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哪些
從比較具有地域特徵、遺跡內容也比較多的地方來說,多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歸納起來,比較典型的,大體有下列幾處:
河姆渡文化,位於浙江餘姚,距今大約七千年;仰韶文化,位於豫西澠池,距今大約六千年;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赤峰,距今大約六千年;馬家窯文化,位於甘肅臨洮,距今大約五千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杭州,距今大約五千年;龍山文化,位於山東章丘,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齊家文化,位於甘肅廣河,距今大約四千年。這些地方的文化遺址,充分反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
② 舊石器文化遺址有哪些
在黑龍江省右岸塔河境內的呼瑪十八站有一處舊石器晚期遺址,在遼東半島的復縣有一處古龍山洞文化遺址,在這廣闊的東北大地上,到處都留有東北土著先民原始群體活動的足跡。
在舊石器早期,遼寧省本溪地區就生活著廟後山人,廟後山人與「北京猿人」是同時代的古人類,同屬於舊石器早期的晚期猿人。
廟後山人是東北早期直立人的代表,也是東北地區發現時代最早的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廟後山位於遼寧省本溪中部,南距太子河支流湯河500米左右,古人類遺址在山坡南麓距地面約30米的石灰岩洞穴中,洞口向南,洞高5米。該遺址發現了一顆殘缺一角的古人類牙齒化石。
在舊石器中期,在遼寧省營口永安西田村一帶,生活著金牛山人,他們在距今20多萬年以前,就活躍於東北南部地區,適應了較為復雜的生活環境。
在二三十萬年前至50000年前左右,即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就是早期智人階段。金牛山人和喀左的鴿子洞人是這個時期東北古人類的主要代表。
他們已由直立人進化為了早期智人,建立了以血族群婚為基礎的血緣家族。金牛山人和鴿子洞人的後期,更為進步的族外群婚開始出現,並逐漸發展鞏固了下來,這為向氏族社會的過渡奠定了基礎。
鴿子洞遺址位於遼寧省西部山區大凌河上游的西岸,是一處天然溶洞。在這遺址內出土了300餘件舊石器,有豐富的用火痕跡和30餘種哺乳動物化石,還有一顆相當完整的小孩第二下前臼齒。據推斷,鴿子洞人約為15萬年前後的古人類。
在舊石器的晚期,在吉林省安圖明月鎮與榆樹周家油坊一帶,就分別生活著安圖人、榆樹人。在黑龍江省哈爾濱西南郊閻家崗地區,生活著哈爾濱人。
在東北地區,還有遼寧省海城仙人洞、大凌河畔鴿子洞等30餘處舊石器文化遺址。這些東北地區的古人類,基本代表了人類起源與進化過程中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大發展階段。
從50000年前至10000年前,這個時期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東北的古人類便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早期階段。這個時期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物質文化有了相當顯著的發展,突出表現為壓制石器、雛形陶器、磨製骨器、裝飾品等具有時代特徵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已經出現了。
遼寧海城仙人洞遺址出土了一些鑽孔獸牙裝飾品。由於生產工具的進步,人們掌握了獸骨的鑽孔技術,並且在獲取生活資料的必要勞動之外,開始有了一定的剩餘時間用來生產裝飾品。
裝飾品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意識的發展和對美欣賞觀念的提前,因而創造了粗獷的原始藝術作品。
在這一時期,一些古人類繼續利用天然山洞,保持著穴居狀態,更多的人類家族則走出洞穴,開始生活於山坡或河谷台地了。如扎賚諾爾遺址位於前哨化的蘑菇山山坡上,哈爾濱附近的一系列遺址都分布於松花江的階地上。
原始人按照自己意願選擇更宜於獲取生活資料和靠近水源的地方,並自己動手建造簡陋的居址或房屋。人類開始了半定居生活,除採集、狩獵之外,捕魚業也開始成為原始人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之一了。
海城仙人洞遺址中出土了一件骨制魚叉,這使我國同時代的內容又有了極大豐富,這說明捕魚業在東北古人類生活中開始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這時期,原始群向原始氏族的轉化開始完成,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也隨之轉化為社會的勞動分工,於是氏族出現了,私有制由萌芽而產生。在這個時期,是東北古人類蓬勃發展的繁榮時代,是他們進行規模空前的大遷徙、大遠征的時代。
遼寧省葫蘆島市設縣治開始於清光緒年間,始稱江家屯撫民廳治所置於江家屯,後來遷至連山。從這里發掘的文物、遺址、遺物證實;遠在數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勞動、繁衍、生息。
1921年6月瑞典地質學家特生博士對境內南票區沙鍋屯二里媳婦山東坡天然洞穴發掘的人骨、石器、骨器、彩陶片進行鑒別,認為遺物為距今7000年以前新石器晚期的人類遺物。
