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各有什麼特
政治:君主世襲制,封建統治根深蒂固
經濟: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經濟局面。封建時期多以本土出產為主流,同時與周邊國度往來甚密,促進經濟增長與產品流通。
文化: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其地位,在宣傳「天賦神權」的基礎上,發揚科學文化。從隋朝開始,通過科舉制選拔人才。
Ⅱ 封建社會的教育文化是什麼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之前的漢朝主流思想是道家,不過不知道學校機構是什麼樣的,教些什麼;再之前秦朝是依法家思想治國。接下來就一直是儒家思想為封建正統思想,不過慢慢有所發展。唐太宗曾經把「五經正義」定做官方教材,後來宋朝朱熹注的儒家經典也被政府設定成教材。但是絕對不僅僅如此~
Ⅲ 封建社會影響最大的三種思想文化
儒家、道家、佛教。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講究無為而治的思想。佛教是生老病死苦。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Ⅳ 封建思想包括哪些
封建思想是指維護封建統治的舊道德、舊禮教所形成的思想觀念的泛稱。封建思想與封建社會思想是有區別的,日常意義上的封建思想是指一種過時落後的觀念,是需要摒棄的;封建社會思想既包含積極、進步的思想,也包含消極落後的思想,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是應當繼承發揚的。
封建社會時期思想基礎是儒家的禮制思想,核心是」三綱五常「。所謂「三綱五常」是指:「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理、智、信」
(4)封建時期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封建思想-女性的規范:「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范要求。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 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但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中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恆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 天官 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准即「三從四德」。
Ⅳ 闡述中國封建社會影響最大的三種思想文化
首先,自然是儒家文化,孔孟學說、宋明理學一直是中國的正統文學,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統治工具,表現為封建倫理道德、八股文科舉考等。其次是法家思想,法家說倡導的耕戰,重農抑商政策以及維護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理論,長期以來與儒家文化互為表裡,共同構架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還有就是佛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宗教思想,給予中國的傳統文化重大的影響。
Ⅵ 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有哪些
有唐詩、宋詞、元曲、儒家思想、中醫理論等。
1、唐詩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2、宋詞
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
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
3、元曲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
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4、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5、中醫理論
中醫理論,即中醫基礎理論,簡稱「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叄個哲學觀的整體理念與辨證論治、相似觀(分形觀)的循證觀點為最大特色的祖國傳統醫學體系的基礎與核心。
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說主要包括分形陰陽五行學說,藏象五系統學說(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五運六氣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氣:信息-能量-物質學三元-多元說)。
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及養生學說,分形經絡說等,其中以藏象學說為核心,信息-能量-物質學說為基礎,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並用於指導臨床診療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儒家思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醫理論
Ⅶ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
一、政治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政治制度,可以分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選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國政治歷史的3大主線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人才選拔不斷公正規范化。
1、中央集權脈絡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縣制)——西漢(推恩令、刺史制)——唐(節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廠衛制)。
2、君主專制脈絡
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漢(中外朝制)——魏晉南北朝(三長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書省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司禮監)——清(南書房、軍機處)。
3、選官用官制度脈絡
西周(世卿世祿制)——秦(軍功爵制)——漢(察舉制、徵辟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舉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則天首創武舉、殿試,明朝開始限定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採取八股取士)。
二、經濟
1、夏商西周時期
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雖然生產力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但緩慢畢竟也在發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比早期的遺址分布更為廣泛,中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則比舊石器時代更密集,這就是生產力發展的具體反映。
到了新石器時代,不僅氏族部落的定居營地已遍布整個中國大陸,在高山、草原、海島都有發現,而且黃河流域的不少地方遠古遺址的分布數量已與現代村落大致相同。
