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文化藝術(如思想、理念、精神、技藝),進行商業轉化的方式有那些,或者有哪些借鑒的例子,
1剪紙藝術,各地都有,但真正轉化問文化戰略的地區少到屈指可數!如張家口蔚縣剪紙,甘肅寧夏剪紙,河南剪紙等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直接回答:領導無能,缺乏戰略眼光。
你看一下這些城市就知道,貧困缺少資源。所以他要發展文化。不然吃什麼?吃地產?吃房子?吃金融,吃汽車,吃礦產,還是持股票?文化是他們必由之路!沒有文化就的落後。
但這些缺乏資源的城市領導還是很有眼光的,大力開發文化產業,大力扶持文化產業,慢慢將文化產業轉化為支柱產業。這是中國有發展中國家逐步走向發達國家的必由之路!因為你看看那個發達國家不是靠強大的文化作支撐的?那個落後的國家不是靠出賣資源-那點子孫用的窮家當混日子的?這是部分領導無能的代表性行為。只知道資源開發,只知道跟風吃屁搞地產,搞汽車,搞GDP。今天富起來了,也只不過是「土包子開花」!明天子孫被污染了,沒有資源用了,那叫「神仙沒法」!
2書畫文化,各地書畫產業成氣候的不多,大芬村算是個畸形的嘗試吧,沒有文化,就是把書畫機械的復制,商業化。剛開始賺了一大筆,現在結果搞的書畫界現在已經冗爛。
成功的案例也有幾個,那就是吃苦工了!不例舉了。沒辦法,文化不吃苦工,沒有絕世本領就想靠吹捧或者機械生產搞商業化那隻是跳樑小丑,逞一時快樂,註定短命。
3文房四寶產業,南方傳統產業。宣紙,毛筆,硯台,墨,印尼···這是文化產業里比較成功的。背後的文化不言而喻。但在商業化時代並沒有沒落。好宣紙幾百塊錢一張照樣有人買(我就經常買)。沒辦法功夫錘煉的結果,就是那些老師傅沒有時間概念的不厭其煩的幾百道工序造出紙,就是好用,機械化宣紙根本就出不來那種效果。
先做個小總結:文化產業化必備條件:1歷史。2真功夫。3大師,能人(活著的,別老拿死了的吹)。4沒有時間和效率概念,文化是歷史沉澱的東西,本來就不能機械化,商業化應該有機進行,盲目追求時間,效率,GDP文化必死無疑。4創新。5政府領導的長遠戰略眼光。6相關聯代配套產業如旅遊與服務等。字太多了,不好意思,中國雄鷹團隊祝您好運
㈡ 如何讓企業文化「有形化」
一個是圍繞「企業慣例」(Business Practices)來把握企業文化,另一個是「成果性描述」(Outcome Narratives)「企業慣例」的確可以作為企業文化的一個很好的替代概念,它雖然不能夠完全涵蓋企業文化的全部內容,但是這一概念顯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以業務和實踐為核心來理解和把握企業文化的維度。「企業慣例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是漂浮著的文化冰山的水面以上的部分,受到水面以下部分的影響。」 莎拉說,可以把企業慣例理解為一個組織的集體習慣,一雙驅動人們行為的『看不見的手』。企業慣例的好處是為企業的使命、願景、價值觀等提供了著力的方向,幫助人們把這些企業的基本原則貫徹到日常行為中去。
企業慣例可以通過回答問題的方法得到迅速識別。例如,要理解一個公司在決策方面的慣例,可以問這樣一些問題:誰是決策的制定者?他要做的是什麼類型的決定?決策制定過程中員工的作用是怎樣的?決策做出時人們的意見是否一致?如果是,是在哪些人之間一致?人們願意在一些決策上投票決定嗎?什麼樣的決定要中央集權決策,什麼樣的決定要地方分權決策?決策做出後誰能確保後續的執行?等等。當然,在企業裡面收集問題答案可能會存在盲點,因為在企業官方的說法和實際的激勵方向以及員工的做法之間經常存在偏差,這時就需要研究者的直接觀察和利用來自第三方的獨立信息做出輔助判斷。
