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是文化能製造記憶

什麼是文化能製造記憶

發布時間:2022-08-09 22:34:35

① 文化的作用是什麼

1.文化的社會作用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2.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② 什麼是 「文化感知」與「文化記憶」

感知的第一個特徵主要與感知的立義形式有關,即感知性的(perzeptiv)立義形式。胡塞爾認為,所有意識行為要麼是原本的行為,要麼就是非原本的行為。在感性行為的領域中,原本性這個詞就意味著感覺材料的特徵,感覺村料構成了感知的體現性內容,或者說,自身展示的內容。與之相反,所有其他的感性意識行為都是非原本的,它們事實上都只是一種在最廣泛意義上的對感知的再造(Reproktion)。
「文化記憶」是一個如此龐大的話題。為了說話方便,我把我的發言圈定在「文化記憶和虛假的文化記憶」這個小小的范圍之內。但即使我們只觸碰一個相對窄小的話題,我們也不得不面對由它引出的諸多問題。我想從幾件具體的事情說起。
2002年夏天我在北京接待過一對德國夫婦。女士是一位畫家,先生是一位教師,同時還是一位老嬉皮。他們想在處處高樓的北京找到「真正的」北京(幾乎所有外國人都在潛意識里認為,只有舊北京才是真北京),我便帶他們去了北海的後海,也叫什剎海。北京是一座缺水的城市,什剎海難得有一片湖水,與中南海湖水相連。由於那片湖水和環湖的老房子,那片區域成了北京的白領、小資和外國人喜愛的地方。於是眾多酒吧應運而生。那是一個黃昏,我們坐在什剎海邊上的一個酒吧的門前。該酒吧地近從前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銀錠觀山」。眼前是湖水.遠處是綿亘的西山,太陽正在落下。老嬉皮由衷感嘆道:「這景色太美了,這簡直是日本!」我知道他沒有別的意思。他只是不知道如何來形容眼前的景色,如何來表達自己當時的感受。我搶白他說:「這明明是中國,怎麼是日本?」老嬉皮只好以傻笑回應我的搶白。但事後我自忖,也許那老嬉皮說得有點道理,也許那景色真有點日本味呢!至少關於那類景色的當代命名,在老嬉皮的腦海里,是被「日本」這樣的概念佔了先!
什剎海酒吧街不是中國惟一具有所謂「中國味」的酒吧街。廣西陽朔。雲南大理都有同樣的酒吧街:同樣的大屋檐,同樣的卡布奇諾。山水、屋檐是中國的,但酒吧或咖啡館是新生事物,是西來的東西。坐在酒吧里的人們,需要這種富於「異國情調」的東西。西方人舒舒服服地覺得這是東方,中國人即使不完全覺得這是過去的中國,也會被大屋檐喚起自己對過去的想像。並且,這種在想像中消費過去的行為帶有某種國際色彩。很明顯,大屋檐酒吧所呈現出來的「記憶」不太可靠。這種東西也許會在將來變成我們文化記憶的一部分(這是另一個問題),但是在當下,它們不是。生活的覺醒可能會需要記憶的覺醒,但記憶的覺醒可能會有所選擇,有所迴避,有所遮掩,有所發明。它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條件下指向一種虛假的文化記憶,並以虛假的記憶抵消真確的記憶.甚至有可能把本來真確的記憶對象改造成虛假的記憶符號(例如在某些地方的牆上被特別保留下來的文革口號,幾乎不再服務於歷史記憶,而是服務於消費)。由這些現象引發出的問題,涉及身份、遺忘、文化焦慮與文化建設。虛假的記憶把歷史打造為傳奇和神話,把生活打造為段子和戲說。從我們所面對的現實來看,也許記憶的生成方式不是由過去而現在,而是相反,記憶產生自需要和想像。
因此,在這里,在什剎海或大理或陽朔的酒吧街上,可以說,所謂中國文化僅僅是一個軀殼。此一現象的實質是消費主義的,而此一消費主義又是左右逢源的。它既符合全球化對於消費異國情調的需求,也符合地方主義保護地方文化遺產、文化特色的要求。此外,對地方來說,這也是一件「好」事:如果沒有消費主義藉助中國文化作為軀殼的興起,上述地方實在也得不到發展,因為維護和發展文化記憶是需要錢的;不向這類地方注入資金,那麼記憶還是記憶,文化還是文化,但與追求現代化的社會目標相矛盾。2005年7月到10月,我因參與由德國聯邦文化基金會組織的「北京現場」項目而走訪過一些北京古老的宗教建築。在北京西郊一座大型購物中心現代化的、五光十色的建築背後,有一座年久失修的道教建築。根據文物部門的要求,誰開發某一地面,誰就得負責保護和維修該地面上的古建築(文物部門沒錢維修保護.除非是國家級古建。文物部門通常把「不夠檔次」的古建的管理權轉移給當地房管部門,而房管部門同樣無錢投入)。於是,該購物中心只好半心半意地施工維修這座破爛的道教建築。在我走訪該地時.購物中心只投入了所需維修費用的一半,並且目的是要將該道教建築改造成一座茶館或酒吧。也就是說.他們要把一個文化記憶的載體生生改造成一個虛假的文化記憶符號。
