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苗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1、服飾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飾為頭纏布帕,雅酉一帶為花帕,其餘地區為青帕,帕長1—3米長,戴多層「人字形」。身穿對襟衣,袖長而小,褲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腳。衣料多為自織「家機衣」顏煞費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婦女衣較為復雜,頭帕顏色與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為拆疊式,由前額向後腦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圓形,似古代官婦發髻。雅酉一帶婦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區別,層層相疊,如峨冠秋菊。婦女衣服一律滿襟,腰大而長,袖大而短,無衣領。褲短而大,腰系圍裙,胸前、袖口、圍裙、褲腳習慣滾邊,綉花或排紗,並加欄桿於其間,五光十色,焯爍眩目。
2、飲食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3、禁忌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說聲「哇周」,意為「謝謝」,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4、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作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5、建築
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有用薄石板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海南島和雲南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帶則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住房多以樹柵為牆,削樹皮為壁,編時為瓦,或以士善牆,竹片或木片做瓦,內分卧室、廚房和畜廄,擺設簡單。部分苗族居住在壩區,住房亦有水土結構的瓦房,內分三室,左右室各設一側門,中室設大門,亦即正門。在部分苗族中,正門一般不得隨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喪嫁娶或祭把等活動,方能由正門出入。
❷ 苗族的文化有哪些
苗族的文化
苗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采、風格獨特的民間文學和藝術。民間文學主要有詩歌和傳說故事,多以口頭傳說流傳至今。詩歌一般是五言體,間有七言體或自由體,大多隻講調而不押韻,一般曲調簡單,變化不大,節奏也不太嚴格,篇幅長短不拘,分別為古歌、理詞、巫歌、苦歌、反歌、情歌和兒歌等。如《老人開天地》、《九十九個太陽和九十九個月亮》等就是講述苗族歷史的古歌,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與自然界的斗爭情景。苗族的詩歌和古老的傳說故事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學資料,也是研究苗族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苗族是個喜愛歌舞的民族,音樂舞蹈和苗戲等具有悠久歷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蘆笙女振鈴的記載。苗族「飛歌」享有盛名,現已作舞台演唱或譜曲演奏。器樂分打擊樂和管弦樂兩類,以木鼓、皮鼓、銅鼓和蘆笙最為馳名;此外還有芒筒、飄琴、口弦琴、木葉和各種簫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猴兒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技巧很高,深受國內外贊賞。
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麗多彩。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解放後已發展到能染彩色圖案,並向國外出口。苗族的傳統銀飾多種多樣,包括手釧、項圈、頭飾、胸飾、銀衣等,花紋雕鑿精工,也享有盛名。
苗族人民創立自己的醫學,把人體的疾病分為內科36症,外科72疾,治療方法20餘種。石啟貴先生著有《苗醫驗方》、《畜醫指南》。陸科閔著有《苗族葯物集》。19世紀末,松桃廳地甲司苗醫師龍老二能為孕婦剖腹取出死胎。治骨折、蛇傷、毒箭射傷、刀槍傷,苗葯醫有神速之效。苗葯多用生葯,現采現用。
❸ 苗族文化特色有哪些
苗族文化特色為語言、宗教信仰、服飾、姓氏等。
其中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此外,還有部分苗族操漢語、侗語、瑤語、布依語、壯語等其他民族語言,並且苗語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語盡管存在著一些差異。
苗族姓氏
苗族有兩種姓氏,一種是苗姓,一種是漢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漢姓是後來輸入的。苗族的分布地域廣袤,內部方言土語和支系繁多。各地、各方言區和各支系的苗族,都曾有自己世代相傳的苗語姓氏,而且至今依然在內部流行
❹ 苗族的民俗文化
苗族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有「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是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二、苗族婚嫁
一般在結婚前一個月,長則半年,就開始哭嫁。對長輩要一個一個地器,然後再送禮物,現在改變了許多。男女結婚時,女方和來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與新郎同床。三天後,新娘與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農事需人幫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懷孕後,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長住期共同生活。
