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分析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有什麼特點
分布特點: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在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 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廣泛,自北向南,自東向西都有分布。 遠古人類遺址分布於我國東部的較多,分布於我國西部的較少。 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與水源有關,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附近,如珠江、黃河、長江等。
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
5,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Hemu Site )是中國晚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寧波餘姚市河姆渡鎮,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是中國採用榫卯技術構築木結構房屋的實例。
『貳』 中國境內古人類遺址分布圖,說出古人類遺址分布特點和原因
1、分布:我國的遠古人類分布在祖國的東南西北廣袤的土地上,天南海北都有發現,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帶和長江中下游地帶,也就是黃河的支流所在地,渭水,洛水,汾水等等,總體是東部多於西部,中原多於其他地方。古人類主要分布如下圖:
2、分布特點:概括而言,我國原始人類遺址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資源豐厚的平原地帶.
3、分布原因:原始人類主要依賴捕魚、畜牧、種植等簡單勞作生存,對水資源土地資源要求較高,因此會選擇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的地帶居住,這樣更有利於繁衍生息.
舊石器時代的人們主要是製造簡單工具以作打獵和採集的用途,以中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為例,據考究,他們使用石器和木棍來獵取野獸,並懂得採集果子來充飢。
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結實加以播種,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食物來源變得穩定。農業與畜牧經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下來,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紡織。人類生活開始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
中石器時代人類生活仍是以狩獵漁業為主,出現氏族社會,人們發明弓箭,漁矛,漁網等打獵工具。人們開始在原野中生活,並不斷遷徙。人們發明房屋建築技術,發明獨木舟。開始馴養狗、羊和豬,開始磨製簡單石器。在世界上的森林地區,可以看到森林地開始被開發的跡象。森林地的急遽開墾是新石器時代的事情。
新石器時代,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志。這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 ,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距今1萬多年以前開始 ,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叄』 史前文化遺址分布特點
史前文化遺址分布特點: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在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廣泛,自北向南,自東向西都有分布。遠古人類遺址分布於我國東部的較多,分布於我國西部的較少。
史前文化即原始文化指的是石器時代文化,它占據了整個人類歷史99.75%的時間。石器時代的文化最初被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兩期文化,前者以打制石器為主要工具,生活以採集和狩獵為主,與人類伴生的哺乳動物群為含有滅絕種的古老群。
後者則以磨光石器為主要工具,伴以陶器的使用,生活以原始的農耕活動和部分馴化了的家畜結合著狩獵和採集為主,而與之伴生的哺乳動物群為現生種動物群,偶或有一兩種滅絕種動物如犀牛、象等,一般講來,新石器時代已有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
歷史研究
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表明,大約距今40000-10000年前,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代人類即晚期智人(或稱新人),其腦容量、體質狀況、語言能力與現代人已沒有多少區別了,19世紀以來在歐洲、亞洲、澳大利亞都已發現了他們製作在岩壁、洞穴、石頭、陶土和牙、角、骨器上的刻畫圖案或雕塑。
其中涉及人物、動植物、天象及各種帶有一定規律性的由點、線組成的圖案,這意味著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類已經開始有意識地用符號、記號、圖案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創造了,當然人類書面語言也開始產生了。
距今14000-10000年前,中國境內的農業已經開始起源,至少距今8000年左右,中國南北方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種植農業已經成熟了,這意味著古人對天象、氣候、季節、年周期的認識和分割已較為熟知,原始的天象觀測、天文歷法知識應已初具雛形。這一點與恩格斯所言「必須研究自然科學各個部門和順序的發展。
