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蘇四川的的傳統文化遺產有哪些

蘇四川的的傳統文化遺產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8 06:42:32

『壹』 簡述四川文化藝術

簡述四川文化藝術

簡述四川文化藝術,四川是一個擁有著「天府之國」美稱的城市,它的歷史非常的悠久,所以到現在積累了許多的傳統文化藝術,這些文化藝術在當地居民的手中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下面是簡述四川文化藝術。

簡述四川文化藝術1

1、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是四川省綿竹的傳統工藝品,是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一,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據相關文獻記載,綿竹年畫起源於北宋。年豬年畫的製作工藝十分精細,要經過明展明掛,勾金,花金,印金,水墨等多道傳統而復雜的製作工藝製作而成。

綿竹年畫有著非常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構圖對稱,畫面完整且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線條剛柔結合,疏密相間,色彩鮮艷,且經久不敗色。

2、蜀綉

蜀綉是四川成都的特色傳統說工藝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西漢時期,蜀綉就已經非常出名了,是中國傳承時間最長的綉種之一,與蘇綉、湘綉、粵綉並成為中國四大名綉。蜀綉的綉法十分考究,對原料要求也很高,主要與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真發眼睛,陣腳平齊,色彩艷麗,富有立體感。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12年被列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3、蜀錦

蜀錦是四川成都最傳統的手工藝珍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漢朝是就已經開始生產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四川更是中國絲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蜀錦的製作工藝十分復雜,至今也不能用現代的機械替代,只能用傳統的製作工藝製作

所製作出來的蜀錦圖案美觀,工藝精美,色彩豐富,與南京的雲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並成為中國四大名錦。2006蜀錦的製作技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被列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4、自貢剪紙

自貢剪紙是四川省自貢的民間傳統藝術,歷史非常悠久,據相關文獻記載,自貢剪紙距今已經有近三千多年的歷史了。自貢剪紙將四川的民族特色融入剪紙中,採用動靜結合,疏密結合的裁剪手法,所製作出來的簡直質朴豐潤,圖案味濃,純朴古拙,情趣生動,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5、自貢扎染

自貢扎染是四川省自貢的傳統手工藝珍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扎染的製作工藝十分復雜,扎染一般選用面白布或者棉麻或混紡白布為主要原料,在採用傳統的製作工藝製作而成。所製作出來的自貢蠟染色彩斑斕,款式多樣,古樸雅緻。可以製成壁畫,絲巾等產品。

簡述四川文化藝術2

川北大木偶

川北木偶戲,始於漢,興於唐,到宋時就相當盛行了。川北大木偶較大,川北大木偶風格別具,頗有特色。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餘,且表演不受劇種限制,人和木偶混合(陰陽班)演出時,神貌無異。

麻柳刺綉

麻柳刺綉是流傳於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境內的麻柳、魚洞、臨溪、小安等一帶的刺綉總稱,是一代一代親族傳承而繼承發揚的漢族民間美術,是麻柳先民在自給自足的悠閑生活中創造發明的純朴精美的漢族民間藝術珍品,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川北剪紙

剪紙是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一種。它源於漢,興於唐,發端於民間,蘊藏首古老文化的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感情和心理意識,具有朴實、自然的藝術特色,天真、雅趣的審美品格,簡潔、明快的藝術語言,健康、濃郁的鄉土氣息。作為有形文化傳承的川北剪紙,從形式、內容到用途,都有與全國各地剪紙不同特性和風格。

越溪牛燈舞

牛燈舞是四川省古老的漢族民間舞蹈。起源於該鎮倆母山,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它通過模仿牛的生活習性和勞作,來表現農民對牛的崇敬和對土地的眷戀,後來演變為對豐收和致富的期盼及祝賀,是深受當地人民喜愛的漢族民間表演藝術形式。

通過包裝和打造,「牛燈舞」已從鄉間走向全國,獲得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首屆農民藝術節最高獎「精粹獎」等,道具還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開江拗棒

開江拗棒概述 指產生並流傳於開江縣新寧鎮和普安鎮的獨具特色的一種漢族民間游藝活動。起源於清末。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對外屈於強權,對內肆意壓榨,廣大勞動群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出於對統治階級的義憤,群眾創造出這種娛樂來嘲諷污吏取悅民眾,逐漸形成這種獨具一格的漢族民俗文化表演形式,並且一代一代地往下傳。

簡述四川文化藝術3

四川皮影

四川皮影又叫「燈影戲」。大多具有漢魏石刻簡約純朴的古韻,清代極盛也分東西兩路,東路分布於川東、川北山區,影人形制多以直線造型、刻工精細,形體高約30厘米,以牛皮製成。當地人稱作「渭南影子」,因為從陝西渭南傳來之故。西路分布於川西成都地區,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響,高約60厘米。

四川皮影的臉譜造型,比陝西和北京更有特色,它誇張幅度大,注重刻劃人物的性格,尤其著力人物眼睛的設計,如全臉是陰刻,只將眼球和眼部的`裝飾陽刻,顯得目光炯炯傳神。藝術格調渾厚、大氣。四川皮影所演劇目除歷史、神話、傳說外,多為諧劇。影人造型也多誇張、動態滑稽、臉譜服飾多仿川劇、很有地方特色。

