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王安憶長恨歌在對上海風貌的藝術創作方面的成敗得失是什麼
《長恨歌》的意義,不在於它是否王安憶的創作巔峰,是否上海懷舊文化熱之作;而在於它是王安憶不滿足於國內聲譽,努力向世界小說大師靠攏的一次小說實驗。它的成敗得失,與新舊上海的文化沖突有關,亦與王安憶長期以來對中西方小說敘事傳統的思考探索、勇於實踐有關。
⑵ 小說長恨歌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是什麼
理論意義:
王安憶在《長恨歌》中反復描述在光與暗的轉換中永恆流逝的時間,帶有某種虛無的東西,使文本透出一種如煙的塵世感,這也奠定了小說的感情基調。
《長恨歌》中男性人物的自私、懦弱、猥瑣、虛偽使女性的人生經歷變得坎坷曲折。作者在這部小說中否定了女性幻想靠男性、依賴愛情來改變命運的觀念。究竟女性應該怎樣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作者沒有給予正面的回答,但有一點很明確的,女性的命運必須由自己來把握,依靠男性來改變命運只能是女性一廂情願的卻不切實際的幻想。盡管如此,作者在小說中並沒有讓他筆下的女子居高臨下的鄙視男性的行為,但也未對男性給予嚴厲的譴責,相反是帶著平和的態度對男性的選擇表示了寬容和理解。和諧家庭是由男女平等才建立的,對此一味的斥責是不對的,因此王安憶在情節設計上,在男性人物的行為上都表示了同情和理解,也表現了她對社會中男女關系的自我獨特認識。
現實意義:
王安憶是平淡的、同情的態度來講述故事,自創作以來就不斷對小說的創作技巧與形式進行創新與研究,曾經從事過傷痕文學、知青文學、尋根文學的創作,但是創作的題材以知青在鄉村的生活為主,雖然題材單一,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九十年代的《長恨歌》這部長篇小說以龐大的空間建構及時間流程,豐富的人物活動敘述了上海的歷史,刻畫了上海的女性,審視了上海的文化。
選自網路《長恨歌》(王安憶小說)
其實我個人建議,只是從別人的理解來看它的意義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自己慢慢地體會這部小說,才能明白它真正的意義。
延伸:
《長恨歌》,當代中國著名女作家王安憶的長篇代表作之一,1995年發表於《鍾山》雜志,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並且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本書中,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支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其中還交織著上海這所大都市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壘了無數理想、幻滅、躁動和怨望,她們對情與愛的追求,她們的成敗,在我們眼前依次展開。王安憶看似平淡卻幽默冷峻的筆調,在對細小瑣碎的生活細節的津津樂道中,展現時代變遷中的人和城市,被譽為「現代上海史詩」。
王安憶,當代作家。原籍福建省同安縣,1954年生於南京,1955年隨母移居上海。197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
著有《雨,沙沙沙》、《流逝》、《小鮑庄》、《小城之戀》、《荒山之戀》、《錦綉谷之戀》、《神聖祭壇》、《叔叔的故事》、《六九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紀實與虛構》、《長恨歌》、《富萍》、《遍地梟雄》等數百萬字的小說,以及散文、論文等作品。
⑶ 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是如何通過一個女性寫一座城市的
《長恨歌》,當代中國著名女作家王安憶的長篇代表作之一,1995年發表於《鍾山》雜志,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並且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本書中,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支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其中還交織著上海這所大都市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壘了無數理想、幻滅、躁動和怨望,她們對情與愛的追求,她們的成敗,在我們眼前依次展開。王安憶看似平淡卻幽默冷峻的筆調,在對細小瑣碎的生活細節的津津樂道中,展現時代變遷中的人和城市,被譽為「現代上海史詩」。
一、獨特的視角:把城市與人生經驗聯系起來
