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慶 秀山有哪些地方好玩都有些什麼好玩的
花燈寨、洪安古鎮、桃花源、白帝城、洪崖洞。
⑵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風景名勝
秀山縣旅遊資源相對集中,類型和數量較多。按照旅遊資源國家分類標准:秀山縣有一級旅遊資源秀山花燈;二級旅遊資源14個,為苗王墓、龍鳳客寨橋、保安漁洞、九溪十八洞起義遺址等;三級旅遊資源24個;四級旅遊資源43個。
秀山旅遊資源以「花」、「邊」、「古」、「少」特色見長。秀山花燈是中國花燈鼻祖,藝術流派較多,民族民間文化活躍;沈從文名著《邊城》的原型地位於秀山,具有獨一無二的邊城文化;土家、苗族文化遺存歷史久遠,具有獨特的少數民族特色;同時,秀山位於三省交界之地,除去區位地理邊緣外,還有其衍生的邊緣經濟、邊緣文化。這些使秀山縣的旅遊資源呈現出別具一格,獨有特色的一面,避免了與周邊景區的雷同,比較優勢十分明顯。 1、地表類
保安漁洞
保安漁洞位於秀山縣保安鄉建設村白岩山崖下,海拔332米,距秀山縣城60--70公里。.魚洞發育有水洞和旱洞兩個洞口。水洞高7-15米,寬2-20米,流水平緩,水質清澈,可見魚蝦,鍾乳石不發育。旱洞高出水洞10-50米不等,寬4-20米,洞長約350米,洞道沿裂縫發育,落差較大。景點集中在大廳約8000平方米內有十幾根巨大石筍和石柱,高26米,直徑大於1米,屹然矗立,虎虎生威,還有眾多邊石壩組成的千丘梯田, 梯田上部還有不少鍾乳石,蔚為壯觀,屬於國家一類洞穴景觀。 2、 水體類 石堤酉水風光
石堤酉水風光下至湖南龍山縣里耶鎮、保靖碗米坡電站、上至本市酉陽後溪古鎮,景區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景觀獨特,渾然天成,集「險、秀、雄、奇、幽」於一體,主要景觀有三十多處。沿河兩岸風光旖麗,讓人心曠神怡。 石堤酉水風光風景名勝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距秀山縣城48公里,並與當前多處名勝景區相連,距「秦簡出土遺址」----里耶古鎮15公里,世界森林公園張家界風景區150公里,國家級風景區南長城遺址鳳凰縣230公里,八面山燕子洞風景區40公里。景區交通便捷,龍池至張家壩公路與國道319線在龍池交匯,龍池至張家壩高等級公路從景區經過。
肖塘至妙泉旅遊風景區
肖塘距縣城約15公里,距319國道線4公里,梅江河、平江河在此匯合,兩岸懸崖絕壁,山勢險峻,山上草木豐厚,地貌原始,乘舟漂流而下,激流、險灘、奇峰異石,茅草房、水車、碾房、石磨、溶洞、瀑布、牧童、水鳥,如天然畫廊,童話世界,風光十分迷人;漂流有驚無險,其樂無窮。特別是熱水塘的溫泉,溫度高,出水量大,含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多,強身健體、治病、益壽,十分具有開發價值。
妙泉湖
妙泉湖系梅江河中游宋農電站大壩建成後形成的十里長湖,水面平闊,波光鱗鱗,一派湖光山色;兩岸村落民居極為古樸、翠竹掩隱,時隱時現,別具詩情畫意。湖上白鶴飛翔,水中野鴨游戲,漁船、魚鷹隨處可見,十分野趣,是開展水上游樂,賞湖光山色的好地方,是一項值得開發的旅遊資源。
峨溶溫泉
峨溶溫泉溫度高,出水量大,含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多,強身健體、治病、益壽。
浮珠泉
浮珠泉位於野人洞出口,水溫攝氏42度,含多種有益於人體的礦物質,飲用延年益壽,沐浴皮膚潤滑,為渝湘黔之冠。1943年抗戰時期,國民黨第二軍駐秀山,軍長李延年派溫團長駐石耶,為避日機轟炸,將彈葯輜重藏於洞內,又從秀城運來城牆條石,於溫泉修建洗澡室三間供軍民沐浴,命名「浮珠泉」,並題打油詩一首,刻碑紀念:「石耶浮珠好溫和,未許楊妃解裙羅,欲待英雄齊聚會,看誰為國傷疤多。」從此,聞名遐邇。
3、生物類 鳳凰山森林公園
鳳凰山森林公園位於縣城東南方1.5公里處,海拔638米,山勢呈帶狀排列,山勢連綿起伏,山上林木蔥籠,環境幽雅,自然條件優越,歷來是縣城居民休閑踏青的去處。清朝末年,山上建有廟宇,規模宏大,香火旺盛,是秀山的佛教聖地之一。
白鶴林
白鶴林處於妙泉湖下游,成千上萬只白鶴四季居住在雙鳳山,它們成群集隊,早出晚歸,與當地的村民朝夕相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地人自覺地擔負起了保護神,早上看見的是青山一片,晚上看見的是白茫茫一片,遊客到此可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讓人感受詩情畫意。
川河蓋草場旅遊區
川河蓋草場旅遊區平均海拔950米,全年平均氣溫12.1攝氏度,森林覆蓋率43%。游資源極其豐富,「春看映山紅遍、夏可乘涼避暑、秋觀芭毛秋雪、冬賞北國風情」。依託天然的四季植被景觀,獨具特色的石頭茅草建築,開闊的坪壩地形,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活動。主要以生態觀光,回歸自然為主要功能。景點及節目:映山紅(杜鵑花)節、植物科考、溶洞探險、公路景觀、秋冬賞雪景、高山狩獵及騎射。 4、氣候與天象類: 轎子頂林場旅遊區
轎子頂位於重慶市秀山縣膏田鄉高東村西北角,距縣城40公里,海拔1663米,為秀山最高蜂,是溶溪鎮最自然的景點之一。 依託山體資源優勢,加強綠化,配以度假、避暑、娛樂設施,營造天然森林避暑勝地。主要以自然觀光,休閑度假為主。輔之森林探迷、森林科考。 1、歷史類 苗王墓
苗王墓位於縣城西12公里處的清溪場鎮幫好村,古稱大墳堡。該墓縣志不載,據傳明朝萬曆的間,當地苗民首領吳老k為反抗土司的殘酷鎮壓下,即所謂「趕苗奪業」,率領苗民與反動土司進行激烈的斗爭。一次戰斗中,吳老k不幸身亡,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當地苗民一人捧來一泥土,將其安葬,年復一年,壘成一大墳堡,故而得名。
