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關於文化屏障要怎麼做

關於文化屏障要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2-08-07 12:16:48

㈠ 如何理解教育既可以促進社會流動,同時也是阻礙社會流動的文化屏障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的活動,在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說是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可以促進社會流動,但是如果說是落後的狹隘的教育理念,反而會阻礙社會流動。

教育是每個人的生活准備,是走向未來的基礎,分享前人積累的知識財富,獲得獨立生活的前提。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教育決定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業。教育更多是由一個人從這個社會中的收益來評價的,而不是由一個人能多大程度地擁有其能力來判斷的。

教育方法

通常所說的教育,都是指校園教育,具有通用的區域或國家標准教材,有指定的教師,進行課堂口授講述,輔之以板書和作業,結合測驗、抽查考試、期中和期末考試,加上升學考試,再進入職業生涯。

在信息化發達的今天,先進的教育,已不會再用私塾和一對一這樣的落後的、高成本的、低效率的教育手段了!互動、快樂、學校指定和學生自選課程等都是比較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至於案例教學,則是職業教育中比較成功的手段。

藉助信息化,把教育中可能遇到的種種技術和管理問題,更加精確地描述,讓更多的人才在先進的教育技術條件下,更快的、更多的、一生學習接受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教育作用、網路—教育功能


㈡ 保護文物和歷史文化遺產該怎麼辦

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1,要建立和完善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體系;
2,各級政府要把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同環境保護、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結合起來,根據各自歷史和自然環境的實際狀況,對每一處文化遺產都要制定出相應的保護措施,規范保護程序,建立和健全保護機構,落實保護責任制,促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健康有序地進行;
3,各級政府要加大對保護文化遺產的資金投人;
4,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
5,是要切實加強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㈢ 教育與社會分層的關系,只是想知道這方面的知識!

