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平遙古城和古民居的設計布局體現了什麼文化內涵
平遙古城民居,以磚牆瓦頂的木結構四合院為主,布局嚴謹,左右對稱,尊卑有序。民居院內大多裝飾精美,進門通常建有磚雕照壁,檐下樑枋有木雕雀替,柱礎、門柱、石鼓多用石雕裝飾。民間有句俗語:「平遙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條是「房子半邊蓋。」平遙民居之所以大多為單坡內落水,流傳最廣的說法稱之為「四水歸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處乾旱,且風沙較大,將房屋建成單坡,能增加房屋臨街外牆的高度,而臨街又不開窗戶,則能夠有效地抵禦風沙和提高安全系數。而院內緊湊的布局則顯示對外排斥,對內凝聚的民族性格。當人們爬上城牆,看到美麗的城樓,綠色的瓦片在陽光的照耀下,好像碧綠色的玉。平遙古城獨特的風貌,古樸的民風,吸引無數人慕名前來觀賞,讓人贊不絕口。
『貳』 到西塘,烏鎮等幾個江南古鎮要注意些什麼
我去過烏鎮,。是在今年的暑假去的,那個時候是陽光明媚,很熱,但在居民的家裡是非常涼快的。
這是烏鎮的資料:
烏鎮
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 ; 淳樸秀美的水鄉風景;風味獨特的美食佳餚;繽紛多彩的民俗節日……深厚的人文積淀和亘古不變的生活方式使烏鎮成為了東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傳承伴隨脈脈書香,在這兒展現一幅迷人的歷史畫卷。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美麗。
烏鎮,中國江南的封面。
烏鎮地處江南六大古鎮的中心位置,它離上海只有80分鍾的車程,離杭州僅50分鍾的車程,離蘇州也很近,只需60分鍾的車程。
桐鄉市烏鎮是個水鄉古鎮,鎮上有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唐代古銀杏、轉船灣、雙橋等景點,西柵老街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群之一。烏鎮又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故里。鎮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側的立志書院是茅盾少年讀書處,現辟為茅盾紀念館。
烏鎮雖歷經20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 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 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彷彿都在提示著一種情致,一種氛圍。過「逢源雙橋」,遠遠水面上漂來一 葉扁舟,兩位鄉間女子坐在船頭,悠揚的江南小調也越飄越近,走在如今的一些老街上,常會心生感觸:舊貌還在,氣韻無存,但游烏鎮沒有這種「物是人非」的感覺。如今的烏鎮大致分類為傳統商鋪區、傳統民居區、水鄉風貌區、傳統餐飲區、傳統文化區、傳統作坊區。作坊區內,竹藝、扇藝、陶藝、壺藝、文房四寶、木雕、紡紗織布……曾在桐鄉周圍流行一時的手工作坊一家挨著一家。商鋪區里,曾在烏鎮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商鋪、當鋪、葯鋪都以原本的面貌呈現著,只不過留下了歲月刻下的刀刀痕跡。民居區修舊如舊,最值得訪問的就是那些仍沿街而居的老人們,他們與烏鎮共同走過了數十年的光陰。文化區,印象深刻的是藍印花布「漫天起舞」的庭院,音韻鏘鏘的古戲台,還有幕布上的那一段「皮影」傳說……? 烏鎮1991年被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去年初,桐鄉初,桐鄉市先後投資8000多萬元進行大規模的古鎮保護與開發,確立了100年前清朝末民國初的時空定位和挖掘民俗民間文化特色的個性定位。
黃磊和劉若英主演的《似水年華》就在這個古樸的小鎮拍攝,浪漫的愛情色彩讓它更具風情...
那時中國南方省份的一個水鄉小鎮,古舊,清靜,安詳而且幽靜。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那裡有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欞,長長的青石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烏篷船。煙起霧落,雲蒸霞蔚,草長鶯飛,花開花落,流年似水。
有一個我曾經深深魅惑過的男子,他儒雅,雍容地站在橋上,對我說:「不管人事如何變遷,烏鎮永遠是烏鎮,在這江南水鄉最美的一隅,那麼溫潤。如黃昏里一簾幽夢,猶如晨光中一支搖曳的玫瑰...」
西塘的資料:
西塘,古稱胥塘、斜塘,又名平川,嘉善西塘與桐鄉烏鎮、海寧硤石、海鹽百步並稱為浙江四大古鎮。
西塘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距嘉善縣城11公里,從上海乘火車到嘉善下車後,乘中巴到西塘3.5元。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西塘與其它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於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總長近千米,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在西塘旅遊,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陽也曬不到。有西塘地勢平坦,河流縱橫,自然環境十分幽靜,處處綠波盪漾,家家臨水映人。小鎮上保存著完好的明清建築群落,廊棚和古弄堪稱「雙絕」。
西塘古鎮中最著名的風景線是一道1000多米造型古樸的廊棚,一色的黑瓦蓋頂,沿河而建,連為一體,綿延不斷,催人發思古之悠情。古河道旁邊還有不少古色古香的古居民,廊棚長長,古建築重重疊疊,小船兒悠悠,儼然是一派古風猶存的情調。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環境十分幽靜。有9條河道在鎮區交匯,把鎮區分劃成8個板塊,而眾多的橋梁又把水鄉連成一體。古稱「九龍捧珠」、「八面來風」。古鎮區內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多處,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研究價值,為國內外研究古建築的專家學者所矚目。鳥瞰全鎮,薄霧似紗,兩岸粉牆高聳,瓦屋倒影。傍晚,夕陽斜照,漁舟唱晚,燈火閃耀,酒香飄溢,整座水鄉古鎮似詩如畫,人處其間,恍然桃源瓊瑤,不知是人在畫中游,還是畫在心中移。
這是周庄的資料:
周庄
周庄位於蘇州城東南,崑山的西南處,古稱貞豐里。春秋戰國時期,周庄境內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餘畝捐於當地全福寺為寺,始稱周庄,元代中期,沈萬三利用周庄鎮北白蜆江水運之便,通番貿易,周庄因此成為其糧食、絲綢、陶瓷、手工藝品的集散地,遂為江南巨鎮。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為周庄鎮。