首先是天文學,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為了定季節,就已經絕對需要它」(《自然辯證法》)恰相吻合;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伏羲畫卦、神農作稼而有文明的傳說指的也應該是這一時期。中國和西亞是世界上農業起源最早的兩個地區,而彩陶也是這兩個地區起源最早、最發達。這些現象顯然並非偶然。
『肆』 我國早期人類遺跡的分布特點
概括而言,我國原始人類遺址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資源豐厚的平原地帶。這樣,他們就不用跑到老遠的河邊取水,一般都是分部在靠近長江或者黃河流域的地方居住。
具體來講,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在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 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廣泛,自北向南,自東向西都有分布。 遠古人類遺址分布於我國東部的較多,分布於我國西部的較少。
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與水源有關,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附近,如珠江、黃河、長江等。
分布原因:原始人類主要依賴捕魚、畜牧、種植等簡單勞作生存,對水資源土地資源要求較高,因此會選擇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的地帶居住,這樣更有利於繁衍生息。
(4)文化遺存分布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1,元謀人遺址位於雲南省元謀縣大那烏村北約500米的山腰,距縣城7公里。元謀人化石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之一,後正式被定名為"直立人元謀新亞種",簡稱"元謀人"。
遺址中還出土有雲南馬、劍齒虎、劍齒象等早更新世動物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元謀人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雲南高原是人類早期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它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中國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遺址。
2,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腳下。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先生在龍骨山發掘出第一顆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距北京市區約48公里。
3,紅山文化遺址: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4,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
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
5,河姆渡遺址(Hemu Site )是中國晚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寧波餘姚市河姆渡鎮,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是中國採用榫卯技術構築木結構房屋的實例。
『伍』 原始人類遺址分布有什麼特點
原始人類的生活受自然條件限制比較大,而且生活環境要求比較苛刻;因此分布大都在較大河流流域,在這些地方,食物比較充足。
『陸』 青藏高古文化遺存的特點
附近至回歸線附近為東南亞,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均屬熱帶,為熱帶季風氣候或熱帶雨林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區為印度尼西亞群島,因位於赤道而形成,特徵是終年高溫多雨.熱帶季風氣候區為除印尼群島外的東亞和南亞,形成因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季時,海洋上溫度比陸地高,形成低壓,陸地溫度比海洋低,形成高壓,因此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形成東北季風,為旱季;夏季海洋上溫度比陸地低,形成高壓;陸地溫度比海洋高,形成底壓,因此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形成西南季風,為雨季.特徵:干濕季明顯,夏季降水集中,冬季乾旱少雨.歐洲並未位於此緯度,因而無此氣候.
北回歸線至北緯30°附近,此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徵;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雨熱同期,季節分配比較調勻.形成原因: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低溫少雨,夏季受海洋氣團的控制高溫多雨.此區(約30°至40°)歐洲為地中海氣候,地理位置:地中海沿岸.氣候特點: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形成原因:夏季,副熱帶高壓北移,使其位於副高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氣流.冬季,氣壓帶南移,使其位於西風控制之下,西風從海洋上帶來了熱量和降水.
40°至60°的亞洲大陸東岸 為溫帶季風氣候 ,地理位置:分布在亞歐大陸東部.氣候特點:夏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乾燥.形成原因:海路熱力性質的差異,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此緯度的歐洲西岸均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地理位置:歐洲西部.氣候特點:東部冷,夏不熱,全年降水均勻在700~1000mm之間.形成原因:終年受盛行西風控制.