該墓呈園形封土墓,原墓高10米,墓頂直徑9.7米,底部周長76米。原無碑記,1986年縣人民政府在墓前豎「苗王墓」石碑一通,碑寬 0.7米,高1.3米。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墓是秀山僅存較為完整的苗族古墓,對研究秀山苗族歷史有很重要的價值。
野人洞
野人洞位於319線國道旁。緊靠渝懷鐵路,距秀山縣城14公里(石耶方向),洞深近萬米,群山環抱,古樹參天,曲徑盤繞,山上有回龍寺、蓮花寺、尼姑庵遺址,洞前有小橋流水人家,有當年苗民抗拒官兵的古城牆。洞內鍾乳垂懸,如獅如虎如豹如美女如仙童,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洞中有景,景中有洞。
清溪古地道戰遺址
清溪古地道戰遺址位於清溪場鎮望落村,國道326線旁。該地道規模宏大,呈東西走向,縱橫交錯,形同蛛網。洞底深約1.5米,寬約0.8米,洞底平,洞頂呈拱形,洞壁上板鋤挖掘的痕跡清晰可辨,地道容一至三人躬身行走,每行10米左右的拐彎處有可容一人存身的掩體,壁頭上有一小洞放置油燈,留有煙薰的痕跡。該地道系人工開掘,用於戰爭的防禦性軍事地道。是重慶乃至我國西部地區最大的古地道戰遺址。
宋農土王廟遺址
位於妙泉湖景區下游,土王廟位於縣城東北30公里處的家農土王鄉紅旗村,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十五年,原為自合四合院布局,1974年被毀,現存正殿,面闊五間,磚木結構單檐硬山式,明間為抬梁式,四椽袱前後,牽用四柱,次稍間為穿逗式,四穿用五柱,總面積2189平方米,建築面積270平方米,內有記事碑3塊,是研究土家族古代政治、民俗和擺手舞藝術的遺址。 石堤古鎮
石堤古鎮以酉水河和梅江河交會為著眼點,以「山」「水」為載體,「古」為靈魂,營造「古渡、流水、人家」恬淡的武陵山水空間意象,主要以探險攬勝,古渡觀光,山水放歌和度假。景點有:石堤懸棺和崖棺開發、打撈寨——苗人行宮、「書箱峽」攬勝、「化險為夷」摩崖石刻、石堤卷洞門遺址、「羊馬節——土家苗漢各族人民的節日盛會、長灘漂流、石堤豆腐魚、漁家樂、古鎮寫生。
龍鳳客寨風雨橋
龍鳳客寨風雨橋位於秀山縣城西25公里處,橫跨平江河。始建於元代,歷次均有維修,清光緒年間增建五重檐長廊及亭廊,1952年因風雨剝蝕拆去亭廊,存長廊。該橋系清溪,龍鳳,塘坳等鄉(鎮)的主要交通要道,是當地土家族人民集會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因年久失修,有部分變形和破損,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打妖家洞遺址打繞寨
打繞寨總佔地面積30餘畝,位於縣城東北75公里處酉水河東岸。明清時稱打妖寨,宋之時稱打妖家洞,是古代打妖家民族首府的古城遺址。始建於元,初建打妖家洞城寺;明代時修內城牆;清代雍正末改土歸流後,商人萬鑒仕於喜慶年間開始在此基礎上興建一座龐大的地主庄園和油業商號,其建築為外包石門框的盒子磚圍護牆,內為青瓦木結構穿逗建築,有48個不同朝向的石框龍門,故又稱「四十八岩朝門」。古城多次遭受火災和拆遷,現存宋、元、明、清時各一部份打妖家洞城牆和清代建築的大部分石基,兩頭石門框,民初秀油作坊一處和清道光明萬墓一座遺址。
鏨字橋
位於縣城南32公里處蘭橋鄉岩屯村,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為木結構三重檐涼,橋長11.7米,寬4.2米,高2.7米。
溪口天生橋
天生橋位於縣城北40公里處的溪口鄉五龍村北,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該橋建築規模宏大,保存完好,是研究土家族橋梁建築技術的重要依據,也是當地土家族人民的主要交通要道。
紅軍川河蓋戰斗遺址
位於秀山縣城東北40公里處的川河鄉楠木村,有遠黔東特委書記兼黔東獨立師政委,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段書權題名的紀念碑一座,高10.5米。該遺址於1978年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軍二野司令部舊址
鳳鳴書院(二野司令部)位於縣城南門外,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稱鳳台書院,道光時改稱鳳鳴書院,解放後均為縣級中學。抗戰末及解放戰爭時期,南方局為創建川東游擊根據地,在此建立黨的特支,開展學運、軍運斗爭。該建築現為民族中學,除原一講堂拆除翻修外,其餘基本保存完好。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塘坳古生物化石地質生物群遺跡
位於秀山縣塘坳鄉,由塘坳鄉政府至石地質生物群約5公里。距縣城20公里。與國道326線相接,交通極為便利。經專家現場踏看和鑒定,塘坳古生物化石屬距今約4億2千萬年前的志留系秀山組標准化石,此地層的標識性化石即三葉蟲、直角石、及腹足類動物化石等,在整個華南地區都有此類化石分布,但以秀山縣最為典型,因此被國家確定為志留系中統的標准地層剖面,其科學價值很高,旅遊價值較大。
2、近現代類
傳燈寺
傳燈寺位於鳳凰山腳,為清朝中期寺廟,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近兩年經秀山縣民宗委批准恢復,佔地十餘畝,現有正殿、大雄寶殿兩重殿,規模較大。傳燈寺大門書有對聯「鳳凰展翅清凈地,傳燈弘佛別有天」,體現了傳燈寺與鳳凰山的深久淵源。規劃將該景點作為與鳳凰山相映襯的重要人文景點,引導遊客正確認識宗教信仰問題,規范教徒的施教行為,從而正確貫徹黨的宗教政策。
花燈寨