周庄鎮為澤國,因河成街,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雖歷經900多年的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宛如一顆鑲嵌在澱山湖畔的明珠。
周庄最為著名的景點有富安橋、雙橋、沈廳。富安橋是江南僅存的立體形橋樓合壁建築;雙橋則由兩橋相連為一體,造型獨特;沈廳為清式院宅,整體結構嚴整,局部風格各異;此外還有澄虛道觀、全福講寺等宗教場所。全鎮橋街相連,依河築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返樸歸真的遊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游。
古鎮區內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築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建於元、明、清代的古橋梁,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稱周庄為「中國第一水鄉」。
關於周庄
關於周庄,有一段故事:1984年,在美國留學的陳逸飛以周庄的雙橋為素材,創作了一幅題為《故鄉的回憶》的油畫,連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於紐約的十月金秋,在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畫廊展出,引起了轟動,尤其是那些運用油畫和傳統的中國水墨畫手法創作的作品,描繪了姑蘇的小橋流水、江南的田園風光,將美國觀眾帶到了神話般的境地。美國權威雜志《藝術新聞》發表了題為《向西方潮流大膽挑戰》的評論,專門介紹陳逸飛的藝術成就。
當年十一月,阿曼德.哈默訪問中國時,將陳逸飛的那幅《故鄉的回憶》高價購下,作為禮物,送給了鄧小平同志。不知道為什麼哈默為什麼會選擇中國的「土特產品」作為送給中國領導人的禮物,但是正是這一選擇才使中國人真正知道了周庄。
聯合國每年發行六組郵票,世界聯合國協會每年從各國優秀畫家中遴選6人,請他們自行設計並繪制精美的圖案,作為每組郵票的首日封。1985年,這幅畫又經陳逸飛加工,成為當年世界聯合國協會的首日封,讓越來越多的人領略中國水鄉古鎮旖旎風情。
九百歲的古鎮
周庄位於上海和蘇州之間,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鎮,在這里拍攝的各種電影和電視劇有四十多部。
周庄「鎮為澤國,四面環水」,河流呈井字形從鎮中穿過,「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小小的的周庄共有十座四百年至八百年歷史的古橋。
周庄鎮已有九百年的歷史,鎮內河流呈井字型,鎮中橋梁很多,其中歷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橋的就有八九個,明代時這里住著江南首富沈萬三,他富得讓朱元璋都垂涎,他個人出資修了南京明城牆的三分之一,沈萬三在各地都有許多產業,但是他始終把周庄作為他的根基。
小橋流水人家是水鄉的特色,在水鄉幾乎家家都有自家的碼頭。周庄還有一景就是「轎從前門進,船從家中過」。「船從家中過」是指張廳的院落中間有一條小河「箸涇」流過,在張廳的院子里有一個一丈見方的水池,可以在哪裡會船和卸貨。
開展水上旅遊的第一人王小妹
90年代初,在周庄第一個想起駕著小船帶客人在鎮內觀光的是一位名叫王小妹的老奶奶,祖籍山東,原來是打魚的,1997年已經82歲了,還在駕船搞旅遊。她說當初搞旅遊時,是因為生活困難。現在周庄的遊船已展到六十多隻,但是王小妹的船一眼就可以看出,別的船都是搖櫓,只有她一條船是雙槳。很多電視台拍片時都租用她的船,沿途她負責講解。
寧靜的水鄉夜色別有一番情趣,由於水鎮的四周都是小河,只有通過高高的拱橋,才能進到鎮當中。所以鎮子里至今不能走機動車,鎮中居民家中的摩托車也只能推過橋進到鎮子中去,所以每到傍晚,水鎮總是顯得格外的寂靜。
隆興客棧
到周庄旅遊,如果能夠住一天的話,最好是住在老鎮子的旅館里,鎮子里旅館的雖然條件雖然不如外邊的好,但是住在鎮里可以更好地體驗水鄉的夜晚景色。周庄有個"隆興客棧",位於著名的景點雙橋旁,是個家庭旅館,只有七八間客房,很適合學生住宿。
旅遊旺季周庄鎮內的客房比較緊張,可以事先與隆興客棧聯系。
周庄的風味食品
周庄有許多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沈萬三愛吃的肘子和豬蹄,它起源於明代沈萬三家,是用來招待貴賓的必備菜餚,當地叫萬三肘子和萬三蹄。做法是用大號砂鍋,經過一天一夜的煨煮,火候極為講究,要經數旺數文,以文火為主。煨煮熟爛要適度,過爛了易碎,破壞原形,煨煮好後皮色醬紅,整隻蹄膀可保持原狀。吃的時候是用蹄膀中的一根細骨代刀。當地的餐館中都有出售,當地的居民在過節時也都吃萬三蹄。
其它特色食品還有萬三糕、童子黃瓜、蝦糟、三味圓及當地的水鮮等。周庄還有一種水生植物蒓菜,用來煮湯,鮮美可口,西晉文學家張翰比喻懷念家鄉的「蒓鱸之思」,就是指蒓菜和鱸魚做成的?a target=_blank href=/view/2239.htm>蘇州城東南,崑山的西南處,古稱貞豐里。春秋戰國時期,周庄境內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餘畝捐於當地全福寺為寺,始稱周庄,元代中期,沈萬三利用周庄鎮北白蜆江水運之便,通番貿易,周庄因此成為其糧食、絲綢、陶瓷、手工藝品的集散地,遂為江南巨鎮。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為周庄鎮。
周庄鎮為澤國,因河成街,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雖歷經900多年的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宛如一顆鑲嵌在澱山湖畔的明珠。
周庄最為著名的景點有富安橋、雙橋、沈廳。富安橋是江南僅存的立體形橋樓合壁建築;雙橋則由兩橋相連為一體,造型獨特;沈廳為清式院宅,整體結構嚴整,局部風格各異;此外還有澄虛道觀、全福講寺等宗教場所。全鎮橋街相連,依河築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返樸歸真的遊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游。
古鎮區內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築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建於元、明、清代的古橋梁,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稱周庄為「中國第一水鄉」。
關於周庄
關於周庄,有一段故事:1984年,在美國留學的陳逸飛以周庄的雙橋為素材,創作了一幅題為《故鄉的回憶》的油畫,連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於紐約的十月金秋,在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畫廊展出,引起了轟動,尤其是那些運用油畫和傳統的中國水墨畫手法創作的作品,描繪了姑蘇的小橋流水、江南的田園風光,將美國觀眾帶到了神話般的境地。美國權威雜志《藝術新聞》發表了題為《向西方潮流大膽挑戰》的評論,專門介紹陳逸飛的藝術成就。
