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為以下五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 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能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多元發展頗有貢獻。
5、仁者愛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是「仁者愛人」,即仁愛思想。中華民族這種道德傳統和深厚博大的「仁愛」正是今天互幫互助、助人為樂和為維護社會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傳承:
「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絕不是要回到過去,最關鍵的是通過國學與傳統文化,傳承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並使之在現代煥發出新的風采,創造出適應時代的文化形態,並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我們應弘揚其優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內容,並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傳承創新,用當代中國人的心胸、智慧、膽識不斷激活這些精神;
樹立和強化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認同中國文化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持。
㈡ 論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本精神包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衰落,折射的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的輝煌與衰落。復興中華文化中的「復」是「重新」、「再一次」的意思,是文化的更新,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再造,創造出新的文化,即古老傳統的中華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而產生的新的中華文化。
一、 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現代文明, 通過現代化來推動中華文化復興
近代以來,多少先哲為中華文化承續和創新嘔心瀝血,在他們的心底,一直希望找到這樣一條解決中華文化問題的道路:通過現代化來解決中華文化傳統問題,這就是探索活的文化、新的傳統。中國傳統文化是否有活力,不僅要看它在歷史上所產生的影響,還要看它能否穿越時空,回應中國和世界在當下與未來所遇到的問題。
二、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中華傳統文化不斷發展變化,命運跌宕起伏,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充分認識歷史上的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恢復我們的歷史記憶,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創新和弘揚優秀傳統道德和價值觀,重鑄中國人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民族性格,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這無疑是中華文化在當代的歷史責任。
㈢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為以下五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能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多元發展頗有貢獻。
5、仁者愛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是「仁者愛人」,即仁愛思想。中華民族這種道德傳統和深厚博大的「仁愛」正是今天互幫互助、助人為樂和為維護社會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3)中國文化精神怎麼寫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傳承:
「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絕不是要回到過去,最關鍵的是通過國學與傳統文化,傳承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並使之在現代煥發出新的風采,創造出適應時代的文化形態,並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我們應弘揚其優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內容,並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傳承創新,用當代中國人的心胸、智慧、膽識不斷激活這些精神;
樹立和強化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認同中國文化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持。
㈣ 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個基本精神
1、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貫穿著剛柔、動靜、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有著深邃辨證精神的范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蓬勃發展的動力。它體現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2、人本主義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義,既不同於西方古典的以神為本,也不同於西方近代的追求個人的自由與民主價值。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同樣始終圍繞著人,人是世間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間人為先。
3、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為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這一思想認為,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們應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並規范自己的言行。天人合一思想不僅影響制約著政治,同時也影響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因而它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主要內容之一。
4、禮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貫徹實施著人本主義精神,而且也滲透著一種禮治精神。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的禮治精神,其實質是強調社會的有序,堅持社會的秩序。這種社會的有序或無序,在儒家看來,就應是上下有序,父子有序。
(4)中國文化精神怎麼寫擴展閱讀
傳統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顯著特點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撐,又相互融合。
3、歷史悠久。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㈤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
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㈥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基本精神包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1四個基本精神
1.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
2.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
3.陰陽互補、動靜互根的辮證思維
4.民惟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2傳統文化精神
第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貫穿著剛柔、動靜、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有著深邃辨證精神的范疇。
第二,人本主義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義,既不同於西方古典的以神為本,也不同於西方近代的追求個人的自由與民主價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這一思想認為,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們應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並規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禮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貫徹實施著人本主義精神,而且也滲透著一種禮治精神。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的禮治精神,其實質是強調社會的有序,堅持社會的秩序。
㈦ 傳統文化體現的中國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所展現的中國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自強不息、進取有為的拼搏精神;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義以為上、注重倫理的道德情懷;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中國人似乎是世界上最忙碌、最有拼搏進取精神的一群人。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勞動人民正是憑借這一美德創下許多卓越的功績。就拿萬里長城來說,正是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才有了這舉世無雙的建築奇跡。歷代聖賢名家都推崇自強不息、奮力拚搏、勤儉節約的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無數仁人志士為民族自強、國家昌盛、社會進步而奮斗不止。一代又一代人都延續著奮斗不息的民族精神,比如長征精神、抗洪精神、女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等。