生產工具的種類越來越多,數量十分豐富,每種工具的製作技術也不斷提高。新石器時代早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磨光石斧、石刀、石鏟,到了晚期發展成更為進步的石犁、有肩石鋤、有段石錛等,工具的改進無疑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更多地得到開發,也有更多的野生動物被馴養成為家畜和家禽;礦產、森林、江河湖海成為人們索取財富、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源。
在這種生產力逐步發展的情況下,社會經濟不斷取得進步。當黃河流域出現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國之際,代表新的生產力的文字、青銅器和城市已經在北方的遼河流域、長江以南地區紛紛出現,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奴隸制王朝得以鞏固和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里所說的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言。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先進的生鐵冶鑄技術,即出現了鑄鐵,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並由此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發展和井田制破壞,農民個體經濟廣泛出現。這一點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吳問》和《漢書·食貨志》所載李悝盡地力之教的論述中可以看出。
另外,從《墨子》、《孟子》、《商君書》、《荀子》等著作中也可看出當時社會的主要生產者是個體農民。
3、秦漢時期
回顧秦漢經濟發展的歷程,可知始終是在政治干預經濟的狀態下進行的。由於中國早在公元前3 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迫使封建統治集團對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狀態進行干預,以使社會經濟朝著有利於鞏固封建統一的軌道運行。
於是形成了封建經濟的自然發展與封建國家經濟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中國封建政權和土地所有權的同一,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的同一,為封建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而且也鑄造成我國封建經濟結構的「同一」模式:首先是家庭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然後是國家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最後是地主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
這種社會生產結構在家庭、國家、田莊不同生產單位的同一狀態,進一步彌合了社會生產的自然分工,使商品經濟日益屈從於自然經濟,形成了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的同一;土地所有制國有和私有的同一,國家政權與土地所有權的同一,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的同一。
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同一」模式,奠定了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經濟基礎。
4、魏晉南北朝
從宏觀上說,由於戰亂不斷,這一時期的經濟,在縱的方面,表現為艱難曲折、波浪式的前進。在北方,東漢末年大破壞之後,有三國至西晉太康時的發展;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的大破壞中,還出現過後趙、前秦的兩度統一和經濟上的兩度復甦。
十六國時期的大破壞之後,經過緩慢的發展,出現了北魏後期的繁榮;魏末大亂後,又有齊、周時的發展。在南方,有孫恩、桓玄時的變亂、宋魏戰爭、侯景之亂等的大破壞,也有東晉太元、宋元嘉、齊永明和梁武帝前期的發展。
橫的方面,由於北方的屢遭破壞、江南以及東北、西北的發展,向著全國均衡發展的方向跨進了一步。
5、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是中國古代社會光輝燦爛的一頁。他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低估的。隋唐五代在中國經濟史上也是一個巨大轉折時期。
自晉王朝被逼南渡,中原地區原來居住和從邊遠地區南進到中原的各民族展開爭奪華夏大地的戰爭,連年戰爭的結果是形成了一個五胡十六國,極混亂紛爭的局面。
以後由南進的鮮卑族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王朝,統一了中國北方,它原是游牧民族,從原始公社制習慣出發,統一中國北方後,經濟上的任務首先是把大量荒地計口授田,施行了均田制。
並且積極推行漢化,這一點對經濟的恢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北魏政權最後還是被高氏集團建立的北齊,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所代替。北周滅掉北齊統一了北方。
東晉南渡在客觀上把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帶到南方,而且把大批技術人員、知識分子也帶到南方,使南方迅猛的趕上北方,後來終於超過北方。
淝水之戰,阻住了北方羯族和氐族兩個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一直到隋、唐、五代都處於相對安定的環境,使經濟發展有一個和平祥和的有利條件。
南方經濟發展極不統一。雖無大的戰爭,但卻並不統一,政治也不穩定。經過了宋、齊、梁、陳,最後讓北方來的繼承了北周的隋統一了全國。
隋所以能統一中國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還是北方高於南方。就以穿的來說,絲綢是北方生產的,南方只是麻、綿布。
在北方建的趙州石橋反映了北方建築水平,南方當時還處於「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濕,無有蓄積之資」(隋書卷24食貨志)。所以決定的因素還在經濟。
隋朝在戰亂中創立了一個統一的王國,在政治經濟上開始了封建社會的一個巨大變革。隋的統一全國為唐代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應該一提的是隋朝使大陸與台灣關系進一步密切,隋煬帝派使者二次去台,到唐時把台灣劃給嶺南節度使管轄。經隋派兵進駐,到唐則完成了祖國大陸與台灣的統一。
五代十國時間很短,實際是唐代的繼續,經濟雖因戰亂而受影響,但仍然有很大進步,正因為經濟的發展才有全國統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統一起來了。
6、宋遼夏金時期
土地私有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土地制度的單一發展方向,土地租佃關系成為農村社會經濟關系的基本形式,從而把國家對土地的佔有和對民間土地佔有的干預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這一時期,土地私有制度不僅在宋朝統治的漢族地區得到廣泛發展,而且逐步在遼、西夏、金統治下的北方民族地區取得主導地位,這不僅擴大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地域范圍,而且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土地私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使廣大農村社會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
7、元朝時期