㈢ 說明如何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據業界估計,「十二五」期間全國文化產業的產業規模將增至3萬億,在GDP中的比例有望從2010年的2.75%增至5%以上,到「十二五」後期,文化產業將晉升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在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後,部分地方加速出台「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規劃,文化產業發展備受關注並引發廣泛熱議。
合理發展文化產業聚集區
由於產業分工,產業聚集區能夠發揮產業聚焦效應,通過產業鏈組合,把成本降到極致。但是,發展產業聚集區要適可而止。
在國外,文化產業聚集區是很好的文化發展形式。近幾年,全國各地也都紛紛涌現出大大小小的文化產業園區。目前,僅北京在「十一五」時期就分4批先後認定了30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另外,區級聚集區、自發形成的聚集區達到200多個。這些聚集區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後,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有的文化產業園區用於招商引資或者變相成了房地產開發項目,令人擔憂。
很多文化產業園區在建園初期都進行了明確定位,後來開始轉向重視入住園區的企業數量,忽視了質量,出現有的企業同時到很多園區入住,但是不經營的現象。產業聚集區不是新概念,但是,他認為其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這需要管理者對文化有足夠的認識,只提供物業管理是不夠的。還希望政府能夠給予這些文化產業園區工作指導,建立園區之間的信息互通機制,搭建有效的產業服務平台,強調功能化建設和功能配套,建立分工合作的產業鏈,並引導各個文化產業園區實現差異化發展,讓聚集區之間能夠協同共贏。
從工業發展角度講,合作、聯合、結合,才能讓文化產業真正獲得發展。全國文化產業園區要有大致分工,如果全國一擁而上,將造成資源浪費和惡性競爭。另外,產業聚集區發展要「適可而止」,因為文化產品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總和,是特殊產品,尤其是文化創意產業,屬於個體生產,不能把所有零部件進行分解。
要看到,文化產業園區與其他工業園區不一樣,如果產業聚集區都建成鋼筋混凝土森林,藝術家們生活成本加大,環境改變,如何留住這群「金鳳凰」恐怕是較大的挑戰。
動漫產業可以聚集,創意產業更講求靈魂迸發。所以,在發展文化聚集區時,要對文化產業進行合理分類。如動漫產業等文化工業類,可以分工組合,對於文化創意類,可能就要採取差別的發展方式。
對此,文化產業聚集區的發展如何與弘揚文化主旋律相結合?以及如果把高端文化推向市場能否生存下來?所以,有人就建議對文化產業還要進行公益性和商業性的區分。
破解資金難題
這次在對通州文化產業發展調研時發現,資金問題是文化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實際上,這也是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遇到的普遍難題。
資金難題對於像文物保護這類國家公益文化單位尤其明顯,資金不足會帶來文物保護不到位、人才流失等諸多問題。社會上批評「博物館老一套」,不能推陳出新,也主要是因為資金短缺。除了對文化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之外,也與GDP的考核制度有關。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相比,文物保護往往退而求其次。
