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秋節有哪些精神內涵
中秋節有哪些精神內涵
中秋節有哪些精神內涵,中秋節在中國人的心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每年一次的中秋節都是一個舉國歡慶的節日,人們對於中秋節是非常的期待以及認可的,下面我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中秋節有哪些精神內涵
一、親人團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銀色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中秋節以圓月為標志,寄寓著中華兒女團圓的夢想,積淀著中華兒女團圓的心理訴求。花好月圓之夜,就是親人團圓之時。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盡管各地區、各民族過節的習俗異趣紛呈,然而家庭團圓、親友相聚是萬變不離其宗的主旨,它凝聚著中華兒女的心願,熔鑄著中華兒女的魂魄。
花好月圓人團圓,「圓」對中國人有特殊的含義。從器物層面上講,人們崇尚圓的東西:敬拜的月亮是圓的,吃的月餅是圓的,祭祀的水果是圓的。從心裡願望上看,家人團聚叫「團圓家」,喝的酒叫「團圓酒」,吃的飯叫「團圓飯」,過的節叫「團圓節」。天上月圓時,合家團圓分食月餅,這是一種溫馨的儀式。家制月餅、分享月餅、饋贈月餅的過程,就是表達愛、傳遞愛、感受愛的過程。親人團圓,家庭和睦,安享天倫,那種心理意義上的圓滿、圓合、圓潤、圓和之意,已經深入到人們的靈魂中,展現在行動里,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
二、社會和諧
「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之一。每逢中秋佳節,人們期待闔家團圓、鄰里和睦、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彰顯其樂融融。團圓的本意就包括和諧的成份在內,將團圓予以延伸,就有了家庭的和諧,朋友的和諧,親戚的和諧,親屬的和諧,社區的和諧,村鎮的和諧,民族的和諧,國家的和諧,世界的和諧。
傳統節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們的先輩非常善於利用中秋這樣的傳統節日消除誤解,去除隔閡,密切關系,促進和諧。例如,通過團拜、探親等儀式活動密切與周圍人的關系;通過節日巡遊、節日競賽的開展,釋放內心的情感、期望,增進不同地區成員之間的情感依賴和精神交流,從而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社會秩序更加安定。人們希望我們的國家「政通人和」,社會「和諧有序」,國與國之間「和而不同」,幹事創業「和衷共濟」,鄰里之間「和睦相處」,做生意「和氣生財」,待人「和藹可親」,說話「和顏悅色」,批評「和風細雨」等等,不一而足。
三、感恩自然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古代人們看來,月亮是僅次於太陽的神靈,一直是人們重要的崇拜對象。《禮記·祭法》中記載:「夜明,祭月也。」根據史籍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的活動。在收獲的季節,不僅要拜土地神,還要拜月神。因為古人認為五穀豐收離不開月亮,如果沒有月亮賜予露水,沒有月亮圓缺以計農時,豐收也是不可能的。
在傳統的中秋夜,家裡要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這些習俗,反映了人們對月亮、對自然的敬畏,這種敬畏中又滿含對月亮、對自然的親近與喜愛之情。同時,闔家男女老少,暫時放卻勞作,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這圖景看似普通平淡,卻可體味到平民生活的趣味與甜美,體味到中國的人情之美。
四、家國情懷
中秋節是中華文明的產物,流傳千百年來,為中華兒女所共享,它所增進的是所有華夏兒女的民族情感。每當中秋夜,只要是中國人,心靈都是相通的。在這個日子裡,中華兒女共祝願、祖國好,盼民族好、人人好,這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早已融進血液里,融合在骨髓里。這個傳統節日激發出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對祖國大家庭的熱望,傳承著民族自豪感和濃濃的愛國之情。
在中國,明月從來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它負載著悠久的神話傳說和深邃的文化內涵。「明月夜,短松崗」的追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期盼,「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情懷,在遊子的心目中,在華夏兒女的思維里,月是父母,是兄弟,是兒女,是愛人,是千山萬水無法阻隔的濃濃親情,是期望國家強大、民族昌盛的赤子情懷和盼望幸福的追求。
以中秋節等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大歷史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民族成員情感、知識、智慧、倫理規范的凝聚與集結。它不僅是我們民族創造新文化的憑借與基礎,也是構成我們時代生活的一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今依然擁有著巨大的現實價值,我們一定要重視傳統節日文化資源的保持、保護與挖掘,讓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民俗專家介紹說,源於古人「秋報」和「祭月」活動。在民間流傳中,最有影響 的大概要數「嫦娥奔月了。還有一說法,即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八月十五是秋季收獲的季節,各家都要祭拜土地神(古人「秋報),遺傳下來就成了的節日習俗。 此外,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中秋節最早起源於古代的祭月典禮。據《禮記·祭法》中記載:「夜明,祭月也。」史籍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收獲的季節,不僅要拜土地神,還要拜月神.