李歐梵教授說:「王安憶的《長恨歌》描寫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將這座城市寫成一個在歷史研究或個人經驗上很難感受到的一種視野。這樣的大手筆,在目前的小說界是非常罕見的,它可說是一部史詩。」這也是《長恨歌》的獨特之處。我認為文本重要的不是故事發生的年代,而是寫故事的年代,作者要寫一座城市,便直接跳入小說的發展進程,人物的人生經歷中去發表對上海這座城市的看法。用細膩的筆調敘述了上海普通市民王琦瑤坎坷一生的命運,王琦瑤的形象也蘊含了王安憶對上海這座城市的記憶。我把《長恨歌》定義為發生在都市民間的故事,王安憶把幾個不同的歷史時代作為小說的寫作背景,憑著她對上海的熟悉以及對上海女孩子心理狀態的細致揣摩,塑造了一個活生生的「上海小姐」—
—王琦瑤這樣一個人物,文本的故事以她為中心展開了一系列生活場景敘述。她是選美選出來的上海三小姐,有著美麗的容貌,在每一個特定年代裡,都會出現一個與她有著情感糾結的男人,雖然是起烘托作用,但在王安憶的筆下也深深留下了屬於他們自己階層的烙印。不同的男人、不同的身份與地位,有高官、有攝影師、有無業的富二代都試圖占據她的情感,但又都以失敗告終。
另外,王安憶打破了創作的封閉空間,在她的小說中縱橫交錯有兩個空間:上海與鄔橋,使時間在這兩個空間中自由穿梭。溫儒敏、趙祖謨都曾指出:「城市空間形式成為王安憶敘述文本空間形式,而上海這個城市被塵封多年的神秘感又給了王安憶以歷史的沖動和訴說的可能」。[2]我們可以這樣說王安憶用時間追憶的方式將縱橫交錯兩個空間密切聯系在一起。這個特徵在《長恨歌》中表現尤為突出。王安憶曾自述過:「《長恨歌》是一部非常非常寫實的東西,在那裡我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我要寫的是一個城市的故事。」通過對主人公王琦瑤一生細膩的描寫,以一個女性的眼光,以一顆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沉浮的平凡上海心去看上海,去探索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她有著對生命和美的獨特審美視角。王安憶在《長恨歌》中反復描述在光與暗的轉換中永恆流逝的時間,帶有某種虛無的東西,使文本透出一種如煙的塵世感,這也奠定了小說的感情基調。
二、流露出「尋根」意識
王安憶在《長恨歌》中也流露出了尋根的意識,懷舊的情懷,以及對「家」感傷。家是每個人、每個家的庭安身立命之所和靈魂的棲息地。家也是研究王安憶作品的主要線索,然而,王安憶和張愛玲相比,卻是一個「失根感」很重的人,她雖然是大半輩子都居住在上海,但是她在《紀實與虛構》中開篇就說,她的家庭是遷居到上海的外來戶,他們沒有親戚朋友,沒有家族。可以說,這種「失根感」一直伴隨著王安憶的創作歷程,是她尋找種種可能的歸宿的動力所在,所以促使她創作了《長恨歌》這部小說。從現當代文學史研究的意義上看,這部小說,王安憶借一個女人王琦瑤的一生表現出自己對這座城市過去的懷舊,對自己精神的尋根。
在《長恨歌》中,「尋根」不同於以往的尋根文學,作者在這里為上海創造出一種靈韻,而由「懷舊」產生的社會現狀宣告了這種靈韻在消費大眾和商品的海洋里的無可挽回的消散。面對靈韻的慢慢消散,王安憶在寫作上也表現出自身意義的不確定性。
三、對命運的探索
(一)命運與城市
就像許多作家習慣把自己的小說放置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空間一樣,王安憶將自己小說的故事環境主要安排在了上海,她說:「我生活在上海,我對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包括語言,上海人的世界觀等一直堅信關注的」。[4]她創作了許多的關於上海這座城市和上海人的文學作品。長期以來,由於上海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變遷以及經濟發展等很多因素的原因,上海具有了不同於其他城市的誘人魅力,而上海市民的命運也隨著上海的變化而變化的。
談到《長恨歌》是,王安憶曾說過:「在那裡邊我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事實上這個女人只不過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寫的是一個城市的故事。」[5]上海在19世紀中葉被開辟為通商口岸,然後迅速發展為金融中心,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為了在這個城市裡很好的生活,人們形成了不怕吃苦、勇於追求、不斷進取的精神品質。在多元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下,在多層次得經濟結構影響下,上海逐漸形成了務實、堅韌、勤勞的精神。開闊上海人的品質,雅緻是上海人的生活情調,精明是上海人的特徵。王安憶就是要用一個上海女人的命運來詮釋命運與城市的關系
。為了突出上海對小說人物命運的影響,王安憶在開篇就花費了大量的筆墨描寫了上海的弄堂、流言、閨閣、鴿子,一起組成了上海城市形象的美麗畫面,寓意就是為了說明作品中人物命運的曲折起伏與上海街道、上海氣氛、上海的精神相關,尤其上海城市的歷史變遷深深影響了王琦瑤的一生。上海成全了她,也拋棄了她,繁華的上海是造就她人生悲劇的根源。原因是:
