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留學海外如何應對文化沖擊
留學生活中,接觸到的不僅是知識。身處陌生的國家,由歷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引發的文化沖擊,是每一個海外學子都會遇到並且必須面對的。那麼,海外的學子該如何應對文化沖擊呢?
宋振鐸對語言障礙的體會非常深刻。他說,身邊有一些同學因為怕碰壁,而選擇將自己封閉在中國學生的圈子裡。這樣做的結果是既難以融入當地的環境,也會感到孤獨。其實只要積極一些,交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在主動克服語言障礙,積極與當地人溝通的過程中,即使無法避免文化隔閡的存在,但是尊重和理解卻打開了交流的大門。
在這個東西方文化日益交流融合的時代,中國留學生肩負著把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的責任。留學生是站在文化交流前沿的人,通過多種方式向留學目的地國家的民眾介紹中國文化,是責任,更是使命。
勿忘本。
㈡ 如何有效應對入世後的跨文化沖突
文化沖突往往會給個人和民族造成心理乃至生理上的痛苦,尤其是通過戰亂帶來的文化沖突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民族都是要不得的(這種情況還可以從另一層意義做出分析結論,略)。但文化沖突是一種客觀現象,誰都無法迴避也無法制止,同時文化沖突促進著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使人類不斷取得進步,因此,從哲學的高度來看,文化沖突的正面作用遠遠要大於負面作用。認識到這一點,是正確地對待文化沖突的出發點。
懼怕外來文化,對文化沖突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誠惶誠恐的民族,其文化一定是虛弱的封閉型的——猶太民族分散在世界各地,其文化與一些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法西斯文化發生著劇烈的沖突,但這個民族從來就沒有那種文化「恐懼症」,而是在不斷的文化沖突中吸取各種營養所以猶太文化的生命力是強大的,開放型的,其內聚力不僅世界著名,而且創造力極強,出現了愛因斯坦、馬克思、弗洛依德等人類思想的巨人。
日本大和民族的文化雖然屬於東方文化圈,但由於日本人有著強烈的島國意識和生存意識,使之具有很強的協作精神和主動攻擊別人的願望——在一個沒有多少資源的「孤島」上,危機感和外在的生存壓力促使他們的生存能力變得非常很強,在這種情況下千百年來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是主動型、實用型的,並且兼容性很大,是開放式的——為我所用,是其文化最顯著的特點,所以,在美國人的炮艇敲開了日本的大門後,日本人便很容易接受外來文化。明治維新時期和二次大戰後的兩次外來文化大入侵,使日本文化得到了很大改造,今天的日本民族既不是過去的自己,也不是西方或其它民族的同化物,該民族以嶄新的面貌,使自己的國家成為當今世界上的一流國家,而善於吸收、善於學習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兩次外來文化的大入侵,但民族心理的保守、封閉、使兩次沖突的結果都未能使自己獲的較大的進步。我們的民族文化不僅沒有猶太文化和日本文化的那種優點,而且排他性很強,一些學者認為,中華民族文化曾經造就過燦爛輝煌的農業文明,但由於清政府的閉關鎖國造成了近代以來的落後,萬里長城就是保守、封閉、排他性文化的象徵。
要消除落後,縮短差距,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克服文化恐懼症,實行全面開放的文化政策,使民族文化在外來文化的刺激下重新煥發出活力,獲得快速發展。實現現代化,從根本上講就是實現民族文化的現代化。今天我們搞市場經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文化角度講就是要向西方學習。英國哲學家羅素指出,東方文化強調的是和諧,西方文化強調的是斗爭。這個斗爭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窩里斗」和所謂的階級斗爭,而指的是人與大自然的一種對立關系。生產力反應的是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西方文化積極向上的斗爭精神無疑會使社會生產力發展很快,為西方物質文明打下了有力的基礎。我們的和諧是人與自然的戲謔,天人合一更多的指向是一種人生境界,是玄覽體驗到的無為而無不為的藝術智慧。因此,中國人注重人倫關系和個人道德的修煉,當然,這正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偉大之處,但恰恰就在這里又反映了我們的文化對創造物質財富的先天性不足。所以,有人提出當今時代是中西文化大對流的時代,因為西方人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和和諧,我們需要的是大力發展生產力。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們還不敢承認人家的長處,談到西方文化猶如談虎色變般地恐懼,稍不注意就會扣上一頂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帽子,這說明我們的民族心理還是十分脆弱十分保守的,而一些人仍停留在「文革思維」階段,動不動就隨便用大帽子壓人甚至整人,對發展民族文化,開展正常的學術爭鳴,搞好經濟建設是十分有害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日漸加深,有的人對此造成的傳統道德失落、價值迷亂、信仰真空等現象表示擔憂,但這是必然的,是舊的文化系統受到外來文化沖擊後必然要出現的系統性紊亂。只有舊的封閉系統被打破新的開放系統才能形成。因而,這種紊亂從哲學高度看是文化在進步的表現,是舊的有序狀態到無序狀態再到新的有序狀態的一個必然階段。當然增強識別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時代選擇,相信文化的發展有一種自動選擇和篩選的機制,文化的相對性是很強的,許多文化是非問題的衡量標準是多重的,很難使人把握。過去曾把吃瓜子,穿高跟鞋說成是資產階級生活作風,把電子音樂稱為資產階級的靡靡之音,現在聽見有誰這么說則感到荒唐可笑,說明這些方面在經過沖突後已被我們承認和接受了,但今天我們和外來文化的許多地方還很過意不去,誰是誰非歷史將會自然做出抉擇。
