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利用跨文化交際進行英語教學
外語教學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尤以英語教學最為突出。在英語教學中,要密切關注文化教學和跨文化交際,改變"為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的視英語為工具的教學模式,提倡英語教學的人文性,將跨文化交際貫穿於語言教學的整個過程。
⑵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支配著語言。要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最佳效果,我們不僅要掌握語言本身的規律,更要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深刻文化內涵。新頒布的中學生英語課程標准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作為英語教學的重點之一。本文論述了跨文化交際意識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闡述了在中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英語教學;培養;交際能力
一、注重文化差異教學的重要性
近年來,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 對外交往日益頻繁, 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廣泛, 特別是社會信息化提高, 國際互聯網的開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戶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 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培養他們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 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因此廣大英語教師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
(一)提問之後解釋
在英語練習中,必要的文化知識如文化背景、風俗和習慣等都應向學生介紹,使學生在各種不同的場合正確運用英語。例如,練習中有一段對話,有一個小女孩問一位英國老太太「How old are you ?」老人答到「Ah,it』s a secret.」在教完這個對話後,我問學生們為什麼對話中的老奶奶沒有直接告訴小女孩她的年齡時,很多學生都搖頭。這時我告訴他們:這就是民族文化的不同,漢語里可以對任何人發問:「你多大了?」以表示關心和親切;而在英語國家, 除了對小孩, 人們不輕易問一個成年人特別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齡, 以免冒犯他人隱私權。在跨文化交際中要避免問以下這些問題: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二)在角色扮演中體會文化差異
當教師在講交際文化背景時,應該組織學生多做一些現場表演,對話可以是關於現實生活的真實情況和經歷,從而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英語的交際氛圍,從而達到切身體會文化差異的目的。
(三)作好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適當穿插有關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諸如這些國家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及風土人情等等。要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中國與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避免交際的失敗。
三、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時,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隻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二)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系,並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三)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例如,西方人交談時,聽者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於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四)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在學校里英語教學的課時有限,但學生在課余有自己可支配時間,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1.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吳鋒針,中西習俗文化「沖突」。《綏化師專學報》,2003年第1期,90-92
3.吳 菲、仲玉英, 「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內涵分析」 ,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1(2005)。
⑶ 國際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包括哪些內容
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歷史與現實
與國際漢語教學直接相關的是當代共時文化,我們在初級課堂教學的有關打招呼、自我介紹、問路等內容,更多體現當代共時文化的內容。隨著學生對漢語的了解,能夠用漢語進行基本的日常交際後,中國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識就需要適當地引入,成語等高級語言內容也應適當介紹給學生。當然,新詞新語的現象也不能迴避,也應有選擇地介紹並分析其包含的中國文化的內涵。
②民族共性與區域特徵
中國是個文化大國,南北文化、東西文化差別很大。在文化教學中,既要注意民族共性,又要注意區域差異。由於各地區的風俗習慣千差萬別,只有結合語言教學,真實地介紹各地區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才能使外國學生全面地了解漢文化,更為便利地與當地人交流。