秀山花燈寨位於秀山城郊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內,距縣城1公里,國道326線旁。花燈寨除了展示秀山花燈風情這一特色民間藝術主題外,同時還將展示秀山的民俗風情。它是融地方文化、民俗活動、民間藝術、風味小吃、土特產製作觀摩與出售等內容為一體的專業園,是集吃、住、游、玩、購、觀賞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場所。
鍾靈水庫
鍾靈水庫壩址位於中溪河注入梅江河的匯合口,庫區在鍾靈、中溪兩鄉境內鍾靈水庫壩址位於中溪河注入梅江河的匯合口,庫區在鍾靈、中溪兩鄉境內。1970年中共秀山縣作出建庫決定後,經過5年精心勘測設計,1976年1月動工興建。1985年末建成水庫主體工程和總乾渠與左乾渠。庫區積水面積92.6平方公里,淹沒及施工佔地1183.2畝。水面寬、水質無污染,庫區兩岸風光秀麗,是秀山最大的淡水養魚基地。
3、風情勝地類洪安邊城風光
重慶歷史文化名鎮洪安鎮距秀山城46公里,與湖南省花垣縣茶洞鎮和貴州省松桃縣乜架鎮接攘,319國道貫穿集鎮,交通便捷。當地建築古樸,民風純正,古鎮文化底蘊豐厚,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記載了當地的民風民俗和民間傳說。這里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大小四合院24座,隔火牆40堵,青石條砌階梯24級,480步,其建築工藝,造型為當今少見。這里是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第一站,有全國至今保存完好的毛主席語錄塔、洪茶古渡拉拉渡、雞鳴三省(一腳踏三省)、「三不管」島等。
梅江民俗文化村
梅江民俗文化村以金珠苗寨為中心,鍾靈水庫和蘭橋森林公園為依託,塑造出秀山的動態的苗族文化以與清溪旅遊區的靜態苗族文化相呼應。體驗苗寨風情、品嘗鍾靈平邑茶、游戲蘭橋森林公園。景點:「金珠苗寨」苗家樂、金珠苗寨5月26日「牛王節」、苗族文化氛圍(苗漢雙語交流區)、蘭橋森林公園、鏨字橋、「東玄記」摩崖石刻、獅子山「放觴靜思」石刻、鍾靈水庫水上娛樂、鍾靈水庫植被景觀。
秀山花燈
秀山花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北宋,興盛於明清,至今有千多年歷史,深深紮根民間,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秀山花燈集舞蹈、音樂、扎紙藝術為一體。其表演形式多樣,主要有花燈二人傳、雙花燈、花燈群舞、花燈戲,演出團體為「花燈班」。班子由12人組成。主角為扎長辮、穿花裙、拿摺扇的幺妹子(女)和著皮襖,扎腰帶,帶皮帽,執蒲扇的賴花子(男)。幺妹子的舞姿以端莊、秀麗、乖巧為特點,賴花子的舞姿以朴實、健壯、恢諧為特點。秀山花燈音樂旋律委婉動聽,舞姿優美抒情,服飾道具美觀多采,獨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
苗家臘肉
臘肉是苗家人的待客珍品,每年臨近年關薰制。薰制時先將豬肉切成三至五斤一塊,揉鹽和各種香料後腌三至五天,待鹽及香料浸進肉內,再用竹條或藤條穿串掛到火坑上,以煙火慢慢薰干。
腌蘿卜
秀山腌蘿卜別具特色。在秀山城鄉,只要有人群來往的地方,就會有賣腌酸蘿卜的攤子。腌蘿卜泡製的方法很多,各家自有絕招拒不外傳,做得好的酸中有甜,甜中帶香,再加上辣椒的辣味,這種味道只能品償,難以言傳。
苗家菜豆腐
苗家菜豆腐也是秀山名聞遐邇的特色菜。菜豆腐有細嫩、鮮軟,香濃的特色,加之成本低廉,是鳳凰苗家人日常最喜食用的主菜之一。 秀山社飯
秀山社飯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種食品,乃食中一絕。為祭祖祀神,將從田野采來鮮嫩的社菜用石碓沖碎,用清水洗凈其苦酸味,再放到鍋里烘乾,拌上野蔥用青油回炒,製成「傻」菜;然後將香糯米與切成顆粒的過冬臘肉拌合同煮;飯半熟時拌上「傻」菜,再燜烹片刻,社飯就作成了。
⑶ 重慶有多少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重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有39項。
重慶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梁龍舞、川劇藝術、梁山燈戲、川江號子、接龍吹打、金橋吹打、梁平癩子鑼鼓、木洞山歌、南溪號子、石柱土家啰兒調、走馬鎮民間故事、秀山花燈、梁平木版年畫。
重慶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涪陵榨菜傳統手工製作技藝、梁平竹簾、榮昌夏布、榮昌摺扇、永川豆豉釀制技藝、重慶漆器髹飾技藝、蜀綉、擺手舞
、劉氏刺熨療法、梁平抬兒調、龍骨坡抬工號子、秀山民歌、永城吹打、酉陽民歌
、車燈、四川竹琴。
重慶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酉陽古歌、四川評書、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鑼鼓藝術(小河鑼鼓)、高台獅舞、四川揚琴、四川清音、金錢板、榮昌陶器製作技藝、桐君閣傳統丸劑製作技藝。
⑷ 秀山花燈的起源爭議
秀山(含酉陽)花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經歷代民間花燈藝人代代相傳、繼承和發展,它已形成為以秀山、酉陽為中心、傳播到渝鄂湘黔四省邊區的地域文化。關於秀山花燈的起源,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和各種豐富生動的民間傳說,初步歸納起來,主要有土著說、外來說和土著外來結合說三種。 秀山地處渝東南邊陲,是渝、黔、湘、鄂四省(市)邊區的結合地。地形以大小不等的山間盆地為主,境內丘陵起伏,油茶蔥籠,阡陌縱橫,村寨星羅棋布,梅江河、平江河、溶溪河、酉水蜿蜒其間。秀山山清水秀,氣候適宜,物產豐富。