毋庸質疑, 現代社會存在著社會分化和社會分層現象, 這兩個典型的社會特徵曾是社會學最具有想像力的主題。所謂的社會分化,
即社會生活的各個組成要素在時間和空間上逐漸分離成專門的部分。諸如, 家庭的權力越來越多地交給了社會, 特別是孩子的撫養和教育,
有了專門的託管機構和學校。學校教育根據分化後的社會要求建立起各種專門的學校,
學校會將不同的個人經過篩選後送到社會中的一定位置。教育社會學就是專門關注不同位置的人是怎樣經由教育插入的, 並安心於這一位置的,
這關繫到教育與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的關系。在今天的社會中, 教育已經成為社會流動和社會分層的最主要因素。
一、從社會分層的觀點看中國的社會現實
對社會分層的研究主要歸功於那些關注社會中權力與結構的社會學家們的工作, 他們用分層理論來說明和描述那些實質現象,
如階級、利益群體、地位、種族不平等、民族不平等以及社會性別不平等。(注1)
有關社會分層的種種奠基性主張關注的是從封建式的不平等體繫到資本主義的不平等體系過渡。馬克思曾在早期的研究中認為,
由於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關系是一種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社會日漸劃分為兩大階級,
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為後來的新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者所追隨, 論證了教育與階級的關系。在新馬克思主義者看來,
教育機構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文化再生產的工具,
它從根源上維護了現在的階級狀況。另外一位社會學家韋伯也區分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四個階級, 他們是: (1)
作為整體的工人階級——越是成為整體, 工作也就趨於自動化; (2) 小資產階級; (3)
缺乏財產的知識分子與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各類白領雇員、公務員等) ; (4)
憑借財產和教育獲得優勢的階級。(注2)韋伯的分析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中產階級」, 在美國, 中產階級越來越成為大多數,
這也是美國所標榜的中產階級是社會走向民主、富裕的保證。從美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看,大多數的「中產階級」除了家庭因素外他們依靠的是成功的學校教育,
因為美國學校教育的價值也與中產階級的價值類似, 高等教育機構似乎也就成了生產「中產階級」的場所。
中產階級為什麼會控制了教育並使教育成為他們再生產的場所呢? 新韋伯主義者柯林斯(Randall Collins)
繼承了韋伯的傳統, 集中分析了教育是如何使一些人成為中產階級的。他認為教育也像是一個競技場, 最初時,
各個集團為了達到或鞏固他們的高地位階層, 都去爭奪並控制教育, 使教育成為達到他們目的的工具。這樣,
當代教育制度就成了大多數人用來作為促進他們自己的目的——主要是在社會流動方面——的一種方式。教育已經被當代社會中的大多數人看成是改善他們自己的經濟地位和獲得地位、聲望的一種工具。在他的書《文憑社會》(
The Credential Society) 里, 他進而引用了韋伯的觀點對當代社會教育制度進行了分析並指出,
教育的資格正被用來「限制角逐社會和經濟有利地位的候選人的一種稀缺資源」,
並且將這些有利的社會地位賣給「教育證書的持有者」。(注3)當社會中這些教育證書持有者越來越多時,
他們的資源和勢力已經使高地位階層和貧困階層成為少數, 並能左右學校教育的資源和政策, 這就是教育為何成為中產階層再生產的場所的原因之一。
上述情況在西歐許多國家中都存在著, 高等教育一直是通向「高社會地位」的最佳途徑。在中國,
上大學似乎越來越成為就業的必備條件,「高學歷」與「好職位(高收入) 」掛起鉤來。在還不富裕的社會, 教育作為成本的投入,
已經成為每個家庭中最沉重的「包袱」之一, 從小學到大學, 如果順利的話, 一位孩子的教育費用基本佔了全部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
甚至還多。貧困地區的家庭一般是供養不起孩子上大學的, 那麼, 他們的孩子只能從事低層次的勞動, 獲取低的勞動報酬。
中國社會的分層狀況在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就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過去的所謂「三大差別」已經被更多更大的差別所取代。僅從收入看,
現在社會可以大致地分為高收入群體、低收入群體和需救濟群體。據有關人士調查發現,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中國的失業問題近期得不到解決,
而且居民收入差距會逐步擴大。還有, 就是貧富兩極分化已經相當明顯。從城市居民內部的情況看, 1999 年由國家統計局等6
部委聯合進行的城鎮生活調查結果顯示, 20 %的高收入戶收入佔到總收入的42.4 % , 20 %低收入戶則僅佔6.5
%。不同居民家庭之間的財富佔有狀況更為懸殊。占總調查戶8.74 %的富裕家庭擁有60 %的金融資產。而最低收入的20
%家庭僅擁有全部金融資產的1.5 %。國家統計局的一份調查報告提供的結果顯示: 在農村, 至1998 年末, 占人口比重20
%的高收入農戶擁有銀行存款佔全部樣本農戶總存款的比重也高達55 % , 而占農村人口比重14.6 %、年人均收入在1000
元以下的農戶, 擁有的存款尚不足總額的3 %。在高收入人群中, 已經不乏私人財富逾千萬元者甚至更高。與此同時, 貧困階層也明顯分化出來,
農村目前至少有數千萬人口尚未解決溫飽, 他們成了「需救濟群體」。(注4)
那麼, 在中國為什麼沒有一個中間階層呢? 其實僅根據收入情況居於中間階層者比例非常低,
還不足以構成一個階層。中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就是為了促進社會中中產階層迅速崛起, 但是,
高等教育的發展對社會的分層還要受許多因素的制約。諸如, 在20 世紀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
中國城市出現了大批的個體戶。他們大多從事商業和服務業, 而且利用好的政策和發展機遇迅速暴富起來。他們很多人都是受教育程度不高者,
而且蔑視學校教育對經濟的無用。他們的行為和效果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了極大的示範效應,
以至於在教育領域又一次颳起了「讀書無用論」風潮。直至到了90 年代中期以後, 一些迅速暴發起來的企業商業資本擁有者開始陷入困境,
一些人士稱他們為「長不大的個體戶」。這是因為社會形態越來越趨向於知識經濟, 教育的作用才被民間重視起來並予以了重新評估。從現在的趨勢看,
高等教育的發展是有助於社會「中產階層」的形成, 社會流動的資本開始由社會的向文化的轉變。但是,
到現在近十年的發展為什麼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層呢?
盡管有許多人視自己為中產階層, 其實這是一種幻覺。中產階層不僅僅指收入上達到一定的數額,
而且更重要的是自身所具有能持續發展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 還有相應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意識。在我國,
具備這樣條件者還不足以以中產階層自居, 因為他們為數不多, 暫時構不成一個完整的階層。為什麼中產階層難以形成呢?
當前中國社會兩極分化加重,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存在一種「總體性精英階層」, 他們過多地壟斷著社會資源, 侵犯了社會眾多階層的利益,
原本應被社會中產階層佔有的資源, 現在被總體資本壟斷去了。就目前的趨勢看, 維持「總體性精英」階層的規模和邊界, 形成相應的封閉性,
是這個階層的重要目標。而在擁有總體性資本的富裕階層繼續暴富的同時, 不僅農村,
而且部分城市人口被拋進貧困人口之中。(注5)比較符合客觀情況的社會分層應該包括這樣幾個方面: (1)
總體性精英階層。他們人數不多但擁有多數的社會資源, 他們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2) 知產階層。他們大多雖受過高等教育,
但並不是中產階層, 而是作為知識分子活躍在社會各個領域。這個階層也有著諸多的分化,
一些人通過自身的資本、工作成就和機會很可能會接近或進入總體性精英階層或與總體性精英階層聯盟。一部分人從事知識生產和創作,
成為知識經營者,有較高的收入, 他們會以中產階層自居。另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利益靠國家再分配給予補償, 他們如果沒有得到再分配補償的情況下,
被市場拋棄的知識分子也出現了走向平民主義的傾向; (注6) (3) 平民階層。他們在人口中的比例最大,
大多數人基本是靠國家工薪生活的。由於社會中各單位的情況不同,所以在收入方面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一些人是個體戶維持著「長不大的」企業和商業過活。另一些人可能是靠著退休金過活。這個階層在生活質量方面不能說過得很好,
但基本能達到「溫飽」水平;(4) 需救濟階層。社會學者分析這個階層是90 年代資源重新積聚的一個直接後果,
形成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弱勢群體」。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他們生活處在貧困狀態並且在市場競爭中處在弱勢地位, 就是在社會和政治層面,
他們往往也處於弱勢地位。原來的弱勢群體主要在農村, 現在城市貧困群體越來越多。從目前的情況看,
我們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主要是貧困的農民、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和城市中下崗失業者。(注7)他們的生存主要靠國家和社會福利機構的救濟,
也有一些人靠賣藝為生, 另外有一些人成為流浪者和乞丐。
上述四個階層基本是隔絕的, 如果除了社會地位、權力和經濟因素不論的話,
從文化角度去分析也許能恰好地描述階層封閉現象。階層封閉的一個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文化屏障」, 文化屏障並不是主觀的, 更多的方面來看,
它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在下面進行具體的分析。
二、階層間的封閉是「文化屏障」的作用嗎
在我們的社會中, 社會階層的存在已經是一種社會事實。各階層之間的分界隨著收入、地位和消費意義的差距加大,
一種明顯的階層界限建立起來, 並起到了明顯的保護與排斥作用。其中「文化屏障」逐漸成為各階層外顯的與隱藏的分界標識,
或者是一種「文化符號」, 你沒有這個階層的文化符號就不能進入這個階層, 同樣,
沒有與你一樣的文化符號你也不能認同他並與他建立起關系。如果非要給文化屏障下個定義的話, 是否可以這樣嘗試著描述, 所謂的文化屏障是指:
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體, 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資本、文化品位、文化消費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 人們在這種同質文化群體中,
通過交往和行動, 逐漸形成了一種共同的階層文化保護和排斥意識——文化屏障——使其他階層的人不能進入這個階層,
也使得自己階層的人的利益不受侵犯。文化屏障有時是以外顯的方式作用於階層保護, 有時是以隱藏的方式排斥其他階層的接觸。
上述對文化屏障的定義並非是作者無根據的杜撰,