而那些沒有可能被改造成茶館或酒吧的舊日的廟宇,其惟一的命運可能就是自行倒塌了。北京西四那一帶有兩座廢廟。一座名「雙帝廟」,原本是一座道教廟宇,內中原本供奉「雙帝」,即關羽和岳飛。一般北方的此類廟宇只供奉關羽,南方只供奉岳飛,像這樣雙帝共奉的廟宇在中國北方頗為罕見。另一座為佛教廢寺,名「隆長寺」,其大雄寶殿現為「西四日雜」的倉庫,其配殿和僧房完全被居民住成了「大雜院」;內部私搭亂建的小平房、小廚房和煤池子讓出「曲徑」,但這「曲徑」並不通「幽」,而是通往其他小平房、小廚房和煤池子。隆長寺和雙帝廟均緊鄰繁華的西四大街,而這「繁華」竟然禁不起偏離大街半步的探測!據雙帝廟中的居民講,雙帝廟大概是明代建築,不過如今已是破爛不堪;房管部門無錢維修,或許他們更認為這樣的破廟根本也沒有必要維修。居住其中的老百姓原本是50年代被民政部門安置在這里的無家可歸者。50多年過後,他們或他們的後代依然居住在這里。他們想搬走,但無處可搬,原因當然是:沒錢。他們的抱怨.那才真正是「老北京」式的抱怨,從用詞到語調(文化記憶活生生地紮根於人們的抱怨)。
關於究竟是拆除還是保護老建築,拆除多少、保護多少老建築,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涉及土木建築的壽命極限(與西方磚石建築不同)、保護老建築的成本(高於建造現代化建築的成本)、街道拓寬與建築的比例(汽車工業的發展要求拓寬街道)、居民對於自身生活的預期,等等。過一種有質量的傳統中國式的生活是極其昂貴的,只有有錢的中國人和有錢的外國人才過得起這樣的生活,普通中國人如今只是力求生活方便而已。即使在知識界,對於老建築的態度也並非一邊倒地傾向於保護。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應該具有博物館意識,像保護文物一樣保護老建築。另一種觀點認為,土木建築的天然壽命有限,中國人傳統上所保護的其實是營造的技藝(因此便有了北京的平安大道:拆毀老房子,再偽造出新的「老房子」)。事實上,有關保護老建築的呼聲頗具反諷色彩:我們是從西方人那裡學來了保護老建築的意識。也就是說,我們保存文化記憶的願望所藉助的精神資源竟然外在於我們的文化記憶。北京的城市規劃部門和政府決策機構只是在近五六年才將發展城市的榜樣由美國置換為歐洲。在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時我不想簡單地站在先知先覺的英雄人物梁思成一邊,盡管我贊成盡可能多地保護我們已經所剩不多的老房子。
再說一遍: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極其重要。但是在這里,我的意思不是要把話題輕飄飄地遞進到呼籲保護老房子。我之所以談到雙帝廟、隆長寺,還有那座購物中心背後的道教廟字,是想用它們的處境襯托出什剎海、大
理和陽朔的酒吧街所代表的虛假記憶.在今天取得了怎樣的記憶話語權。這類虛假的記憶符號對於真確的記憶形成了侮辱。所謂文化記憶,不可能僅僅依賴幾個貌似的傳統文化符號的再現來得到傳承,甚至幾個真正的文化載體,也無法道盡文化記憶的復雜性。在中國歷史上,過去和現在,出於政治的需要,對於記憶的篡改屢見不鮮。經王莽所篡改的儒家典籍甚至已經生根在我們的文化記憶當中。既然過去被篡改的記憶對我們文化的走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那麼我們現在對記憶的篡改將來也定會產生同樣深刻的影響。我們無需為此而特別擔心,因為歷史常常就是這樣演進的,但我們也許需要為建立在虛假記憶基礎之上的歷史演進做好心理准備。另一個時時修正著我們記憶的因素,便是遺忘——主動的遺忘和被迫的遺忘、全體的遺忘和部分的遺忘。造成遺忘的,除了我們的生理因素,更致命的是政治、經濟、文化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或許我們當下經濟的快速增長正」得益」於我們的「遺忘」,使我們沒有負擔,一往直前。「文化記憶」是一個容易使人陷入虛無的話題。虛假的文化記憶同樣是歷史的一部分.但由於它關乎我們此時此刻的文化身份.我們此時此刻對於生活的判斷和預期,所以我們無法對它掉以輕心。
涉及文化記憶的問題非常復雜,當然不應由我們簡單的生存處境、道德立場、懷古幽情、現代化觀念等等蠻橫地決定記憶的走向。要討論文化記憶,我們就得首先面對對記憶的分類,包括國家記憶、社會記憶、集體無意識記憶、個人記憶,等等。其次,記憶又可區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效記憶,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所誘發的文化、經濟和政治結果各不相同。第三,時代性的、暫時的文化、道德。政治立場會為記憶罩染上顏色,會使我們對於記憶不自覺地做出時代性評價。如此這般對記憶的評價有可能導致記憶的失真(除非我們對於記憶的真確與否無所謂)。失真的記憶大概可以分為四類:1,標准化記憶對於集體和個人記憶的修正和驅逐,例如文革中對於儒法斗爭史的整理,例如昨天的革命化記憶和今天的消費性記憶對於個人真確記憶的壓倒性勝利;2.記憶的一邊倒或單一化,例如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都會出現單一保留痛苦記憶或單一保留快樂記憶的情況.無視記憶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我們若以此來看待五四或文革或80年代或我們的個人生活,我們就會別無選擇地走上偏執之途;3,以別人的記憶來充當自己的記憶,例如政治上的自我洗腦,例如文化上的自我殖民;4.在記憶缺失的情況下以自己胡編亂造的東西來填補空白(這里不涉及藝術創造)。