其中紅胎黑彩陶皿與河南仰韶村出土的彩陶同屬於一種文化類型,而長頸瓶陶片又與甘肅出土的同類同期文物相同。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龍王山區寺兒堡鎮北出土的古墓等,都證明本地屬於「紅山文化」,是古代南下遼西的一種文化類型,是古代人群部落沿北向南延伸的整體。
這些確鑿的文化遺址都證明東北古人類為了開拓東北古老的活動空間,探索新的未知生活領域。
③ 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都有哪些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最早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之一。它位於餘姚市河姆渡鎮,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它發掘於1973年,是中國最早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之一。平涼台古城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城市遺址。位於河南省淮陽縣東南4公里處的大竹村西南。平涼台古城遺址為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歷史。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④ 中國四大石雕之鄉在哪裡
1.山東省嘉祥——中國最早的石雕獅子在嘉祥------「武氏墓群石刻」。這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聯合國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樓蘭石獅--推陳出新,威風凜凜,威猛霸氣,鎮魔驅煞,祁佑生財。
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威嚴自尊與宏偉大氣。它象徵著一種富貴吉祥和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勢。是每一個有創業進取精神的企業所首選的鎮家之寶。經過嘉祥無數能工巧匠的辛勤創造,石獅工藝造型體現出當代藝人的卓越才能。
2.福建省惠安——惠安,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中部,與台灣隔海相望,是福建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隸屬泉州市。惠安面積668平方公里,名列全國經濟百強縣,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雕刻)之鄉」、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石雕之都」。
惠安雕藝源遠流長,源於黃河流域的雕刻藝術融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於一體,汲晉唐遺風、宋元神韻、明清風范之精華,形成精雕細刻、纖巧靈動的南派藝術風格,與建築藝術交相輝映,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
3.浙江省青田——青田石雕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這已被1989年冬江西新干縣出土的商代文物"玉羽人"得以考證。青田石雕多次在國際博覽會上得金獎、銀獎,贏得極高的聲譽,新中國成立後,又多次被黨和國家入選作國禮贈送外國元首。
1992年國家郵電部專門發行了四枚石雕特種郵票,1995年、1996年青田分別被國務院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石雕藝術之鄉"和"中國石雕之鄉"。
4.河北省曲陽——河北省曲陽縣4公里長的雕刻路上,兩邊或蹲或卧的石獅、鬃毛飄逸的石馬、神態安逸的長頸鹿等數百萬件和類動物石雕作品,件件栩栩如生,彷彿走進了「野生動物園」;漫步在雕刻展銷廣場上,近10萬件石雕、玉雕、風景石、石材等雕刻產品琳琅滿目,又彷彿置身於「玉林石海」中。
(4)石頭文化遺址有哪些擴展閱讀
石雕,指用各種可雕、可刻的石頭,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常用的石材有花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質量堅硬耐風化,是大型紀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中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舊、新石器時代,石器加工是嶺南原始先民謀生的手段。在珠江口的香港、澳門、珠海發現多處岩刻,以復雜的抽象圖案為主,採用鑿刻的技法,尤以珠海南水鎮高欄島岩刻為巨,最大的一幅高3米、長5米,明文鑿刻,線條清晰,從復雜的線條中還可辨認出人物和船刻。
據研究,該處岩刻年代約為公元前1000年,是青銅時代的作品。南越王宮署遺址發現有多根四方基座八角稜柱形石欄桿,是中國建築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欄桿構件。南越國御苑遺址,以石板作冰裂紋精工鋪砌的石池、蜿蜒曲折的石渠、巨大石板架設的石室以及多種石構件,為中國秦漢遺址所首見。