另外,創意產業也存在「微笑曲線」,在設計-原料-生產-銷售這個過程中,設計和銷售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是目前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盡管國家表示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但是,文化產業發展領域仍然存在「天花板」現象。有的文化產業存在實實在在的行業門檻,有的存在無形的行業門檻,包括審批環節造成的門檻,這導致民營企業家無法涉足文化產業。當然,這與文化屬於意識形態,受政策影響大、風險大,社會資本逐利特性等有關。對此,有必要放寬社會資本准入門檻。
而在財政專項資金使用上,「遍地撒芝麻」以及側重扶持具體項目的方法都無法達到很好的扶持效果。專項資金應該主攻一個方向集中使用,而且要充分論證使用得是否恰當。財政專項資金要更多用於服務平台的搭建和文化人才的獎勵。
但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文化創意產業設立的專業金融機構,現階段主要還是以金融信貸服務的方式存在。
此前提出的建設政策性文化創意產業銀行也只是過渡的金融機構。據了解,文化產業的企業多是中小企業,有形資產少,規模小,多擁有的是無形資產。而無形資產往往得不到市場的認可,其價值不容易確定,風險難以評估。
因此,更重要的工作是讓文化企業被金融機構認同,他建議讓無形資產評估標准化,根據文化產業的不同類型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務。這需要信用評級公司、擔保公司、產業交易中心、信託公司等中介機構一起為文化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搭建良好的服務平台。
「走出去」和「引進來」並重
當國家形象宣傳片通過BBC全球播出時,當孔子學院如雨後春筍般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時,應當看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還略顯艱難。在國內,一部《阿凡達》便讓國人連夜排隊買票,日本動漫及相關產品受到青少年的青睞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體現,而目前制約其步伐的瓶頸就是,與國際相比,在經營管理經驗、科技創新成果和市場游戲規則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對此,中國文化要「走出去」與「引進來」要並重。要鼓勵國內與國外多層次的合作和交流,特別是中國文化產業機構要與國外大牌的知名文化機構合作,不只停留在項目的引進上,而要包括成立合資公司等股權合作在內的深度合作。通過「引進來」,引進國外文化產業機構的經營管理經驗、科技創新成果和市場游戲規則,結合中國的文化特色來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
尤其在確定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之後,目前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與國際機構合作,將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帶來國際平台和基地,從而為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要構建文化發展促進體系包含多個方面。除了形成政府行政合力之外,還要認真細致梳理相關文化政策,及時進行政策修正才能實現文化繁榮的效果,同時要發揮行業協會對文化產業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另外,還要積極發揮文化活躍骨幹人才的帶動作用,豐富文化樣式的多樣性。
㈣ 如何用文化來打造商業地產新模式 豐富特色業態布局
一、以文化為引擎打造新模式
(一)以城市文化來優化商業地產的建築
城市建築,是篆刻城市歷史、傳承城市文化、體現城市個性的最重要載體。從世界其他國家的成功項目來看,建築形式及風格特色首先了決定商業地產(專題閱讀)項目對消費者吸引力的大小。作為彰顯城市商業活力、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商業地產,其建築的規劃與設計應該秉承建築傳承城市文化的深刻思路而進行。