首先,多元文化造就了上海城市的寬容本質。上海是一個追求時尚、追求情調,追求娛樂的獨特城市,就連募捐賑災的這種慈善活動也會又舉辦上海小姐的選美比賽來籌集。解放後像王琦瑤這樣的人還能過著衣食無憂的平靜而優雅的生活,這只有在上海才會成為可能。未婚的王琦瑤住進平安里以後,和康明遜、薩沙保持來往,並且還生下了女兒都沒有受到直接的道德指責和人身攻擊。上海的寬容使得她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平靜的過完自己的一生。寬容的上海也造就了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寬容的上海人,在和李主任交往的過程中,沒有規定或限制李主任多長時間回來一次,而是讓他來去自由。
其次,繁華的上海造就了上海人的精明雅緻,上海人言談舉止都從容鎮靜。王琦瑤在得知自已被選為三小姐之後,沒有歡呼,沒有傲慢,仍然能冷靜的對待周圍的人和事,表現出謙遜和素養。上海人的也總能把自己打扮的雅緻得體,引領時尚潮流,成為年輕人追逐和模仿的對象。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也很有情調,在平凡的日子裡,都要吃點心、喝咖啡、跳舞等,上海人經過長久的熏陶形成了優雅精緻的生活風格,既提高了城市的整體格調,也使鄰里間具有了溫馨和睦的融洽氣氛,因而讓他們有滋有味的經營著自己的每一天。
(二)命運與性別
站在女權主義角度看,性別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物的命運,這體現在人物命運不僅受到長期男權社會形成的傳統的封建思想的制約,也受到了人生歷程遭遇到的異性的影響,更受到自身性別特點和局限的牽制,因此人物的命運也變得更加曲折坎坷。
《長恨歌》中男性人物的自私、懦弱、猥瑣、虛偽使女性的人生經歷變得坎坷曲折。作者在這部小說中否定了女性幻想靠男性、依賴愛情來改變命運的觀念。究竟女性應該怎樣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作者沒有給予正面的回答,但有一點很明確的,女性的命運必須由自己來把握,依靠男性來改變命運只能是女性一廂情願的卻不切實際的幻想。盡管如此,作者在小說中並沒有讓他筆下的女子居高臨下的鄙視男性的行為,但也未對男性給予嚴厲的譴責,相反是帶著平和的態度對男性的選擇表示了寬容和理解。和諧家庭是由男女平等才建立的,對此一味的斥責是不對的,因此王安憶在情節設計上,在男性人物的行為上都表示了同情和理解,也表現了她對社會中男女關系的自我獨特認識。
⑷ 分析《長恨歌》中兩個人物形象
《長恨歌》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如既往地吸引著讀者,這跟詩作的巧妙構思不無關系。全篇的中心是歌「長恨」。為了提示原因,詩人卻從「重色」說起,關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起來是樂到了極點,像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極度的多情,正好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明皇的荒淫、多情,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國家的災難,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為了更好地表現李、楊的愛情悲劇,作者在表現手法上採用了虛實相結合的手法,即現實主義的寫實與浪漫主義的幻想相結合的手法。在內容上,《長恨歌》的前一部分基本寫實,揭示了悲劇產生的根源,大體上反映了有著五十年太平天下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縱情歡娛,釀成了安史之亂。如「重色思傾國」、「緩歌慢舞」、「從此君王不早朝」、「姐妹弟兄皆列士」、「漁陽鼙鼓動地來」、「宛轉蛾眉馬前死」等。同時極力鋪張描繪,再現了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她貌美、嬌柔、「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以致「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洲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等等。然而樂極生悲,「宛轉蛾眉馬前死」。悲劇發生後,作者主要是運用浪漫主義的幻想手法,對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進行描寫。如避難返京後,唐明皇仍對楊貴妃思念不已,於是作者就通過豐富的想像和虛構來表現:「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為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翡翠衾寒誰與共?」