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陝西有什麼民俗文化
陝西民俗文化有鼓樂、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秧歌、舞龍、舞獅、花燈等。陝北的佳縣、洛川、榆林等地稱社火為「打社火」,「地儺子」,陝南的商南、洛南、商縣等地稱社火為「花燈會」,關中扮演社火則被稱為「耍社火」,「耍獅子」,「耍龍燈」,「耍竹馬」等。
陝西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陝西歷史悠久、民風質朴,從古至今流傳並繼承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產物,民俗文化豐富而獨特,其豐厚的歷史底蘊,孕育了多姿多彩、瑰麗奇特的民俗文化。秦腔、皮影戲、眉戶、唐三彩,這些都是陝西日積月累的歷史文化結晶。
秦腔也稱為「亂彈」,是陝西地方戲的主要劇種,也是我國現存戲曲藝術中最古老的劇種,是京劇、豫劇、川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臉譜、身段、角色、門類和演技均自成體系。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嗓。
② 陝西榆林有什麼優秀的文化旅遊景點
隨著西安市在我國西北地區的華麗崛起,它不僅成為了一座萬眾矚目的“新一線城市”,而且強勢地發揮出了陝西省在我國歷史文化上的優勢,在文化旅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這一成功的典範使得陝西省其他城市所擁有的美麗景區也一座座被發掘了出來,原本冷門小眾的景點開始迎接越來越多的省內外遊客,陝西省的美麗風光與文化底蘊得到了廣泛地傳播。
今天小編再次帶領大家來到陝西省,眼看一年中的旅遊旺季來了,我們怎麼可以待在家裡宅著呢,大好的時光必須花費在旅行的道路以及目的地上。
下面我們就來陝西榆林的美麗旅遊村看一看,這里不僅有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華麗壯觀的石窟藝術,每一個節目每一處風景都給遊客送去了出人意料的驚喜,我們快快前來領略這里的風土人情吧。
聽小編說了這么多,你是不是更加堅定了去陝西旅遊的想法呢?
③ 陝西特色文化
陝西特色文化
陝西特色文化,我們生活的每個城市基本上都是有他的文化特色的,對於不同地方的習俗也都是從古流傳至今的存在,很多都是代表著我們的文化傳承的,以下了解陝西特色文化。
陝西歷史文化悠久,具體特色文化如下:
1、陝西方言
受地理、歷史、政治及遷徙等因素影響,陝西各地方言從語音到詞語都有很大差異。從整體語感看,陝西方言分為關中話、陝北話、陝南話三部分。秦嶺以南除洛南、商州、丹鳳外是陝南方言區,延長、甘泉、延安以北除定邊外是陝北方言區,陝南、陝北方言區以外的地域是關中方言區。
關中方言曾經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語言。漢代的大一統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西安話影響全國各地的方言,唐代達到鼎盛。
2、革命聖地
近代的陝西是現代中國革命的聖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吳起鎮,從此,中共中央在陝北戰斗、生活了13個春秋。延安成為中國革命聖地,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3、歷史文物遺存相當豐富
陝西是中華民族文明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1963年發現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現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約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1953年發現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陝西曾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西周到唐朝有14個王朝在這里建都,長達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境內地上地下文物遺存極為豐富,文物點密度之大,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均居中國之首。
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橋陵等都記錄印證了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
4、歷史名城
陝西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個):西安、延安、韓城、榆林、咸陽、漢中。
陝西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1個):黃陵、鳳翔、乾縣、三原、蒲城、華陰、城固、勉縣、府谷、神木、佳縣。
(3)佳縣值得驕傲的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陝西的秦始皇兵馬俑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始皇兵馬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關中皮影
關中皮影源於漢代,最初用紙板製作,宋代以後開始用牛、羊、驢皮製作。根據戲文設計形象,精選上好驢、牛、羊皮經刮、刻、染、罩、熨、綴六道工序而成。
關中皮影既繼承了漢畫像石刻的傳統,又發揮了宋院體繪畫之長,運用洗煉的輪廊造型、誇張的裝飾紋樣、疏密虛實相間的處理手法、縝密精細的雕鏤功夫,表達劇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著和性格,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2、社火
陝西民間一種廣泛的、傳統的、規模壯觀的群眾娛樂活動,來源於古代先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
陝西「社火」通常在正月、節日盛會或廟會演出,包括鼓樂、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秧歌、舞龍、舞獅、花燈等。關中是陝西社火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寶雞更是被譽為「中國社火之鄉」。
3、面花俗稱「花花饃」
屬麵塑藝術,種類有婚禮、喪禮、壽禮、節日花饃。面花起源於漢族民間祭祀活動,源於漢代,成於唐代,盛於宋代,到了明代之後,面花就廣泛流行於民間,清末,北京還出現了專門製作面人的藝人。
4、宜君農民畫
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歷經了新舊石器時代和春秋戰國、魏、唐、宋幾個文化發展熱潮時期。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形成了人們特殊的審美情趣。,宜君農民畫這一特殊環境的特殊藝術表現形式應運而生。
5、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
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陝西的風俗有哪些?