1.提取傳統文化元素
採用組合設計,形成與傳統協調的現代建築風格。對商業建築形式、色彩、體量合理引導,通過歷史和現實的外觀設計結合,使商業建築既有歷史的回溯,又有商業的現代感,給人們帶來全新的感受。
從傳統中提取滿足現代生活的空間結構。從建築布局和細部處理等多個方面,技巧性進行傳統建築形態語言的運用或變異,賦予商業建築在現代物質技術條件下新的活力。例如上海金茂大廈,就是提煉了中國古代「塔」的形意,外形柔和的階梯韻律,勾出了剛勁有力的輪廓線。
2.保留傳統建築風格及城市標簽
老建築改建在當今是一種國際性潮流,並具有強勁的生命力。企業可以將保護性開發作為核心,注重保護城市的傳統建築,移植城市文脈的精髓,設計出兼具傳統和時尚的商業地產,「立新」而不必「破舊」。
保留城市文化特色的建築。運用城市的個性化、人文化文脈符號,對原有歷史建築的外觀立面、細部和空間的尺度進行修復,使得新生商業地產具有熟識的文化面孔。
改造或修復城市文化標簽。通過剖析城市的文化內涵,篩選保留城市不同時代的文化標簽,並對其進行藝術改造和修復,如港口城市的碼頭、歷史城市的古鍾等,運用富於時代感的外觀設計,選取柔和而親切的顏色搭配,賦予簡單的造型一個穿越時空的內涵。
(二)塑造文化主題來創新商業品牌
一流商業地產賣主題文化與理念,二流商業地產賣位置與服務,三流商業地產賣低價與折扣。目前我國多數商業地產企業對商業地產項目的開發僅僅局限在招商環節,功能定位大都千篇一律,缺乏個性,但殊不知「主題特色」才是商業地產項目成功運營的基礎。只有主題明晰,統一經營、統一規劃、統一形象才能落到實處。
MALL的主題規劃是關鍵。商業地產開發企業應該擯棄傳統的商業地產開發思路,針對每一個項目類型,在定位環節就注重個性的發掘與培育,通過以塑造文化主題為基石,不斷升級商業地產項目的品牌定位,使之呈現出獨特的個性、豐富的想像力與持久的生命力。
1.興建文化創意型商業
隨著科技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在繁華的鬧市中,有一方豐富自我知識的文化凈土,由此催生了文化創意型商業地產(專題閱讀)的繁榮,如江蘇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湖南的湘綉城、北京的第三極文化中心等等。根據對未來商業發展趨勢的把握,開發企業應該充分利用資源優勢,進行文化創意型主題商業中心的開發,倡導「知識性休閑,文化性消費」,興建文化創意型商業中心的產業配比。
(1)選擇特色產業,明確商業中心定位:根據城市文化發展和項目情況,開發商針對性選擇主導文化產業做項目發展的支撐。如聯合全國知名出版社和連鎖書店打造「主題文化書城」,根據區域戰略規劃配合政府興建「藝術文化展覽中心」等。同時,通過引進主力旗艦店,確定商業中心的核心價值和發展規劃,從而形成強大動力源,帶動巨大客流。
(2)配套相關產業,促進相關產品與服務的集中:引入多家世界著名文化連鎖品牌以及和文化創意相關的文化用品形象店、文化精品概念店,並配套一定體量的文化主題類餐飲店和影劇院,進而形成一個以文化產業為支撐的有較強競爭力的主題商業集聚區。
(3)舉辦主題文化活動,豐富商業中心內涵:結合商業中心的主題,舉辦讀書文化節、民間藝術風情節,各種主題的沙龍、講座等,為人們帶來商品以外的文化饕餮大餐,滿足高知識人群旺盛的文化性消費需求。
2.打造多元時尚文化商業街區
當前,體現本土文化認同和生活方式的商業街區,如香港蘭桂坊、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已經被廣泛認為是更具親和力和更可持續發展的經典模式。商業地產開發企業可以充分借鑒這一發展模式,兼容並蓄,在有一定歷史文化底蘊和傳統特色的區域地段,注入「文化、休閑、創意」元素,策劃改造成為具有「國際性、文化性、時尚性」的休閑娛樂場所,以特定文化做背景打造時尚商業街區,讓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得以融合。
