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邏輯是否有矛盾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跟市場經濟條件的資本邏輯是不會有矛盾的,因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方向是黨和國家推崇的,而經濟條件下的這種資本的關系的話,也是誕生於和平幸福的生活環境中。
2. 批判還是修繕:如何面對資本邏輯的悖論
邏輯悖論是:伯特納德·羅素提出的理發師悖論伯特納德·羅素提出這個悖論,為的是把他發現的關於集合的一個著名悖論用故事通俗地表述出來。某些集合看起來是它自己的元素。例如,所有不是蘋果的東西的集合、它本身就不是蘋果,所以它必然是此集合自身的元素。現在來考慮一個由一切不是它本身的元素的集合組成的集合。這個集合是它本身的元素嗎?無論你作何回都感覺是自相矛盾。
3.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關於晚期資本主義跟後現代主義之間的關系,我在本文的總結部分還會詳加論述;在此,我覺得仍有必要對歷史分期的另一種異議作簡單的回應。這另一種憂慮,主要來自左派學者,他們擔心一旦依靠歷史分期法去闡釋事物會使人忽略了文化現象的多元性。左派的論者顯然期望在當前的社會變化中抽取一些整體性的變動規律加以闡述,以求最終能確立一套全面的闡釋「系統」。可這種分析方法本身卻是深具反諷意味的,因為論者提出的系統愈全面、邏輯愈完整、視野愈廣闊,讀者在吸收其理論架構時就往往愈顯得不知所措。這確是一種奇怪的「贏家終敗」的吊詭邏輯。論者在演繹其分析系統時愈表現得強而有力,讀者在把握其系統的具體規律時就愈顯得無能為力,一籌莫展。這種詭異的矛盾在薩特的論述里就能找到;而當前的例子,福柯論監獄的述說算最為突出了。最終的情況往往是這樣的:一方面,論者力求建立一套日趨完善、獨立自足的闡釋系統,以統轄社會變化的整體現象(就此而言,理論確有其優越之處);但另一方面,論說者千方百計製成的一套駭人聽聞的闡釋機器,卻反而使他的理論系統喪失其應有批判能力。結果是,讀者發現身處一個龐然怪物般的理論模式之中,卻不但無法借闡釋系統的力量來牽起社會改革的動力,甚至不能借之以發揮批判社會所需要的反動力與反叛力。這么看來,理論終究還是失敗了。
4. 如何提高文化底蘊和邏輯思維
思維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概括的、間接的反映。具體地說,思維「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在感性認識、特別是表象的基礎上,藉助於詞彙、語言的工具, 以知識經驗為中介而實現的。」(朱智賢、林崇德《思惟發展心理學》)因此,思維屬於人的 認識過程,是人的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思維能力的發展程度,是整個智力發展的縮影和標志;思維 能力的發展,既依賴於其它認識能力,又賦予其它認識能力以有意性、深刻性、創造性,也 就是自覺的能動性。」(同上)人依靠思維這個心理特徵,才有可能創造出燦爛文化和高度文明。 邏輯思維能力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來得出結論,以認識和反映現實世界的能力。又稱抽象思維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要完全地反映整個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 就必須經過思考的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的改造製作,形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即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因此,邏輯思維能力 是保證我們的認識活動得以正常地、有效地進行的一種重要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是議論文、學術論文、文學評論、雜文寫作所必需的,而且也是文學創作 所不可缺少的。張賢亮在《寫小說的辯證法》中指出:「只有通過抽象——邏輯思維才會使 大千世界通過我的視聽器官傳到我腦子里的種種形象信息更為清晰和生動。而這種種形象信 息一旦在我腦子里抽象成了某種觀念,在觀念的支配下,種種形象信息還會生發,還會串連 ,以至衍變成一段情節。並且,也只有通過抽象——邏輯思維才能把這種種形象信息變為穩 固持久的形象記憶,就如只有理解了的古文才易於背誦一樣。所以說,沒有思考和分辨,作 家就無法駕馭他所要表現的內容。而思考和分辨能力,只能來自學習。」從他的經驗中,我 們也可以認識到:第一,邏輯思維能力是寫作者不可缺少的;第二,它不是天生的稟賦,任 何一個作者都必須經過學習、訓練、實踐,才能使自己不斷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5. 有人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中華傳統文化正在失去它的作用,運用所學知識,說說你對上述觀點的認識
