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泛文化英語怎麼說

泛文化英語怎麼說

發布時間:2022-08-08 04:38:18

① 如何提高英語水平

BEC(商務英語等級考試),中級口譯,高級口譯
說句實話,不要說四級,就是六級也沒什麼用,真的去面試,別人首先看的還是你的口語

② 「泛文化意義的 」英語怎麼說

「泛文化意義的 」
Pan cultural significance"

「泛文化意義的 」
Pan cultural significance"

③ 具有穩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如大多數人不論遇到什麼挫折

因為人們現在的情感問題越來越多,尤其是心理問題,已成為人們幸福感的重要殺手,因而,有這么多的問題和回答,是一種好事啊!

④ 高考選什麼專業,將來容易當教師

作為高中應屆畢業生,有針對性地選擇這幾種專業,畢業後更容易考上老師,更容易端上鐵飯碗。

幼師專業

在上大學的時候,如果你已經決定將來要考教師了,其實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報考幼師專業。隨著中國放開二胎政策,近兩年出生的新生嬰兒越來越多,對於學前教育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如果你現階段進入大學學習幼師專業,畢業後參加幼師招聘時,更容易進入教師行業。

⑤ 世界盃與奧運會誰更重要

奧運會

世界盃與奧運會新聞報道比較初探

世界盃與奧運會,是世界上影響最廣泛的兩項體育盛事。相對而言,德國世界盃是距北京奧運會最近的一次世界體育大賽,做好世界盃的報道,無疑將對北京奧運會的報道有借鑒意義。筆者采訪過4屆世界盃和2屆奧運會,親身經歷了德國世界盃殘酷的新聞大戰之後,探索比較一下世界盃與奧運會之間新聞采訪和報道的異同,既為世界盃新聞報道摸索經驗,也為北京奧運會投石問路,拋磚引玉。

一、 影響與地位

國際足聯成立的時間比國際奧委會晚,但較早完成了組織統一,進行商業化和職業化操作,所以世界盃從一開始就取得了全球性的影響力,一度成為超越奧運會的世界第一體育大賽。而奧運會則因早期國際奧委會對其發展方向、組織結構、商業運作等關鍵問題,出現了嚴重分歧而影響了發展,甚至成為冷戰政治的犧牲品,多屆奧運會都出現了生死存亡般的舉辦危機。

從新聞報道看,對奧運會的報道似乎受政治、宗教、意識形態等非體育因素影響較大;相比之下,世界盃相對單一,比奧運會更加體育化,商業化也比奧運會來得早,影響更大。奧運會在早期特別強調業余性,拒絕商業經濟的入侵,使得奧運會成為了人見人怕的蝕本生意。以體育賽事價值最高的電視轉播權來看,1960年第八屆冬季奧運會首次出售電視轉播權僅為5萬美元,同年第17屆羅馬夏季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售價也只有66萬美元;2004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收入高達14.769億美元,大大超過了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13.32億美元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9.35億美元。不過,雅典奧運會的紀錄將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被打破,北京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售價將達到再創新高的16.97億美元。據羅格估計,2012年奧運會電視轉播費用將達到令人瞠目的33億美元。2006年德國世界盃電視轉播權收入為14.05億美元,與雅典奧運會旗鼓相當,但據專家透露,事實上德國世界盃的轉播權收入高出北京奧運會2億美元。

德國世界盃的電視觀眾達到創紀錄的500億人次,雅典奧運會電視觀眾約為39億人次。因此從全球性影響力來看,世界盃領先於奧運會。即使是會員協會的數量,擁有209個會員協會的國際足聯也多於國際奧委會。

值得指出的是,申辦奧運會的競爭激烈於世界盃。所以,從長遠來看,世界盃與奧運會之間應該是一種「競合」關系,只有兩者在競爭中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動世界體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二、周期與范圍