當年十一月,阿曼德.哈默訪問中國時,將陳逸飛的那幅《故鄉的回憶》高價購下,作為禮物,送給了鄧小平同志。不知道為什麼哈默為什麼會選擇中國的「土特產品」作為送給中國領導人的禮物,但是正是這一選擇才使中國人真正知道了周庄。
聯合國每年發行六組郵票,世界聯合國協會每年從各國優秀畫家中遴選6人,請他們自行設計並繪制精美的圖案,作為每組郵票的首日封。1985年,這幅畫又經陳逸飛加工,成為當年世界聯合國協會的首日封,讓越來越多的人領略中國水鄉古鎮旖旎風情。
九百歲的古鎮
周庄位於上海和蘇州之間,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鎮,在這里拍攝的各種電影和電視劇有四十多部。
周庄「鎮為澤國,四面環水」,河流呈井字形從鎮中穿過,「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小小的的周庄共有十座四百年至八百年歷史的古橋。
周庄鎮已有九百年的歷史,鎮內河流呈井字型,鎮中橋梁很多,其中歷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橋的就有八九個,明代時這里住著江南首富沈萬三,他富得讓朱元璋都垂涎,他個人出資修了南京明城牆的三分之一,沈萬三在各地都有許多產業,但是他始終把周庄作為他的根基。
小橋流水人家是水鄉的特色,在水鄉幾乎家家都有自家的碼頭。周庄還有一景就是「轎從前門進,船從家中過」。「船從家中過」是指張廳的院落中間有一條小河「箸涇」流過,在張廳的院子里有一個一丈見方的水池,可以在哪裡會船和卸貨。
開展水上旅遊的第一人王小妹
90年代初,在周庄第一個想起駕著小船帶客人在鎮內觀光的是一位名叫王小妹的老奶奶,祖籍山東,原來是打魚的,1997年已經82歲了,還在駕船搞旅遊。她說當初搞旅遊時,是因為生活困難。現在周庄的遊船已展到六十多隻,但是王小妹的船一眼就可以看出,別的船都是搖櫓,只有她一條船是雙槳。很多電視台拍片時都租用她的船,沿途她負責講解。
寧靜的水鄉夜色別有一番情趣,由於水鎮的四周都是小河,只有通過高高的拱橋,才能進到鎮當中。所以鎮子里至今不能走機動車,鎮中居民家中的摩托車也只能推過橋進到鎮子中去,所以每到傍晚,水鎮總是顯得格外的寂靜。
隆興客棧
到周庄旅遊,如果能夠住一天的話,最好是住在老鎮子的旅館里,鎮子里旅館的雖然條件雖然不如外邊的好,但是住在鎮里可以更好地體驗水鄉的夜晚景色。周庄有個"隆興客棧",位於著名的景點雙橋旁,是個家庭旅館,只有七八間客房,很適合學生住宿。
旅遊旺季周庄鎮內的客房比較緊張,可以事先與隆興客棧聯系。
周庄的風味食品
周庄有許多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沈萬三愛吃的肘子和豬蹄,它起源於明代沈萬三家,是用來招待貴賓的必備菜餚,當地叫萬三肘子和萬三蹄。做法是用大號砂鍋,經過一天一夜的煨煮,火候極為講究,要經數旺數文,以文火為主。煨煮熟爛要適度,過爛了易碎,破壞原形,煨煮好後皮色醬紅,整隻蹄膀可保持原狀。吃的時候是用蹄膀中的一根細骨代刀。當地的餐館中都有出售,當地的居民在過節時也都吃萬三蹄。
其它特色食品還有萬三糕、童子黃瓜、蝦糟、三味圓及當地的水鮮等。周庄還有一種水生植物蒓菜,用來煮湯,鮮美可口,西晉文學家張翰比喻懷念家鄉的「蒓鱸之思」,就是指蒓菜和鱸魚做成的?a target=_blank href=/view/2239.htm>蘇州城東南,崑山的西南處,古稱貞豐里。春秋戰國時期,周庄境內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餘畝捐於當地全福寺為寺,始稱周庄,元代中期,沈萬三利用周庄鎮北白蜆江水運之便,通番貿易,周庄因此成為其糧食、絲綢、陶瓷、手工藝品的集散地,遂為江南巨鎮。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為周庄鎮。
周庄鎮為澤國,因河成街,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雖歷經900多年的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宛如一顆鑲嵌在澱山湖畔的明珠。
周庄最為著名的景點有富安橋、雙橋、沈廳。富安橋是江南僅存的立體形橋樓合壁建築;雙橋則由兩橋相連為一體,造型獨特;沈廳為清式院宅,整體結構嚴整,局部風格各異;此外還有澄虛道觀、全福講寺等宗教場所。全鎮橋街相連,依河築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返樸歸真的遊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游。
古鎮區內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築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建於元、明、清代的古橋梁,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稱周庄為「中國第一水鄉」。
關於周庄
關於周庄,有一段故事:1984年,在美國留學的陳逸飛以周庄的雙橋為素材,創作了一幅題為《故鄉的回憶》的油畫,連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於紐約的十月金秋,在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畫廊展出,引起了轟動,尤其是那些運用油畫和傳統的中國水墨畫手法創作的作品,描繪了姑蘇的小橋流水、江南的田園風光,將美國觀眾帶到了神話般的境地。美國權威雜志《藝術新聞》發表了題為《向西方潮流大膽挑戰》的評論,專門介紹陳逸飛的藝術成就。
當年十一月,阿曼德.哈默訪問中國時,將陳逸飛的那幅《故鄉的回憶》高價購下,作為禮物,送給了鄧小平同志。不知道為什麼哈默為什麼會選擇中國的「土特產品」作為送給中國領導人的禮物,但是正是這一選擇才使中國人真正知道了周庄。
聯合國每年發行六組郵票,世界聯合國協會每年從各國優秀畫家中遴選6人,請他們自行設計並繪制精美的圖案,作為每組郵票的首日封。1985年,這幅畫又經陳逸飛加工,成為當年世界聯合國協會的首日封,讓越來越多的人領略中國水鄉古鎮旖旎風情。
九百歲的古鎮
周庄位於上海和蘇州之間,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鎮,在這里拍攝的各種電影和電視劇有四十多部。
周庄「鎮為澤國,四面環水」,河流呈井字形從鎮中穿過,「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小小的的周庄共有十座四百年至八百年歷史的古橋。
周庄鎮已有九百年的歷史,鎮內河流呈井字型,鎮中橋梁很多,其中歷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橋的就有八九個,明代時這里住著江南首富沈萬三,他富得讓朱元璋都垂涎,他個人出資修了南京明城牆的三分之一,沈萬三在各地都有許多產業,但是他始終把周庄作為他的根基。
小橋流水人家是水鄉的特色,在水鄉幾乎家家都有自家的碼頭。周庄還有一景就是「轎從前門進,船從家中過」。「船從家中過」是指張廳的院落中間有一條小河「箸涇」流過,在張廳的院子里有一個一丈見方的水池,可以在哪裡會船和卸貨。
開展水上旅遊的第一人王小妹
90年代初,在周庄第一個想起駕著小船帶客人在鎮內觀光的是一位名叫王小妹的老奶奶,祖籍山東,原來是打魚的,1997年已經82歲了,還在駕船搞旅遊。她說當初搞旅遊時,是因為生活困難。現在周庄的遊船已展到六十多隻,但是王小妹的船一眼就可以看出,別的船都是搖櫓,只有她一條船是雙槳。很多電視台拍片時都租用她的船,沿途她負責講解。
