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神本文化
商朝是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朝代。憑借商代的甲骨文,人們能夠對商朝的歷史進行更多的了解。
商部落原是一個活動在山東半島渤海灣的從事畜牧業生產的部落。商朝的第一個統治者叫商湯,其先祖名契,佐舜治天下,被封於商,(今河南省商丘市)。商湯任伊尹為相,據傳伊尹為庖廚,以庖廚之喻對商湯講解治國道理。在伊尹輔佐下,商湯勵精圖治,發展壯大,終於取代夏桀而有天下,定都於亳(一說在今河南省偃師市,一說在安徽省亳州市),共傳30王,國家五盛五衰,六次遷都。到盤庚(商代第十代君主)在位時,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所以歷史上又稱商王朝為殷商。據考古所及,商朝南越長江,北達遼西,西抵陝西,國土面積大大超過了夏王朝。
殷商文化非常發達,記錄商代社會情況的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有5000多個單字。這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記錄,因而也稱為「卜辭」。其內容極為豐富,反映了商代社會各方面的情況。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記事的「貞人」書寫與保存的典冊,便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文獻。
商代的歷法也很進步,甲骨文中有關於天文現象的記載。此外,商代的青銅器和古都建築都標志著殷商的商人文化也有相當大的發展。
商朝的文化觀念,集中體現在「尊神重巫」,表現出強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這種神本文化是人類思維水平尚處於蒙昧階段的產物。比如,國家大事都要由巫師占卜決定,並常常舉行規模盛大的祭祀活動,來表示對鬼神的敬意。祭祀時要用許多牲畜,在上古還有用活人祭祀的現象。以神為本的文化逐漸開始向以人為本的文化過渡,其契機便是商周之際的社會大變動。
② 殷商文化從特徵上講比較崇敬鬼神,體現出什麼文化特徵
殷商文化作為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周部落以及後來的周王朝,農耕是其立國的基礎,他們對於農業生產有著特殊的感情。縱觀《詩經*雅》上的周部落的歷史,雖然不盡可信,但確實是其真實歷史的反映。周部落壓根兒就沒有過獲得大量奴隸的機會,不象紂那樣有通過戰爭俘獲的「夷人億兆」,文王要造個檯子,也只是如《詩經*大雅*靈台》所雲:「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作為農耕部落,在地多人少的當時,人民是最可貴的,人民即是財富,所以不惜用優厚的條件招致和厚養人民,而不問同族異族;而對商人而言,有技術的奴隸才可以算為貴重的財富,一般奴隸並不值錢,隨時可以通過戰爭等手段加以補充。商周統治者對小老百姓的政策是不同的,前者刻薄而後者厚道,前者是一部分本族人對大部分地位地下的外族奴隸的專制(有似於今日之城市戶口持有者於外來務工人員),後者幾乎可以算是全民之共治,所以民心向背如斯。
由淮上南下長江下游一線,周文化也遠及今日的浙江。如前所述,周人經營淮水流域,主要的根據地是蔡國及其附近的諸侯。蔡國在春秋時代也淪為楚人附庸。但在西周時,豫南仍是中原文化進入淮水流域的起點。今日的安徽,在新石器時代有大汶口文化以下到印紋陶文化的傳統,在此地活動的部族主要是徐舒,屬於東方的部族大集團。淮南的殷代文化遺存,不在少數,殷商是東方平原的部族,平原邊緣是其自然的尾閭。周克殷後,西周一代淮夷與周人的沖突,史不絕書。文化上的交往,也因此極為頻繁。發現安徽地區的西周文化遺存,為數不少。
嘉山、潛山、肥西、屯溪,均有大批西周銅器出土。一般言之,安徽西周銅器往往基本與中原器物相似,同時也有一些在當地發展的特色。皖南屯溪離中原很遠了,其銅器紋飾,顯著的模仿了當地幾何印紋陶的編織紋。伴同出土的釉陶與印紋陶,無疑是土著文化的特色。釉陶的硬度高,吸水性低,陝西西安張家坡,河南洛陽,以及江蘇丹徒煙墩山等地出土的西周青瓷,都與皖南的釉陶有相似處。
③ 商朝文化概述
