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彩陶文化是指什麼
彩陶是指新石器時代繪有紅色、黑色和白色等裝飾花紋的紅褐色或棕黃色的陶品。這一時期的文化,稱之為「彩陶文化」。又因最早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所以也稱「仰韶文化」。
❷ 彩陶的製作過程是什麼中國的彩陶文化是如何起源的
彩陶:亦稱陶瓷繪畫,它是我國悠久的“國粹”——陶瓷藝術之中的藝術,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時期,陶上便出現了最早的彩繪。而瓷上作品相對紙本更具張力,彩陶藝術中融合了藝術家的各種創作思想、風格、語言,創作出風格各異而又多姿多彩的藝術珍品,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赭石和氧化錳作呈色元素,然後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胎體上呈現出赭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高度統一,達到裝飾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製作精美,以泥質陶為主,質地細膩,因之既是實用器皿,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由於色彩繪於燒制前,故和陶器一起焙燒後,色彩和陶胎結合緊密,不易發生脫落。彩繪的形式總體上可分為圖案和圖畫兩大類。
❸ 什麼是彩陶文化
彩陶最早於1912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其後在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地陸續發現。彩陶因時間的不同,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彩陶幾何紋盆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於黃河中游地區,以黃土高原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寧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另外還有磨光、拍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極具藝術美感。 由於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主要有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人面魚紋彩陶盤 半坡彩陶 最早發現於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彩陶文化歷史較早、特點突出、影響較大的一個類型。半坡彩陶的遺址,在河流的岸邊,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蘆、長頸瓶,另外還有盆類、罐類,與今天的盆罐大體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紋飾,多為散點式構圖。也就是說,在一件器型上,裝飾往往只佔據器面的一小部分,紋樣一般是自然形態的再現。半坡紋飾的形象可愛,表現了人類童年的天真稚氣和與自然的親切關系。仔細體味,有人與自然溶為一體的感覺,可以說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記錄。 紋飾形象主要描繪了當時人們接觸的動物,有奔跑的鹿、魚紋、人面紋、蛙紋、鳥紋、豬紋以及由以上紋樣兩種或三種組合的紋樣。也有一些單純的任何紋樣如折線紋、三角紋、網紋等。 廟底溝彩陶 廟底溝類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類似半坡的葫蘆形瓶。 廟底溝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點、線、面搭配得當,空間疏朗明快。曲面之間,穿插活潑的點和線,使紋樣節奏鮮明,韻律感很強。二方連續的組織結構,是節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較強的音樂效果。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閑靜的心態。彩陶漩渦紋雙耳罐 〖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還發現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制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制花紋。