三、苗族喪葬
老人落氣時,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備有斗(容器)、涼篩,坐在鬥上腳踏涼篩落氣。洗屍,由長教子井裡擔水,參入桃葉、菖莆葉煮成溫水給洗屍,洗過的水(倒入便桶),讓其後代每個嘗三點,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飯水",在死者身上圍白線,一歲一根,平時掉的牙齒要保存著,殮時放入棺材內,死後頭發禁燒。進棺材時,口含銀,手捏茶葉米還要到飛山廟點亮。
四、苗族節日
除了漢族的節日外,苗族還有以下節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對歌戀愛。
2、四月初八吃烏飯,紀念楊再思,也有傳說是紀念要一妹烏飯用樹葉煮成,要提前將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烏飯;近處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給她們送去。此俗僅限於楊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掛紙、燒香。一般都將家譜曬一次。
4、十月初二過"小年",要殺老鼠吃。
五、苗族藝術
1、苗族的蠟染
2、苗族刺綉
3、貴州苗族錫綉
4、黔東南苗族民間剪紙
5、精美苗畫
(4)苗族經典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岜沙苗寨的古老風俗:鐮刀剃頭 神奇樹葬
岜沙苗寨,位於貴州黔東南州,距從江縣城7.5公里,被稱作「最後一個持槍部落」。岜沙人至今仍保持著古老神秘的生產生活方式,堪稱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岜沙的鐮刀剃頭、奇特壯觀的鳴槍、放鐵炮迎賓儀式、神奇的樹葬習俗,以及對樹木等的多元崇拜、「人樹合一」的神秘文化讓人感嘆。
特別是由於他們崇拜樹木並以樹為神,絕不亂砍一棵樹,因而村寨四周古樹參天。微電影《樹圖騰》就是以岜沙苗寨為場景,在呈現了黔東南傳統村落神奇獨特的風俗與自然和諧生態的同時,反映出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❺ 苗族有哪些風俗苗族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哪些風俗苗族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原先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
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苗族的傳統風俗:
1、開年節
開年節是苗族人民的「春節」,也稱作「客家年」。
過年時,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按照風俗,苗族人民用對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一大早,黔湘渝(貴州、湖南、重慶)邊區五鄉四鎮的各族同胞就從四面八方趕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腳,用歌聲表達迎新的喜悅。
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節
踩花山是苗族傳統節日。
雲、貴、川等省苗族群眾在農歷正、二月間或四、五月間盛行踩山、跳場,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
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對歌、跳蘆笙舞、尋求配偶;老農們則來到花場地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祝願五穀豐登。
居於山區的苗民在節日內還要進行鬥牛比賽。
屏邊縣的苗族還舉辦跳獅子和爬花桿的比賽。
3、四月八
苗族傳統節日,傳說這個節日起於明代。
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著盛裝群集於貴陽市噴水池邊,吹笙奏笛,對歌談心,以紀念、憑吊傳說中的古代
4、英雄亞努。
此外,四月八還是布依族的節日,有稱它為「牛王節」的,也有叫「牧童節」或「開秧節」的。
每逢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飯,並休息一日,表示對耕牛的慰勞。
5、龍船節
龍船節是流行於湘西和黔東南施洞、松桃一帶的苗族節日。
大都在農歷五月初五進行。
這天除了角逐龍舟外,還有跑馬、鬥牛、踩鼓等活動。
6、姐妹節
在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十八日為苗家「姐妹節」。
節日里,苗家按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
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
節日里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
7、趕苗場
為苗族傳統節日。
流行於敘永、古藺一帶。
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
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
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
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8、贈帶節
流行於敘永縣下東一帶。
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日舉行。
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
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
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5)苗族經典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
