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本土文化通道是什麼

本土文化通道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08 18:49:18

⑴ 名詞解釋:本土文化,外來文化

外來文化就是不是本土文化以外的文化統稱外來文化

本土文化本身,包括了宗教、風土民情、眾生群像、民間俚曲、禮俗好尚等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

我們國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每一個省市區都有豐富的文化歷史資源。如何看待這些文化歷史資源在美術教育中的作用,是美術課程標准向我們提出的新問題。在貫徹實施《美術課程標准》的過程中,有三種認識應當澄清,一個是:是不是許多地區沒有美術館、博物館,就不存在課程資源了呢?不是。比如當地的民居、老街、木雕、磚雕、泥塑、織綉、服飾、拴馬樁、橋梁、牌坊、廟會、集市,甚至一些民俗活動,都是非常生動的美術資源。
另一種認識是只有那些非常著名的民間藝術,像山東高密的泥玩具,河北蔚縣的剪紙,無錫的大阿福等「經典」的藝術品才能被稱為課程資源,沒有名氣的文化歷史資源不能算是課程資源。這種認識會使一些人看不到身邊的課程資源,那課程資源不是一下子就少了許多了嗎?
第三種認識是:一談本土文化資源就是帶「老」字的東西,老房子、老字型大小、老玩具。其實,本土文化資源不一定都是老的,還有許多現代的文化資源也是美術課程資源,有時還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北京的西單文化廣場,有一個標志性的建築是現代雕塑,已為廣大群眾接受。廣州市前幾年編了一套鄉土美術教材,就把許多現代的東西列為美術課程資源,本土文化資源不一定就都是老的。
台灣在前幾年就鄉土教材問題進行過一番研究,應該對我們認識本土文化資源有積極的啟示作用。屏東師范學院的陳朝平把鄉土美勞教材分為四類:
1.風土民情類——特殊的自然景觀、名勝、公園、游樂場所、重要建築、市場、田園、工廠、交通等。
2.生活應用類——校園美化設計、造景、立體模型設計與製作。
3.傳統民俗類——幫助兒童認識社區傳統藝術生活必需品的題材。這類題材以民俗藝術為主。居民宗族、祖籍、宗教的不同,如高山族的山胞、客家、閩南、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而有較大的差異,與地區關系較小。寺廟、教堂建築、裝飾及禮器、古跡、舊建築物,以及傳統農、工具、傢具等。
4.當代藝術類——幫助兒童認識藝術對社區生活之貢獻的題材,這類教材以當前社區的純藝術及應用藝術為主。社區的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社區人士收藏的藝術品,公共場所的雕像、壁畫、具特色的建築、牌樓、紀念碑,游息場所、商店、百貨公司的櫥窗、招牌、商品陳列及包裝、燈光設備等。
人物資源很重要,許多人談起文化資源總是忘掉人。其實,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人也就沒有了文化,文化是人創造的,本土文化中要突出人。古代人談起浙江時,總是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他們就是把天地與人聯系起來看問題。像烏鎮是一個有名的旅遊點,那裡出了作家茅盾,附近還有豐子凱。說起紹興,自然首當其沖的要說魯迅、秋瑾、徐青藤等人。在名人資源里,特別要關照民間藝人,他們是一筆特別的文化財富,當地的文化與他們密不可分。我們要了解這些名人的創作環境,了解他們是如何走上藝術道路的,如果有條件最好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

文化傳播的四個階段:第一個是口頭傳播,還有什麼請表明書籍出處和出版社

文化傳播的四個階段:由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組成,

現在發展到國際互連網傳播,傳播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帶來人類傳播能力的飛躍。可以說,傳播技術的應用對文化傳播范圍、傳播效果的影響越來越大。

參考這里:

口頭 /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眾傳播
金玉萍--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新聞系

--------------------------------------------------------------------------------
非物質文化遺產 加入時間:2007-3-6 11:13:20 xjzjw 點擊:544
一 人類口頭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是指在歷史、藝術、人種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及文學方面有特殊價值的傳統文化活動和口頭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語言、故事、音樂、游戲、舞蹈、風俗以及各種藝術表達手段。口頭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是對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貢獻。發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在,全球化趨勢日益顯著,文化標准化、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等對傳統文化構成了嚴重威脅。許多傳統和民間文化(包括口頭 / 非物質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的甚至瀕臨消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號召各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大力搶救和保護「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保持和再造利用的社會和經濟環境意識來支持和保護好各種口頭與非物質傳統」,以保持全球文化的多樣性。民族文化遺產面臨的嚴峻形式引起了各國的普遍關注,許多國家把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視為當務之急。有的國家已經通過立法,建立起有效機制來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取得了值得注目的成效。