既然文化記憶如此復雜,我們就無法期望僅僅使用幾個文化符號來表達我們的文化記憶,更別說使用虛假的符號了。這一點在跨語際、跨文化交流中尤其重要。對於一個外國人,或者一個旁觀者來說,某一種文化的呈現往往是靜態的,而對於該文化的參與者來說,文化記憶是一個動態的東西(舉一個例子,對於燒香拜佛的老太太們,蓮花座上的佛像是老的還是新的無所謂,她們只需要朝拜的對象;而對於佛教的旁觀者們或者遊客們來說,他們希望看到的是古老的塑像)。造成這種不同的文化感受的原因可能是,外國遊客和旁觀者在面對某一文化時只承擔」文化道德」,而對於本地人來說,他們除了要承擔「文化道德」,還要承擔「生存道德」。而缺少生存內容的文化記憶很容易走樣成虛假的文化記憶。有一個指標性的標准可以用來區分真確的文化記憶與虛假的文化記憶,那就是,真確的文化記憶其內部充滿了自我辯駁,而虛假的文化記憶呈現出來的僅僅是靜態的文化符號。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前面說到,在討論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的時候.我不想在今天,簡單地站在先知先覺的英雄人物粱思成一邊的原因(當然這也不意味著我要站在他的對立面上。把任何事物僅僅區分為黑與白都是有欠考慮的)。
回到對於老建築的態度上。歷史上的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漢族人.真的對於老建築那麼上心嗎?我們今天擁有紫禁城.是得益於滿族人。滿人入關時其文化落後於漢文化.所以羨慕漢文化,因而保留下來了那些明代的宮殿。如果是漢族人內部的改朝換代,真不能想像那些宮殿的命運。在《文館詞林》這部書中保留下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三國時期的大詩人曹植。他被封作鄄城侯的時候,那地方有一座舊宮殿,是漢武帝的行宮。他派人予以拆毀.於是有人便借神話來反對。為此曹植下令道:」昔湯之隆也,則夏館無余跡。武之興也,則殷台無遺基。周之亡也,則伊、洛無只椽。秦之滅也,則阿房無尺穭。漢道衰則建章撤;靈帝崩則兩宮燔。……況漢氏絕業,大魏龍興,只人尺土,非復漢有。是以咸陽則魏之西都,伊、洛為魏之東京,故夷朱雀而樹閶闔,平建陽而建泰極。況下縣腐殿,為狐狸之窟藏者乎!」歷史學家顧頡剛在讀到這段文字時感嘆道:「他說得多麼爽快。有了新朝就該把舊朝的東西完全摧毀了!看了這文,誰還敢說中國人好古!」(《中國辨偽史要略》)
所以,摧毀舊建築,原也是傳統,原也是我們文化記憶的一部分。中國人好古,好的只是一部分古,或許是一大部分,但仍然不是全部。從曹植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人的文化記憶中,的確是充滿了辯駁的。20世紀的中國人受到西來的激進革命的鼓盪,孜孜以求於現代化之途,打倒孔家店,移風易俗,改天換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但歷史的詭譎之處在於,以如此粗暴的方式謀取現代化,或許多多少少暗合了我們文化記憶中的某一方面,否則一種全然西來的思想怎麼會在這片土地上從勝利走向勝利?到90年代市場經濟完全展開以後,消費主義藉助普遍的歷史遺忘,以現代化的面貌迅速登場。在消費主義看來,最好的消費主義便是沒心沒肺的消費主義。在這種情況下,老房子還能保得住嗎?直到剛剛過去的這一個世紀之交,人們才對消費生活的文化質量略有擔心,舉目一看,老房子已經推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該保護了,而這種博物館意識竟然也是西來的東西,當然它也暗合了中國人文化記憶的另一部分內容:好古。所謂現代化觀念是西來的,所謂暴力革命是西來的,所謂市場經濟是西來的,所謂消費主義是西來的,如今所謂博物館意識也是西來的。也許它們都暗合了我們的文化記憶,也許它們都改造了我們的文化記憶,或也許它們都被我們的文化記憶改造了,那麼我們還有必要討論我們真確的文化記憶嗎?這個問題太大了!
我們的老祖宗對於世界是有他們一套想像的。他們不像我們,只能在當今所謂全球化的背景下想像西方,又在對西方的想像的刺激下想像我們自己。像印度人、拉丁美洲人一樣.如今我們也遇到了「身份」問題。這時候.我們似乎失去了想像世界的能力和權利,而失去了想像世界的能力和權利,我們也便開始了在想像西方、想像我們自己的時代文化背景下製造虛假記憶的「偉大」工程。反對什剎海、大理和陽朔的酒吧街沒有意義,它們當然是我們努力想像西方,努力滿足消費主義需求的結果,我們的文化狀況就該產生這樣的文化現象。與此同時,只為那些坐以待斃的老房子長吁短嘆也沒有意義,除非我們能夠改變我們今天的文化生態。如果我們打算這樣做,那麼,我想,超越消費主義可能是我們需要邁出的第一步。然後,讓我們也來試著想像一下世界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

