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綿延至今的原因是什麼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綿延至今的原因:
1、中國文化綿延至今,具有優秀的歷史底蘊。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也得到了五千年的歷史傳承,而且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之中,中國沒有斷代的現象發生,文化的流傳也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2、文化的種類多樣,呈現出「百花齊放」之感。中國作為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各個地方的文化也因此被賦予了獨特性,每一個地方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遺產。
就戲曲而言,中國就有」京劇「」崑曲「」黃梅戲「等等形態,這些戲曲相互影響,但又呈現出自身的獨特文化。而在其他的文化領域,也有這樣的獨特性與融合性,極強地豐富了文化的種類,也讓中國的文化更具有多元性。
3、文化的內涵豐富且具有中華民族的獨特性。中國的文化內涵不同於西方的國家,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質。比如「中庸」的思想,明白尺度的重要性,往往不會追求極致,走向極端,從而體現出了一種分寸感。
4、中國文化保存相比於其他國家較為完整。中國文字的力量推動和中國各民族思想、政治、文化的融合,更是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意識形成、保持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中國是最早使用文字記載的國家,這種由文字記載和文學發展相輔相成的過程,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華文化內涵和底蘊。
5、中國是個很古老的國家,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三個都消失了,唯獨中國還存在。如此悠久的歷史,使中國文化具有足夠大的魅力。
Ⅱ 文化遺產是怎麼形成的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是指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可移動文物是指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在民間長期口耳相傳的詩歌、神話、史詩、故事、傳說、謠諺;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木偶、皮影等民間表演藝術;廣大民眾世代傳承的人生禮儀、歲時活動、節日慶典、民間體育和競技,以及有關生產、生活的其他習俗;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與上述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場所等。
參考資料:http://www.jxgdw.com/jxgd/news/jszt/whycr/twbd/userobject1ai649628.html
Ⅲ 現在不少年輕人也愛上了非遺,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會愛上非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都是我國堅持做的一些事情,而且最近這兩年也有越來越多的工藝品風俗被納入的非物質文化。不僅如此大家有沒有發現有很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融入了很多新鮮的血液。
有很多人對於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一直都是處於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是否去創新,其實很多東西都是需要與時俱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些手藝,我們不能丟,但是有很多東西確實是和現在的狀態眼光有一點點差距,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作為一個新的創新如果你喜歡就拿這個工藝品,我們也可以去售賣,如果你喜歡創新的,我們也是OK的。這個樣人會把不同階段的年齡的人全部都吸引過來更好的去宣傳去推廣這一條路是漫長,但是不復雜了。
Ⅳ 為什麼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
主要原因有三,總結如下:
1.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起源於華夏文明,從遠古至秦、漢,為中國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時期;漢朝之後,歷經在北方異族多次入侵與統治,而被鮮卑、蒙古人、滿洲人等統治中國的人影響。漢唐時期藉由絲路,亦傳入了大量西域文化。自漢末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
其流傳年代久遠,雖然較諸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古文明,約晚一千至兩千年才產生,在中國各朝代的統治者雖然由許多民族有所更替,但是中華文化卻始終延續,所以中華文化是持續至今的古老文化之一。 流傳地域廣至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影響層麵包含政治意識、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概念亦被稱為「華夏文化」與「漢文化圈」。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多個,而其中又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主,中華文明是多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多源一體」的文明形成模式。
