期、短效行為,而是一個歷史的時代的重大課題,是一個民族自立自強的長遠發展規劃。這就要求我們要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切實改進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模式、方法和載體,努力營造大學生傳承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形成長效機制,在自由民主、活潑開放、和諧創新的環境中哺育一代又一代素質高、方向堅定的國家建設者和接班人。
❽ 如何弘揚中華文化
孔子是一個有道的生命,他承奉天命而來,做一個混沌的暗昧的世間的木鐸。他的高尚的人格,使得一群俊偉的青年追隨著他失道絕糧,周遊四方。他們雖然在現實的功績上沒有世功所建立,但是他們對於人性價值的永恆追求為這個民族奠定了永世的道德理想的方向。孔子未出世,我們只能嚮往於聖王之統,我們所有的生民,只能在少數聖王的照輻之中過生活,而孔子的出現卻為我們確定了每一個生命的主體價值都可以盡其本分的於天地間挺立,這就是孔子所開創的仁教。自孔子之後,中國的所有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精神力氣完全對准了生命如何超越,如何在現實中表現最高的價值,這樣的一種求道的方向。
仁教一旦開出,結果就是每一個後世子孫都可以在自己的份位上盡自己可能的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大家知道財富地位這是身外之物,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是你想求不一定能得的。而成德---生命的價值,是內在生命本質中,是有求便有,是求有益於得也,這是孟子里所說,所以孔子的價值在於,即便我們有很好的機緣,有財富地位權勢,堂堂的可以挺立於天地之間,但是我作為一個人,縱使我一個字都不認得,我也可以憑我的良心在天地間盡我的本分,做天地人三才之一。這是孔子的價值。
中華民族由於原初文化的形態沒有形成神的設教,而最終形成的是以人性的內在人格的挺立、而完成的盡己生命之所誠、便能夠心誠而天下安這樣的一個主體道德實現的文化。
一個好的老師,能讓他的學生變化氣質。而有一個人,有一本書,能讓一個民族變化氣質,這個人就是孔子,這本書就是《論語》,這個民族就是中華民族,這種氣質就是「文質彬彬」的君子氣質。百年奇特幾張紙,千古英雄一窖塵。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義洽生民。國學專家、石雕老總潘守宇常說:千年文官祖,百代帝王師.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2500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後2500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中國上下5000年文化代表非孔子無與倫比!
❾ 簡述應如何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蘊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漢字,文化一直就在默默地流傳。看著清逸俊秀的瓷器,古樸貼切的陶藝,心裡頓生一股慰藉;看看那古老的前人遺跡,似乎能窺出歷史的痕跡;每當閱讀者那一卷卷詩書畫卷,我們彷彿被洗禮;還有那些精細的民間藝術-------,我們應該幸福,因為我們身在一個文明的國度,在傳統文化的培育下成長!
第一,亮即將傳統文化的亮麗面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寶劍就得用上沙場,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消逝。如何理解這一問題,到現實生活中走一趟就明白了,在大學生中調查,有又多少人看過四大名著,恐怕為數不多吧。倘若在問他們對《論語》的看法,他們恐怕也知道」子曰」吧。由此可見,對於真正的古典文學內涵,當代人知之者甚少。從這些廣泛文化來說,國人尚且不夠了解,更不用說那些本來就不出名的文化了,基於這一狀況,政府部門需要加大力度彰顯地區文化,打造屬於自己特異的文化,並對外多舉行一些活動進行宣傳,不然再精髓的東西都不能端上菜盤子上,讓大家盡情享用文化大餐。其實,現在的旅遊文化承載了不少其它優秀的傳統文化,並且吸引了大量遊客,在此期間,這些遊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會對優秀傳統文化予以繼承和發揚。舉個例子來說,一位遊客去過黃鶴樓,那麼,他定然會聯想到崔顥的詩,進而可能閱讀唐詩宋詞,甚至古代文學,這樣下去,就產生了連鎖反應,當然這是比較樂觀的想法,但這至少是一個方面,我想我們更該做的就是把文化多元化,多樣化地呈現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當然不能把文化低俗化,比方說將文化變賣成獲利工具。然而我們不能不承認,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這是多大的反差啊!看看二戰後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以兼收並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其犯罪率居高不下。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想法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現在比較重視軟文化的輸出,也舉辦了很多展現傳統文化的活動,比方說法蘭克福展,中國就展現了很多傳統文學,在德國書畫展中也帶去了活字印刷相關內容。
太多人對於傳統文化過於冷淡,原因是很多的,如今的網上快餐文化隊傳統文化就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大家在生活節奏飛快的現在,都把眼光投向了五彩繽紛的都市生活,迷戀上了網路,喜歡在網上吃快餐文化,其實自己接受的文化精髓很少,大部分都只有一時的感驗。如今的這種情況讓眾多文化學者產生了危機感,因為一旦傳統文化被拋棄,我們將不再是炎黃子孫,我們將不再是一個擁有多文化的民族,所以喚醒當代人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是很急迫的,非常必要的。
第二,拓展,即將傳統文化用一種易接受的方法輸送給當代人。對於傳統文化,很多人可能覺得非常枯燥乏味,他們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去耗,因此,我們就得一反常態,用創新的思路來教導他們,當然不能改變了文化的實質。比方說用講座的方式來講述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樣既生動有趣味,定然會起到比較好的效果。我們還通過電視來講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講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很明顯,這樣的形式吸引了很多知識分子,更不用說像易中天這樣的教授,講的既有風趣又比較深刻,還有於丹的條分縷析,道理其然,能夠被大多數人喜歡。又如中國眉山東坡國際文化節,此次文化節充分體現了黨的十七大精神,眉山人民的熱情好客給遠道而來的賓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使眉山人的榮譽感和集體主義思想得到了一次質的飛躍。