四川木偶

從唱腔、劇目到表演程式廣受川劇影響,而自身又小巧靈便,因而班社多如牛毛,大大超過了川劇班。諸類型中,尤以杖頭最盛;而杖頭木偶又依造型結構和表演風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三種。 精木偶,偶長40厘米,小巧玲瓏卻動作精確,劇目可觀,文武兼善。

名家吳耀光能活現角色的內在氣質,他的水袖、扇子,風流瀟灑,耍腳步、抖髯口,恰到好處。《殺惜》、《情探》是他的代表作,深得蘇聯木偶大師奧布拉茲卓夫的贊揚。 川北大木偶,乃杖頭之最,流行於川北儀隴馬鞍場一帶。初以「家班」盛,流傳下來的只有李家班,著名雕刻家楊岱吸收川劇行當臉譜

木偶戲 ,又賦予人物鮮明的「偶性」,為其雕成一堂大木偶,使李家班名噪川北。該班持續到五十年代,後加入儀隴縣木偶劇團。1986年,更名為南充木偶劇團。

大偶長約1.4米,重約5公斤,但表情豐富,動作靈活,依劇情要求,可穿衣、點火、喝茶、叩首、舞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與「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形成了以假亂真、亦真亦假的藝術特色。這在其代表劇目《盜仙草》、《玉蓮花》中都有完美的體現。

蜀綉

又稱「川綉」,產於四川成都。 早在漢代,成都的織綿業就很發達,朝廷還專門設置錦官來管理,所以成都又稱「錦城」。西漢文學家揚雄在《蜀都賦》中說:「若揮錦布綉,望芒兮無幅」。並說在成都隨處可見「揮肱織錦」、「展帛刺綉」的情景。五代十國時期,四川前後建立了前蜀和後蜀兩個王朝。

那時中原一帶戰爭頻繁,唯獨四川能偏安一隅,為刺綉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綉品需求量很大,也刺激了民間刺綉的發展。到了宋代,天下重歸統一,蜀綉有了更大的發展。據《全蜀藝文志》記載:「蜀土富饒,絲帛所產,民製作冰綉等物,號為冠天下。」可見當時蜀內刺綉之盛。

蜀綉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它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運用獨特的綉技,綉制被面、枕套、衣、鞋和畫屏等。蜀綉的綉工和針法特點可以概括為:「針 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所謂「車」是指刺綉的關鍵部位,如動物的眼睛,一朵花的花瓣等處,由中心起針,逐漸向四周擴展。

所謂「擰」則是指運用 長短不同的針腳,從刺綉形象的外圍逐漸向內添針或減針。這種獨特的綉工使綉作品有張有弛,濃淡適度,密疏得體,因而,蜀綉多有水墨寫意畫的藝術效果。

中國慶陽香包

悠久的歷史 香包,俗稱荷包,耍活子,或「搐搐」,古時稱香囊、香袋、香球、佩偉、容臭、《爾雅·釋器》曰:「婦人之緯,謂之「縭」、又稱「香纓」,這五彩製成的裝飾物,集中代表民間藝術的風貌。

漢時《禮記·內則》篇記述未成年的齊備,色彩絢麗,而民間藝術是採用紅綠搭配,絢染色彩,力圖形成特殊的色感美,具有裝飾和賞玩的作用。香包具有香味,這香味來自於裡面裝有的有香味的中葯材,如雄黃、艾葉、冰片、霍香、蒼術等,所以在民間認為,具有驅除異味,殺菌除病,清爽神志的作用。

中國慶陽香包

世界上有一個黃土層最最厚的地方,它就是位於甘肅省東部地區的慶陽市。這里不但是環江翼龍的搖籃、黃河古象的家鄉、中國舊石器時代第一塊考古化石的肇始、華夏農耕文化的源頭、岐黃之術的故里,而且還是中國民俗學會命名

竹簧雕刻

竹簧雕刻主要產於四川江安,故又稱做江安竹簧雕刻。江安竹簧雕刻工藝產品品種豐富多彩。今有竹器雕刻、竹簧鑲嵌、竹簧雕刻、竹絲鑲 嵌、竹筋皮製品等5大類,140個品種,300個花色。圖案題材有反映山川名勝等;有用帶麻雀斑紋的紅豆木、烏木、楠木等優質材料作配料, 組合成花卉草木;有取材於古代傳說等圖案,栩栩如生.

『貳』 四川文化遺產有哪些

四川文化遺產:

1、青城山—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成都平原的西北邊緣,建於公元前3世紀,是世界著名的灌溉系統;青城山是中國最重要的道教文化中心之一。青城山和都江堰於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單。

2、黃龍

黃龍位於岷山山脈南部,是四川西北部風景名勝區,以山地景觀、多樣化的森林生態系統、壯觀的石灰岩地層、瀑布和溫泉而聞名1992年,黃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3、九寨溝

九寨溝在四川西北部,是青藏高原邊緣的一部分,以數量眾多的多層瀑布、色彩繽紛的湖泊和白雪皚皚的山峰而聞名。它於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4、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卧龍、四姑娘山和夾金山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位於四川省西部,是全球30%以上的大熊貓棲息地,並擁有5,000~6,000種植物,200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5、峨眉山風景區和樂山大佛景區