寧靜的水鄉夜色別有一番情趣,由於水鎮的四周都是小河,只有通過高高的拱橋,才能進到鎮當中。所以鎮子里至今不能走機動車,鎮中居民家中的摩托車也只能推過橋進到鎮子中去,所以每到傍晚,水鎮總是顯得格外的寂靜。
隆興客棧
到周庄旅遊,如果能夠住一天的話,最好是住在老鎮子的旅館里,鎮子里旅館的雖然條件雖然不如外邊的好,但是住在鎮里可以更好地體驗水鄉的夜晚景色。周庄有個"隆興客棧",位於著名的景點雙橋旁,是個家庭旅館,只有七八間客房,很適合學生住宿。
旅遊旺季周庄鎮內的客房比較緊張,可以事先與隆興客棧聯系。
周庄的風味食品
周庄有許多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沈萬三愛吃的肘子和豬蹄,它起源於明代沈萬三家,是用來招待貴賓的必備菜餚,當地叫萬三肘子和萬三蹄。做法是用大號砂鍋,經過一天一夜的煨煮,火候極為講究,要經數旺數文,以文火為主。煨煮熟爛要適度,過爛了易碎,破壞原形,煨煮好後皮色醬紅,整隻蹄膀可保持原狀。吃的時候是用蹄膀中的一根細骨代刀。當地的餐館中都有出售,當地的居民在過節時也都吃萬三蹄。
其它特色食品還有萬三糕、童子黃瓜、蝦糟、三味圓及當地的水鮮等。周庄還有一種水生植物蒓菜,用來煮湯,鮮美可口,西晉文學家張翰比喻懷念家鄉的「蒓鱸之思」,就是指蒓菜和鱸魚做成的?a target=_blank href=/view/24619.htm>崑山的西南處,古稱貞豐里。春秋戰國時期,周庄境內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餘畝捐於當地全福寺為寺,始稱周庄,元代中期,沈萬三利用周庄鎮北白蜆江水運之便,通番貿易,周庄因此成為其糧食、絲綢、陶瓷、手工藝品的集散地,遂為江南巨鎮。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為周庄鎮。
周庄鎮為澤國,因河成街,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雖歷經900多年的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宛如一顆鑲嵌在澱山湖畔的明珠。
周庄最為著名的景點有富安橋、雙橋、沈廳。富安橋是江南僅存的立體形橋樓合壁建築;雙橋則由兩橋相連為一體,造型獨特;沈廳為清式院宅,整體結構嚴整,局部風格各異;此外還有澄虛道觀、全福講寺等宗教場所。全鎮橋街相連,依河築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返樸歸真的遊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游。
古鎮區內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築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建於元、明、清代的古橋梁,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稱周庄為「中國第一水鄉」。
關於周庄
關於周庄,有一段故事:1984年,在美國留學的陳逸飛以周庄的雙橋為素材,創作了一幅題為《故鄉的回憶》的油畫,連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於紐約的十月金秋,在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畫廊展出,引起了轟動,尤其是那些運用油畫和傳統的中國水墨畫手法創作的作品,描繪了姑蘇的小橋流水、江南的田園風光,將美國觀眾帶到了神話般的境地。美國權威雜志《藝術新聞》發表了題為《向西方潮流大膽挑戰》的評論,專門介紹陳逸飛的藝術成就。
當年十一月,阿曼德.哈默訪問中國時,將陳逸飛的那幅《故鄉的回憶》高價購下,作為禮物,送給了鄧小平同志。不知道為什麼哈默為什麼會選擇中國的「土特產品」作為送給中國領導人的禮物,但是正是這一選擇才使中國人真正知道了周庄。
聯合國每年發行六組郵票,世界聯合國協會每年從各國優秀畫家中遴選6人,請他們自行設計並繪制精美的圖案,作為每組郵票的首日封。1985年,這幅畫又經陳逸飛加工,成為當年世界聯合國協會的首日封,讓越來越多的人領略中國水鄉古鎮旖旎風情。
九百歲的古鎮
周庄位於上海和蘇州之間,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鎮,在這里拍攝的各種電影和電視劇有四十多部。
周庄「鎮為澤國,四面環水」,河流呈井字形從鎮中穿過,「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小小的的周庄共有十座四百年至八百年歷史的古橋。
周庄鎮已有九百年的歷史,鎮內河流呈井字型,鎮中橋梁很多,其中歷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橋的就有八九個,明代時這里住著江南首富沈萬三,他富得讓朱元璋都垂涎,他個人出資修了南京明城牆的三分之一,沈萬三在各地都有許多產業,但是他始終把周庄作為他的根基。
小橋流水人家是水鄉的特色,在水鄉幾乎家家都有自家的碼頭。周庄還有一景就是「轎從前門進,船從家中過」。「船從家中過」是指張廳的院落中間有一條小河「箸涇」流過,在張廳的院子里有一個一丈見方的水池,可以在哪裡會船和卸貨。
開展水上旅遊的第一人王小妹
90年代初,在周庄第一個想起駕著小船帶客人在鎮內觀光的是一位名叫王小妹的老奶奶,祖籍山東,原來是打魚的,1997年已經82歲了,還在駕船搞旅遊。她說當初搞旅遊時,是因為生活困難。現在周庄的遊船已展到六十多隻,但是王小妹的船一眼就可以看出,別的船都是搖櫓,只有她一條船是雙槳。很多電視台拍片時都租用她的船,沿途她負責講解。
寧靜的水鄉夜色別有一番情趣,由於水鎮的四周都是小河,只有通過高高的拱橋,才能進到鎮當中。所以鎮子里至今不能走機動車,鎮中居民家中的摩托車也只能推過橋進到鎮子中去,所以每到傍晚,水鎮總是顯得格外的寂靜。
隆興客棧
到周庄旅遊,如果能夠住一天的話,最好是住在老鎮子的旅館里,鎮子里旅館的雖然條件雖然不如外邊的好,但是住在鎮里可以更好地體驗水鄉的夜晚景色。周庄有個"隆興客棧",位於著名的景點雙橋旁,是個家庭旅館,只有七八間客房,很適合學生住宿。
旅遊旺季周庄鎮內的客房比較緊張,可以事先與隆興客棧聯系。
周庄的風味食品
周庄有許多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沈萬三愛吃的肘子和豬蹄,它起源於明代沈萬三家,是用來招待貴賓的必備菜餚,當地叫萬三肘子和萬三蹄。做法是用大號砂鍋,經過一天一夜的煨煮,火候極為講究,要經數旺數文,以文火為主。煨煮熟爛要適度,過爛了易碎,破壞原形,煨煮好後皮色醬紅,整隻蹄膀可保持原狀。吃的時候是用蹄膀中的一根細骨代刀。當地的餐館中都有出售,當地的居民在過節時也都吃萬三蹄。
其它特色食品還有萬三糕、童子黃瓜、蝦糟、三味圓及當地的水鮮等。周庄還有一種水生植物蒓菜,用來煮湯,鮮美可口,西晉文學家張翰比喻懷念家鄉的「蒓鱸之思」,就是指蒓菜和鱸魚做成的?a target=_blank href=/view/24619.htm>崑山的西南處,古稱貞豐里。春秋戰國時期,周庄境內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餘畝捐於當地全福寺為寺,始稱周庄,元代中期,沈萬三利用周庄鎮北白蜆江水運之便,通番貿易,周庄因此成為其糧食、絲綢、陶瓷、手工藝品的集散地,遂為江南巨鎮。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為周庄鎮。
周
『叄』 重慶古鎮建築所體現的傳統文化特徵,具體一點!