無論世界盃還是奧運會,都是4年一屆,這也是體育大賽的「周期表」。有專家認為,如果從世界盃、奧運會申辦的醞釀、啟動、競爭、成功,到賽事各項工作的籌備和組織,再到賽事舉辦和後續事件,世界盃和奧運會的新聞報道周期最長可達12年。

本屆德國世界盃,從6月9日揭幕到7月9日(德國時間)冠亞軍決賽,歷時一月;而根據《奧林匹克憲章》的規定,奧運會的賽期不能超過16天。

世界盃賽程漫長,與不斷擴軍有關,首屆世界盃參賽球隊只有13支,現在卻達到32隊,世界盃賽期已到了極限。世界盃與奧運會在賽期上還有一個較大的區別是世界盃的預選賽也非常漫長,一般都有3年時間。相比之下,奧運會的預選賽一般都集中在舉辦年前一年舉行,周期較短。德國世界盃預選賽參賽隊達到了194隊,比賽場次847場,上場比賽球員有8265人,觀眾人數更是達到了1865萬人次,平均每場約2.2萬人次,影響力的確非常驚人。

另外,世界盃的舉辦模式是舉國總動員,而不是像奧運會那樣,只由一座城市承擔。德國世界盃就分散在12個城市舉行。韓日世界盃由於兩國聯辦,更是史無前例地將世界盃的舉辦范圍擴大到兩國20座城市。

世界盃報道是考驗傳媒綜合實力、專業素質、戰略高度、戰術組織的一場持久戰。而奧運會雖然比賽時間比世界盃短,但純賽時卻更為密集。奧運會多達330多枚金牌的爭奪,焦點往往只在瞬間,迫使媒體必須更加精細化、快速化,奧運會對媒體的疲勞消耗,絕對不亞於世界盃。

如果以賽跑來形容世界盃和奧運會,世界盃像跑馬拉松,奧運會更像是百米跨欄。

三、心態與視角

世界盃和奧運會的申辦國家幾乎都走了一條「先奧運會,後世界盃」的道路。在目前既舉辦過世界盃,又舉辦過奧運會(主要指影響最大的夏季奧運會)的9個國家來看,只有義大利是先在1934年舉辦了世界盃,再於1960年舉辦奧運會。事實上1934年世界盃的舉辦較為特殊,如果以義大利1990年舉辦第14屆世界盃計算,義大利也是「先奧運會,後世界盃」的一種變形。

「先奧運會,後世界盃」的規律說明奧運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大於體育意義,而世界盃則相對更具體育意義。因此媒體對奧運會、世界盃報道的出發點、心態、視角也會出現較大差異。筆者通過多屆奧運會和世界盃的現場采訪發現,國際上的著名媒體經常會派政治、經濟、文化記者采訪奧運會,這種現象在世界盃則較少出現,因此從新聞業務角度看,奧運會報道對記者的要求是廣和雜,世界盃報道對記者的要求是專和深。

從北京奧運會的情況看,國際傳媒有提前「築巢」、探路的新趨勢。據北京奧組委介紹,國際傳媒的「北京奧運熱」從雅典奧運會一結束,就開始逐漸升溫。雅典奧運會結束以來,北京奧組委已經先後接待了300多家國際傳媒的1000多次采訪,采訪量之大,面之廣,實為罕見。國際傳媒提前進駐奧運會舉辦城市之早,規模之大,也超過了悉尼和雅典兩屆奧運會。相比之下,這種「三軍未動,媒體先行」的情況在德國世界盃並不十分明顯,國際傳媒的提前量最多隻有半年左右。

作為本國媒體,北京奧運會的報道將是未來兩年的重中之重。由於中國隊沒有打進32強,所以國內媒體對世界盃的報道重視程度低於奧運會。

四、專才與通才

奧運會和世界盃對記者素質的要求,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如何處理專才與通才的關系。

