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長春文化廣場的歷史沿革
文化廣場是長春市最大的城市休閑廣場,已經有70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廣場已經由充滿「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的廣場,變成了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70年中,文化廣場發生了許多變化,歸結起來可以梳理為「四大變化」。
變化一是「名稱之變」。文化廣場始建於1933年,最初的名字充滿「封建皇權」的味道,叫「帝宮廣場」,實際主持廣場建設的則是日本人。1952年,「地質宮」建成,文化廣場隨之改名為「地質宮廣場」。1996年,隨著長春現代化建設的開展,「地質宮廣場」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並正式改名為「文化廣場」。這個名字貼切地表現了廣場的功能,那就是市民開展精神文化生活的場所。
變化二是「格局之變」。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文化廣場一條馬路直通地質宮門前,將廣場分為東西兩部分。1996年改造後,廣場打破了多年來東西兩側「分而治之」的局面,採取中軸對稱手法使整個廣場渾然一體,在更加廣闊通透的同時,還突出了地質宮古樸莊重的建築姿態。
變化三是「色彩之變」。上世紀90年代前的文化廣場黃土露天、雜草叢生,給人一種「土黃色」的感覺。如今已是滿眼綠草蔭蔭、樹木鬱郁蔥蔥。3000隻廣場鴿、現代化的城市雕塑也為整個廣場增添了不少情趣,文化廣場已經變成了「彩色」廣場。2000年,廣場添置了千餘盞現代化的照明燈,夜色下的文化廣場也由黑色變成了五彩斑斕。
變化四是「『味道』之變」。70年前,為象徵至高無上的皇權,日本侵略者將偽新京帝宮建在了長春至高點上。門前的廣場也在所難免地染上了「殖民統治」和「封建皇權」的味道。如今,文化廣場每年承擔各種文化活動百餘場,平均每天接待遊客萬人以上,高峰時,達到10多萬人次,文化廣場已經成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場所,充滿現代氣息的景色與快樂的人群,構成了一幅和諧的人文圖畫。
Ⅱ 長春市文化廣場西側王記醬骨頭後邊樓最近幾年有拆遷可能嗎
快的話,一年之內就可能拆了,慢的話,沒底了。就像世博會附近,如果不是世博會,10年都不一定拆得了。你那裡如果周圍房子都很好,而你的房子很不好,拆的幾率很大!如果差不多,就不太可能很快拆了。你想呀,如果拆了你的房子,你周圍那些和你一樣或比你差的房子也要拆,這是個大工程,沒什麼特殊事,不會拆的。
不過,祝:您那裡的房子早日拆遷!
Ⅲ 長春小南村拆遷什麼時完畢
2022年9月底。
2021年9月22日長春市寬城區人民政府發布關於小南村改造項目徵收范圍公告,上面寫有自本公告公布之日起至2022年9月底止將完成該村劃分范圍內的拆遷工作。
小南村是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團山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小南村與團山街社區、天朗社區、小南街社區、首山路社區相鄰。小南村附近有偽滿皇宮博物院、長春北湖國家濕地公園、長春文化廣場等。
Ⅳ 長春文化廣場的廣場簡介
文化廣場以新民主大街道路中心線至地質宮廣場主樓中央為南北主軸,中軸線全長429米,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為:文化廣場主入口、南北主路。中心廣場的中央是太陽鳥雕塑,北面是露天音樂壇,跨過東西主路是1萬平方米的主樓前庭廣場,最北端為地質宮主樓。整個中軸線採用天然花崗石鋪砌,給人以自然、庄嚴、厚重的感覺。中心廣場至主入口兩側均為廣場綠化用地和園路用地,總面積4萬平方米,還飼養了3000隻廣場鴿,為整個廣場增添情趣。
文化廣場建於1996年8月,是長春市最大的城市休閑廣場,它坐落於市區中心。地處:東至東民主大街,南接解放大路,西至西民主大街,北鄰是吉林大學朝陽校區,總佔地面積20.5公頃,是國內城市中較大的休閑廣場。
文化廣場前身為地質宮廣場,歷史上地質宮廣場曾是偽滿州國的國都廣場,始建於1933年,名為「帝宮廣場」、「順天廣場」,建國後,地質宮廣場作為我市的大型集會廣場,在全市的政治生活中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八十年代初期,廣場東半部被改造成城市公共綠地。
地質宮的歷史連同它前面的文化廣場可以追溯到1938年。偽滿洲國成立後,日本人著手規劃長春。不久,他們便把今天的解放大路以北,東、西民主大街之間的這個區域定為「宮廷建築用地」。
地質宮位於「八大部」建築中心區—新民大街北端,是長春科技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教學樓,地質宮曾為日偽新宮內府所在地。地質宮是作為溥儀的正式「皇宮」來修建的。1938年9月動工,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財力緊張而停工,只完成地下部分,而金碧輝煌的宮殿系50年代完工。1953年,在原來基礎上修建了這座綠色瓦頂,宮殿式建築,建築面積三萬平方米。因為是長春地質學院教學樓故名「地質宮」。地質宮是典型中國古代建築風格門前廣場有18萬平米,稱文化廣場。地質宮內設有地質博物館,從各種珍貴鑽石,礦產直到各種古生物化石標本,恐龍化石等應有盡有,如礦物的標本,有寶石和象牙,化石,還有恐龍化石,真骨含量百分之七十。還有古老的三葉蟲,恐龍骨架。裡面的陳列給人一種古樸滄桑的感覺。在那裡會讓人感覺沉浸在歷史的長河裡。沒有豪華的裝修,紅色的木地板,樸素的陳列櫃,但每一件藏品都很珍貴。是六大自然科學之一,地學勝地。
