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農業文化亞區是什麼意思

農業文化亞區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8-07 19:11:35

㈠ 亞區這詞一般用在形容什麼

亞字,從字面上來看是第二的意思,所以亞區表示第二、非主流的區域,一般可以用來形容文化亞區,也就是不是主流文化區。

㈡ 中國分為哪些文化地域 包括蒙古,朝鮮一代

中國傳統文化區的三級劃分:
1.東部農業文化地區(北方文化亞區,南方文化亞區)
(1)關東文化副區:主體位於我國東北,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文化副區。此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文化佔主導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經濟類型是漁獵。明清時期,此區與關內漢族文化交流頻繁,因此發展速度大大加快。現在此區民族以漢為主,滿族星散其間,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還分布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區有朝鮮族。漢族和朝鮮族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其他少數民族多為漁獵。不同的經濟類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東北的「二人轉」。
(2)燕趙文化副區:以今河北省為核心,北以燕山為界,西止太行山,東臨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區民族以漢為主,傳統經濟類型以農耕為主。這里的民風民俗粗獷豪放,尚武之風普遍,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豪俠之士。燕趙地區的藝術形式多樣,代表性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等。
(3)黃土高原文化副區:依託於黃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東抵太行山脈,北界萬里長城,南限秦嶺太白山。此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歷史悠久,主體民族為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留給這里大量的物質文化景觀,今陝西省被稱為「地下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被稱作「地上文物博物館」。這里的民風熱情、朴實,藝術風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區:核心地帶是今河南省,因位於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稱「中州」。象徵中華民族的黃河橫貫中原大地,歷史上它與黃土高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繼黃土高原之後的中國古代又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由於這里長期為帝都所在,因此歷史上曾雲集了許多天下有識之士。本區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民風淳厚豁達,少林武功、河南豫劇名揚華夏。
(5)齊魯文化副區:以今山東省為核心,由於春秋時這里為齊國和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大地。本區位於黃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業,沿海有漁業。此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從這里擴散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被世人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層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講禮數、重義氣的齊魯之地民風特點。山東大鼓、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等是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淮河流域,大體上北界隴海鐵路,南瀕長江,西臨河南、湖北,東達江蘇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無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位於黃河流域,還是轉移到長江下游地區,本區都位於重心區的邊緣,加上這里是自然地理的過渡帶,因此本區文化也帶有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過渡特點。表現之一,這里的傳統經濟雖以農耕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從旱作向稻作過渡的特點;表現之二,這里的語言也具有漢語北方方言向吳語過渡的特徵。本區為人熟知的藝術形式有鳳陽花鼓、淮海戲、柳琴戲等。
(7)巴蜀文化副區:位於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為蜀國王都,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里稱為巴蜀之地。本區雖偏處西南,但是以富饒的成都平原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
(8)荊湘文化副區(荊楚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東有幕阜、武功諸山與吳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分野,南以五嶺為界。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因此傳統農耕業比較發達。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本區是中國古代的又一個文明中心,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黃河文明中心擴散後的又一個中心。無論本區與黃河流域文化有何關系,人們都承認本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對後來本區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戲劇方面,除了發展較為成熟的漢劇、楚劇、花鼓戲、採茶戲等外,民間的歌舞藝術形式也比較豐富。
(9)鄱陽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陽湖一帶,以今江西省為主。本區一面對水(長江),三面環山。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本區多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許多風景秀麗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選為聖地,例如廬山和龍虎山。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弋陽腔,它是中國四大聲腔(余者為江蘇崑山腔、浙江餘姚腔和海鹽腔)之一,其特點是激越奔放。
(10)吳越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盪山脈,東瀕茫茫大海。本區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傳統農耕發達,是物寶天華之地。本區富庶的經濟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蘇州園林、西湖美景、雲錦、宋錦、蘇州刺綉、文房四寶等都與富裕的經濟有直接關系。昆劇、越劇是本區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本區戲曲細膩、婉轉、清麗、圓潤的特點。
(11)嶺南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南嶺以南。本區背山面海,歷史上長期位於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邊緣,近代以來本區又處於中外文化交匯的地帶,因而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本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起步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區晚,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本區藝術形式中的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最有地區特色。
(12)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基本上與今天的福建和台灣兩省范圍符合。本區西部與鄱陽文化副區相連,北部與南部分別與吳越文化副區和嶺南文化副區接壤。盡管台灣與福建文化各有特點,但是從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與福建文化同脈共祖,至今許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緊緊地聯系著海峽兩岸的人們,例如媽祖信仰。本區多山,適農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區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史上許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護所」,如漢語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以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為主體,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盡管本區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但是其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又與東部農業文化區有很大區別。本區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地區,文化特點也顯現出眾多少數民族的多元化風格。從物質文化層的起居、飲食、服飾到精神文化層的風俗、信仰、藝術等都能體現這種
3.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大致包括除陝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廣闊地區。這里自然環境以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為主,因此游牧是本區的主要傳統經濟類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綠洲地區還有種植業、園藝業。本區的藝術特色粗獷、豪放、熱情、開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
①內蒙古文化副區
②北疆文化副區
③南疆文化副區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盡管歷史上本區有獨特的發展歷程,但是本區與中原的聯系較與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區的聯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區文化各個層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㈢ 中國文化地理的目錄