③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
交際文化主要指具有兩種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交際並容易產生誤解或沖突的語言或非語言文化;知識文化則相反,某一民族的知識文化,外族人通過母語也能學到。因此,在國際漢語教學中,應當以交際文化教學為主,知識文化教學為輔。如禁忌語、吉利話、隱喻、成語、歇後語及慣用語等,大多含有深厚的文化色彩,反映出漢人的深層心理結構,是中高級交際文化教學的重點。
④詞義中的文化和語音、語法結構中的文化
在兩種不同語言的詞彙系統中,詞義大多數是不等值或不完全等值的,它們蘊含著各自的文化特質,是國際漢語教學的重點。此外,語音和語法中的文化因素則相對隱蔽,也應引起老師的重視。如印歐語重「形」,漢語重「意」等。
⑷ 如何將跨文化交際應用於對外漢語教學中
跨文化交際是對外漢語教學及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但凡具備不同文化背景之人士,其從事交際活動的過程都可稱為跨文化交際。外族學習者學習漢語的最終目的是與漢語母語者交流,當中必然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的碰撞。因此,要想交流得以順利進行,除了過硬的語言功底,是否具備足夠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能否恰當處理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和問題,往往顯得更為重要。
我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起步雖晚,發展速度卻很快,已經取得了不少有益成果。然而觀察當前國內外對外漢語教學的開展狀況不難發現,這些研究成果並未很好地「為我所用」。漢語教學更多地仍舊著眼於語言本身,對語用和交際層面的關注還遠遠不夠。我們注意到,許多有著極高語言水平的外族漢語學習者,當他們身處現實交際情景中時,經常說出一些不得體的、令漢語母語者感到難以理解乃至厭惡反感的話語。可見,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缺失,已成為漢語學習者(特別是中高級學習者)順利展開交際的一大障礙。
本文結合語篇分析的相關知識,探討其與跨文化交際的關系,並以此為基礎,嘗試性地提出「以語篇為切入點的跨文化交際教育」之設想,以期對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1.語篇和跨文化交際
1.1語篇系統
如前所述,跨文化交際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的交際活動。然而對於「不同文化背景」這一范疇的界定,不同學者持有多種意見。有的主張每個人之於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任意兩人之間的交際都應認為是跨文化交際;有的則認為跨文化交際研究應當以國別研究和主流文化對比為重心。其中,Ron Scllon在上述第一類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不同的人由於職業、性別、代別等差異而分屬不同的群體,每個群體都有其獨特的語篇系統。因此,比起研究文化差異,對比分析語篇系統之間的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研究幫助更大。此種觀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學者對跨文化交際研究中「大而無當」之對比的不滿,同時也為我們考察跨文化交際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
語篇是在一定的語境下、在特定的社會文化中,能夠表達完整意義的語言運用。語篇系統由意識形態、語篇形式、社會化和面子系統四個部分構成。意識形態是為群體內成員所共享的歷史和世界觀,亦包括價值觀和宗教信仰等內容。語篇形式可進一步細分為語言功能和非語言交際兩部分。語言功能決定了群體內成員使用語言更多是傳達信息還是維持關系;非語言交際涵蓋了體態語、時空概念等內容。社會化關注人和學習的理論,以及個體通過何種方式適應身處的文化環境。面子系統則是親屬關系、群體成員間及成員與外界關系的體現。
任何個人為了融入自己所屬的群體並得到群體中其他成員的認同,首先需要培養某種共有的意識形態,其後通過接受並掌握具有該群體特徵的語篇形式以完成個體的社會化,最終在群體內部及與其他群體的人際交往中形成面子系統。
既然不同群體的語篇系統各有其特點,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必然是在不同語篇系統之間不斷協調的過程。若最終取得一致,則交際得以順利開展;若協調失敗,便往往造成溝通障礙,表現為跨文化交際的失誤。
1.2語境與文化
前文提到,語篇是在特定語境下的自然語言,而語境作為一種隱而不顯的因素,經常被人忽視。
「語境」的概念最早由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提出,他認為語境包括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兩個部分。美國人類學家Edward T.Hall於1976年在其著作Beyond Culture中,將世界文化分為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兩大類。以中國、日本、韓國為主的亞洲國家擁有典型的高語境文化,而美國、加拿大、德國等歐美國家則是低語境文化的主要代表。
高語境文化中,信息的傳遞更多依賴於對語境的把握而非直接的語言表達。說話人僅作「點到為止」的表述,強調「意會」,而察覺並理解說話人的「言外之意」是聽話人的責任。這種交際特點決定了交際者之間必須共有足量的已知信息(以語境的形式存在),因此高語境文化中人與人之間聯系密切,且更為看重集體,以及與他人的關系。
與此相反,低語境文化下的交際要求說話人必須毫不含糊、完整准確地通過語言傳遞信息,任何企圖以暗示的方式表達意見的嘗試都會被認為是不合規則的。由於對語境依賴程度低,該種文化下的人際關系顯得疏鬆,也更加強調獨立自主的個體意識。人們總是直截了當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訴求,不那麼關注對他人造成的影響。
該理論很好地解釋了歐美人在與中國人交流過程中遇到的某些障礙。歐美人常常感到中國人說話含糊其辭、拐彎抹角,像是在迴避問題;而中國人則認為歐美人說話過於直接,不顧及對方感受,有時候會讓兩者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雙方的相互印象說明,他們均未注意到各自所屬語境文化之間的差異,將自己習慣的交際風格和交際策略強加於對方,因而造成了彼此的誤解,嚴重時極有可能導致交際的徹底失敗。
1.3語篇系統和語境的關系
