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地域文化包括哪些文化
中國地域文化包括敦煌學、藏學和徽學。
中國地域文化區包括新疆荒漠-綠洲文化、內蒙古草原文化、東北黑土地文化、青藏高原文化、黃土高原文化、華北平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江南水鄉文化、雲貴高原文化、華南媽祖文化。
(1)地域文化感悟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圍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單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⑵ 中國地域文化都有哪些呢它們的特徵是什麼呢
中國傳統文化區的三級劃分:
1.東部農業文化地區(北方文化亞區,南方文化亞區)
(1)關東文化副區:主體位於我國東北,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文化副區。此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文化佔主導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經濟類型是漁獵。明清時期,此區與關內漢族文化交流頻繁,因此發展速度大大加快。現在此區民族以漢為主,滿族星散其間,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還分布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區有朝鮮族。漢族和朝鮮族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其他少數民族多為漁獵。不同的經濟類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東北的「二人轉」。
(2)燕趙文化副區:以今河北省為核心,北以燕山為界,西止太行山,東臨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區民族以漢為主,傳統經濟類型以農耕為主。這里的民風民俗粗獷豪放,尚武之風普遍,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豪俠之士。燕趙地區的藝術形式多樣,代表性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等。
(3)黃土高原文化副區:依託於黃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東抵太行山脈,北界萬里長城,南限秦嶺太白山。此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歷史悠久,主體民族為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留給這里大量的物質文化景觀,今陝西省被稱為「地下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被稱作「地上文物博物館」。這里的民風熱情、朴實,藝術風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區:核心地帶是今河南省,因位於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稱「中州」。象徵中華民族的黃河橫貫中原大地,歷史上它與黃土高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繼黃土高原之後的中國古代又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由於這里長期為帝都所在,因此歷史上曾雲集了許多天下有識之士。本區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民風淳厚豁達,少林武功、河南豫劇名揚華夏。
(5)齊魯文化副區:以今山東省為核心,由於春秋時這里為齊國和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大地。本區位於黃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業,沿海有漁業。此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從這里擴散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被世人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層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講禮數、重義氣的齊魯之地民風特點。山東大鼓、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等是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淮河流域,大體上北界隴海鐵路,南瀕長江,西臨河南、湖北,東達江蘇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無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位於黃河流域,還是轉移到長江下游地區,本區都位於重心區的邊緣,加上這里是自然地理的過渡帶,因此本區文化也帶有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過渡特點。表現之一,這里的傳統經濟雖以農耕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從旱作向稻作過渡的特點;表現之二,這里的語言也具有漢語北方方言向吳語過渡的特徵。本區為人熟知的藝術形式有鳳陽花鼓、淮海戲、柳琴戲等。
(7)巴蜀文化副區:位於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為蜀國王都,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里稱為巴蜀之地。本區雖偏處西南,但是以富饒的成都平原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
(8)荊湘文化副區(荊楚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東有幕阜、武功諸山與吳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分野,南以五嶺為界。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因此傳統農耕業比較發達。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本區是中國古代的又一個文明中心,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黃河文明中心擴散後的又一個中心。無論本區與黃河流域文化有何關系,人們都承認本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對後來本區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戲劇方面,除了發展較為成熟的漢劇、楚劇、花鼓戲、採茶戲等外,民間的歌舞藝術形式也比較豐富。
(9)鄱陽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陽湖一帶,以今江西省為主。本區一面對水(長江),三面環山。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本區多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許多風景秀麗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選為聖地,例如廬山和龍虎山。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弋陽腔,它是中國四大聲腔(余者為江蘇崑山腔、浙江餘姚腔和海鹽腔)之一,其特點是激越奔放。
(10)吳越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盪山脈,東瀕茫茫大海。本區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傳統農耕發達,是物寶天華之地。本區富庶的經濟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蘇州園林、西湖美景、雲錦、宋錦、蘇州刺綉、文房四寶等都與富裕的經濟有直接關系。昆劇、越劇是本區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本區戲曲細膩、婉轉、清麗、圓潤的特點。
(11)嶺南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南嶺以南。本區背山面海,歷史上長期位於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邊緣,近代以來本區又處於中外文化交匯的地帶,因而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本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起步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區晚,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本區藝術形式中的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最有地區特色。
(12)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基本上與今天的福建和台灣兩省范圍符合。本區西部與鄱陽文化副區相連,北部與南部分別與吳越文化副區和嶺南文化副區接壤。盡管台灣與福建文化各有特點,但是從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與福建文化同脈共祖,至今許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緊緊地聯系著海峽兩岸的人們,例如媽祖信仰。本區多山,適農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區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史上許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護所」,如漢語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以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為主體,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盡管本區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但是其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又與東部農業文化區有很大區別。本區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地區,文化特點也顯現出眾多少數民族的多元化風格。從物質文化層的起居、飲食、服飾到精神文化層的風俗、信仰、藝術等都能體現這種
3.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大致包括除陝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廣闊地區。這里自然環境以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為主,因此游牧是本區的主要傳統經濟類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綠洲地區還有種植業、園藝業。本區的藝術特色粗獷、豪放、熱情、開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
①內蒙古文化副區
②北疆文化副區
③南疆文化副區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盡管歷史上本區有獨特的發展歷程,但是本區與中原的聯系較與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區的聯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區文化各個層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⑶ 看完粵劇有什麼感受
粵劇充分體現了廣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傳統,輻射范圍遍及全球各地,在世界華人中具有文化凝聚力。粵劇初登場的是演員們精妙的開幕表演,看著女演員們長袖飄飛,男演員們能在椅子上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不禁感嘆:粵劇原來這么精彩!