馬家窯文化的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制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熟的繪畫技巧。彩陶的大量生產,說明這一時期制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師。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雙耳高頸侈口帶流罐 半山彩陶 半山類型的彩陶器,多為罐、壺。造型飽滿近似球,足內收,腹近直線,由於器型的下半部內收,裝飾都集中於上半部。 半山類型的彩陶,是在馬家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馬家窯更豐富;她的繁榮昌盛、雍榮華貴的風格是由飽滿器型上的旋動結構的紋飾,黑紅相間的色彩,線條的粗細變化,及鋸齒紋、三角紋的配合,大圖案里套小圖案形成的。旋轉而連續的結構,使幾個大圓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連結,有前呼後應、魚貫而行、連綿不斷的效果,顯示一種融合、纏綿的氣勢。與器型共同構成一種雄偉宏大的氣勢。半山期,是我國彩陶文化的高峰階段,顯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馬廠類型彩陶 1924年秋發現於青海民和馬廠塬,主要分布於青海、甘肅等地,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但較之半山彩陶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數量、規模、藝術水平上與上述文化類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還有一種在陶器燒成後畫上紋飾的彩繪陶。 [編輯本段]技術條件 在早期陶器發展的幾千年中,制陶工藝尚不成熟,彩陶生產的技術條件無法具備,因此,陶器產生幾千年以後才出現彩陶。從出現陶器到生產彩陶,這是一個長期摸索、反復試驗、不斷改進的過程。 陶器生產之初,沒有刻意裝飾的紋飾,但加工過程中手捏、片狀物刮削、拍打器壁等往往會留下一些不規則的印痕。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他們逐漸將這種不規則的印痕轉變為有意的、規則的紋飾,如成排的剔刺紋、一圈的手窩紋等。早期陶器上大量出現的繩紋是在木棍上纏繞繩索滾壓器壁而形成的紋飾,既可增強陶胎的堅實度,又能起到美化陶器外表的裝飾效果,一舉兩得。後來只起裝飾作用的紋飾種類越來越多,逐漸演變為單純的裝飾花紋,也因此,人們對陶器的裝飾也越來越注重。隨著工藝條件具備,彩陶便應運而生了。 彩陶是將各種天然礦物顏料繪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繽紛的各類圖案,使陶器不再僅僅是實用品,而且還具備了藝術品的審美功能。其中大多數是先在陶坯上繪制,然後人窯燒制,顏料發生化學變化後與陶胎融為一體,這樣的彩陶色彩不易脫落,經久耐用而且美觀。還有一類稱為彩繪陶,是將顏料直接繪制到燒成以後的陶器上面,此類彩繪貼附在器物表層,使用過程中容易損壞脫落。大地灣文化中上述兩類彩陶同時出現,以前者居多。彩陶產生的技術條件有三:第一,生產彩陶的首要技術條件,是對天然礦物顏料的認識。作為彩陶顏料,必須在高溫燒窯時不分解,比如含量較高的赤鐵礦具有耐高溫性能。而且還要掌握礦物的顯色規律,什麼樣的顏料燒制後會變成紅色,或者會變為黑色,如此才能運用自如地生產出理想的彩。顏料經加工稀釋後才能使用,粉末的粗細程度、加水稀釋的濃度,都有一個不斷熟悉、掌握性能的過程;第二,陶坯表面必須達到一定的光潔度,顏料才能滲透到陶胎裡面。這就需要認真對陶土進行篩選、淘洗,拉坯成型後對器表還要反復打磨。考古發現中的彩陶大多是泥質陶,即便是夾砂陶如辛店文化,器表也都較為細膩。大地灣文化陶器主體是夾細砂陶質,但器表均抹有較光滑的泥質層;第三,燒陶的溫度越高,顏料的附著力就越強,紋飾越牢固。彩陶燒制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類便逐漸改變了陶窯結構,加大了窯室的密封力度,以達到燒制工藝對彩陶生產的保障。
❹ 彩陶鑒定方法詳解
彩陶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工藝,起源於中國古代。中國是一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之都,而彩陶,作為這座文化之都的文化財產,一直延綿至今,深受人們喜愛。彩陶的種類繁多,有各式各樣的紋理,在中國的市場上也有很多的彩陶工藝品的。現在還有很多的碗碟是採用了彩陶,但是彩陶在現在的市場上來說假貨還是不少了,那麼要如何進行鑒定呢?