任何語篇系統都是特定語境的產物。不同語境之下往往形成不同的語篇建構,而語境亦成為語篇系統得以順利運作的重要基礎。跨文化交際活動可以被看作是身處不同語境和文化、掌握各具特色語篇系統的人,彼此之間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過程。如果對語境文化差異沒有足夠認識,不具備在各種語篇系統之間轉換的能力,就難以開展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語篇系統的彼此差異既是不同文化的集中體現,又在文化的演變中不斷地被賦予新的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講,語篇對比分析之於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2.以語篇為切入點的跨文化交際教育
語篇分析進入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並非新鮮事。然而當前運用這一方法的主要目的,尚在於克服單純的詞彙、句型講練對學習者語言輸出的負面影響,引導學習者關注語篇這一大於句子的語言成分,考察若干句子以何種銜接手段構成篇章,篇章如何圍繞某一主題組織句子,逐漸掌握成段表達的語言能力。
既然語篇分析可以為跨文化交際研究提供幫助,那麼我們有理由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同樣可以引入語篇系統的相關理論,讓學生在理解語篇的基礎上,關注形成該語篇的特定語境和文化背景,從而自覺地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具體而言,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考慮到其有限的語言水平,此時的漢語教學仍應將重點放在詞彙和句型上。但對於一些能夠體現漢語「高語境文化特點」的詞語或句子,教師不妨直接告訴學生,它們「什麼時候能用,什麼時候不能用」。如此,既避免了講解交際規則的枯燥乏味,讓學生懂得怎樣在實際交際情景中得體地運用學到的詞句,又在無形中給學生灌輸了這樣的意識:話不僅要說得對,還要說得合情合理,因此要善於根據不同的語境來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
進入中高級階段,學習者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詞彙和句型,具備理解較長篇章的能力後,教師便可針對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容易造成誤解、引發沖突的因素,選擇或設計能夠反映這些因素的語篇讓學生閱讀、分析,並進一步與自己的母語和本族文化對比,觀察在相同或近似情景下,兩者在語篇建構方面有何分別,找出這種分別與不同語境和文化間的對應關系,為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養成奠定基礎。這樣的教學嘗試,一方面需要對外漢語教師轉變跨文化交際教育的觀念和手段,另一方面也仰賴教材編寫者的配合。以下僅舉一例予以說明:
情景:在中國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到社區與中國百姓聯誼;
人物:Jenny(外國學生)、李阿姨(社區居民)
李阿姨:姑娘,來這邊坐。
Jenny:哎,阿姨您好。
李阿姨:中文說得可真好,學了幾年了?
Jenny:您過獎了,我學了快兩年了。
李阿姨:哎呦,兩年就說得這么好了,你這是多大了?
Jenny:我20歲,秋天要讀大學三年級。
李阿姨:小姑娘長得真漂亮,等阿姨給你介紹個男朋友。
Jenny:啊,不用不用。
李阿姨:來,來,吃些桔子。
——節選自《體演成都》7.1到社區去
這段對話是中國文化背景下初次見面的兩人展開語篇的典型範例,且明顯包含了容易引發跨文化交際沖突的幾個要點。首先,在「如何回應他人稱贊」的問題上,中國人和歐美人呈現截然相反的態度。受高語境文化影響,中國人習慣贊揚他人,貶抑自己,以展現對他人的尊重,因此在受到稱贊時,往往以帶有否定意味的謙辭來回應;而強調個體意識的歐美人則傾向於對別人的稱贊致以感謝,這被認為是直白地表達真實感受的恰當方式。那麼,如果上述對話中,Jenny在聽到李阿姨稱贊自己中文說得好時,沿用母語的交際規則回答「謝謝」,恐怕會給李阿姨留下「不夠謙遜、不懂禮貌」的印象。課文在此處做了正確的處理,讓學習者了解應該用「過獎」一類的謙辭來回答才算得體。
接下來的對話更具代表性。中國人覺得詢問他人年齡、關心他人情感問題無傷大雅(尤其是晚輩對長輩),這是因為在高語境文化中,語篇形式的功能更主要的是維持關系,而非獲取信息。李阿姨問Jenny多大了,要給她找男朋友,只是表現對年輕人的關心,同時試圖與初次見面的Jenny建立融洽的關系,以使交談在更加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下去。然而對Jenny來說,倘若她以母語和本族文化的視角來解讀李阿姨的話語,則很可能會認為這是在打探、干涉自己的隱私,於是覺得尷尬,甚至反感。筆者認為,此處課文的處理有待商榷,「不用不用」仍顯得生硬且不夠友好。如果改成「謝謝您的關心,不過我暫時還不想談戀愛」,既照顧了對方的好意,又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在中外兩種語境文化間找到平衡點,或許是更穩妥的處理方式。
3.結論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教育,其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懂得如何「在正確的場合說恰當的話」。語篇分析作為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獨特視角,其原理和方法應該也有必要為漢語教學所借鑒。如果漢語教材設計者能在課文編寫中有意識地加入反映跨文化交際特點的語篇,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分析、對比這些語篇,歸納跨文化交際規則並為己所用,或許能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⑸ 如何提高人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加強英漢文化差異的比較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人們的思維表達方式也隨之不同。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 、婚姻 、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到個人隱私。英漢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雙方各自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 the Dragon Festival , Mid-Autumn Day 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 , Easter , April Fool』s Day , Christmas Day等。
二、 分析肢體語言的文化意義
「肢體語言」同常規語言一樣,都屬於文化的范疇。我們同別人談話時,交際的手段不限於語句,我們的表情,手勢,身體其他部位的動作,都向周圍的人傳遞著信息。皺眉表示不滿,揮手錶示再見,這些動作都是交際手段的一部分。
因此,要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際,在說話時就得了解對方的手勢,動作,表情舉止等這些肢體語言所表達的意思。如:食指與拇指構成圓圈,表示「OK」;伸開食指和中指表示「勝利」,聳動雙肩表示無可奈何等。