具體說來,個人以為可以如此作答:一、文化市場化的雙重影響 隨著文化資本的發展,文化與經濟的交融,我們中國人愈來愈認識到文化也是生產力,沒有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建設,就沒有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就難以極大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然而隨著文化資本的擴張,文化工業的發展,文化資本邏輯與社會主義文化制度之間的矛盾也愈加明顯、愈加激烈。1.形成文化生產力 目前,在世界最發達國家的GDP中,80%以上來源於服務業,其中以知識為基礎的信息服務業扮演了主要角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在提法上,美國用「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或「新經濟」,歐盟則普遍用「文化產業」的概念。文化產業的興起,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結構的變化,它逐漸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文化也是一種生產力的道理。文化生產力,是指人們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馬克思認為,社會生產包括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兩個方面。他還經常使用「精神生產」、「藝術生產」等概念,並深入討論過精神產品的「價值」和「交換」問題。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文化產品生產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質投入,具備社會生產力諸要素的基本特徵。文化產品的生產,形成物質形態的生產過程,與其他產品的生產一道,共同構成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過程。文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所創造的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彰示著中國未來發展的走勢,其中提出了「文化生產力」觀點。 (2) 文化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政治、文化是支撐人類社會的三大支柱,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文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源動力,在新世紀對於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我們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文化的深刻內涵和重要作用進行再認識,進一步發展先進文化。文化和經濟歷來是聯系在一起的,現實社會中既不存在純粹的經濟活動,也不存在純粹的文化活動。文化與經濟的日益融合,將迸發出巨大的創造力,從而極大地推動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因此我們可以說,文化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生產力在今天不僅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文化生產力具有明顯的精神性特徵,同時也具備非意識形態的物質性的特徵。傳統的理解把文化藝術等生產簡單地看作是文化藝術創作活動的另一種隱喻性表述,其實文化生產力具有不容置疑的物質性。文化生產同其他生產一樣,也具有一般實踐活動的特徵,即由實踐主體通過勞動,將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為新的存在物,因此文化生產的過程也表現為一個物化的過程,它也要改變物質的現實形態,獲得物質的存在形式。實踐已充分表明:文化是一種生產,而且是一種大規模的社會生產。作為一種大規模的社會生產,它就天然地具有社會生產的基本特徵,具有流通、交換、消費等基本環節,具有市場經濟運作的全部過程,而不僅是某個藝術家的內在的獨造精神的心理活動。2.引發文化矛盾 一些西方學者看到了西方文化矛盾與危機的種種具體表現。他們概括成以下幾點:(1)知識分子的危機,他們認為,目前西方知識分子處於一個「黑暗時代期」,經受著一場沉悶的、說不清楚的、令人窒息的危機;(2)科學技術的危機,科學的數學化傾向是排斥人的感性和主體性的,而文化是人的生活的自我發展,科學與人的文化是矛盾的,文化正在變成科學技術文化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的文化,一個依靠科學技術的社會就是一個沒有文化、沒有藝術、沒有倫理、沒有信仰的社會;(3)大學和教育的危機,現代科技取消了大學與社會應有的功能分界,大學不再是文化的基地,不再具有思想性生活的特徵,而受制於「消費社會」的本能的直接性滿足,短期效應是決定一切的;(4)文明失去了倫理價值,文明變成了理論的而不是倫理的文明,現代人喪失了經濟地位的自由、獨立精神的自由和個性發展的自由,使人失去了社會道德感和創造性;(5)失去了詩意和意義感,現代生活造成的生活節奏和思維慣性使人對日復一日的刺激已不感新奇,人已從傳統和經驗世界中分離出來,成為直接感官刺激的接受者,他不會對意義作更多的思索,他不會對價值作更哲理的判斷。[1]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在當代西方社會,作為理論形式反映出來的文化矛盾,可以概括為十大類:「理性與非理性;相對精神與絕對精神;實用操作與理性規范;科學技術與倫理價值;文化的主體與客體;實證方法與人文方法;多元的信仰與一元的經濟社會體制;理論知識的可交往性與私有財產的獨占性;文化價值觀念與經濟社會目標;名義上的民主理想與實際上的集權專制。」[2]並把它們進一步概括為兩大分裂:第一,龐大的、日益擴張的社會政治經濟系統與分散的、日益萎縮的個人生活世界的分裂;第二,科技文明日益顯露成就的現實世界與人類生存日益面臨困境的價值世界的分裂。此外還有一些人則把文化矛盾主要歸納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造成的文化矛盾,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不平衡造成的文化矛盾,文化商品化引發的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精神萎縮的矛盾,文化開放與文化安全的矛盾,文化現代化與傳統文化失落的矛盾,大眾文化與個體文化之間的矛盾,區域之間的文化矛盾,城鄉之間的文化矛盾,文化自身結構的矛盾」。