內涵:千年古鎮重慶縮影
在磁器口正街和橫街的交匯處,由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寫「小重慶」石碑依然完好的保存。據說,民國時期的磁器口極其繁華,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臨其景,見萬舟齊發,商賈匆匆,感慨萬千,欣然題之。
磁器口與老重慶城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重慶城是由8個水碼頭連成片而形成逐步發展起來的城市,而磁器口原是一個水碼頭,正因有眾多的船家、纖夫、商賈、過客雲集,河灘和街市上的生意才如此火爆,古鎮才得以繁榮;
從地形地貌來看,重慶是一個江城,所有街道皆沿江形山勢而建,而磁器口則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鳳凰山昂其右,三山相望,鳳凰、清水雙溪繞鎮而出,高石坎依山形而蜿蜒,正街橫街形如半島,極像是重慶城的微縮景觀;
從建築風格來看,古鎮建築群落頗具川東民居特色,多為竹木結構,穿斗夾壁或穿半木板牆,青石板路與民居和諧相依。沿街鋪面多為一進三間,長進深戶型,鋪面後房一般為四合院,雕梁畫棟,窗花戶欞圖案精美,做工精巧,深刻體現了老重慶傳統民居韻味;
磁器口還濃縮了重慶近代產業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重慶最早的絲紡企業出現在磁器口,後來磁器口的6個絲紡廠合並成重慶絲紡廠,當時四川省一半的生絲產在磁器口;重慶最早的鋼鐵廠在磁器口(即後來的重慶特鋼廠的前身);西南地區最早的煉爐鋼出自磁器口;重慶最早的航運企業慶磁公司在磁器口;重慶最早的客運公司也在磁器口……磁器口濃縮了重慶500餘年的歷史。
優勢:無法復制不可替代
歷史無法復制,古鎮也無法復制。體現重慶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歷史積淀,在主城區僅有兩個地方:湖廣會館和磁器口。前者凸顯移民文化,後者則體現老重慶的歷史文化。
磁器口是一個「活著」的古鎮,一個充滿了生活氣息的歷史街區。在這里,傳統的建築風貌被保存,傳統的歷史文化也被保留,諸如龍燈、花轎、綵船、評書、曲藝、川劇玩友、川劇絕技變臉等。同時,外來的如刺綉、剪紙、繅絲等手工藝也在這里落地生根,諸多民間文藝或手工藝聚集於此,老重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在這里延伸。
磁器口是一個產生文化的地方,是沙磁文化和紅岩文化發源之地之一。抗戰時期,郭沫若、徐悲鴻、豐子愷、傅抱石、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匯聚於此,而從此又走出了大批名人,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先生就曾在古鎮小學就讀。而小說《紅岩》華子良的原型韓子棟就是在古鎮「鑫記雜貨鋪」傳奇般地逃出魔爪。
磁器口老百姓傳統的生活形態保存得也非常完好。街巷和房前院後的一些院壩,自然形成了公共的交流空間,成了居民談天說地之處。在這種無拘無束的空間生存,人與人的相互聯系和鄰里親情展示得更為充分。喝喝茶、聊聊天仍然是磁器口原住居民生活的重要內容,生活平緩悠閑,生活淡泊寧靜,雖然面臨市場經濟的沖擊,還有相當數量的磁器口居民,特別是中老年人仍然保持著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
到古鎮旅遊,穿街入巷,品茶聽戲,用心觸摸歷史,感受歷史,沉醉於傳統民風民俗之中,遠比購物更重要。一位在川外任教的美國人,在游覽磁器口後,激動地說:「我感覺到了,我找到了,這就是中國!」
磁器口作為老重慶的縮影,無法復制,不可替代。面臨諸多大型復古建築群落的競爭,坐看了千年滄桑變幻的古鎮依舊巋然不動。
保護:只做減法不做加法
磁器口的單體文物繁多,有明代建築寶輪寺大雄寶殿,還有近300年歷史的寶善宮、120年歷史的鍾家大院、禹王宮等。同時還有由諸多明清建築組成的歷史街區。上海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在考察磁器口古鎮後說:「歷史古鎮的保護只能做減法而不是加法,只能拆除一些違反風貌的建築,不要建一些假古董在裡面。」如何保護好古鎮在無序中形成的有序,是古鎮保護的關鍵。
目前,磁器口古鎮管委會對磁正街、磁橫街、黃桷坪巷的400餘幢臨街房屋進行了風貌整治;保護維修了寶善宮、鍾家院、深水井等傳統民居,完成了寶輪寺大雄寶殿的維修工程,完成了碼頭風貌整治。磁器口古鎮管委會還積極爭取將原來劃定的0.07平方公里的核心區,擴大到212國道江邊一線,並希望在核心區四井街結合老院子的保護,做成小規模的展覽場館,展示老重慶民風民俗。
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整理發掘磁器口本身的傳統文化是關鍵。同時,還要把老重慶有價值的文化移植到磁器口,比如川江號子的保護和再現,另外還可組建「傳統手工業作坊區」,恢復和再現老重慶的傳統手工業。來到磁器口的遊客在這里就能充分領略到巴渝文化精髓,既能欣賞到經典的川劇摺子戲,又能觀賞揚琴、竹琴、金錢板的演奏,還能看到川劇絕活變臉,會覺得名不虛傳,不虛此行。
我市首個立足於古鎮保護的行政法規——《重慶市磁器口古鎮保護區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已經進入網上徵求市民意見階段,這是我市首次採用立法的形式對古鎮進行保護,是我市探索古鎮管理的一次積極探索,對磁器口古鎮的管理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磁器口的保護已經開始有法可依了。
發展:風貌協調功能完善
區委書記翁傑明指出,要把磁器口打造成「老重慶」的絕版縮影,巴渝歷史文化的靜態與動態博物館,重慶市對外接待的重要窗口,沙坪壩區的一張名片。古鎮的保護建設、旅遊開發、文化發掘、景區管理都要上新的檔次。
目前,區委、區政府提出了「風貌基本協調,功能基本完善,機制基本建立」的保護開發思路,累計投入財政資金3000餘萬元,大力推進磁正街、磁橫街歷史街區、磁童路老重慶民俗民情餐飲街、金碧正街休閑度假區等三大片區的保護建設和整體開發。現在老街星落棋布的餐飲店將會悉數遷出,老街將恢復文化休閑和購物功能。這樣將打破磁器口古鎮由餐飲一統天下的單一格局,而更具有文化特徵。
近年來,古鎮風貌得到較好的保存和恢復,旅遊設施進一步完善,古鎮內涵更加豐富,景區管理不斷規范,窗口作用充分發揮,旅遊運作初見成效。從2003年至2006年磁器口接待遊客量超過1200萬人,其中海外遊客近60萬人,旅遊收入3億元。2006年春節廟會期間到磁器口觀光的的遊客達85萬,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遊客均達50萬人,旅遊收入逾6000萬。今年11月6日,磁器口申報國家4A級景區工作接受了國家旅遊局評審組的評審檢查,得到了充分肯定。
千年古鎮,歲月悠悠。磁器口傳承著老重慶的民風民俗,也在保護和開發中面對市場的沖擊。我們相信,古老的磁器口一定會在歷史的傳承和現實的經濟發展中,找准契合點,再現昔日「白日千人拱手,夜裡萬盞明燈」的勝景。