緒論
第一節 文化與地理環境
一、文化的內涵
二、地理環境及其與文化形成的關系
第二節 中國文化地理學的宗旨
一、文化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二、中國文化地理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三、中國文化地理學的宗旨
第一章 在中國文明的故鄉
第一節 創世紀的苦難歷程
第二節 春光明媚的大好時機
第三節 中國文明起源的時間
第四節 中國文明發祥的區域
第五節 文明搖籃的地理背景
一、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
二、得天獨厚的自然富源
第二章 中國本土文化的形成
第一節 雙源並出
一、中原華夏文化的發展壯大
二、南方楚文化的蓬勃興起
第二節 合而為一
一、兼並戰爭與文化大融合
二、統一中國與文化大一統
第三章 中原農業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之間的碰撞一融合
第一節 亞歐大陸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的形成和對抗
一、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的形成
二、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沖擊
第二節 氣候變化的波動性與文化碰撞一融合的周期性
第三節 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農業文化的沖擊
一、第一次沖擊
二、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結晶——盛唐文化
三、第二次沖擊
四、第三次沖擊
第四章 中國國內文化中心的轉移
第一節 關於文化中心轉移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 中原文化軸心時代
一、政治中心:緩緩向東遷移
二、經濟重心:從穩定、傾斜到基本轉向江南
三、文化中心:在搖籃中徘徊
第三節 江浙人文淵藪時代
一、政治中心:從吳越到燕趙
二、經濟重心:穩定在江南
三、文化中心:江浙匯成人文淵藪
四、近百年來:東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帶初步形成
第五章 中國地理環境的特徵與中國古代文化的風貌
第一節 中國地理環境的特徵
一、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
二、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
三、條件優越的農耕世界
四、幅員遼闊的文化領地
第二節 地理環境影響下的中國古代文化風貌
一、中國文化的氣質——內向型
二、中國文化的風格——和諧型
三、中國文化的內核——倫理型
第三節 中國文化的延續性——不廢江河萬古流
一、中國傳統文化從未出現斷層
二、中國地理環境的保護性反應機制
三、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內聚力
第六章 中國文化的地理區域分異
第一節 中國文化地理區的劃分
第二節 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
一、關東文化副區
二、燕趙文化副區
三、黃土高原文化副區
四、中原文化副區
五、齊魯文化副區
六、淮河流域文化副區
七、巴蜀文化副區
八、荊湘文化副區
九、鄱陽文化副區
十、吳越文化副區
十一、嶺南文化副區
十二、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
第三節 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亞區
第四節 蒙新草原一沙漠游牧文化亞區
一、內蒙古文化副區
二、北疆文化副區
三、南疆文化副區
第五節 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
第七章 漢文化圈的形成
第一節 關於漢文化圈的概念
第二節 漢文化向東亞的播揚
一、中國文化對朝鮮的影響
二、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第三節 漢文化向東南亞的輻射
一、中國文化的蹤跡
二、中國文化對越南的影響
三、新加坡華人與中國文化
第四節 關於漢文化圈的沉思
一、唐代是漢文化圈形成的關鍵時期
二、東亞比東南亞更徹底地接受了漢文化
附錄 東亞經濟發展的文化地理學分析

