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茶館是什麼文化

茶館是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2-08-08 23:41:52

① 茶館歷史

茶樓里也有不少文人學者的行蹤。「陶陶居」門廳上的黑底金字大招牌,據說是康有為的手筆。過去,陶陶居曾是粵劇藝人不掛牌的俱樂部,是他們埋組班」的活動場所。五十年代,陳殘支的《香飄四季》中有幾個典型人物,是在茶樓中找到模特兒的。

魯迅的小說中的人物有沒有在廣州的茶樓中拾綴,不大清楚但在他的筆記中卻可看到,一九二七年,他在廣州的那一段日子裡,曾經到山泉太平館、陸園、妙奇香、別有春、北園、南園、一景酒家、國民餐店、陶陶居和拱北樓、晉華齋、福來居、大觀飯店等地方,看來魯迅之到茶樓,

除日常所需飲饌外,也會有觀察民情的因素在內。作家韋君宜來穗坐了三四個茶樓,對廣東人上茶樓很有體會。她稱贊茶樓「象個群眾的社交場合,氣氛確實可愛」,這點人情味實在令人愉快。

「說」茶樓的樓梯上下人頭攢動,食後自動招呼服務員以碟為單位計價是「君子之交」,「不止有情趣,而且有風格」,是「真正老廣東人的風格。」這不是虛言妄贊而是體驗入微。

(1)茶館是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茶館的類型

戲曲茶樓

戲曲茶樓是一種以品茗為引子,以戲曲欣賞或自娛自樂為主體的文化娛樂場所。這種即品茶又娛樂的文化方式,在我國由來已久。

戲曲茶樓在裝飾上更強調戲曲表演的氛圍和要求,相對來講,品茶是它的一種主要的附帶功能,它不太講究茶葉、茶藝,而是以茶葉為引,在戲曲與樂曲聲中,鬆弛身心,交流聯誼,享受戲曲藝術。

綜合型茶樓

綜合型茶樓主要體現在經營服務項目上,以茶藝為主,同時有經營茶餐、餐飲、舊吧、咖啡、電腦、棋、牌等內容,把多種服務項目綜合在一起,以滿足客人的多種需求。

仿古式茶樓

仿古式茶樓在裝修、室內裝飾、布局、人物服飾、語言、動作、茶藝表演等地方、都以某種古代傳統為藍本,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整理,並結合茶藝的內在要求重新進行現代演繹,從總體上展示古典文化的整體面貌。各種各樣的宮廷式茶樓、禪茶館等,那就典型的仿古式茶樓。

園林式茶樓

園林式茶樓突出的是清新、自然的風格,或依山傍水、或坐落於風景名勝區,以及一個獨門大院,它由室外空間和室內空間共同組成,往往營業場所比較大。室外是小橋流水、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突出的是一種純自然的風格,讓人直接與大自然接觸,

從而達到室內人造園林達不到的一種品茗的意境。這種風格是與現代人追求自然、返璞歸真的心理需求相契合的,但它對地址的選擇、環境的營造有較高的要求,因此現代茶樓中為數較少。

室內庭院式茶樓

室內庭院式茶樓以江南園林建築為藍本,結合茶藝及品茗環境的要求,設有亭台樓閣、曲徑花叢、拱門迴廊、小橋流水等,給人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心理感受。

室內多陳列字畫、文物、陶瓷等各種藝術品,讓現代都市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去尋找回歸自然,心情神寧的感覺,進入「庭有山林趣,胸無塵俗思」的境界。

② 茶館的起源和發展

茶館
【社會場所名】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追其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開元年間,鄉鎮中有煎茶出賣的店鋪,投錢取飲,這是「茶館」的初級形式。

中國的茶館由來已久,據記載兩晉時已有了茶館。自古以來,品茗場所有多種稱謂,茶館的稱呼多見於長江流域;兩廣多稱為茶樓;京津多稱為茶亭。此外,還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稱謂。

茶館與茶攤都是專門用來喝茶的。不過茶館與茶攤相比,有經營大小之分和飲茶方式的不同。茶館設有固定的場所,人們在這里品茶、休閑等。茶攤沒有固定的場所,是季節性的、流動式的,主要是為過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

【當今茶館分類】

(一)歷史悠久的老茶館,保存舊時風格;

(二)六十年代新建茶室,採用現代建築,四周輔以假山、噴泉,室內有鮮花、字畫,並有瓜子、糖果等;