奧運會擁有32個大項330多個小項,個人很難對奧運會所有項目了如指掌,即使是資深的體育記者,對奧運會的許多項目,也可能是第一次采訪。另外,奧運會采訪已經超越體育范疇本身,而應該是一次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體育領域綜合性采訪。要求記者除擁有豐富的體育專業知識,還要對與體育運動相關、相連的新知識有所掌握和了解,像運動醫學、興奮劑知識、生物科學、建築流派、環保理論等等,都要有所涉獵。

如果說奧運會需要通才,那麼世界盃需要的就是專才。目前中國僅足球記者就有7000人之眾,如果只滿足於報比分,寫消息,是無法符合世界盃的要求的。在韓日世界盃的報道中,中國媒體普遍暴露了一個通病,就是缺乏對世界盃的專業理解力和判斷力,鑒於中國隊首次打進世界盃,各大媒體把報道重點全部放在了中國隊身上,而放棄了世界盃內外的其它報道。事實上,世界盃賽前的國際足聯主席競選,在國際體壇是一項比世界盃重要得多、影響深遠得多的重大新聞事件,國外媒體無不把最精銳的力量甚至是政治記者,投入到對競選的采訪之中,而這種采訪又最講究專業性和權威性,如果沒有專業的研究和積累,沒有相關的關系網和渠道,就會出現連采訪資格都不知道如何申請的尷尬。

國外同行曾經批評有些中國記者只熱衷於做「泛文化球迷」而不是「體育專業記者」。君不見中國記者最喜歡做的就是借足球指點江山的所謂「評論」,似乎罵得越凶、越出軌,水平就越高。這種想出名、走捷徑的虛浮行為,為國外專業體育記者所不齒。筆者多次采訪世界盃,發現采訪過多屆世界盃的知名體育記者都十分講究報道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具體體現就是他們非常注重數據的比較和研究,把世界盃當成一項科學來精心研究,所有的論點都有科學的論據,而不是隨心所欲。這也更能體現新聞報道應該客觀公正的宗旨。而他們撰寫出來的報道,有許多對國際足聯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足球風格的形成和改變,對足球新理論和新概念的推廣和流行,產生超出新聞報道範疇的影響和效應。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是中國體育記者第一次有規模地采訪國際大型賽事;中國記者有規模采訪世界盃則是在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早期出國采訪是作為一種福利和榮譽,所以許多單位派出的並不是體育記者,即使是體育記者,也不具備外語、駕駛、電腦等現代化采寫手段。至於新一代體育記者,雖然已經國際化,但是他們的政治敏感、文化素質、個人修養卻有待提高,無論是國際奧委會,還是國際足聯都對某些中國記者表現出的低劣素質,頗有微辭。

所有這些都反映了如何有意識、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體育記者進行培養和使用,是中國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五、套路與應變

從記者人數看,奧運會占壓倒性的優勢。雅典奧運會正式記者達到空前的2.15萬人,而悉尼奧運會正式記者只有1.5萬人。雅典奧運會記者與運動員之間的人數比例達到了2∶1。按照國際足聯公布的數字看,韓日世界盃正式記者3600人,德國世界盃上升到5000之眾。雖然奧運會記者人數大大多於世界盃,但是如果按照記者與運動員的比例看,德國世界盃736名球員,每位球員平均被6.8名新聞記者包圍,世界盃采訪的新聞密度和難度又要大於奧運會。

德國世界盃在新聞競爭方面還出現了一個歷史性變化,國際足聯首次將正式記者名額發放給了網站記者。而以往無論世界盃,還是奧運會,網路記者都沒有采訪權。因此對德國世界盃,出現了空前激烈的網站資源競爭,多家網站為取得世界盃的各種資源,不惜血本,有的投入達5000萬元。網站的介入,對平面媒體沖擊最大。從實際效果看,由於網站對世界盃的巨大投入,又無意間救活了一大批二三流報紙,這些報紙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少的投入,直接從網上截取新聞。所以本屆世界盃出現了新趨勢:一是網站對體育專業報紙和主流媒體報紙的沖擊,二是內容的雷同化、同質化嚴重。