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具有豐富的物質 / 非物質文化遺產。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也面臨著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有效保護傳統和民間文化藝術的嚴峻問題。過去十多年來,我國在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工作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例如,全國民間文學藝術十大集成的搜集整理和編纂出版工程,它以數以億計的文字量和數量可觀的圖例、錄音錄像資料,把民間口承文藝和民間美術、音樂、舞蹈、戲曲等文化遺產以文本的形式保存下來。同時,一大批民間文化工作者在搶救和保護民間文藝的艱苦工作中得到了鍛煉,取得了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增強了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自覺性,形成了一支較強的搶救民間文化遺產的隊伍。

然而,民間文化不僅僅需要搶救和保護,還需要推廣和開發,以充分挖掘多樣性文化的社會價值。在文化交往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文化都應該是開放的而不可能是封閉的。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創新需要樹立一種與時俱進的、開放的本土文化觀念。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應對民間傳統文化的意義、地位、價值有充分的認識,樹立在全球化時代尊重和肯定文化多樣性的理念,以開放的態度、開闊的視野、現代化的手段,參與到人類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認定和推廣的事業中來。

二 文化與大眾傳播

傳播是文化的內在屬性和基本特徵,是促進文化變革和創新的活性機制。一切文化都是在傳播的過程中得以生成和發展的。人類的文化傳播方式由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發展到國際互連網傳播,傳播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帶來人類傳播能力的飛躍。可以說,傳播技術的應用對文化傳播范圍、傳播效果的影響越來越大。

文化的生產、消費與發展都離不開傳播。文化傳播主要是依靠媒介來進行的,媒介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以美國學者赫伯特 ? 席勒為代表的「媒介帝國主義」理論認為:媒介帝國主義是以強大的經濟和資本實力為後盾,主要通過文化市場進行全球文化擴張;通過含有文化價值的產品和商品的銷售來實現全球化的文化支配;這種文化支配和擴張是通過傳播媒介來實現的。文化傳播與媒介的關系之密切由此可見一斑。

傳媒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傳媒化是當今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徵。在人類的傳播方式中,以大眾傳播對文化產生的影響為最大。大眾傳播是指傳播組織通過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如報紙、廣播、電視、網路、電影、雜志、圖書等,對極其廣泛的受眾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由於網路的快速發展,大眾傳播又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徵,例如:從傳播內容灌輸給大眾的「泛播」轉變為針對群體或個人的需求設計傳播內容的「窄播」;從單向的傳播媒介轉變為互動的傳播媒介等。不論採用何種方式,大眾傳播都能夠跨越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具有廣泛而強大的社會影響力。這一點已被大眾傳播效果理論研究所證實。大眾傳播能為社會提供做出決斷的途徑,為社會提供認識自身的聲音,是傳達社會價值觀的主要源泉,在人類的生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現在大眾傳媒的運用已成為文化傳播的必要通道,它大大擴展了文化空間,使文化具有很強的延展性和生成力。但是隨著大眾傳媒,尤其是網路媒介在文化傳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強,不可避免地造成跨文化傳播的「不對稱」性,引發全球性的嚴重的文化傳播生態危機,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存在著不平衡狀況。現代傳播媒介為強勢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傳播霸權地位的確立提供了條件,對弱勢文化和傳統文化構成了威脅,使它們面臨著被同化或被文化殖民的危險。

三 口頭 / 非物質文化的大眾傳播

如上所述,大眾傳媒對文化的傳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口頭 / 非物質文化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它的生存、發展、傳承同樣也離不開大眾傳媒。大眾傳媒對民族的非物質文化來說,就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大眾傳媒為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強大的現代文化、強勢文化又通過大眾傳媒對傳統民族文化構成了嚴重威脅。如果不堅守陣地,傳統文化將無立足之地,最終面臨被吞沒的命運。

要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就應該樹立在全球意識的觀照下發展傳統文化的理念,認真處理好現代與傳統的關系,充分運用資本、科學、技術和傳媒等現代手段增強文化的影響力,在文化傳播中爭取主動,變弱勢為強勢,讓人們了解、熱愛優秀的傳統文化, 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只有這樣,傳統文化遺產才能變得更具生命力,更具社會意義,也才能不斷傳承下去。