③ 什麼是文化定義或解釋

文化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種獨特行為,是主觀能動意識循環,即一個群體所擁有的「道、術、器、法、勢」行為。其中「道、術、器」是組織的文化基因,「法、勢」是基因密碼,它們是量子化的文化最小組合。具體內容見《解密文化的基因密碼——用五個字讀懂文化》
在文化的統一定義明確之前,文化行為都是無意識的,是人們日常工作與生活行為的自然表現,因此得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文化行為,幾千年從來沒有人在刻意的做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文化都是人們在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自然形成的,文化的產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文化基因的自然循環。我們必須承認,組織文化是自然形成的,無需刻意建設,先進文化是有質量的文化,只有質量文化是有方向性的文化,認識到這點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因為它從反面說明了文化建設是有意識的文化行為,這種行為必須建立在文化定義已經明確的基礎上,大家知道文化是什麼,才有建設方向。因此,破解文化的定義標準是當今文化強國建設的首要問題。
「道、術、器、法、勢」五個字的文化定義,言簡意賅,不但體現出了文化豐富的內涵,還能夠替代「文化」二字,直接應用到各種文化的概念和解釋中。例如;文化自信就是對組織治理的「道路、制度、行為、理論、未來」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意。只要與文化相關的理論和概念都可以直接用新的「道、術、器、法、勢」五個字來代替,可以做到 讓文化深入人心的目標,是組織文化管理實踐的福音。
這是文化思想領域的重大創新,原有的文化基礎理論存在認識上的錯誤,否則,文化早就定義出來了。我們不能跟著西方後面走,不重視國人自己的研究成果。「道、術、器」的文化基因理論成果已經上傳一年多,但始終沒有引起關注,說明現實社會對文化的重視程度很低,文化已經被邊緣化了,形成不了文化的群體意識、組織意識,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文化屬於管理范疇,迫切需要國家的文化標準定義,否則,我們就只見大樹,不見森林,只有出台統一的國家文化評價標准,用評價體系推動全國的組織文化建設。才能讓文化的大樹變成森林。

