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論述大學生如何堅定文化自信
第一,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認識中堅定中華文化的自信。
成就輝煌
我國政治穩定,社會安定,人民生活日益提高,這些都源於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找到了一切適合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學生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認識中堅定中華文化的自信。
㈡ 談談新時代大學生應如何堅定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需要先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要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作為一項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強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現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
第一,要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
我們所講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確的對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發展前景有堅定執著的信念。對傳統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內在價值有科學的判斷,簡單明了的講就是三句話: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
第二,要有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對外來文化採取包容、借鑒、吸收的態度,是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另層表達。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衰,固然是其內在本質和生命力決定的,但一個重要方面在於它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有兼收並蓄的傳統,這實質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氣度。
㈢ 新時代青年如何增強文化自信
原創
文化自信是新時代青年必不可少的自信心與品格,也是國家對新時代青年的新要求。樹立文化自信,有助於我們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對本國文化的了解、對國家發展的助力性。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亦來源於國家對文化自信的動力支撐與文化氛圍渲染。因此,多多了解本國文化知識,渲染正向文化氛圍,宣傳本國文化,是新時代青年增強文化自信的正確渠道。相對的,抵制惡俗外來文化,對外來文化與本國文化具有辨識能力,去粗取精,也是了解本國文化,宣傳本國文化的正確打開方式。新時代青年應該做到在工作與生活中積極了解本國文化,欣賞本國文化,宣傳本國文化,以此做到文化自強、文化自信。這樣才能使自己更好的為增強文化自信的歷史任務作出貢獻。
㈣ 青年學生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青年學生要正確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了解華夏文明進程,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才能做到文化自信,個人自信。
㈤ 新時代青年如何樹立文化自信
培養文化自信的一個很重大的內在原因,就是要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有認同感,如果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都沒有認同感的話,文化自信也無從而來。
另外青年學生應該加強自身的教育,而且學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也必不可少,這樣的話對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幫助的。
培養孩子們年輕學生們的文化自信,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書本或者電影來這些傳媒進行傳播,培養孩子們的文化自信。
或者我們也可以通過去參加一些團體的活動,或者說去參觀博物館紀念館之類的有意義的這種時代,新民特性的文化對於培養孩子的這種自身的民族感自豪感,文化自信是非常有益的。
另外我們培養孩子的文化自信,也必須在一個有世界觀的背景下,也就是說不能盲目的崇拜這個或者盲目的崇拜,那個要有自己的境界,要對一個背景有全方位的了解,有自己的世界觀。
我們還要給孩子獨立的人格,因為有的時候你沒有給他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那麼他的正確的文化自信也無從而得,所以說這是我們給青少年的一個挑戰,也是他們自己的一個挑戰。
㈥ 青年學生如何堅定文化自信
當代青年如何樹立文化自信作文精選
2020-10-30 15:30:11
文/葉丹
中國文化具有極強的融合力。中國文化是一種善於取長補短,具有非常強的包容性的文化。我們的同胞無論生活在哪裡,身上都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烙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是中國有堅定的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1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一個強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嚴,從而增強民族凝聚力,使這個民族煥發出強烈的創造力.使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表現在政治、軍事、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可以反過來助推硬實力的提升,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提高國家形象,促進人得全面發展,文化代表著國家身份和民族形象。青年學生做完大學生,我們應當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抓住難得機遇,義不容辭地挑起振興中華的重擔。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我們要做到:
1、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基本內容包括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靈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精髓,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的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
2、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必須全面認識傳統文化,充分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時代特徵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自覺實現民族文化與現代化和諧對接;
3、借鑒世界文明成果,吸收借鑒異質文明成果,應尊重並吸收那些為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和民眾所認同的文明准則、價值觀與理想信仰,將他們作為建構新價值共識的重要資源,從而既順應全球化得時代潮流,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識,各民族通過文化碰撞與融合,構建和諧而又多元化的世界文化體系;
4、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必然途徑,識文化軟實力的物化和有效載體;
5、提高文化創新能力,不斷推進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以及傳播方式的創新,創造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時代在召喚年輕人去堅定地履行新的歷史使命。大學生是青年中有較多機會接受現代知識教育的一部人人,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受益者。廣大青年學生在受益的同時,也應當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者,應當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任的精神,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抓住難得機遇,義不容辭地挑起振興中華文化、迎接新挑戰的重擔,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為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百年來的文化強國夢想做出貢獻。
2大學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文化強國」的觀念,這不僅對每一個中國企業,對我們大學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預示。其中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觀念也被非常鄭重地提出。這表明,在中國共產黨的新思想體系中,有關文化意識的思想已經完全確定下來。在新的歷史環境中,面對更為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和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文化環境,以及自身更大的文化發展要求,已經具備了非常清晰的歷史、文化意識。我們要以符合文化自身發展規律的方式,對這樣的文化大勢做出更完好的回應。