許多社會學家和文化學者已經通過對不同社會階層和不同種族的研究發現了這一現象, 只是對這一現象的表達或描述的話語方式不同。
梅塞爾(Meisel) 認為社會存在著兩大階層: 精英和非精英或大眾(mass)
。精英是一個與其人數相比特別有權發號施令的社會群體, 這一群體有著三個核心要素(也稱三C) : (1)
群體意識(consciousness) ——精英成員必須自覺地意識到精英的存在及自身在其中的成員資格; (2)
凝聚力(coherence) ——個體成員的行動必須與群體利益的訴求相一致; (3) 共謀(conspiracy)
——成員間必須要有信息交換, 共同的策略必須不斷演變, 以增進群體利益。⑧這三個核心要素已經構成一種階層的「文化屏障」,
從而有效地阻斷了其他階層向這個階層的流動,
使精英階層的利益和維持他們特有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最有效的保護。即使高等教育給予了一些人具有了向精英階層流動的文化資本,但要想真正進入這個階層,
還有許多其他的標准和要求, 一旦被精英階層所接受, 那麼他就一定要具備這一群體的三個核心要素。
在現代社會中, 不同階層有著不同的文化資本, 這除了經過一定的教育途徑獲得外,
還需要有特定的階層文化環境以及對文化的消費。作者曾就文化資本而論, 認同自己作為知產階層,
但不足以是中產階層。這個社會現在以知識經濟為特徵, 作為知識分子顯然是會受到社會各個階層尊重的。當知識分子以進入精英階層為目的,
而不斷接觸精英階層時, 他首先感觸到的是如何打破他與這個階層的「文化屏障」。大家都知道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里的主人公於連,
他為了進入上流社會, 從而學會上流社會的人的禮儀、舉止和穿著, 學會與上流社會的人交流,
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這樣經過了上流社會的一位貴婦人引進, 他也就順利地進入這個階層, 通過他所表達的文化符號和行動,
從而獲得了這個階層的認同。這種情況在當時的社會也許是可行的, 但是在今天的社會里, 就是「學富五車」的知識分子,
要進入「精英階層」不僅僅要具備於連所要獲得的那些資源和條件, 他還要有與他們相當的經濟資本和消費習慣。比如, 當你進入到這個階層時,
或參加他們舉行的活動, 他們的穿戴可謂都是昂貴的「名牌」, 即使你能花上萬余錢配置你的行頭, 但你卻不能與他們建立起真正的友誼,
他們邀你參加會員費不菲的高爾夫球俱樂部或某些健身俱樂部, 你恐怕就不得不聽而卻步了吧。當你與他們在一些活動中交談時,
他們根本不感興趣你的學問, 而你又想進入到他們的階層, 於是你不得不順著他們的話題談些經歷和想法。如果他們談到國外的經歷,
談國外的消費和遊玩, 那麼你就只有聽的份了。如果他們都是「寶馬」車俱樂部成員, 你就更別沾邊了。你要是個女知識分子參加他們的活動,
很可能你一進去, 就會被這個階層的女貴族們認出, 你不屬於他們這個階層。他們只要聞聞你身上的香水味就知道是價廉物美的,
看看你的穿戴和首飾就知道你的消費文化水準和基礎, 這樣他們不會主動與你交往的。你作為知識分子, 同樣感到他們缺乏與你對話的基礎和條件,
他們其實也不能融入你的階層。這種明顯的階層分離現象就是「文化屏障」的作用。
階層文化屏障的現象不僅表現在成人社會中,
就是在幼兒園、小學和中學也同樣存在著社會分層的現象。作者曾經在一些幼兒園和小學作過研究, 在參與活動時,
作者突然發現了一種現象。孩子們在選擇夥伴時並不是隨意的, 他們總是選擇與他們家庭相似的孩子作為夥伴。為什麼會這樣?
這個現象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於是我用了一段時間專門觀察和分析這種現象。注意看孩子們玩什麼, 說什麼。一些孩子來自富裕家庭,
他們的父母大都是經理或企業成功人士, 他們的孩子從小就知道哪些衣服是名牌, 哪些玩具最流行, 什麼書最好看, 哪裡的餐館菜好吃,
哪裡的游樂園最好玩。這些孩子在一起有交流、有共同的話題和感受。這時, 若是一位工薪階層的孩子參與到他們的談話中,
明顯的看到這些孩子有一種「歧視」的表情, 我問他們為什麼不喜歡這個孩子, 他們都會七嘴八舌地說, 他傻, 他連游樂園都沒有去過,
我說的玩具他不知道也不會玩, 他爸爸每天騎自行車接他, 我們都是坐汽車回家。這么小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著實讓我感到吃驚,
但仔細一想也難怪, 孩子們說的其實是他們生活中的事情。當然,
富裕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費是不同於工薪階層家庭的。孩子們由於各自帶著自己家庭的生活習慣和象徵,
在一起必然會找能「說到一起」的夥伴了。看來, 經濟資本是區分貧富家庭的基本指標, 那麼,
文化資本則是不同階層的象徵。文化資本不僅在一代人身上發揮作用,它還有繼承性和再生產的功能。階層之間的文化屏障總是通過文化資本來表達和再生產的。
社會學家布迪厄曾經關注過文化屏障現象,
並試圖證明文化資本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他指出,像上劇院看演出、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讀報紙之類的實踐活動,
在人口中的分布都是隨不同階級而定的。這種分布可以還原為教育成就和文化實踐之間的關系——參與文化實踐的能力是在教育經歷中獲得的。情況似乎是特定的文化實踐被符碼化,
從而只有那些可以解讀這符碼的才能獲得這些文化實踐, 而解讀的鑰匙又是通過教育授予的。教育的鑰匙的分布隨著社會出身的不同而定。布迪厄認為,
只有出身有教養的家庭即有品位的家庭的人, 才能獲得這把鑰匙。為此, 布迪厄區分出三種品位圈: 合法品位(Legitimate tast)
、中產階級品位(Middle - brow tast) 和大眾品位(Popular tast) 。(注9)
布迪厄在文化屏障與教育的作用之間作了分析,
他確定了文化資本和社會再生產之間的關聯。經濟支配階級能夠根據其通向高等教育的途徑證明自身的優越性, 使其處於上位(
superordination) 的位置合法化。而從屬(subordination) 階級的成員不僅受到物質方面的約束,
在高等教育的機會面前也是處於劣勢的。社會不平等體制的種種事實也因此得以合法化。例如, 盡管在商業管理中,
大學文憑被認為是從事管理工作所必備的資格,
但管理者的孩子進入大學修此領域課業的比例仍相對較高,教育系統有著文化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
人們為了能獲得向上社會流動的機會和資本, 教育的作用在現代社會中顯然是越來越重要了。
由於教育具有文化資本的再生產功能,
並能維護精英階層的利益和純潔性。在中國上個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出現了一些「貴族幼兒園」和「貴族學校」,
這些教育機構都具有良好的教學環境和設施、有著高薪聘請來的「一流」教師。由於昂貴的費用早已把工薪階層的孩子拒之門外,
文化屏障在學校教育時期就開始發揮顯功能, 有效地阻斷了其他階層向上層階層流動的途徑。他們除了提供最好的教育質量外,
這些貴族式的教育機構還重在養成學生們的貴族氣質和貴族意識。由於「貴族學校」的存在和教育質量的分化問題,
一些所謂的教育家們開始提出「教育市場化」和「教育商品化」的理念。如果教育真的推向市場, 那麼, 對於大眾來講,
真正的教育機會會越來越小, 階層分化將更加劇烈, 階層之間的「文化屏障」也就更加堅固和合法化。但是,
這種趨勢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並沒有流行起來, 教育對個人來講, 依舊具有逾越文化屏障的作用,
國家對於教育的計劃、支持和調控真正有利於大眾階層的社會流動。但這樣做會威脅到「總體性精英階層」的利益, 他們並不能真正改變教育的情況時,
便會動員他們的所有資源, 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控制, 將高薪職位作為稀少資源,
從而加劇了高級人才對高薪職位的競爭。當人們看到高薪職位競爭的資格應當具有高學歷時, 導致了高學位熱的現象,
同時也導致了學位貶值現象。人才也就不得不「依次降格使用」, 從而保證了「總體性精英階層」的穩定, 加劇了其他階層的競爭和混亂。
三、教育真的有助於向上社會流動嗎
正像上面提到的人們追逐高學位是為了獲得高薪職位的目的, 也由於有些人通過這樣的途徑達到了目的(不管機遇和比例) ,
從而進入富裕階層。於是, 人們已經看到了教育水平確實有助於向上社會流動。在今天的中國,
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關系已經是密不可分了。不同的教育層次使勞動力市場分成相應的領域, 勞動力市場的用人標准以學歷制定;
而勞動力市場的用人信息又會及時傳達給學校, 學校將迅速作出反應, 調整課程結構和專業方向,
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當教育機構生產越來越多的文憑時, 這時的勞動力市場開始顯得緊張和微妙。最近幾年,
持有大學文憑的「待業者」越來越多, 人們也似乎發現, 教育僅提供給人們一種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資格,
它的作用並不是像教育理論家們所說的那樣, 個體在社會勞動分工中占據何種位置並不取決於其出生時就確定的特徵(社會環境、性別) ,
而取決於其後天獲得的特徵, 尤其是教育水平。
大家都知道, 社會流動有一種顯規則: 教育給人獲得好職位提供必需的文化資本, 有了好職位就會有高收入,
高收入是保證高質量生活的重要因素, 也是進入富裕階層的經濟資本; 除此之外, 社會流動還有一種潛規則:
獲得高收入、高地位位置並不完全取決於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資本, 個體在出生時就確定的特徵更為重要。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今天,
潛規則的作用已經高於顯規則。
從性別來看, 在可比水平, 女生的失業率總是更高一些, 隨著受教育水平的上升, 性別之間的不平等會減弱,
但不會消除。在大學里, 女生的學習興趣還比男生高, 因為對她們來說, 沒有文憑會加大找工作的困難。就是這樣,
許多女生在進入勞動力市場後, 仍然面臨著不平等待遇, 許多用人單位限制招女生名額或根本不招, 而男生相對於女生來說,
有更多的被僱傭機會。雖然人們將這一事實解釋為女生們集中在文學或第三產業職業教育而導致的相應結果。毋庸置疑,
女生就業的一部分障礙來自於其主要定位在競爭激烈的第三產業勞動力市場, 尤其是持有學歷的女生越來越多更加劇了競爭的程度。
從另外一個方面看, 社會出身環境對就業分配的影響略高於性別影響。在學歷可比的情況下,
社會出身低微的青年就業狀況不如出身殷實家庭的青年, 他們從事的多是社會階梯中不受「重視」的職業,
因此收入不高。社會出身對就業的影響會通過促進個體與職業環境的社會網路途徑表現出來。在同樣的教育水平,
出身低微的高等教育文憑持有者較少能求助於親朋來找工作。可以看出, 大學畢業的青年隨著父親社會地位的升高而從事更加多樣的職業,
選擇機會多, 工薪階層或貧民階層出身的大學生所從事的職業主要集中在通過會考競爭招聘的公共部門, 雖然招聘是公開的並面向社會的,
但實際能被招聘的機會太小了。
從上面的例子看出, 似乎除了文憑以外, 某些「社會資本」在勞動力市場上也是必不可少的,
享用社會資本可以有效地獲得某種工作也被人們所認識。這樣, 資本的運用與勞動力市場的進入有一種微妙的關系: 如布迪厄所說的那樣,
為了進入勞動力市場, 年輕人不僅要調動教育獲得(文化資本) ,還要調動物質獲得(經濟資本) 和關系網路(社會資本) 。於是,
真正的「再生產策略」被利用起來,也就是各種實踐活動。「個體或其家庭通過這些實踐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傾向於保存或改善其遺產,
並同時維持或提高其在階層關系結構中的地位」。因此, 在就業現象的背後, 起作用的正是一代人向另一代人傳遞社會身份的現象。(注10)
上述情況說明了勞動力市場運作的一般情況, 其實教育對於勞動力市場的貢獻被忽視了。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不同人員的一種分配,