④ 文化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文化的主要功能是:

1、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力量和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2、文化、經濟和政治一體化。文化對政治、經濟產生反作用,對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先進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腐朽的文化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3、文化日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響著人們的交際行為和交際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實踐活動、認知活動和思維方式。

5、良好的文化塑造一個人的生活。良好的文化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6、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個人成長有著深刻的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是人成長的催化劑,反動的、腐朽的文化會把人引入歧途。

7、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微妙而深遠持久的特點。

(4)什麼是文化能製造記憶擴展閱讀:

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作用。經濟和政治決定文化,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文化也會對某些經濟和政治產生影響。先進健康的文化促進社會發展,落後腐朽的文化阻礙社會發展。

文化、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了促進經濟建設,發展教育,培養各類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

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文化與政治的互動體現在人們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才能更好地參與政治生活。反對文化霸權已成為當前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⑤ 文化的功能是什麼

文化的功能包括整合、導向、維持秩序、傳續等。

人類由於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創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蓋的范圍內和不同的層面發揮著主要的功能和作用。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的偉大創造物,是整個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對於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所發揮的作用。

(2)導向。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

(3)維持秩序。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並被普遍接受的東西。

(4)傳續。從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傳,即下一代也認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麼,文化就有了傳續功能。

社會整合功能主要有:

①價值整合。這是整合功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功能。只有價值一致,才有結構與行為的協調,才會有共同的社會生活。任何社會中的人們在價值觀上都會有差異,但經由統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形式大體一致的觀念。

例如,被一個社會文化肯定的事物與行為,必定是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所追求的;被社會文化否定的事物與行為,則是為大多數人所鄙棄的。

②規范整合。規范因價值需要而產生,因文化的整合而系統化和協調一致。整合功能使規范內化為個人的行為准則,進而將社會成員的行為納入一定的軌道和模式,以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

⑥ 什麼樣算是有文化

四、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什麼是善良,就是發自內心的讓別人好。

善良是不讓人難堪,善良是懲強扶弱,善良是扶危濟貧。

善良是一種細膩的生活體驗,要體會到每一個人的感受,以溫和的態度,平靜的心情,委婉的話語,關切的目光,任何時候帶給別人的,都是一種信任與關懷。

善,是人性中所蘊藏的一種最柔軟,但卻也是最有力量的情懷。

不管如何艱難,我們也應該堅持善良;不管多麼孤獨,也要堅守人格的高尚。

一切福田,都離不開心地。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心田上播下善良的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⑦ 什麼是文化,文化可以融合嗎

對於文化的范圍的定義是很廣泛的。如果對於國際視野下的中國文化,可以分為兩點。

一、中國文化是一種直覺之美,而且是一種國際視野中的直覺之美。

二、一種文化不應該以自己的深奧來設置障礙,而應該以自己的淺顯來排除障礙。

國際視野下的中國文化應該是這兩種答案。

對於文化是否可以融合的問題,其實是可以的。但這個可以是建立在相關的基礎上的。文化畢竟是有差異的,不可能完全融合,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對我有利,被我所能接受,這樣的才能融合。

⑧ 揚 阿斯曼 文化記憶理論怎麼樣

《文化記憶》是揚•阿斯曼系統提出「文化記憶」理論的經典之作。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了記憶(有關過去的知識)、身份認同(政治想像)、文化的連續性(傳統的形成)三者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具體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臘三種高級文化中,有關過去的集體圖像如何構成,對民族身份的確定和強化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文化記憶又是如何形成並發揮作用的。這一理論不僅為認識不同文明成長的內部機制和興衰根源提供了嶄新的視角,也有助於澄清有關記憶與歷史之間關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並定義歷史真實性和客觀性問題。
本書多次再版,被譯成多種語言,並為作者贏得「德國歷史學家獎」這一德國歷史學界最高的榮譽。
《文化記憶》無疑應當被列入今年面世的思想最豐富的著作,作者的見解讓讀者耳目一新。——庫爾特·羅伊曼,《法蘭克福匯報》