『肆』 江南六大水鄉古鎮代表,有哪些的歷史文化價值
江南六大水鄉:周庄、同里、甪直、西塘、烏鎮、南潯。
周庄開發得最早,知名度也最高;南潯文化底蘊最深,單個景點很有味道;烏鎮旅遊做得很成功,是博物館式的古鎮,幾乎沒有原居民;西塘面積最大,保護了1.05平方公里和25萬平方米明清建築,廊棚、古弄很有特色。正因為共性之中有個性,許多旅行社都把六大水鄉作為整體推出。
六大水鄉是江南水鄉古鎮的代表,既有共同點又各具特色。江南漢族水鄉文化風貌最具代表性特徵的地區,都以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蘊、清麗婉約的水鄉古鎮風貌、古樸的吳儂軟語民俗風情,在世界上獨樹一幟,馳名中外。
『伍』 民國初西安傳統民居的特點
西安古民居的價值
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的西安,古名長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素有「西羅馬東長安」之說。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又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區,由此衍生的文化藝術往往兼具多元文化特色。
據了解,西安市古民居只有極少量的是明代民居建築,主要是以清朝(1616-1911)及民國時期(1912-1949)建築為主。西安古民居一般稱作西安四合院,但與首都北京的四合院又有不同。北京的四合院是單體的四合院,沒有前後院之分。而西安的四合院一般都有兩到三進,呈長方形,為典型的「深宅大院」。另外,西安現在存留下來的古民居,以前大多是富商或官宦人家的房子,大部分都有精美的雕飾,比較華麗,藝術價值很高。
從西安市中心鍾樓向西100多米、穿過鼓樓門洞,就進入了西安回民歷史街區。這里總面積約54公頃,以漢族和回族為主的多個民族在此居住生活,總人口約6萬。其中,位於該街區的化覺巷一帶,共有大小形態各異、年代不一的10座清真寺,是中國西北地區清真寺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約2萬名回民「依寺而居」,維持著原有的宗教傳統和生活習慣。
化覺巷125號,是一座建於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的小四合院,融合著中華傳統建築文化理念和穆斯林建築的文化元素,是多元文化完美結合的典範。這座古民居現在的主人,是70歲的回族居民安守信。至今,在面積為256平方米的古宅,安家前後共有8代人在此生活。
1985年,挪威大學教授哈羅德(Harold)來西安旅遊時,參觀了回民歷史街區,他很快喜歡上了這個地方。後來,經他多方努力和牽線,中國政府和挪威政府於1997年簽署了一份協議,後者決定在中國實施十幾個援建項目,其中包括西安回民歷史街區保護工程。於是,化覺巷125號,成為了中挪合作保護的第一個中國傳統民居,挪方為此投入資金480多萬元。
2003年,化覺巷125號院落保護工程,從15個國家的46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了「2002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日益稀缺的傳統民居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西安傳統民居都像化覺巷125號那樣幸運。據西安市文物局提供的有關資料顯示,西安傳統民居大部分是明清以來的土木建築,隨著城市建設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以及人口的增加,西安傳統民居的數量在日益減少,保存下來的已屈指可數。
據最新調查資料顯示,目前西安現存的傳統民居數僅為上世紀80年代的30%;西安市文物園林局等部門1993年聯手選出的30處「需保護的傳統民居宅院和歷史紀念性建築」,如今已「損失」過半。
據吳春透露,西安市文物局早期擬訂的需要保護的古民居數量是102處,2006年降到了80多處。「據我剛剛得到的消息,這個數量如今只有80處了。」吳春告訴《北京周報》。
西安古民居大多集中在北院門、東木頭市和柏樹林地區,其他的呈星星點點散落在城區的街巷內。因為居住面積日益狹小,加之水、電、暖、氣、廁等生活設施落後,一些古民居的主人便想要拆除傳統住宅,新建多層住宅,以擴大使用面積,改善和滿足自身居住條件。
西安市文物園林局副局長向德分析認為,西安古民居保護相對滯後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舊城改造不規范、房屋所有權不清以及古民居保護缺乏法律依據。例如,有的傳統民居院落保存較好,主要建築均在,但由於它是幾代人共住,人口一多,改建、添建情況嚴重。可是,長時間以來,既有的《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對古民居保護均無明確規定,對住戶的拆除、改建也沒有任何約束。
搶救性保護
2004年6月24日,經過調查,西安市文物園林局向當地政府提交了《關於對城牆內傳統民居實施保護的建議》,其中提出了很多對古民居進行切實保護的措施。這個建議受到了當時西安主政官員袁純清(現為陝西省省長,西安是陝西省首府)的高度重視,並很快責成相關部門召開專家論證會,具體研究保護古民居的細化方案。至此,古民居保護逐步提上了當地政府的議事日程。
「古民居和歷史文化街區是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支點,具有惟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保護不好,就會愧對歷史、愧對子孫。」 在考察了西安的古民居後,袁純清曾深有感觸地說。
根據文物局的建議,西安市政府當時曾表示,將逐步對一院多戶的住戶進行搬遷,利用國家專項資金或社會資金對古民居建築進行逐步修復和完善,同時對登記在冊的優秀傳統古民居進行建檔管理。
目前,西安市已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領導負責的傳統民居保護工程辦公室,並成立了由規劃、文物、建築、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的傳統民居保護專家組,負責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傳統民居的認定、調整、維修方案等有關事項的評審工作,為傳統民居獲得保護提供科學的、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按照文物部門的計劃,計劃到2011年,西安市將完成全市傳統民居第一個輪次的搶修工作,同時適時公布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民居名單。
古民居保護新思路