峨眉山位於四川盆地西緣,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樂山大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世界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叄』 四川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有哪些

四川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1、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球道教全真道聖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肆』 四川有5處世界遺產是那些

四川有5處世界遺產:

1、九寨溝 ---世界自然遺產

2、峨眉山--樂山---自然、文化雙遺產

3、青城山 --文化遺產

4、大熊貓棲息地--自然遺產

5、黃龍---世界自然遺產

四川境內的世界遺產包括以下5項:

自然遺產3處:九寨溝風景名勝區,黃龍風景名勝區,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1處:峨眉山風景區,含樂山大佛風景區

文化遺產1處:青城山與都江堰

(4)蘇四川的的傳統文化遺產有哪些擴展閱讀:

主要分類

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與文化復合遺產。具有明確的定義和供會員國提名及遺產委員會審批遵循的標准:

文化遺產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以及其綜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聯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地方。

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准與其他標准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名錄》的理由)。

另外,「文化景觀」是包含於「文化遺產」中的一個特殊類型,並不是單獨的一類遺產。

自然遺產

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規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境區。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混合遺產

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Mixed Site)簡稱「混合遺產」、「復合遺產」、「雙重遺產」。按照《實施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

只有同時部分滿足《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中關於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定義的遺產項目才能成為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

地理位置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腹地,介於東經97°21'~108°33'和北緯26°03'~34°19'之間,地處長江上游,轄區面積48.6萬平方公里,居中國第五位。

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寬921公里,東西邊境時差51分鍾。與7個省(區、市)接壤,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

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

地形地貌

四川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

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

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分別佔全省面積的74.2%、10.3%、8.2%、7.3%。

土壤類型豐富,共有25個土類、63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3.48%和32.60%。

四川盆地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位於中國大西部東緣中段,長江上游,囊括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大部,是川渝的主體區域,人口稠密,城鎮密布。

四川盆地按方位可以細分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

水文

四川河流眾多,以長江水系為主。黃河一小段流經四川西北部,為四川和青海兩省交界,支流包括黑河和白河;

長江上游金沙江為四川和西藏、四川和雲南的邊界,在攀枝花流經四川南部,在宜賓流經四川東南部,較大的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大渡河、理塘河、沱江、涪江、嘉陵江、赤水河。

四川主要的湖泊有邛海、瀘沽湖和馬湖。

『伍』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四川是一個擁有著「天府之國」美稱的城市,它的歷史非常的悠久,所以到現在積累了許多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在當地居民的手中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那麼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1

茶文化

來四川不喝茶,你就感受不到這里的慢生活。四川人尤其愛喝茶,愛泡茶館,點一杯茶打個盹兒或者看閑書、要麼就湊在一塊兒鬥地主...這就是我們的「壩壩茶文化」。

四川人愛喝茶,在公園里喝蓋碗茶、住酒店,房間里也要泡個功夫茶,還有哪兒比四川人更愛茶?

火鍋文化

麻辣火鍋起源於重慶。火鍋,是四川人的家常便飯,也是外地人來四川必吃的美食,無辣不歡,無火鍋不四川。

熊貓文化

中國國寶大熊貓是四川的符號之一,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萌寶大熊貓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深受世界各國的喜愛。

麻將文化

四川人愛麻將全國第一!對四川人來說,人生最快意之事莫過於不受世事煩擾地打一下午麻將,連杠三次最後再來個「杠上花」,才兩三個小時包包頭就揣了五六百。

無論是職業玩家還是業余愛好者,四川人對於麻將的熱情就如同德國人熱愛啤酒,英國人熱愛足球。就算不吃不喝,四川人照樣能奮戰一個通宵。

選秀文化

李宇春、張靚穎、郁可唯、譚維維、江映蓉、張傑、李易峰、吉克雋逸...咱川籍藝人們世界展示了四川人的美麗與勇敢,四川人,想唱就唱,唱得響亮!

道教文化

道教創教地點在四川成都的鶴鳴山,道教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東方文化的瑰寶。

酒文化

四川名酒眾多,五糧液、瀘州老窖……水井坊,世界上最古老的釀酒作坊,被載入世界吉尼斯之最。水井坊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燒坊的遺址,作為中國白酒的源頭,其史學價值堪與「秦始皇兵馬俑」媲美。坊間數百年來酒坊與技藝流傳並存至今,是活著的文物,被譽為「中國白酒的一部無字史書」。

三國文化

要說在中國什麼文化傳播覆蓋了全世界,讓外國人也津津樂道的話。三國文化那是當仁不讓的。不僅僅在國內,在國外那也是眾多的粉絲追捧的文化之一。劉備、關羽、張飛的形象深入人心。

劍門關、武侯祠、張飛廟、蜀門棧道...三國文化讓人們了解中國,了解四川。

蜀綉文化

蜀綉又稱「川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蘇綉、湘綉、粵綉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綉花針;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羊年春晚,蜀綉文化傳播大使李宇春一首美輪美奐的《蜀綉》至今餘音繞梁。