元代經濟歷史盛世輝煌的經驗和衰世急劇崩潰的教訓足可成為今人國民經濟管理活動的暮鼓晨鍾。鳥瞰世界民族之林,任何忽視歷史經驗教訓,或不總結自己民族歷史上經濟管理得失所在的民族,都是沒有前途的民族。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人類漫長的中世紀歷史長河中創造的經濟管理經驗無與倫比,罕有其匹。
元代經濟歷史提供的經驗和教訓在中華民族經濟管理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卓越的軍事、經濟管理謀略運籌思維,忽必烈多元一體化的國民經濟管理思想模式。
8、明清時期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聲有色的時代。明代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處於變革的重要時期,有諸多新現象、新特點,值得認真總結,深刻分析、取其精華,以資借鑒。
在明代270 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變化很快,內容豐富,種類龐雜。以明代經濟由單一經營向著農、工、商多種綜合經營過渡為主要線索,循其運行軌跡,稽其來龍去脈,以縱通為主,縱橫結合,力求多視角、多層面展示有明一代經濟發展風貌。
在明初社會經濟的恢復中,強調召軍移民開荒屯田的重大經濟效益及其對改變全國人口與土地布局和縮小邊區與內地經濟差距的巨大意義;強調交通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強調明太祖經濟立法對有明一代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強調田賦「折色」對生產發展的刺激。對於明中葉的經濟問題,從土地佔有關系的變動上入手,指出由法制破壞而引發土地兼並激烈,導致農民大量破產逃亡。
於是迫使封建統治者不得不進行賦役改革,以保障國家的財政收入,維護王朝的統治地位。對於明後期社會經濟形態的新變化,則緊緊把握住農業經濟結構變化這一重大課題,重點探討了商業性農業的掀起、專業經濟市鎮的勃興、「一條鞭法」、「計畝征銀」的意義以及對外貿易的新發展。
對於明末封建國家的財政危機,從政治上的動盪必然導致經濟上的混亂出發,著重勾勒了「三餉」加派的嚴重後果。而對於明末農民起義軍的經濟政策,則本著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肯定其應有的進步性。
三、文化
1、夏商周
中國古代文化的雛形開始形成,可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源頭」,與這個源頭聯系比較密切的文化熱點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
僅就中國文化「源頭」看,重點掌握三個方面:—是記錄和傳播文化的載體趨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
二是創立了記錄時間的方法——干支紀日法,中華民族對歷史的變遷有了明確的時間觀念。
三是形成了認識世界的哲學方法——《易》。重點是古人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靈魂」,產生了中國古代文化兩位傑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
反映了古人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幾類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3、秦漢時期
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時期。科技文化大發展,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為後世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個時期的文化體現了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建立之初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統一王朝的恢弘氣度。
突出代表:氣勢雄偉的萬里長城(長城精神)、威武氣派的秦始皇兵馬俑和貫通古今的《史記》,思想上的大—統。尤其是《漢武大帝》的熱播,與之有關的內容應引起一定的重視。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秦漢文化高潮過去後的平淡」,相對於前一個階段,少了些氣勢,多了些平淡與細膩。具體表現:文化科技繼續進步,思想方面儒、道、釋開始互相滲透,佛教盛行、藝術異彩紛呈,具有鮮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時期
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發展引領了古代文化的全面輝煌。兼收並蓄、全面輝煌、澤被後人、影響周邊,世界領先、地位突出(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中國古代文化輝煌的代表。
6、宋元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國傳統科技的代表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在這個階段,商品經濟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凸顯,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中的新現象,應引起重視。
7、明清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史的尾聲,承古萌新,西學東漸。明清兩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承古萌新,是這一個時期文化的特點。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
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撰大型圖書成就突出,體現民族文化的博大氣象。萌新,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市民文學興起,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西學東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經濟發展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Ⅷ 什麼是封建文化
我讓你看看幾段資料你就知道皇帝的面目了。
「公元前一百年,偉大的史學家_身為漢朝太史令的司馬遷,正在撰寫那部千古不朽的《史記》。突然間,漢武帝下令處死他,原因是_他對迫不得已投降匈奴的大將軍李陵表示了同情。為了保住性命完成《史記》,司馬遷接受了人類最屈辱的宮刑旄切除生殖器。他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寫啊寫,寫得驚天動地,筆走風雲,可當他寫到眼前的漢武帝時,再也寫不下去了。也許他害怕了,也許,他陷入了困惑。兩千多年後,西方最著名的漢學家_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也對這件事大惑不解,他說,司馬遷,學識淵博_通古曉今,為什麼從未考查過皇帝大權合法性的根據在哪裡_他隨意閹割臣民的權力是誰認可的_為什麼皇帝可以做出沖動自發的_無理性的_不可預測的行為,臣民卻沒有任何一個可以投訴的法庭_這位研究了一輩子中國的西洋人,臨終前終於看出了門道。離世前兩天,他親手將一部書稿《中國歷史新論》送到了哈佛大學出版社,那上面寫著_中國的天子,實在就等於我們所說的"人間的上帝",他的所作所為,正像當今保險業者所說的"不可抗力_天災",即上帝的作(AnActofGod)。相信永生的西方人敬畏上帝,只關注今生的中國人卻是唯恐觸怒皇帝。他們的上帝就坐在京城中央寶座上。噢中國人,你慘就慘在,那坐在京城中央寶座上的,不是上帝,而是一個跟你一模一樣,與生俱來帶著深刻罪性和有限性的凡人。」
「真正把持了神州命脈的不是儒家_而是法家和兵家_兩千五百年來_哪一朝天下不是靠刀槍劍戟殺出來_用專政淫威來維系_以仁義道德作粉飾呢」
「有罪的人卻充當正義之神,有限的人卻握有無限權力,藐小可憐的人卻成了目空一切的至高者,壓跟兒不認識上帝的人卻成了人間的上帝,這不就是全部中國悲劇的總根源_總導演嗎」
這就是中國的封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