古民居的保護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保障,可據記者了解,雖然鼓勵境內外機構和個人參與古民居保護、但目前仍然是以西安市政府投入為主。從古民居的長遠保護與發展來說,這對於財力並不寬裕的當地政府而言,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在這種情況下,西安市正在探索一種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道路。位於西安北院門144號的高岳崧故居(也稱「高家大院」),是三院四進式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共有房屋86間,目前對外開放56間,佔地近0.3公頃,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上世紀90年代,當地政府對國有性質的高家大院進行了基本整修。之後,為了減少後期投入經費的壓力,當地政府決定對宅院實施可持續開發。於是,原先在高家大院辦公的四家國有單位,經協商搬出了三家,最後只留下一家文化單位--西安中國畫院,由後者對高岳崧故居出資管理並開發,楊霜林被確定為保護、開發工作的負責人。
「我要保持高家大院修舊如初的狀態。」 楊霜林說。為了保持原有的地磚,高家大院在修繕時將所有地磚編號,並收藏到盒中,甚至不放過一個小碎磚,待所有修繕工作結束再將地磚重新鋪設。相比購買仿古磚來說,成本增加了幾乎10倍。
由於加入了更多的西安地域文化因素,修繕後的高家大院,如今已成為西安古城的一個新景點:遊人可以在這個磚木結構的四合院里,觀皮影、聽古樂、玩泥陶、賞磚雕,品味古代建築的渾厚和典雅。
據楊霜林介紹,在高家大院保護開發前,整個北院門地區每年的旅遊人數約為14萬人次,而在高家大院於2004年開放後旅遊人數不斷增加,僅去年就達到了30萬人次。
『陸』 江南古鎮的特點
江南古鎮的建築特點
江南古鎮建築風格簡約、雋永、院落布局原汁原味,景觀設計古意新做。在繼承與創新中復興中國傳統建築、傳統園林精神,重溫輝煌的民族情結,再續中國花園的一生情緣。
江南水鄉的民居以蘇州、杭州最具代表性,物產富足的江南,住宅規模和布局也很有特色。住宅外圍的牆壁高大、粗獷,因為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較高的二層樓房。另外,南方的民居經常房房相連,中間的風火牆隔斷,是為了防火的考慮,庭院的面積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樓房,使一宅中採光通風口--天井顯得分外高深。
江南潮濕的氣候使通風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於建築與垣牆之間留不超過1米的間隙,用來拔風採光,效果頗好。江南民居,大的住宅一般從大門起經過轎廳、客廳、正房到內室或後房,兩側有花廳、書房、卧室及至小花園、戲台等。一般大的住宅可有兩到三條平行的軸線。
但不論建築規模大小,江南民居都體現出一個與北方民居的明顯區別,就是雕刻裝飾極為繁多,卻極少彩畫,牆用白瓦青灰,木料則為棕黑色,或棕紅色等。與北方的絢麗色彩相比十分淡雅。
江南的匠人心靈手巧,利用多變的地形,使流水在房屋之間暢漾。
水路,街巷呈不規則的網狀履於民居之中,與之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民居別於北方民居的獨特風味。
由於土地珍貴,屋宅內外的空間都得到了很大的利用,因為絕大部分民居出門見水,所以幾乎每家門外都有一個小小的埠頭。主婦每日洗衣、洗菜、淘米等都在這里,來往的小船也可在這里停泊。
和水路相比,街巷顯得十分狹小,有的僅容1人1牛並走。高高的垣牆夾著曲折的街巷,造成了曲徑通幽的意境。
江南古鎮特點
江南民居特色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緊湊,院落佔地面積較小,以適應當地人口密度較高,要求少佔農田的特點。住宅的大門多開在中軸線上,迎面正房為大廳,後面院內常建二層樓房。由四合房圍成的小院子通稱天井,僅作採光和排水用。因為屋頂內側坡的雨水從四面流入天井,所以這種住宅布局俗稱「四水歸堂」。
江南民居的結構多為穿斗式木構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檁,外圍砌較薄的空斗牆或編竹抹灰牆,牆面多粉刷白色。屋頂結構也比北方住宅為薄。牆底部常砌片石,室內地面也鋪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廳堂內部隨著使用目的的不同,用傳統的罩、木鬲扇、屏門等自由分隔。梁架僅加少量精緻的雕刻,塗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繪。房屋外部的木構部分用褐、黑、墨綠等顏色,與白牆、灰瓦相映,色調雅素明凈,與周圍自然環境結合起來,形成景色如畫的水鄉風貌。
『柒』 西塘古鎮的建築群有什麼獨特風情
江南水鄉,古鎮西塘,地處杭嘉湖平原嘉善縣北,是一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之稱。
西塘素以橋多、弄多和廊棚多而聞名,因此很多明清建築在經歷了歷史的風雨後大多仍保存完好,依然是街衢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築,大多數有「小河穿市過,人家盡枕河」的味道。因此,在這里不僅能親身感受到古樸、安逸、原汁原味的水鄉風情,而且還領略到西塘的小橋流水、錯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築之美。西塘現存有很多著名的古建築,如聖堂、環秀橋、五福橋、送子來鳳橋、煙雨廊棚、西園和石皮弄等。
『捌』 江南古鎮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有一個周庄。」
若要在中國選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水鄉古鎮,毫無疑問,她就是「中國第一水鄉」周庄。難怪2001年APEC會議也特別青睞周庄,把她定為上海以外的唯一舉辦地。
周庄鎮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里的崑山市境內,建鎮已有九百餘年的歷史。周庄的魅力在於她的文化蘊涵。沈廳、張廳、迷樓、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全福寺等名勝古跡,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正如著名畫家吳冠中所言「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
烏鎮
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 ; 淳樸秀美的水鄉風景;風味獨特的美食佳餚;繽紛多彩的民俗節日……深厚的人文積淀和亘古不變的生活方式使烏鎮成為了東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傳承伴隨脈脈書香,在這兒展現一幅迷人的歷史畫卷。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美麗。
烏鎮,中國江南的封面。