(1)以特定文化作背景:經典商業項目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如上海新天地象徵著海派文化,而南京1912則體現著民國文化。企業應充分挖掘原有自然條件之外能對項目價值產生影響的歷史、社會和文化因素,選擇最能表現地域歷史積淀的特定文化作為項目文化背景,打造經典項目。
(2)定位高端與時尚:引入音樂、動漫、藝術產業等,將國際最時尚生活方式本土化,支持本土時尚創意力量的集合發展,通過具有創意性的購物、餐飲、娛樂、休閑、體育、會展、旅遊等場所,建樹和傳播時尚,引領時尚消費經營
3.開發人文概念型shoppingmall
在原有傳統開發模式上,不斷對shopping mall進行文化概念的創新,提升整個商業項目的品質與文化底蘊。
(1)關注區域規劃:獲取城市核心發展地段的土地,滿足shopping mall優越的地段、交通、商圈配套的基本要求。
(2)確定「都市藝術生活」的文化理念:以「都市藝術生活」為主題,藝術、人文、自然三大核心元素合而為一,把藝術欣賞、人文體驗、自然綠化與購物消費完美結合,引領人們獨一無二的文化休閑享受。
(3)拓展文化輻射范圍:針對客戶群進行細分,逐漸擴大影響力和吸引力。將購物中心的標准模式向人文概念型模式推進,最終帶動一個區域乃至城市的經濟與文化發展。
(三)構建文化空間豐富業態布局
文化主題的形成要以文化空間為載體。進一步突破傳統以購物中心為代表的商業地產發展模式,在不同的商業地產項目文化主題定位基礎上,通過構建各種不同的文化生活空間,豐富與完善各種不同商業地產項目的業態(專題閱讀)布局,注重文化性格的塑造。
1.進行特色商業空間設計,形成具有鮮明文化主題的空間環境
商業地產(專題閱讀)不是鋼筋水泥的簡單組合,而是富有強烈商業空間設計感、具有鮮明文化主題的空間環境。企業需要巧妙融入自然景觀元素與特色藝術元素,充分考慮人們對於商業地產空間功能與藝術人文的審美需求。
(1)開放式園藝景觀:在商業地產中大規模引入自然元素,室外採用垂直綠化、中心綠地,室內中庭和迴廊進行盆景布置。運用大面積綠化牆和園藝圖案,展現城市所在的歷史文化標志,賦予商業項目濃郁的人文自然空間。
(2)留設特色藝術空間:室外廣場綜合運用雕塑、園藝、燈光等多種方式渲染藝術氛圍,定期配合舉辦城市的文化活動與展示活動。室內創造專門空間用於文化展覽,每期展覽都設立主題,可以是藝術攝影、兒童繪畫,也可以聯合商家舉行美食品鑒活動。
2.拓展商業服務功能,增加文化性、知識性的體驗空間
在業態(專題閱讀)組合上,堅持商業創新,突破以「購」為主的傳統業態組合,引入新型業態,增加文化性、知識性的體驗空間,以滿足人們除購物之外的文化、休閑、娛樂等多種需求。
(1)突破以「購」為主的傳統業態組合:調研數據顯示,大城市商業場所的客流有65%以上是為了娛樂旅遊和休閑。以城市綜合體為例,開發企業可以引入劇院、影院、會展、博物館、動漫、健身等非購物業態,打造文化性、知識性的體驗空間。
(2)把「文化、休閑、體驗」等作為商業吸引要素:圍繞各種吸引要素組合業態,通過引入書吧、藝術展覽、茶室、情調休閑吧、布吧、陶吧、創意精品店、酒吧等充滿文化與品味的休閑業態,從而形成一個集文化、藝術、休閑和購物於一體的人文風尚匯。
二、以文化為引擎的運營
(一)借文化培育以升級商業項目的運營
企業可以考慮圍繞統一文化主題進行統一招商,確保業態布局主題突出、結構合理、品質優秀。同時,注重長線經營,進行文化氛圍的長期培育,平衡消費者對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追求。
1.維護統一文化主題形象,進行統一招商
要完成理想的以文化為特色的業態布局,有賴於前期的招商推廣是否圍繞統一文化主題定向進行。在招商過程中將堅持寧缺毋濫、優中選優的精細原則,圍繞統一文化主題進行統一招商,確保業態布局主題突出、結構合理、品質優秀。
圍繞文化主題進行定向招商,特殊商戶給予招商優惠。結合「以點帶面、特色經營」的功能定位,針對具有較高文化、藝術、科技含量的商家,將對其給予優惠政策,確保商業項目的文化主題得到充分體現。
2.開展主題文化營銷,注重文化氛圍的長期培育