本人認為傳統文化的媒介傳播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圖片傳播 視象文化時代的到來使圖像傳播更易被人們認可和接受。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也應適應時代的要求,採用現代化的傳播手段,而不能僅停留在把文物擺放在博物館的陳列櫃中,或只用文字把某一民俗事項記錄下來的方式上。民俗攝影就是適應人們接受心理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民俗攝影是一個群體或民族歷史、文化沿革和習俗的寫真,特定的物質生存環境和獨有的精神面貌的紀實,具有民族、歷史學術價值和實用民俗佐證價值。民俗攝影能夠保護文化的生動性和多樣性,它不僅是對過去的記錄,也是對未來的預示。歷史中的許多民俗風情,如果沒有照片將它們客觀地記錄下來,僅憑文字的記載後人很難想像出事物直觀形象的本原面貌。在工業化、信息化的現代社會,傳統文化無可避免地遭受到排擠,可以通過用圖片傳播和推廣民俗文化普遍價值的方法來保護和豐富世界民俗文化遺產。

圖片傳播既適應「讀圖時代」受眾的閱讀接受心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純文字傳播的枯燥無味,與音像製品相比,又具有操作簡便、成本低廉、閱讀方便等特點。只需一個相機,民俗攝影愛好者便可捕捉到一個個精彩的瞬間,充分體現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而真實圖像和文字著述相結合又會大大強化信息的描繪和傳播效果。圖片傳播的優勢使它在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中倍受重視。我國已經出版了許多反映民族民間文化的大型畫冊。在 2003 年 4 月 19 日 召開的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團六屆二次會議上,還成立了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攝影工作委員會。這對傳統文化保護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和動力。

民俗攝影作為一門與民俗學和現代化技術緊密相聯的新門類,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無論是在搶救民俗文化遺產上還是在民俗學建設和發展上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圖像的發展是民俗學學科發展的必然,它既是對民俗學學科發展的補充,又為民俗學學科發展的多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相信,圖片這一記錄、保存、傳播民俗學信息和進行民俗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仍將被人們長期、廣泛地使用。

2 .音像製品傳播 科技的發展使人們不再對攝像感到陌生,通過攝像和多媒體技術製作的 VCD 、 DVD 等音像製品已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人們接受信息的重要手段。音像製品與圖片相比,具有鮮活的畫面和聲情並茂的特點。可以通過製作有關民俗文化的音像製品,或把以民俗文化為題材的電視專題片或記錄片製作成 VCD 、 DVD 等在市場上銷售的手段,來傳播民俗文化。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NGC )把節目與教育相結合,普及人文、自然、地理、科技知識。以人類物質 / 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材的節目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NGC 還把這些節目製成 VCD 、 DVD 等音像製品在全球銷售。例如它發行《環球國家地理雜志——閃光的文明》介紹了世界各地的文明,其中一集是《古巴——遙遠的島國狂歡的慶典》,該片通過古巴人的狂歡節透視其原始文化,向世人揭開了這個美麗島國的迷人面紗。 NGC 的做法為民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我國具有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僅從節日文化來看,各民族的節日活動都以極富活力的方式,動態地保存著或折射出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原貌。有些民族的節日既是民俗觀念的形象展示,也是口頭文化的藝術張揚。以塔吉克族的燈節為例,節日前家家都做許多支小羊油燭和一支特別大的羊油燭。節日的兩天中要遵照一定的儀式分別在家裡和家族墓地點燃小羊油燭,進行祈禱和祭奠。每家還要在屋頂上點亮特製的大羊油燭,在外面燃起篝火,做各種游戲。如果通過錄像客觀地再現這一民俗事項的原生態,再通過後期製作,配上解說詞,從文化層面上加以深化,使人們不僅可以了解塔吉克族的節日習俗、祭祖習俗,還可以了解到該民族宗教信仰的演變過程,在新鮮新奇中達到增長知識的目的。

2002 年 12 月 18 日 ,中國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研討會在北京開幕,用維、漢、英、阿四種語言製作的十二木卡姆的 VCD 、 CD 、 DVD 光碟同時向國內外發行。這對維吾爾族的口頭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傳播和發揚光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 .電視傳播 現代文明把大多數人限制在家庭的圈子裡,電視成為人們了解世界和認知世界的窗口,電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在民俗文化的傳播中,我們一方面期望媒體多做一些反映民俗文化的記錄片和專題片,多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這片急需保護和開發的領域,另一方面更需要當地的文化機構、教育機構自覺地主動地利用電視媒體。