烏鎮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吳江縣,為二省三市交界之處。陸上交通有縣級公路姚震線貫穿鎮區,經姚震公路可與省道鹽湖公路、國道320公路、318公路、滬杭高速公路相銜接。烏鎮距桐鄉市區13公里,距周圍嘉興、湖州、吳江三市分別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蘇州均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
烏鎮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築保存完好,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里。烏鎮從1998年開始發展旅遊業,目標是使烏鎮保持一百年前的老樣子。
烏鎮地處江南六大古鎮的中心位置,它離上海只有80分鍾的車程,離杭州僅50分鍾的車程,離蘇州也很近。
桐鄉市烏鎮是個水鄉古鎮,鎮上有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唐代古銀杏、轉船灣、雙橋等景點,西柵老街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群之一。烏鎮又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故里。鎮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側的立志書院是茅盾少年讀書處,現辟為茅盾紀念館。
烏鎮雖歷經20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 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 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彷彿都在提示著一種情致,一種氛圍。過「逢源雙橋」,遠遠水面上漂來一 葉扁舟,兩位鄉間女子坐在船頭,悠揚的江南小調也越飄越近,走在如今的一些老街上,常會心生感觸:舊貌還在,氣韻無存,但游烏鎮沒有這種「物是人非」的感覺。如今的烏鎮大致分類為傳統商鋪區、傳統民居區、水鄉風貌區、傳統餐飲區、傳統文化區、傳統作坊區。作坊區內,竹藝、扇藝、陶藝、壺藝、文房四寶、木雕、紡紗織布……曾在桐鄉周圍流行一時的手工作坊一家挨著一家。商鋪區里,曾在烏鎮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商鋪、當鋪、葯鋪都以原本的面貌呈現著,只不過留下了歲月刻下的刀刀痕跡。民居區修舊如舊,最值得訪問的就是那些仍沿街而居的老人們,他們與烏鎮共同走過了數十年的光陰。文化區,印象深刻的是藍印花布「漫天起舞」的庭院,音韻鏘鏘的古戲台,還有幕布上的那一段「皮影」傳說……? 烏鎮1991年被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去年初,桐鄉初,桐鄉市先後投資8000多萬元進行大規模的古鎮保護與開發,確立了100年前清朝末民國初的時空定位和挖掘民俗民間文化特色的個性定位。
黃磊和劉若英主演的《似水年華》就在這個古樸的小鎮拍攝,浪漫的愛情色彩讓它更具風情...
那時中國南方省份的一個水鄉小鎮,古舊,清靜,安詳而且幽靜。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那裡有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欞,長長的青石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烏篷船。煙起霧落,雲蒸霞蔚,草長鶯飛,花開花落,流年似水。
有一個我曾經深深魅惑過的男子,他儒雅,雍容地站在橋上,對我說:「不管人事如何變遷,烏鎮永遠是烏鎮,在這江南水鄉最美的一隅,那麼溫潤。如黃昏里一簾幽夢,猶如晨光中一支搖曳的玫瑰...」
同里位於蘇州東南27公里的吳江市同里鎮是以「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而聞名國內外的古鎮,1980年被列為國家太湖風景區景點之一,1982年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它像一顆珍珠鑲嵌在同里、葉澤、南星、龐山、九里5個湖泊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縱橫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個「小島」,由於同里處於澤國河網之中,歷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災,古建築保存較多,是江蘇省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之一。因水成園,家家連水,戶戶通船,構成層次錯落有致的優美畫卷。自古以來,詩人墨客對此贊美不絕。
同里因水多,故橋也多,鎮內共有大小橋梁40多座,大多建於宋以後各時代,著名的有建於南宋寶年間的思本橋,建於元至正十三年的富觀橋。成品字形架設在河道上的太平、吉利、長慶3座古橋,是昔時同里婚嫁花轎必經之轎,以示吉慶。被人們叫做讀書橋的小東溪橋,橋上那副「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的橋聯,生動地記錄了當時同里人勤學苦讀之風,證實了同里自古以來文化發達,「科名」很盛。
同里原有八景、續八景、後四景等220處自然景點。至今仍有一些景點保存完好。在一級保護區域內,明清建築佔十分之七,400多年來的文化遺址、遺物、遺跡、遺風猶存,隨處可見深宅大院、園林小築。現存著名的有退思園、耕樂堂、環翠山莊、三謝堂、侍御第、卧雲庵、城隍廟、尚義堂、嘉蔭堂、崇本堂等園林和古建築。 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退思園,因亭台樓閣及山石均緊貼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貼水園之稱,在建築史上堪稱一絕。崇本堂、嘉蔭堂木雕藝術十分精美。耕樂堂庭院以田園風光見勝。古街坊、古街道粉牆黛瓦,俄脊高挑,水、聲、空氣都融有古遠的韻味。
我覺得烏鎮不錯!
『玖』 黃龍溪古鎮的居民住宅是採用什麼樣的格局是否體現了古代民居的某種文化
黃龍溪古鎮現存的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檐翹角桿欄式吊腳樓。黃龍溪,到處彌漫著氤氳的青霧,幽深的街道,彎彎曲曲,兩旁是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一家挨一家,樓下臨街的大都是店鋪,騎樓式的建築,門前飄著一面藍底白字的小旗,什麼「魚香子」、「呂回頭」、「唐酥店」等。二樓的房子,靠近內街的用作住宅,靠近河邊的用來做生意。走過一條街,又見一道巷,腳下光溜溜的青石路,烏黑發亮的門板,古色古香的招牌,透著濃濃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