南越王趙昧墓,是迄今所知嶺南規模最大的石室墓,墓室巨石重達2.6噸。墓中出土的244件(套)的玉器,其中包括71件玉壁以及兩件青玉圓雕舞女、1件浮雕卷雲紋的青白玉雕角杯,還有絲鏤玉衣、龍虎並體玉帶鉤,龍鳳紋重環玉佩、獸首銜壁,均可謂精美絕倫的珍品,反映了當時加工玉石的高超工藝水平,可見南越國已掌握了開料、造型、鑽孔、琢制、拋光、改制等手法以及鑲嵌工藝。
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滑石烤爐、耳杯、豬、枕以及石硯、研石。礪石及磨製精細的石斧等。說明石雕也是被重視的工藝。
從人類藝術的起源就開始了石雕的歷史。可以說,迄今人類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沒有哪一種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工巧匠它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萬古不衰。
石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從那時候起,石雕便一直沿傳至今。在這漫長的歷史中,石雕藝術的創作也不斷地更新進步。不同時期,石雕在類型和樣式風格上都有很大變遷;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審美追趕求,不同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都在制約著石雕創作的發展演變。石雕的歷史是藝術的歷史,也是文化內涵豐富的歷史,更是形象生動而又實在的人類歷史。
⑤ 中國有巨石文明的遺跡嗎
作者:紫紫紫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1184450/answer/5356804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一、巨石文明:
巨石文明以一些粗石巨柱或條狀塊石組成的石結構建築為標志的一種史前文化,從石器時代至銅器時代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時間多分布在5000到6000多年左右。從類型、形狀、功能等可分為墓石石棚(Dolmen)、列石(Alignment)、石圈(Cromlechs)、石座(StonSeats)、金字塔形建築(PyramidalStructures)、石台(StonTerraces)、獨石(Menhir)等。
從世界范圍來看,中東地區是巨石文化的起源地,在中東地區除了零散的巨石文化現象分布,如在底格里斯河岸發現的「勝利石柱」和方錐體大石碑外,更是表現出了用巨石作材料進行大規模精美建築,典型的比如黎巴嫩的巴爾貝克神廟和埃及的大金字塔。而在歐洲西部,最為常見的巨石建築是石墓、石陣等。
二、巨石文明的傳播:
巨石文化起源中東,我個人認為傳播的路線分東西兩條路線(非洲我也不清楚哎。)分別是中東-中亞-東北亞/東南亞-美洲;中東-地中海-歐洲/大西洋-英國-北歐
1、中東-中亞-東北亞/東南亞-美洲
(1)、東部路線以中東為中心,向東北方面傳播到中亞和東北亞,然後再傳播到美洲。向東南方向傳到南亞和東南亞。
在中亞地區,巨石文化主要以巨大的石圈、列石、鹿石等為代表,遺跡基本上集中分布於鹹海東岸高地到西伯利亞及蒙古東北部的廣大地區,如在中亞一些國家曾發現了類似納斯卡線('Nazca Lines')遺跡的巨石陣(納斯卡線最早發現於南美國家秘魯)。而在蒙古和我過東北也都發現過以石鹿、石棚為主的遺跡。
敘利亞、約旦以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廣袤沙漠中的納斯卡線。(距今2000年以前)敘利亞、約旦以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廣袤沙漠中的納斯卡線。(距今2000年以前)
===========
新疆富蘊縣恰爾格爾鹿石(公元前10到前6世紀的青銅時代)新疆富蘊縣恰爾格爾鹿石(公元前10到前6世紀的青銅時代)
===========
(2)、在東南亞的越南、寮國、柬埔寨乃至蘇門答臘、爪哇等地以及南亞的印度都發現過不同形式的大石遺跡,主要是以石棚、石圈等建築為主,作用多為墓葬祭祀。
2、中東-地中海-歐洲/大西洋-英國-北歐
(3)、西部路線主要是從中亞到土耳其經地中海到達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再經伊比利亞半島到達英國和北歐,主要為海路傳播。形式多為石棚、石陣等。如土耳其哥貝克力山丘石陣(Gobekli Tepe),法國布列塔尼半島上的卡納克石林(法語:Alignements de Carnac)、英國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的巨石陣(stonehenge)等。
卡納克石林(法語:Alignements de Carnac,距今約為3300年左右)卡納克石林(法語:Alignements de Carnac,距今約為3300年左右)
===========
土耳其哥貝克力山丘石陣(Gobekli Tepe,科學家經碳14鑒定距今至少1萬2000年)土耳其哥貝克力山丘石陣(Gobekli Tepe,科學家經碳14鑒定距今至少1萬2000年)
===========
英國巨石陣(stonehenge,距今約4300年。)英國巨石陣(stonehenge,距今約4300年。)
3、美洲及海洋