川劇文化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川劇最著名的當屬「變臉」,變臉絕技源自傳統戲《歸正樓》,表現義盜貝戎劫富濟貧,遭到官兵追捕,以變臉巧妙脫身。最初,演員臉罩用紙殼面具,後來改用草紙繪制臉譜,依次粘貼臉上,臨場以煙火或摺扇掩護,層層揭去。

「變臉」蜚聲國內外,劉德華還專程為學習變臉到四川拜師學藝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2

四川為多民族聚居地,有55個少數民族,490.8萬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為省內世居少數民族。四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全國第二大藏區。

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被譽為「中國第二藏區」、「中國唯一羌族聚集區」、「中國第一彝族聚集區」。

彝族是四川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涼山與安寧河流域。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歷法。農歷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火把節。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語和嘉戎語,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漢語。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語,其中約60%的人兼通漢語。

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語,其中70%兼通漢語。世居的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語言。洛帶古鎮其中85%以上都是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湧入的粵、贛、閩客家人後裔,他們至今仍完整地沿襲著客家風俗,說著有「古漢語活化石」之稱的客家方言。

四川是西部客家大省,自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以來,逐步形成了以龍泉驛區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東山客家方言島,客家人口總數達50萬,較好保留了客家語系和生活文化。而在全川,目前約有70萬人會講客家話。

語言文化:

四川話是流行於四川省、重慶市(巴蜀地區)及周邊省份臨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包括漢語西南官話中源自古蜀語。四川話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成渝話(成渝片)是川劇和各類曲藝的標准音,同時由於四川話內部互通度較高,各方言區交流並無障礙。

四川的傳統文化

1、走人戶: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肉、點心、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2、春倌說春: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跋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說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3、拜把子:又稱結盟、結拜、換帖等,流行於四川各地方,基於共同利益的'個人或集團,以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的方式結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來約束和維護共同的利益關系。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3

川劇的變臉

四川連廂及肉蓮花表演大師牟慶雲、四川相書表演大師魯國華及飛刀花鼓惟一傳人劉陶

川劇 【川劇】又稱川戲。四川的代表性戲曲劇種。流布於四川和貴州、雲南、湖北、台灣等省。分上壩、資陽河、川北河、下川東四條"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壩派的中心。川劇歷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間"花部"戲曲勃興,繼有柳子腔、皮黃腔入川,逐漸與四川語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間小調和秧歌相融合,衍化為川劇的崑腔、高腔、胡琴、彈戲及燈戲

形成了風格統一的四川地方劇種。民國初,三慶會劇社匯集五腔劇目於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劇擁有上千劇目,尤以喜劇著稱。傳統表演程式自成體系,常為其他戲曲劇種借鑒吸收。還有變臉、藏刀、踢慧眼等多種特技表演。1949年後,川劇藝術進一步發展,多次組團到全國各地及歐、亞數國演出,受到觀眾贊賞,被譽為"天府之花"。

著名演員競華、楊淑英、笑非、曉艇、藍光臨、劉芸、陳巧茹等,著名鼓師王官福等,均在觀眾中享有盛譽。?

木偶戲

【木偶戲】成都木偶形成於唐代,此後遍及城鄉。當時的木偶叫精木偶,長約0.3米,短小精幹,操作方便。上演的劇目如《引鳳樓》、《金山寺》、《群仙會》等皆為川劇傳統劇目。班社有祥瑞班、瑞樂班、字均班、榮華班等,多在各種神會、廟會及茶館、院壩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戲逐漸衰落。

1949年後木偶戲得到重視,組建了專業的木偶皮影劇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

木偶製作精細,造型美觀,已採用化工原料和紙型塑造。木偶的手簽子在衣服之外,稱為"外支棒"的杖頭木偶,其代表劇目有傳統戲《人間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現代戲有《老公公種紅苕》、《調皮的小白兔》、《劉文學》、《雷鋒參軍》等。成都木偶曾先後應邀到德國、荷蘭、瑞典、泰國、日本等國訪問演出,受到好評和歡迎。?

諧劇

【諧劇】曲藝表演藝術家王永梭首創的一種"詼諧戲劇"。一人獨演,不講究服飾場面,道具極其簡單,演員是劇中唯一主角,即劇中的第一種人--看得見的人;通過舞台道具的依託和語言、表情、動作表演,以不同側面向觀眾顯示劇中的第二種人--看不見而似乎看得見的人。這是諧劇特有的表演手法。

創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時期就創作出了《扒手》、《趕汽車》、《黃巡官》等20多個諧劇節目,1949年後又改編了《在火車上》、《結婚》、《十二點整》、《蘇二哥》、《打百分》等有影響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諧劇選》。19。89年四川省舉辦了諧劇比賽,各省區方言諧劇紛紛登台獻藝。

『陸』 四川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四川的世界文化遺產有: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溝風景區、黃龍風景區、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等。
1、青城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球道教全真道聖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2、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3、九寨溝風景區
九寨溝國家公園位於中國西南部,成都北部,九寨溝因溝內有九個寨子而得名。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遺產保護區,是自然風景區,也是瀕危動植物保護區。
4、黃龍風景區
黃龍風景名勝區,世界自然遺產,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5、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是全球所有溫帶區域(除熱帶雨林以外)中植物最豐富的區域。