殿前的草坪廣場可容50多萬人集會。站在宮殿的中軸線上向南眺望,一條寬80米的筆直的新民大街直向南湖公園延伸,中線花壇為松、柏、丁香樹風景帶和兩側的高可鑽天的楊樹,形成1500米的綠色長廊,偽國務院及下屬「八大部」的辦公室全部坐落大街兩側,形成一個菱形景區,建築各具特色,絕無雷同。
1996年初,經市政府批准,將地質宮廣場改建命名為文化廣場,同年五月拉開了徹底改造廣場的序幕。長春市政府把文化廣場的改建工程列為九六年為全市人民辦的十二件實事之一。當年宋春華市長在長春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把地質宮廣場建設成以草坪為主,合理配植植物造景的文化廣場。為了使廣場改建工程有一個高起點,高水平的規劃控制,面向全國徵集了改造規劃方案,國內很多著名大專院校,規劃設計院、所,對地質宮廣場的改建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極高的熱情。經過各路精英的激烈角逐和專家的最後評審,確定以清華大學的設計方案為主,以長春規劃院、長春市園林管理處的方案作為補充,由清華大學完成方案的綜合工作。
改建後的廣場打破了多年來東西兩側「分而治之」的格局,採取中軸對稱的手法使整個廣場渾然成為一體。廣場以新民主大街道路中心至長春科技大學主樓中央為南北主軸.中軸線全長420米,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著:廣場入口3500平方米的主入口集散地,然後是35米寬100米長的南北主路至中心地段。主路以北銜接16000平方米,可容納上萬人的中心廣場。中心廣場中央建有37米高主體雕塑「太陽鳥」(在中國古代神話中,說太陽里有一隻三足鳥或人面鳥身,腹部有一個太陽的羽人形象的傳說,作者借用了神化傳說的內容,運用現代的藝術表現手法創作出太陽鳥這一形象,以表現人類對太陽的贊美和對光明的嚮往與追求)
文化廣場的改建工程於1996年5月20日動工,8月21日主體工程完工,歷時三個月,完成第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九七二期工程,對文化廣場樹木配植又作了進一步的補充,種植了大量的東北紅豆杉、黑松、黃檗、鸞枝等十幾種喬、灌木,並種植花卉進行彩化。同時,從1998-2003年相繼對廣場東、南、西、北主要入口設置了人物石雕,分別代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2000年在喜慶長春建城200周年之際,文化廣場在全市亮化工程中更新增設各種主體彩燈10餘種,其中:廣場南主入口東西排列設有海鷗燈20盞;中軸主路兩側設有水晶燈22盞;中心廣場南鄰東西草坪分別設有電子禮花燈各5盞;中心廣場北段東西兩側南北排列分別設有滿天星燈各4盞;舞台兩側東西排列分別設有彩色激光射燈各5盞;廣場北段東西主路設有燕尾燈18盞;廣場外圍東西兩側分別設有高桿燈3盞以及U形路和廣場周邊人行步道、樹木彩化等照明燈計173基2077盞。
文化廣場自開放以來,平均每天接待遊人上萬人次,高峰時可達十多萬人次。省、市一些重大活動,如長春電影節、長春書市、科技展會、亞洲藝術節、全國汽車拉力賽以及迎慶香港、澳門回歸,紀念長春建城二百周年、各大博覽會等大型慶賀活動都在此舉行,每年大中型文藝演出上百場次,群眾自發性的自娛自樂活動也隨處可見,有聲有色。廣場每年重大活動和文藝演出活動異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極大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構築了文化廣場獨特的文化風景線。文化廣場已成為長春市的政治、文化中心,為長春市精神文明建設和城市環境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Ⅳ 長春文化廣場佔地面積
文化廣場原名地質宮廣場,是全市最大的城市廣場,坐落在市區中心,總面積20.5公頃,歷史上地質宮廣場曾被規劃為偽滿洲國的國都廣場。
Ⅵ 吉林榆樹2022榆樹底拆遷有啥規劃
會擴建,並且建設一些休閑文化廣場。
拆遷的相關消息已經公布在官網上了,通過拆遷的方式,達到擴建的目標,從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具體的開發還需要等待的,建設是需要一段時間完成的,在擴建的同時 ,肯定同時也要將路修起來,這樣可以跟外圍連接起來。
Ⅶ 奧北家居文化廣場什麼時候拆遷
這個目前還在計劃中,還沒那塊,可以當地的街道直接問下
估計是這個是還需要一段時間,最少出通知還要有四五個月的樣子
最好是可以到當地的相關部門的網站問下最好了
這個上面可能你問的得不到最佳的答案
畢竟這個上面的影響力也是有限,如果上面開始安排了
那你就要做好准備的了,以及以後的一個房子規劃
等等,要運籌帷幄,到時候受手訪腳亂就不好了。
Ⅷ 文化廣場是長春最大的么
長春文化廣場原名地質宮廣場,是長春市最大的城市廣場,坐落在市區中心,總面積20.5公頃,歷史上地質宮廣場曾被規劃為偽滿洲國的國都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