2.中華文化是中國所有民族(即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匯,交流融合,內涵豐富。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中華文化定義為中國所有民族(即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匯,但由於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並且漢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外界普遍認知的中華文化基本上就是漢文化。
3.文化體系自成一派,對世界范圍的影響深遠。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拓展資料: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Ⅳ 為什麼把民族文化叫做文化遺產
因為那些文化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就叫做文化遺產
Ⅵ 文化遺產為何如此重要
人們對文化遺產的日益關注,是特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深刻地反映了人們歷史觀和文化觀的轉向,是民族認同感不斷加深的體現。但是,文化遺產范圍的擴大,不代表保護和傳承的問題就解決好了。比如最近幾年流行的工業廠房改造,模式大同小異,大都是將原有廠房進行整飭改造、粉飾一新,然後引入文化創意、餐飲、購物等業態進行充實。其實,廠房改造並無不可,它在一定程度上盤活了廢棄的場所和空間。然而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文化遺產保護的直接目的就是保留原有的歷史信息。
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無論是從哪一個學科和行業出發,我們最終要達到的目的,不是讓文化遺產成為一個個當下時興的IP(知識財產),被市場和學術快速消費掉。事實證明,對於大部分文化遺產來說,這條路並不好走。在物質生活漸趨豐裕的今天,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大方地承認,文化遺產之於我們最大的意義就是一種精神的意義,這實際上就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文化遺產首先滿足的是人類的精神需求,它承載著的是人們的想像力與前進的信念。真正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往往是蘊藏在文化遺產中的精神力量,而這種精神力量反過來才會真正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來源:人民日報
Ⅶ 我國為什麼會有如此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
因為歷史久遠,加上多民族,而且朝代更替多,基實其他國家也不少,只是你在國內而矣
Ⅷ 古代奧運會文化遺產的起源傳說
有關古希臘運動會的宗教起源傳說在古希臘流傳很廣,但是說法不一。其中,古希臘奧林匹克競技賽會是獻給天神宙斯的祭祀性宗教禮儀。天神宙斯就是奧林匹克競技賽會的創始人的說法流傳最為普遍,希臘至今仍然保留著這一傳說。
傳說眾神之主宙斯的父親克羅諾斯想把王位傳給他,並且想以比武的形式來考察宙斯的本領。於是,在比武之前父子商定:如果宙斯獲勝,父親克羅諾斯立即把王位傳給他。宙斯深知父親武藝高強,而且勇猛機智,要想戰勝他絕非容易。於是宙斯認真准備,勇敢應戰。父子倆經過幾個晝夜的激烈鏖戰,宙斯取得了勝利。父親克羅諾斯在比武中看到宙斯智勇雙全,欣然將王位傳給了他,並且將王冠給宙斯戴上。宙斯為了慶賀自己登上了眾神之主的王位,便下令在奧林匹亞舉行隆重的慶典活動,體育比賽成為慶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盛大的慶典活動逐漸演變為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 古希臘奧林匹克競技賽會起源的另一種說法與智慧女神雅典娜有關。相傳,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賽冬來到古希臘一座幽靜美麗的山城,都想成為山城的保護神,並且想以自己的名字給山城命名。眾神之主宙斯看出了他們的心思,於是提議:「誰能給人類一件最有用的東西,誰就成為此座城邑的保護神,並用他(她)的名字來命名。」海神波賽冬說:「我給人類的賜物是天馬,它能耕地,又能拉東西,還能幫助人類創造很多財富。」智慧女神雅典娜聽完後什麼也沒說,順手把手中的長矛往地上一插,剎那間地上就長出一棵果實累累、枝繁葉茂的橄欖樹來。智慧女神雅典娜對眾神之主宙斯說:「橄欖樹全身都是寶,果實可食用,還可榨油和釀酒。
橄欖樹的枝葉既能提煉香料,又是極好的葯材,而且還能照明和取暖,橄欖樹必將給人類帶來和平與豐收,是幸福與自由的象徵。而天馬除耕作、拉車外,還會給人類帶來戰爭。」於是,這座山城便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命名了。從此以後,橄欖樹的果實和葡萄酒就成為當地人們的主要食物,而且橄欖枝還成為和平的象徵。每年豐收的時節,古希臘的人們把在奧林匹亞舉行祭祀性的體育競技賽會獻給智慧女神雅典娜。參加比賽的只限男人,女子是不能人場的。奧林匹克競技賽會參賽者全都赤身裸體,一絲不掛;為了防止太陽光的暴曬,他們便用橄欖油塗抹全身。這就是世界著名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古希臘赤身奧林匹克競技賽會的傳說。這一祭祀性體育競技賽會,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四年一屆的古希臘奧林匹克競技賽會,即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那座美麗的山城,就是今天希臘的首都——雅典。 還有一種說法是:奧林匹克競技賽會是由把古希臘著名英雄佩羅珀斯當做神進行崇拜的一種宗教活動演變而來的。相傳,在古希臘,皮薩城邦國王俄諾馬俄斯有個獨生女兒叫基波達米婭,長得非常漂亮,不但美麗動人、能歌善舞,而且善解人意。國王俄諾馬俄斯愛女兒如掌上明珠。當時,不少英雄都來向皮薩國王俄諾馬俄斯的女兒求婚。皮薩國王俄諾馬俄斯見女兒日益長大,也想招一位東床駙馬來接替自己的王位,為此,國歪發布徵婚詔書曉諭天下。忽然,古希臘一位著名的預富家比弟對國王說:一『如果讓公主婚嫁,死神將立即奪去國王的生命!」國王聽後十分恐慌,但詔書已經發布,無法收回。