『柒』 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一、川劇
川劇是第一批加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四川特色戲曲,我們以前經常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變臉就是川劇的絕活,臉譜往往很花哨,色彩對比強烈,藝人們通過臉譜反應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徵。川劇有五種聲腔,其中高腔最為重要,它結合了四川的方言、民謠、勞動號子等等形式,音調高亢激昂又綿延舒暢。
二、蜀綉
蜀綉與蘇綉、湘綉、粵綉齊名,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也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蜀綉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蜀綉逐漸形成了12大類的針法,除了刻畫飛禽走獸、山水人物的觀賞性綉屏,蜀綉還可以用來製作衣服、鞋子、桌布、枕套等家庭生活用品,既有觀賞性又有實用性。
三、火把節
火把節是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一般為每年農歷的六月廿四或者六月廿五。人們在這一天用最原始的方式取火點燃祭台,在聖火的照耀下,年輕的小夥子們賽馬、摔跤、鬥牛,漂亮的姑娘們要穿上阿什嫫的衣裳,撐著黃油傘跳舞。最後夜幕降臨,人們一起圍著篝火載歌載舞。

『捌』 四川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越多越好,打錯不給分哦!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詳情參考:http://news3.xinhuanet.com/ziliao/2003-07/03/content_951834.htm

『玖』 四川有哪些傳統文化

川劇的變臉
四川連廂及肉蓮花表演大師牟慶雲、四川相書表演大師魯國華及飛刀花鼓惟一傳人劉陶

川劇 【川劇】又稱川戲。四川的代表性戲曲劇種。流布於四川和貴州、雲南、湖北、台灣等省。分上壩、資陽河、川北河、下川東四條"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壩派的中心。川劇歷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間"花部"戲曲勃興,繼有柳子腔、皮黃腔入川,逐漸與四川語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間小調和秧歌相融合,衍化為川劇的崑腔、高腔、胡琴、彈戲及燈戲,形成了風格統一的四川地方劇種。民國初,三慶會劇社匯集五腔劇目於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劇擁有上千劇目,尤以喜劇著稱。傳統表演程式自成體系,常為其他戲曲劇種借鑒吸收。還有變臉、藏刀、踢慧眼等多種特技表演。1949年後,川劇藝術進一步發展,多次組團到全國各地及歐、亞數國演出,受到觀眾贊賞,被譽為"天府之花"。著名演員競華、楊淑英、笑非、曉艇、藍光臨、劉芸、陳巧茹等,著名鼓師王官福等,均在觀眾中享有盛譽。?

木偶戲

【木偶戲】成都木偶形成於唐代,此後遍及城鄉。當時的木偶叫精木偶,長約0.3米,短小精幹,操作方便。上演的劇目如《引鳳樓》、《金山寺》、《群仙會》等皆為川劇傳統劇目。班社有祥瑞班、瑞樂班、字均班、榮華班等,多在各種神會、廟會及茶館、院壩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戲逐漸衰落。1949年後木偶戲得到重視,組建了專業的木偶皮影劇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製作精細,造型美觀,已採用化工原料和紙型塑造。木偶的手簽子在衣服之外,稱為"外支棒"的杖頭木偶,其代表劇目有傳統戲《人間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現代戲有《老公公種紅苕》、《調皮的小白兔》、《劉文學》、《雷鋒參軍》等。成都木偶曾先後應邀到德國、荷蘭、瑞典、泰國、日本等國訪問演出,受到好評和歡迎。?

諧劇

【諧劇】曲藝表演藝術家王永梭首創的一種"詼諧戲劇"。一人獨演,不講究服飾場面,道具極其簡單,演員是劇中唯一主角,即劇中的第一種人--看得見的人;通過舞台道具的依託和語言、表情、動作表演,以不同側面向觀眾顯示劇中的第二種人--看不見而似乎看得見的人。這是諧劇特有的表演手法。創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時期就創作出了《扒手》、《趕汽車》、《黃巡官》等20多個諧劇節目,1949年後又改編了《在火車上》、《結婚》、《十二點整》、《蘇二哥》、《打百分》等有影響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諧劇選》。1989年四川省舉辦了諧劇比賽,各省區方言諧劇紛紛登台獻藝。?

四川評書

【四川評書】又稱評話,清初盛行四川,以說為主,輔以動作,以四川方言講述見稱。說書人藉助一張桌子,一塊醒木,一把扇子,一條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時間,不擇地盤,書文可長可短,書資憑聽書人隨意給付。四川評書分"清棚"與"擂棚"兩大類。"清棚"重在文說,以清談為主,偏在文采,妙語連篇,以文取勝,以情動人。"擂棚"重在武講,以吼喊為主,摹擬形容,說書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講,手比足劃,眉飛色舞,力求形態逼真。當中又分"條書"與"墨書"。"條書"無底本,憑說書人編造故事;"墨書"有底本,說書人根據底本加工潤色,一部書能說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條書"傳統段子如《雙貴圖》、《十美圖》等,"墨書"傳統段子如《三國演義》、《水滸》等,總以野史、俠義、公案、神話、奇觀為主。現代書目有《紅岩》、《林海雪原》、《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等。?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最早始於道教勸善說道,曲調為"玄門調"與"南間調"。光緒年間,曲藝藝人利用其改唱《東周列國》、《三國演義》等歷史故事。使用樂器是長約1米、直徑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豬護心油皮(現用小腸皮),再以兩塊竹片子,長1.7米,加上碰鈴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國初年始稱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與"單唱"。"群唱"是由5人組合坐唱。1953年首屆西南戲曲調演,由著名竹琴藝人楊慶文將坐唱的"群唱"改為站唱的一人獨演。竹琴唱腔"省調"又稱"壩調"、"上河調",流行於成都地區。著名竹琴老藝人賈樹三又將川劇、揚琴與竹琴融為一體,創出"賈派"竹琴。"賈派"竹琴擅說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圓,細膩入微。擊琴能奏出千軍萬馬之聲,似有波瀾壯闊之勢,曲目以《三戰呂布》、《華容道》等為代表。?

