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感受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⑵ 你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感受是什麼
中國是亞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是有悠久歷史的禮儀之邦,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中國人民曾經深受家天下封建專制主義舊社會禮教的愚弄和殘害;在19世紀被打開國門後吸收了大量西方文明成果,革故鼎新,與時俱進,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並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偉大的文明進步,以中國共產黨為先進代表的中國人民正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長征進程中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爭取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甲骨文)。在先秦時代,中國就有了孔子、老子等偉大的思想家。比如《道德經》《詩經》《春秋》《論語》四大名著等。中國自古以來崇尚儒家問話,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
明朝時依據程朱為代表的理學思想編成了《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成為在科舉考試中的基本教材,由此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中國古代詩詞非常發達,有較早記錄周朝詩歌的《詩經》,魏晉南北朝時期也一度繁榮,在唐朝和宋朝,中國詩歌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人、詞人有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是唐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是中國一門獨特的藝術,中國著名的書法家包括了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等人。中國畫也十分著名,中國古代傑出畫家有顧愷之、閻立本、吳道玄、李思訓、王詵、米芾、米友仁、李公麟、倪瓚、王紱、徐渭、朱耷。當代的中國畫著名畫家有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小說家則有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等人,寫出了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多部中國古典名著。著名的白話文小說家有魯迅、老舍、茅盾、巴金、錢鍾書、張愛玲、丁玲、沈從文等人。用白話文創作的詩人、散文家有郭沫若、朱自清等。著名的作品包括魯迅的《阿Q正傳》、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駱駝祥子》、錢鍾書的《圍城》、沈從文的《邊城》等。中國共擁有37項世界遺產,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絕大多數為文化遺產或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風景名勝區、武陵源風景名勝區、黃龍風景名勝區、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中國三清山 、中國喀斯特 、大熊貓棲息地。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長城、莫高窟、平遙古城、皖南古村落(西遞村、宏村)、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雲岡石窟、大足石刻、明清皇家宮殿、蘇州古典園林、秦始皇陵兵馬俑、青城山與都江堰、曲阜孔廟孔林孔府、龍門石窟、明清皇家陵寢、天壇、頤和園、麗江古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武當山古建築群、拉薩布達拉宮、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澳門歷史城區、廬山(文化景觀)、開平碉樓與村落、福建土樓。以及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泰山、黃山、峨眉山和樂山大佛、武夷山。中國的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崑曲、古琴藝術、新疆木卡姆舞以及和蒙古國共同申報的蒙古長調藝術。中國的長壽之鄉是廣西桂林市永福縣。生肖圖騰 龍十二生肖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經過多次改變最後形成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順序,至今生肖圖騰還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封建時代龍作為帝王的象徵,也用來指帝王和其的東西:龍顏|龍廷|龍袍。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儒家十三經:《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中國聖賢名號酒聖——杜康(河南汝陽);道聖——老子(河南鹿邑);儒聖——孔子(山東曲阜);兵聖——孫武(山東廣饒);商聖——范蠡(河南南陽);商神----白圭(河南洛陽);儒商鼻祖----子貢(河南浚縣);謀聖——張良(河南新鄭);史聖——司馬遷(陝西韓城);字聖-----許慎(河南漯河);科聖——張衡(河南南陽);醫聖——張仲景(河南南陽);神醫——華佗(安徽亳州);武聖——關羽(山西運城);智聖——諸葛亮(山東臨沂);書聖——王羲之(山東臨沂); 葯王——孫思邈(陝西耀縣) ;畫聖——吳道子(河南禹州);草聖——張旭(蘇州);茶聖——陸羽(湖北天門); 詩仙——李白(四川);詩聖——杜甫(河南鞏義) ;詩魔----白居易(河南新鄭); 詩佛——王維(山西祁縣);百代文宗------韓愈(河南孟州);營造法祖-----李誡(河南鄭州);律聖----朱載堉(河南沁陽,世界文化名人)。
⑶ 如何在體驗中感受歷史記憶
「隨著文化和旅遊部的成立,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上升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博物館旅遊也將迎來一個爆發期。」 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旅遊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國文化旅遊發展報告2017》執行主編肖建勇給出這樣的判斷:「旅遊是一種場景製造業,文化是一種內容製造業,文化旅遊的本質即場景文化體驗。博物館旅遊作為文化旅遊的一種重要業態,場景文化體驗營造直接關系其成敗。」