正確對待文化沖突需要一個人一個民族必須具備一定的認識高度、開明的態度和廣闊的胸懷。
㈢ 中西文化沖擊的例子
中西文化沖擊的例子有時間觀。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而中國人在時間的使用上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
中西文化沖擊的例子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吃飯時也一樣。
中西文化不同的地方還有喝水方式,以前中國人對客人最熱情的舉動就是給滾燙的熱水,中國人還有多喝熱水的習慣,而西方人是基本不喝熱水的,只喝冷水。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否定自己時,會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㈣ 面對文化侵略中學生應該做什麼
我們知道,「侵略」不僅指武力入侵,那種經濟掠奪、政治干涉、文化滲透的形式也是「侵略」。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21世紀世界經濟國際化、信息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國際間文化的合作與交流必將更加深入和擴展,而在這種多元文化交匯過程中,那些擁有高新科技控制下的先進文化載體和傳播手段與工具的國家,往往就處於一種主宰和支配地位,他們在向外輸入其文化產品時,不會放棄以輸入意識形態為主的文化滲透,這就是一種「文化侵略」。具體說來,在我國教育所面臨的文化交融的挑戰中,那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往往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旗號,其實質是兜售資本主義私有制及其腐朽的意識形態,宣揚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等落後思想,目的在於摧毀我們所信奉的社會主義思想體系而以資本主義思想體系取而代之。也就是說,在文化交匯的浪潮中,我們可能要面對的嚴峻事實是:在從某種意義上說處於壟斷地位的所謂「西方文明」的傾銷與「轟炸」中喪失自身的主體地位,進而喪失本土文化的特性;在文化沖擊中逐漸以「被壓迫者」自居,而把外來文化視作「壓迫者」和統治者,進而不自覺地努力效仿「壓迫者」的文化;動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信仰,而使傳統文化的固有空間被佔領甚或被同化,從而加重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迷惘。
教育應擔負起抵禦「文化侵略」的崇高使命
當今和未來世界的競爭,集中體現在經濟勢力和綜合國力的競爭,體現在教育的競爭,而最終體現為人才的競爭。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事業,要使培養的人才能擔負起建設現代化的重任,能迎接文化交融的挑戰,就必須使其具有面向21世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概括地說,教育應為人的一生提供「四個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同時,由於即將到來的信息社會的特點,它為教育提出了雙重要求:一方面,教育應大量地和有效地傳播越來越多的、與認識水平相適應的知識和技能,因為這是造就未來傑出人才的基礎。另一方面,教育應找到並確立判斷事物的標准,以使人們不會在瞬息萬變和紛繁蕪雜的信息海洋中迷向,使人們不會脫離使個人和集體走向成功的方向。也就是說,教育既應提供一個復雜的、不斷變動的世界地圖,又應提供有助於在這個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針,而這些都是教育本身或教育在幫助人們抵禦「文化侵略」中的崇高責任。
教育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教育與文化的相互作用的關系還告訴我們,教育除受到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制約外,還受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文化傳統既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凝固性,又有一定的變異性和創造性。在新世紀到來之際,它一方面會隨著社會的變革,吸取各種異質文化而創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文化;同時也會因為要保持舊文化的特質而阻礙新文化的創建。這樣教育在民族文化傳統的傳遞、選擇、發現和創造中就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向21世紀的中國教育,應當確立起既尊重文化傳統又符合時代發展的教育價值觀,除了傳播知識外,教育還應承擔起在作為方法的科學技術與作為人類生活和行動目的的價值觀之間建立平衡的作用,這既體現了教育的本體功能,也是教育的文化使命。
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所以學生的責任更大,應努力學習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等!!!