。這些想像和虛構的情節,細致逼真地刻畫了唐明皇這一鍾情帝王形象:昔日,與楊貴妃在宮中看花賞草,如今,草木依舊,芙蓉花也開得正旺,可是人世滄桑,賞花人卻不完全相同了。世事難料,時過境遷,歷史發生了重大變化,兒臣李亨私自稱帝,李隆基成了太上皇。皇權的爭斗,信任的危機,使兩人之間矛盾重重。在肅宗和李輔國的威逼下,李隆基從興慶宮搬到了太極宮。這時的李隆基深處逆境,鬱郁寡歡,心情不好,連飯也吃不進。憔悴不堪,形同槁木的太上皇李隆基更感寂寞、孤獨,越發思念楊貴妃,天天為之嘆息,時時為之垂淚,以致長夜不眠,獨傍孤燈,焦急地等待著楊貴妃的突然出現。不僅如此,詩人還虛構了一個海上仙山的奇境:「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死後的楊貴妃,仍是那樣「雪膚花貌」,美麗絕倫!作者虛構的楊貴妃獨居蓬島仙山的故事,補足了對悲劇女主人公的描寫。仙境中的太真仙子「聞道漢家天子使」,先是「九華帳里夢魂驚」,次是「攬衣推枕起徘徊」、「花冠不整下堂來」。這些詩句依次寫出了楊貴妃聞訊之後,先是吃驚,後又半信半疑,最後則急欲與使者想見的整個心理過程。她不知是高興還是傷心,到得使者跟前,已面色慘淡,淚痕滿面。她想念宮中,她不怪「三郎」賜她命歸馬嵬坡。她想念人間,想念寵愛她的那個皇帝。過去,她和皇上恩恩愛愛,日夜廝守,如今卻陰陽兩隔。「昭陽殿里恩愛絕」,怎不「玉容寂寞淚闌干」?雖身處仙宮,但「蓬萊宮中日月長」,時光難耐,孤獨寂寞,幽怨之情,躍然紙上。她盼望再回到皇帝的身邊去。因此,她要「鈿合金釵寄將去」,相信「天上人間會相見」,並表示不忘長生殿里的密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讀到這里,我們不能不贊嘆作者的藝術才能,也不能不為太真仙子的相思之情所感動。這是堅貞不渝的愛情,是值得歌頌的。當然,詩作除在全文的結構表現上運用了現實主義的寫實與浪漫主義的幻想相結合的手法,還在某一段落或場景中,也運用了這一手法,使得全文渾然一體。如在幻想的神仙世界裡的描寫中,作者依然用寫實的筆墨對環境、場景和人物進行具體描繪:「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宛然人間情態;驚醒之後,她披上衣衫推開玉枕,起身急步徘徊,重重珠簾和屏風打開了,招呼那使者快快進來。而對楊玉環的贈物寄詞的描寫,則更是把楊貴妃生生死死做唐明皇的妻子的心態與神情寫活了,進一步把對於永相睽隔的愛情——「長恨「的主旨推向高潮。整首詩結構安排獨具匠心。從整體上來看,層次分明,一氣貫注,以敘事為線索,穿插抒情,寫出了情節的發生、發展、轉折、高潮、結束。事件的詳略、層次的過渡又各盡騰挪變化之妙。《長恨歌》可分為四部分,每部分的最後兩句都暗攝下部分內容。如由「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自然過渡到安史之亂,玄宗幸蜀;由「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自然過渡到東歸改葬及回京後的刻骨思念;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自然過渡到道士招魂的浪漫主義描寫,等等。諸如此類的轉折銜接,詩人都處理得十分自然貼切、精煉生動。既保持了故事發展的層次和連接,又保持詩歌體裁所要求的凝煉、含蓄和抒情色彩,充分表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才能。從小處著眼,《長恨歌》在鋪陳詞藻、詳盡描寫的同時,不斷錘煉一些警句,穿插其間,使全篇處處體現開闔頓挫之妙。如《長恨歌》第一段不斷描寫楊貴妃如何以色專寵,但讀來並不覺得重復,原因就是他在描寫幾句之後就會出現一兩句警句,如「從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寵愛在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又如寫東歸長安後,有「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之句,初看好象又轉到對景物的鋪陳上,但馬上用「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二句加以兜轉,使其又回到相思的主題上,極為頓挫有致。這首詩前面寫實,後面卻飛渡到浪漫主義的奇特幻想。而這一飛渡,銜接得天衣無縫。通過這一浪漫主義的幻想,把女主人公完全凈化成了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的美好形象,增加了她凄婉哀艷的感人色彩。
⑸ 分析王安憶的《長恨歌》與上海的文化記憶
「如果沒有你,日子怎麼過。」老式唱機里傳來的咿咿呀呀的歌聲時常在耳邊響起,簡簡單單一句歌詞因為特別的音調,噝噝啦啦的聲響變得意味深長,輕描淡寫的一句,一下子將人帶到那個年代,繁華的租界,嗲嗲的穿著旗袍的上海小姐。「如果沒有你,日子怎麼過。」好象又是那麼直接地一語點破瑤瑤的人生,如果沒有程先生,她的人生又會如何?