但由於中外很多肢體語言的含義存在著差別,因而對某種動作理解錯了,也會自然而然引起一些意外的反應。如「跺腳」,漢語意義是氣憤、灰心、悔恨。而英語意義表示為「不耐煩」。
在實際教學中當我們涉及到文學作品時,教師要對人物肢體語言的刻畫進行專門的講解,以便使學生更准確地體會作品中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從而加深對英文作品的理解。
(5)如何跨文化交際教學擴展閱讀
跨文化交際能力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特徵,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差異,研究不同社會結構導致的角色關系、行為規范的差異,研究不同民族習俗所積淀的文化符號、代碼系統的差異,研究不同交際情景制約的語言規則、交際方式的差異。
所有這些研究不但要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還要注重實際的應用研究,這樣才能使這門學科更科學、更完善、更豐滿,從而更好地為這個時代服務。
⑹ 如何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
如何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
一、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背景,交際前做好充足的准備。
在我們進行交際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該國的國家文化。也許我們可能犯一些小誤會,但是一些常識性最基礎的東西一定要了解清楚。
二、了解到這種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在提高交際能力之前,我們首先要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只有了解到它的重要性,我們才能努力學習這種能力。沒有跨文化交際國家與國家之間溝通,就會出現很多的誤會。
三、多去閱讀不同國家的書籍
透過一本書可以了解一個國家,想要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應該多去讀一些這個國家的書,通過書籍來了解這個國家。
⑺ 如何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國際社會的交往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這就要求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熟練的商務業務能力及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其業務的開展。
一、傳統商務英語課堂缺乏商務特色
商務英語屬於實用型的語言。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商務英語課程的核心內容。要求學生既能夠熟練用英語交流磋商,又要掌握廣泛而深厚的經濟貿易專業知識。換言之,除了學習大量的商務專業詞彙外,商務英語課還應具有鮮明的特色:大量的實踐活動,濃厚的國際交流氣氛。而我們的課堂教學有時嚴重缺乏這些特色。英語課堂教學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頗,其中最為突出的幾點是:第一,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形式使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第二,英語教學中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第三,以應試教育為第一要務,過分追求過級率,忽視學生渴望熟練運用語言的意願。第四,課堂缺乏滲透商務交往中的多元文化意識,難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商務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
商務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蘊含著豐富的商務文化,包括不同國家的商務傳統習俗,商務禮儀習慣等。商務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在商務環境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並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應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迅速地走向世界,社會上對英語專業畢業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常見問題
1.跨國商務談判因為俚語而誤解
在一次商務談判過程中,美國人對中國官員的提議表示贊同時,說:「It's a great idea, Mr. Li, but who's going to put wheels on it?」(李先生,這主意不錯,但誰來啟動呢?)翻譯官不懂,但又不想丟面子,因此,翻譯為:美國客人剛剛就汽車工業提了一個建議。
盡管英國人和美國人同樣說得都是英語,他們能夠順利溝通嗎?也很困難。
如:
(1)ground floor在英國是「第一層」,first floor則是美國所說的second floor(二樓)。
(2)call up sb.服兵役。 打電話則用ring sb. up。
(3)當接待人員問你早上何時想「be knocked up」指的是,何時「叫醒你」。
2.廣告詞信息表達不明確而出現問題
(1)百事可樂「come alive」(令君活力四射),被理解為「come out of the grave」(從墳墓里出來)。
(2)「白象」方便麵出口到西方國家,如果該商標「白象」翻譯為white elephant,就沒有人敢買。因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國家被認為是好吃懶做的傢伙,人人都不喜歡。
3.國際商務交往用語不當而造成誤會
(1)中國人見面問候用語「你吃飯了嗎?」「你去哪兒呀?」如果直接翻譯出來,歐美人一聽到「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yet?」就以為你要請他吃飯。
(2)一名年輕的商務英語專業女生陪同公司客戶游覽長城時,一位英國男士想上衛生間,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問廁所在哪兒,就很委婉地說「Excuse me, may I go somewhere?」這位女翻譯心想:長城都到了,還有哪不能去呢?於是她很爽快地回答:「Of course, you can go anywhere.」被誤解為「當然可以,你可以隨地大小便。」