千百年來,土家、苗、漢各族人民在這塊土地上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生,聚族而居,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藝術。
在民間,普遍認為花燈藝術是土生土長的。因它的表演形式、舞蹈、音樂、唱詞、服飾道具以及演出習俗自成體系,獨具風格。它與雲南花燈、貴州花燈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其表演形式和藝術風格各異,它更不同於其它地方的民間藝術。
在跳花燈的啟燈儀式上,花燈客(民間花燈藝人)首先要在自家堂屋設燈堂,敬花燈祖先,然後方能走村串寨去跳燈,在民間藝術習俗上。這是絕無僅有的。
花燈的唱詞,多數用的是方言。如:老年人來看燈,轉回家中頭發白了要轉青……莊稼老二來看燈,轉回家中辦陽春……,……冬月荷包綉成個,荷包綉起送情哥,我郎莫嫌花線粗,瞞著爹娘打黑摸。
花燈二人轉中的丑角(賴花子)使用的道具薄扇,是用棕葉子做成的,與其它地方炯然不同。秀山、酉陽花燈音樂同甘共苦調很大部分與當地的山歌民歌的旋律調式相類似,顯然是從山歌民歌演變而成。如著名的《黃楊扁擔》、《四季相思》、《綉荷花》、《黃花草》、《上茶山》等。
有的民間藝人聽祖上傳說,土生土長的秀山花燈於清代中葉逐漸傳入北、湘西以及渝東南的酉陽、黔江、彭水等地。 認為秀山花燈是外面傳入的也不乏其人,有的民間藝人也持這種觀點。其根據是:在秀山花燈啟燈演唱《大鬧紅燈》的唱段中有:燈是為,燈是燈,燈由何處起?燈由何時生?仁宗皇帝登龍位,國母娘娘瞎眼睛,許下紅燈三千六百盞,流傳兩盞到如今。關於宋仁宗的生母李宕妃被劉皇後迫害,雙目失明,野史正史均有記載。相傳宋仁宗(趙禎)是宋真宗(趙恆)的第六個兒子,生母李氏是真宗劉皇後的侍兒。李氏生下全宗後,被劉皇後奪為已子,並將李氏打入冷宮。這就是野史中的狸貓換太子。直到宋仁宗登位後才才知道事實真相。此時,李氏因年年月月對著孤燈悲憤哭泣而雙目失明。全宗為祈求生母的眼睛重見光明,許下紅燈三千六百盞,在京城大鬧花燈,花燈成了祛病除災,祈求光明幸福的象徵,這也在情理之中。
當時酉陽、秀山地區有五姓番:龍、石、張、羅、方。全宗年間,進貢隊伍每次多達四、五百人。他們在京城看見皇帝許下紅燈三千六百盞,為生母祈求光明,便帶回幾盞象徵吉祥、祛病除災的紅燈。然後一代一代流傳下來,逐步演變。這便成了今天的花燈藝術。如今的龍姓、石姓均有花燈世家,很可能是當年上京進貢的五姓番的後裔。有的花燈班扎的燈的形狀與宮燈相似,有的花燈曲調類似宮庭音樂,可以認為花燈是北宋年間從宋都開封傳入酉陽、秀山的。
有的花燈班在啟燈儀式中有燈是燈,燈是燈,燈從何時起?燈從何時興?燈從唐朝起,燈從宋朝興。的唱詞。相傳唐朝薜剛大放花燈後,酉陽就有了花燈。這大致可以證實花燈是唐宋時期傳入酉陽、秀山的。 有的學者認為:元朝未年,陳友諒與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陳大敗。敗兵將士多系安徽、江西籍人,他們流亡湘西、渝東南一帶,在此分散定居,長期與土著人在一起,從而將外地的民間藝術與本地的花燈溶為一體。多數民間世人認為 ,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武陵山經過改土歸流,廢除了土司制度,引進了先進的漢文化。大批江西、湖廣的漢族人移居秀山、酉陽,他們開田壟,建家國,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傳入了漢族的民間藝術,這就是湖廣填四川的歷史功績。兩百多年來,移民和當地苗族、土家族人民共同勞動生活,相互通婚,風谷習慣逐漸溶為一體,民間藝術互相取長補短,因而形成了獨特的花燈藝術。如今,花燈音樂中有的曲調似同江西採茶調和安徽花鼓燈,這就是外來優秀民間藝術與本地民間藝術溶和的體現。
⑸ 酉陽縣旅遊景點有哪些
1、重慶酉陽桃花源
離酉陽縣城不到500米,有一石灰岩溶洞,高、寬約30米。洞前的桃花溪水自洞內流出,清澈見底,嘩嘩地流入泉孔河。溪畔有一個四角木質小亭。傳說是當年漁人問津之處,故名「問津亭」。仰視洞口高處,是由著名歷史學家馬識途先生題寫的「桃花源」三個大字。高大雄偉的石牌坊上,鐫刻著著名詩人流沙河題寫的「時光隧道今通古,桑竹田園主娛賓」和「無影無蹤漁郎路志,有根有據陶令文章」兩幅楹聯。
⑹ 觀於秀山的民風民俗有那些
秀山社會風俗——禮俗
第一節 婚 俗
秀山解放前,一般是一夫一妻,少數家庭(主要是富有的家庭)為一夫多妻。清乾隆元(1736)建縣後,封建婚俗盛行。婚姻受家庭財產多寡的制約,講究「門當戶對」,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訂婚須以大量錢財或牲畜和糧食為聘禮。早婚、童養媳隨處可見。甚至還在襁褓之中就可由雙方父母指腹為婚。成人成婚需經過放話、插香、討庚、過禮等「禮規」,繼後擇吉日正式舉行婚嫁儀式。此外,還有招夫上門和招婿上門的婚俗。
土家族在結婚當天,男方即按嫁妝多少,組織去12至24人不等的迎親隊伍,其中女青年不少於4人,中年婦女2人,媒公媒婆同往,由1名「押禮先生」負責行使迎親隊的一切禮規。至女家後,經過押禮先生三番五次拜說,然後由女家的兄弟背姑娘上轎。姑娘上轎前要穿紅裙褲,頭頂紅蓋頭帕,腳穿紅綉花鞋,耳戴金(銀)環,手戴玉鐲或金(銀)鐲。返到男家後,姑娘下轎人堂,舉行拜堂儀式,先拜祖宗,後拜父母,然後新郎新娘對拜,互敬「交杯」酒。儀式完後,男方搶先入洞房坐鋪(傳說為「當家」之意),再揭去新娘頭帕,始告完畢。晚上,由同輩之弟妹和表弟妹表嫂等鬧洞房逗趣。
苗族有通過「歌會」、「趕秋」、「趕坳」等社交活動選擇對象的習俗。縣境晏龍鄉的苗家姑娘出嫁獨具風采。他們一不「哭嫁」,二不坐轎,三不拜堂,四不酌喜酒(下聘),五不送嫁妝,六不講排場(大辦酒席),婚日不同宿,不鬧房,而是與陪送新娘的好友圍著火坑對歌,往往通霄達旦。女方的送客,少則幾十人,多達幾百人。凡與姑娘友好的男女青年,都可陪送姑娘到男方家。