陝西的風俗有: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陝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2、華陰老腔
老腔是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是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後台是皮影戲,唱戲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於陝西省華陰市的雙泉村。華陰市東臨潼關、西接華縣、南依秦嶺與洛南縣接壤、北隔渭水與大荔縣相望的獨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獨特唱腔特點。
3、陝北民歌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4、陝西社火臉譜
陝西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是陝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朴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準。
5、陝北秧歌
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陝北秧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④ 陝北榆林有哪些特色風景、文化聖地
劉家峁村,解放前歸米脂東區印斗管轄,解放後劃歸現橋河岔鄉。
姜氏莊院主人姜耀祖,祖父姜安邦是楊家溝馬氏財主的女婿,在馬家的支助下,姜耀祖以賣沙鍋起家,成了當地的首富。他於1869年從外地請人設計,親自監修的這部集陝北窯洞和四合院為一體的別具風格的莊院,整個修建時間用了15到16年,於光緒12年(1886)竣工落成。
古長城最大的烽火台——鎮北台鎮北台位於陝西省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紅山頂上。距離紅石峽僅2公里,距離榆林市區僅7公里,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067年),台依山踞險,居高臨下,控南北咽喉,鎖長城要口,是古時重要關隘和軍事瞭望台。台南額題「向明」二字,為萬曆時巡撫塗宗睿書。所以兩地可以放在同一個上午或者下午游覽。據險臨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鎖扼邊關要隘,為古長城沿線現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台呈方形,共4層,高30餘米。台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64米,佔地面積5056平方米。台之各層均青磚包砌,各層台頂外側磚砌約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設有瞭望口,各層垛口內四周相通。其第一層周圍有屋宇環列,乃當年守台將卒營房,至今基座尚存。緊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磚城,名款貢城,是當年蒙漢官員接待洽談及舉行獻納貢品儀式的場所。 鎮北台建於明代,有「萬里長城第一台」的稱號,屬於萬里長城防禦體系之一的觀察所,是明長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可以想見它的雄偉了。登上鎮北台台頂,可以欣賞方圓幾十里內的塞外風光,沙漠、戈壁、草灘、黃河以及三北防護林,也可以看到距離它不遠的紅石峽。 鎮北台是明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磅礴的建築之一,是長城三大奇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
榆陽首屆杏樹紅葉文化節「秋染南山、紅葉傳情」為主題的杏樹觀葉活動正式啟動,與此同時榆陽區韓家梁、卧雲山、木瓜峁等杏樹紅葉觀景點也隨之迎來了第一批遊客。
統萬城位於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則村,陝北邊境納林河南,無定河北岸原頭上。地理座標為東經109度9分,北緯37度59分之間,城址內外被流沙所淹,周圍植被稀少。
城址由外城廓和內城構成,,內城又分為東城和西城兩部分,東西城中間由一道牆分開。外廓城周長約4696米,東西周長2566米,面積0.3985平方公里,西城周長2470米,面積0.3813平方公里。