於是,國王下令:凡是向他女兒求婚的人,都必須同他賽車,勝者方可得到他的女兒,敗者則被處死,想以此來嚇退求婚者。實際國王這一命令並沒有嚇倒求婚者,求婚者仍然接連不斷。不幸的是不少求婚的年輕人紛紛被國王打敗而喪生。早就與基波達米婭相愛的佩羅珀斯不懼怕死亡,為了愛情決心與國王賽車。海神波賽冬被佩羅珀斯和基波達米婭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將自己的天馬贈送給佩羅珀斯,幫助他去求婚。於是,佩羅珀斯騎著海神波賽冬贈給他的天馬去求婚,在和國王俄諾馬俄斯比賽時,他用天馬牽引國王的金車,同時施以巧計終於取得了賽車的勝利,而皮薩國王俄諾馬俄斯則在比賽中由金車上摔下來而死。佩羅珀斯不但得到了美麗的公主基波達米婭,而且還得到了皮薩城邦國的王位,成為古希臘公民敬仰的英雄。他死了以後被安葬在阿耳甫斯河濱的奧林匹亞,並且被當做神受到人們的崇拜。在佩羅珀斯的葬禮上,為了紀念他在與俄諾馬俄斯比賽中的勝利,人們在奧林匹亞為這位英雄舉行了祭祀性的競技賽會,這就是奧林匹克競技的緣起。後來,古希臘便將這一競技賽會,作為獻給萬神之主宙斯的祭祀性宗教禮儀而流傳下來。 關於古希臘奧林匹克競技賽會的起源,還有一說較有影響。在公元前884年,伊利斯發生了一場災難性的瘟疫,城邦內百姓一個接一個地病倒,並且相繼死去。頓時,繁華喧鬧的奧秫透亞,出現了哀鴻遍野、死氣沉沉的景象。為了拯救百姓,伊利斯城邦的國王伊裴圖斯祈禱諸神,太陽神阿波羅告訴國王伊裴隰斯說:如果能把停辦的奧林匹克競技賽會舉辦起來,可怕的瘟疫就會消除。因此,國王伊裴圖斯按照太陽神阿波羅的旨意,下令恢復了奧林匹克競技賽會,伊裴圖斯便成為傳說中的古希臘奧林匹克競技賽會的創始人。
Ⅸ 傳統文化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麼
傳統文化延續至今的原因:
1.傳統文化的價值
(1)特定意義
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具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煉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求變,《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大張旗鼓地宣揚通過變革以求發展的精神。可以說,變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系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盡管這個"為"的有意識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後成為"人慾",但作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它實際上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價值追求。中國文化的核心范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理想就是"聞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它既是傳統的,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同時又是現代的,甚至與後現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陰一陽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維傳統的產物。無論是陰是陽,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發展,就需要異性的補充,就需要外來之性與自性的親和與轉化。這一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西互補提供的最為重要的理論依據。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價值的觀點來說,中國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簡單地一體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補。天人合一緣起於人與自然的原始親和關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則主要是作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發生作用,是儒家學者以倫理為本位建構自己的世界圖景的產物。認識人與自然的差別並進行合理的調節,考慮和尊重人的價值,並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是天人有分思想最為重要的特點。正因為中國哲學是合一與有分的統一,所以並不缺乏作為哲學的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既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的內容,也為今天中國的現代化所必需。
(2)思想信仰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中國最早擺脫了神的權威控制。盡管中國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樣門類繁多的宗教儀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學真正在思想信仰層面對人的控制或曰束縛是極少的。「子不語亂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國傳統文化對鬼神採取的是「敬而遠之」的態度;相反它更關注人,關心凡身肉體所構成的芸芸眾生,子曰:「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提倡對人的關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精華。這一點,與我們當代社會提倡的以人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以及燦爛的傳統文化,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稱道。這不僅對於樹立中國的自信心,也對於世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當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日益侵蝕著人們的心靈,當人們面臨「後工業化」、「後現代」的心靈荒原,當人們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再也找不到價值信仰。中國傳統文化「內傾」性品質,以及「內聖外王」原則,給了多少人以心靈慰藉。