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90年的電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 並分析這些民俗元素在影片中的作用。。。 希望是專業人士解答。
民間剪紙、年畫、葫蘆工藝品、筷子籠、刺綉
說媒、下聘、梳頭、哭嫁、迎親
農耕文化 端午文化 匠作文化 兵戎文化 儒家文化 道教文化 民間文學 傳承與 ...................
『貳』 旅遊文化元素有哪些
旅遊文化元素有很多,包括人文景觀文化,自然景觀文化,聚落文化,旅遊藝術文化,園林文化,名人故居文化,旅遊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世界遺產等等。
『叄』 文化特質
文化特質
cultural trait
組成文化的最小單位。亦稱文化元素。例如,一隻茶杯,一張弓,一個動作和一個符號等都是文化元素。由於最小單位的確定是相對的,故文化特質或元素亦有其不確定性。如果將文化特質界定為文化的一個最小的功能單位,把它視為一個較大的文化復合體的基本元素,則只有能夠發揮一定文化功能的元素才是文化特質,而組成它的更小的元素就不能視為文化特質。如一隻茶杯是文化特質,而製造茶杯所用的原料則不是文化特質。
文化特質是研究者抽象出來的概念,它舍棄了組成文化復合體的基本單位的不同性質,沒有顯示出文化的功能。因此,有些學者尤其是功能學派反對使用這個概念,認為這樣會把不同性質的元素當作相同的元素對待,並且「元素」的劃分是不確定的,使用這個概念沒有意義。而多數學者認為,一個文化復合體的繁簡是由它所包含的文化元素的多少來衡量的,使用文化特質或文化元素概念來分析文化,有利於對文化進行定量分析。
『肆』 中國文化元素有哪些
中國文化中國元素
(2017·全國卷Ⅲ)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2009年9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剪紙表現的內容豐富多彩,反映人們的生活環境、習俗和風情等,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圖是一幀剪紙作品。據此完成1~3題。
圖片
1.如圖剪紙所反映的景觀主要分布於我國()
A.四川盆地
B.華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長江三角洲
2.形成這種景觀特徵的自然條件有()
A.溝壑縱橫,降水集中
B.地勢低平,降水豐沛
C.地形封閉,排水不暢
D.山河相間,降水均勻
3.該景觀主要分布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是()
A.川劇 B.豫劇
C.粵劇 D.越劇
答案:1.D 2.B 3.D
解析:第1題,圖示反映了一派「小橋流水」的水鄉景色,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地勢低平、水網稠密,是該景觀的主要分布區,D項正確。四川盆地位於我國西南地區,海拔相對較高,河流水量大、水流急,沒有該景觀分布,A項錯誤。華北平原降水較少,地表河流稀少,無該景觀的分布,B項錯誤。珠江三角洲地勢低窪,河流水量較大,不是該景觀的主要分布區,C項錯誤。第2題,由上題可知,該景觀主要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勢低平,降水豐沛,B項正確。溝壑縱橫,降水集中,是黃土高原地區的特徵,A項錯誤。地形封閉與三角洲的地形特點不符,C項錯誤。山河相間是橫斷山區的典型特徵,降水均勻與長江三角洲降水季節變化大的特點不符,D項錯誤。第3題,越劇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等我國南方地區,故D項正確。川劇主要流行於四川一帶;粵劇主要流行於廣東一帶;豫劇主要流行於黃河、淮河流域。故A、B、C錯誤。
澤雅素有溫州「西雁盪」之美譽,澤雅山多地少,山上多竹林,川間多溪流、瀑布,四百多年來,山外朝代更迭,山內紙農依然是合家做紙。如今雖然造紙技術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那種「斬竹漂塘」、「煮徨足火」的古法造紙術依然在當地民間流傳著,成為「中國造紙術的活化石」。據此完成4~5題。
4.澤雅古法造紙術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是()
A.獨特的自然條件 B.充足的原材料
C.廣闊的市場 D.高素質的勞動力
5.近年來,古法造紙術得以傳承的主要原因是()
A.工藝改進 B.原料替換
C.需求擴大 D.政策扶持
答案:
『伍』 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如下:
一、思想教育文化
我國節日文化是很獨有的。我們在季節上分二十四節氣,用於指導農業生產。在生活上,比較重要的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每個節日都有很多不同的習俗。如吃有特定的有象徵意義的食物,如元宵、粽子、月餅等。
『陸』 (二)文化層的元素組合特徵
從上述各層元素平均值相對高低反映的元素組合特徵多少帶有人為因素,為此,我們採用多元統計的方法來定量研究元素組合特徵。
1.文化層元素組合的因子分析
將澧陽平原21個遺址86 件文化層樣品的52 個元素、3 個指標(總有機碳、pH值、磁化率)共55個變數進行因子分析,取樣足夠度的KMO檢驗值為0.704,提取的11個因子的方差累積83.7%(圖6-2),各樣品的因子得分見圖6-3。