巨石建築在美洲大量存在,主要分布在北美以及南美的墨西哥、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等國,在太平洋的一些小島嶼上也有分布。多是史前以及瑪雅文化和印加文化的遺留物,主要以石像、石陣、金字塔形建築主。
墨西哥塔巴斯科石頭雕像x16(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400年)墨西哥塔巴斯科石頭雕像x16(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400年)
===========
墨西哥大學城以南的瑪雅庫庫爾坎金字塔(約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墨西哥大學城以南的瑪雅庫庫爾坎金字塔(約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
秘魯的印加薩克薩伊瓦曼遺址(建於公元1400年左右)秘魯的印加薩克薩伊瓦曼遺址(建於公元1400年左右)
===========
三、中國的巨石文明以及和世界各遺跡對比
中國也是有巨石文明遺跡的!不過大部分都保護不利,(比如安徽凌家灘巨石陣。。尤其在中原地區的,偏遠地區好的多。)遺跡與中亞、西亞地區的大石文化比較接近,多屬墓葬類和宗教祭祀類的建築物。相對集中地分布在東北、新疆、西藏、以及西南偏遠地區,類型多為石墓石棚、石人石像、鹿石、列石石陣等。
1、石棚or石墓
(1)、石棚:國內一說是宗教祭祀建築物,一說是石墳墓。在國外,德國人稱之為「巨人之墓」、比利時人稱之為「惡魔之石」、葡萄牙人把它叫做「摩爾人之家」、法國人稱之為「仙人之家」和「商人之桌」、埃及人稱之「馬斯塔巴」(「mastaba」阿拉伯語,原意是「石凳」)。國外多用英文Dolmen來表達,意為石頭架成的史前墓石牌坊,有點類似我國帝王陵墓神道前的一些建築。
(2)、分布:在我國多分布於吉林、遼寧、山東、河南、安徽、浙江、湖南、四川、西藏等地,其中以遼東半島南部巨石石棚發現為最多。在世界上歐洲、北非、中東、亞洲地區也有廣泛分布。呃,我大英腐國尤其多。
(3)、分布年代:各個年代的都有,多集中在公元前4500到3700年之間。
遼寧蓋州石棚。遼寧蓋州石棚。
遼寧鞍山海城析木城石棚遼寧鞍山海城析木城石棚
湖南永州石棚(據說距今二萬余年=.=)湖南永州石棚(據說距今二萬余年=.=)
2、鹿石
(1)、鹿石:一般指表面雕刻有以鹿為主的動物形象和武器工具形象的擬人化石柱,因雕刻的大多數形象是鹿,所以也稱之為鹿石。
(2)、分布:在我國多分布在新疆地區及內蒙古地區。在國外主要分布於蒙古份分布最密集,與蒙古接壤的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以及圖瓦和阿爾泰地區、哈薩克共和國東部、俄羅斯東歐部分以及西到德國易北河流域也零星分布極少量。
(3)、分布時間:最早可以上溯至3000年以前。
新疆的鹿石。新疆的鹿石。
===========
3、石人or石像
(1)、石人:是以石材為主雕刻的許許多多栩栩如生的人像。
(2)、分布:我國多分布於新疆阿勒泰地區,目前已發現200餘尊。在世界范圍,石人or石像廣泛分布在歐洲、中亞及美洲以及太平洋小島。
新疆阿爾泰草原石人(新疆發現的200多尊石人,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山、天山、准噶爾西部山地的博爾塔拉州等10個地州市境內。)
復活節島石像復活節島石像
===========
四、總結:
通過以上了解,巨石遺跡的種類豐富,雖然在形狀、功能、性質等方面可能應各不相同,但在總體特徵上,歐亞地區的巨石文明還是有不少相同點的。比如都處於多山多石頭的地方,有充足的原料。比如大部分作用相同,如用於宗教祭祀的圖騰,又或者是為死者建造含有紀念意義的象徵物等。(2013年8月,考古學家研究顯示英國史前巨石陣挖掘發現至少63具人類屍骨,推測最初這里曾是一個墓地,大約100年之後才開始建造巨石陣。)正是由於這兩種最基本的相同因素,巨石遺跡在世界不同的地區都有一定的分布,從而形成了在建築形式上具有抽象美的「巨石文化」。
===========
下面有知友問這個是怎麼開鑿的,僅以兩個為例:
1、復活節島石像
有科學家論證是用橇棒、繩索把躺在山坡上的石像搬到大雪撬上,在路上鋪上茅草蘆葦,再用人拉、棍撬一點一點移動前進的。但也有科學家驗證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層凝灰岩甚至是浮石,岩石的比重達到1.7克/立方厘米,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於1.4克/厘米3。復活節島的大部分雕像高度為3-5米,10-12米的雕像並不多,只有30-40尊,它們的重量至多也不過10多噸,大部分雕像的重量還不到5噸。所以還有美國研究團隊提出了另一種說法,認為石像是「走」到海邊的。
2、英國巨石陣
有關報道,1998年夏天,英國考古學家朱利安,經過幾年的研究和考察,決定用最古老的建築方法重新運送和豎立一塊長8米,重40噸的復制巨石。運送的具體方法是把滾木放在一段木軌上,並在軌上塗上了油脂。而豎立方法是他們先挖了一個2.4米深的土坑,並將巨石的中心放在土坑邊緣的上方,然後採用了一個A字形支架,用將近80人才輕易地樹起了第一塊巨石,並又用同樣的方法立起了第二塊巨石。
⑥ 比較典型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有哪些