當人們不再相信正義、善良,不再相信博愛和同情;當人們專注於愛情的肉慾性愛中,當人們只干著「損人利己」、「惟利是圖」時,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的純粹性,給了多少人以行事准則,不再讓他們在現代社會中找不到自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許多外國人所仰慕和傾倒,故宮、長城總會贏得外國人贊嘆。這種真正屬於中國的東西,具有十分重大世界意義。英國著名歷史學者湯因比曾經說過:如果允許他自由選擇時間和國度的話,他說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公元1世紀的中國人。可見,中國古代文化對外國人的吸引力。如今,好萊塢,頻頻從中國古代歷史故事中取材,拍攝電影,這都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性。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在開發和利用資源的過程中,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為其提供了准則。
2.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及其現代意義
(1)仁者的關懷: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本色彩
相對於以宗教為主導的西方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中國最早擺脫了神的權威控制。盡管中國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樣門類繁多的宗教儀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學真正在思想信仰層面對人的控制或曰束縛是極少的。「子不語亂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國傳統文化對鬼神採取的是「敬而遠之」的態度;相反它更關注人,關心凡身肉體所構成的芸芸眾生,子曰:「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提倡對人的關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精華。這一點,與我們當代社會提倡的以人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
(2)道德的教化:構建文明的必然途徑
除了對個體意義上的人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外,中國傳統文化更注重對群體,倫理意義上的人的道德規范與教化。儒家有一整套道德規范體系,概括起來就是忠孝仁義。這種品德規范對於個體來說,內化為個人人格的修養,外化為在人倫關系中實踐道德上的義務:尊老、愛幼、忠君等等。
這一點也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爭議頗大的一點:過去我們在批判傳統文化時,總習慣於把封建文化中的三綱五常等作為首要批判對象,然後不計其餘地把整個傳統文化打入冷宮。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思路,不難發現這一整套道德體系在某種程度上是促進了而非阻礙了當時社會的「和諧」與發展的。只是對於當代社會來說,我們需要的是剔除它(道德教化,或曰德治)在形式上所表現的不合理成分,去偽存真,弘揚一種現代社會正常動作所需的道德規范。而這種注重對人的道德教化,「以德治國」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們今天構建精神文明所繼承和發揚的。
(3)和諧: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大精華所在,便是和諧的思想。「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待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多方面關系的時候,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和諧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強調不偏不倚,及而不過,強調一種中和之美,協調之美。「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在中國傳統哲學看來,人的品性與天地合一,四肢對四季,五臟對五行,中國傳統文化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種合諧的境界,更是一種詩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對於當代中國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和諧,不僅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更具有強烈的美學意義,哲學的況味,它所能涵蓋的不僅僅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人與環境關系的范疇,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疇,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彌補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遠而廣泛的意義。
Ⅹ 為何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遺產失傳
其實文化的遺失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時代在發展一些歷史上的東西我們也不得不拋棄,雖然在拋棄的過程中我們會感覺很痛苦,但是這也是勢在必行的,我們是阻止不了的。傳統樂器的消逝在我看來無非就是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樂器本身的一些缺點,例如太大什麼的;第二個就是人們的保護觀念薄弱,再加上外來樂器的沖擊。
其實保護傳統文化是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孫的責任,當今社會市面上充斥的基本上全部是西洋樂器,我就納悶了,西洋樂器真的那麼好?還是自己的心裡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