圖6-2 澧陽平原文化層因子貢獻的方差累積百分比圖
因子1,元素組合為Cr、V、Ga、Bi、TFe2O3、Al2O3、Li、As、Sc、Sb、Ge、-SiO2、W、Ni、Pb、Ti、Th、Sn、Nb、Tl、F、Be、I、Rb。從其元素組合上可知該因子的正向代表了文化層的自然土壤形成作用,以脫硅富鐵鋁化為特徵。從因子得分(圖6-3A,6-3B)可知,該元素組合主要在舊石器時期至彭頭山文化層表現明顯的正高峰,而在皂市下層、屈家嶺、石家河、戰國、唐代明清文化層為明顯負高峰。
因子2,元素組合為P、CaO、Zn、Sr、Cd、Ba、Rb、Ag、Cu、-Zr、-SiO2、F,以磷和鈣為主,為典型的磷灰石及其有關的元素組合特徵。磷灰石Ca5(PO4)3(F,OH)中的Ca可被Sr、Cd、Ba、Rb、Zn等其他元素替代,其礦物的穩定性與pH值及Fe、Al、Mn、粘土礦物對P的吸附有關,在酸性介質中易風化溶解。Ca5(PO4)3OH稱為羥磷灰石(hydroxylapatite),是動物硬組織,如牙齒和骨骼中的主要成分(它還可在機體的各個部分,包括局部的和系統的結締組織、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中沉積,醫學上稱為異位鈣化),亦存在於貝殼和珊瑚中。文化層中出現該類元素組合(以因子2代表的元素含量值高),盡管不能斷為沉積有人體的殘骸,但可推測為人類活動明顯,作為人類食物的動物骨骼、貝殼等多有保存。該元素組合主要在大溪和湯家崗文化層表現明顯的正高峰,是因為取樣點為灰坑,如大溪文化的城頭山遺址。所以,「磷灰石型」元素組合表示人類活動明顯的生活環境;也可將這種元素組合定義為比較原始的人為作用——狩獵文化的特徵元素組合。
因此,以因子1的元素組合和「磷灰石型」元素組合(因子2)結合,可能是區分自然與人文文化景觀變化的重要標志。圖6-4為各文化層樣品在因子1和2上的投影。在圖上,這84個樣品按時代聚合在一起,並表現出一定的演化趨勢,說明這些因子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環境信息,由其可很好地將文化層進行分類。
TOC、TC、N、Cu、Hg、Br和負相關Zr的元素組合(因子3)為植物茂盛、有機物豐富、氣候溫濕的標志,可以間接推測為人類農耕活動明顯,將這種元素組合定義為相對比較進步的人為作用——農耕文化的特徵元素組合。其在大溪文化層與因子2 的「磷灰石型」的因子得分均高,可能代表著與其下伏的湯家崗文化層有不同文化景觀,可以認為,以大溪文化層為轉折,由狩獵文化向農耕文化過渡。
因子4,元素組合主要為MgO、K2O、-Ti、-SiO2、-Nb、次有Al2O3、F、I等。Mg、K的元素組合可能與鹽類,如鹵石、鉀鹽鎂礬等礦物有關,Ti、SiO2、Nb的負相關則表示石英等碎屑礦物較少。因此,本組合反映了文化層堆積時的氣候相對較乾熱,雨水較少,掩埋古人生活器物的泥沙為較細的物質。
圖6-3A 澧陽平原文化層元素組合的因子得分圖(1)
樣品序號數字為表6-1中的層序號
圖6-3B 澧陽平原文化層元素組合的因子得分圖(2)
樣品序號數字為表6-1中的層序號
圖6-4 各文化層樣品在因子1和因子2上的投影
上述4種組合的方差累積達61.7%。
其他尚有如下幾種組合:因子5,元素組合為Ce、Co、Mn、Pb;因子6,元素組合為-S、Na2O、Rb、Ag、-Br;因子7,元素組合為-Mo、Y、Na2O、La、I;因子8,元素組合為U、Se、Be、-Tl;因子9,元素組合為磁化率、Ba、Cu;因子10,元素組合為 pH、B、Na2O、-Tl;因子11,元素僅有Cl。其意義將在後面進一步討論。
2.文化層元素組合的聚類
對澧陽平原21個遺址86個文化層按元素組合進行樣品聚類分析。結果發現無論是以55種元素(及指標)為變數(即對所有變數而言,無厚此薄彼,同等對待),還是以區內影響文化層元素分布的所有自然和人為作用(即全部的11個因子)為變數,作Q型聚類分析,發現雖整體規律明顯,但有不同時代文化層聚集到一起的現象,說明影響區內文化層元素分布自然和人為作用過於復雜,互相干擾,反而不利於分類。
以前4個因子得分為變數進一步分別作Q型聚類分析(圖6-5),發現其結果明顯優於上述以11個因子為變數所作的聚類分析。所謂「優」,粗略來看,就是一簇一簇比較明顯。因此,可以以前4個因子為變數對文化層進行樣分類。
『柒』 文化元素有哪幾種形式
文化元素一般包括三種類型:
一是物質類,主要指通過現實中存在的有形產品表現出來,具體可表現為漢服文化、青銅器文化、茶文化、農耕文化、剪紙、皮影民俗文化、山嶽文化等;
二是精神類,主要指精神文化,包括哲學、科學、宗教、藝術以及各種思想觀念,具體可表現為禪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等;
三是象徵符號類,主要指通過語言、姿勢、表情、動作、聲音、圖形、標志等體現文化要素,具體可表現為二次元動漫文化、傳說故事、影視作品、熊本熊、米老鼠卡通形象等。
新時代文化消費的發展趨勢
消費升級背景下人們開始追求高品質、高效率、個性化的消費,全新消費特徵浮現出來,文化的發展也有了新要求,對於文化產品的消費也從千篇一律的文化衍生品逐漸變成追求更具審美、更有底蘊、更貼近生活的文創產品。
2019《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中也提出要通過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因而文創產品通過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當代生活,正是迎合了消費升級背景下的全新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