四、深化商務英語教學改革,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缺乏多元文化意識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教師應該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並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並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1.教學目的應更貼切實際。使學生不僅了解和掌握基礎英語語言知識,也了解商務詞彙、商務知識、商務溝通、商務談判等方法和技巧,並能從事各種與商務工作有關的活動和交際。
2.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3.引進網路教學,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商務英語》課程應在多媒體教室進行,這樣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國際商務談判、國際商務禮儀等錄像,學生可以直觀地進行學習和模仿;也可以播放英文電影,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感受文化。
4.增加學生在涉外企業、跨國企業實習實訓機會,感同身受體會商務英語環境,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⑻ 課堂上究竟如何實現跨文化交際教學
跨文化交際與中學英語教學
文章摘要:隨著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和加入世貿組織,英語尤其是英語口語在當今社會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的進行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目前首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更是身感責任重大。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教給學生語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差異的教學。本文論述了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中國與其他英語國家文化的不同,還闡述了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如何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於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語言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不同。在交流中, 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 從而產生沖突和矛盾。因此,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教給學生語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差異的教學。
一、注重文化差異教學的重要性
近年來,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 對外交往日益頻繁, 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廣泛, 特別是社會信息化提高, 國際互聯網的開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戶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際。時代的變化和要求, 使許多語言教師對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研究這些跨文化交際中的故障問題, 對於我們的英語教學確實有著重大的實際意義。因為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 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培養他們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彙並不意味著學會了這門外語能順利地進行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 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因此廣大英語教師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中國與英語國家在交際文化方面的不同
現行的初中英語教科書已經以新的英語教學要求為基礎,在教學材料和內容上做了調整,文中的對話側重語言的交際功能,如:打招呼問候、自我介紹、打電話、表揚和表示感謝等等。這些對話充分體現了中國與英語國家在文化方面的不同。
(一).稱呼(Addressing) 稱呼方面中西習慣不大一樣。英語國家常把男士稱Mr,女士稱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對方是否已婚的情況下, 可用Ms,這是英國女權運動的產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單獨用以稱呼女性, Mr或Ms通常是與自己的姓名或姓連用, 而不能單獨與名連用; Mrs只能與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連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與姓, 也不與名連用, 而是單獨使用。在中國, 習慣上有「李同志」、「王經理」「林老師」等稱呼, 在英美國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頭銜, 如法官、醫生、博士、教授等外, 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覺得親切、自然。
(二).介紹(Introcing) 學習介紹自己和他人, 有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之分 。在會場上介紹一位來訪嘉賓或重要人物時主持人說:「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這樣的介紹既鄭重又得體。在非正式場合介紹方式則隨便多了。帶朋友到家裡可這樣介紹----「Mum, this is Joan, my classmate.」 「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等。在介紹兩人相識時, 一般要注意以下順序:先男後女;先少後老;先低後高;先客後主;先小姐後太太;先近後遠等。