㈤ 如何面對文化沖擊
戰勝文化沖擊,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莫過於「脫身術」:從困擾的場合或事件中脫身出來,對事件作一番反省,並思考合理的解析和應對方案。你可以採取以下的步驟:觀察旁人如何應對類似場合。對事情的前後作一番描述、問問它對自己有何關聯、自己該如何應對。找當地的居民或閱歷豐富的人聊聊,看他們會如何處理類似場合,並了解該事件在客居文化中的含義。思考日後遇到類似場合時該如何反應。行動方案既定,則可以把它付諸行動並看看它是否行之有效。總結教訓,制訂下一次遇到類似場合時的處理方案。在適應客居文化的同時,別忘了善待自己。不妨找一些母語的書籍或錄像帶看看,盡量到戶外走走,鍛煉身體並安排充分的休息時間,和家人保持書信、電話聯絡,保證飲食均衡,別忘了和朋友共聚的良機。此外,多留意自己會喜歡客居文化中的哪些東西也會有所幫助。盡管文化沖擊確是新生活中的不諧和之音,而且讓人惶恐不安,但隨著對客居文化了解的加深,沖擊的威力還是會減緩下來。在調整的過程中,有必要提醒自己:他人對你的反應或想法未必都是針對你個人的,反之亦然。也就是說,這些反應和想法通常是雙方文化價值觀不一致的結果,而不是人與人個性上的磨擦。要有效避免嚴重的沖突,並減少磨擦的威力和損傷,往往有賴於你對兩種文化在價值觀和行為表現上的差異的認識。
㈥ 公務員面試:如今民族文化受到外來文化沖擊,你怎麼看
首先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應以開放,寬容的文化態度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客觀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里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來文化不僅不會使我國原有的文化傳統中斷,而且會大大促進自身文化傳統更快更健康地發展. 中華文化是一種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體系,包容性正是中華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華文化不該排斥其他的文化,而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外國文化服務於中華傳統文化。例如西方的許多節日,感恩節,情人節,聖誕節等,之所以同學們接受,是他們可以補充或強化很多我國原有節日給我們的歡樂和滿足。我們也看到,中國更重視自己的中秋節,七夕節,和除夕夜了。在物質精神同樣受重視的今天,外來文化的沖擊也許正對傳統文化起到補充的作用。
另外,要保護傳統文化。可以改變的是文化的形態,但不可改變的是文化的精髓。面對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可以看到國家和大眾中不乏保護傳統文化的聲音,當人們用懷疑的眼光看80後時,看到的是天安門前挺拔的受檢身姿,「道,德」是我們傳承的文化,是隨著血液繼承下來的做事准則,相信通過人們的共同努力,傳統文化不僅不會因外來文化的沖擊而動搖,反而會更加突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創新。面對受到沖擊的傳統文化,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歐美,韓日等外來文化並不比我們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而韓劇,動漫,大片,勁舞等何以迅速佔領中國人的文化生活? 當我們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才能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超越。也就是說,要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於是我們看到,孟母教子已經千年,傳統文化太久沒有質的飛躍和創新,外來文化可以借鑒,當做我們將傳統文化和現代連接起來的引線。事實證明誰創新得好,誰就能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應該也是我們堅持傳統文化同時創新的動力。
綜上面對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不應盲目排外,更不能盲目屈從,應以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包容外來文化,更要注重於傳統文化之上合理創新。讓我們在正確面對的同時,創造我們民族的美好未來。
㈦ 中西方文化沖擊
1、西方拿到禮物會當著送禮者的面當中拆開,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中國人則是放到一邊,連連稱好,待到客人走後再到背後議論。
2、外國人很熱的天都帶著頭盔,中國人很冷的天都不帶頭盔,課件中外社會公德意識的差別。當然也可以舉闖紅燈等事件
3、外國人會對自己愛的人當面說「I LOVE YOU」;而中國人則不然,就是自己最親的父母,也由於中國人心中那這種含蓄的思想,卻怎麼也開不了口啊,哎
4、還有就是禮節方面,外國人可以用熱吻與擁抱表達自己對他人的感情,而中國人以前是作揖等,現在中國人還好有改進會握手了
其實中外差異很多 用心觀察會知道更多的
希望回答對你有用哈
㈧ 解決東方精神文化受到西方文化沖擊和挑戰的辦法是什麼
有效方式有: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傳承共產黨人的英烈精神。
㈨ 大學生應該如何抵制文化侵略
面對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我們不能閉關自守、夜郎自大,要學習,但是要有目的的學習、借鑒和汲取,但是也一定要高度警惕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蝕。
1、首先,要注意保護我國傳統文化。
全球化令各國關系更加密切,大家都從自由貿易和資本市場中嘗到了甜頭,全球化雖然豐富了文化,同時也帶來了緊張。一些國家的流行文化滲透了所有國家的文化市場,侵蝕了本國的傳統文化。
因此,在打開國門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的同時,要加大投資保護我國的傳統文化,防止被西方的文化過度影響甚至同化。因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和符號,它積淀著民族的信仰、倫理、情感等諸多內容。如果連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消失不見了,那傳承弘揚該從何談起。