大學生作為社會上最富有朝氣、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群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往往影響著社會民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在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求當代大學生要具有先進的思想理念和較高的道德素質,還要不斷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關於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早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已經被非常清晰並更加強調地表述為:「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於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文化自覺的概念最早是費孝通先生於1997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為了應對全球一體化的勢必發展,而提出了解決人與人關系的方法。費先生曾說:「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後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的共處原則。」
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聯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後產生的發自內心的信仰,如同一個人的自信心處處體現,深入骨髓,沒有理由。自鴉片戰爭後,外來文化藉助武力強勢進入中國,既帶給中華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觀上給中國帶來了新的生機。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學習機會相互纏繞和復雜矛盾的交織之間,中華民族獲得了巨大的新的發展動力和文化「擴容」機遇。中國文化也在近代以來的巨大的外力推動中,又一次來到了歷史轉型的路口。特別是在經歷了爭取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的艱苦奮爭取得勝利後,中國的當代文化更是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在今天迅速推進的全球化進程中,我們已經更為清晰地感受到了全球化進程,給我們帶來的更大的激勵和發展推動力。我們願意接受這樣的挑戰,因為我們更願意視這樣的挑戰為重大的發展機遇。但是因為互聯網等的發展,我們接觸外界的渠道更多也更寬,我們對外界的了解越多,尤其在看到國外先進的生產力之後,對自己了解更少了,也更難看清局勢了。
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名,我看到周圍的同學們更多的是迷茫,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雖然都學習西方追求民主與自由,追求個性,但是大多數做得只是表面功夫,有時人雲亦雲,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也絕大多數都是在高中課堂和高中課本上學來的。而據統計高校的圖書館借閱榜上的借閱最多的也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和偵探小說,或者現在,在各種電視劇熱播時,也是這些劇本的借閱數量最多。
並不是借閱量可以代表大學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書是提升個人修養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生活在這個大環境里,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正如費先生所說,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外來文化同樣如此。在了解了國內外文化,古今文化,結合中國目前的國情和對祖國未來的期望,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要找准方向,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覺,堅持自我覺醒和自我創造,形成自身廣闊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充分的人文關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與精神狀態。
大學生提升文化自覺於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題中之義。問過很多同年人,他們很多都胸懷抱負卻無處施展,亦覺得無力施展。有人談起,如今社會上普遍顯得十分浮躁,急功近利,自己想靜下來讀一本好書,卻發現做不到,是根本無法靜心。
也許是過於強調GDP的增長,我們許久以來忽略了文化教育。我們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也許已和世界大國相差不多,但是談到讓人民的文化教養,我們也許還是有一些差距。面對如今的局面,看到國家也意識到文化、信仰的重要,作為祖國的未來的我們,在這個轉折點,我們應該看清自己的位置,盡自己的一切努力,實現文化強國。這要求大學生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多讀書,多實踐,多思考。從小事鍛煉自己,從日常的行為中培養出自己的高尚人格。也在社會,家長,老師的幫助下不斷修正自己,才能不斷進步。要有「自知之明」,努力培養自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知能力。
長期以來,由於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文化底蘊不足和文化歷史視野狹窄,對中華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而對西方文化卻盲目追捧的現象。「文化自覺」包括對自身文化和他人文化的反思,是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實現跨文化交流的前提。在面對中外文化時,辯證取捨的能力也應該增強,尤其是對外來文化的選擇能力。歷史一再告訴我們,任何一種全球化的實踐活動或理論探索都必定負載著某種價值觀、某種文化觀。文化全球化,導致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在所難免。面對不同文化的沖突,我們既要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又要反對「文化割據主義」,堅持「和而不同」。
不僅要理解、認知自身文化的優勢與不足,揚長避短,繼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也要尊重、借鑒異質文化,取長補短,充分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有益成果並最終內化為自身「謀強」的思想品質和精神動力。同時還要與時俱進,提升自己對社會主義文化的創造能力,從自在自發的、傳統的生存狀態進入到自由自覺的、創造性的生存狀態,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文化的創造能力。同時也要求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多加協助。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大學生主要在高中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語文課堂對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還是不夠,有許多人並沒有理解其中的內涵,也並沒有將它們與自己聯系起來,更沒有將理解付諸於行動中。所以,大學里應該多開設人文素養課堂,講座,除了馬克思主義,還應該開設其他的與政治無關的哲學課堂,也許不能教化所有人,至少讓他們去思考,去以一種更為理性的方式引導他們思考,關心國家和自身的問題,這樣也許才有更多的創新的可能。最後國家先進代表帶頭,通過呼籲,和一些實質性的決策,向大學生傳遞文化自覺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思想保證。
在當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在不同國家間的傳輸以及促進文化間的同化與異化成為可能且越來越頻繁。文化自覺正是應對文化多元化的有效武器,只有喚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內在的精神力量,鞏固理想和信念,不斷增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才不會被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也只有這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建立起來以後,形成文化自信,才能保證中國文化長久存在且在日後發揚光
㈦ 新時代青年如何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但也並非完美無缺。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新時代青年既有剛毅奮進、禮讓互助、克己奉公的精神,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操,也包含一些消極和落後的因素。因此,要堅定文化自信,必然存在著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創造和智慧,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不是全盤繼承傳統文化,不是「尊孔讀經」,而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歷史文化的優秀傳統。只有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才能真正繼承優秀傳統。
㈧ 青年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對於青少年的文化自信的培養,出了要在教育上從小抓起外,還應該在學習教材上加重傳統文化內容所佔據的比例,讓他們在汲取傳統文化傳遞給他們的營養的同時,樹立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愛護之心,只有這樣才能夠將他們對於國家文化的自信植根於心。並且通過積極地引導,讓他們能夠正確看待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能夠在中外文化的對比之下,找到對於國家文化的認同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