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中,中國苗族總人口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參考資料
網路-苗族
網路-苗族節日
網路-苗族的習俗
❻ 在苗族,有什麼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
幾乎家家戶戶都養了不少的馬匹。而一年一度的那達慕賽馬,更是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遊客。好不誇張的說蒙古人可以無汽車,但不可以無馬。是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雲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區。拉薩是藏族人心中的聖地。
新疆的民族。新疆風景太豐富多彩了,而且,這不僅僅是意志力的考驗了,這樣的修行方式是已經超脫肉體之上了,有些偏遠地區的朝拜者從家鄉出發到拉薩,路程坎坷且漫長,如果不是信仰在支撐,單憑意志力是無法實現的。比如喀什的老土屋,讓人嚮往。新疆和許多國家接壤,風情多樣。
藏族,神秘的宗教文化,瑰麗的喜馬拉雅,孕育了很多傳說。各有千秋!還是漢族最吸引我,所以我就上了漢族戶口長期的游牧生活讓他們領略大自然的奧秘與規律,知道大自然是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賴以生存的搖籃。蒙古人使「游牧」從形而下的生存需求上升到了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和生態智慧。
那必然是蒙古族,內蒙古的九寶樂隊、杭蓋樂隊,在海外開演唱會,都是幾萬白人一起搖旗吶喊,反倒是我們自封的什麼亞洲天王之類的,開演唱會只有黑頭發的華裔買票。藏族文化。因為藏傳佛教歷史悠久,充滿神秘色彩,使人嚮往。
❼ 苗族的文化特色
1、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2、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展苗族文化教育,創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制的方塊苗文、石啟貴創制的速記苗文,貴州松桃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一些外國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制了一些苗文。
3、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對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樹、竹、山岩、橋等。在雲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當農作物抽穗時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農作物豐收,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遺跡。
4、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
5、苗族有兩種姓氏,一種是苗姓,一種是漢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漢姓是後來輸入的。因為過去苗族沒有文字書寫自己的苗姓,只用漢字書寫漢姓,以致使人誤認為只有漢姓,而不知有苗姓。在未使用「漢姓」之前,苗族內部早有自己區分血緣宗親和族系的「苗姓」。
(7)苗族經典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遊地的靈魂,也是構成旅遊吸引力的核心要素。西江苗寨之所以能夠發展旅遊業,最顯而易見和最富有吸引力的核心資源,就是由上千棟木構吊腳樓依山就勢構成的村落景觀,以及蘊含在村落裡面的苗族優秀傳統文化。
西江苗寨歷來以稻作農業為主要生計方式,村民謀生,以種植水稻為主,燒荒種小米次之,農閑時上山打獵以彌補肉食的不足。改革開放以前,農業在西江苗寨占據主導地位。改革開放後,西江苗寨開始零星出現各種經營商戶。
到1995年,整個村寨僅有10戶人家從事商業經營,20來戶人家從事刺綉品加工,跟全國眾多的民族村寨一樣,生計單一、經濟薄弱,沒有任何現代產業作為發展基礎。自2008年旅遊開發以來,無論在景觀景點打造、旅遊文化產品供給、還是營銷策略上,都緊緊以苗族文化為引領。
❽ 苗族獨特文化都有那些
、節慶、婚嫁、喪葬、娛樂、禮節、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
服飾文化:苗族的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長發,挽椎髻於頭頂,插木梳或發針,戴耳環、手鐲、項圈等飾物。至清代末期,他們已不再蓄發挽椎髻,有的改梳長辮子。各地區苗族婦女服飾差異較大,式樣約幾十種之多,但大多數地區婦女穿大領對襟短衣和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長及腳面,有的短至腿根,僅七、八寸長。湘西,貴州松桃、凱里,廣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區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湘西苗族的上衣無領,衣袖和褲腳綉有寬大花邊,頭纏格子布或青布頭巾,戴耳環、項圈、手鐲等飾物。苗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挽髻於頭頂,配上各種式樣的包頭帕,有的包成尖頂、圓頂,有的把頭發繞在支架上高
❾ 苗族文化有哪些
苗族是個古老的民族,苗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炎黃傳說時代,經過幾千年的時光洗禮,傳承下來的苗族文化在現在的少數民族聚居地還是可以能明顯的看到和感受到。
在苗寨,除了欣賞特色的服飾及歌舞表演,最值得去感受的就是苗寨的建築文化了,我們看到的苗寨大多依山伴水,風景秀麗壯美;她(他)們居住的建築也是我們稱之為
吊腳樓 ,這種吊腳樓學名應該叫做半干欄式建築,除了這個建築特色外,苗族建築還有穿斗式的干欄式建築,和苗族服飾文化一樣,不同的苗寨建築也有所不同。苗族建築是在千百年來生活和生存環境下的智慧結晶,吊腳樓不僅適合南方多雨潮濕的氣候,同時適宜多山地丘陵的地形。
還有一些不太常見的苗族醫葯文化,其中包含的精髓估計沒有親身經歷是無法從旅行中去體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