金錢板

【金錢板】曾名"金劍板"、"三才板"、"金簽板",是流行於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種民間曲藝演唱形式。形成於清初,早期多以跑鄉場、扯地圈為主,後進入茶社書場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詞多為節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語演唱,唱詞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劇曲牌與四川民歌為基礎形成。金錢板板質以楠竹或斑竹製成,共3塊,每塊長30厘米、寬3.3厘米、厚約0.5厘米,其中兩塊中嵌有小銅錢或金屬片,故名"金錢板"。它可擊出風雲雷雨九種不同節奏、音響。其流派分"花派"、"雜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熱鬧,且打且耍,眉眼身法靈活自如;"雜派"唱詞長短運用自如,不受節奏拘束,唱一段說一段,說中帶唱;"清派"重視咬詞吐字,字正腔圓,細膩准確,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虛字尾音出現,表演動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趕會》、《瞎子算命》、《貨郎子》、《繞口令》、《十八扯》、《老實話》、《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錢板藝人鄒忠新在1949年後吸取各藝術流派之長,不斷改革創作,演出了《倆相幫》、《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凱歌》、《雙槍老太婆》、《偷雞》等。?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職業工會",後更名為"清音曲改會",即得現名"清音"。四川清音於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屬於歌唱體牌子曲類的曲藝說唱藝術形式,曲調豐富,唱腔優美。流傳至今有8個大調、100餘支小調,唱段200多支。大調多以故事傳說為主,小調多採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調演唱。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近年來又開唱長篇曲目如《白蓮女傑》,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韻文、散文交錯演唱。四川清音分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調"為上河派,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在運腔中有一種風格獨具、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藝術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詣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輕柔婉轉,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譽稱。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風箏》、《斷橋》、《秋江》、《綉荷色》、《黃繼光》、《趕花會》等。?

成都揚琴

【成都揚琴】源於成都,早在清乾隆年間即在成都等地流傳,主要以揚琴伴唱而得其名,並有"坐地傳情"之稱。它吸取了川劇、清音、竹琴諸家之長,通過唱腔道白,融敘事、抒情為一體,有層次地表現戲劇情節,多為生、旦、凈、末、丑5人演唱,分別操揚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邊唱邊奏,其唱腔優美,韻味濃郁。唱腔分大調、小調(越調),大調屬"板式變化結構",應用較廣;小調屬"曲牌聯套體結構",抒情較強。傳統曲本多採取敘事與代言相結合的體裁,曲本分大本與單折兩類。其流派分"南會"、"北會"兩派。"南會"因盲人多,對於唱腔非常講究;"北會"並非盲人,對詞本則特別考究。1925年,揚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學唱,培養出了洪鳳慈、張大章、卓琴痴等風格獨特的"堂派"藝人。三四十年代,揚琴在省內日益盛行。1949後,四川揚琴發展很快,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揚琴演唱藝術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揚琴。"德派"揚琴以聲、腔、情、韻結合揚琴伴奏的急、徐、強、弱的諧美,來表達其感情、刻畫人物。代表傳統節目有《活捉三郎》、《碧蓮放子》、《祭江》、《祭塔》、《香蓮闖宮》等,現代節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等。?

成都燈會

【成都燈會】成都一年一度的燈會在青羊宮舉辦。這一中國古老的民間習俗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展現。燈會盛況空前,各種燈競相展示,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吊燈、掛燈、走馬燈、鯉魚燈、荷花燈、壁燈、鰲山燈、大花籃等等,有濃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大多採用大眾所熟悉的川劇劇目、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市政建設、工業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代的主要建設成就。製作精美,是成都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展示了成都民間彩扎技藝和書法繪畫等高超的傳統藝術。?

成都花會

【成都花會】成都是古代有名的"花城",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宋。根據傳統習慣,人們一般把"百花生日"(農歷二月十五日)--花朝節的前後定為成都"花市"。直到今天,仍然沿用這個延續千年的傳統習俗,年年在青羊宮舉辦"花市",從而發展成為民間喜愛的春遊盛會。屆時花農群集,城鄉居民紛紛前來趕會,賣花、賽花、賞花、交換良種和互相學習培種技術,各種小吃和地方土產沿街擺滿。成都海棠、梅花、玉蘭、山茶、迎春等享有盛名。宋陸游詩:"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從詩中可想見當年成都花市的盛況。遊人不斷,熱鬧非凡,當地稱之為趕花會。?