解放後,國家公布《婚姻法》,廢除包辦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各族青年男女享受到婚姻自主權。只要雙方自願,符合法定婚齡,即可到人民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書,舉行完婚儀式。結婚不坐轎、不收彩禮。機關單位由領導舉行簡單儀式,以煙、茶、糖相待。
七十年代後期,農村實行彩禮的習俗又開始出現,之後逐步影響城鎮。講排場、要彩禮,大肆鋪張的現象在城鄉一些地方呈蔓延之勢。
第二節 喪 葬
唐代以前,有行二次葬和剔骨葬的習俗。明代姒前,酋首及少數富戶有實行崖棺葬的習俗。今酉水、梅江河、花垣河兩岸,尚存多處崖棺葬遺跡。
清代和民國時期,土家、苗、漢各族喪葬習俗基本相同,通行土葬。土家人有「跳喪」的習俗,即圍著棺材邊擊鼓邊唱邊跳,有的三人手執小鼓、小鈸、小鑼,邊打邊繞著棺材唱,稱為「打繞棺」。歌的內容多為死者一生的經歷和作為,吐露生者對死者的感情和勸慰喪家等。安葬時還請土老師念經、殺牲祭祀。
苗族人的喪葬除了與土家族人相似外,還有唱「孝歌」的習俗,一人擊鼓,眾人輪流唱,或擊鼓人自唱,寄託哀思,以歌當哭。出喪時,死者的親人要備土酒上山招待抬喪群眾,主要親戚要在墳周圍插「陰陽傘」以示懷念。
無論土家族、苗族和漢族都要為死者請道士擇吉日殯葬,信奉風水陰陽。漢族老人死後,除請道士做「法場」等之外,還要對主要親屬「開孝」。殯葬後由子女「守靈」。
解放後,舊的習俗逐漸隱跡,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基本絕跡。之後,在部分鄉村舊的喪葬習俗又有所抬頭。八十年代開始在機關和城鎮開始推行「火葬」。由於人們思想上未徹底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加上距離銅仁火葬場較遠,因而推廣成效不大。
第三節 節 日
一、喜慶日
秀山民間歷來喜慶日繁多,隨著歷史的演變有的已不復存在,至今除婚娶外,還有生小孩、建房、壽誕等喜慶日,這些喜慶日仍部分沿襲舊習。
生小孩:婦女婚後有孕曰「有喜」。生孩子要往外婆家報喜,稟告親友,擇吉日過「粥米客」。吉日那天由外婆家送衣服、蛋、雞、粥酒,以示慶賀,主人大辦酒席款待,喜慶3天,窮困人家至少也要過「三朝」。在「月子」里要讓產婦多吃營養品。「坐月」滿40天後,由外婆接母子(女)返回住七天,叫「出行」。嬰兒滿周歲過「滿歲酒」,滿周歲時煮幾個雞蛋以表心意。解放後,這種遺風在農村和邊遠鄉村仍有存在。
建房:為大喜大慶之事。凡建房上大梁時,親朋好友均來祝賀,戶主熱情款待。建房前要請「陰陽」先生擇地基,選開工吉日。豎房時,由「魯班」師傅點梁,在梁木正中畫紅黑色太極圈,太極圈兩頭寫上乾、坤二字,放上茶葉、紅米和陰陽歷書,用紅布包好,曰「包粱」;待天明「豎房」時,由主盤木匠喊吉祥語上樑,邊喊邊上;接著娘家、舅家或姐、妹夫家懸掛紅綢布,曰 「纏梁」;繼後即扔拋梁粑,鳴放鞭炮,酒席慶賀3天。在農村,此種風俗至今仍然流行。
祝壽:秀山祝壽習俗歷史悠久。在一個家庭內,只有長輩才能過壽日。若長輩在,晚輩無論年齡多大,均不能過生日祝壽。在上無長輩的情況下,年齡到50歲後即可祝壽,之後逢「十」年一次大慶,其子孫(含婿)、親朋好友趕來祝壽。夫妻健在的,雙坐堂前,接受壽禮和頌詞。壽禮多為福壽桃、長面條、豬肉、衣料、現金等。富有之家壽禮還送皮衣、金銀首飾等。頌詞一般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壽慶以長面條(長壽面)和酒筵款待來賓。農村祝壽一般不做大的排場。解放後,祝壽論輩份仍承襲下來,但一般的過生日已不再論輩份。進入八十年代,祝壽參加人的范圍縮小,僅限於兒孫(含婿)等晚輩和少數至親好友。祝壽禮品多樣化,尤以送「生日蛋糕」成為一種新的時尚。
二、傳統節日
過年:含「除夕」、「春節」、「元宵」。從頭年臘月三十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為春節期間。慶祝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熱鬧異常,為秀山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土家族還有在農歷臘月二十八日或二十九日過「趕年」的。苗族過年與漢族相似,無多大差異。
除夕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屋內外打掃得乾乾凈凈(俗稱「打揚塵」);有的人家在階檐下用石灰劃上一條白線,意在隔除蟲蛇;在正門和側門,各貼門神畫像;在房屋落地柱上貼春聯;豬圈、牛欄貼上「六畜興旺」字條。富裕人家還要在門前懸掛宮燈,走馬燈或其它五彩燈籠。除夕夜備最好的酒餚,全家圍席桌而坐,叫「團年」,暢飲「年酒」,喜吃「年飯」。有「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燈」的習俗。除夕夜,無論火坑、火盆均燒旺火,以象徵生活像火一樣興旺。一家人烤火話家常、擺龍門陣,給小孩子送「壓歲錢」。老年人往往徹夜不眠,名曰「守歲」。正月初一天,男女老少全天遊玩,盡情歡樂。青少年踢毽子、跳繩、騎竹馬等;中、老年人玩牌。初二起拜年、串親訪友或「上墳」祭祖。初五以後,開始玩龍燈、跳花燈,直至十五日完才「收燈」。元宵節家家戶戶點燈點燭,有祈求光明之意。
「三月三」:興起於土家族,之後各族人民都興吃「三月三」粑粑,傳說吃後可以避免蛇咬。這一天苗族還有「趕坳」、「踏青」和「踩花山」活動,男女青年一起唱歌跳舞。
「四月八」:稱「牛王節」,為各民族共同的節日。其中,苗族青年男女對歌,進行社交活動,俗稱「跳月」。
「六月六」:為各族人民的曬衣節。有「六月六曬龍袍」的傳說。苗族稱「六月六」為太陽節,是祭天的日子。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民間祭祖掃墓的節日。要在墳上懸掛「清明紙」(俗稱掛清),給祖先燒「冥財」,斟酒供肉進行祭祀;有的還要為墳墓培土、在墓地植樹。機關和城鎮居民要對所有為國捐軀的死難烈士進行「掃墓」。解放後,「清明」節也成為悼念烈士的「掃墓」日。