看戲看得久了就象是入了夢。
會看電視劇《長恨歌》是因為喜歡上了王安憶的這部小說。書里的王琦瑤我是不喜歡的,虛榮、勢利又造作,可是我很喜歡小說本身。喜歡王安憶的敘述方式,上海的石庫門,老克臘,江南水鄉的風情,一聊就是一個章節,筆觸細膩溫和,悠悠地在細節里點到要害,好象說到上海的骨子裡頭了。王琦瑤,雖然有缺點,雖然有時候讓人恨得牙癢,卻是十分活脫,十分玲瓏的上海女子,典型的上海石庫門里的女孩兒。
戲里的王琦瑤,我更喜歡稱她瑤瑤,因為多了前因後果的鋪墊外加細節上的補充,比起小說更多了些可愛可憐之處,也因為這些補充,她的故事比原作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黃奕的清純嬌嗔,張可頤的成熟冷艷,恰到好處,給了瑤瑤前後連貫的完整人生。也許每個上海女孩的身上都有瑤瑤的影子,所以才會有特殊的親切感吧。天生麗質懂得打扮不張揚;有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賢惠;在父母面前發嗲撒嬌,在外人面前保持著適當的矜持;只想過好自己每一天的小日子,做安分的老百姓;在任何時候不忘記咖啡、黃油和小資情調……為了參加舞會,會拿出全衣櫃的衣服來選,舞會上,優雅的姿態,嫻熟的舞步令人驚艷,而她的優越感也就悄然而生。這不就是活脫脫的上海女孩子嗎?
終身誤
戲的開頭,瑤瑤媽媽安慰長相平平的吳佩珍說道「女孩子不要長得太漂亮,有個六七分長相就可以了,長相太好,心思太活絡,反而把終身耽誤了。」結果,吳小姐的確嫁得好人家。這句話就好象是預言擺在那裡,暗示著瑤瑤一生的命運。
學堂里的王琦瑤說,自己的理想是過不一樣的人生,於是她飛蛾撲火,寧願做外室,選擇了有權有勢有才情的李主任,放棄了留學歸來一付紳士做派,不溫不火的程先生。是年少無知或是虛榮心作祟,亦或者這個有權有勢有霸氣的男人真的虜獲了她的心,有一點可以肯定,她,不肯拘泥於平淡的日子。但這一切終究拗不過局勢,似曇花一現,卻付了一生的代價。三十歲依然獨身的王琦瑤說,人的漂亮猶如煙火,綻放絢爛之後什麼都沒有了,只留下漆黑的天空。可是她並不甘心,於是她選了資本家小開康明遜,是看重他的家世也好,是那個男人主動殷勤也好,無聊的歲月,需要激情來打發。之後她載了更大的跟斗,甚至生下了私生女薇薇,那個男人竟然不敢出來擔當,倒是那個她稱為溫吞水的程先生,默默守在她身邊,陪伴她度過艱難歲月。年近五十的王琦瑤,美貌輸給了歲月,卻仍然不甘心無果的愛情,莫名地跟了老克臘,二十歲出頭的男孩子,畸形的感情脆弱至極,很快又失敗。從絢爛到不堪,小說在這里讓她生命戛然而止,可是戲中的她還要繼續生活下去,在失去程先生的世上,她又將如何生活下去?
長恨歌
「程先生這樣的人頂多是個底。」瑤瑤媽媽說。
印象裡面,讀小說的時候沒覺得程先生這么偉大,只是感嘆他和瑤瑤的緣分總是一再擦肩而過。戲裡面的他卻是寫得太過完美了。瑤瑤生命中的男人形形色色,可是沒有一個願意承擔責任願意給她承諾。程先生為人老實憨厚,受過良好教育,在外界政治壓力之下,流露的是謹小慎微的知識分子的懦弱,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男人,敢為自己心愛的女人向李主任要名分,逼康明遜解決問題未果,居然大度到願意承擔撫養孩子的責任。他的世界裡只有瑤瑤,她對於他是天上的月亮,她的安好就是他全部的希望,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她的利益著想,這世上除了父母親情,我幾乎不相信其他感情有這樣的力量。可是,這樣的人,卻只是她的底。故事的尾聲,瑤瑤說自己勢利,程先生卻說,「你不是勢利,只是老早就知道我對你的感情,就像小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的寵愛,所以什麼淘氣的事情都敢做。」其實他是最明白的人。看到瑤瑤跪在程先生膝蓋前痛哭流涕,不禁心酸,失去了他,才是這個女人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恨綿綿無絕期。對於戲中的瑤瑤,恨字里頭更多是悔意吧,世上最痛的莫過於明白得太晚,追悔莫及。
時間定格在昏黃的燈光下,幽暗的林蔭道深處,沒有音樂的華爾茲,從這里開始由這里收場。喜歡電視劇的拍攝手法,特寫的路燈,石庫門房子上空飛翔的白鴿,不斷交錯出現的黑白鏡頭,以及手風琴伴奏的圓舞曲,一連串簡單的上海的符號是過去的終結,也是未來的開始。時光轉瞬幾十年,卻似過了翻天覆地的幾個世紀。每每看到坐在沙發上看報紙的外婆,想著,這樣的時光不正是她一生所經歷?對於那個時代,她又是怎麼認為?而她似乎早已經不記得了,只好由得我們這些現代人憑著自己的理解去猜想了。
⑹ 求王安憶的《長恨歌》里女主角王琦瑤的女性形象分析
王安憶的《長恨歌》里女主角王琦瑤的女性形象分析:
一、城市的代言人