彩陶的鑒定方法:
1.想要鑒定彩陶的真假,首先看它的胎質。遠古的時候,人們製作彩陶的條件是有限的,但是因為條件有限,所有使用的材料都是非常的天然的。遠古時代的人們會使用經過河水沖刷過的優質陶土進行製作彩陶。這樣的土質是非常的純凈的,而且沒有雜質,非常的溫潤。
2.彩陶是一種比較有「膠」質感的陶器。古代的時候燒造的技術條件是比較差的,所以一般溫度會較低,但是這樣的陶器出來之後是具吸水性的,而且很強。一般用手去敲打,能聽到低沉啞音的。相對來說是比較輕的,沒什麼重量感。濕水之後能聞到土葷的氣味。彩陶是古代的人使用的生活用具,所以在出土之後就會有一些磨損和氧化。
3.彩陶的造型給人的感覺應該是古樸和淳厚的,相對比較的自然和柔和,有種飽經滄桑卻沒有火氣感的。而古代是沒有什麼尺寸可言的,所以一般製造出來的彩陶都是規格不一的。因為都是純手工捏造的,所以會有些輕微的變形。表面上看起來也是會有一些凹凸感的。這些都是正常的。
4.在古時候,彩瓷上面的紋飾,都是代表一個部落和氏族的,是一種標志。所以圖案各式各樣,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在裡面。而不是很現代的。一般會有鳥紋之類的圖案,變化上非常的多,但是和現在的工藝是有一定的差別的。
彩陶的鑒定方法,小編已經安利給大家了,大家看完之後學會如何鑒定彩陶的真假了嗎?現在很多人都對中國的工藝品感興趣,都喜歡珍藏一些小玩意兒,彩陶是一種具有珍藏價值的工藝品,也是相對比較少見的。所以想要收藏和購買彩陶的親們一定要好好的看看小編分享的鑒定方法。一定要學會如何對彩陶進行鑒定,預防被不法商家欺騙。
❺ 彩陶的文化價值有哪些
彩陶的文化價值有哪些
彩陶的文化價值有哪些,彩陶又叫做軟陶,也有人把它稱作燒烤粘土,在這種材料裡面往往都會添加色素以及可塑劑,它們的特點就是無毒無味很容易保存。所以是很多寶貝喜歡玩的玩具。彩陶的文化價值有哪些
彩陶發源於距今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一起發明了燒陶技術。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綵帶,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並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一、彩陶與彩繪陶
廣義的彩陶概念應當包含彩陶和彩繪陶。為了區分兩者,學界和收藏界通常都把它們分開命名。
彩陶是在預制好的泥質陶坯上,用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然後入窯燒制而成的陶器。彩繪陶是在預先燒制好的素麵陶胎再繪上彩色紋飾的陶器(圖一)。兩者的區別在於彩陶是先畫後燒,彩繪陶是先燒後畫。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是中國第一個考古學文化名稱,由瑞典學者安特生主持並命名的,其分布范圍涉及河南、河北、陝西、山西、甘肅、青海等地。仰韶文化經歷了長達2000年的`發展,其器型紋飾也在發生著變化。考古學界通常把仰韶文化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早期稱半坡類型,中期稱廟底溝類型,晚期稱半坡上層類型(西王村類型)或半坡晚期。甘肅大地灣遺址也出土了很多仰韶文化類型彩陶。由於發掘面積大,出土文物豐富且有比較鮮明的個性特徵,具備文化命名條件,因此學界主張把該地區的仰韶文化早、中、晚三期分別稱為大地灣二、三、四期。
二、不同文化彩陶的器型紋飾特徵和演變脈絡
大地灣一期和師趙村一期彩陶
大地灣一期和師趙村一期在時間上先後繼承,彩陶紋飾上也大體相同。通常是在圜底缽、三足缽、圈足碗等陶器的口沿外側繪一道兩三厘米寬的棕紅色帶紋。通俗地說,就是在碗口外面畫了一圈顏色。所不同的是,大地灣一期多為棕紅彩(圖三),師趙村一期多為黑彩。有的在器口內側也畫一圈較窄的紅色帶紋,還有少量彩陶在內壁上繪有簡單的點、圈、直線、弧線等紋飾。
此期彩陶紋飾簡單,屬彩陶初創期。但不要小看這簡單的帶狀紋,它的意義在於:這是生活在我國大地上的原始先民創造的迄今所知最早的彩陶藝術,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批用筆創作的美術作品。他們第一次使用軟筆,第一次使用顏料在曲面上繪畫。我們不知道原始先民在陶器上作畫的最初動因,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在陶器上彩繪是為了滿足他們精神上的需求。
軟陶適合三歲以上的兒童玩,但是12歲以下的兒童,需要家長陪同,尤其是在用比較尖銳的工具時,我們一定要特別注意。
用軟陶可以做什麼?