在這里,可以看到嫉惡如仇的老闆娘、思念亡妻的痴情書生、欺軟怕硬的官差等等性格鮮明的人物,引人入勝。表演中,音樂、布景、煙霧、彩燈等等的效果配合著演員,為演繹古代的神話傳說添上了濃墨的一筆,使人恍若身臨其境。
在沒有看過粵劇表演之前,粵劇留給人的印象無非是「咿咿呀呀」的歌聲和吵雜喧鬧的鑼鑔聲,看過才會明白粵劇原來如此精彩!引人入勝的劇情,以及人物的各種高難度動作,讓人印象深刻。粵劇是嶺南文化的結晶,從很久之前流傳到現在,實屬不易。粵劇是祖祖輩輩們留下的心血,應該珍愛她、保護她、傳承她。
粵劇歷史起源
1、形成於南宋。陳非依在其《粵劇六十年》中指出:「南宋末期,南戲傳入廣東,成為最早的粵劇。」梁沛錦也認為:「從粵劇發展淵源來說是悠久而又深遠的,簡括地說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
2、形成於明代中後期。賴伯疆、黃鏡明合著的《粵劇史》認為:佛山的瓊花會館建立於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是早期粵劇戲班的行會組織,「粵劇發展至此已經基本成為一個大劇種了」。
3、形成於清代前期。王兆椿《從戲曲的地方性縱觀粵劇的形成與發展》一文,將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出現的「廣腔」看作粵劇歷史的第一階段。
4、形成於清中葉或中葉以後。歐陽予倩在《試談粵劇》中認為,廣東的本地班和外江班並立的時候可以看作粵劇奠定基礎的時候。外江班逐漸退出廣東舞台是在清同治、光緒年間(1862年—1908年),歐陽予倩認為粵劇形成於清中葉以後。
何國佳在《粵劇歷史年限之我見》中認為粵劇產生於清代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也有學者認為粵劇歷史應從清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李文茂起義(或稍前)算起的觀點,也屬於此列。
粵劇的歷史始於唱梆子,約在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之後又吸收了二黃,成為「皮黃系統」的一員。
⑷ 地域文化帶是怎樣形成的談談對地域文化的感受。
玉文化帶是形成的,如果對地域文化有一定的感受的話,我們就能夠看到他的文化,對人人類的這種沖擊
⑸ 中國的地域文化有哪些,你最喜歡哪一種
華夏文明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還在延續的古文明,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是每一個華夏兒女共同努力的結果。在華夏文明誕生的這片土地上,幅員遼闊,擁有著眾多山川河流,正是因為這個地理特點華夏文明根據每一個地方的不同,衍生出了多種地域文化,例如荊楚文化、齊魯文化、中州文化、巴蜀文化等。在這眾多差異巨大的地域文化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富足閑適、樂觀向上的巴蜀文化。
歷史中,生活在巴蜀之地的人民經歷了多次屠殺,巴蜀文化也經歷了多次斷層與融合,如今的巴蜀文化融合了多種文化,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文化。古時候的巴蜀之地擁有著自己的文化——三星堆文化,但在被秦國吞並後,這個古老的文化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原文化,後來逐步形成了擁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盡管被屠戮了多次,但巴蜀人民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正是因為這份心態,使得這片土地一直保持著繁榮興盛的狀態,這一點是我非常喜愛它的原因。
⑹ 地域文化帶是怎樣形成的談談對地域文化的感受。500到1000字
文化具有區域性的特徵,地域文化是由於在一個地域內人們的生活的地理環境,歷史因素等不同的條件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⑺ 地域文化受大家歡迎,它有哪些特點
中國地域分五個氣候帶,新疆內蒙和東北這里屬於一個氣候帶。黃河以南陝西,山西,河北,河南省一部分,山東省,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屬於一個氣候帶,湖北省北部,安徽省中部,江蘇省中部,四川省北部,河南省南部,屬於一個氣候帶。江蘇省南部,安徽省南部,湖北省中部南部,四川省全部,貴州省全部,雲南省全部,江西省全部,湖南省全部,浙江省全部,屬於一個氣候帶。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屬於一個氣候帶。西藏和川藏,青藏高原屬於另一個氣候帶,有四川人的特徵,但是有中國中原人的氣質。到了西藏你會感覺這些藏民說著四川話,卻像中國北方漢人。
⑻ 江南文化作為我國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江南文化作為我國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江南是中國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地域概念。它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歷史概念,也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文化概念。「樂明教,讓自然」的江南文化以其超功利的審美氣質和詩意精神,積淀和催生了古代文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和巨大的創作潛力。研究江南文化傳統及其當代演變,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審視具有地域性和歷史性的中國文化。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長期以來自然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域文化。目前,最常用的地域文化概念: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確定的,如楚文化、秦文化、吳文化、越文化等。按地域劃分的,如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湖湘文化、塞北文化、巴蜀文化等。
從西晉末年到南朝末年,大約有一百萬北方人移居南方。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北方生活方式、中原文化,極大地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發展。在南朝中期,蔣楠已經繁榮昌盛,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不僅與北方的差距縮小,而且在許多方面也有所發展。建康(南京)、廣陵(揚州)、京口(鎮江)和山陰(紹興)是世界著名的城市。孫武、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都建都建康。江南的文學、繪畫、書法和雕塑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服飾南渡」,也是江南文化的第一次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