對於眾多地方媒體而言(包括相當部分的中央媒體),奧運會報道採用聯合體形式,已成為固定套路。雅典奧運會期間,媒體合縱連橫,組成了多個媒體聯合體:全國日報類聯合體、全國晚報類聯合體、全國都市報聯合體、復合媒體聯合體等等,而許多沒有正式采訪名額的媒體,通過多種渠道,組成五花八門的記者團赴雅典采訪,奧運新聞大戰進入春秋戰國時代。德國世界盃的媒體聯合體大為減少,這也是由世界盃與奧運會自身特點所決定的。在國際上,鑒於趕時差和搶新聞的需要,還出現了編輯部前移的新聞競爭趨勢。

奧運會和世界盃的新聞大戰都需要有固定的戰術套路,也需要有隨機應變的靈活,更需要從微觀到宏觀的戰略策劃,還需要前線與後方的團隊作戰。記者不僅僅要對體育賽事進行最權威的報道,而且還應該具有從歷史到現在的縱向新聞比較意識,從中國到國外的橫向新聞比較意識,以及不同項目、不同領域、不同文化之間對比的立體式大新聞意識。單一性新聞視點將無法適應新時代和新形勢的要求和需要。從分工上看,前線記者要有版面意識,後方編輯要有采寫構想,大新聞意識至關重要。

大新聞意識還體現在媒體中高層的新聞戰略思想和指揮藝術方面。對於奧運會和世界盃,媒體都採取了前所未有的集團軍作戰,大投入、大製作、大兵團,像2002年韓日世界盃,在韓國小小的西歸浦,居然雲集了中國500多名記者。許多報業集團動用了集團的各方資源和人才,以新聞、體育、外語、攝影、後勤等多「軍兵種」組合作戰的集團軍,結合一批特約記者、作者、專家的強力支援,前後方共同協作,展開空前激烈的新聞大戰。對中國媒體來說,世界盃的新聞大戰最終是在為北京奧運會練兵、預演和熱身,可以預料,在北京奧運會上,新聞競爭將會更加慘烈。