㈣ 如何築起生態文明的「制度屏障」

現在,我們不但擁有了青山綠水,還因隨之產生的生態紅利而受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莫干山鎮副鎮長陳福星告訴記者,實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差異化考核後,莫干山鎮將重心擺在發展農村休閑旅遊上,去年一年接待的遊客數量就突破了48萬人次。

作為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個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地級市,湖州市通過探索建立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的考核體系,為區域內開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打造了堅實的「制度屏障」。

今年5月,湖州市出台了《2015年度縣區綜合考核辦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占黨政實績比重達到30%以上。考核內容具體體現在經濟發展質量、資源能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與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面。

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的不同,德清、安吉等地相繼出台了差異化考核辦法。莫干山鎮、三合鄉和筏頭鄉因其豐富的生態資源,被德清縣列入生態功能型鄉鎮,對工業經濟發展指標不進行考核,轉而突出考核環境保護、生態創建、新農村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和旅遊業發展等方面。
湖州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開展的又一重要制度創新在於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

過去,對自然資源的損害,更像是一筆有人破壞無人償的「糊塗賬」,然而隨著湖州市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實施方案和湖州市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的出台,這樣的局面將得到改善。
為了破解自然資源產權不清晰造成資源的掠奪性使用,湖州將試點開展森林、水域等自然生態空間的統一確權登記,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的制度體系。
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相當於給領導幹部念上「緊箍咒」,能增強政府官員的環境責任意識,使官員在作出決策時,更加註重經濟、社會、生態三種效益的協調統一,當前自然資源資產保護不力的情況,進而對環境保護乃至整體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形成有效的機制倒逼。

㈤ 如何做好聲屏障施工環境保護工作

一、施工環境保護監理的概念是什麼?
施工環境保護監理,是指監理單位受建設單位的委託,依法對施工單位施工過程中影響環境的活動進行監督管理,確保各項環保措施滿足公路施工環境保護的要求。

二、施工環境保護監理的任務是什麼?
公路施工環境保護監理是針對施工過程環境保護的全方位、全過程的監理,主要任務:
一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對工程建設過程中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監督管理——也稱環保達標監理
監理任務:
工程在施工過程符合環保要求
監理范圍:
工程及工程影響的范圍
二是對建設項目配套的環保工程進行施工監理,確保「三同時」的實施——也稱環保工程監理
監理任務:
三控制、兩管理、一協調
監理范圍:
水處理工程、聲屏障工程、綠化工程等