統萬城是北朝十六國之一「夏」的國都。建於公元413年,毀棄於公元994年。
二郎山,俗稱西山,位於神木縣城西1公里的窟野河與芹河交匯處,因其山上有二郎廟延名。文人墨客視其貌似駝峰,又多稱「駝峰山」。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皇帝巡行駐蹕,賜名「筆架山」。
2003年9月二郎山廟群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自成行宮在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相傳為古代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公元1606至1646年)回鄉省親而建的行宮,造型古雅,氣勢壯觀。米脂縣博物館設在行宮內,館內陳列本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和其它歷史文物。李自成,本名鴻基,陝西米脂李繼遷寨人。出身農民家庭,童年放牧,曾為銀川驛卒。李自成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八年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領袖的贊同,聲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犧牲,他繼稱闖王。
紅石峽大型摩崖石刻群,位於榆林城北5公里處、明長城口紅山腳下的榆溪河谷。因山皆為紅石,故得名為紅石峽。兩山虎峙,石峽中開,一注清流,綠洲而來。紅石峽東壁原來建有紅山寺,據《創建石佛殿碑記》記載:「為宋、元間古剎」,故紅石峽最早開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有近千年的歷史。
紅鹼淖風景名勝區位於神木縣西北部神府、東勝 煤田腹地。1995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紅鹼淖的"淖"是蒙古族語,意思是水泊、湖泊。景 區似三角形,東西最寬處10公里,南北最長處12公里,水面面積67平方公里。屬高原性內陸湖,足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白雲山廟位於佳縣城南5公里的白雲山,東距黃河西岸約1公里。據《州志》雲,白雲山因峰頂常有白雲繚繞,故名。山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直抵黃河西岸,依山建廟,故名白雲山廟,也稱白雲觀。據《葭州志》和廟內石碑記載,廟由道人李玉風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玉風道人雲游到白雲山,見這里孤峰聳立,霧靄飄浮,猶如仙境,就住在山上,靜心修煉,同時還采葯為當地百姓治病。他死後,人們便在山上修廟來紀念他。白雲山共建廟宇房屋五十三座,建築面積八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壯觀,是陝西省明、清建築中比較龐大的一組建築群。
⑤ 在榆林,有哪些民間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古稱「上郡」,起源於春秋時期,盛於明朝清代,明朝九邊名鎮「延綏鎮「(又被稱為榆林鎮)駐扎地,康熙帝賜「兩守孤城,千古忠義」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都,六樓騎街天底下名」的美名,這般獨特城市建設,在大江南北實在是少見,這也是榆林變成我國歷史文化名鎮關鍵標示。目前為止,榆林市有國家非非遺文化象徵性新項目11個,國家非非遺文化象徵性傳承人12人(已經有4人去世),下邊就給大夥兒介紹一下榆林十一項國家級別非非遺文化象徵性新項目:陝北秧歌是流行於陝北高原的一種有著普遍集體性和象徵性的傳統舞蹈藝術流派,又被稱為「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是分散在陝北地區的榆林、延安市、綏德、米脂等地,在其中尤以綏德高蹺極具象徵性。 陝北秧歌是一種在城市廣場、場院、街道社區等場所演出的集體舞蹈方式,關鍵在春節假期和祭春日、祭秋日時表演。
白雲山上的白雲觀是西南地區較大的廟宇,位於陝西榆林市佳縣城南區5千米的層巒疊嶂當中。白雲山風景區道教音樂是白雲山道士主題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常相互配合白雲山風景區廟會圖片舉辦。 白雲山風景區道教音樂由經韻旋律、笙管歌曲和打擊樂器三部分構成。傳統樂器有吹奏樂器和敲擊樂器兩大類。陝北高原民間諺語,做為一種口頭文學,是陝北高原廣大群眾用簡單易記的英語口語將製造和社會發展工作經驗世代相傳的民俗至理名言,是生態環境創造的結論,是廣大群眾團體智慧的結晶。 陝北高原民間諺語,關鍵廣為流傳在米脂、綏德兩縣,輻射源在除米脂、綏德兩縣 之外的陝北高原23個縣(市、區)。陝北綏德石雕藝術有悠久的歷史,已經發掘出的500幾塊漢朝畫像磚及其迄今殘余儲存的唐代明清時期的石雕工藝品和摩崖石刻等,都足夠證實綏德石雕工藝品的博大精深。 綏德石雕工藝品品種繁多,主要用途各不相同,除民宅石雕工藝品、碑碣亭塔石牌坊石雕工藝品、各種裝飾設計石雕工藝品、石板畫等以外,極具象徵性的是石雕獅子