端午:俗稱「端陽」,為秀山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源於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人們吃「粽子」(又名粽粑)、雞蛋,飲雄黃酒,戶戶懸掛菖蒲、艾葉和葛藤,並用菖蒲、艾葉熬水洗澡,藉以增強免疫能力。清代以來,酉水支流花垣河畔的峨溶、洪安,梅江河畔的石耶、平凱、宋農、石堤當天都要舉行「龍舟賽」。
中元:俗稱「七月半」,又叫「鬼節」,漢族人普遍信奉這個節日。每逢這天(農歷七月十五日,有的地方為七月十二日),家家戶戶於傍晚時分祭祖燒紙,名曰「送冥財」(俗稱燒「包封」),土家族、苗族人也隨之祭祖供奉,意在超度孤魂野鬼。解放後,此俗逐漸消失,邊遠山區農村仍有個別存在,八十年代又有恢復。但燒紙者多數系以此聊表緬懷先人之情,不再迷信鬼神。
中秋:又稱「八月十五」,為漢族的節日之一,土家族、苗族也漸興此俗。每逢這天,家家早餐吃粉杷,備酒餚於晚餐,待月亮升起,以月餅果實盛盤置院壩,全家老少一起圍坐賞月。有的還請老人講中秋賞月的故事;有的人還乘著月色到別人冬瓜地里去「偷瓜」(舊俗當夜偷瓜不算偷),送給久婚不育的夫婦,曰送冬瓜兒,意為送貴子。此俗在少數地方至今仍流行。
第四節 禁 忌
清代和民國時期,秀山民間各種禁忌繁多,有的至今猶存。這些禁忌有:土家族人在本民族中,同姓和義族不能通婚;吉日忌說鬼、死、病等不吉利的話;行船忌說翻、沉、漏等語;大姑娘和產婦禁坐堂屋的大門坎和跨坐扁擔;未婚男女忌吃豬蹄子(豬蹄發叉,怕婚姻不順利);在外死亡的人,無論男女老幼,屍體不能抬進龍門和堂屋;客人不能和少婦坐在一起;兄忌與弟媳開玩笑或進弟媳卧室。還有逢丁時不剃頭,戊時不動土,酉時不殺雞,亥時不殺豬、不吃狗肉和喜鵲肉的禁忌。另有火坑中的「三腳架」,客人不能用腳踩;正月初一不能掃地、動土、吹火;平常早晨也不能說虎、豹、龍、蛇等野獸詞語;驚蟄不能拿針;吃年飯不能用湯泡飯,害怕來年鬧水災等禁忌。
苗族還有辦婚事時家裡忌有哭聲;客人不能坐「家仙凳」,也不能踏火坑裡的「三腳架」;未到嘗新節(俗名「報菜」),不能吃各種瓜菜等禁忌
第五節 例行祭祀
祭孔子:在文廟舉行。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縣邊鏞於縣城東門內建文廟,每年農歷二月初四、八月初四進行春秋祭祀。祭祀時,各官吏穿官服,學生合著樂器唱歌,場面熱鬧。每逢農歷正月初一、十五,還要由縣官率領各學官、校官去文廟祭祀,名為「謁孔廟」,凡鄉試中了舉人,捷報傳到縣後,知縣親自出衙迎接,引導「新貴」到文廟叩拜、宴賀,然後歸第祭祖。這種祭祀清代盛行,民國時期冷清,解放後廢除。
祭社稷:在縣城南門外社稷壇舉行。每年農歷二月初五、八月初五祭祀。祭社稷是祈禱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一種儀式。祭品有二羊、二豬、三爵酒、二匹布等。主祭祀人要穿官服,九叩首。民國時期,很少活動,但民間還有此俗,解放後廢止。
祭農神:每年的農歷三月八日在先農壇舉行。以豬、羊、酒、豆、布匹等為祭品。祭時主祭人穿官眼。行九叩大禮。祭祀結束,進行開耕儀式。開耕儀式由知縣扶犁,知名老人牽牛,兒童伴唱農歌,九推、典史播種。要求武官的副將以下圍觀開耕儀式。此祭祀清代極盛,民國沿襲,解放後廢止。
祭厲壇:即祭鬼(逝者)。土家人信奉尤深。光緒時所編《秀山縣志》載:「土夷重鬼,引為吉祥」。縣中凡以「貴」為地名者,初皆為鬼,僅石耶、洪安兩區就有「貴塘」、「貴措」、「貴板」、「貴道溪」、「貴定」、「貴羅」、「貴楊溪」等20餘處。每年的「清明」節和「七月半」舉行祭祀,設左右兩壇,左壇祭祀已死去的人,曰「祭靈」,右壇祭祀被貶謫的官吏,祭祀人穿一般官服,行三叩禮,土家族民眾自發祭祀。解放後已廢。
祭名宦:即祭祀有政績的官吏。每年農歷四月由官府及學官在名宦祠主祭。此俗清時盛行,民國時已冷淡,解放後不復存在。
祭鄉賢:即祭祀本地名人。與節孝同祭。主要祭祀太僕寺卿糜琦瑜。民國初期廢止。
祭節孝:主要祭縣中已逝著名的孝子、節婦。在文廟南邊鄉賢祠與祭鄉賢同祭。民國時已停祭。
祭關帝:主祭關雲長,亦祭歷代著名武將。每年農歷二月十三、五月十三和八月十三在武廟(關帝廟)舉行,以豬、牛、羊為祭品,主祭者穿官服行大禮。咸豐三年(1853)始頒祭祀音樂,設六佾之舞,並祭關雲長子孫三代。民國時期祭祀漸衰,懈放後廢除。
祭文昌:祭祀主宰功名、祿位而逝的神,為讀書人所崇信。每年農歷二月三日和朝廷規定的秋天吉日,以豬、牛、羊為祭品,在縣城東門外文昌祠祭祀,由官府主持,旨在乞求良好的命運。民國時期沿襲,解放後廢止。
祭龍神:以祭龍求雨為目的。凡逢天旱,人們聚集在神龍祠,以豬、羊作祭品,規定祭日為農歷二月初九和八月初九,參祭人穿官服祭祀,民間則有抬狗求雨習俗。民國時期沿襲,解放後,逢乾旱年景,民間還有少數人祭祀。
祭火神:清嘉慶七年(1802)開始,農歷二月初九和八月初十為祭日,主祭人穿官服,在火神廟舉行,以豬、羊為祭品,意在祈求人間不發生火災事故。民國時期已很少人祭祀,解放後絕跡。
祭城隍神:每屆知縣到任時和農歷每月初五、十五日以香紙蠟燭在城隍祠祭祀。老百姓也有到城隍廟進香的。民國時期祭祀冷淡,解放後廢止。
其他祭祀活動還有祭馬神、祭李公(指咸豐年間的知縣李漸鴻)等。
秀山社會風俗——習俗
第一節 服 飾
土家族
男上裝是「琵琶襟」、「滾邊領」,又叫「對襟衣」,安布扭扣5至7顆。多以青白二色布料作衣,有的鑲花邊。女上裝多滾有「欄桿」花邊,無領或矮領,領大而短,俗稱「右開襟」。男女下裝與漢族人相似,多以青、蘭色布料作褲,白布作褲腰。姑娘喜歡留一根長辮,愛穿自做的紅色或粉紅色的綉花鞋,佩帶金銀首飾等裝飾品。不分男女,成年人頭上都喜歡包二、三米長的青色絲帕,四季不離。
苗 族
男女上裝衣領和右上側各有5對布扣,右下側為3對布扣。女上裝多鑲有花欄干,下裝是大褲腳,膝下鑲有平行的3條「欄桿」。成年男女習慣用青絲大帕纏頭。苗族的少女少婦凡遇隆重節日、行親訪友都喜歡著盛裝,佩帶金銀耳環、手圈、項圈。l歲左右的男女孩子,頭上還要佩帶圍有銀質羅漢18至24顆的羅漢帽,以示吉祥。