三、施工環境保護監理的依據是什麼?
實行施工環境保護監理,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制定出法律法規。根據交通部下發的《關於開展交通工程環境監理工作的通知》,環境保護監理屬於施工監理的一部分,因此它的強制性由施工監理的有關規定來保障。
對於施工環境保護監理的工作內容,則在國家大量的相關法規中都能找到依據。
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
《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保護法》等,都有環境保護的明確條款 。
國家有關的條例、辦法、規定
包括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管理規定》、《關於開展交通工程環境監理工作的通知》、《關於加強自然資源開發建設項目的生態環境管理的通知》、《關於涉及自然保護區的開發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等。
地方性法規、文件
根據國家規定,可以立法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頒布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迄今為止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頒布了地方環境保護法規。這些法規同樣是施工環境保護監理的依據。
國家標准
國家強制執行的環保標准中與公路施工有關的標准主要包括:
(1)環境雜訊標准
如《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建築施工場界雜訊限值》、《工業企業廠界雜訊標准》等
(2)環境空氣質量標准
如《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等
(3)水質標准
如《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污水綜合排放標准》等
(4)振動標准
如《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標准》等
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和水土保持報告及批復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和水土保持報告及其批復,是施工環境保護監理工作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其中針對施工期提出的環境保護重點區域、污染防治措施、水保措施,是施工環境保護監理工作關注的重點,也是必須達到的底線。
項目的環境行動計劃
在利用世界銀行或亞洲開發銀行貸款修建的公路項目,均有此類文件,這也是施工過程環境保護監理工作的依據之一。
工程設計文件
公路建設的設計階段,往往已經考慮到了一些重大的環境保護問題,並在設計文件中有所反映,例如水土保持措施、綠化等,可以作為環境保護監理工作的依據。
監理合同、施工合同以及有關補充協議
建設單位委託開展施工過程環境保護監理的合同,以及有關的補充協議,都明確規定了環境保護監理單位的權利、責任和義務,是監理單位開展工作的直接依據。
施工過程的會議紀要、文件
在施工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形成的有關環保問題的會議紀要、有關文件,可以作為環境保護監理的依據 。

四、施工環境保護對監理人員素質的要求有哪些?
(一)、基本要求
1、 應具備必要的知識結構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通過專門的環境保護監理業務培訓,取得相應的培訓合格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
2、 應具有強烈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始終站在國家和公眾的立場處理施工環
保問題,並以公正、科學的管理行為,喚起工程相關各方的環保意識和公德心;
3、 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身體健康。
(二)、知識和能力要求
1、掌握有關的環境保護專業知識
2、具備公路工程專業技術知識
3、具有職業道德和一定管理能力

五、施工環境保護監理工作程序是什麼?
1、依據監理合同、設計文件、環評報告、水土保持方案以及施工合同、施工組織設計等編制施工環境保護監理規劃;
2、按照施工環境保護監理規劃、工程建設進度、各項環保對策措施編制施工環境保護監理實施細則;
3、依據編制的施工環境保護監理規劃和實施細則,開展施工期環境保護監理;
4、工程交工後編寫施工環境保護監理總結報告,整理監理檔案資料,提交建設單位;
5、參與工程竣工環保驗收。

六、施工期不同階段各自相應的環保監理工作內容是什麼?
1 施工准備階段的環境保護監理工作
(1)參加設計交底,熟悉環評報告和設計文件,掌握沿線重要的環境保護目標,了解建設過程的具體環保目標,對敏感的保護目標做出標識。
(2)審查施工單位的施工組織設計和開工報告,對施工過程的環保措施提出審查意見。
(3)審查施工單位的臨時用地方案是否符合環保要求,臨時用地的恢復計劃是否可行。
(4)審查施工單位的環保管理體系是否責任明確,切實有效。
(5)參加第一次工地會議,對工程的環保目標和環保措施提出要求。
2 施工階段的環境保護監理工作
(1)審查施工單位編制的分部(分項)工程施工方案中的環保措施是否可行。
(2)對施工現場、施工作業進行巡視或旁站監理,檢查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情況。
(3)監測各項環境指標,出具監測報告或成果。
(4)向施工單位發出環保工作指示,並檢查指令的執行情況。
(5)編寫環境監理月報。
(6)參加工地例會。
(7)建立、保管環境保護監理資料檔案。
(8)處理或協助主管部門和建設單位處理突發環保事件。
3 交工及缺陷責任期的環境保護監理工作
(1)參加交工檢查,確認現場清理工作、臨時用地的恢復等是否達到環保要求。
(2)檢查施工單位的環保資料是否達到要求。
(3)評估環保任務或環保目標的完成情況,對尚存的主要環境問題提出繼續監測或處理的方案和建議。
(4)完成缺陷責任期環境保護監理工作。
4 環境監測
1、協助建設單位落實公路施工過程的環境監測計劃(即環評報告書中的監測計劃)。
2、監測應定期進行,使數據有可比性,為制定環境保護監理措施和判斷環保措施執行效果提供必要的依據。
3、施工環境保護監理有時候會需要一些監測點以外的即時監測數據,因此環保監理單位有必要自備一些常用的監測設備,能夠自行監測一些比較簡單的項目,如雜訊、TSP等。
一般定期監測的項目有:
(1)空氣質量
v 監測項目有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總懸浮顆粒物(TSP)等三項,必要時還可監測二氧化硫(SO2)。
(2)地表水質量
v 一般有酸鹼度(pH)、高錳酸鹽指數(CODMn)、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石油類。
v 可視情況加測:水溫、色度、重金屬、總磷、總氮、砷、氰化物、揮發酚、活性劑、硫化物、溶解氧等項目。
(3)聲環境質量
v 監測環境雜訊LAeq。
v 監測點位根據施工過程的重點進行安排。
5 對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的其它環保措施的監理
根據不同項目的實際情況,環境影響報告會提出不同的環保措施,甚至會有比較特殊的措施,例如指定范圍內的拆遷等。對於環境影響報告提出的已經批準的措施,應協助建設單位有效地實施。

七、施工環境保護監理工作制度的組成是什麼?
1、例會制度
建立施工環境保護監理例會制度,定期召開環保會議。在例會期間,施工單位對近一段時間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回顧性總結,監理工程師對該月單位工程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全面評議,肯定工作中的成績,提出存在的問題及整改要求。每次會議都應形成會議紀要。
2、報告制度
監理單位在定期編報的月報或年報中,應包括環保監理工作情況,主要內容有:當前階段環保工作的重點和取得的成果,現存的主要環境保護問題,建議解決的方案,隨後的工作計劃等。
3、函件來往制度
監理工程師在現場檢查過程中發現的環境保護問題,應通過書面監理通知單形式,通知施工單位需要採取的糾正或處理措施。情況緊急需口頭通知時,隨後必須以書面函件形式予以確認。同樣,施工單位對環境問題處理結果的答復以及其它方面的問題,也應致函監理工程師。
4 、人員培訓制度
對監理工程師必須進行培訓,持證上崗,並協助建設單位組織工程施工人員的環境保護培訓。
5、工作記錄制度
施工環境保護監理記錄是信息匯總的重要渠道,是監理工程師做出決定的重要基礎資料。