博物館是城市文化的符號,博物館及其館藏文物是對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文化記憶的傳承。除了做好考古研究、文物保護工作,博物館的一大職能還在於向人們傳遞文明記憶,用優質的展覽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一次令人難忘的博物館之旅,必然是讓人獲得了某些未曾了解過的知識,又或是深刻的感受或體驗,而不能讓人空有走馬觀花之感。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⑷ 學習中國歷史文化感悟與收獲是什麼
首先是可以更好的了解歷史文化,更加透徹的了解中國的過去。並且可以更加透徹的明白,中國現在的美好生活,都是老一輩的奮斗得來的,我們作為後代,應該時刻銘記。
⑸ 學習中國歷史文化感悟與收獲是什麼
中國文化在古代創造出了燦爛的文明,並且不斷延綿傳承創新至今。近代以後的西洋文化自明代時傳入中國,在清末和民國初年對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其中形成於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推動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而形成於西方的民主政治觀念和馬列主義思想等文化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總而要之,或謂自太古至秦、漢,為中國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時期;自明清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在中國大陸,隨著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的逐漸興起,復興中華傳統文化與政治民主化成為一個社會趨勢。
中國歷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相傳經歷了史前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先秦史》載:「吾國開化之跡,可征者始於巢、燧、羲、農。」
就文字而言,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甲骨文,近些年又發現更早期文字高郵陶文等。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
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邦建國之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⑹ 談談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感受,並如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感想
1、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
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2、學習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
3、努力踐行。
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
運用實際生活
做到知行合一,將傳統文化精神運用到工作學習上。
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
⑺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悟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眾多。
無形的文化有漢字,有詩詞曲賦,有戲曲小說,有琴棋書畫,有中醫……
有形的文化有萬里長城,古城古建築,瓷器絲綢,茶葉美食……
我們的傳統文化非常吸引人,看多了也會有困惑,比如很多文化都不好理解,這個不好理解不是指文字不好理解,因為畢竟我們的文字一脈傳承,每個字都能認得,但是這些文字組合到一起就難以理解了。
藏,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
上古時代,祭司掌握著知識,輕易不會傳授別人,那個時候人們都很蒙昧,也確實難以傳授,文化被藏在祭司心中。
商周時代,大家族掌握著知識,作為家族立足根本,知識不會傳給外人,文化被藏在貴族之中。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知識開始擴散,尤其是孔子有教無類,知識文化走出深宅貴院,文化藏不住,貴族們很不高興,他們想來想去,想出一個辦法,把話繞著彎說,把文章晦澀了寫,把簡單的話用復雜了寫,本來需要一百個字寫明白的意思,偏要用十個字來寫,告訴人們這是精簡。這個狀況,用當下詞語來比喻,就是壓縮,對文化思想進行壓縮,還設置了密碼,你要想讀懂這些文化,不僅需要密碼,還要知道壓縮演算法。
大,是中國文化的另一個特點。
中國,歷來都是一個大國,大國不只國土面積大,人口也多,而且還普及了文字教育,所以人才也多,不是天才根本入不了統治者的眼,入了眼後也是想殺就殺,根本就不在乎,因為隨時可以從大量人口裡再選出一位來。
對人才不珍惜,同樣對知識不珍惜,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科學,四大發明,天工開物,秦朝精巧的弩箭,明朝廣泛應用的火葯,可後來都被統治者拋棄,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太大,任何科學技術提供的便利,都能靠堆積人力來取得同等效果。沒有弩箭,大不了多死幾萬士兵,戰爭也能獲得勝利,不懂水利沒關系,大不了河水泛濫淹死些老百姓,反正國家那麼大,百姓還有很多。
藏與大,依然在中國現代社會存在。
我們如今很多人說話彎著說,文章霧里寫,想表達什麼意思就是不告訴你,這就是藏。如今大學生遍地走,確只能擰螺絲,政府招個保潔都有研究生學歷,這就是大。
所以,如今年輕人了解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注意這兩點,不要人雲亦雲,中國很多文化有人認為是垃圾,是糟粕,但其實是因為藏起了精華,或者因為優點不夠大被拋棄,我們要用自己的心去看,用頭腦去分析,確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⑻ 對歷史的感悟
唐太宗曾說過一句「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可見歷史這個東西還是相當重要的。然而當代人對於歷史的認知程度卻實在是不容樂觀,當然這也有一些原因,目前的古裝影視作品泛濫就是這其中的一個,什麼東西一到了批量生產那質量就很難保證了,目前的這些所謂的古裝劇大多都先是根據歷史上的一些小事捕風捉影,緊接著就是胡編亂造,不管是鹽罐子還是醋壇子都倒進去一起攪和,再添點戰爭場面和幾段兒女情長,剩下的就是砸錢請腕兒了,不過還別說就這樣整出來的片子也還照樣成為各年齡階段的朋友們閑談時的最佳話題,而且也不管它片頭有沒有什麼「本劇純屬虛構」的字樣,就直接把劇情納入了自己那本來就沒啥的歷史知識中,留著日後拿出來向別人炫耀,你說這能不令史學家們寒心嗎?