以現有的頻道資源為例,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的《走遍中國》欄目,以演播室訪談 + 專題片的形式介紹中國的文化、歷史、自然、地理等(如 2003 年 7 月 18 日 播出的是《潮州工夫茶》,介紹了潮州的茶文化);《讓世界了解你》欄目則採取現場攝制 + 連線國外相關機構的領導人員的形式向國外介紹中國(如 2003 年 7 月 1 日 的節目通過現場攝制組、錄制現場組和連線美國的一個旅遊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與中國部經理的形式,從文化的角度介紹了旅遊風景區同里,雙方還達成了口頭協議,由該公司組團來同里旅遊);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的《旅遊黃金線》欄目以人物的旅途為主線,向觀眾介紹旅遊風景區……這些欄目的定位基本上包括了物質 / 非物質文化所蘊涵的內容,可以通過撥打熱線電話、登錄節目網站等渠道向欄目組提供線索,有選擇地把一些民間傳統文化推到觀眾面前。

另外,還可以採用與電視台聯辦節目或承包某一個節目的形式,製作一檔反映民族物質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欄目。例如,烏魯木齊電視台最近開播了旅遊頻道,完全可以利用新疆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或把獨特的民族風情融入自然景觀之中,或介紹各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這樣,既能傳播傳統文化,又符合旅遊業的發展要求。因為旅遊業今後的一個發展趨勢是:旅遊區僅僅依靠自然風光是不夠的,要更多地依託濃厚的文化底蘊。只有把文化氣息融入旅遊業,才能更長久地吸引觀光者。

4 .網路傳播 互聯網開創了一種嶄新的傳播形態,它融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為一體,極大地拓展了文化傳播的方式。在網路傳播媒介的環境中,知識不再像過去那樣,僅僅存在於圖書館書架上和書本中,而是存在於電子空間中互相鏈接的一條條信息中。網路傳播打破了傳播者和受傳者的界限,任何機構和個人都可以在網上傳播知識和信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十分理想的文化交往和溝通的平台。網路傳播的開放性和平等性,使傳統文化的全球性傳播成為現實。

目前,我國已開通中國民俗網等多家有關民族傳統文化的網站。但是要想使一個地區的民族文化得到詳盡的反映,就要在傳播的本土化方面做文章。例如,新疆少數民族眾多,民族民間文化豐富多彩。但如果試圖在一家全國性或綜合性的網站上反映出新疆民俗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那是不太可能的。以 2003 年 7 月 23 日 中國民俗網有關服飾的網頁為例,該網頁共有相關信息 47 條,涉及漢、彝、藏、水、苗、黎等 17 個民族,而新疆諸民族中只有關於維吾爾族和柯爾克孜族的兩條信息,這與新疆的少數民族的數目是極不相稱的。所以要想擴大本土民俗文化的影響力,就需要創辦自己的民俗網站。

以上是對傳播媒介中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播現狀的一些描述和對民間傳統文化更好地利用媒介進行傳播的一些設想。除了文化工作者自身的努力,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播主要還是依賴國家的立法、專業管理機構的建立、資金的投入和各方的有效協調與支持。如果我國的大眾傳媒能夠更多地關注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那無疑是向更多的人群、向世界敞開了中國多民族的民俗文化長廊的一個個窗口。

在新世紀,透過傳播認知文化,認知社會和人類自身,將成為人類認知史上的一場變革。傳統文化的發展所受到的現代化傳播方式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文化需要傳播來得以延續和發展,充分利用現代化傳播手段保護、發展傳統文化將是一項艱巨任務。

(作者為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新聞系)

參考文獻:
1 .《西北民族研究》 2003 年第一、第二期;
2 .庄曉東:《文化傳播:歷史、理論與現實》,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3 .(美)沃納 ? 賽佛林 / 小詹姆斯 ? 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華夏出版社, 2002 年;
4 .(美)馬克 ? 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5 .吳文虎:《傳播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0 年;
6 .中國民俗網。

⑶ 美國人的本土文化是什麼

美國從根本上說是沒有本土文化的,它的文化就像是一個大熔爐,融入了大半個地球的文化,才造就了美國的特色文化。

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美國,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其主體部分位於北美洲中部,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國總面積列明 9,372,610 km²,1997年修正為963萬平方公里(加上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和河口、港灣、內海等沿海水域面積),人口3.2億,通用英語,是一個移民國家。
北美原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等國開始向這里移民,英國則後來居上。1773年,英國已建立13個殖民地。1775年,爆發了北美人民反抗英國殖民者的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在費城召開了第二次大陸會議,由喬治·華盛頓任總司令,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了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獨立戰爭結束後的1788年,喬治·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以迅速崛起。19世紀初,美國開始對外擴張,歷經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後,美國國力大增,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霸權超級大國。
美國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超級大國[4] ,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創新等實力領銜全球。作為超級軍事大國,其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技術水平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其科研經費投入之大、研究型高校企業之多、科研成果之豐富堪稱世界典範。雖然當前面臨各種國內外問題,美國還是因其較為健全的法律制度、健康的生活環境、頂尖的教育資源等,繼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來這里追逐美國夢。