眾所周知,市場經濟對社會歷史發展所具有的巨大推動作用,除了其自身較之以往的經濟形式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外,還在於它特別明顯的文化價值,即市場經濟將人從一切非經濟的依附關系中解放出來,還人以獨立自主的現實性存在,市場經濟在刺激著技術、經濟不斷進步的同時,也為人類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一個時期以來,經濟,包括經濟的目的、經濟的思維、經濟的價值觀等等,不斷跨越自己的邊界進入文化領域,在發掘出新的文化功能的同時也遮蔽了文化的另一部分功能,在推動文化建設的同時也對文化建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約。甚至在一些地方,經濟的目標和功能被無限制地引伸和泛化,導致文化建設的弱化和扭曲。毫無疑問,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大發展,將文化引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引發了一系列文化改革和創新,成為文化發展最重要的動力之源。經濟發展後對文化投入的加大,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經濟發展需要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又在需求上不斷刺激著文化的發展;經濟與文化的結合,則開辟了文化產業這個嶄新的文化建設領域。文化的泛經濟化是指,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以經濟結果為終極目標和價值追求,放棄作為文化自身本應具有的追求人自由和諧發展等目標的過程。隨著我國文化工業的發展,加上西方文化工業、文化資本的影響,我國文化的發展漸漸地顯現出一種泛經濟化的傾向,文化資本作為一種資本,漸漸地以它的經濟屬性吞噬著它的文化屬性。在文化建設中人們熱衷於數字報表式的成果,熱衷於與形象、政績相聯系的成果,形成文化上的「GDP至上」的傾向,文化完全淪為經濟的附庸。近幾年來,我國的文化市場雖然發展很快,而且取得了很大成績,其在解放文化生產力、發展文化藝術事業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證明,但是文化市場興起時間畢竟較短,對一些文化管理部門來說還屬新情況,而且我們的管理體制一時還沒有及時得到調整和適應,加上文化市場自身方面的—些因素,使文化市場在發展中存在有不少問題和不足。如以經濟效益取代社會效益,忽視公益性文化事業;以經濟視閾取代文化視閾,忽視文化藝術規律;以經濟價值取代文化價值,忽視文化的獨立存在等等。今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經濟軸心期,經濟對其他領域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理解,也十分必要。更何況目前經濟與文化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出現了「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的積極態勢。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成為混淆文化與經濟角色的理由。經濟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當這種追求內化為文化的意志,文化就失去了自我,只能附麗於經濟之身。搞文化產業,只對產業感興趣,而實際上,文化產業首先應該是文化,其次才是產業,如果顛倒了主次,種種片面功利化、庸俗化乃至反文化的傾向泛濫起來就不足為奇了。正確的選擇應該是,一方面大力推動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推動文化與經濟在新形勢下的重組,一方面則要釐定文化與經濟的界線,承認文化與經濟的本質不同、取向不同、建設模式也不同。二、對策: 重建傳統民族文化的話語權 當前中國文化還有一項重要任務,那就是在中國文化長期凋敝之後重建中國人的價值體系,重建傳統文化的話語權。鴉片戰爭以來,以儒家文化為主的中國文化逐漸受到排擠,西學東漸,中國文化逐漸衰落,西學逐漸成為社會主導文化,有些西方的糟粕文化當下極為盛行,拜金主義蔓延,大眾缺乏信仰,精神空虛,道德滑坡,在這種條件下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國人當下之責乃是有選擇地復興中國傳統文化,以此為基礎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內化西方優秀文化,把其納入我國傳統文化之中與我國傳統文化融為一體。全球化作為當今世界發展的不可阻擋的趨勢,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競爭領域,而且還深刻地影響著文化競爭領域。很顯然許多技術是無階級性的,但當它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時,技術就逐漸社會化,成為了維護階級統治、對外擴張的工具。而文化霸權者就是利用其在技術方面的優勢,通過媒介向世界全方位、全時空、全天候地傾銷其價值標准、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迫使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在創新能力方面形成對它的依賴,並藉此進一步侵蝕、消解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我們中國作為一個經濟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更應該重視文化在現代化中的戰略性作用,把其轉化成為促進經濟現代化的動力,以防止在「文明的沖突」中失去自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個人與國家、社會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仍然存在著矛盾,而二者必須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上來。