這是一本立論不落俗套、論述層層深入、結論讓人深思的必讀書。——克里斯蒂安·邁爾

揚·阿斯曼跨越其專業埃及學的界限,對古代文化進行了綱要性的解讀。不僅如此,書中深邃的剖析和令人信服的論證對我們正確理解當下自身的處境將大有裨益。——阿爾貝特·馮·西恩丁格,《南德意志報》

本書深刻闡述了記憶、身份和文化延續性之間的關系。阿斯曼認為,傳統應當被視為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而正典和經典的確立是傳統得以延續的先決條件。——戈爾丁·瓊克,《元神》

⑨ 什麼是文化

名詞解釋
定義 廣義: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文化是階級斗爭的武器。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狹義: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願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是人們認識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論,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是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准則。思想和理論是文化的核心、靈魂,沒有思想和理論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有一種思想和理論,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現實,理想是嚮往,願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須做到的! 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 1 、對文化的結構解剖,有兩分說,即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有四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有六大子系統說,即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等。 2 、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 3 、廣義的文化包括四個層次:一是物態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三是行為文化層,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態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 、心態文化層可細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兩個層次。 5 、社會心理是人們日常的精神狀態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經過理論加工和藝術升華的流行的大眾心態,諸如人們的要求、願望、情緒等。 6 、社會意識形態是指經過系統加工的社會意識,往往經由文化專家的理論歸納、邏輯整理、藝術完善、並以著作、藝術作品等物化形態固定下來並跨時空傳播。 7 、根據與社會存在關系的疏密程度,可將社會意識形態區分為基層意識形態和高層意識形態,前者包括政治理論、法權觀念等,後者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8 、基層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保持著密切聯系,是經濟基礎的集中體現,但它的產生和發展仍然要經過社會心理這一中間環節起作用;高層意識形態是更高的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但它與社會存在之間的中介是社會心理和基層意識形態。 9 、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又稱「小文化」。 10、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狹義文化的早期經典界說,即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 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是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論和方式,理念和認識。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形成了共同的認識,理念和思想,遵循著一定的規則,規范和秩序,這就是文化。 來源於《中國文化概論》大綱緒論部分。 文化就是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現象和氛圍。 根據人們探討某個事物人數的多寡則可以把文化分成大文化和小文化。即: 相對於其他文化,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多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大文化;而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少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小文化。——摘自中國幸福學研究 文化是人類群體創造並共同享有的物質實體、價值觀念、意義體系和行為方式,是人類群體的整個生活狀態。政化(即不同時期的執政者倡導的文化)是文化和先導,有什麼樣的政化,就有什麼樣的文化。 這個定義揭示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1)文化是人類群體整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過程。主要成分是符號、價值和意義、社會規范。符號是指能夠傳遞事物信息的一種標志,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義。文化的存在取決於人類創造、使用符號的能力。價值觀是人們評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行為的標准,決定著社會中人們共有的區分是非的判斷力。社會規范是特定環境下的行動指南,它影響著人們的心理、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行動。 (2)文化的內隱部分為價值觀和意義系統,起外顯形態為各種符號,這些符號主要體現為物質實體和行為方式。 (3)對整個人類來說文化是人的創造物,對於特定時間和空間的人而言,文化則是主要體現為既有的生存和發展框架。 (4)文化隨著人類的群體的范圍劃分不同而體現出差異。 《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 wén huà 1.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易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3.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概念