⑷ 本土文化范圍包括哪些

是相對外來文化而言的
一般包括本宗教、風土民情、眾生群像、民間俚曲、禮俗好尚等

⑸ 中國古代文明是通過哪些途徑向外傳播的

文化的傳播交流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一種基本動力。歷史上中國文化主要藉助於戰爭與擴張、向外移民、宗教傳播、派遣使節、經商貿易等途徑向世界傳播。正是靠這多種通道,世界各國人民才能了解到豐富多採的中國古老文化傳統,並依據時代和社會需要,充分吸取其中對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有益成分,完善與改造自身的本土文化~

⑹ 除"絲綢之路"外,歷史上還有什麼文化通道

1、茶馬古道:川、藏、顛等省區交流的商道大動脈。
2、唐蕃古道: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間的交通大道,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道路,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

⑺ 本土文化的含義是什麼

作為本土文化本身,包括了宗教、風土民情、眾生群像、民間俚曲、禮俗好尚等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

我們國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每一個省市區都有豐富的文化歷史資源。如何看待這些文化歷史資源在美術教育中的作用,是美術課程標准向我們提出的新問題。在貫徹實施《美術課程標准》的過程中,有三種認識應當澄清,一個是:是不是許多地區沒有美術館、博物館,就不存在課程資源了呢?不是。比如當地的民居、老街、木雕、磚雕、泥塑、織綉、服飾、拴馬樁、橋梁、牌坊、廟會、集市,甚至一些民俗活動,都是非常生動的美術資源。
另一種認識是只有那些非常著名的民間藝術,像山東高密的泥玩具,河北蔚縣的剪紙,無錫的大阿福等「經典」的藝術品才能被稱為課程資源,沒有名氣的文化歷史資源不能算是課程資源。這種認識會使一些人看不到身邊的課程資源,那課程資源不是一下子就少了許多了嗎?
第三種認識是:一談本土文化資源就是帶「老」字的東西,老房子、老字型大小、老玩具。其實,本土文化資源不一定都是老的,還有許多現代的文化資源也是美術課程資源,有時還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北京的西單文化廣場,有一個標志性的建築是現代雕塑,已為廣大群眾接受。廣州市前幾年編了一套鄉土美術教材,就把許多現代的東西列為美術課程資源,本土文化資源不一定就都是老的。
台灣在前幾年就鄉土教材問題進行過一番研究,應該對我們認識本土文化資源有積極的啟示作用。屏東師范學院的陳朝平把鄉土美勞教材分為四類:
1.風土民情類——特殊的自然景觀、名勝、公園、游樂場所、重要建築、市場、田園、工廠、交通等。
2.生活應用類——校園美化設計、造景、立體模型設計與製作。
3.傳統民俗類——幫助兒童認識社區傳統藝術生活必需品的題材。這類題材以民俗藝術為主。居民宗族、祖籍、宗教的不同,如高山族的山胞、客家、閩南、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而有較大的差異,與地區關系較小。寺廟、教堂建築、裝飾及禮器、古跡、舊建築物,以及傳統農、工具、傢具等。
4.當代藝術類——幫助兒童認識藝術對社區生活之貢獻的題材,這類教材以當前社區的純藝術及應用藝術為主。社區的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社區人士收藏的藝術品,公共場所的雕像、壁畫、具特色的建築、牌樓、紀念碑,游息場所、商店、百貨公司的櫥窗、招牌、商品陳列及包裝、燈光設備等。
人物資源很重要,許多人談起文化資源總是忘掉人。其實,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人也就沒有了文化,文化是人創造的,本土文化中要突出人。古代人談起浙江時,總是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他們就是把天地與人聯系起來看問題。像烏鎮是一個有名的旅遊點,那裡出了作家茅盾,附近還有豐子凱。說起紹興,自然首當其沖的要說魯迅、秋瑾、徐青藤等人。在名人資源里,特別要關照民間藝人,他們是一筆特別的文化財富,當地的文化與他們密不可分。我們要了解這些名人的創作環境,了解他們是如何走上藝術道路的,如果有條件最好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

⑻ 中國本土文化是什麼

本土文化並非傳統文化,它是對於各種文化經過本民族的習慣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從新闡釋的文化,是本土內獨創的一種文化形式,它可能是傳統文化進行了整合或是發展了的一種文化形式。隨著地域之間的界線模糊,本土文化已不是絕對的本土化,它已逐漸融入到國際化的范圍內,可以說它是國際化的基礎部分。

閱讀全文

與本土文化通道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