商朝在最後的二百七十多年間,定都於殷,即今河南安陽,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們稱這二百七十多年為商朝的後期,我們所以確知商朝已有文字記錄乃因為公元一八九九年以來殷都遺址——即所謂殷墟——的發展和發掘。
殷墟出土的遺物,除了大批的銅器、陶器、骨器、石器外,最引史家注意的是無數刻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至少有十萬片以上)。這些甲骨差不多全是占卜所用的,乃王室卜人所保存的檔案。原來商人要預測未來的吉凶,或探問鬼神的意旨,便拿一塊龜腹甲(間有用背甲的)或牛肩胛骨(間有用肋骨的),在一面加以鑽鑿,卻不令穿透,然後在鑽鑿處灼火,另一面便現出裂紋,這叫做「兆」。卜人看兆而斷定鬼神或一種神妙的勢力對於所問的反應。所問的事情,有時連日後的「應驗」,就刻在兆的旁邊,這可稱為卜辭。卜辭的內容以關於祖先的祭祀的為最多,如卜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種類、用牲的數目等;在關於氣象的,如卜雨、晴、風、雪等;有關於歲收的豐歉的;有關於征伐、漁獵和出行涉川之利否的;有關於疾病、胎孕和夢征的;有所謂卜旬和卜夕的,即於一旬之末卜下一旬有無災害,和於日間卜是夕有無災害的。還有別的事項這里不能盡舉。卜辭以外,甲骨文書中也有少數短短的記事,例如記頒發矛若干,某人取貝若干,某日某人入覲之類;又有田獵獲獸的記錄,刻在獸頭骨上的。甲骨文書全是商朝後期的遺物。根據甲骨文書、甲骨文字的分析、其他商代的遺物遺跡和後人關於商朝的記載,我們可作一商代的文化的速寫如下。
商人是以農業為主要的生產方法。農作物有黍、稷、稻、麥、蠶桑。卜辭中「卜黍年」、「貞(卜問)我受黍年」、「貞其登黍」的記錄很多,而此等處的黍字從未見有用別的植物名來替代的,可知黍為商人主要的農作物。帛、巾、幕等字和若干從糸的字的存在,證明絲織工藝的發達。有酒,以黍釀造。耕種全用人力。農具有耒耜。原始的耒耜,蓋全以木為之。耒是一根拗曲的木棒,下端歧而為二,歧頭上安一橫木,以便腳踏。這是起土用的。耜和耒的分別是下端斜銳而不分歧,利於刺地而不利於起土,大約過於堅實的土,耒不能起便先用耜去刺松。耒當是利用樹椏做成。商人是否已用銅做耒耜的下部,不得而確知。
漁獵和畜牧也是商人的盛大的生產副業。魚的種類不見於卜辭。獵品,除野豬、鹿、狼、兕、兔、雉外,還有象。商王田獵的記錄中,獲鹿有一次三百八十四頭的,獲豬有一次一百十三頭的,獲狼有一次四十一頭的。可見殷都附近的開辟程度。供食的家畜,除牛、羊、雞、豕外,還有狗。牧畜業之盛從王室祭祀用牲之多可見,每有一次用牛羊三四百頭的。馴役的動物除牛(旱牛和水牛)、馬、犬外,還有象。至遲在商朝末年,商人並且曾利用象去作戰。
商人已有鑄造青銅(銅錫合金)器的工藝,鑄造工場的遺物曾在殷墟找得,有可容銅液十二三公斤和陶制煉鍋,有銅制的型範,有銅礦石,有煉渣。商人的兵器及工具大部分已用銅制,但也有一部分仍用石或骨角制。殷墟遺物中有銅制的戈頭、矛頭、瞿、箭鏃、錛、小刀、針;石制的矛頭、槍頭、箭鏃、刀、斧、粟鑿;牛角或鹿角制的矛頭、箭鏃和骨錐。骨角制的兵器也許是僅作明器用的。
商人鑄銅技術之最高的造就,乃在王宮和宗廟里所陳列的供飲食和盛載用的種種器皿,如尊、卣(盛酒用)、爵(酌酒用)、觚(飲器)、罍、(食器)、方彝、巨鼎(盛食物用)等等,都是具有很縟麗的花紋的。可惜寫此段時,殷墟的銅器,作者尚無緣寓目。茲根據他人參觀(民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會所陳列者)的報告,略記二器,以見一斑。一為提梁卣:器分三層,上層為一蓋,以練系於梁間,下層為卣的本體,中層擱上是一蓋,取下來卻是一觚,提梁的兩端,各有一生動的兔形的獸頭,全器周圍是細致的花紋。一為盂形的器:當中有一柱,柱頂成蓮花形,其旁四龍拱繞,兩龍銳角,兩龍鈍角,四龍相連,可以環柱為軸而旋轉,孟身和柱周圍也是細致的花紋。
此外殷墟銅器之可注意的有盤、壺、鏟、勺、漏勺、筷子等,還有戰士戴的盔。
殷墟的陶器包括種類繁多的飲器、食器、盛器和烹飪器,其質地有灰色、紅色的粗陶,黑色、白色的細陶和一種經高度燒加釉的陶;其紋飾多數是刻劃的。細陶的紋飾極復雜,其母題有動物形,幾何圖案和圖案化的動物形。
商人牙、骨、玉、石雕刻工藝在殷墟的遺跡也很豐富,舉其特別可注意的:有鑲嵌綠松石的象牙鴟尊;有一種雕紋的(也有繪紋的)骨制玩器,彷彿後世「如意」一類的東西,長形略曲,其花紋為龍、鳳或蟬形,偶或嵌著綠松石;有各種式的佩玉,或作圓圈,或作半圓,或作長筒,或雙龍相對成一圓形,或兩魚相對成一半圓,或狀人物、人面、獸頭、虎、兔、象、鴞、燕、鴿、魚、蛙、蟬、長尾鳥、蝙蝠等;又有巨大的大理石的立體雕刻品,狀人物、虎、龜、鴞、蟾、雙獸等,以供陳設之用的。