2、其次,要對外來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中華傳統文化凝聚全世界華人的精神財富,也是維護國家統一的牢固壁壘,我們應該珍惜、繼承和發展它的優良成分。為了使我們本土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得到更好的弘揚和發展,我們就得善於消化和吸收西方優秀文化。
而且,在與西方的文化交流中難免魚龍混雜,會出現一些負面現象,文化交流的過程和後果也不可能獲得完全而徹底的控制,文化的交流會促使人們思想和觀念的改變,這種改變自然不可能納入完全的社會控制。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待此問題上要保持應有的辨別力和批判力,採取辯證的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此一來,二者才能取得平衡。
3、再者,要藉助各種手段實現文化推廣,進而更好地弘揚我國傳統文化。
在繁華商業區,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的身影隨處可見。在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及網際網路中,西方文化也大舉對中國進行滲透,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面對西方文化如此激烈有效的滲透,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否也可學習這些推廣的方法,在繁華商業區宣揚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結合時尚,又或者再電影、電視、音樂中融入更多的傳統元素,提高人們對它的接受度。
4、最後,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教育體制問題。
我們現在的教育都存在著一個通病,就是比較忽略傳統文化的授課,這也導致了中西文化的不平衡。例如開設一些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孔子學堂、國畫、象棋等等的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從小受到渲染,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一種文化總是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總的來說,對待西方文化,應該是堅持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待西方文化就是要這樣。
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相互借鑒學習的過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要有自己的嚴謹辨別能力,分清善與惡、美與丑,擇善己者用之,去其糟帕。牢記把繁榮民族傳統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這對有效的抵制西方文化滲透,凝聚中華兒女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9)面對文化沖擊西方人可以怎麼做擴展閱讀
帝國主義的文化入侵在今天並沒有停止,只不過是改頭換面,採用了新的更為隱蔽的方式。與歷史上直接依賴於軍事佔領和政治控制的文化侵略不同,現在更多的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過程而進行的文化商品的傾銷以及文化價值觀念的滲透,主要是通過大眾媒體、教育系統以及新興的國際互聯網進行的。
某網上共有17334人參與調查,反對過聖誕節認為中國人過洋節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的人佔53.8%,贊同認為民眾只是找機會輕松,並不是被西方文化洗腦的人佔29.68%,無所謂的人佔17.24%。
9月28日孔子誕辰時,在浙江衢州「南孔廟」,一名老師帶領小學生們在孔子像前參拜孔子時,竟有小學生指著白須飄飄的聖人說:「這位老爺爺是聖誕老人!」由此看出,它是從更深層次方面去影響人們的,帶來的危害更是無窮。
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大喊「中國威脅論」。一直妄圖通過「西化」、「分化」的方式和平演變我國。這種意識形態里的斗爭一直就沒有停止過。文化滲透是他們在文化領域向我們進攻的重要手段。
與以往不同的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以及網路通訊技術的日益發達,今天的文化滲透更多體現在文化商品的傾銷以及文化價值觀念的滲透,他們藉助電影、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各種方式大肆鼓吹自己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讓其他國家的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去認可並追求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因此,我們不能被文化入侵的假象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追本溯源,不要一味崇洋媚外。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反對和抵制文化入侵。
㈩ 如何解決少數民族文化受到西方文化沖擊的問題
現代社會的發展、生活觀念的改變、外地人口的不斷進入等等都給少數民族文化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沖擊。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培養民族文化認同感,只有本民族的人對自己的文化有積極的認知,才會自覺地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
其次要提高本民族人民的知識水平,加強人民對文化的辨別能力,選擇性地吸收外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