『柒』 我國早期人類遺跡的分布特點
概括而言,我國原始人類遺址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資源豐厚的平原地帶。這樣,他們就不用跑到老遠的河邊取水,一般都是分部在靠近長江或者黃河流域的地方居住。
具體來講,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在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 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廣泛,自北向南,自東向西都有分布。 遠古人類遺址分布於我國東部的較多,分布於我國西部的較少。
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與水源有關,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附近,如珠江、黃河、長江等。
分布原因:原始人類主要依賴捕魚、畜牧、種植等簡單勞作生存,對水資源土地資源要求較高,因此會選擇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的地帶居住,這樣更有利於繁衍生息。
(7)文化遺存分布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1,元謀人遺址
元謀人遺址位於雲南省元謀縣大那烏村北約500米的山腰,距縣城7公里。元謀人化石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之一,後正式被定名為"直立人元謀新亞種",簡稱"元謀人"。
遺址中還出土有雲南馬、劍齒虎、劍齒象等早更新世動物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元謀人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雲南高原是人類早期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它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中國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遺址。
2,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腳下,是一座古人類遺址博物館,始建於1953年。
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先生在龍骨山發掘出第一顆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距北京市區約48公里。
3,紅山文化遺址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4,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
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
5,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Hemu Site )是中國晚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寧波餘姚市河姆渡鎮,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是中國採用榫卯技術構築木結構房屋的實例。
『捌』 我國原始人類和文化遺址的分布有什麼特點
最東邊的應該是大汶口原始居民遺址。
山頂洞人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
河姆渡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
大汶口遺址在山東省泰安市大汶村南,大汶河東西貫穿,將遺址分為南北兩片,北片在衛架庄東,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遺址和命名地。
大汶口文化屬新石器朝代晚期,其分布范圍主要在山東境內,北入旅大地區,南達江蘇、皖北,西抵河南中部,東至山東半島,西北見之於黃河北岸。
『玖』 我國原始農耕文化重要遺址在地理分布上有什麼特點
我國原始農耕文化重要遺址在地理分布上特點是集中分布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但長江流域出現的時間更晚,原因是當時黃河流域農作物的產量高於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氣候條件更能滿足農作物的需求。
(9)文化遺存分布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現代耕作文化:
現代耕作文化是以先進的機械設備代替人力的一種耕種技術,又稱為機械化耕作。它的突出特點是生產效率高,勞動強度大大超過人的承受力,有利於節約勞作時間,減少勞動力。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物質基礎。
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節水灌溉、精量播種、設施農業、高效收獲技術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需要以農業機械為載體,通過機械的動力、精確度和速度給予大力支持。
農業生產中的搶收搶種、抗旱排澇、大規模的病蟲害防治等,更是需要依靠機械化作業。使用農機作業,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並且節種、節水、節肥、節葯、節省人工,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污染。
『拾』 說說我國歷史人類和文化遺址的分布有什麼特點急急急
緯度相近,且都有古代河流分布,氣候溫暖濕潤,河流經過,植被豐富,種類很多
中國是人類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化石最多的國家。黃河、長江流域分布著眾多的古人類遺址,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
1、元謀人
距今大約一百七十萬年的雲南元謀人,是公認的中國境內的最早居民。
元謀人遺址是1965年在雲南省元謀縣那蚌村發現的。考古工作者在那裡發現了兩顆古人類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用火的遺跡。這些遺跡說明元謀人已會勞動,會製造和使用工具,知道用火,跨進人類的門檻了。
2、北京人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北京人,距今大約七十萬至二十萬年。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從事狩獵和採集,他們已懂得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遺址,是現今世界上保留古人類遺跡最豐富的一處遺址。
北京人第一顆頭蓋骨化石,是1929年我國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發現的。北京人用簡陋的石器砍伐木柴、刮削木棒、割剝獸皮。在北京人住過的山洞裡,發現了厚達6米的灰心,灰燼里還有火燒過的石塊、獸骨及朴樹子。這說明北京人曾長期使用火,用火照明,取暖以及燒烤食物等。
3、其他原始人
陝西藍田人,距今約八十萬年;安徽和縣人,距今約二十多萬年;遼寧營口的金牛山人,距今約二十多萬年。
這些古人類遺址的發現說明,在遠古時代,我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到處都留下我們祖先生活過的遺跡。
4、山頂洞人
距今大約一萬八千年前,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里,又生活著一種原始人,稱為山頂洞人。山頂洞人仍然處在舊石器時代,但他們的勞動和生活能力大為進步,已經掌握了鑽孔和磨製技術。山頂洞人會縫制衣服,有愛美的意識。他們過著氏族公社的社會生活,處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山頂洞人的模樣,同現代人沒有什麼區別。山頂洞遺址發現的骨針,長82毫米,針耳微彎,磨製得很光滑,一頭有針孔。這說明山頂洞人已會縫制衣服。遺址里還出土了一批穿孔的獸牙、海蚶殼和石珠,可能是山頂洞人的頸飾。