從狀人物的雕刻品和其他遺物,我們知道商人是席地而坐的;知道當時一部分人的服裝是交領、右衽、短衣、短裙、束帶、其鞋翹尖;知道當時女人臉上塗朱;頭飾極復雜,左右兩鬢或額間的頭巾上綴驪綠松石砌成的圓形物;准確性中間束一骨圈;發上戴雕紋嵌綠松石的象牙梳;又簪骨制或玉制的笄,小的一兩枝,多的幾十枝;笄頭雕各式各樣的(現已發現四五十種)獸頭和花紋;她的頭飾比頭還高。
關於商人的居室,我們也有一些推想的根據。有殷墟曾發現版築的遺跡,那是房屋的基址。有一處基址作長方形,四圍有許多大石卵,其相互間的距離,大略相等。這些石卵大約就是柱礎,原來上面是安柱的。有一基址長三十公尺,寬九公尺,石柱礎之外,並有銅柱礎十個。殷墟絕無磚瓦,房頂想必是用茅草編成的。古人所謂「茅茨土階」,大約就是商朝宮殿的寫照。又發現一座純黃土築成的大台基,面向正南,與羅盤所指的完全相合。台基前十九公尺,也有大石卵,排成弓背形。台基的四周,遺下好些整副的野豬骨,可見這建築必是和祭祀有關的。又掘出若干長方的坎穴,有階級可上下,中有破陶片牛骨狗骨之類。坎穴內周圍用硬土築成,鐵一般堅固。有些坎穴之下又套一個坎穴。這些坎穴是否與上說的版築柱礎同時,不能確定。但我們知道,遠距商朝亡後三四百年,還有貴族的地下宮室見於記載《左傳》,則商朝後期之有這種穴居是很可能的。殷墟又掘出一些商王的陵墓。從墓室的情形可以推知王宮內部的情形。墓室一律作亞字形,原是木構,木料已腐化無存,卻剩下木構上所裝的各種立體石雕,作獸頭、雙面、牛頭,鳥、獸等形的。又從墓中的遺跡推之,可知原來牆壁的內面是嵌鑲著許多紋飾和塗著紅色的。
商人的交通用具,有牛、馬、牛馬或象駕的車。除普通的車外,又有兵車,其形式大略是輿作半圓形,由後升降,一轅駕四馬,兩服兩驂,與後來周朝的兵車無多差異;這是從殷墟發現的銅質車飾推知的。據卜辭的記載,商人出征有時遠行至三四十日。
上面講的是商人的「物質文明」。其次要講他們的社會組織,可惜後者的資料遠不如前者的詳晰。
商人是普遍地聚族而居的,而且每族自成為一社會的單位。每族有一名號,即所謂「氏」。所以後來商朝亡後,新朝把商遺民分派給新封的諸侯都是整族整族地分派的:例如以條氏、徐氏、蕭氏、索、長勺氏、尾勺氏等六族分給魯國;以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終葵氏等七族分給衛國。卜辭記商人用兵,每有派某一族或某些族的人去作戰的;例如「令斿族寇周」,「令多(眾)子族從犬侯寇周」,「命五族伐羌」等。姓和氏的分別,商朝當已有之。姓是舊有的族號,氏是比較後起的族號。因為族人的繁衍,一族可以分成許多族,而散居異地。同源異流的眾族保留其舊有共同的族號,謂之姓;同時各有其特殊的族號,謂之氏。姓字甲骨文及周金文皆作生,不從女。以生為姓者,溯生之所從來也。(古人名與姓氏不並舉,因為在比較原始的社會里,互相接觸的人,以同姓氏為常,自無以姓氏冠其名上之必要。此種習慣直至春秋時代猶然。以姓氏冠名乃是有了五方雜處的大都市以後的事。)
商民族以一個王室和它的都邑為核心。這都邑商人自稱「天邑商」。在商朝六百年間,這「天邑商」曾經六次遷徙,最初是在亳,即今河南商丘北四十里;中間五遷皆不出今山東的南半和河南的東半;最後的二百七十餘年是在殷,即安陽的殷墟。商王統屬著許多部族的君長,即他的「諸侯」。原則上他們對商王的主要義務,是當他需要時,派兵去助他或替他征戰,此外也許還有定期的貢獻。這些諸侯的來源,大抵是本來獨立部族的君長,為商王所征服的,或震於商朝的威勢而自願歸服的;似乎還有一部分是商王把田邑分給自己的臣下或親族而建立的。商王對各諸侯的控制能力並不一致,諸侯對商朝也叛服不常,他們彼此間也不永遠是和平的友侶。卜辭里生有商王命這個諸侯去伐那個諸侯的記載。諸侯領土與王畿之間,民族和文化的關系疏密不一。有些諸侯所領的部族與王畿的人民是屬同一民族,或原來雖不屬同一民族,而已經與商人同化的,這些可以概稱為商人;但也有些諸侯所領的部族在語言習慣上皆與商人相異,而始終對商人保存著「非我族類」之感的,例如當商朝末年居於涇渭流域的周人。
商朝王位的繼承,自第二傳以下,以兄終弟及為原則。王子無嫡庶之分,皆有繼位的資格。至無弟可傳,然後傳子。但傳末弟之子抑傳其先兄之子,似無定製;多數是傳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每因堂兄弟爭位釀成王室的大亂。最後的四傳皆是以子繼父,似乎已鑒於舊制的不善而有意把它改革了。諸侯的繼承法是否也以兄終弟及為原則,無從知道,但至少有例外,如「周侯」的繼承,始終是以子繼父的。