(三)露天茶室、棋園茶座、音樂茶座等。

【歷史演變】

(一)茶館的萌芽

茶館最早的雛形是茶攤,中國最早的茶攤出現於晉代,據《廣陵耆老傳》中記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日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也就是說,當時已有人將茶水作為商品到集市進行買賣了。不過這還屬於流動攤販,不能稱為「茶館」。此時茶攤所起的作用僅僅是為人解渴而已。

(二)茶館的興起

唐玄宗開元年間,出現了茶館的雛形。唐玄宗天寶末年進士封演在其《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種在鄉鎮、集市、道邊「煎茶賣之」的「店鋪」,當是茶館的雛形。

《舊唐書·王涯傳》記:「太和九年五月涯等倉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為禁兵所擒」,則唐文宗太和年間已有正式的茶館。

大唐中期國家政治穩定,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加之陸羽《茶經》的問世,使得「天下益知飲茶矣」,因而茶館不僅在產茶的江南地區迅速普及,也流傳到了北方城市。此時,茶館除予人解渴外,還兼有予人休息,供人進食的功能。

(三)茶館的興盛

至宋代,便進入了中國茶館的興盛時期。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現了萬商雲集、百業興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館。而孟元老的《東京華夢錄》中的記載則更讓人感受到當時茶肆的興盛「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晚即散,謂之鬼市子……歸曹門街,北山於茶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遊吃茶於彼。」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時的杭州,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臨安(即今杭州),統治階級的驕奢、享樂、安逸的生活使杭州這個產茶地的茶館業更加興旺發達起來,當時的杭州不僅「處處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頓奇松異檜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都城紀勝》中記載「大茶坊張掛名人書畫……多有都人子弟占此會聚,習學樂器或唱叫之類,謂之掛牌兒。」

宋時茶館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們喝茶聊天、品嘗小吃、談生意、做買賣,進行各種演藝活動、行業聚會等。

(四)茶館的普及

到明清之時,品茗之風更盛。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市民階層不斷擴大,民豐物富造成了市民們對各種娛樂生活的需求,而作為一種集休閑、飲食、娛樂、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大眾活動場所,茶館成了人們的首選,因此,茶館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形式愈益多樣,茶館功能也愈加豐富。

(五)茶館的衰微

近現代,中國經歷了戰爭,貧困和一些非常時期,茶館也就一度衰微。

(六)茶館的復興

近二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導致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茶館作為文化生活的一種形式也悄然回復,茶館已成為人們業餘生活的重要選擇之一。

【主要衍生】

書茶館

書茶館,即設書場的茶館。清末民初,北京出現了以短評書為主的茶館。這種茶館,上午賣清茶,下午和晚上請藝人臨場說評書,行話為「白天」、「燈晚兒」。茶客邊聽書,邊飲茶,倒也優哉游哉,樂樂陶陶。

老北京的茶館遍及京城內外,各種茶館又有不同的形式與功用。這里,重點從文化,社會功用角度介紹幾種。老鄉京有許多書茶館,在這種茶館里,飲茶只是媒介,聽評書是主要內容。書茶館,直接把茶與文學相聯系,給人以歷史知識,又達到消閑、娛樂的目的,老少皆宜。

音樂茶座

音樂茶座是既品茶又娛樂的文化場所,在唐代已有先例。不過其正式出現,卻是二十世紀以來的事。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國內外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在一些大中城市裡,音樂茶座應運而生。

音樂茶座一般選擇在幽雅的場所,並配以柔和多採的燈光,以飲茶品點,欣賞文藝為內容。音樂茶座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人們可以品茶自娛,也可以約上幾個朋友,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還可以在啜飲納涼的同時,進行各種交流。

【其他相關資料】

四川的蓋碗茶和茶館

四川是茶的故鄉,茶的品類繁多,飲茶風行,茶館林立。

四川人盛行自斟自飲的蓋碗茶。蓋碗茶不但選用茉莉花茶、龍井等上品茶葉,而且蓋碗和銅壺也別有講究。如蓋碗用的茶蓋,一是茶沏好蓋上後,可很快泡出茶味;二是可用作割去茶碗上飄浮的泡沫;三是可用來涼茶(即將茶蓋反扣倒入茶汁),便於快飲解渴,還有「茶船」用來托茶、端茶。這樣,茶碗、茶蓋、茶船托三位一體,既實用又美觀。另外燒水的壺選用銅壺,燒出來的水味道甜美,保暖性又強。