八、公路施工環境保護監理規劃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施工環境保護監理規劃是施工監理規劃的組成部分之一,是監理工程師全面開展施工環境保護監理工作的指導性文件。一般應包含以下內容:
1、工程項目概況
2、實行環境保護監理的依據
3、環境保護監理的范圍
4、工作內容、工作目標和工作方式
5、監理單位組織機構、人員安排、崗位職責
6、人員、設施或設備的進出場計劃
7、環境保護監理程序和工作要點

九、施工環境保護監理實施細則的編制方法是什麼?
施工環境保護監理實施細則是在監理規劃的基礎上,由各專業監理工程師針對建設項目各分項工程編制的操作性文件。監理實施細則應明確人員職責、監理重點、具體控制措施、工作方法、階段控制目標等內容。

十、環境保護初步驗收的程序與內容是什麼?
初步驗收可以由建設單位組織,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和設計單位參加。必要時,邀請環保和水利主管部門參加。
1、工程完工,環保資料編制完成後,施工單位向監理工程師提交初驗申請。
2、監理工程師審查初驗申請。
3、監理工程師會同建設單位,組織施工單位、設計單位對工程現場和相關資料進行檢查。
(1)對工程區環境質量狀況進行預檢,主要通過感觀和利用環境監測單位監測的資料與數據進行檢查,必要時進行實地監測。
(2)現場監督檢查施工單位對遺留環境問題進行處理。主要檢查內容有:取(棄)土場整治、臨時設施拆除,如臨時用房、沉澱池、化糞池等的拆除,道路(便道、便橋)及預制(拌和)場地平整、生活及建築垃圾的處置、邊坡整治、綠化等生態恢復和補償情況。
4、建設單位組織召開環保初驗會議,監理工程師主持,對施工單位執行環境保護合同條款與落實各項環境保護措施的情況與效果進行綜合評估,審查環保遺留問題整改措施和計劃,討論決定是否通過初驗。會後,由監理工程師向建設單位提出工程環境保護初驗報告。

十一、施工單位應具備的環境保護資料有哪些?
施工單位在交工前應整理好關於施工期環境保護的有關資料,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
1、工程資料。包括:施工內容、施工工藝、大型船舶機械設備、施工平面圖、施工周期、施工人數及污染物排放等基本工程概況。
2、環保制度與措施。包括:生活區、施工現場及船舶機械設備環保管理措施與制度。
3、環保自查記錄、整改措施與環境保護月報。
4、與監理單位往來文件。包括環境保護監理備忘錄、環境保護監理檢驗報告表、環保事故報告表、環境保護監理業務聯系單及回復單等。
5、環境恢復措施,主要包括:
(1)臨時設施處置計劃。主要內容有:建築物、構築物(包括沉澱池、化糞池等)的處置計劃。
(2)生態恢復及生態補償措施等。主要包括取(棄)土場整治、道路(便道、便橋)及預制(拌和)場地、生活及建築垃圾的處置,邊坡整治、綠化等生態恢復和補償措施。

十二、缺陷責任期環境保護監理的工作內容是什麼?
缺陷責任期的環境保護監理工作內容主要包括:
(1)監理工程師定期檢查施工單位對環保遺留問題整改計劃的實施,並根據工程具體情況,建議施工單位對整改計劃進行調整。
(2)監理工程師檢查已實施的環保達標工程和環保工程,對交工驗收後發生的環保問題或工程質量缺陷及時進行調查和記錄,並指示施工單位進行環境恢復或工程修復。
(3)監理工程師督促施工單位按合同及有關規定完成環保施工資料。

十三、監理單位在竣工環保驗收階段應做那些工作?
在工程竣工環保驗收階段,環境保護監理單位應負責做好以下工作:
1、整理施工環境保護監理竣工資料,主要內容有:
(1)施工環境保護監理規劃;
(2)施工環境保護監理實施細則;
(3)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設計單位來往環保監理文件;
(4)監理通知單及回復單;
(5)因環保問題簽發的停(復)工通知單;
(6)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會議記錄和紀要;
(7)施工環境保護監理月報。
2、編制工程環境保護監理總結報告。
3、提出工程通車前所需的環保部門的各種批件,並予以協助辦理。
4、收集保存竣工驗收時環保主管部門的所需資料。
5、完成竣工驗收小組交辦的工作。

十四、施工環境保護監理竣工資料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整理施工環境保護監理竣工資料,主要內容有:
(1)施工環境保護監理規劃;
(2)施工環境保護監理實施細則;
(3)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設計單位來往環保監理文件;
(4)監理通知單及回復單;
(5)因環保問題簽發的停(復)工通知單;
(6)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會議記錄和紀要;
(7)施工環境保護監理月報。