民國時期,部分富有的土家族、苗族姑娘和漢族姑娘亦學穿旗袍。
解放後,衣料花色品種增多,自織的土粗布逐漸減少,土家族、苗族的服裝有了改變,臀節日老年人著本民族服飾外,一般均以中山服、學生裝為主要服飾。七十年代後期,服裝款式均已與漢族相同,有西服、牛仔褲、春秋衫、羽絨服、連衣裙、旗袍,服裝面科也很少差別。
第二節 飲 食
清代及民國時期,秀山土家族的飲食多以稻米、包穀、洋芋、紅苕為主食,每日兩餐。喜干食,飯菜分煮;喜酸辣味,烹調菜餚均以酸辣為最佳品。酸辣椒炒肉,已成為各族人民食譜中最可口的菜餚。幾乎戶戶都有泡菜。凡逢年過節,習慣做糯米粑團,煮糯米甜酒,熏火炕臘肉。山區土家人嗜好趕野豬活動,往往一人打獵,眾人幫忙,獲獵物後,見者有份,名曰「趕仗」。
苗族也以稻米、包穀等為主食。善飲酒,以酒為禮的習俗世代相傳。凡遇紅白喜事或來親朋好友,均以大碗酒相待,往往一醉方休。苗族群眾還擅長加工儲藏采獵的山珍野味,以作款待佳賓之用。通常用煙熏臘肉待客,笑稱「用火柴塊打人」(精瘦臘肉的顏色像燒紅的栗塊)。
解放後,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城鎮居民均食大米、麵粉,農村粗細糧兼食。八十年代起,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農副產品逐日豐富,魚肉禽蛋用量大大增加,食物構成發生較大變化。包穀、紅苕、洋芋等雜糧,已主要用作飼料和釀酒原料。
第三節 居 住
清代和民國時期,縣內漢族多居住在平原、丘陵地帶,土家族、苗族多居住在半山區和山區,一般是同宗族聚居,且以姓氏名寨。隨著杜會歷史的發展,除極少數單家獨戶仍住在深山老林外,大都與其他民族「交錯而居」。
秀山各族人民習慣於一家住一幢房子,大多依山建房,多為草屋或瓦屋。每幢長列三至五間,以長三間正房較多,進深排列採用減柱法構造。有三柱四掛、五柱四掛、五柱六掛三種。中間作堂屋,設祖先神位,左右降各隔成兩小間,以一間設火鋪、灶房,用作吃飯、烤火,另一間作卧室。人口多的家庭,則在屋後配以拖檐,或在正屋配專廒加以補充。「改土歸流」後,富裕家庭喜修四合院及八字龍門,甚至雕梁畫棟,翻廒加脊。居住山上的人家,習慣在灶房的一角挖一正方形的火坑或用木料架設火鋪,中間設置火坑,坑內放一鐵三腳,供烤火、煮飯之用。居住平壩地區的人,多在卧室里置一方櫃式的「火桶」,火桶正下部以陶器缽或鐵盆盛木炭,中下部有供腳踩的木條或鐵條(俗稱火桶橋)。冬天一家人圍坐在火桶邊沿上,用火褥子蓋著取暖。
苗族房屋結構與土家族、漢族大同小異,但在上半部常以竹子為樓板,樓上用以涼干糧食和儲存糧食。
解放後,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各族人民居住條件大大改觀,草房不復存在,已為瓦屋、磚房、鋼筋混凝土的樓房所取代。
第四節 用 器
清代和民國時期,農村貧窮之家。盛衣多用木箱子或衣櫃,卧具以平頭床、架子床居多。富豪之家有圍床、寧波床等,床前上端有重檐或三重檐,雕有花、鳥、蟲、俑、佛像;婦女有梳妝匣,內裝有木梳子及發鬢上的飾物;堂屋正中置有大方桌、椅,兩側放凳子或靠椅。灶房食具一般以陶器為主,置有土缽、盆、陶罐、木甑、土陶水缸、鐵鍋鏟等。盛飯盛菜一般用陶瓷碗、盤,少數貧困之家用木碗、竹碗。筷子用竹筷。
土家族、苗族用鐵鼎罐煮飯較多,刀板(菜板)、臉盆、木桶、腳盆等均為木製品,飯簍、筷簍用竹編成。坐具普遍為木製的獨凳、小板凳和小椅子,也有竹編的躺椅。
解放後,五十年代,暖水瓶、手電筒逐步進入農家。六十年代,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等中檔商品已為部分農民使用。七十年代,輕巧、美觀的新式傢俱逐步代替過去笨重、刻板的舊式傢俱。八十年代,城市及主要場鎮居民家庭用上了新潮的犬衣櫃、立櫃、組合櫃、寫字台、高低床、台燈、電扇、沙發、躺床等,部分居民家庭還購置了洗衣機、收錄機、彩電、冰箱、影牒機以及摩托車等。這些較高檔的商品也已為先富起來的部分農家所使用。
第五節 首飾發型
首飾:解放前,婦女首飾有釵、耳環、戒子、手鐲、項鏈等。解放後,佩戴首飾曾一度消失。八十年代起,又開始在婦女中流行,男子也時興戴金戒子。
發型:因時代和民族而異。清代,漢族男女一律留長發,結長辮子於腦後不過臀。出嫁女子則結發髻,用簪或網附於腦後,俗稱「巴巴轉」。土家族一律結發簪於腦後,不同的是,男子用青布繞頭包紮,女的配帶耳環和頭飾。苗族人民純以頭帕包紮。民國時期,政府令男子剪辮,城鎮男子初為光頭,繼為平頂,後通行三七西發;成年女子多為長辮子,女孩腦後剪「半月亮」或養辮子;鄉村男子多為光頭,男孩多為「稻蓬頭」或「瓦爿頭」;女於出嫁後則梳發髻(也叫盤香頭)緊貼於腦後。三十年代開始燙發。
解放後,不論土家族、苗族或漢族普遍時興「中山頭」。六十年代有少數人燙發。八十年代起,流行電燙發,發型變化較大。女子較為流行的燙發有「波浪」、「流雲」、「菊花」、「上海式」等。男子發型一般為游泳式、西發,有些青年人留長髻發。
⑺ 重慶6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哪些
分別是:劉氏刺熨療法。
民間音樂包括川江號子、石柱土家啰兒調、南溪號子、接龍吹打、金橋吹打、木洞山歌、梁平癩子鑼鼓、鞍子苗歌、永城吹打、秀山民歌、薅草鑼鼓、小河鑼鼓、後壩山歌、梁平抬兒調、土家斗鑼、甘寧鼓樂、龍骨坡抬工號子、五句子山歌等18項。
屬於民間舞蹈的有銅梁龍舞、北泉板凳龍、擺手舞、大儺舞、巫舞、獅舞。
傳統戲劇包括川劇、梁山燈戲、面具陽戲、接龍儺戲、陽戲、余家儺戲、石壕楊戲、踩堂戲。此外,還有四川評書(重慶)、車燈、川東竹琴等3項曲藝;中塘向氏武術、木洞龍舟等2項雜技與競技。
梁平木版年畫、蜀綉等2項民間美術;塘河婚俗、嘗新、萬盛苗族踩山會、豐都廟會、秀山花燈等5項民俗;梁平竹簾、重慶漆藝、龍燈彩扎工藝、榮昌陶器、榮昌摺扇、榮昌夏布、涪陵榨菜製作工藝、合川桃片、合川峽硯、永川豆豉、藝廬微刻、龍鳳花燭、老臘肉製作工藝、朗溪竹板橋造紙、紙竹工藝等15項傳統手工技藝也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⑻ 秀山縣有什麼特產