從比較具有地域特徵、遺跡內容也比較多的地方來說,多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歸納起來,比較典型的,大體有下列幾處:河姆渡文化,位於浙江餘姚,距今大約七千年;仰韶文化,位於豫西澠池,距今大約六千年;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赤峰,距今大約六千年;馬家窯文化,位於甘肅臨洮,距今大約五千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杭州,距今大約五千年;龍山文化,位於山東章丘,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齊家文化,位於甘肅廣河,距今大約四千年。這些地方的文化遺址,充分反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
⑦ 這么記住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有哪些文化遺址
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包括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北京人文化、觀音洞文化、丁村文化、陽高許家窯人文化、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等
⑧ 西部細石器文化遺址有哪三種類型的
西部細石器文化遺址有洞穴、岩棚和露天遺址,既有工具制場,也有短期棲息營地。南部的石片石器文化系統則是從中期石片石器文化發展而來的,且分布得也很廣泛。該文化中細石器工具很少,主要以石片石器為其特徵。值得注意的是在它的一些晚期遺址的洞穴、岩棚里發現了岩畫。
⑨ 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有
大地灣(老官台)文化,距今60000——4800年,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於甘肅、陝西等地區,是華夏先民在黃河流域創造的古老文明,是華夏文明來源之一。曾以最早發現地老官台命名,後改名大地灣。主要發現:宮殿建築雛形、我國最早的陶器和彩陶、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的朱彩符號、黍、稷發祥地、最早繪畫等等。
也有人提出:良渚古國遺失後,中原漸成史前東方文明中心。5300——4500年前,良渚是否為東方文明中心尚需考證,而中原乃至黃河流域的先民一直都未停歇前進的腳步,其中不乏先進的文明形態,地下至今還埋藏著多少未知的秘密,需要時間來考證。被世界認可了便是祖宗的想法太過可笑,未被認可不代表文明沒有發展。
⑩ 我國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包括哪些
我國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包括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北京人文化、觀音洞文化、丁村文化、陽高許家窯人文化、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等。
1、西侯度文化
西侯度遺址為中國境內最古老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1961~1962年發掘,發現於山西芮城西侯度村高出黃河河面約170米的階地上。文化遺物有石製品32件和燒骨、有砍痕的鹿角。研究者推測,該文化距今已有180萬年。
2、元謀人石器
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了元謀人遺址,元謀縣因此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元謀人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
3、匼河文化
匼河文化分布於山西省芮城縣匼河村一帶,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1957年發現,1960~1980年由賈蘭坡主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先後5次發掘。匼河文化以大石片製作的砍斫器、石球和三棱大尖狀器為特色。
匼河文化的遺物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燒骨是匼河人用火的證明。伴出的動物化石多為中更新世的典型種屬,象、鹿、水牛、披毛犀的共存說明匼河人的生活環境為溫帶氣候。
4、藍田人文化
藍田猿人遺址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15公里處的公王嶺和縣西北10公里處的陳家窩村兩地,是中國直立人化石及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物出土地點。藍田縣位於西安市東南方向,距西安只有十幾分鍾車程。附近有公王嶺猿人遺址,陳家窩猿人遺址,澇池河溝遺址,沙河遺址,紅河遺址等。
5、東谷坨遺址
東谷坨遺址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一個遺址,位於河北省陽原縣東谷沱村許家坡。東谷坨遺址所出土文化遺物有石製品1600餘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種類有刮削器、尖狀器和砍斫器。另外還有打擊過的骨片。該遺址與其附近的小長梁遺址被合稱為「東谷坨—小長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