在商朝的勢力范圍以內和以外散布著許多文化遠較商人落後的游牧民族,不時寇略商朝或其諸侯的領域。商朝後期的最大外敵是西北的鬼方(其根據地蓋在山西北部及陝西的北部和西部)。歷史上記載商王武丁曾對他用兵至三年之久。此外卜辭所記商人的外敵還有好些,但其中除羌人外都與後來的歷史失了連絡。卜辭所記商人對外戰爭,用兵至多不過四千、五千、俘虜至多不過十五、十六,但這些似乎不能作代表的例,因為卜辭曾記一次殺敵二千六百五十六人。
戰爭所獲的俘虜,當有一部分是用作祭祀的犧牲,卜辭中屢有人祭的記錄。但那不是常見的事。大多數俘虜當是用作奴隸。卜辭中有奴、奚、臣、仆等字皆是奴隸之稱。奴隸除用執賤役外,當亦用於戰爭,卜辭中有「呼多臣」伐某方的記錄,似是其證。又有所謂「耤臣」和「小耤臣」,似是奴隸之用於耕作的。
商人的商業已發展到使用貨幣的階段,他們的貨幣以一種鹹水貝為之,小塊的玉器似乎也用為貨幣。從殷墟的遺物可以推知殷都一帶商業之盛,銅器、玉器和綠松石飾品的原料都非近地所有;占卜用的消費量甚大的龜也是異地所產;鹹水貝也是如此。特別是玉和貝必定是從遠方輾轉販運而來的。
關於商人的社會狀況,我們所知僅此。其次要估量他們表現於生產方法以外的智力。
甲骨文書包涵單字約五千,可識的約一半。這些文字雖然形體上與今字大異,但已識的字都可依照一定規則譯成今字。其意義及用法大體上與今字不殊,習慣的保守性真是可驚的。除形體外,甲骨文字與今字的差異有兩點可注意:(一)帶有圖象性的字無論物體的寫生或動作性態的喻示,每隨意描寫,但求肖似,沒有定構。例如龜字,或畫正面,或畫側面,或畫尾,或不畫尾,或畫兩足,或畫一足。又如漁字,或畫一魚,一網,一手;或只畫一魚,一手;或畫四魚在水中;或畫一魚傍水。(二)在意義的分別上,有好些地方比今字為詳細。例如駕馭之馭,或從馬,或從象,因所馭不同而異字。又如牧字,或從牛,或從羊,因所牧不同而異字,又如一獸的雌雄,各有異名;牝牡二字原指牛的兩性,此外馬、羊、豕、犬、鹿等,各於本字的邊旁或底下加七或土,以別雌雄。
現存商人的文書只有契刻的甲骨文書。但商人所有的文書不只此種。甲骨文書是先寫而後刻的。這從甲骨上一些寫而漏
刻的朱墨跡可以推知。殷墟又發現一塊白陶上寫著字。從這些字跡可以推知毛筆的存在。又甲骨文中有冊字,象竹簡匯
集之形。既有筆又有簡冊,可知當有寫在簡冊上的文書。現存薈聚上古文件的《尚書》中,傳說為商朝遺文的有五篇。
其中比較可信為真出商人手筆的是《盤庚》三篇,那是記商王盤庚遷都(自奄,即今山東曲阜,遷殷。)前後對臣民三
次訓話的。
古代記載原有「商人尚鬼」的話,證以卜辭而知其確切。在商人看來,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樣地實在,而且這
兩個世界關系極密切。鬼神充斥於他們的四周,預知他們自身及其環境的一切變動,操縱著他們的一切利害吉凶禍福,
需要他們不斷的饋饗和賄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猶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問,照例要聽命於龜殼和牛骨。
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們的祖先。王室對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眾多,次數之頻繁,供獻之豐盛都非我們所能想像。
用牲的數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當場生宰以供陳列外,有以火焚燒
,或沉於水中,或埋入土中的。祭祀的時日,用牲的種類、數目、方法,有時連牝牡、毛色,都要憑卜人預先向所祀的
祖先請示。商人心目中死鬼與現世的關系,從盤庚遷都前對臣民的第二次訓詞(即《盤庚》中篇所記)很可以看出。茲
將其中一段的大意,譯白如下:「我念著先王為你們的先人勞碌,就關心你們,要保育你們。我若有失政,先王就要重
責我說:為什麼虐待我的子民?你們若不知去求安樂的生活,不與我同心,先王便要責罰你們:為什麼不和我的幼孫和
好?……你們若立心不良,先王便要革了你們的先祖先父在天的職位。你們的先祖先父受了你們的牽累就要棄絕他們,
不救你們的死亡了。我有了這樣亂政的臣民,只得拿貝和玉去祈禱。你們的先祖先父便會告訴先王:懲罰我的子孫罷!