㈥ 綠色生活

構建「綠色文化」實踐初探:
我們主要從構築「綠色屏障」、「綠色氛圍」和「綠色心靈」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
一、 建立保障機制,提供綠色文化屏障。
成立學校「綠色文化」研究機構,對「綠色文化」的內涵、思想理念進行專門的研究,結合學校自身的發展歷程和前景展望分析構建「綠色文化」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對學校德育工作進行宏觀調控和微觀指導,促進學校「綠色文化」特色的形成。
建立「綠色家園」評比制度。評比活動以爭奪「小蜜蜂」、「喇叭花」、「蘑菇」、「大樹」四種可愛的卡通標牌為載體,分別根據四種圖案象徵的不同含義對班級的班風班貌進行評定,如:小蜜蜂提示大家要愛勞動;讓禮儀之花開在綠色家園中;鮮艷的蘑菇提示自己珍惜生命,注意安全;大樹則是象徵孩子們健康成長,像大樹一樣枝繁葉茂,經受住風吹雨打。另外,要求在綠色家園中必須建立綠色角、好書閱讀角等,以健康積極的文化影響孩子們。評比活動每周一次,每月評出星級班級,期末評出星級綠色家園。激勵性的評比制度為孩子們創設了積極的競爭氛圍,讓孩子們在「綠色家園」中,懂得用自己文明的言行、積極健康的心理贏得自己和團隊的榮譽,從而逐漸學會自我教育,成為「綠色家園」中一個個健康成長的「小樹苗」。「綠色家園」成為了「小樹苗」健康成長的綠色屏障。
建立促進教育者專業發展學習制度。構建「綠色文化」,教育者作為孩子成長的引領者起著致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必須建立完善的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教育學習制度。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定期召開輔導員會議,組織學習研究工作,轉變教師的德育觀,提高教師的教育工作水平。第一,專家引領。聘請專家為大家作專題講座,專家通過生動的例子、活動案例指導活動育人的具體方法。第二,同伴互助。開展學習心得交流會,如:學校德育主任聆聽了李鎮西的「走進心靈的德育」報告後,立即在學校開展了交流與匯報,使大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提升教育素養。第 三,經驗交流與分享。如:定期舉行經驗交流會,分享德育工作經驗,探索科學的教育方法和途徑。教師的成長,為學校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教師的逐漸成熟,為加速學校文化的積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發揮校園文化優勢,營造「綠色、和諧」的氛圍
(一)發揮主體參與的積極作用。圍繞「綠色、和諧」的主題,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圖案、語言設計校園文明禮儀、環保綠化的溫馨提示牌,貼在過道、花園里。學校的走廊成為「和諧校園生活展示台」,教師、學生、家長活動的照片讓孩子們感受自己的成長、感受教師和家長愛的教育,感受學校的快速發展,讓孩子們沉浸在和諧的校園氛圍中體驗成長的幸福,增強自我發展意識和自我教育的信心。
(二)發揮環境育人的功效。各班根據自身的優勢,發揮學生主體性,將班級環境作為學生展示的舞台、教師教育的隱形講台,讓牆壁會「說話」,讓學生在色彩斑斕的牆壁上「shou」出自我。這就是班級環境文化建設的宗旨。因此,各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幫助下,充分地發揮各自的長處,將環境布置得具有個性化、教育性、生活性、時代性,體現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風貌。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地凈化自己的心靈,不斷進行自我教育。
(三)凸顯人文精神。校園人文精神主要表現在師生、生生、家校的和諧關系中。每個成員都是這個和諧關系中的主體,他們之間人際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學校人文精神的塑造。我們認為,愛的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根本、師生情感的紐帶。人際間真誠的愛和溝通,將引領大家崇尚自然、崇尚純潔。校園內的一言一行都彰顯著這樣的人文精神,孩子們在真愛中體驗真、善、美,在體驗中感悟真理、真情。
三、豐富活動內涵,培育「綠色心靈」
「綠色心靈」是指懂得文明禮儀、心理健康、具有環保意識、公德意識、富有愛心……,具有「綠色心靈」的人在生活中是快樂的、積極的、生機勃勃的。活動永遠是教育最好的途徑,因此,在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同時,要更加註重活動的內涵對孩子們的心靈「潤物細無聲」的潛入,使教育進入一種健康的常態,從而達到教育發展與孩子心靈進化的和諧統一。
孩子們的體驗故事:
1、「牽手沙河,快樂成長」
我校座落在成都的一條重要河流沙河旁,近年來,沙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校結合實際情況,以沙河為載體,開展了「牽手沙河,快樂成長」環保主題系列活動。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為沙河護綠,用畫筆、照相機留下沙河的美麗,有的孩子即興為沙河創作了優美的童謠,同伴間相互誦讀。孩子們從校園走進了更廣闊的大自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感受大自然綠色之美、城市建設的和諧之美。孩子們說:「新沙河在變化,我們在成長。」牽手沙河,孩子們懂得了用自己的手去為沙河護綠,為沙河的變化喝彩,為家鄉的發展而自豪。
2、「家鄉一日游,快樂文明行」
成都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讓孩子在和諧文明的環境中生活、學習,從而學會文明、健康地做人,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心願。在五一節前夕,學校開展了「家鄉一日游,快樂文明行」活動,各年級根據孩子們的自主選擇設計了活動內容和方式,有的年級到公園撿拾垃圾,有的年級開展了「大手拉小手,共同看春天」,高年級的大孩子拉著低年級小孩子的手,游覽了成都的名勝古跡,大孩子充滿自豪地為小孩子講述著成都的歷史文化,小孩子在似懂非懂之間也感受著同樣的驕傲;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洋溢著孩子們快樂的笑聲,他們懂得要做一個文明的成都人,才能永遠享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滋潤。
3、「小小文明卡,悠悠家鄉情」
綠色主要是心靈之綠,要讓文明的觀念深入孩子心靈,從而讓孩子「行動之綠」。在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製作小小的各種精美的誠信卡、文明卡、市民守則卡等,表達了孩子們對文明、和諧的呼喚。孩子們深刻地感受到作為一個城市公民,應當負有的責任。一張張卡片還寄託著孩子們對家鄉的美好祝願,孩子們純真的心靈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4、「同在一片藍天下,城鄉兒童共起飛」
我校地處城鄉結合處,有很多農民工子女就讀,城鄉之間的文化和經濟差異很容易對孩子的心靈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學校不能消極面對,被動教育,而是以此為教育的切入點,挖掘和開發其中的積極因素,主動引導城鄉孩子正確面對文化差異和價值觀的矛盾,讓孩子純真的心靈在活動中經歷洗禮,學會理解他人、關愛他人。 「同在一片藍天下,城鄉兒童共起飛」的城鄉結對活動,正是為孩子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關愛提供了充分的活動空間。城鄉家庭、城鄉兒童、教師與農村孩子紛紛結為友好對子,每一對孩子,每一戶家庭以及師生之間用愛和理解架起了友誼的橋梁,在這用愛和理解滋潤的和諧沃土上,他們就像一棵棵嫩苗在成長過程中相互關照、相互支撐、相互滋養,共同去營造那最美麗的一片綠。我們用愛呵護著每一片綠,呵護著孩子純潔的心靈,努力使城鄉文化在活動中達到相互融合,從而讓孩子們在和諧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5、「快樂童謠,快樂童年」
很多健康的童謠伴隨著一代代人成長。現代社會的孩子被五花八門的社會文化所包圍,而真正能適合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的童謠文化卻被大家所遺忘了。我們不妨用孩子們喜聞樂見、朗朗上口的健康童謠取代那些「灰色童話」、恐怖小說、網路游戲等可能引起孩子心靈成長扭曲的「灰色文化」。讓健康、積極向上的童謠引導孩子樂觀、積極地面對社會生活,讓孩子們在學唱傳統經典童謠、創編新童謠、誦讀童謠的活動中去探尋社會生活中和諧的音符。我們的快樂童謠還走出校園,走進家庭、走進社區,孩子們在創、讀、唱、演中表現出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為綠色文化奏響快樂的旋律。
6、「和諧天空,綠色夢想」
在和諧教育的氛圍中,讓孩子們展開想像的翅膀,激發他們的自我意識,激勵他們充分地體現自我生命的價值,這是我們教育者實施綠色、和諧教育的共同願景。「和諧天空,綠色夢想」藝術節活動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了想像和展示自己的機會,通過自我設計、自己表演,孩子們學會如何勇敢、自信地展示自我、展現和諧的團隊。師生在活動中分享著成功和希望,感受到快樂和幸福。孩子們體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將是激勵他們繼續勇敢向前奮進的沖擊力。
學生人格的塑造過程乃是所有成人的責任、社會的責任,小學階段只是這一漫長歷程的開端。構建「綠色文化」就是要讓教育回歸生活、回歸自然,以常態的教育活動讓學生體驗、感悟,讓學生在活動中達到與同伴的和諧,與老師的和諧,與家庭的和諧,與自身的和諧,讓教育觸動心靈、滋潤心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雖然是教育者,但同時也與孩子們同成長、共發展。師生發展的境界——崇尚綠色、崇尚健康、崇尚美德、崇尚幸福。這,就是構建「綠色文化」的共同願景。