⑥ 介紹日本音樂,我把內容分成,動漫,男\女歌手,和影視劇四塊,分配給組里的四個同學

日本音樂最具代表性的應該算是J-POP和日本搖滾了
介紹這個准沒問題

J-POP
曲風簡介
J-Pop是Japanese Pop的縮寫,是指受到西方影響的日本流行音樂。J-Wave(一個FM廣播電台)創造了J-Pop這一個名字,並曾經用它來代表「新音樂」。而後在日本被廣泛地用來代表不同類型的音樂,包括了流行音樂、搖滾、舞曲、嘻哈和靈魂音樂。
一般的日本商店將音樂分成四種:J-Pop、演歌(一種傳統的民謠)、古典樂及英語/國際。有些的音樂則融合了演歌和J-Pop,代表歌手為安全地帯和中島みゆき。
歷史
J-pop(或Jpop)起源於昭和年間(也就是裕仁天皇時期),那時爵士樂開始流行起來。爵士樂為早期只演奏古典樂及軍樂的酒吧和俱樂部引進了更多的樂器,更為日本樂壇新增了「愉快」(Fun)的元素,而「音楽吃茶」(音樂咖啡廳)則成為現場演奏爵士樂的熱門地點。
爵士樂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來自日軍的壓力而暫時停止了活動。大戰結束後的美國en:佔領日本時期,美軍和遠東網路引進了相當數量的新樂風給日本。日本音樂家為美軍演奏Boogie-Woogie、曼波、布魯斯和鄉村音樂等音樂。而一些歌曲,像是笠置靜子的「Tokyo Boogie-Woogie(1948)、江利智恵美的「Tennessee Waltz」(1951)、美空ひばり的「Omatsuri Mambo」以及雪村泉的「Omoide no Waltz」則開始流行起來。一些國外的音樂家及樂團(包括了JATP及路易斯·阿姆斯壯)到日本訪問演奏。而1952年更被定成「爵士音樂發展年(Year of the Jazz Boom)」,然而這個時期的作品風格需要有高超的演奏水平配合而使得演奏日益困難,使得許多業餘音樂家轉向鄉村音樂並在遠東學習及演奏,最後造成鄉村音樂類型的音樂大幅增加。
從1956年起吹起一股搖滾熱潮,據信是起於一個名為Kosaka Kazuya and the Wagon Masters的鄉村音樂團體重新演唱了貓王(Elvis Presley)的「傷心旅舍(Heartbreak Hotel)」。整個搖滾運動在 1959年達到最高峰,其中一些日本搖滾樂團曾經在電影中演唱。然而,日本搖滾樂也隨著美國搖滾樂的敗亡而相繼衰退,因為太多樂團都依照美國的腳步風格來走而大受影響。而有部份的演奏家開始將傳統日本流行音樂和搖滾樂融合起來。以此為目標的音樂家中,坂本九以他的歌曲「上を向いて歩こう」(較廣為人知的曲名為スキヤキ)取得了成功。這首歌是第一支在美國(在錢櫃雜志(Cashbox Magazine)上四周、在看板雜志(Billboard Magazine)三周)、日本、美洲地區取得排行榜第一的日文歌曲,並且獲得了頒給銷售達一百萬張的「黃金記錄」。
對流行文化的沖擊
J-pop已經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份了,在許多地方都被廣泛的使用,如:日本動畫、商店、廣告、電影、廣播節目、電視節目及電玩……等,更有部份的電視台在新聞結束時播放J-pop的歌曲。

基本上大多數日本流行音樂都算是J-POP,所以舉例也很好找:
SEAMO、EXILE、Soulja、清水翔太……
マタアイマショウ/seamo
honeyhoney/seamo feat·AYUSEKOZUE
ここにいるよ/soulja feat.青山テルマ
そばにいるね/青山テルマ
one love/童子-T feat.清水翔太

搖滾是視覺系、朋克搖滾比較多:

視覺系(視覺系搖滾)
英文名為Visual Rock。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歐美。視覺系樂隊以其誇張唯美的造型和強烈的視覺刺激為主要特點,是一種具有蘊涵極大商業潛質和轟動效應的商業音樂。這種音樂形式歷經20年的發展及商業運作,已經在亞洲地區擁有廣泛的市場基礎及消費群,後來日本人開始模仿繼而發展VISUAL ROCK,視覺系樂隊所傳達的獨特的美學理念迎合了年輕一代的審美觀和娛樂方向,並派生出一種泛文化現象,其中涵蓋唱片、服飾及其他商業領域,在為樂隊帶來巨大聲譽的同時,也為相關產業帶來滾滾財源。
從音樂角度看是歐美ANDROGYNOUS(陰陽搖滾),GLITTER ROCK(華麗搖滾),THEEATER(誇張搖滾)的繼承和發揚視覺系(日語:ヴィジュアル系)是從日系搖滾發展出來的一種樂團類型。視覺系這個名稱實際上和任何音樂類型無關,是用來指稱那些擁有誇張服裝與化妝的樂團。X/X Japan最早的視覺系搖滾樂隊之一,也是視覺系搖滾最重要的樂隊,Visual Rock這個總稱是其全稱而來。X/X Japan不僅推動了整個視覺系搖滾向主流文化發展,也在全亞洲范圍內激起了搖滾的狂潮。X的隊長yoshiki被尊為視覺系搖滾的第一人.其主要代表樂隊還有:Glay,Luna sea,Dir en grey等。不過視覺系搖滾樂並不是一個以音樂風格所建立出來的流派,所以它也不會在音樂風格上獲得傳承。『以視覺表現與音樂結合』是視覺系搖滾樂團最重要的關鍵。