王安憶在創作《長恨歌》時,試圖以歷史記錄者的身份來描寫上海幾十年的變遷,但她又不是從純粹的歷史角度來記錄,而是從日常生活的場景來記錄,充滿了生活氣息,讓人更加真實地切身體會到上海幾十年的歷史變化。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長恨歌》是「一部非常寫實的東西。在那裡面我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但事實上這個女人只不過。上海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寫的其實是一個城市的故事」。
這個城市曾被人稱作「冒險家的樂園」,這里居住著各式人物,每天都上演著各種傳奇故事,這使人們感到這個雄性世界充滿了勃勃生機。但為什麼作者會選王琦瑤這一女性形象來做城市的代言人呢?這也是與王安憶對上海這個城市的精神,王琦瑤的形象就是她心目中的上海形象。在她眼中,上海是以一個女性形象而存在的,它猶如女性一般,缺少歷史和傳統的積淀,忽然被拋上新舞台,流光溢彩,令人眩目。上海的女性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勁頭,更有一種韌性,能委屈自己,卻永遠不會絕望。上海這個城市的精神就像上海的女性,沒有太高的升華,卻也沒有特別的淪落,她有一種平民精神。所以,王安憶選擇了王琦瑤這一人物形象來做上海的代言人。
王琦瑤是上海弄堂典型的女兒,她追求時尚,對未來充滿想像,並為之努力,她的生命中有一種韌性,不甘於平庸生活的寂寞,她追求各種時尚的元素,過著精緻的生活。這種對物質的慾望也是當時上海真實的寫照,表現了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繁華昌盛。
大都市變得沉靜了。這時的王琦瑤獨自居住在平安里,當一名護士維持生活,閑時找些熟客一起打牌,喝下午茶,過著一種平淡閑適的生活。於是,她同外界拉開了距離,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管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風雲變幻,都是與她無關的。「文革」結束後,全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潮流,而上海正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於是各種時尚元素又開始流行開來,各種派對、舞會重新綻放光彩。王琦瑤也受到時尚的誘惑,在虛榮心的驅使下試圖追趕潮流,參加各種派對、舞會,外出旅遊,過聖誕節。可以這樣說,王琦瑤的生命是與上海的生命相連的,都是上海這個大都市的精靈。
二、世俗的平凡人
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的歷史時,在淡化一系列政治性事件的同時,重點突出了民間生活的淳樸狀態,她通過上海女兒王琦瑤一生的悲喜劇,展示出豐富的都市民間歷史和文化傳統。一般來說,民間世界都是與土地、農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與現代都市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各地的移民不僅給城市帶來了生產力,也帶來了他們各自的文化習俗,雖然這些文化習俗在城市化過程中被逐漸同化消失,但其價值仍然存在,並影響到城市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雖然王琦瑤在解放前曾去拍電影,做雜志的封面人物,並且參加「上海小姐」大賽獲得第三名,但是王琦瑤只是一個世俗的凡人,生活中到處都有她的影子,每間偏廂房或者亭子間里,幾乎都坐著一個王琦瑤。
王琦瑤一生經歷的三個階段正是歷史大變革的時期,而她卻對這些漠不關心,她所關心的只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更像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從而與主流歷史拉開了一定的距離。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是動盪不安的,而小說開頭描寫的正值解放戰爭時期。
正如每一個平凡的女人一樣,王琦瑤追求的是一個溫暖可靠的歸屬。隨後,為了給自己找到一個安安穩穩的家,她義無反顧地投進了李主任的懷抱。她喜歡的不是李主任這個人,而是喜歡他給她帶來的生活,一種既能滿足她的虛榮心又安安穩穩的生活。當她住進「愛麗絲」公寓時,似乎找到了這種感覺,只是「愛麗絲」公寓虛有其表,徒有家的外表,而沒有任何家的溫馨。李主任根本沒想要給她一個真正的家,在他心目中,王琦瑤只是一隻供觀賞的「金絲雀」,僅此而已。受過傷害的王琦瑤從未放棄過對歸屬的追求。當康明遜出現時,她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可惜康是一個懦弱的人,逃避責任。起初王琦瑤還能夠理解他的難處,甚至當有了身孕後還替他解圍,試圖讓薩沙當替罪羊。但是等孩子出世後一切都變了,她發現自己被欺騙了。當再一次見面時,兩人怔了一時,康明遜就繞到床邊要看孩子,王琦瑤不讓看,康明遜問為什麼,王琦瑤就說因為不是他的孩子。王琦瑤此時所背負的負擔和辛酸可見一斑。