中秋節拜月、賞月、祭月、玩月的習俗 , 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還強調人與人的和諧,喝的酒叫「團圓酒」,吃的餅叫「團圓餅」,互相送月餅,近而達到了人際的和諧。團圓是歷代中國人的美好期盼,如今強調的「和諧」實際上是「團圓」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表述。中秋節團圓的本質體現出親情,現在由於家庭結構多是三口之家,親情展現應由家庭延伸到社區,通過社區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享受到團圓的樂趣。總之,,中秋節的文化內涵現已發展成表達美滿、和諧、富饒和安康的美好願望,也已形成為團結、團圓、慶豐收的象徵,而團圓是中秋節最重要的內涵。
2. 中秋節的來歷和文化內涵
中秋節的來歷,民俗專家介紹說,源於古人「秋報」和「祭月」活動。在民間流傳中,最有影響 的大概要數「嫦娥奔月了。還有一說法,即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八月十五是秋季收獲的季節,各家都要祭拜土地神(古人「秋報),遺傳下來就成了的節日習俗。 此外,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中秋節最早起源於古代的祭月典禮。據《禮記·祭法》中記載:「夜明,祭月也。」史籍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收獲的季節,不僅要拜土地神,還要拜月神.
中秋節拜月、賞月、祭月、玩月的習俗 , 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還強調人與人的和諧,喝的酒叫「團圓酒」,吃的餅叫「團圓餅」,互相送月餅,近而達到了人際的和諧。團圓是歷代中國人的美好期盼,如今強調的「和諧」實際上是「團圓」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表述。中秋節團圓的本質體現出親情,現在由於家庭結構多是三口之家,親情展現應由家庭延伸到社區,通過社區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享受到團圓的樂趣。總之,,中秋節的文化內涵現已發展成表達美滿、和諧、富饒和安康的美好願望,也已形成為團結、團圓、慶豐收的象徵,而團圓是中秋節最重要的內涵。
3. 中秋節概括的文化內涵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八月十五是秋季收獲的季節,各家都要祭拜土地神(古人「秋報),遺傳下來就成了的節日習俗。
4. 中秋節的文化內涵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應該說,是華夏民族歲時節日系統中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民俗節日。中秋節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從上古時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變而來的敬月習俗,以及流傳幾千年的祭月之風,
它實際上是華夏民族的「祭月之節」,這個節日保存著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學思考,蘊含著華夏子孫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說法,但那時的「中秋」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並無節日之意。中秋成為節日,是唐宋以後的事。
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吳剛折桂的美好傳說,還有月餅起源與元末起義之事等等,無一不是附著在中秋節上面的美麗傳說,這些美好傳說與故事,又進一步豐富了中秋節的文化內涵。
5. 中秋節的內涵是什麼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葯,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像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墨客騷人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漢族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
6. 中秋文化的內涵(不要那些由來,還有習俗)
在中國的傳統民俗節日中,中秋節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它象徵著團圓、和諧、吉祥和平安,給人以甜美至純的心靈感受。
7. 中秋節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中秋節的文化內涵指什麼
1、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應該說,是華夏民族歲時節日系統中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民俗節日。中秋節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從上古時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變而來的敬月習俗,以及流傳幾千年的祭月之風,
2、它實際上是華夏民族的「祭月之節」,這個節日保存著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學思考,蘊含著華夏子孫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說法,但那時的「中秋」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並無節日之意。中秋成為節日,是唐宋以後的事。
3、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吳剛折桂的美好傳說,還有月餅起源與元末起義之事等等,無一不是附著在中秋節上面的美麗傳說,這些美好傳說與故事,又進一步豐富了中秋節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