定義: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當代人學家,文化學者張榮寰在2008年3月重新界定文化,闡明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為人類社會的觀念形態、精神產品、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而貼切的理論支持。在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的綜合研究中,文化代表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系與實際,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和表達,這種表達就是文化。文化蘊涵人最高貴的意義,以信仰真理;知識善行;仁愛美情來礫煉人格是人最高貴的意義,也是文化的最高表達。文化也是人學的社會呈現,人的真理只能是原於人本身,人以外的一切物質又都體現在人的生命中,因為自然的秘密存諸在人的文化中,而人的文化秘密又存諸在自然中,只有上升科學工匠和科學智者的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人才能超越出對科學狹隘和封閉的理解;超越出對哲學無視個人生活的概念;超越出對神學的靈魂與超自然的理解!文化是人幸福的工具,人通過對文化的交流和吸收,使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 ,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幸福是人與人激情的熱流從心河弛向愛之深海的溫馨;是善良人的單純。當人們付出責任的汗水,其額頭必然散發出幸福的光芒。為幸福學的產生奠定了論論基礎;文化是文明的裁體,文明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直接導致文明的出現,文明是血緣、種族融合與信仰探索的發展結果,人類文明更高的層次應當是在全人類在建設「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中:將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來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系的成果,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後,產生人類共同體文化的結果。文明社會和文明存在是循環的,是循環的生命群體存在,並在人類共同體文化的基礎上達到頂峰。文明社會一直在發展中走向人類社會的高級趨勢,是自然與人類、物性與人性、神與人共通、共一、共榮、共生的發展;是人類幸福(高級文明)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人格,是新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果。應當以文明學的研究及其應用來解決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信仰之間、人類之間、人及其環境之間等等發生的所有不幸,因此,必須從人自身及其生態的上升與和諧入手,實現人類文藝復興與人類共同體是邁向人類更高文明的必由之路。 其實,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此意義是否合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本質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社會學家、《工會博覽》雜志副主編艾君先生指出,談「文化」這一概念時,其內涵、外延差異很大,故文化出現廣義與狹義之分。有學者將文化理解成三性,即歷史性、群體性、影響性。所以才有了「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的廣義說法。他認為,文化的概念是很難界定的時而很大,時而很小。廣義的「文化」,其涵蓋面非常廣泛。狹義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創造領域的文化現象,均屬狹義文化。實際任何理論概念的產生,都有著它很難具體界定的問題,但艾君認為,對文化的理解,更應該把他看作是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帶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社會意識、道德制度等觀念。他認為其表現為「有形」和「無形」兩種形式,例如,思想、道德、價值觀、宗教等意識形態領域都屬於無形的文化;而「一幅畫作、一座寺廟、一台京劇、一部著作、一個活動」等等都屬於有形的。他指出,在當今社會里「文化」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即精神食糧、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規范。例如,我們如果把某階段的歷史納入「文化」范疇,只能是說這段歷史給予我們思維的啟示,或者這段歷史被寫成了一部作品出版,或者說這段歷史給我們帶來的價值觀念沖擊。再譬如,有人對商業企業的全聚德申請非物質文化保護存在異議,認為全聚德不應該屬於非物質文化范疇。實際不是全聚德這個商業店需要保護,而是全聚德所走過的風風雨雨,所形成的商業觀念、道德行為規范、商業歷史的啟迪、價值品牌屬於非物質文化的范疇,需要保護。因此,在對待「文化」的理解上,艾君認為,我們對於文化的概念的理解,不應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會隨著社會人們精神、價值趨向、道德觀念、社會認知度而發生變化。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把「文化」僅僅理解成「精神」,所以才有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個文明的說法;後來,隨著我們觀念的更新,社會的發展,認為「精神」已經無法完全包含一些社會文化內涵,所以在後來的一些重要文獻里便採用了「先進的文化」概念,實際上精神的范疇已經擺囊括在大的文化概念里,「先進的文化」實際上就是一切有利於社會發展,代表社會發展潮流的大的文化范疇。 什麼是「文」?錯綜交雜的痕跡,是一種界線。 「化」就是改變。籠統概括一下就是,各種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諧」的一種現象就是「文」。用這種「美好和諧」的理念行之於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而美好和諧是文化的最高要求。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文化是人的超越自然屬性的理想和努力。
分類
史前文化 古代文化 黃河流域文化 古羅馬文化建築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瑪亞文化 尼羅河流域文化 兩河流域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 中古文化 古希臘、羅馬文化 古波斯文化 古印度文化 古代中國文化 中世紀文化 基督教文化 伊斯蘭文化 印度文化 儒家文化 體現印度文化的建築
近代文化 帝國主義文化 殖民地文化 現代文化 社會主義文化 資本主義文化 第三世界文化 後現代文化 發達國家文化 發展中國家文化 最不發達國家文化 未來文化 中國的: 杜康文化 漢文化 因為文化具有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很難將文化給出一個准確地,清晰的分類標准。因此,這些對文化的劃分,只是從某一個角度來分析的,是一種嘗試。
外延
文化,應該是人類痕跡的總和。留在紙上的是文化,留在地上的、山裡的,更是文化,而且是更重要的文化,是第一手文化,因為它們是原生態文化,是純粹文化,也容易是真、善、美文化。 文化可劃分為物質范疇和精神范疇,物質范疇指人類物質生活的外化及其痕跡,精神范疇指人類精神生活的外化及其痕跡。[1]
編輯本段文化起源
據專家考證,「文化」是中國語言系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彙。「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 系辭下》載:「物相雜,故曰文。」《禮記? 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指此義。在此基礎上,「文」又有若干引申義。其一,為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徵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尚書? 序》所載伏曦畫八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論語? 子罕》所載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是其實例。其二,由倫理之說導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之義,與「質」、「實」對稱,所以《尚書·舜典》疏曰「經緯天地曰文」,《論語·雍也》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三,在前兩層意義之上,更導出美、善、德行之義,這便是《禮記·樂記》所謂「禮減兩進,以進為文」,鄭玄注「文猶美也,善也」,《尚書·大禹謨》所謂「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 「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如《莊子·逍遙游》:「化而為鳥,其名曰鵬」。