成都盆景

【成都盆景】成都盆景屬於川派,是中國盆景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盆景是我國傳統園林藝術,它運用"縮龍成寸"、"咫尺千里"的藝術手法,創作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我國盆景藝術,有江南、嶺南、劍南三大流派,劍南派以成、渝兩地為代表,著重表現四川名勝山水的獨特風貌。奇花異草、險峰怪石、青山綠水,無不進入成都的盆景之中,使人們從盆景中得以享受到成都的大好風光,深受人民的喜愛。?

木芙蓉

【木芙蓉】成都又名蓉城,源於五代時後蜀主孟昶愛植芙蓉花。現在成都人對蓉花仍懷有深厚的感情,公園、商店、街道的名稱多冠以"芙蓉"的稱謂。木芙蓉系落葉灌木,枝葉密被星狀短柔毛,樹冠開展,花大色艷。品種有醉芙蓉、白芙蓉、紅芙蓉、五色芙蓉等,開花時間在10~11月,正是百花凋落時節。?

成都茶館

【成都茶館】四川人飲茶的歷史,有文獻可查的已有2000多年。成都茶館大都分布在成都市區、效區的大街小巷、公園名勝,是人們休息娛樂的場所。成都人喝茶講究舒適、有味。茶館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穩、貼身,或靠或坐不覺累,閉目養神不怕摔。茶具用的是"三件頭",即瓷碗、瓷蓋和金屬托盤(又稱茶船子),以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為上品。沖開水用的長嘴壺,沖茶亦講技術,高明者從頭至尾點滴不漏,賞心悅目。茶館供應糕點糖果,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如下棋、說唱、相聲等。就其特色來說,可分老茶館、新茶廳、文化茶園、棋園茶座。茶品種極多,花茶、龍井、毛尖、沱茶,應各人不同喜好。?

蜀錦

【蜀錦】是成都歷史悠久的傳統絲織品,與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齊名。全系真絲織品,質地柔軟,色澤艷麗,品種多樣,牢固耐用,富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產品分被面、衣料、裝飾錦,以被面為主。其主要錦樣有方方錦、月華錦、雨絲錦、浣花錦、鋪地錦。蜀錦歷史悠久,秦漢末年已有大量生產,蜀丞相諸葛亮把蠶桑生產放在重要位置,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唐代蜀錦技術有很大發展,並遠銷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錦院,元明以來品種更多,應用更廣。?

蜀綉

【蜀綉】同江蘇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廣東的粵綉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綉。它以嚴謹細膩的針法,淡雅清秀的色彩,優美流暢的線條,中國水墨畫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受到國內外的贊譽。蜀綉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晉代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中,把蜀綉稱為"蜀中之寶"。蜀綉的品種豐富多彩,根據它的用途,大體可分為日用品和欣賞品兩類,前者實用價值高,後者藝術效果強,其構圖取材於名家的山水人物畫。另外雙面綉亦很有名。?

漆器

【漆器】成都漆器在西漢時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中國出土的大批漆器中刻有成都製造的字樣,而且至今完整如初,令人驚嘆不已。主要原料為漆和丹朱,以"雕花填彩"見長,用煉制後的生漆塗飾在各種不同的底胎上,經反復研磨、雕花、填色彩,再拋光、清光而成。用刀如筆,剛柔兼備,線條流暢,平整光亮。紋樣常用梅、蘭、竹、菊等進行裝飾,用傳統工藝,造出了大量古色古香的仿古漆器;同時發展暗花、隱花、描繪等新工藝,使漆器更加豐富多彩。主要產品有瓶、盒、盤、缸以及漆塑人物、掛屏等。由於成都漆器把實用性同裝飾性有機結合,是富有使用價值的藝術品,深受國內外客人歡迎。?

銀絲工藝

【銀絲工藝】以白銀為材料,運用花絲和點鏨技法,按照設計要求,交互用填絲、累絲、炭絲、穿絲、搓絲和在銀片上鏨出點、線、面浮雕圖案組合而成。結構嚴謹、造型別致、虛實相間、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傳統產品有婦女用的首飾釵、環和兒童服飾品羅漢、八仙、獅子滾綉球以及生活用品銀耳碗、銀鑲筷子等。近年來的"底紋襯托"新技藝,又增添了不少新品種。?

竹絲瓷胎

【竹絲瓷胎】又稱"竹絲扣瓷",是從優秀的民間工藝中發展形成的,屬於竹類編制中的一種工精藝高的特種編制工藝。它是用很細的竹絲、很軟的竹篾依胎編織而成,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的雙重價值。19世紀末葉,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質獎章,被譽為"東方藝術之花"。竹絲瓷胎選料嚴格,編制難度大。傳統色彩以古銅色為主,輔以竹絲本色和黑色竹絲。圖案各異,品種繁多,花色翻新,主要產品有花瓶、咖啡具、茶具、飯碗、首飾盒、煙具、竹壓盤等。?

絹扇

【絹扇】絹扇是宮扇的一種,原是貴族婦女的賞玩之物。成都絹扇繼承了古絹扇的造型,以鐵絲作框,楠竹片作柄,彩色線帶蝴蝶結為墜,價廉物美,大方實用。絹扇以扇畫面的格調高雅為主要特色。成都絹扇工筆重彩,與清麗淡雅的蘇杭絹扇不同,採用木版水印、印線填彩和手畫為表現手法。?