於是先王便大大地降下不祥來了!」祖先而外,商人的神祗,以現在所知,有主土壤的社神,有山川之神,有風雨之神
,有蠶神,還有主宰百神的「帝」,即上帝。風神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是鳳鳥。卜辭中風與鳳同字。
商人不知有沒有占星術,但他們已會觀察天象而定歷法。他們的歷法大致與舊時的陰歷相同;一年為十二月,月有大小
,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有閏月,置於年終,稱為十三月。
商人的樂器有磬、塤(有石制、陶制、骨制三種)、鼓、饒(形如鈴鐸而無舌,持以敲擊,大小三枚為一套)、{龠禾}
(笙之小者)。又卜辭中有從絲從木的樂字,可見琴瑟之類當時亦已存在。
④ 商朝的主流文化是什麼呢
從中國古文明和同時期世界范圍人類活動來看,商朝的文化已經相當進步。天文方面那時候人們已經懂得陽陽合歷,知道閏月。在數學方面,商人已經有了記數的文字,也能進行一般的運算,繪制很簡單的幾何圖形。在醫學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商之前,醫病靠的巫醫,所以說,那個時候最好別生病,生病是死是活,只能靠天了。但到了商,除了巫醫進行祈禱之外,已經有葯物治療的記錄,甚至還有湯葯。你更想不到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人們,對齲齒已經有了記載。
商代的祭祀頻繁而應用廣泛,幾乎每次都有殺祭。但沒有形成禮儀制度。直到周代的祭祀則完全被納入禮的制度,成為王權下的統治方式之一。祭天等象徵著王權天授,祭祀種類多:祭天地、祭祖、對死者之祭……無一不是希望通過祭祀達到讓人各安其位的穩定。但無疑商代祭祀文化為之奠定了基礎。
⑤ 簡述殷商至西周間的文化模式轉換——從神本走向人本
商周:從神本走向人本
1、至商周,中國文化的特殊面貌才開始形成。
2、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記事的「貞人」書寫與保存的典冊,便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文獻。
3、商人尊神重巫,體現了強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這種神本文化是人類思維水平尚處於蒙昧階段的產物。
4、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以神為本的文化逐漸開始向以人為本的文化過渡,其契機便是商周之際的社會大變動。
6、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來說,周人入主中原,具有決定文化模式轉換的重要意義。
7、周人維新,首先表現在宗法制度的建立。這種兼具政治權力統治和血親道德制約雙重功能的宗法制,影響深入中國社會機體。
8、周人的另一個文化創新,就是確立把上下尊卑等級關系固定下來的禮制和與之相配合的情感藝術系統,即「制禮作樂」。
9、周代的禮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的集中體現,它既是典章制度的總匯,又是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種行為規范的准則。
⑥ 商朝在文化方面取得了什麼成就
商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1、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
2、商代的陶器有各種顏色,有些為輪制,有些則使用泥條盤築法,陶器上常壓印花紋。所知最早的中國釉料出現於商朝。此時期還有大理石及石灰石雕刻的真實與神話動物。
由商代的都市可看出,當時已具中國建築的基本形式,值得注意的聚落包括商丘、二里頭、鄭州商城、殷墟等,這些地點在不同時期均曾為首都。商代晚期的統治者均熱衷於建立奢華的宮殿。
(6)殷商的神本文化特色有哪些擴展閱讀:
商朝人的住宅既有宮牆文畫、堂崇三尺的大型宮殿建築,也有平地挖坑、修飾簡略的穴居住房。據甲骨文記載,殷商時期的建築名目眾多,有宮、宗、家、庭、寢、門、戶等,而「文室」、「麗室」等室名,可以讓人想像房屋有多麼華美。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當時的排水技術已相當發達。1975年白家墳西地出土了商代的陶制地下排水管道,共28節,表面有細小的繩紋,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
殷商時期尊神重鬼氣息濃郁,建造宮室殿堂通常要舉行祭祀儀式,以達到鎮宅安居的目的。考古人員曾在祭奠坑中發現裝有嬰兒骨骼的陶罐,商朝人認為,建房前殺死嬰兒埋在地下有良好寓意,這種民風相當殘暴血腥。
⑦ 中華文化經歷了怎樣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大綱:
1.上古:中國文化的發生。
2.殷商西周:從神本走向人本。殷商神本文化以殷為中心展開活動的商人,脫離原始社會未久,在以神秘性與籠統性未特徵的原始思維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體現出強烈的神本文化特色。
3.春秋戰國: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儒家,墨家,老家,道家,法家。
4.秦漢:一統帝國與文化統一。宏闊的文化精神;文化統一與思想統一;儒學獨尊與經學興起。
5.魏晉南北朝:亂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玄學興起;道教創制與佛教 傳入;儒、玄、道、佛相與激盪。
6.隋唐:隆盛時代。風采輝煌的藝術成就;
7.兩宋:內省、精緻趨向於市井文化的勃興。理學建構;精緻細膩的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之勃興。
8.遼夏金元:游牧文化於農耕文化的沖突與融合。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沖突的雙重效應;規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9.明清:沉暮與開新。空前嚴厲的文化專制;早期啟蒙思潮;古典文化的大終結;西學東減及其中斷。
詳細內容瀏覽:http://www.wxjsxy.com/ReadNews.asp?NewsID=1536
辛苦編輯,希望能採用,記得給分哦!^ - ^
⑧ 什麼是殷商文化
殷商文化
殷商文化 ,內涵非常豐富,具有多個層面,如玄鳥生商、王亥經商、成湯都商。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於中原 ,是全國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殷商文化重賈而周人重農,這是殷周文化之根本。考古認為先商文化與下七恆文化關系密切。
歷史淵源
夏朝時期