盡管王琦瑤曾經奪得「上海小姐」的第三名,但從她整個生命歷程來看,她也只是一個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瑣碎的生活,和多數女人一樣,期望擁有一個完整溫馨的家庭。
三、追逐的一生
來自不同地域的先民們,為了能在城市立住腳跟,所以具有一種不服輸的拼勁,一種不斷追求的精神,這也是城市不斷發展向前的動力。王琦瑤就屬於這類人,她自身有一種不斷追求的精神。
20世紀40年代,「導演是負了歷史使命來說服王琦瑤退出復選圈,給競選『上海小姐』以批判和打擊」,然而他的理論卻在餐桌上被她乾脆地拒絕了。王琦瑤有一顆年輕好勝的心,對未來充滿了渴望,於是她成功當選「三庸、小姐」,並成為李主任的「金絲雀」。但當李主任這座可以依靠的大山遭遇空難後,她又不得不離開上海,回到外婆家避亂。雖說阿二年輕的心是喚起她城市舊夢和新夢的原因之一,但上海本身燈紅酒綠和紙醉金迷的誘惑也是主要原因。她的心從來沒有真正地離開過上海,於是她又回到了上海,這個讓她魂牽夢繞的地方。
平安里的生活讓她的生命多了一份獨特的寧靜色彩,也讓她能夠安全地度過那個混亂的年代。在那裡,她以替人打針維持生計,並因此認識了嚴家師母的親戚康明遜。重新燃起了她對愛情的渴望,也正因為如此,他們不顧一切地逾越了禁區,竟有了身孕。可惜康明遜最後給她的只是感情上的傷害。
王琦瑤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適逢「文革」結束,這時薇薇已經長大成人。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各種時尚元素又開始在上海流行起來,這也激起了王琦瑤對生活的熱情。這個昔日的「上海小姐」未能抑制對愛情的渴望,竟與一個比自己小三十歲的老克臘發生了離奇的戀情。這主要是因為王琦瑤一直沒有在愛情上得到滿意的結局,所以她從未放棄對愛的尋找。而老克臘則是因為對老上海強烈的懷念,愛屋及烏,對昔日的「上海小姐」產生了感情,並非與她產生真正的愛情。
總而言之,在男權社會里,沒有一個男人能夠成為王琦瑤的伴侶,他們如過客般從她的生命中路過。舊上海是一個物慾橫流、奢華享受的世界,盡管王琦瑤曾經那麼努力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愛情如鏡中花、水中月那般遙不可及,留給她的只有無限的落寞。
四、悲劇的一生
在所有的人生悲劇中,女性的人生悲劇可以說是悲劇中的悲劇。自古紅顏多薄命,這種悲劇產生的條件是女性性格中所特有的依附性,與偶然和運氣好壞關系不大。王琦瑤是一個聰明的人,一個獨立的人,一生都未放棄過追求,但最終也難免悲劇性的命運。有人說,愛情是女人悲劇命運的開始,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從王琦瑤投身於李主任的懷抱
開始,她的悲劇命運也就開始了,雖然以前的生活很是平淡,但絕非不幸。那時吳佩珍對她愛護有加,並無私地甘做陪襯,後來又有待人真摯熱情的蔣麗莉。平凡的她先是獲得「滬上淑媛」的美稱,後來又參加「上海小姐」比賽獲得第三名,風光一時。但王琦瑤有自己的想法,不想被別人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甘願成為李主任的「金絲雀」。她從李主任那裡獲得的只是物質上的虛榮,只能滿足虛榮心而已。所以,即使李主任最後沒有遇難,一直陪伴著她,幸福也不會與她相伴。正如她外婆所說,這不過是一場夢,只是夢醒得早了點而已。
建國後,王琦瑤的生活是平淡充實的,有種生活本真的純朴,可康明遜的出現卻改變了這種狀態,雖然康明遜曾明確表示過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但她卻並未在意。此時的王
琦瑤雖然還年輕,卻歷經滄桑,這讓她得出這樣的人生態度:長久是很難擁有的,不如及時抓住眼前的歡愉,享受生活。這種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在她委身於李主任帶來的傷害是很痛苦的。於是,當她有了身孕時,康明遜乖巧地躲開,給她留下了無盡的痛苦。
新時代開始了,一個對舊上海有著濃厚懷舊之情的老克臘又闖入了王琦瑤的生活。他們之間的感情是靠對舊上海的懷念來維系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相愛,所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悲劇的結局。她也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但她並沒有多少反抗便投降了,甚至在老克臘清醒時,對她的暮氣感到厭煩,美人遲暮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時,她竟拿出自己用一生的幸福換來的金條去做無力的爭取,這時的她已經完全放棄了一生堅守的清高和矜持。