四川的茶館多,且具特色。早晨進茶館可一直坐到晚上關門,照樣沏茶而不增加收費。一整天僅收一次的茶費。所以茶館成天熱鬧,成了人們休息、娛樂、傳通訊息、進行交易的場所,而每個人的活動都是在茶的熱氣、香味中進行的。

2.話劇名

話劇《茶館》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此劇以茶館作為社會縮影,透過半個世紀的世事變化,由70多個角色演出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層面。

【作者】老舍

【演出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劇情梗概】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辟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里擺上了留聲機。盡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拚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主要人物形象解讀】

人的精神危機是時代文化危機的一部分。《茶館》對舊社會民眾精神危機的刻畫,主要是藉助劇中三個關鍵人物——王利發、秦仲義和常四爺來完成的。

「裕泰大茶館」的掌櫃王利發貫穿全劇。他父親死得早,二十多歲就獨立應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頂要緊」,所以按著老輩兒留下來的老辦法,以為「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岔子」。他每天滿臉堆笑逢迎來自官僚權貴、外國勢力、惡霸、地痞、特務、警察多方面的敲詐滋擾,他心地不壞,卻因為地位比赤貧階層高出一截,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著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常勸茶客們「莫談國事」。世間兵荒馬亂,城區別的大茶館都破產歇業了,他還苦撐著,時不時第想出些個小招數,抵擋街頭商業全走背字兒的潮流,晚年,眼瞅著茶館撐不下去了,他不嫌丟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國民黨黨棍創辦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館,特務們也來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來的金條換老命,流氓們開辦新式妓院,在當局慫恿下要霸佔他的鋪面……王利發一籌莫展,走到了人生盡頭,這才明白,幾十年來的小心謹慎苦撐苦熬,全算白饒,面對死的誘惑,他到底喊出了從來沒敢喊出口的話:「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是呀,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王利發的這點兒心理危機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生活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身份地位稍稍高於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發,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後結局這樣凄涼,生活在那個世道下面的貧苦市民,就更沒指望了。王利發走到人生最後一站喊出來的幾句話,也正是縈繞在社會底層小人物們心頭的一致的困惑和憤懣。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第1幕登場的時候,只有二十幾歲,戊戌變法失敗後國勢衰落,他憑著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創建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政府沒收了,當局不但沒有接著好好辦廠,還把機器當成碎銅爛鐵給賣掉了。眼看著工廠的廢墟,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結論比王利發的還慘:「……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秦仲義有過比王利發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變革中國現實,可是,他的人生也沒能逃脫世道的鉗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給他留下一丁點兒施展的空間。何況,他自視高人一頭,跟大眾無法溝通感情。他在黑暗歲月里單挑獨鬥了一輩子,終於慘敗下來,也是必然的。

常四爺,在《茶館》這出戲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個形象,這跟他特定的身份、經歷——由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自食其力者——有相當的關系。滿族出身的作家老舍,畢生寫了許多帶有滿人性格特徵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頭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氣壯地寫了一個正派、淳樸、剛直、勤懇的滿族人!作者寫常四爺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寫出旗人下層的確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二是要寫出滿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三是要反映出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並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直到晚清時節八旗將士的多數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打清朝末年他還吃著錢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一個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兒」,看到鼻煙壺也從外洋進口,他心疼「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尤其是感覺到了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他能沖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當局的偵探以他說這話為理由要逮捕他,他據實相告:「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還是沒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獄就趕上了義和團運動,為護衛國權,他跟洋人刀槍相對地打了幾仗。後來大清國到底亡了,他也並不意外,認准了這是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道話!」他一生保持著滿族人耿忠、倔強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在民國初期到處排斥滿人的時候,就像松二爺說的:「誰願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哪怕是靠擔筐販菜、挎籃子賣花生米,照樣活得腰板挺直。那麼,像常四爺這么一條硬漢子,是不是能有好一點的命運呢,不是,他也照樣逃不掉人生悲劇。七十多了,他還是一貧如洗,這才弄清楚:「我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他預感到,這么下去,「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他「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嘍」。常四爺,一個多麼希望依靠奮斗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的悲劇不是來自膽怯、懶惰,而是來自他的落伍了的觀念,屬於舊時代也屬於滿族傳統的人生觀,叫他總以為憑著一身正氣和不服輸的精神,就可以在鋪天蓋地的社會黑暗間闖開一條生路,這樣天真的願望根本沒法實現,邪惡社會永遠張著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著貧寒的個體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橫再不肯屈服也罷。常四爺的失敗,除了社會的責任之外,也因為他的人生哲學已然不合時宜。就這一點說來,他與終於跌進厄運的王利發、秦仲義,是殊途同歸。