距今大約3800年前的夏代,商國的第七任君主、商部落始祖閼伯的六世孫王亥開創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肇牽車牛遠服賈」,開始用牛羊帛粟等物品與其他部落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換。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部落人稱為「商人」,把用於交換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從事的職業叫「商業」,人們尊稱王亥為「商業鼻祖」、「華商始祖」。從那時起已歷經千年。商部落在契至商湯的先商時期一直活動於中原,史學界、考古學界對此幾乎沒有爭議。「商人」與「商品」的稱謂就來源於商部落。
商朝時期
商湯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在賢臣伊尹和仲虺的輔佐下,通過和夏朝人進行商業貿易,換取夏人的糧食,商國國力日益強盛起來。商湯死後,因其子太丁早死,所以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仲壬繼位;仲壬死後,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即位三年,因為暴虐無德而被伊尹放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並還給太甲政治權利。後來,世權臣廢立皇帝稱「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朝在亳建都210餘年後,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初年,亳都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西遷於隞(今河南鄭州),商朝自此開始遷都。後又多次遷都,到盤庚在位時,遷都於於殷(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了下來,商朝在殷建都270多年之久,因此商朝也被後世稱為殷朝、殷商朝。
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社會的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齣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這時的國力達到鼎盛時期。
武丁後,商朝逐漸開始衰落了下來。商代最後一個帝王——帝辛受德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傳播文明。
商人重賈而周人重農,這是商周文化之根本區別。商人重交易也重農業,早在商湯革命之前,商部落的商品經濟就已經很發達了,湯的七代祖王亥駕著牛車,用帛和牛當貨幣,在部落間做買賣,還因為商業貿易的緣故遷居到黃河北岸,後來被有易族掠奪,他的弟弟王恆戰敗有易,奪回了牛車。
因為商人重視商品的生產和交易,所以殷商的手工業水平高超,商代青銅器非常精美,比如說司母戊大方鼎(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四方羊尊等等,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則遠遠不及商器;商人要實現與遠方的交易,必須有先進的交通工具,商人始祖相土發明了馬車,王亥發明了牛車。
《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從殷墟出土文物中也確實發現有海貝和鯨魚骨頭,可見商人交易的范圍之廣闊;因為商品經濟發達,債務繁多,所以債務奴隸也多;因為交往繁忙,所以常常和其他部落發生矛盾,又由於商品經濟比農耕經濟更容易積累物質財富,足以支持戰爭,所以戰爭頻繁,戰俘奴隸也多,如甲骨文上就說商王武丁時,王後婦好帥三萬人去征討羌人;因為奴隸來源充足,而且商品經濟下,技術遠遠比人手重要,所以殷商的大奴隸主不惜人力,大肆殺殉。商品經濟的社會,和農耕經濟的社會,其經濟觀點的最大不同在於前者的著眼點在開源,而後者更傾向於節流。商品經濟不同於農耕經濟的一點在於,商品的交易是有不可預測性的,而農業生產,只要盡人力,耕種三年總有一年要豐收,而一年至少可以獲得三年之糧。
商人重鬼神,好占卜,而周人質直,不好鬼神。商人的占卜,其實更有點投票表決的味道,《尚書*洪範》說,王有疑難,要和卿士、庶民、卜、筮商量。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里列舉了六組商人的占卜,參與表決的有王、龜、筮、卿士、庶民五類人,但凡筮和龜一致贊同的,即使王和其他人等反對,事情仍然可行,只有龜筮都反對或龜筮意見相左時,事情才不可行。筮是巫替鬼神發言的方式,龜是史替鬼神發言的方式,巫和史是有學問的人,所以他們的的意見是決定性的,在當時巫和史近乎一類人,不像後來那樣分家,可以都看成是巫,最多是分工不同的巫,其地位是很高的。後來周厲王防民之口,讓衛巫監視老百姓,使國人道路以目,衛國是商之故地,衛巫即商巫也,可見商人的巫文化遺澤深遠。
文化遺產
河南安陽殷墟是中國古代殷商王朝的都城遺址,也是世界文明古國中最著名的古都之一。
殷墟 安陽市的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為「大邑商」、「邑商」,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景區就建在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發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首批全國旅遊景區級青年文明號,屬歷史遺址類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以前這里發掘的53座建築基址,是殷墟宮殿宗廟區的主體和殷王都全盤規劃、布局結構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乙、丙三組基址。甲組建築基址共發現15座,是宮殿宗廟區內建設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建築,被認為是商王室的宮室、寢居之所。乙組建築共發現21座,多數結構繁復,面積巨大,互相連屬。這些建築被認為是殷王室的宗廟建築。丙組共發現17座,被認為是商王室的祭壇建築。目前,在宮殿宗廟區已發現大型夯土建築基址80餘座。這些建築基址形制闊大、氣勢恢宏、布局嚴整,按照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宮殿區為中心的范圍內。
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3月,殷墟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和良好的管理與展示,在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興建殷墟博物苑