⑥ 陝西佳縣風味小吃的作文
資料參考:
陝西佳縣召開傳統名吃品鑒會
佳縣蜜碗
六月二日上午,佳縣特色小吃酥餃 蜜碗(馬蹄酥) 鹼餅 包頭肉 通鎮油旋 螅鎮芝麻餅品鑒會在佳州大酒店多功能廳舉行。佳縣文體廣電局、佳縣旅遊和宗教事務局、佳縣縣委宣傳部、佳縣文聯、邀請佳縣文化名人張明貴道長、申飛雪先生、韓海燕先生,佳縣特色小吃酥餃、蜜碗、鹼餅、包頭肉、油旋、芝麻餅手工製作傳承代表高三樣、高買牛、趙軍軍、武瑞生、劉漢軍歡聚一堂,座談手工特色小吃製作和傳承工藝。
陝北的佳縣小吃不僅僅味道獨特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容也是別具一格。陝北佳縣的「蜜碗」是當地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吃。因其酥軟清香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通過此次品鑒活動,再次見證了佳縣傳統特色名吃的「百年味道」,為弘揚傳承佳縣優秀飲食文化,建設文化旅遊強縣增添活力。陝西佳縣百年味道傳統名吃味道獨特文化特色鮮明,逐漸成為陝北佳縣一張旅遊的新名片。(代曼)
⑦ 佳縣有什麼民俗文華 簡單介紹
2線城市。經濟考能源。文化氣息很濃厚,風俗人情不錯。氣候不是很好,環境,風沙,由於地理位置所致。但這幾年當然會有變化。但總的來說我覺得是個有發展潛力的城市,但目前風氣不大好。交通狀況,政治更談不上。還是太保守,思想解放的不夠。土包子比較多。個人觀點,歡迎拍磚。
⑧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陝西民俗文化介紹
1、陝西民俗文化有鼓樂、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秧歌、舞龍、舞獅、花燈等。陝北的佳縣、洛川、榆林等地稱社火為「打社火」,「地儺子」,陝南的商南、洛南、商縣等地稱社火為「花燈會」,關中扮演社火則被稱為「耍社火」,「耍獅子」,「耍龍燈」,「耍竹馬」等。
2、陝西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陝西歷史悠久、民風質朴,從古至今流傳並繼承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產物,民俗文化豐富而獨特,其豐厚的歷史底蘊,孕育了多姿多彩、瑰麗奇特的民俗文化。秦腔、皮影戲、眉戶、唐三彩,這些都是陝西日積月累的歷史文化結晶。
3、秦腔也稱為「亂彈」,是陝西地方戲的主要劇種,也是我國現存戲曲藝術中最古老的劇種,是京劇、豫劇、川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臉譜、身段、角色、門類和演技均自成體系。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嗓。
⑨ 佳縣的文化藝術
民歌
境內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語言質朴,曲調優美,富有粗獷豪邁、熱情淳樸的特點,是陝北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方紅》、《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更是陝北民歌中的經典之作。境內民歌主要有小調、秧歌、水船曲、信天游、勞動歌曲、酒麴、民俗歌等。
舞蹈
境內有民間舞蹈20多種,主要有秧歌、腰鼓、搬水船、踢場子、耍獅子、舞龍燈、騎竹馬、騎毛驢、推小車、踩高蹺等。秧歌是境內代代相傳的一種群眾性舞蹈。通常在寬闊場地上表演,演員30~50人或更多,組成一隊,在鑼鼓嗩吶等樂器伴奏下由傘頭引領,粉墨凳場。 境內工藝美術主要有剪紙、刺綉、玉米皮編織、棗編、面捏、紙扎等。
剪紙
佳縣逢年過節、婚嫁吉日,都要在窗戶和居室內貼五顏六色、多姿多採的剪紙圖案,人物房舍、飛禽走獸、田園山水、草木花卉,其作者大多是婦女。
雕刻
在佳縣流傳久遠。主要分石雕、磚雕、木雕,多用於家宅、寺廟、墳塋等建築物的裝飾點綴,大量集中在白雲山、雲岩寺、佛堂寺和木頭峪及縣城的古民居內。
刺綉
刺綉是女紅的重要組成部分。婦女們在帽沿、衣邊、袖口、布裙、鞋面、枕套、門簾、荷包上綉花紋、幾何圖案或虎頭、鹿、松、花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