㈣ 中國地域文化分為哪幾種類型

中國地域文化區的三級劃分:
1.東部農業文化地區(北方文化亞區,南方文化亞區)
(1)關東文化副區:主體位於我國東北,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文化副區。此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文化佔主導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經濟類型是漁獵。明清時期,此區與關內漢族文化交流頻繁,因此發展速度大大加快。現在此區民族以漢為主,滿族星散其間,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還分布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區有朝鮮族。漢族和朝鮮族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其他少數民族多為漁獵。不同的經濟類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東北的「二人轉」。
(2)燕趙文化副區:以今河北省為核心,北以燕山為界,西止太行山,東臨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區民族以漢為主,傳統經濟類型以農耕為主。這里的民風民俗粗獷豪放,尚武之風普遍,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豪俠之士。燕趙地區的藝術形式多樣,代表性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等。
(3)黃土高原文化副區:依託於黃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東抵太行山脈,北界萬里長城,南限秦嶺太白山。此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歷史悠久,主體民族為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留給這里大量的物質文化景觀,今陝西省被稱為「地下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被稱作「地上文物博物館」。這里的民風熱情、朴實,藝術風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區:核心地帶是今河南省,因位於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稱「中州」。象徵中華民族的黃河橫貫中原大地,歷史上它與黃土高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繼黃土高原之後的中國古代又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由於這里長期為帝都所在,因此歷史上曾雲集了許多天下有識之士。本區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民風淳厚豁達,少林武功、河南豫劇名揚華夏。
(5)齊魯文化副區:以今山東省為核心,由於春秋時這里為齊國和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大地。本區位於黃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業,沿海有漁業。此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從這里擴散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被世人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層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講禮數、重義氣的齊魯之地民風特點。山東大鼓、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等是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淮河流域,大體上北界隴海鐵路,南瀕長江,西臨河南、湖北,東達江蘇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無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位於黃河流域,還是轉移到長江下游地區,本區都位於重心區的邊緣,加上這里是自然地理的過渡帶,因此本區文化也帶有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過渡特點。表現之一,這里的傳統經濟雖以農耕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從旱作向稻作過渡的特點;表現之二,這里的語言也具有漢語北方方言向吳語過渡的特徵。本區為人熟知的藝術形式有鳳陽花鼓、淮海戲、柳琴戲等。
(7)巴蜀文化副區:位於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為蜀國王都,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里稱為巴蜀之地。本區雖偏處西南,但是以富饒的成都平原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
(8)荊湘文化副區(荊楚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東有幕阜、武功諸山與吳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分野,南以五嶺為界。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因此傳統農耕業比較發達。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本區是中國古代的又一個文明中心,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黃河文明中心擴散後的又一個中心。無論本區與黃河流域文化有何關系,人們都承認本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對後來本區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戲劇方面,除了發展較為成熟的漢劇、楚劇、花鼓戲、採茶戲等外,民間的歌舞藝術形式也比較豐富。
(9)鄱陽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陽湖一帶,以今江西省為主。本區一面對水(長江),三面環山。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本區多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許多風景秀麗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選為聖地,例如廬山和龍虎山。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弋陽腔,它是中國四大聲腔(余者為江蘇崑山腔、浙江餘姚腔和海鹽腔)之一,其特點是激越奔放。
(10)吳越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盪山脈,東瀕茫茫大海。本區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傳統農耕發達,是物寶天華之地。本區富庶的經濟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蘇州園林、西湖美景、雲錦、宋錦、蘇州刺綉、文房四寶等都與富裕的經濟有直接關系。昆劇、越劇是本區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本區戲曲細膩、婉轉、清麗、圓潤的特點。
(11)嶺南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南嶺以南。本區背山面海,歷史上長期位於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邊緣,近代以來本區又處於中外文化交匯的地帶,因而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本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起步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區晚,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本區藝術形式中的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最有地區特色。
(12)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基本上與今天的福建和台灣兩省范圍符合。本區西部與鄱陽文化副區相連,北部與南部分別與吳越文化副區和嶺南文化副區接壤。盡管台灣與福建文化各有特點,但是從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與福建文化同脈共祖,至今許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緊緊地聯系著海峽兩岸的人們,例如媽祖信仰。本區多山,適農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區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史上許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護所」,如漢語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以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為主體,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盡管本區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但是其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又與東部農業文化區有很大區別。本區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地區,文化特點也顯現出眾多少數民族的多元化風格。從物質文化層的起居、飲食、服飾到精神文化層的風俗、信仰、藝術等都能體現這種
3.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大致包括除陝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廣闊地區。這里自然環境以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為主,因此游牧是本區的主要傳統經濟類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綠洲地區還有種植業、園藝業。本區的藝術特色粗獷、豪放、熱情、開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
①內蒙古文化副區
②北疆文化副區
③南疆文化副區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盡管歷史上本區有獨特的發展歷程,但是本區與中原的聯系較與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區的聯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區文化各個層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㈤ 中國文化地里分區如何劃分