為了保護和展示殷墟文化的風采,早在1987年,安陽市就興建了殷墟博物苑,近年來又不斷增建婦好墓、車馬坑等附屬建築,以恢復其原數千年前的歷史面容。
博物苑位於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坐落在殷商王朝的宮殿遺址之上,是安陽最重要的一處文物景觀,被中國政府列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安陽殷墟為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和被譽為「世界青銅鼎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都是在這里出土問世。
「在1899年『一片甲骨驚天下』時,殷墟就已知名中外,」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楊錫璋告訴記者。「殷墟博物苑能使人們直觀了解和認識殷墟。」
弘揚殷商文化
楊錫璋介紹說,1928年開始的殷墟考古才真正打開了這座地下博物館的神秘大門,中國近代考古學也由此誕生。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經過幾代學者的發掘與研究,在這里發現了商代晚期的宮殿群、王陵大墓、居民和宗祠、手工業作坊、車馬坑等眾多古跡,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寶石器、陶器、骨牙器等眾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以甲骨文和青銅器為代表的殷墟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在2001年「中國二十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中,殷墟的發現與發掘名列榜首。楊錫璋認為,殷墟所蘊藏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自古以來就對華夏子孫有著神奇的凝聚力和激勵作用。
安陽移民
安陽市委副書記趙微說:「我們要利用好殷墟文物,繼承優秀文化遺產,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新文化。」為建造博物苑,安陽全市上下付出了很大心血,特別是小屯村的村民。
以最早出土甲骨文而聞名世界的安陽小屯,耕地原本就少,村民且有「戀土」習俗,輕易不願離鄉背井。但為了確保工程用地,安陽市政府在這個村劃出了21萬平方米的拆遷區域,要求區域內的村民遷到距離該地較遠的地方安家落戶。
駢秀如原為小屯村村民,不久前拆遷到了安陽市體育場附近。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我沒有文化,但很為身邊有這樣的古文化而自豪。打心裡說,我們不願意離開先民們生活過的地方。但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殷墟參觀,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先祖創造的文化,我們做點犧牲值得。」
她說:「政府也很為我們著想,拿出很高的拆遷費幫我們安家。想想越來越多的人會來看殷墟,心裡就覺得透亮。這也算是我們為保護殷墟和弘揚殷墟文化對國家所做的一點貢獻吧。」
相關介紹
殷商文化作為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周部落以及後來的周王朝,農耕是其立國的基礎,他們對於農業生產有著特殊的感情。縱觀《詩經*雅》上的周部落的歷史,雖然不盡可信,但確實是其真實歷史的反映。周部落壓根兒就沒有過獲得大量奴隸的機會,不象紂那樣有通過戰爭俘獲的「夷人億兆」,文王要造個檯子,也只是如《詩經*大雅*靈台》所雲:「庶民攻之,不日成之」。作為農耕部落,在地多人少的當時,人民是最可貴的,人民即是財富,所以不惜用優厚的條件招致和厚養人民;而對商人而言,有技術的奴隸才可以算為貴重的財富,一般奴隸並不值錢,隨時可以通過戰爭等手段加以補充。
商周統治者對小老百姓的政策是不同的,前者刻薄而後者厚道,前者是統治者對大部分地位地下的被統治者的專制,後者幾乎可以算是全民之共治,所以民心向背如斯。 由淮上南下長江下游一線,周文化也遠及今浙江。如前所述,周人經營淮水流域,主要的根據地是蔡國及其附近的諸侯。
蔡國在春秋時代也淪為楚人附庸。但在西周時,豫南仍是中原文化進入淮水流域的起點。安徽,在新石器時代有大汶口文化以下到印紋陶文化的傳統,在此地活動的部族主要是徐舒,屬於東方的部族大集團。淮南的殷代文化遺存,不在少數,殷商是東方平原的部族,平原邊緣是其自然的尾閭。周克殷後,西周一代淮夷與周人的沖突,史不絕書。文化上的交往,也因此極為頻繁。發現安徽地區的西周文化遺存,為數不少。嘉山、潛山、肥西、屯溪,均有大批西周銅器出土。一般言之,安徽西周銅器往往基本與中原器物相似,同時也有一些在當地發展的特色。皖南屯溪離中原很遠了,其銅器紋飾,顯著的模仿了當地幾何印紋陶的編織紋。伴同出土的釉陶與印紋陶,無疑是土著文化的特色。釉陶的硬度高,吸水性低,陝西西安張家坡,河南洛陽,以及江蘇丹徒煙墩山等地出土的西周青瓷,都與皖南的釉陶有相似處。
江西地區的情形,與皖南甚為相像,也有不少西周青銅器出土,地域遍及清江、新塗、南昌、余干、萍鄉、東鄉、奉新。凡此諸地都在贛江下游及其接近鄱陽湖的支流河域,當是越長江南來的交通要道。西周青銅器中的精品,與中原器物並無二致;時期往往早到西周初期,中期以後反而較少。同出的陶器是幾何印紋硬陶。幾何印紋硬陶的分布甚為廣袤,廣東、福建、兩湖以及皖、贛、浙江都有之,而以江西皖南為中心。這種硬陶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迄戰國時代,長久為江右的土著文化。相對的,西周青銅器文化只是印紋陶大海中的點狀島嶼而已(文物委員會,1979:243,248—249;薛堯,1963;郭遠謂,1965)。靖安出土的春秋徐國銅器,有徐王義楚的名字。徐國原在淮泗一帶,經過西周屢次攻伐,遂逐步南遷。據說周穆王時代,徐國還一度復興,據《禮記》「檀弓下」,徐國在春秋時代仍記得「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的盛事。但是穆王以後,徐人漸次移入安徽瀕江地區。《春秋》魯僖公三年(西元前657)徐人取舒,已在淮南江北。
經過考古發掘,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朱寨鎮三河村白庄自然村台家寺遺址位,是商代早中期淮河流域的高等級聚落。確定了以台家寺遺址為代表的淮河流域的商文化屬於中原商文化系統。
⑨ 中國傳統文化宗法文化特徵肇始於何時
一般認為肇始於西周。