Punk(朋克)
朋克搖滾是最原始的搖滾樂----由一個簡單悅耳的主旋律和三個和弦組成。其變化在於朋克搖滾將過去的舊式搖滾演奏得更快速更激昂。由於有些樂隊片面地理解了朋克音樂的風格----包括60年代的車庫搖滾樂隊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 the stooges, the new york dolls----直到70年代中期朋克音樂流派才正式形成。西方的許多新生樂隊不再強調區別於主流硬核搖滾的超音樂形式,而是直指音樂的本質。紐約的第一隻朋克樂隊是the ramones; 在倫敦則以sex pistols為代表。盡管他們的音樂表現不盡相同----the ramones顯得輕快隨意,相比之下the pistols更強調了重復段落表達-----可是這些獨特的嘗試革命性地影響了美式音樂和英式音樂的風格。朋克音樂在美國一直低調地存在,最終在80年代孕育了硬核搖滾和獨立搖滾概念。而在英國,朋克搖滾則成為大眾的寵兒。sex pistols被看作是對政府和君主制的嚴重顛覆。更重要的是,有越來越多的樂隊加入了朋克搖滾。一些樂隊幾乎照搬了pistols的原始風格,另一些則創出了屬於自己的新的元素,如buzzcocks的尖銳搖滾,clash的贊美詩般的瑞格搖滾,以及wire 和 joy division的藝術試驗。不久,朋克分裂為後朋克(比原先更具藝術性和試驗性),新浪潮(更具東方流行意味),和硬核搖滾(一種形式上更激烈更快速更具侵略性的朋克音樂)。整個八十年代,英國和美國都將朋克的定義與硬和搖倫聯系在一起。90年代初,一批朋克復興主義者----以green day和rancid為代表----從美國地下樂壇浮出。這一批新生力量將朋克音樂重新帶回到最初的風格道路上,並嘗試著在其音樂中加入重金屬元素。

還有流行搖滾比較偏於J-POP

代表性的有B'Z、ORANGE RANGE、Aqua Timez(現在比較受歡迎的)

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⑦ 什麼叫「泛文化」

泛文化,文化現象,簡言之,即什麼都文化了,什麼都打出文化幌子,假文化而行。泛文化現象越泛越離奇,越說越邪乎,也有由庸俗走向惡俗的趨向。

新聞界在盤點媒體上的媚俗,文藝界在坦言創作上的低俗,出版界在指責讀物中的鄙俗,信息界在曝光網路上的惡俗。諸俗之風驟起,危害不淺。特別是對青少年危害尤烈,有些家長訴說之時,聲淚俱下,百般無奈。

就媒體公告的內容看,各界之俗,與文化上的庸俗之風相關聯。而文化上的庸俗之風,又與一種泛文化現象相聯姻。

所謂泛文化現象,即什麼都文化了,什麼都假文化而行。比如說,愛趕飯局的,說是飲食文化;愛喝酒的,說是酒文化;愛跳舞的,說是娛樂文化;愛泡妞的,也許可歸入性文化……產蘋果的,說是蘋果文化;產大蔥的,說是大蔥文化;養龍蝦的,說是龍蝦文化,養果子狸的,說是果子狸文化……再說具體點,修一間房子,叫建築文化;安個門臉,叫裝飾文化;房子內部,叫居室文化;居室裡面,還有廁所文化;廁所里蹲著個文化人,更是文化的文化……僅僅泛到這種程度,僅僅大辦什麼文化節,倒也罷了。文化就文化吧,能說誰不是呢?辦節就辦節吧,能禁止誰呢?說誰不是,不讓誰辦,人家准得跟你急。