做好招商推廣對於商業項目的持續發展只是萬里長征走了第一步。注重商業項目的長線經營,奉行養魚政策,並在此基礎上,注重文化氛圍的長期培育。
緊扣商業主題文化,展開立體傳播:提煉商業主題文化精髓或閃光點,並將其融入到包括宣傳材料設計、現場推廣、回訪等營銷的每個環節。開展立體傳播,包括通過與電視頻道、時尚雜志及門戶網站等進行合作,開展與具體商業項目文化主題相切合的娛樂節目、電影宣傳等系列活動,既可以讓商鋪投資者及消費者參與互動,又可藉助電視、雜志、網路等傳播渠道擴大項目的文化輻射范圍。
定期展開跨界文化推廣活動,滿足消費者的文化訴求:定期通過與文化界、藝術界、學界、產業界等相關領域的知名企業或知名人物聯合,舉辦與商業文化主題相關的諸如繪畫雕刻、影像互動、藝術鑒賞會、派對及音樂會等高品質文化活動,以帶給特定消費群體在視覺與聽覺上的文化盛宴。
(二)增強人性化提升商業管理服務
購物中心強調「人文關懷」是對人本身的一種尊重。以傾注人文關懷為目標,「軟」「硬」兼施,營造寬松的經營環境,提升商業地產(專題閱讀)的物業服務,以人性化、細節管理、定製服務為軟性競爭力。
1.創造「零干擾」環境
營業場所設計和安排以及設備設施和宣傳資料的准備,要從消費者的實際需要出發,以是否有利於消費者的消費、休閑方便為依據和出發點,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創造「零干擾」環境:
通道「零干擾」:商場的行走通道寬敞且暢通,不被展台、X展架、植物等物品所堵塞,同時能夠為殘障人員提供專用通道。
指示「零干擾」:針對顧客習慣於逆時針行走的特點,本著「標識」本身就是服務的原則,依行走路線合理設置指示牌,指明出入口、安全門、洗手間、電梯等設施的位置和行走的方向,等等。
衛生「零干擾」:要求清潔人員必須穿著大方得體的服飾,拿著盡可能小的清潔工具,隨時清理地面的垃圾和水跡,特別是電梯轎廂和洗手間的清潔應該指定專人負責,等等。
2.做好對消費者的關懷關愛和周到服務
堅持細節化管理服務的三個層面:
(1)預留休息空間:尊重消費者休憩、停留的需求,如在商場內部,每隔一定空間距離,設計一些人性化的長椅,在中庭處,設立環型的休息椅,滿足顧客休息的需求。
(2)注重細節營造:如在地下停車場,用不同顏色把不同停車區域區分開來,讓停車購物的消費者容易找到停車處;地下停車場進入購物中心的入口裝飾暖色調的燈光,給准備購物的消費者一種溫馨的感覺。
(3)擴大便利服務:如提供自助電腦、商務文印、雨天應急傘、擦皮鞋、洗衣、寄信、寄存物品、小孩託管、寵物託管、上門服務、銀聯取款機、自動售貨機、免費供應飲料等。
3.與商戶和顧客之間進行有效互動與交流
搭建商業地產(專題閱讀)項目和商戶、顧客消費者互動交流的平台,保持與消費者之間的一種平等融洽關系,在強化與兩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同時,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對商場的管理人員和商戶、商品等進行合理有效的監督,從而不斷改進不足,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1)搭建多方位服務平台:在商業地產項目中設置現場、電話和網上的服務台,利用面對面、電話和網上服務的方式進行談話交流,收集消費者對各種商品、商戶及服務的意見,建立起促進和發展雙方互動交流的平台和渠道,以保證每時每刻接受顧客的咨詢和意見,及時予以解答。
(2)注重軟環境營造,提高人文素養:高品位的管理人員是商業地產人性化服務落到實處的根據保證。企業對商業地產項目的管理人員選擇,應充分重視其綜合素質和服務素質,把人文素質放在首要位置,懂得如何站在承租商家和消費者的角度著想,懂得如何通過細節服務讓商家和消費者滿意。
㈤ 如何將家鄉文化轉變為商業資源,可以做哪些開發
這個需要當地的扶持以及互聯網的作用,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才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