㈦ 結合文化現象,分析文化功能

第一,文化具有知識傳承功能。

人類社會優越於動物界的最根本之處,就在於實現了由生物遺傳機制向社會遺傳機制的飛躍。因為有文化,人類才能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傳承向前發展。文化起著固定、表達、儲存、傳遞和加工社會信息的作用;文化還可以對歷史經驗進行復制和交流,使社會信息的傳遞突破時空的限制,超出個人直接經驗的范圍,把社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把直接和間接的經驗都聯結在一起。

文化的這一功能,使人類歷史的發展呈現出連續性特點,形成社會有機體的「社會遺傳密碼」,從而把社會和人自身按一定的方式不斷地復制出來。

第二,文化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文化是由人創造的,人所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塑造人。文化的教化和培育功能主要通過知識體系、行為方式等規范人的行為,使人有效地適應不同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系,成為社會的人。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是文化的存在物。

第三,文化具有認識功能。

人類的認識當然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的,但認識還要依賴於人類自身創造的文化符號系統、科學抽象系統以及概念解釋和理解系統。人不僅是製造工具的動物,而且是創造和使用符號的動物。文化的認識功能首先在於文化提供了人的認知背景。

在一定意義上說,文化便是歷史,它作為各民族的思維傳統,以一種潛在的慣性力量制約著人的思維過程,形成該民族特定的認識背景以及信息選擇、加工和理解系統。其次,比較不同的文化又是各民族自我認識、自我覺醒的重要途徑。

㈧ 怎麼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長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傑作,毀之不再生,催之不可成。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讓她們在今天現代化中繼續發光,正是一種現代文明的象徵。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化建設似乎是一對矛盾,但實踐證明兩者完全可以共存共榮,互相促進。-二百年前,歐洲人在產業革命初期也曾大肆破壞古建築古城堡,不過他們很快覺醒,從法律制度和市民意識上著手,嚴加保護。今天,一批批中國人去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國,看到的是古與今、舊與新之間的和諧生輝,古城區的原汁原味,幾乎看不到拆房擴路的"舊城改造",然而那裡照樣遊人如織,環境優美,經濟發達。可是,我們不少人考察回來後只記住高樓大廈,忘記了保護歷史。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些年文物保護成績是顯著的,同時對文物"建設性破壞"的情況也令人吃驚。中國現有21處世界遺產中,浙江還是空白。其實浙江是文物大省,杭州、紹興、定海、塘棲等地的古城區,原先足以與平遙、麗江媲美,甚至更有優勢。她們躲過了自然災害、政治運動,卻倒在現代化建設的誤區中,真是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後代,實在令人遺憾。搶救歷史文化遺產確實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最近浙江省人大常委會頒布了《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從法律上築起了又一道保護的"屏障"。只要我們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歷史文化遺產就會得到很好的保護。

為什麼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屢禁不止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處理好如何看待"政績"的問題。客觀上,"父母官"有壓力,總想在任期內改善群眾生活條件和市容市貌。這當然是好事。我們不但不反對,而且要盡力支持,問題是怎樣正確認識並把握"政績"。我認為,建設新城是政績,保護古城、留住中華民族的優秀遺產也是政績,後者做起來更不容易,更需要有遠見。紐約、香港歷史很短,是在海島、沙灘上建成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倫敦、巴黎、羅馬歷史悠久,精心呵護古城,同樣可以成為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周庄、西塘等江南6個古鎮,今天名聲大振,成為旅遊熱點,其實浙江原來條件更好的古鎮有不少,但都被以"破舊"、"落後"等借口一一拆毀掉了。這些古鎮雖然面貌一新,但沒有特色和知名度,也沒有遊人和吸引力。城市化進程中必須注意保護歷史,堅持特色,而百城一面、千街一面正是現代化的一忌。杭州是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有層層疊疊的歷史積淀,不能將精華與糟粕一起扔掉,在古城區內不宜採用深圳、上海浦東等新興城市的辦法。仇保興同志到杭州上任不久,就與其他市領導在記者來信中批示緊急保護河坊街及其附近地區,保古城建新區,進而將西湖申報世界遺產提上議程,邀請國內外專家獻計獻策,這適合時代潮流,符合民心,我看這就是一大政績。
對外開放使我們意識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然而,我們不少人在觀念、行為上仍處於一種蒙昧或自然滿足的狀態中。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和西湖申報世界遺產,是杭州在21世紀進一步對外開放,成為國際性的風景旅遊城市的關鍵性步驟。因此,從現在起,有關的各項工作就應當按世界遺產的標准來衡量,與世界接軌。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努力,再大的困難也會變小,再小的希望也會增大,直至成功。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http://www.zjol.com.cn/node2/node2352/node2354/node15917/userobject12ai146874.html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TR-c/17392.htm
http://www.xkdesign.net/bbs/dispbbs.asp?boardid=24&id=114
54 25 評論
分享
舉報

㈨ 如何保護長城旅遊、文化遺產

長城保護修復作為整個長城總體保護規劃的開局,逐步實施對長城本體的保護修復,不斷加強對中華民族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目前保存下來的主要是明代修復的。雖然新中國成立後,對山海關、八達嶺、嘉峪關等諸多地方的長城進行了保護修復,但長城受自然和人為破壞仍很嚴重,特別是長城本體的保護修復工作更為緊迫。山海關長城是萬里長城的起點,雖然整個山海關古城保存比較完整,但牆體破壞非常嚴重。
要保護長城要做到政府和民間一起行動,政府對長城加強管理,同時宣傳保護長城的意義。民間對政府的宣傳進行配合,做到自覺愛護自覺保護長城

閱讀全文

與關於文化屏障要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