可是,泛文化並沒有到此為止,還在一個勁地泛下去,以致越泛越離奇,越說越邪乎,也有由庸俗走向惡俗的趨向。比如說,收藏舊時女人小鞋的,說是搶救「三寸金蓮文化」;寫乞丐小說的,說是研究「丐幫文化」;編演妓女電視劇的,說是挖掘「勾欄院文化」……如此看來,再泛下去,就該有三陪文化、走私文化、吸毒文化、瘟疫文化、恐怖文化……諸如此類,都得及時研究,努力挖掘,免得後人回過頭來,再費心勞神地搶救。

於是乎,文化洋洋大觀,卻也蠅營狗苟。文化溫文爾雅,卻又面目猙獰。

如此泛文化現象,泛到報刊上,能不出現媚俗?泛到作品中,能不出現低俗?泛到書籍中,能不出現鄙俗?泛到網路上,能不出現惡俗?如同飲食文化相中果子狸文化,生發出SARS文化,一場災難。

這當然不是文化之過。泛出來的那些東西,即用文化裝扮的那些東西,許多是沉渣,是污垢,是濁流,是病毒。它們披上文化面紗,操著文化腔調,大行其市,實質卻是一種反文化現象。

那麼,到底什麼是文化呢?只好求助辭書了。一查,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既然談泛,選取廣義的,即為「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說法實在是廣,但也不是無邊無際。文化無論多麼廣泛,也有明確的內涵和范圍。它有一個基本要素,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必須是「財富」。只有具備「財富」這個基本要素,才能匯入文化這個「總和」之中。

人類創造財富的過程中,誰能保准不出下腳料,不出垃圾,不排污?天上冒黑煙,地下流臭水,那情景是會有的。下腳料、垃圾、臭水、黑煙,歸入不到財富之列,總不應該稱為文化吧。真不容易,終於找到了文化之外的東西,也終於可以理直氣壯地質問:下腳料們、垃圾們、臭水們、黑煙們,你們也稱文化,配嗎?

雖然有文化垃圾之說,那是指從文化中排泄的,揚棄的,墮落的,沉澱的,不再屬於文化的東西,叫文化垃圾。

又為什麼都搶著假文化之名呢?因為有人認為,文化像油彩,塗抹到自家的臉蛋上,或者販賣的私貨上,立馬光彩奪目,熠熠生輝。也有人認為,文化像智慧果,吞進肚子里,一夜之間,蠢驢便變成了天才。文化畢竟有品位,是個好東西。愈沒有文化,沒有品位,不是東西,愈要拉上文化,以顯得有品位,是東西。

其實,腫瘤稱為腫瘤文化,就能成為新肌?癟三稱為癟三文化,就能成為雅士?巫術稱為巫術文化,就能成為科學?污垢稱為污垢文化,就能成為財富?有人信,我不信。

是文化的本是文化,不是文化的決不是文化。泛文化現象,並非近時才有。它時隱時現,時斂時張。近來愈演愈烈,對其做點解析是必要的。不能由著一些人,打起文化幌子,怎麼駭人聽聞怎麼說,怎麼讓人惡心怎麼來。文化泛濫了,污染了,新聞、文藝、出版、網路都該跟著遭殃。

比如說,愛趕飯局的,說是飲食文化;愛喝酒的,說是酒文化;愛跳舞的,說是娛樂文化……產蘋果的,說是蘋果文化;產大蔥的,說是大蔥文化;養龍蝦的,說是龍蝦文化;養果子狸的,說是果子狸文化……泛文化並沒有到此為止,還在一個勁地泛下去:收藏舊時女人小鞋的,說是搶救「三寸金蓮文化」;寫乞丐傳的,說是研究「丐幫文化」.