1.中國文化區劃原則

嚴格地講,文化區不僅是一個空間地域概念,而且是一個隨著時間的演替、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空間單位。因此,在劃分中國文化區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考慮中國地理環境的影響,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各地的經濟、社會、歷史與文化發展的背景,還要考慮各區的歷史演變過程。

一般來講,在區劃時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1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文化條件具有相似性;

1.2現狀基本特徵具有一致性;

1.3物質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發展方向和採取的政策措施具有共同性。

2.中國現代文化區及其特點

實際區劃時,由於客觀和主觀條件的限制,我們沒有足夠的人力和時間去分析研究各文化區的歷史發展演變。所以,大部分學者的劃分都主要依據中國文化地理分布的現狀,盡可能考慮其歷史發展、演變過程,遵循以上三個原則來劃分的。

這里,我們介紹具有代表性的劃分。根據王會昌等《中國文化地理》,中華民族文化既包括為其主體的農業文化,又包括豐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因此,中國文化的地理分布可以籠統地劃分為東部農業文化區和西部游牧文化區兩大部分①,即兩個獨立的一級文化區(圖一1)。顯而易見,一級文化區的劃分與中國地理的大勢是密切相關的。

根據中國地理學界的傳統習慣,常常從黑龍江省的黑河到雲南省的騰沖之間作一連線,將我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半壁以平原、丘陵和海拔2000米以下的高原、山地為主,盛行季風氣候,是我國比較發達的農業區;西半壁以草原、沙漠、高山和高寒高原為主,屬大陸性氣候,是我國主要的游牧區。正是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以及與這種差異相適應的不同的生產方式——農耕和游牧———導致了生活於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徵與文化風格的迥然相殊,這正是我們劃分中國一級文化地理區的最重要的依據。當然,東、西兩大文化區的劃分是相對的,在東部農業文化區中,例如在我國東北與西南山區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也有從事狩獵和游牧的

民族,表現出遊牧文化的濃重色彩;而在西部游牧文化區中,例如在河套平原和新疆塔里木沙漠邊緣的綠洲地帶,某些少數民族也有從事農業(多半是灌溉農業)或半農半牧者,他們的文化色彩傾向於東部的漢民族。這種兩種文化類型在地域上相互交錯分布的現象,只有在更次一級的文化區域的劃分中才能顯示得更清晰、更准確。