《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黃帝內經·素問》:「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等等。歸納以上諸說,「化」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同時「化」又引申為教行遷善之義。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段話里的「文」,即從紋理之義演化而來。日月往來交錯文飾於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規律。同樣,「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構成復雜網路,具有紋理表象。這段話說,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了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在這里,「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確。 西漢以後,「文」與「化」方合成一個整詞,如「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這里的「文化」,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或與無教化的「質朴」、「野蠻」對舉。因此,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本屬精神領域之范疇。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現在「文化」已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成為眾多學科探究、闡發、爭鳴的對象,但基本形成了以下的共識: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具有與人類本身同樣古老的歷史。人類從「茹毛飲血,茫然於人道」(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的「植立之獸」(《思問錄·外篇》)演化而來,逐漸形成與「天道」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人道」,這便是文化的創造過程。在文化的創造與發展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這里的「自然」,不僅指存在於人身之外並與之對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類的本能、人的身體的各種生物屬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發點是從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進而也改造自身即實踐著的人。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創造了人。舉例言之:一塊天然的岩石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范疇。因此,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化」或「人類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成果體現,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態、功能的不斷改觀,更反映在人類個體與群體素質(生理與心理的、工藝與道德的、自律與律人的)的不斷提高和完善。由此可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或者說,「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長期以來,人們在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其內涵、外延差異很大,故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稱作「大文化」。梁啟超在《什麼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這「共業」包含眾多領域,諸如認識的(語言、哲學、科學、教育)、規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藝術的(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器用的(生產工具、日用器皿以及製造它們的技術)、社會的(制度、組織、風俗習慣)等等。廣義的「文化」從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上立論,認為正是文化的出現「將動物的人變為創造的人、組織的人、思想的人、說話的人以及計劃的人」,因而將人類社會——歷史生活的全部內容統統攝入「文化」的定義域。一般來說,文化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類文化界說。 與廣義「文化」相對的,是狹義的「文化」。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所以又被稱作「小文化」。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狹義「文化」早期的經典界說。在漢語言系統中,「文化」的本義是「以文教化」,亦屬於「小文化」范疇。本世紀40年代初,毛澤東在論及新民主主義文化時說:「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里的「文化」,也屬狹義文化。《現代漢語詞典》關於「文化」的釋義①,即「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當屬狹義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創造領域的文化現象,均屬狹義文化。 綜上所述,現代人們在某一地區或某一事物上時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是就「狹義文化」而言的。除了上述所說的含義外,當代中國社會在使用「文化」概念時一般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性:(1)歷史性(2)群體性(3)影響性。如華夏文化、吳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眾所周知,北京的胡同記下了北京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並蘊涵了濃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氣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風情展覽館,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故由此而產生的「文化」含義,當然應同於「華夏文化」諸例。
編輯本段文化演化發展階段
丁金山先生在《天道演化哲學》中認為: 人類文化的發展經歷了采獵時代、農牧時代、工商時代、休閑時代四個文化發展階段。從世界范圍內看,文化發展經歷了這四個階段,但從每個經濟體來看,各個經濟體進入四個文化發展階段的時間並不一致,在每個文化階段所處的時間長短也不一致。
文化概述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和范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於社會、地理、歷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藝術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 高級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指習俗、儀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層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價值觀的美醜定義,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系相關的個人角色。 高級文化和大眾文化均植根於深層文化,而深層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眾文化中,以一種藝術形式或文學主題反映在高級文化中。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自20世紀初以來,不少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各種不同的定義至少有二百多種。人們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差異之大,足以說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難度。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文化能製造記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