薛濤箋

【薛濤箋】即浣花箋,是唐代女詩人薛濤依照松花箋紙設計製造的一種小彩箋。因薛濤用以寫詩與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唱和,故名。以胭脂染成,花紋精巧,顏色鮮麗。唐李商隱《送崔珏往西川》詩雲:"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五代詞人韋庄《乞彩箋歌》雲:"留得溪頭瑟瑟波,潑成紙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雲,有時剪破秋天碧。"薛濤箋在我國制箋發展史上,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蜀箋

【蜀箋】古代成都的一種木刻彩印、圖文兼具的詩箋。在唐與蜀紙(即麻紙)齊名。成都浣花溪是歷代造紙制箋的中心。主要有松花箋、薛濤箋、十色箋等,其中尤以薛濤箋著名。文人學士寫詩多愛用蜀箋,蜀箋的發明,推動了後代詩書畫的發展。?

十色箋

【十色箋】又名謝公箋,俗稱鸞箋或蠻箋。謝景初(1019~1084)字師厚,北宋富陽(今浙江富陽)人,博學能文,尤長於詩。他創造的箋因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黃、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等十色,故稱十色箋。韓浦《寄弟蜀箋》詩雲:"十樣蠻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花頭。"即指此箋。?

詩婢家

【詩婢家】位於成都市春熙路北段。是一家字畫裝裱作坊,與北京的"榮寶齋"、上海的"朵雲軒"、杭州的"西泠印社"齊名。建於1920年,在字型檔街,後遷羊市街。因主人姓鄭,便借用中國漢代經文學家鄭玄家的奴婢皆懂詩文,並能以詩句互相對答的故事取名。經營名人字畫,文房四寶,水印詩箋,木刻水印等,所制水印箋質朴雅緻。?

川菜

【川菜】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歷史悠久著稱。成都為川菜正宗。川菜可以用選料嚴、刀工精、調料鮮、烹制巧、造型美來概括。成都川菜又以高級筵席、聚餐宴會、大眾便餐、家常風味、民間小吃形成自己的風格體系,講究色、香、味、形,注重味多、味廣、味道變化多樣,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贊譽,有麻辣味、紅油味、椒麻味、魚香味、豆瓣味、醬辣味、怪味等。烹調方法多樣,而且每樣都有自己獨特的工藝要求。現川菜品種已達4000多種,其中名菜達300多種。成都著名川菜餐館榮樂園位於人民中路137號。最早建於1911年湖廣館街,由威樂齋、藍光鑒兄弟開辦,善於以美味湯菜調劑席面而形成獨具的特色,精心製作的奶湯使人回味不絕,傳統名湯"開水白菜"也博得中外遊客的稱贊。其他如"雙烤雞"、"干燒魚翅"、"酸辣海參"等都是榮樂園的名菜。努力餐也是成都著名的川菜館。位於成都市祠堂街55~57號,1929年由中共四川省軍委書記車耀先創立。所製作的生燒什錦、宮保雞丁、清湯三鮮、蒸碗飯、大眾面點等,以正宗川味、價廉物美而著稱,有歌謠贊道:燒什錦,名滿川,味道好,努力餐。被群眾稱為經濟實惠的平民飯。?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川味名菜之一。清末丁寶楨在任四川總督期間,好用青椒烹飪雞丁,又因為他曾在京仕官宮保,故而取名宮保雞丁。後來發展為用干辣椒過油成棕紅色,將肥仔公雞腌肉切成丁爆炒,再放佐料和花生米合炒,色香味極佳。?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四川人喜愛吃的一種經濟小菜,是將鮮菜放入鹽水壇中泡製而成。開胃解膩,是筵席中調味佳品。成都餐館中專制泡菜的廚師利用各季的鮮蔬菜,泡製出光澤鮮艷、脆香可口、具有多種復合味型的泡菜。有些菜可泡多年不變味。?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川味名菜之一。清朝同治年間,陳麻婆在成都萬福橋頭開了一家餐館,因她煮豆腐色鮮味美,過往挑夫都於此歇腳就餐,生意興旺,又因她是麻臉,故名。其主要成分是豆腐和牛肉,豆腐和牛肉的製作亦有特色,豆子系精心選用,牛肉的品位要求很高,再配上原湯、紅油燒燴,加進適量的調味品製成。由於製作精細,價廉物美,頗負盛名。?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經過精製並加用調料的"涼拌牛肉"。據傳說創始人郭朝華和他的妻子,推車叫賣,因調製得法,香味濃郁,被稱作"車行半邊路,肉香一條街",兩人夫唱婦隨,生意十分興旺,因起初賣的原是些牛肉、牛心、牛肚等雜薈,而稱作"薈牛",因"薈"、"肺"發音相近,故得名。特點是肉料精選、香料精配、厚薄勻稱、攪拌入味。?

『拾』 四川省有多少個世界文化遺產

截至現在2020年8月為止:
四川省的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都江堰;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
自然遺產:黃龍、九寨溝、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閱讀全文

與蘇四川的的傳統文化遺產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