二、中國人的「和」與「合」
在中國人眼裡,萬事萬物離不開這「和」與「合」二字,「和」指的是和諧、和平、中和,「合」指的是匯合、融合、聯合。中國人講究陰陽協調,天與地,日與月,做事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做人講究以和為貴。對於中國人來說,以和為貴、與人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諧,是生活習慣,更是文化認同。
三、義以為上,反對見利忘義
重「德」是中華文化深厚綿長的傳統,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是做一個孜孜以求利、「放於利而行」、無德性、無操守的小人,還是做一個「義以為上」、行仁踐義、行己有恥的君子,是關系人能否異於禽獸的大問題。既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也弘揚義以為上的美德,爭取達成「義利雙成」的美好局面。
四、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平政愛民」、「富民強國」、「重民保民」、「恤民憂民」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里的中國精神,滋養了數千年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民族精神像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隨時代的變遷而發展,隨實踐的發展而升華。
㈧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基本精神包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
1四個基本精神
1.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
2.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
3.陰陽互補、動靜互根的辮證思維
4.民惟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2傳統文化精神
第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貫穿著剛柔、動靜、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有著深邃辨證精神的范疇。
第二,人本主義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義,既不同於西方古典的以神為本,也不同於西方近代的追求個人的自由與民主價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這一思想認為,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們應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並規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禮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貫徹實施著人本主義精神,而且也滲透著一種禮治精神。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的禮治精神,其實質是強調社會的有序,堅持社會的秩序。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dox》
下載本篇文章
㈨ 中國文化的精神
文化精神是指一個國家民族文化中佔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與行為特徵的總和。中國文化精神就是與中國的傳統精神相結合的一種符合和體現中國人價值觀念的一種解釋。愛國愛家,自強不息,勤勞勇敢,努力進取,團結友愛。
㈩ 中國文化到底有些什麼精神,我們該怎麼弘揚
貴和諧、尚中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產生很早。據《書·舜典》記載,舜曾要求其樂官做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和諧不僅是樂律的本質,而且是自覺追求的最高境界。《國語·鄭語》記載了西周末年史伯的話:「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和諧產生萬物,而雷同則不能使事物繼續發展;把具有不同特點的事物聯結在一起即「以他平他」,叫做「和諧」,而只把相同的事物疊加在一起,則新的事物不能產生,一切就完結了。比史伯晚200多年的齊相晏嬰則用「相濟」、「相成」的思想繼承和發展了上述觀點。《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晏嬰在回答齊侯「和與同異乎」的問題時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形象地用廚師做羹要調配不同的味道、樂師演奏要協調不同的聲音來比喻君主治理國家時,要傾聽不同的意見,「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就可以達到「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的和諧狀態。傳世本《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孔子則更提出「和為貴」(《論語·學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的重要思想。《易傳·系辭下》也強調重和去同,主張多樣化的統一:「天下百慮而一致,同歸而殊途。」孟子強調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易傳》雲:「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乾·彖》認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太和」是和諧的最高境界,這樣天下自然吉祥。貴和是與尚中分不開的。古代兵家關於上下和諧的思想更加豐富。《孫子兵法》提出「上下同欲者勝」,「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吳子》說:「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司馬法》說:「凡戰,三軍一人,勝。」《三略》說:「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中庸》對和諧的概括更為精湛:「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體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和」狀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便各安其位,就都處於興旺的狀態。《論語·學而》雲: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和」是道德的至高境界。以往把「中庸」歸結成平均主義、模稜兩可,或 「各打五十大板」的調和,實是誤解!「中庸」所強調的「中和」,當然包括必要的「折衷」、「調和」,但更重要的是強調協調、和解中的度,即分寸;強調在協調、和解各方面關系中要盡量的考慮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特點等等,要切忌「過猶不及」。
和諧是為了團結奮進,也是團結奮進的前提。如《國語·周語》說:「眾志成城,眾口鑠金。」《傳世本老子》說:「乘眾人之智者,即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者,即無不乘也。」而《管子》說:「以眾人之力起事者,無不成也。」《戰國策·東周策》也雲:「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中鑠金。」《呂氏春秋·本生》關於「萬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無不中」等思想,都強調了團結奮進的意義。
、重人輕神,以民為本
在科學未萌的遠古時期,由於對自身及宇宙萬物的無知,「神」的觀念的產生是很自然的事。人們曾普遍相信「天命」,但伴隨科學思想的萌生,「天命」觀念漸漸動搖,如《尚書·君奭》就稱:「天不可信。」於是「重人輕神」的觀念漸漸顯現,到西周,由迷信「天命」轉為「敬德保民」。雖然「祖先崇拜」也是一種迷信,但由崇拜「天命」到崇拜「祖先」,畢竟標志著人對自己在世間的主體地位的認識,對自身價值的肯定。由對死去的祖先的崇拜到對現實的活人的尊重,標志著中國人文思想的重大突破。到「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重人輕神,以民為本」的思想受到普遍重視。《左傳·昭公十八年》說:「天道遠,人道邇」,就體現出這樣的變化。而據《左傳·桓公六年》和《左傳·僖公十九年》記載,隋國的季梁和宋國的司馬子魚都說過「民,神之主也。」標志著「重人輕神」思想的確立。「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管子·霸言》)由此進一步認識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為本也。」(《晏子春秋·內篇》)孔子所說的「天下萬物,惟人為貴。」(《孔子家語》)因而「不語亂力怪神」(《論語·述而》),並強調「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智)矣。」(《論語·雍也》)「王者之道,厚愛其民也。」(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吳問》)都說明了以民為本思想之普及。《禮記·緇衣》載:「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呂氏春秋·務本》稱:「宗廟之本在於民。」傳世本《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莊子·天運》也說:「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到孟子便明確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離婁上》)富有綜合創新精神的荀子也大聲疾呼:「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荀子·哀公篇》記載:「孔子曰: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把君與民的關系形象地比喻為舟與水的關系,是對民本思想的精確說明。後人多把這話誤認為出於唐太宗之口,不僅大錯,而且延後了千餘年。
補充:中國文化很多很多 我們作為龍的傳人應該堅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