. 二級文化區(即文化亞區)劃分的依據,主要是民族集團的分布及其文化特徵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基礎當然與地理環境的進一步分異有很大關系。例如在西部游牧文化區內部,從地理環境的宏觀角度來看,南北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北部蒙新草原沙漠和南部青藏高原兩部分。蒙新草原沙漠地區橫亘於祖國的北疆,地形以高原、高山和巨大的山間盆地為主。由於地處內陸,東南季風的影響逐漸減弱以致最後消失。因此,乾旱成為自然界的主要矛盾,水分的分布自東向西依次減少,因而從大興安嶺到天山地區,在我國北部呈現出典型的溫帶草原、沙漠草原、荒漠和戈壁的自然景觀的有規律的遞變。這里分布著蒙古、維吾爾和哈薩克等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元帝國在世界歷史上曾以其強悍的游牧民族特有的牢事沖擊力,向亞歐大陸南部的農耕世界和農業文明發起了凌厲的進攻。

同樣是在游牧文化區,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游牧文化卻別有風韻。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大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這里既高且寒,既寒又干,致使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風俗人情自然有別於北部游牧世界的其他民族。而且,由於毗鄰南亞次大陸,神秘的印度佛教文化也漸次傳播到這個高原游牧世界中來,使得這里的游牧文化又彌漫著宗教文化的神秘氣氛。據此,我們將蒙新草原沙漠和青藏高原兩個游牧文化地區分別劃分為西部游牧文化區的兩個文化亞區。

在東部農業文化區,根據同樣的原則,我們劃分出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和西南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農業文化亞區兩大部分。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亞區的文化特徵盡管與蒙族、藏族等游牧文化判然有別,屬於農業文化的范疇,但其文化風格又與漢民族不同,因而有必要單獨列為一個農業文化亞區。應當說明的是,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雖然也分布著很多狩獵和游牧的民族,他們的文化特徵也與中國傳統的農業文化不同,然而就整個東北地區來看,目前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傳統的農業文化(盡管這里農業文化的歷史並不太悠久),所以,沒有將東北邊緣山區的少數民族文化分布地區單列為一個文化亞區。

三級文化區(即文化副區)的劃分比較復雜。在中國兩大文化區的四個文化亞區中,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亞區由於眾多的民族交錯分布,只能從民族文化的類型上而無法從其地域分布上劃分開來,故該亞區未再進一步劃分出文化副區;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盡管地域十分遼闊,除藏族外也分布著其他幾個少數民族,但藏族的主體地位非常突出,其他少數民族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方面也與藏族大致趨同,況且由於人口稀少,藏北高原甚至出現縱橫數百里的很多無人區,因此該文化亞區也未再作進一步的區域劃分。目前研究的重點是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和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進行三級文化區即文化副區的劃分。

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位於我國東部季風區內,水分和熱量都比較充裕,而且地形比較坦盪,土壤比較肥沃,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傳統的農業文化地帶。然而該文化亞區南北縱長數千千米,地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和亞寒帶等幾個氣候帶,農業耕作的制度和類型南北相異,地理景觀的風貌各地不同;至於人們的衣食住行、風土人情、藝術風格、欣賞情趣等,各具特色,各有風味。因此,必須進一步劃分出文化副區,才能在了解中國文化整體特徵的同時,認識其內部豐富多彩的文化風格,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

蒙新草原沙漠文化亞區東西橫亘數千千米,地域遼個,民族眾多,地理環境的差異比較明顯,尤其是民族分布的區域相對集中。在東部地區,以蒙古族居主導地位;在西部地區,大體上以天山山脈為界,其北部為哈薩克等族集中分布區,南部則以維吾爾族為主。天山南北的文化風格也各有特色。相對而言,南疆地區綠洲農業比較發達,因而其文化風格比較傾向於農耕社會的文化特色。因此,我們在該文化亞區內,又根據主體民族的分布及其文化風格的不同,劃分出了內蒙古、北疆和南疆三個文化副區。