⑧ 情緒與情感的分類依據是什麼

情緒是情感的外在表現,

⑨ 什麼是奧運精神

奧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也稱現代奧林匹克精神。在奧林匹克運動語境中,「奧林匹克精神」有專門的含義顯然,《奧林匹克憲章》賦予奧林匹克精神的內容是「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和公平競爭」。

⑩ 中國民族文化丟失了什麼

近代中華傳統文化為什麼丟失的最嚴重
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幾千年的社會變革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思想、知識和精神泛文化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它的出發點和歸宿基本上談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厚政治、文化,薄經濟,重人倫道德也不能不承認它輕試科學。
雖然不乏談論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內容,但這個部分也只是為它的主旨服務的。
五四運動,一方面也可說是新文化革命,帶動了社會的變革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殺傷也是慘烈的,而這些被我們的書本奉為新時代的開始。
新中國基本繼承的是五四後的反傳統,而此之前還隔有幾個世紀的清政府對其進行非主流文化的偏壓,
傳統文化被統稱為腐朽再加十年動亂,破四舊,批孔等,作為文化載體的文物,很多都被破壞了!
現今實際情況就是
成天穿西服住洋房的我們,
在要細心的尋找到,再分析,挑選,還原,去粗取精後
剩下那麼丁點兒東西。
甚至再這個基礎上,還要看這點東西能不能為我所用,不然還有可能拋棄
這就是我們面對的傳統文化
在這樣的情況下怎樣繼承傳統精髓文化……
許多東西,尤其是思想領域的,顛覆了容易,再想拾回來可就難了。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又不能脫離了文化而進行。西方世界的崛起,不是有偉大的文藝復興作為開端的么?現今教科書評價一種思想,先說他是「為統治階級服務」,再談「局限性」,當年「全盤西化」雖然偏激錯誤,但是卻沒有現在的「謬改」更有害於古代文化!
謬改,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傷害更是從理念上根源上來徹底進行的
各地興起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運動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地位有如**在賣春奉客……
四處流行的仿古建築,表面是弘揚中華傳統,實際上連起碼的比例結構都不講……
一些傳統文化的從業者,起碼的文化操守都有沒有,只要給錢,便任其自流,包君滿意……
而這些人還以革舊維新者自居……
現在盛行的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誠然科學技術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石。可沒有科學技術奠基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沒有人文導向的科學是殘缺不全的科學。我們在吸收先進科技時,同時不可避免的也在流失文化自信,中華文化的邊緣化越來越顯而易見。
物質決定意識的意識形態占據上風,人們麻木的面對傳統文化的流失和篡改。
救亡圖存,已是當日傳統文化要面對的首要問題
在文化上有所作為,找回我們的傳統,整個民族才能有根基而不虛浮。
與我們創新的與發展的相比,我們繼承的實在是太少了……文化傳統正是我們不自覺地徹底丟了.
面對如此窘境,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守衛者怎樣應對?
幾千年前,孟懿子來問關於如何能繼承先人之志的問題,孔子回答說:「不要違背就行了。」
這是很有道理的,在我們討論,甚至革新傳統時,請銘記你的首要任務是傳承,只要是不相違背的
就應手下留情,口中留德,饒它一命吧……
請從中國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國文化,觀點不同也無大礙,可是如果不是從中國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國文化,那麼文化的精神大義,國民的內在的文化向心性,都將不復存在。
請站在古人的歷史環境評論古人,你就會發現你並不比他們高明……
請在歷史中評論古代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不要以今人之功利思想對比古人,這並不能證明他們的迂腐,往往證明的只是今人的狹隘。
不要等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華文化才會產生最強的反彈,那時悔之晚矣……
樹立國民對本國文化的認識與堅守傳統中寶貴文化的意識.重振文化自信,需要守望傳統藝術的人們奮發圖強,更需要全社會對傳統文化有清醒認識。在高層,要形成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戰略思考,系統政策;在民間,需要有大量資金注入並扶持傳統藝術團體。 可喜又可悲的是,在中國,許多生活窘迫的文人,和更多寂寞的、傳統藝術「守望者」仍抱著一個信念:忍耐住今天生活的清貧,也就守住了明天傳統文化復甦的希望。

閱讀全文

與泛文化英語怎麼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