軟陶可以做飾品,比如說項鏈、耳環或者是手鏈等,實際上我們能做很多這樣可愛的小東西,壽司、草莓等,然後給它安一個小掛鉤,當項鏈也好,當耳環也好,或者做一個鑰匙扣都很方便。基本上只要你願意,想到的物品都可以做。
軟陶是怎麼成形的?
軟陶捏好後,只要放進溫度達120攝氏度的專門烤箱,經過10到15分鍾的烘烤就可以了,拿出來後就非常硬,不變形、不褪色。而且高溫出來後永遠不會再變軟了。最好不要用微波爐,因為微波爐的溫度不好掌握,製作軟陶有專門的烤箱。實在需要用微波爐,千萬不能把金屬材料放進去,而且溫度要控制在100攝氏度左右。
捏一個小草莓需要多長時間?
其實小朋友只要用幾分鍾的時間就可以捏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比如說孩子看到了藍天,就想到可以捏一隻小鳥或者一朵白雲。這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而且讓他們更有興趣認識周圍的事物,同時也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想像力,對他們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認識事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軟陶製作需要注意什麼?
製作之前,要先把手清洗干凈,冬天軟陶做起來會比較硬,此時要准備熱毛巾或者是溫水,讓軟陶變軟。或者先放到烤箱稍微加熱即可變軟。
❻ 有誰知道中國彩陶發展史啊,盡量詳細點的。
彩陶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的一種形式,分布極為廣泛,就藝術成就而言,主要有兩大系統:一是分布於黃河中上游地區的仰韶文化,主要以半坡——廟底溝彩陶最具代表性。二是分布於黃河上游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著重介紹這兩個時期的彩陶的特徵與歷史。
一、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
仰韶文化形成於7000年前,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晉南地區。仰韶文化是以紅陶、彩陶為特色的文化。仰韶文化的歷程很長,大約存在於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左右,延續約2000年之久。在2000年的發展過程中,仰韶文化彩陶在造型、紋樣方面都體現出獨特的裝飾美感。彩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藝術欣賞品。彩陶的裝飾是最能體現原始裝飾設計成就的。
二、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包含了漫長的史前藝術,彩陶是這一歷史長河中的經典階段,奠定了藝術發展的形式基礎。
❼ 彩陶文化有哪幾個類型啊
彩陶文化分為五大類型:
1、半坡型彩陶:分布於渭河流域,以陝西的關中平原為中心向四周發展.代表型陶器有大口圓底陶盆、折腹陶盆、細長頸陶壺.代表器物有人面魚紋盆.主要文飾有 繩紋,線紋.弦紋錐刺紋.
2、廟底溝型彩陶:廟底溝型彩陶是在半坡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分布中心在陝西、河南、山西三省,范圍比半坡類型大.以深腹曲壁的碗、盆為主,還有灶、罐及大口鼓腹小平底缽最典型,顏色黑多紅少.文飾主要有花瓣紋,鉤葉紋三角渦紋條紋和網紋.
3.馬家窯型:點的運用成為這個時期的裝飾特點.其風格較為旋動和流暢.
4.半山型:旋渦紋的流動曲線和網格紋靜止的直線形成了對比 ,大量運用了紅色彩繪,產生了極強的節奏感.
5.馬廠型:顯得粗獷莊重豪放.直線網紋蛙紋是其特點,具有簡練剛勁的藝術風格.
❽ 彩陶文化是什麼
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最初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在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內蒙、湖北也均有發現。其中河南、陝西出土的陶器最多,裝飾也最為多樣。彩陶採用泥條盤築法制坯,用鐵、錳等礦物原料繪飾紋樣,燒成的陶器紅底黑紋。
彩陶人面魚紋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