傳統文化,廣義上看應包括中國有史以來的所有文化,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狹義上主要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的中國儒釋道文化,特別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學。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從漢武帝始分為前後兩個不同的階段,前期諸子並存、百家爭鳴,後期一儒統天下,雖然也有釋道參雜其中,個別時候甚至蓋過儒術,但總體上是儒家獨步天下,無有能與爭雄。縱觀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其開端大體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產生的過程中,最早出現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簡單加工的石塊,考古學上將這一時期稱為舊石器時代。從元謀人直到距今約7000年前的四川資陽人均處於這一時代。其中火的使用是舊石器時代先民的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化創造。從距今7000年開始,中華先民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磨製的較為精緻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農業、畜牧業取代採集狩獵,成為首要的生產部門。以「泥條盤築」為主要製作方法的陶器也廣泛出現。
與物質文化長足進展的同時,中國先民的觀念文化亦日益豐富、深化。原始宗教與原始藝術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態。中華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對象非常廣泛,大致可分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三大類。另外表現在關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處的關系有兩種,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社會內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上古時代主要有男女通婚關系,以及由此關系制約的氏族關系。其組織形式則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聯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發祥於山東半島渤海灣。在初始階段,商人主要從事游耕農業。與此相適應,商人的都城一再遷徒,史稱「不常厥邑」。在長期定都的條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兼具「象形」、「會意」、「形聲」等制字規則的甲骨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文字進入了成熟階段。文字的發明和使用,使遷殷以後的商人率先「有冊有典」。以殷為中心展開活動的商人,脫離原始社會未久,在以神秘性與籠統性為特徵的原始思維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體現出強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關於殷商時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屢有記述。《禮記·表記》便稱:「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確立的兼備政治權力統治和血親道德制約雙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響深入中國社會機體。雖然漢以後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現為國家政治制度,但其強調倫常秩序、注重血緣身份的基本原則與基本精神卻依然維系下來,並深切滲透於民族意識、民族性格、民族習慣之中。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徵的話,那麼,這種文化特徵正是肇始於西周。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⑩ 商朝的文化產物,我國最早的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用來占卜凶吉。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甲骨文特點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其主要特點:
(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徵,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
(2)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
(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發展
甲骨文因鐫刻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一、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僅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占卜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跡。
內容
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紀錄。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占卜的內容是天氣晴雨,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求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意義
甲骨文引導炎黃子孫走上使圖形記號表示意義而不約束其讀音的文字發展歷程。這既造就了綿綿數千年統一的文化意識,也導致漢民族語言擴張乏力。語言對象的豐富和對語言對象的認識深化,迫使象形規則產生更多字和升華象形規則(會意),迫使編撰字書詞典成為標示字詞含意、約束字詞歧義的方法,迫使炎黃學校成為學習字讀音的場所(對照的是,基於字母原則文字史真實可以正本清源文化與傳統。記載了商王室的歷史活動的甲骨是商時期學校用具。)甲骨文字打開了觀察 3000 年前黃河流域人們生活的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