因此,我們在大力弘揚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同時,應該將古代的「和合」思想賦予現代意味,並將之成為現代思想的理論來源與支柱,讓民眾在學習傳統文化時,得到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熏陶,在潛默移化中接受傳統文化中所宣揚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國際交往中,文化作為「軟國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儒家文化有利於加強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提高綜合國力。可以說國際競爭不僅是經濟的競爭,也是文化的競爭。當今西方之所以重視文化戰略的運用,正是因為文化產品本身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思想意識、自由民主的價值取向。西方文化產品的生產和輸出不僅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可以產生巨大的政治思想影響和社會效果。前蘇聯的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文化競爭,也就是在軟國力競爭上失敗。西方列強通過文化擴張的根本目的是將本國文化傳播給中國,以增強中國對本國的認同感,從而為其它方面的利益擴展奠定了心理、思想基礎。西方國家的這種目的,不僅打擊了儒家文化的主導地位,同時也削弱了中國普通民眾的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維護中國的文化利益,重建儒家文化的話語權。中國之所以要維護自己的文化利益,有正反兩方面的需要,一方面是中國需要堅持自己文化傳統的優秀成份,促進中國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另一方面是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充實、發展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目前在世界諸多文化中佔主導地位的還是西方文化,無論是積極方面還是消極方面,中國文化都主要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們的文化傳統面臨威脅,意識形態受到不斷的滲透。因此我們必須提高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一是突出中國文化的特性,二是發展中國意識的普適性。一種文化的特性是其存在的根本,如果一種文化失去了與其他文化的區別,這種文化就消失了。在冷戰結束之後,軍事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相對減弱,在經濟因素地位上升的同時,文化因素的作用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加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強了文化擴張和滲透的全球攻勢,並且美國把對外文化擴張和滲透作為實現其霸權主義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在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交往的過程中,必須把住文化這一關,大力弘揚儒家文化中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思想。看看幾千年來形成的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華夏文明圈,再看看已陷入自我中心、走上文化霸權之路而缺乏自我反思的西方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價值便不言而喻。儒家文化可以在全球化時代扮演西方文化扮演不了的角色,在全球化進程中始終保持自己的話語,它可以為全球化提供精神資源和人文智慧。因此,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大旗下,儒家文化的回歸與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復興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歷史的趨勢,是民族和世界的選擇與要求,是中華民族命脈延續的關鍵。在我們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我們要找到一些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和形態,需要重新審視儒家思想,需要汲取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有益於當今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華成分。
6. 請大家幫忙分析下 粉絲文化中的資本邏輯 謝謝
吉吉小子團 口號太難!喆字發音太難連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