【對於話劇《茶館》的紀念——老舍茶館】

老舍茶館是以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劇命名的茶館,始建於1988年,現有營業面積2600多平方米,集書茶館、餐茶館、茶藝館與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大茶館。在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環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賞到一台匯聚京劇、曲藝、雜技、魔術、變臉等優秀民族藝術的精彩演出,同時可以品用各類名茶、宮廷細點、北京傳統風味小吃和京味佳餚茶宴。自開業以來,老舍茶館接待了近47位外國元首、眾多社會名流和200多萬中外遊客,成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連接國內外友誼的「橋梁」。

前門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館弘揚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嶄新手筆。它以古老經典的北京傳統建築四合院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藝之道為神,融合雍容貴氣的京城之韻,創造了一個您夢想中的茶藝館。在這里,只有悠閑與寧靜,只有輕松與自在,聽悠揚的古箏,看精湛的茶藝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享茶中偷來的半日悠閑。

③ 茶館對當今社會來說有什麼重要意義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④ 成都的茶館有哪些茶文化拜託各位大神

成都茶館是成都文化的象徵,茶館文化造就了成都舒適,宜生的一種生活狀態 成都人活在茶館。生意在茶館談,機遇從茶館覓,朋友在茶館交,對象在茶館找,矛盾糾紛在茶館解決,悲情愁緒在茶館消除……茶館,已經和成都人全部的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成都印象中一幅最鮮明的就是在那林立的茶館,「三花」茶與龍門陣和麻將聲的有機融合。「三花」其實就是就是成都人最喜歡的茉莉花茶,蓋碗一掀,茶香與花香融為一體的美妙滋味、茶湯中漂浮著的潔白茉莉花,給人以視覺和味覺的雙重感受,故謂之「啖三花」,也成為成都民俗文化元素不可磨滅的經典元素。 成都人自己的段子里會說:泡三花,倒瓜子,都來把殼子沖起!~成都茶館的消費不高, 便宜到讓人不敢相信的平民茶館多的是,比如到處都有的壩壩茶館,5元錢買一碗花茶,你盡可以聽那些有趣的成都人大擺龍門陣,直到把茶喝到淡得沒有顏色。 今天在成都有不下五千家茶館。或者說,是成都人為自己構建了五千個不大不小的精神家園。今天的成都人泡茶館,一不為解渴,二不為提神,更不能簡單地視之為什麼休閑消遣。時光固然是在茶館里消磨了,而情懷在茶館抒發,見識從茶館擴充,學問自茶館增厚,「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皆從茶館熟習而得之 資料來源中國普洱茶網http://www.puercn.com/