無論是開幕式上500餘名演員用豪放的氣勢演繹的的《千古東坡》,還是閉幕式上,城區的十餘所學校的200餘學生為廣大觀眾奉獻上的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整個東坡國際文化節,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一份難得的榮譽感和集體主義感。這樣的活動無疑對文化起著宣傳的作用。還有中非文化節、孔子文化節等等都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石灣陶瓷源遠流長,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石灣河宕貝丘遺址出土的幾何印紋陶片,見證了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灣陶瓷歷史,顯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而大霧崗唐宋窯址的挖掘,證實了唐宋時期石灣已成為嶺南陶器生產基地;發展至明代更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數千年後的今天,陶瓷業在傳承和創新中以嶄新的形式名揚四海。為展現陶業的歷史演變,館內展覽共分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窯的演變、石灣二十四行、石灣陶藝、陶瓷發展六大部分。其中以第四部分「石灣二十四行」為重點,介紹了明代至民國時期石灣陶業的歷史源流。整個展覽表現手法新穎而多樣,在視覺、聽覺、觸覺上都給民眾以全新的感覺。今年十一月,就在佛山舉辦了陶瓷展,我們學校也去了不少學生,也吸引了很多社會上的人,可以說是把石灣陶藝推廣了出去。我們知道,前些年,陶藝品沒有市場,這樣直接導致陶藝技術的流失,甚至讓這樣的文化瑰寶從此絕於世間,如果到了那種地步,實是一個悲劇。我覺得我們對於傳統文化不該持保守態度,中國文化包括保守文化,更多的保守的是傳統文化,文化保守主義顯然他界定的保守的東西這個東西是傳統。從建國以來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文化的軸心的這種情況下融匯的西方優秀文化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這個文化,我覺得這個文化應該是現代文化,而文化保守主義的這個文化,功能上作為傳統夢魘的這種文化,保守的文化,顯然不是指現代中國的文化,而是指古代傳統的中國文化,那麼我現在就古代傳統的中國文化保守的這個東西。我們總是處在一個傳統文化的籠罩下,喘不過氣來,如果稍微有些思想上的改變或者是形式上的改變的話,這也是不為過的,所以我在這里特別強調要將傳統文化拓展開來,形成一種現代式的傳統文化,好讓新一代青年更容易消化吸收。打破常規當然是需要勇氣的,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要不忘本質的將傳統文化轉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學以致用,這樣才是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不二法寶,也是我們實踐傳統文化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
第三、用一種合時合宜的方式引導當代人去接觸傳統文化並學習發揚傳統文化。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著,很多父母親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龍成風,從小就叫他們長大後要有出息,什麼叫有出息,要不是做官,要不是做老闆。更多的是忽視了對小孩子的一種道義上的引導,告訴他們怎麼樣才能算合乎道義,怎麼樣去提高自己的教養。這種情況尤其在農村甚為嚴重,因為他們的父母本來就在文化教養上處於低水平,對於他們而言,自然生計是最重要的了,兒子在學識修養方面有沒有高的造詣對他們來說是沒有多大的意義的。這樣看來,這種不合理的思想方式下的當代某些人深受著家庭的影響,即使上了高中,這種思想也不容易轉變過來。所以說一個家庭的文化背景對子女來說是尤為重要的,一個有文化的家庭中培養的孩子多數是有文化的,我說的當然是在文化方面比較敏感的。而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更需要去引導當代人,毫不誇張地說,從小時候就應該給予這種引導,讓他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個引導的任務似乎很艱巨,但是面對著如今傳統文化遭到遺棄的情況,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擔負這個使命,那就是將中國傳統文化搬到每個中國人面前,讓我們每個都去繼承發揚它。怎麼樣引導,方法很多。在學校,我們的老師就應該起一個領頭作用,面對一群思想活躍且厭倦傳統文化的學生,老師應該在課堂上插入適量的傳統文化,這樣起到一個慢慢感染的效果。我想如果做得更細的話,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衣著來體現一種傳統文化的優越性。當然,學生也得發揮一個主動作用,平時在學校就得自發主辦一些傳統文化知識講座或者一些討論,有條件的就集體去參觀一些傳統文化展。在家裡的話,就如我上面說到的,父母長輩得起引導作用,要科學地向他們指出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並支持下一代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而不是放肆地鼓吹名利論,讓原本涉世不深的他們迷失自己的方向,這樣的話,對傳統文化也是一種損失,因為新一代是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主體。在社會中,要加強這種引導作用更具挑戰,因為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裡麵包含了多個層次,各種不同階層的人物,要達到引導的效果,當然就得採取綜合的手段,比方說,舉辦企業的文化節,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而這些企業文化的建設當然要以傳統文化為主,這樣一來員工們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而且自己還在實踐著傳統文化。對於政府來說,建立必要的傳統文化館,和一些傳統文物館是很有效果的,因為民眾對這樣形式的展覽能夠在業余時間去享受一番,對於他們而言,既能豐富業餘生活,又能學到某些東西,何樂而不為。
也許我們對於這樣或那樣的措施不能夠太樂觀,但是我們也不比太悲觀,因為我們中還有很多人在支撐傳統文化,有很多人已經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優越性,也許當代人正在努力繼承和發揚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這一切,我們都無所得知,但是只要我們有信念,有這種理想也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是金子總會發光,中國的優秀文化就是一塊大金子,它的光芒遲早會在國內外散發,這只是個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