然而更傷心的還大有人在,那就是歷史人物,不過在這方面的糾紛倒也不多——他們總不能向老天爺請半天假還陽來打名譽官司吧?那些把壞的說成好了的暫且不說,沒準是他們後代積了些陰德,但那些把好的說成壞了的咱就不能不提了,像幾年前《倚天屠龍記》播出後可就很少有不罵陳友諒的了,可事實呢?陳友諒和張世誠一樣帶頭抗元,是個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只是後來都敗在了朱元璋手裡,沒落得善始善終,但經過金大俠的江湖筆那麼一加工成了另一副嘴臉還被當代人信以為真——那就有問題了。
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看武俠,所以金大俠在歷史方面的影響力較某個人還差一些,這個人就是羅貫中。說起羅貫中就不得不去提「三國」,不錯《三國演義》是一部好小說,本人也十分喜愛,但歷史小說也很難避免與史實有一定出入,在這一點「三國」也不例外,其中冤枉最大的就要當屬周瑜了,這位江東名將在這部小說里無非是成了提高諸葛亮身價的籌碼,最後還被他活活氣死,但事實真就如此嗎?我們來分析一下,先比對一下兩個人的基本狀況:身高,都一米八幾的個,可謂平分秋色;長相,諸葛亮雖然不醜但周瑜可是當時公認的偶像派帥哥;年齡,諸葛亮富有青春活力而周瑜則盡顯成熟之美;再比老婆,阿彥醜女和絕色小喬似乎沒有什麼可比性;接下來就是權力、地位了,他倆一個是國防部長,手握重兵,一個是空頭參謀,沒有實權……這上下一掰算我真不知道他諸葛亮有什麼魔力能氣死周瑜,順便說一下這里關於小喬的身世也有待推敲,小說里她是東漢太尉喬玄之女,而這個喬太尉死於公元183年享年75歲,小喬則是在公元198年被周瑜娶回家,當時周瑜有24歲,如果喬太尉能活到那時也有90歲了,那小喬到底有多大?他美周郎總不至於也搞姐弟戀娶回來一個30多歲的婆姨八?好,就算小喬當時有30多歲那她也不可能是喬玄的女兒,起碼我不認為他有這個能力。
如果說這些問題出現在文學作品上還可以理解的話,那麼在正史上出現的錯誤似乎就不可原諒了,怎麼正史上也有錯誤?當然有!拿破崙就說過:「歷史不過是勝利者捏造的謊言。」實際上也確實是如此,贏王敗寇的道理誰都知道,失敗者別說是去糾正孰是孰非了,能保住身家性命就不錯了,就這樣才出現了皇帝出生時的那些不著邊際的祥瑞景象……
可見要想真正了解歷史還要好好研究啊。
⑼ 中國的文化底蘊深厚,你是從從哪方面感覺出來的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經歷過多個朝代的變遷,有著多種多樣的文化色彩。可以從我們國家的多個城市變化中可以看出中國的文化底蘊是很深厚的。城市代表著經濟、文化、歷史。所以從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中我們可以感受出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
四、神都洛陽洛陽最早於夏朝建立的,它有著幾千多年的歷史,有一百多位皇帝在這個城市定都,有著一千多年的建都歷史,被稱為“千年帝都”。洛陽有著聞名於世的“龍門石窟”,它被人們稱為中國唯一的“神都”。
除了以上的城市,還有漢文化代表的南京、三國時期蜀國的國都成都、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等等都證明著中國擁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
⑽ 你是怎樣看待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呢
要講中國文化的根基是什麼?要講中華民族的靈魂,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國人的信仰?中國文化的核心?必須在《四書五經》中貫穿五千年血脈中尋找!
《尚書》記載,中國人是一個敬天法祖的民族!《尚書》說: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
中國人的老祖宗,是肆類於上帝的民族!這是中國人的靈魂!
然後,才是禋於六宗!
肆類於上帝的場所,就是北京現在的天壇!
但是中國人已經忘記了肆類於上帝了。只有在農村,還保留禋於六宗。祭祖的風俗習慣。
當時上古的中國人,夏朝和商朝,中華民族是能歌善舞的!《尚書》記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這是祭天時,頌歌共詠,天地共唱,天人合一,聖靈充滿,正能量滿滿的情況!
《尚書》還說: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敬哉有土!
老祖宗告訴子孫:順天行道!不要替天行道!
老祖宗告訴子孫:德是天的屬性!天是上帝的另一個稱呼。
老祖宗告訴子孫:肆類於上帝!才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才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而且是第一因的!是核心的核心!這才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