⑤ 茶館的起源

茶館最早的雛形是茶攤,中國最早的茶攤出現於晉代,據《廣陵耆老傳》中記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日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也就是說,當時已有人將茶水作為商品到集市進行買賣了。不過這還屬於流動攤販,不能稱為"茶館"。此時茶攤所起的作用僅僅是為人解渴而已。
折疊茶館的興起
唐玄宗開元年間,出現了茶館的雛形。唐玄宗天寶末年進士封演在其《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種在鄉鎮、集市、道邊"煎茶賣之"的"店鋪",當是茶館的雛形。
《舊唐書·王涯傳》記:"太和九年五月涯等倉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為禁兵所擒",則唐文宗太和年間已有正式的茶館。
大唐中期國家政治穩定,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加之陸羽《茶經》的問世,使得"天下益知飲茶矣",因而茶館不僅在產茶的江南地區迅速普及,也流傳到了北方城市。此時,茶館除予人解渴外,還兼有予人休息,供人進食的功能。
折疊茶館的興盛
至宋代,便進入了中國茶館的興盛時期。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現了萬商雲集、百業興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館。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則更讓人感受到當時茶肆的興盛"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晚即散,謂之鬼市子……歸曹門街,北山於茶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遊吃茶於彼。"
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臨安(即今杭州),統治階級的驕奢、享樂、安逸的生活使杭州這個產茶地的茶館業更加興旺發達起來,當時的杭州不僅"處處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頓奇松異檜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都城紀勝》中記載"大茶坊張掛名人書畫……多有都人子弟占此會聚,習學樂器或唱叫之類,謂之掛牌兒。"
宋時茶館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們喝茶聊天、品嘗小吃、談生意、做買賣,進行各種演藝活動、行業聚會等。
折疊茶館的普及
到明清之時,品茗之風更盛。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市民階層不斷擴大,民豐物富造成了市民們對各種娛樂生活的需求,而作為一種集休閑、飲食、娛樂、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大眾活動場所,茶館成了人們的首選,因此,茶館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形式愈益多樣,茶館功能也愈加豐富。
折疊茶館的衰微
近現代,中國經歷了戰爭,貧困和一些非常時期,茶館也就一度衰微。
折疊茶館的復興
改革開放以後,曾經一度萎靡不振的中國茶館業重新煥發了生機,不僅老茶館、茶樓重放光彩,各種新型、新潮茶園和茶藝館更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全國各地,隨著茶館產業化的發展,進入新世紀的中國茶館更是迎來了她的春天。
如今,全國5萬多家大大小小的各色茶館擁有從業人員近百萬,年創造產值達300億元,茶館業已經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中國茶館業已經成為一個朝氣蓬勃、極具生命力的新產業。近年來,茶館業發展迅速,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茶館、茶坊已成為地方文化的一種標識,各種以茶為名的飲品店更是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約有5萬多家茶館,以北京、上海、成都最多,僅上海就有3000家左右。品茗之風盛行的北京同時也是茶葉消費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目前北京有6000多家茶葉店,茶館、茶樓、茶坊也有3000餘家。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中國茶館將隨著近幾年的發展逐步走向標准化、產業化。隨著《茶館經營服務規范》(SB/T10654-2012)行業標准於2012年6月1日正式實施。此項標準是由商業飲食服務業發展中心負責起草,從制度規范、從業人員的基本條件、職業道德、服務操作、衛生要求等幾個方面做出了詳細規定,它的頒布填補了茶館行業在標准規范上的空白,有利於對茶館行業進行管理和指導以及茶館企業進行標准化經營。

⑥ 為什麼說《茶館》是一部歷史風俗劇、文化劇

因為《茶館》是他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而創作的富有獨立之美的扛鼎之作。

⑦ 茶館的簡介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分類:川派茶館、粵派茶館、京派茶館、杭派茶館。

茶館最早的雛形是茶攤,中國最早的茶攤出現於晉代,據《廣陵耆老傳》中記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日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也就是說,當時已有人將茶水作為商品到集市進行買賣了。不過這還屬於流動攤販,不能稱為「茶館」。此時茶攤所起的作用僅僅是為人解渴而已。

宋代杭州茶館稱為茶肆。茶肆內設花架,安排奇松異槐,敲鑼賣歌,招攬顧客,按不同季節賣應時茶湯;有的茶肆還有專門教授富家子弟的樂器班、歌唱班。杭州大街上還有兩三間茶樓,樓上安放妓女,名為「花茶坊」。

明朝出現私家園林,有的設有私家茶寮;茶館一詞也開始出現。張岱所著《陶庵夢憶·露兄》寫道:「崇禎癸酉,有好事者,開茶館」。

清代茶館發展成為大眾娛樂場所。京師茶館,有清茶館、大茶館、書茶館、酒茶館和園林茶館等幾種。大茶館和酒茶館就是現在的大飯店和酒樓。

清茶館無酒,店鋪里頭排列著長茶案,茶客可以自己帶茶葉,手提鳥籠,入座買水。園林茶館多設立在北京郊區風景區如西山、香山等處,泡一壺上茶,欣賞滿山的紅葉。

(7)茶館是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地方文化:

廣州和香港的茶樓規模很大,有二三層樓,周末十分繁忙,常須排隊拿號。茶以香片,普洱茶為主、間有菊花茶等。香港的茶樓點心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種類繁多、其中蝦餃、燒賣、腸粉、春卷、牛百葉、雞扎、鳳爪等已成經典的粵式茶點,風靡全球。

南洋茶市,福建人多飲烏龍茶,廣東人好飲「香片」,小食品有叉燒包、雞肉大包、咖喱牛肉包等。

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大批華人移民美、加,把粵式茶點帶到美洲。北美餐館多數經營早午茶市,很多茶餐廳,這些茶餐廳以粵式為多,2000年之後,多了滬式、新派港式茶餐廳。

閱讀全文

與茶館是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