最後,當王琦瑤死在自己床上的時候,她又想起幾十年前那個似曾相識的場景。那時她正在片場拍電影,演一個床上死去的女人。
可是那時她沒有意識到,那個女人正是四十年後的自己,她的死早已被安排好,無法逃避。王安憶顯然將王琦瑤的悲劇一生歸咎於宿命的安排,這是因為她不僅要寫王琦瑤一個人的宿命,同時也是寫上海舊文化形態的宿命,王琦瑤的死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的消亡,為這種文化形態的消逝畫上了句號。
王琦瑤是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位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不僅有著獨特的個像。兩者互為鏡性特點,更體現了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她的悲劇命運是歷史變遷之中上海文化精神的命運寫照,作者通過對王琦瑤一生命運的書寫,為已經遠去的舊上海文化形態唱了一首無盡的輓歌。
王琦瑤的一生,可以分為解放前的輝煌期、解放後到改革開放前的平淡期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復甦期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與上海這幾十年的歷史相對應的,兩者的命運發展是如此地相似,以至於她成為上海的代言人,通過她來描寫上海的命運。
在小說中,主人公的命運和周圍的生存環境是相融合的。王琦瑤雖也曾有過人生的輝煌期,但她骨子裡仍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會過日子的上海女兒。
她一生追尋自己的人生幸福,卻終究沒能找到,在最後的時光又錯把生命的賭注押在了時尚上,最終被長腳所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王琦瑤用自己一生悲劇的探索,完成了對現當代都市女性人生道路探索的闡釋。
⑺ 王安憶《長恨歌》中為什麼說王琦瑤是上海的象徵
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通過王琦瑤這個人物形象,塑造了一個飽含上海特色的女子———王琦瑤。王
琦瑤是《長恨歌》的靈魂人物,也是上海弄堂的女兒,在她的身上體現著上海人最本質的特色。王琦瑤的身上,不僅
有著上海人所獨有的開通、追求開放型的文化,處事精明,個體自立,注重生活細節、從日常生活中定義人生價值,也
有著小市民的習氣,功利的愛情婚姻觀,虛榮心,以及對政治的冷漠和迴避。《長恨歌》是將人與城交替來寫的,人即
是城,城即是人。王琦瑤的一生不僅是一個女人滄桑的命運,也體現了上海這座城市弄堂歲月的縮影。王琦瑤用自
己唱出了一曲動人的「長恨歌」,可以說解讀了王琦瑤,便解讀了大上海。
⑻ 王安憶的《長恨歌》為何命名為此
原因:
創作背景
《長恨歌》的原型是王安憶無意中看到的一則新聞。新聞講述的是「美麗」牌香煙封面上的女郎被男青年騷擾,男青年做賊心虛殺害了封面女郎的事件。
上文材料只是相對粗糙的信息,作者需要通過在心靈深處的篩選,抽出曾風靡一時的封面女郎、男青年兩個現實人物和女主人公悲慘命運的結局作為小說的真實元素。
比如「上海小姐」是上海20世紀四五十年代「摩登」的代名詞,競選「上海小姐」的比賽,獲得前三位的「名花」都有各自名號,像這樣名妓文化在現代轉換成新的公眾形象依然存在。因此,真實的材料更能把人們迅速帶回到四五十年代,去感受當時的上海風情。
王安憶運用現實的人物和情節表現上海,更會讓讀者產生認同感。隨後作者在確定了小說結局的基礎上對故事情節進行虛構。
1995年,《長恨歌》正式在《鍾山》上連載,並於1996年由首度出版。
(8)長恨歌如何體現上海文化精神擴展閱讀
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以其獨特的方式和視角描述了一個女人的悲劇一生,女主人公王琦瑤一生都在不停的追尋,追尋她想要的愛情與生活,但現實環境的熏陶、「男性世界」的包圍,和她自身性格與價值觀的影響,使她求而不得,最終以悲劇收場。
小說全文無一「恨」字,但王安憶恰是想用這種方式來凸顯「恨」。沒有撕心裂肺的痛苦與掙扎,沒有驚天動地的吶喊與咆哮,只有空中鴿群悲鳴的聲音,只有王琦瑤臨終前搖曳的燈光,一如片場,一如人生瑣碎的平直,人在歷史與時間面前如此渺小而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