文化副區界線的確定實際上關繫到對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風格的認識和分類問題。我們將文化風格相近的地域理解為一個文化副區。在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內,我們大體上遵循主體民族地域分布的范圍和界線,他們和今日行政區劃的界線大體上是一致的。在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內,我們考慮的重點是文化風格的是否相近,並沒有完全依照今天的行政省、區界線去確定文化副區的界線。就目前來看,我們劃出的文化副區有時只包括一個省區(如中原文化副區之於河南省,有時包含兩個省市(如荊湘文化副區含湖北、湖南兩省,巴蜀文化副區包含四川省和重慶市等),有時甚至包含三個省(如關東文化副區即含有今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等)。即使以一省或數省做基礎,也沒有絕對遵從現行的省區界線,例如荊湘文化副區是以湖北與湖南省為基礎的,但與湖北省相鄰的陝西省安康地區,無論在文化風格上還是文化發展的歷史淵源上,它都因漢水與江漢盆地的密切聯系而表現出荊楚文化的特色;相反地,;鄂西、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居住的地區,卻應當劃歸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亞區。吳越文化副區與淮河流域文化副區的確定,則基本上打破了現行的行政區劃界線。問題的關鍵在於江蘇與安徽兩省雖然沿襲了清朝以來的行政區劃范圍,但由於長江從兩省的中南部橫穿而過,作為隔斷南北的天塹,使得江南、江北的歷史與文化發展的速度與風格出現了很大差別,即使自然地理景觀也迥然相異。這就形成了蘇北與蘇南不同而與皖北相近、皖北與皖南不同而與蘇北相近的文化格局。如果再機械地沿用行政區劃界線以圖保持江蘇和安徽兩省行政單元的完整性,顯然違背了文化地理區劃的宗旨。因此,我們暫且將蘇北與皖北合並為『—個獨立的淮河流域文化副區,而將蘇南與皖南劃歸吳越文化副區。當然,這種劃分的方案只是粗略的初步嘗試,隨著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文化副區的設計和區域界線的確定,都會越來越接近客觀現實的。

㈥ 西亞農業文化的西傳是怎麼回事

世界文明最早起源何處?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現在有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世界文明最早起源於非洲;第二種觀點認為,世界文明最早起源於西亞地區。我們持第二種觀點。

距今一萬年前,最後一次大冰期結束,人類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文化(農業和畜牧業)最早發生在西亞。這個最早的農業文化區,西起約旦河和安那托利亞(小亞細亞),東到扎格羅斯山,形成一個新月形地帶。從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8000年,這里的居民開始搜集野生穀物,轉而長期定居生活;從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7000年,開始確立農耕和畜牧文化。

公元前6500年左右,這里的居民開始向西遷徙。這是新石器時代農業文化的擴張,也是歷史上最早的殖民運動,為西亞、北非和南歐各地向文明過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樣,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文化就由西亞傳播到歐洲。大約從公元前4550年起,第一批農業文化居民,便出現在愛琴海諸島和大陸希臘等地區。這些來自西亞的農業居民,住在希臘半島上的叫皮拉斯吉人,住在海島上的叫勒勒吉人。

愛琴海地區的新石器農業文化一直延續到公元前3000年代初。這時的居民巳建築了真正的圓型茅草屋,用泥塗籬笆做牆;有的房子是長方形的,用曬乾的磚砌成牆,牆基用石頭,屋頂是塗泥的樹枝。這種房子一般有兩個房間。居民的工具是磨得很光而又十分鋒利的石斧和刀片。他們還用骨頭製成針、維和穿孔器。這時的陶器製造已有相當水平,雖然還未使用陶輪,但已能製作形態各異、顏色繁多而美麗的陶製品。例如被學者們所稱贊的「虹霓陶器」等。農業在居民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他們已種植小麥、豌豆和扁豆等農作物,並使用石缽和碾子來碾穀物,用紡錘紡線。

考古學家通過發掘的住宅的殘跡,證明這個時期已存在民族制度。例如,在克諾索斯有一所周圍聚集著許多小屋的大屋,它是若幹家庭的住宅。

考古學家在狄薩利亞和克里特新石器時代的居民點,還發現了一些婦女雕像。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對女性崇拜的遺俗,同時也反映了新石器時代人們的宗教信仰。

考古學家在愛琴海地區的考古發掘中,沒有發現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這進一步證明,愛琴世界新石器時代的居民是從西亞地區遷來的。他們帶來並繼續創造著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文化。從而為西方文化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閱讀全文

與農業文化亞區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