1、秀油,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秀油是一種以木本油料——「油桐」為主要原料,通過傳統工藝配方、精加上熬煉製成的優質防腐塗料。其色如茶,透明、汁濃,廣泛適用於船舶、農具、傢具和海中建築物的塗刷裝飾。具有附著力強、油膜峰韌、乾燥迅速、防潮、防腐、防銹、耐酸、耐鹼,防船底丁螺粘附、青笞滋生,減少摩擦力等特點。
2、秀山大頭菜
秀山大頭菜又稱蕪菁、或"蔓菁",是芥菜的一個變種,為根用芥菜,相傳大頭菜腌制由諸葛亮發明,後由馬幫傳入秀山。秀山的氣候條件適合種植大頭菜,最初就是千家萬戶自己播種,而後由"三腌五鹵六曬"工藝自行腌制。
3、秀山土雞
秀山土雞母雞羽毛麻黃,以淺黃色羽毛為主,羽毛緻密緊貼,羽色光亮;公雞羽毛為紅色或棕色,單冠直立,公雞雞冠鮮紅。母雞產蛋期冠色加深,體軀呈梭形較窄長,頭小清秀,頸長,皮薄呈白色部分呈灰色,腳細長,脛呈白色或灰色,腳趾細長,爪鋒利。
4、秀山豆腐乳
秀山豆腐乳以優質大豆及其他輔助材料為原料,製作工藝獨特,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和染色劑,是一種百分百的綠色食品。大豆中的蛋白質在風乾和發酵過程中分解揮發,使得這種豆腐乳具有獨特的口感。
5、秀山米豆腐
秀山著名的小吃,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後加水磨成米漿,然後大火熬制,做成「豆腐」。吃時切片放入盤內,再將切好的大頭菜、鹽菜、酥黃豆、酥花生、蔥花放於米豆腐上,用小碗放入紅油、麻油、花椒油、醬油、醋、薑汁、蒜水等調料對成汁,澆淋於米豆腐上即可。
⑼ 重慶秀山
秀山建縣於1736年(清乾隆元年),於1983年成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全縣幅員面積2462平方公里,轄14個鎮,18個鄉,263個村(居委會)61萬人。
資源
已探明的礦藏達60餘種,其中碳酸錳儲量2400萬噸以上,平均品位24%,與湖南省花垣縣、貴州省松桃自治縣並稱中國錳礦「金三角」;煤炭儲量2700萬噸以上,汞為萬噸級特大礦床。氣候條件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紅苕等糧食作物及烤煙、油菜、油桐、楠竹、柑桔、板栗、中葯村等經濟作物,生豬、肉牛、山羊、水禽等養殖業和鄉鎮企業也是秀山具有和潛在的優勢。
革命老區
秀山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1934年,賀龍同志率領的紅軍就在秀山開辟了革命根據地,組建了紅色蘇維埃政權,全縣人民為支援紅軍建立紅色政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49年11月7日,秀山作為劉鄧大軍入川的第一站,在全川首先迎來了解放。
少數民族聚居地
秀山聚居著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17個少數民族,除土家族、苗族外,還有瑤、侗、壯、白、回、滿、布依等民族,少數民族總數佔全縣總人口的51.8% 。全縣部分地方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民族語言,其學校實行兩種語言教學。
省、市際邊區
秀山地處武陵山腹地,系渝東南門戶,為渝、鄂、湘、黔邊區結合部,是重慶市在四省(市)邊區的窗口形象,是西部開發的前沿陣地。東與湖南省龍山、保靖、花垣縣接壤,西南依貴州省松桃自治縣,北鄰本市酉陽自治縣。距長沙604公里、武漢656公里、貴陽556公里、重慶650公里,是重慶市最邊遠的縣。距秀山145公里的吉首火車站、230公里的玉屏火車站、250公里的懷化火車站、248公里的張家界火車站、飛機場、98公里的烏江沿河港是秀山重要的交通出口。隨著渝懷鐵路、渝長高等級公路等西部開發重大項目的實施,秀山將是重慶通往南方發達地區的橋梁和樞紐點。
山丘地區
秀山縣素有「小成都」之稱,農業自然條件相對較好,全縣有耕地54萬畝(其中田32萬畝、土22萬畝)。從全縣地理位置看,平壩佔28% ,丘陵佔29% ,山地佔43% ,山丘幾乎占總面積的四分之三,最高海拔達1631.4米。特別是周邊的十餘個鄉,均處於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境地。
⑽ 秀山古建築有哪些
主要包括:涌金寺、清涼台、玉皇閣、普光寺、三元宮、土主廟(田勾町王廟)、萬寺宮和白龍寺,山內生長著宋柏,元杉、明玉蘭、茶花,也被稱為秀山「四絕」。
秀山古建築群的種種劫難是通海歷史文化的不幸,但種種劫難過程中又始終交織著通海傳統文化人對秀山的憐惜與關愛。通海民間有一批文化人,他們文憑不高,或沒有文憑,但對傳統文化研究得很深,特別是對秀山的歷史文化。
以下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許秋山——年輕時就上秀山拓印了許多碑、聯、匾內容,秀山恢復重建時,他把所存的匾聯資料全部貢獻了出來。
闞三——一個傳說中的人物,秀山的守山人,一個「文盲」卻為保存秀山的歷史文化立下了汗馬功勞。據說,現在還懸掛在秀山公園的古匾古聯都是他在「掃四舊」中冒著極大的風險收藏起來的,包括朱熹的「松竹陋春」匾。而據一些知情人考證,傳說中的闞三就是原縣文化館職員闞華堂。
姚光恆——家中收藏有乾隆年間的《秀山匾聯備忘錄》手抄本,是記錄秀山匾聯最早的一本書。1982年,老人把這本書貢獻出來。後來,秀山恢復一些珍貴對聯,都是根據這本書的記載。
張仕昌——「文革」中,他冒著風險用「興無滅資」的標語牌遮蓋了「秀甲南滇」匾,用一幅名為《大批判》的木刻畫遮住了「毓秀坊」匾,從而保住了這兩塊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