(三).打招呼(Greetings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英語國家,朋友在街上見面都習慣打招呼問候,在這方面,兩者也存在著差異。在英語國家,人們只用一些簡單的問候語來招呼對方,如: 「Hello!」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等。在中國,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些文化差異,他們見到外國人時,就會用中國人的習慣去打招呼,如:「Have you eaten?」 你吃了嗎?「Where are you going ?」 你去哪?「Are you going to work?」 你是去上班嗎?等等。對於所有這些問題,外國人都會感到迷惑不解,他們會認為你是在邀請他們吃飯或你有麻煩了需要他們的幫助。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故事講的是:一位年輕的英國女士到中國來工作,剛開始,她不懂中國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一天,她去銀行,剛一進門,一位銀
⑼ 如何有效避免跨文化溝通中的障礙
按照下面步驟做,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地和異國同事交流,增進與他們的感情。
1、認識到文化語境的差異
跨文化交流的第一步是認識到文化差異,跨文化交流從認識其他文化開始。
2、尊重文化語境的差異
一旦你意識到了文化語境的差異會影響跨文化交流,你要做的就是尊重這些差異。在你遇到一種不同的交流方式時,學會接受差異,學會積極聽取他人意見。
3、調和文化語境的差異
只是認識和尊重差異還遠遠不夠,你還需要學會如何調和這些差異。互相理解和換位思考可以增進差異的調和,你還要學著用它們去提高同事間的交流效率,推動生產力。
促進不同文化語境間交流的方法互相學習
通過你身邊一兩名外國朋友來學習他們的文化,你可以把從一位同事身上學到的應用於所有來自這個國家的同事。我有幾位南亞和南美的同事,他們幫助我理解他們的文化,而這些也使得我更加專業。
對編程人員來說,我建議請你全世界的同行們檢查你的代碼,這個過程能讓你觀察到其他文化中人們怎樣進行反饋、勸說他人,和最終進行技術決策。
⑽ 新課標下,如何培養高中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一、跨文化內涵
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意識實際上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等。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包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小至單詞大到語篇的各個層面上都體現出文化的因素,不具備文化內涵的語言是不存在的。一個英語學習者,如果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就不能正確理解和使用英語。《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2007)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於培養世界意識、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培養學生實現跨文化交際,與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行交流。圖式理論認為: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是「先存知識」或「背景知識」,是人們儲存在大腦中所有對世界的一般知識。如果講話者頭腦中有交際所需的文化圖式,並且在輸入信息時被成功地激活,就會加快交際的理解和表達,否則交際的理解和表達就會受到阻礙甚至失敗。如果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能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就會造成交際中的不得體甚至誤解。與外國人交流,語音和語法的錯誤都是可以容忍,但對由於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語用失誤則比較在乎。另外,中西方文化的進一步融合和世界的多元化發展要求21世紀的人才要學會與來自不同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處,學會在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生存和發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學勢在必行。
二、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並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2.1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
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 、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例如,在中國尊敬老人是一種傳統美德,表現在稱謂上,對年老的人稱呼「老大爺、老大娘、老同志」等,是一種尊重,會使對方感到愉悅,而在西方國家,如果在其稱呼前加上「old」則會使對方很不高興,因為在西方,「老」被認為是「沒有用的」。
2.2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
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網路、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 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專家、學者或者外教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2.3在詞彙教學中滲透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
英語中的許多詞彙,尤其是習語、典故等,承載著一定的文化意義。在詞彙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例如,「black sheep」;「敗家子」;「It rains cats and dogs.」 「下傾盆大雨」等。
三、結束語
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是一個新的領域,一個新的課題,它需要眾多外語教學工作者和外語教學研究人員更深層次地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